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370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尤其涉及蓄热式燃烧装置(rto)风向转换用旋转式换向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蓄热式燃烧装置(rto)是把生产排出的有机废气经过蓄热陶瓷的加热后,温度迅速提升,在炉膛内燃气燃烧加热作用下,温度达到680~1050℃,有机废气中的vocs在此高温下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形成无味的高温烟气,然后流经温度低的蓄热陶瓷,大量热能即从烟气中转移至蓄热体,用来加热下一次循环的待分解有机废气,高温烟气的自身温度大幅度下降,再经过热回收系统和其他介质发生热交换,烟气温度进一步降低,最后排至室外大气。其具有运行费用省,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高,不会发生催化剂中毒现象等优点。旋转式rto装置由一个燃烧室、一个圆柱形分成几瓣独立区域的陶瓷蓄热床和一个旋转式转向阀组成,通过旋转式转向阀的旋转,改变陶瓷蓄热床不同区域的气流方向,从而连续地预热voc废气,在燃烧室氧化燃烧后就可去除voc。相对于阀门切换式rto装置,旋转式rto装置由于只有一个活动部件(旋转式转向阀阀芯),所以运行更可靠方便,但是旋转阀不易密封,直接影响voc的净化率。本发明申请人于2017年5月9日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发明名称:具有高效密封旋转式换向阀的蓄热燃烧装置,申请号:201710323121.3,改进了现有旋转式rto装置旋转式转向阀的结构与密封,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不断提高旋转式换向阀的各项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通过改进旋转式转向阀的密封结构与增加在线检测技术,解决旋转阀不易密封、废气的泄露量大影响voc的净化率的缺陷,大幅度提高蓄热燃烧装置的废气净化质量与效率。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旋转式换向阀包括:阀壳、进气箱、扫气箱、环形分气板与旋转阀芯。气环密封检测装置包括:上气环密封装置、下气环密封装置与供气密封检测装置。上气环密封装置的上环体,安装在阀壳的内部的进气箱中,上环体的上端与环形分气板底部壁面固定安装,该上环体的下端螺栓固定安装有若干块弧形密封片,弧形密封片的内弧形面与旋转阀芯旋转分配板的环外壁面下部啮合,该弧形密封片上开有若干个螺栓移动槽。下气环密封装置的下环体安装在阀壳的内部的进气箱中,下环体的下端与进气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旋转阀芯下端的进气环与下环体上端之间,安装有上环形密封件,上环形密封件安装在下环体的上密封槽中。进气环与下环体下端之间安装有下环形密封件,该下环形密封件安装在下环体的下密封槽中。供气密封检测装置的上进气管,与上气环密封装置上环体的上环形气室连接,上进气管上安装有上三通阀,该上进气管的一端,与安装在阀壳外部测试风机的排气管相互连接,排气管与上三通阀之间的上进气管上,安装有第一气体流量检测装置;上三通阀的上导气管与扫气箱连通。下气环密封装置下环体的下环形气室,与测试风机的排气管之间连接有下进气管,该下进气管上安装有下三通阀,该下三通阀的下导气管与扫气箱连通。排气管与下三通阀之间的下进气管上,安装有第二气体流量检测装置。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优选技术措施是:旋转分配板的环外壁面上开有环形槽,弧形密封片内弧形面与环形槽的内壁面啮合。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优选技术措施是:柔性密封片环绕安装在旋转分配板的环外壁面上,柔性密封片的上部环外壁面的上部之间通过扎箍固定,柔性密封片的下部与气环密封装置的弧形密封片接触密封。

有益效果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旋转式换向阀环形分气板与旋转分配板之间安装上气环密封装置,上环形气室充入压力气体压力密封工作,解决了旋转阀芯转动过程的废气泄漏;

2.旋转式换向阀进气环外部安装下气环密封装置,下环形气室充入压力气体压力密封工作,解决了旋转阀芯转动过程的废气泄漏;

3.供气密封装置的测试风机,对上环形气室与下环形气室分别充气检测气体泄漏值,便于安装调试时检测旋转式换向阀的密封性能,还可以通过三通阀换向工作,实现不停机在线检旋转式换向阀的密封性能,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所示上气环密封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图1所示下气环密封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图2所示上气环密封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上气环密封装置环形槽与弧形密封片的另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上气环密封装置柔性密封片密封安装示意图。

