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装置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138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连接装置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手表、手机、便携式信息终端机等的电子设备的连接装置以及具备该连接装置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钟表中如日本特开2001-311785号公报所记载,众所周知为了防止由静电引起的功能异常而具备将手表壳体内的钟表组件与金属制的后盖电连接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的装置。

这种连接装置以通过在推压钟表组件的电路基板的金属制的电路支撑板上形成板弹簧部并将该板弹簧接触于后盖而将钟表组件与后盖电连接的方式构成。

在这样的手表的连接装置中,在推压电路基板的电路支撑板与后盖的间隔较大地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在电路支撑板上必须比电路支撑板与后盖的间隔大地形成板弹簧,所以,相对于后盖的板弹簧部的接触就容易变得不稳定,不能够确保连接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连接可靠性高的连接装置以及具备该连接装置的钟表。

该发明的方案之一是一个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在以预定间隔重合的状态下配置且在对置面上分别设置了电极的多个基板、具备相对于上述多个基板的任意一个固定的主体部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且配置于上述多个基板之间并分别与上述电极的多个接触部的连接部件以及将上述多个基板以及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主体部相互固定的固定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该发明适用于手表的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表示装入图1所示的手表内部中的钟表组件的放大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钟表组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钟表组件的放大后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钟表组件的a-a向视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钟表组件的b-b向视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7a是将图6所示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7b是将图6所示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7c是将图6所示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侧视图。

图7d是将图6所示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主视图。

图8a是将使用于该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第一变形例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8b是将使用于该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第一变形例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8c是将使用于该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第一变形例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侧视图。

图8d是将使用于该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第一变形例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主视图。

图9a是将使用于该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第二变形例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9b是将使用于该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第二变形例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9c是将使用于该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第二变形例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侧视图。

图9d是将使用于该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件的第二变形例上下反转而表示的放大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a、图7b、图7c、图7d关于将该发明适用于手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手表如图1所示具备手表壳体1。在该手表壳体1的12时与6时侧安装表链2。在该手表壳体1的2时侧、3时侧、4时侧、8时侧分别设置开关部3。

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的内部如图2~图5所示设置钟表组件4。该钟表组件4具备模拟部件5与电路部件6,为这些在上下层叠的结构。模拟部件5具备具有轮系机构的钟表运转装置(均未图示),以在其上面配置文字板7(参照图3)的方式构成。

即,该模拟部件5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构成为,钟表运转装置中的轮系机构的指针轴8a穿过文字板7的贯通孔7a向文字板7的上方突出,在该突出的指针轴8a的上端部安装秒针、分针、时针等的指针8、通过该指针8在文字板7的上方运针,如图1所示指示表示时刻。

电路部件6如图4以及图5所示,具备作为搭载扣式电池9的隔板部件的外壳10、配置于该外壳10上面的第一电路基板11、配置于外壳10下面的第二电路基板12、作为将这些外壳10、第一电路基板1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12安装于模拟部件5下侧的导电部件的底板13。该情况下,在外壳10上安装收纳电池9的电池收纳部10a。

第一电路基板11如图5所示,在配置于外壳10上面的状态下配置于模拟部件5的下面,并在该状态下与模拟部件5的钟表运转装置(未图示)电连接。第二电路基板12除了与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对应的位置以外,配置于外壳10的下面。

即,在该第二电路基板12上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用于将电池9收纳于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内的基板开口部12a与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对应地设置。在该第二电路基板12的下面配置作为导电部件的金属制底板13。

在该底板13上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用于将电池9收纳于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内的底板开口部13a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基板开口部12a对应地设置。该情况下,电池9在穿过底板13的底板开口部13a以及第二电路基板12的基板开口部配置于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内的状态下,以通过电极板14被推压到电池收纳部10a内而被固定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底板13的外周部上如图3~图5所示,多个箍圈部15向模拟部件5的外周面向上方突出地设置。这些多个箍圈部15分别如图3所示,以在其上端部设置矩形形状的卡定孔15a、并在该卡定孔15a中配合向模拟部件5的外周面突出地设置的突起部5a的方式构成。

