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刹测试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1013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手刹测试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刹测试台。



背景技术:

驻车制动是指机动车安装的手动刹车,简称手刹,在车辆停止后用于稳定车辆,避免车辆在斜坡路面停车时由于溜车造成事故。现有技术中的汽车手刹功能检测环节,通常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手动检测手刹功能是否合格,虽然这样的检测效果能满足要求,但效率太低,误检率也高;另外,人的主观因素,也经常会导致产品经不同的人检测结果会不一样,虽然这种情况较少,但也不能完全避免,而且有些检测参数靠人是无法检测到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修效率高、维修方便的手刹测试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刹测试台,包括主框架、架设在所述主框架内的测试台、固定设置在所述测试台上的安装支架、测试夹具、限位组件、随动支架和顶升组件,所述测试夹具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支架和极限位保护螺丝,所述随动支架的一端转动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极限位保护螺丝位于所述随动支架一端的左侧且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随动支架的另一端与穿过所述测试台且固定在所述主框架上的所述顶升组件转动相连,所述限位支架位于所述随动支架另一端底部且与所述随动支架抵触相连,所述限位支架的底部固定在所述测试台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磁阀以及与所述电磁阀组配套的气动三联件,所述主框架通过架设在所述主框架内的所述测试台分为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下框架内设有所述电磁阀和气动三联件,所述气动三联件与顶升组件气动相连。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主框架顶部且与所述电磁阀组电动相连的指示灯。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随动支架上的角度刻度盘。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位置传感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升组件上的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支架的顶部设有六角螺栓。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刹测试台可以通过极限位保护螺丝限制手刹测试顶升过程中的最高位以及限位支架限制手刹测试过程中的最低位,保证了手刹测试平台自动化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刹测试台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刹测试台中的主框架内未安装手刹产品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包括主框架1、架设在主框架1内的测试台2、固定设置在测试台2上的安装支架3、测试夹具4、限位组件、随动支架5和顶升组件6,测试夹具4设置在安装支架3上,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支架7和极限位保护螺丝8,随动支架5的一端转动固定在安装支架3上,极限位保护螺丝8位于随动支架5一端的左侧且固定在安装支架3上,随动支架5的另一端与穿过测试台2且固定在主框架1上的顶升组件6转动相连,限位支架7位于随动支架5另一端底部且与随动支架5抵触相连,限位支架7的底部固定在测试台2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刹测试台的原理如下:

手刹测试台上的测试夹具4主要用于被测试手刹产品9的固定和卸载,安装支架3主要用于安装待检测的手刹产品9并定位,限位支架7中的限位支架7模拟手刹的最低点,极限位保护螺丝8是用来防止当测试设备出现故障时,顶升组件6过度顶升导致被检测产品损坏,把手刹产品9安装在安装支架3上,安装到位后,当顶升组件6上升的过程中手刹产品9的手柄会和随动支架5一起移动。

主框架1上安装有电磁阀组和气动三联件,电磁阀组用于控制各个气缸的动作,气缸配有指示灯用来表示气缸的两个状态,电磁阀上有相对应的标签,还包括电磁阀以及与电磁阀组配套的气动三联件,主框架1通过架设在主框架1内的测试台2分为上框架和下框架,下框架内设有电磁阀和气动三联件,气动三联件与顶升组件气动相连,还包括位于主框架1顶部且与电磁阀组电动相连的指示灯10;这样,气动三联件用来控制气路,和电磁阀组配套,此外还设置有指示灯,指示灯有三种颜色,绿色为停止运行状态,黄色为故障状态,绿色为运行状态。

手刹产品的手柄提升角度可以通过角度刻度盘来读取,手刹测试台还包括设置在随动支架5上的角度刻度盘。

手刹产品测试是否安装到位,初始位置可以通过位置传感器设定,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3上的位置传感器。

顶升组件6可以模拟手刹拉力,上面安装有力传感器,可以读出精确的拉力值,手刹测试台还包括设置在顶升组件6上的力传感器。

为了在限位支架7设置一个硬限位,限位支架7的顶部设有六角螺栓11。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