一种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4316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龙门框架(1)和用于安装限界量规(3)的活动架(5);所述活动架(5)可通过驱动装置(2)驱动沿着龙门框架的高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龙门框架(1)顶部与活动架之间设有用于将活动架(5)锁定在龙门框架(1)顶部位置的自连挂机构和解除该锁定的复位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门框架(1)的内侧壁上设有垂向导轨(4),所述活动架(5)在驱动装置(2)的作用下沿着该垂向导轨(4)上下往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架(5)通过绳轮组件悬挂在龙门框架(1)上,该绳轮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2)相连;优选所述绳轮组件包括装在龙门框架(1)上的至少一个定滑轮和装在活动架(5)上的的至少一个定滑轮,以及依次绕装在各定滑轮上的绳索(7)。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连挂机构包括固定在龙门框架(1)顶部的上钩板(10)和通过转轴装在活动架(5)上的下钩板(8);所述上钩板(10)的下部具有钩状的下顶角(27),所述下钩板(8)的顶部具有钩状的上顶角(23),该下钩板(8)在顶升机构的作用下可绕着转轴转动,当活动架(5)到达指定位置时上钩板(10)的下顶角(27)和下钩板(8)的上顶角(23)配合而将活动架(5)锁固在龙门框架(1)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包括固定在活动架(5)上固定杆(19),具有空腔的固定杆(19)内装有相对顶杆(18)和弹性元件,所述顶杆(18)的上部相对固定杆(19)伸出并顶压在所述下钩板(8)的底端,所述弹性元件紧压在顶杆(18)的底端;优选所述下钩板(8)的底端具有倒V型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为上部固定在龙门框架(1)顶部的复位板(9),该复位板(9)的下部具有复位板顶角(22);所述复位板顶角(22)在活动架(5)上升过程中与上钩板(10)接触而实现上钩板(10)从垂直位置到复位板(9)顶压的旋转位置,该复位板顶角(22)在活动架(5)下降过程中与上钩板(10)接触而实现上钩板(10)从复位板(9)顶压的旋转位置回到垂直位置;优选复位板呈L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钩板(10)通过紧固件、挡板(16)和旋转销(13)安装在活动架(5)上,在上钩板(10)与旋转销(13)之间设有与上钩板(10)间隙配合的衬套(1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钩板(10)的侧面为上钩板侧面(28),上钩板(10)的下顶角(27)上方具有上斜面(26),当上钩板(10)的上斜面(26)与下钩板(8)的上顶角(23)接触时,上钩板(10)逆时针旋转而处于倾斜位置;当上钩板(10)的上钩板侧面(28)与复位板顶角(22)接触时,上钩板(10)顺时针旋转直至处于垂直位置。

9.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限界检测装置检测轨道车辆限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需要更换限界量规(3)时,利用驱动装置(2)使活动架(5)沿下降至方便操作的高度,更换安装在活动架上(5)的限界量规(3);

S2、对轨道车辆进行限界测量;

S3、限界测量完后,利用驱动装置(2)使活动架(5)上升,上升至指定位置时,通过自连挂机构将活动架(5)连同限界量规(3)一起悬挂在龙门框架(1)需要的高度;需要再次进行限界测量时,复位元件将自连挂机构解锁后利用驱动装置(2)使活动架(5)下降至指定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轨道车辆限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连挂机构包括固定在龙门框架(1)顶部的上钩板(10)和通过转轴装在活动架(5)上的下钩板(8);所述上钩板(10)的下部具有钩状的下顶角(27),所述下钩板(8)的顶部具有钩状的上顶角(23),该下钩板(8)在顶升机构的作用下可绕着转轴转动;

所述复位元件为上部固定在龙门框架(1)顶部的复位板(9),该复位板(9)的下部具有复位板顶角(22);

步骤S3中限界测量完后,利用驱动装置(2)使活动架(5)上升,上升至指定位置时,在活动架(5)上升过程中所述复位板顶角(22)与上钩板(10)接触而实现上钩板(10)从垂直位置到复位板(9)顶压的旋转位置,当活动架(5)到达指定位置时上钩板(10)的下顶角(27)和下钩板(8)的上顶角(23)配合而将活动架(5)锁固在龙门框架(1)的顶部;

需要再次进行限界测量时,利用驱动装置(2)使活动架(5)连同上钩板(10)继续上升,通过上钩板(10)与下钩板(8)的机械滑动,使上钩板(10)与下钩板(8)松脱开,然后使活动架(5)轨下降,在活动架(5)下降过程中所述复位板顶角(22)与上钩板(10)接触而实现上钩板(10)从复位板(9)顶压的旋转位置回到垂直位置,实现活动架(5)的顺利下降。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