即,这些多个箍圈部15如图3以及图5所示,构成为,在底板13、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第一电路基板11以及模拟部件5从下侧依次重合时,沿这些的外周面向上侧延伸并在该延伸的上端部的卡定孔15a上配合设置于模拟部件5的外周面的各突起部5a。

由此,底板13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以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第一电路基板11以及模拟部件5重合的状态,配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下面时,通过在多个箍圈部15的各卡定孔15a中配合设置于模拟部件5外周面上的各突起部5a,将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第一电路基板11以及模拟部件5一体化组装。

顺便地,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如图4以及图6所示,以通过连接装置16电连接的方式构成。该连接装置16如图6所示,具备将以预定间隔重合的状态配置的第一电路基板1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12电连接的连接部件17、相互按压第一电路基板11、第二电路基板12、连接部件17以及底板13并固定的固定部件18。

该情况下,底板13如图4~图6所示,在配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下面的状态下,通过与将电池9推压在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内的电极板14连接而与电池9电连接,在该状态下与连接部件17接触而导通。由此,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以通过底板13与连接部件17供给电池9的电源的方式构成。

另外,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如图6所示,通过作为配置于这些之间的隔板部件的外壳10以预定间隔(即,外壳10上下方向的厚度的长度)配置。该外壳10上设置配置连接部件17的一部分、即第一接触部21以及第二接触部22的连接开口部19。

由此,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如图6所示,在与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对应的区域内相互对置,在作为该对置的第一电路基板11的对置面的下面设置第一电极11a,并且,在作为对置的第二电路基板12的对置面的上面设置第二电极12b。

连接部件17如图6、图7a、图7b、图7c、图7d所示,具备固定于外壳10上并配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上侧的主体部20、设置于该主体部20上并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的第一接触部21、设置于主体部20上并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的第二接触部22,这些用金属板一体形成。

即,主体部20如图6、图7a、图7b、图7c、图7d所示,具备以与第二电路基板12并列的状态配置于外壳10下面且底板13接触并导通的主体安装部23、从该主体安装部23穿过设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上的切口部12c并向其上侧延伸的延伸部24、从该延伸部24在第二电路基板12与第一电路基板11之间与这些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保持部25。

该情况下,第二电路基板12的切口部12c如图6所示,在与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对应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另外,在外壳10的外周部,以配置主体安装部23的支撑突起部26配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切口部12c内的状态设置。该支撑突起部26以其下端面相比于第二电路基板12下面仅下凹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厚度的量的状态形成。

由此,主体安装部23如图6、图7a、图7b、图7c、图7d所示,以在配置于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下面时,其下面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下面大致为同一平面的方式构成。另外,主体部20的延伸部24通过沿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内侧面配置,其上端部穿过第二电路基板12的切口部12c向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内突出。

另外,保持部25如图6、图7a、图7b、图7c、图7d所示,在与第一电路基板11和第二电路基板12大致平行的状态下,从延伸部24的上端部向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内延伸配置。在该保持部25的一侧部(图7b中下边部)上设置第一接触部21以及第二接触部22。

第一接触部21如图6、图7a、图7b、图7c、图7d所示,以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的一侧部(在图7b下边部)向斜上侧(图7d中斜下侧)延伸、且该延伸的上端部(图7d中下端部)21a从下侧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弹性地接触的方式构成。

第二接触部22如图6、图7a、图7b、图7c、图7d所示,以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的一侧部(在图7b下边部)向斜下侧(图7d中斜上侧)延伸、且该延伸的下端部(图7d中上端部)22a从上侧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弹性地接触的方式构成。

另一方面,固定部件18如图6所示,是在底板13、连接部件17的主体安装部23、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以及第一电路基板11在以该顺序从下侧重合的状态下将这些紧固并固定的螺钉部件。该固定部件18具备螺栓27与螺母28。螺栓27具备螺母28螺纹结合的螺纹轴27a、设置于该螺纹轴27a的一端部的头部27b。

该情况下,在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上如图6所示,上下贯通地设置供螺栓27的螺纹轴27a插入的轴插入孔26a。另外,在连接部件17的主体安装部23上,与外壳10的轴插入孔26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供螺栓27的螺纹轴27a插入的主体安装孔23a。

