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6220发布日期:2018-12-14 22:35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氧化碳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长岩心驱替实验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二氧化碳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岩心驱替实验的实验目的是,在一定的流速下使流体通过岩心,通过测定岩心的进出口压差和流过岩心的流体流量,结合其他参数,根据达西定律计算出岩心液体渗透率,通过计算水、油、气等介质在岩心的渗透率,可对地层敏感性做出评价,用于研究钻井、注水、修井作业以及如何避免或减轻外来物质对地层的伤害等。现有的二氧化碳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存在长岩心夹持装置在夹持长岩心时密封性不够好,从而导致实验得到的数据不够准确的缺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二氧化碳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二氧化碳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箱箱体,所述实验箱箱体的左端铰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右表面中部设有第一岩心夹持装置,所述第一岩心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座、第一弹簧和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座的左端与箱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座的右端设有夹持腔,所述夹持腔内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左端与第一夹持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右端设有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一岩心夹持装置的下侧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箱盖的中部贯穿设有第一连接管,且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夹持座、第一弹簧和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设有输入泵,所述输入泵上设有压力表,所述输入泵的下端设有二氧化碳罐体,所述实验箱箱体的右侧设有电动伸缩机,所述电动伸缩机的伸缩端贯穿实验箱箱体的右侧壁设有第二岩心夹持装置,所述第二岩心夹持装置包括第二夹持座、第二弹簧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二夹持座的右端与电动伸缩机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座的左端设有夹持腔,所述夹持腔内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与第二夹持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设有第二夹持板,所述电动伸缩机的下端设有电控箱,所述电控箱上设有显示屏和操控面板,所述操控面板内置有控制主板,所述实验箱箱体的内腔上下侧壁均设有加热层,所述加热层内设有加热管,所述实验箱箱体的内腔下表面中部设有岩心夹持托,所述岩心夹持托的上表面中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动伸缩机的右侧设有二氧化碳反应罐,所述二氧化碳反应罐的上端设有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贯穿端贯穿实验箱箱体的右侧壁。

优选的,所述实验箱箱体与箱盖的接触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实验箱箱体的正表面设有可视窗。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上均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相对一侧表面均设有柔性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二氧化碳反应罐的内腔设有内胆,所述内胆内设有碱性中和液,所述内胆的下端设有重量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控制主板分别与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重量传感器、显示屏、电动伸缩机和加热管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二氧化碳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能够有效的保护长岩心的两端,防止长岩心在夹持的过程中被损坏,从而提高了长岩心实验的效率;同时通过密封圈和密封垫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在岩心夹持器在工作中的密封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通过电动伸缩机和岩心夹持托配合使用能够使用不同长度的岩心进行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验箱箱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岩心夹持托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二氧化碳反应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实验箱箱体、2-箱盖、3-第一岩心夹持装置、301-第一夹持座、302-第一弹簧、303-第一夹持板、4-压力传感器、5-第一连接管、6-柔性密封垫、7-输入泵、8-二氧化碳罐体、9-第二岩心夹持装置、901-第二夹持座、902-第二弹簧、903-第二夹持板、10-电动伸缩机、11-加热层、12-加热管、13-岩心夹持托、14-温度传感器、15-二氧化碳反应罐、16-第二连接管、7-密封圈、18-可视窗、19-内胆、20-重量传感器、21-电控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二氧化碳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箱箱体1,所述实验箱箱体的左端铰接有箱盖2,所述箱盖的右表面中部设有第一岩心夹持装置3,所述第一岩心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座301、第一弹簧302和第一夹持板303,所述第一夹持座的左端与箱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座的右端设有夹持腔,所述夹持腔内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左端与第一夹持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右端设有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一岩心夹持装置的下侧设有压力传感器4,所述箱盖的中部贯穿设有第一连接管5,且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夹持座、第一弹簧和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设有输入泵7,第一连接管具体为一种高压软管,所以在打开箱盖时能够曲折,所述输入泵上设有压力表,通过压力表测量输送二氧化碳的压强,所述输入泵的下端设有二氧化碳罐体8,所述实验箱箱体的右侧设有电动伸缩机,所述电动伸缩机的伸缩端贯穿实验箱箱体的右侧壁设有第二岩心夹持装置9,所述第二岩心夹持装置包括第二夹持座901、第二弹簧902和第二夹持板903,所述第二夹持座的右端与电动伸缩机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座的左端设有夹持腔,所述夹持腔内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与第二夹持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设有第二夹持板,所述电动伸缩机的下端设有电控箱21,所述电控箱上设有显示屏和操控面板,所述操控面板内置有控制主板,通过显示器显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重量传感器检测到的数值,通过操控面板对电动伸缩机和加热管进行操控,打开箱盖,通过将长岩心放置在岩心夹持托上并将长岩心的右端推送至第二岩心夹持装置内,然后关闭箱盖,通过电动伸缩机10的伸缩端推动长岩心从右至左移动,长岩心的左端进入第一岩心夹持装置内,由于第一岩心夹持装置和第二岩心夹持装置内分别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能够让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上的柔性密封垫对长岩心的两端进行密封贴合,防止二氧化碳从接触面逸出,所述实验箱箱体的内腔上下侧壁均设有加热层11,所述加热层内设有加热管12,所述实验箱箱体的内腔下表面中部设有岩心夹持托13,所述岩心夹持托的上表面中部设有温度传感器14,所述电动伸缩机的右侧设有二氧化碳反应罐15,当实验开始后压力发生变化后打开第二连接管上的阀门,让二氧化碳气体进入二氧化碳反应罐内,通过内胆内设有的碱性中和液能够将对驱替后伸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并通过重量传感器能够测量出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的重量差值,所述二氧化碳反应罐的上端设有第二连接管16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贯穿端贯穿实验箱箱体的右侧壁,通过输入泵将二氧化碳罐体内的二氧化碳输送至长岩心内,通过温度传感器能够测量岩心外表面的温度,实验开始前通过加热管能够温度均匀的对实验箱箱体进行加热到指定温度,通过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实验箱箱体内的压力。