主要配件符号说明

101-旋转式换向阀;102-阀壳;103-进气箱;104-扫气箱;105-环形分气板;106-旋转阀芯;201-上气环密封装置;202-上环体;203-弧形密封片;204-内弧形面;205-旋转分配板;

206-环外壁面;207-螺栓移动槽;301-下气环密封装置;302-下环体;303-进气环;

401-供气密封检测装置;402-上进气管;403-上环形气室;404-上三通阀;

405-第一气体流量检测装置;406-上导气管;410-测试风机;411-排气管;420-下环形气室;421-下进气管;422-下三通阀;423-下导气管;424-第二气体流量检测装置;

501-柔性密封片;502-扎箍;601-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旋转式换向阀101包括:阀壳102、进气箱103、扫气箱104、环形分气板105与旋转阀芯106。气环密封检测装置包括:上气环密封装置201、下气环密封装置301与供气密封检测装置401。上气环密封装置201的上环体202,安装在阀壳102的内部的进气箱103中,该上环体202的上端与环形分气板105底部壁面固定安装。如图2、图4所示,上环体202的下端螺栓固定安装有若干块弧形密封片203,弧形密封片203的内弧形面204,与旋转阀芯106旋转分配板205的环外壁面206下部啮合;该弧形密封片203上开有若干个螺栓移动槽207。下气环密封装置301的下环体302,安装在阀壳102的内部的进气箱104中,该下环体302的下端与进气箱103的顶部固定安装。旋转阀芯106下端的进气环303与下环体302上端之间,安装有上环形密封件304,该上环形密封件304安装在下环体302的上密封槽305中。进气环303与下环体302下端之间安装有下环形密封件306,该下环形密封件306安装在下环体302的下密封槽307中。供气密封检测装置401的上进气管402与,上气环密封装置201上环体202的上环形气室403连接,该上进气管402上安装有上三通阀404,该上进气管402的一端,与安装在阀壳102外部测试风机410的排气管411相互连接,该排气管411与上三通阀404之间的上进气管402上,安装有第一气体流量检测装置405,上三通阀404的上导气管406与扫气箱104连通。如图1、图2所示,旋转式换向阀101安装调试时,测试风机410对上环形气室403充气,第一气体流量检测装置405检测旋转阀芯106与环形分气板105之间的泄漏值,在线检测时,上三通阀404切换工作,将上环形气室403与扫气箱104连接充气密封变为与测试风机410连接充气密封,实现不停机检测工作。如图1、图3所示,下气环密封装置301下环体302的下环形气室420,与测试风机410的排气管411之间连接有下进气管421,该下进气管421上安装有下三通阀422,该下三通阀422的下导气管423与扫气箱104连通。排气管411与下三通阀422之间的下进气管421上,安装有第二气体流量检测装置424。旋转式换向阀101安装调试时,测试风机410对下环形气室420充气,第二气体流量检测装置424检测下气环密封装置301与旋转阀芯106进气环303之间的泄漏值。在线检测工作时,下三通阀切422换工作,将下环形气室420与扫气箱104连接充气密封变为与测试风机410连接充气密封,实现不停机检测工作。

至此,本发明第一实施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例介绍完毕。

二.第二实施例

如图5所示,旋转分配板205的环外壁面206上开有环形槽601,弧形密封片203内弧形面204与环形槽601的内壁面602啮合。

如图6所示,柔性密封片501环绕安装在旋转分配板205的环外壁面(206)上,柔性密封片501的上部环外壁面206的上部之间通过扎箍502固定,柔性密封片501的下部与气环密封装置201的弧形密封片203接触密封。

至此,本发明第二实施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例介绍完毕。

为了达到简要说明的目的,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任何可作相同应用的技术特征叙述皆并于此,无需再重复相同叙述。

至此,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高效密封旋转式换向阀的密封技术措施例介绍完毕。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内”、“外”、“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除非特别描述或必须依序发生的步骤,上述步骤的顺序并无限制于以上所列,且可根据所需设计而变化或重新安排。并且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