具体而言,所述实验箱箱体与箱盖的接触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密封圈17,通过密封圈能够有效的提高在岩心夹持装置在工作中的密封性,提高实验的效果。

具体而言,所述实验箱箱体的正表面设有可视窗8,通过可视窗能够方便实验人员对正在进行实验的实验箱箱体内部进行观察。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阀门分别用于控制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连通状态,配合实验顺利进行。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相对一侧表面均设有柔性密封垫6,通过柔性密封垫能够对长岩心的两端进行密封贴合。

具体而言,所述二氧化碳反应罐的内腔设有内胆19,所述内胆内设有碱性中和液,所述内胆的下端设有重量传感器20,通过内胆内设有的碱性中和液能够将对驱替后伸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并通过重量传感器能够测量出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的重量差值。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主板分别与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重量传感器、显示屏、电动伸缩机和加热管电性连接,控制主板能够接收到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重量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通过显示器进行显示,同时能对电动伸缩机和加热管进行操控。

工作原理: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打开箱盖,通过将长岩心放置在岩心夹持托上并将长岩心的右端推送至第二岩心夹持装置内,然后关闭箱盖,通过电动伸缩机的伸缩端推动长岩心从右至左移动,长岩心的左端进入第一岩心夹持装置内,由于第一岩心夹持装置和第二岩心夹持装置内分别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能够让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上的柔性密封垫对长岩心的两端进行密封贴合,防止二氧化碳从接触面逸出,通过输入泵将二氧化碳罐体内的二氧化碳输送至长岩心内,通过温度传感器能够测量岩心外表面的温度,实验开始前通过加热管能够温度均匀的对实验箱箱体进行加热到指定温度,通过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实验箱箱体内的压力,当实验开始后压力发生变化后打开第二连接管上的阀门,让二氧化碳气体进入二氧化碳反应罐内,通过内胆内设有的碱性中和液能够将对驱替后伸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通过显示器显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重量传感器检测到的数值,通过操控面板对电动伸缩机和加热管进行操控,并通过重量传感器能够测量出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的重量差值。

以上所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上述实施例揭示,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变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