在配置于该主体安装部23下面的底板13上,如图6所示,与主体安装部23的主体安装孔23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供螺栓27的螺纹轴27a插入的底板安装孔13c。另外,在第一电路基板11上,与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轴插入孔26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供螺栓27的螺纹轴27a插入的基板安装孔11b。

由此,底板13的底板安装孔13c、连接部件17的主体安装部23的主体安装孔23a、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轴插入孔26a、第一电路基板11的基板安装孔11b如图6所示,在从其下侧依次将底板13、连接部件17的主体安装部23、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以及第一电路基板11重合时,在同一轴上对应。

因此,固定部件18如图6所示,在将底板13、连接部件17的主体安装部23、外壳10以及第一电路基板11重合的状态下将螺栓27的螺纹轴27a依次插入底板13的底板安装孔13c、连接部件17的主体安装部23的主体安装孔23a、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轴插入孔26a、第一电路基板11的基板安装孔11b,在模拟部件5内从下侧突出,该突出的螺纹轴27a与螺母28螺纹结合而紧固。

该情况下,在模拟部件5中如图6所示埋入螺母28。该螺母28在其下面从模拟部件5向下侧露出的状态下,与第一电路基板11的基板安装孔11b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因此,固定部件18以从底板13的底板安装孔13c插入并向第一电路基板11的基板安装孔11b的上方突出的螺栓27的螺纹轴27a与模拟部件5内的螺母28螺纹结合而紧固的方式构成。

由此,固定部件18如图6所示,以在使从第一电路基板11向模拟部件5内突出的螺栓27的螺纹轴27a与螺母28螺纹结合而紧固时,螺栓27的头部27b将底板13推压到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并将该主体安装部23推压到配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切口部12c内的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方式构成。

另外,该固定部件18如图6所示,以在使从第一电路基板11向模拟部件5内突出的螺栓27的螺纹轴27a与螺母28螺纹结合而紧固时,螺母28与模拟部件5一起将第一电路基板11推压到外壳10上面的方式构成。

由此,连接部件17如图6所示,构成为,其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被固定部件18夹持于底板13与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之间而固定,在该状态下设置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上的第一接触部21的上端部21a从下侧被推压到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并弹性地接触,并且设置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的第二接触部22的下端部22a从上侧被推压到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并弹性地接触。

其次,关于这样的手表中的钟表组件4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组装该钟表组件4的情况下,预先组装电路部件6。此时,首先在外壳10的上面配置第一电路基板11,在外壳10的下面与连接部件17一起配置第二电路基板12。

即,在将第一电路基板11配置于外壳10的上面时,使第一电路基板11的基板安装孔11b与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轴插入孔26a在同一轴上对应的,并且,使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与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对应。

另外,在外壳10的下面与连接部件17一起配置第二电路基板12时,首先,在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下面配置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使主体安装部23的主体安装孔23a与支撑部突起26的轴插入孔26a在同一轴上对应,并且沿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内侧面向上方配置主体部20的延伸部24,并将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配置于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内。

此状态下,将第二电路基板12配置于外壳10的下面。此时,在第二电路基板12的切口部12c上与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的延伸部24一起配置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使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与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对应。另外,此时使第二电路基板12的基板开口部12a与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对应。

此状态下,隔着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对置,在该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之间,与第一接触部21以及第二接触部22一起配置连接部件17的保持部25。因此,第一接触部21的上端部21a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对应且弹性地接触,并且,第二接触部22的下端部22a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对应并弹性地接触。

此状态下,在第二电路基板12的下面配置底板13。此时,使底板13的底板开口部13a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基板开口部12a和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对应,并且,使底板13的底板安装孔13c与连接部件17的主体安装部23的主体安装孔23a和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轴插入孔26a在同一轴上对应。

另外,此时,设置于底板13外周部上的多个箍圈部15穿过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以及第一电路基板11的各外周部,其各上端部向第一电路基板11的上方突出配置。由此,组装电路部件6。

并且,在该电路部件6上组装模拟部件5。此时,预先在模拟部件5上以将固定部件18的螺母28向其下侧露出的状态埋入。此状态下,将模拟部件5配置于电路部件6上。此时,使埋入模拟部件5的螺母28与设置于电路部件6的第一电路基板11上的基板安装孔11b在同一轴上对应。

此状态下,将模拟部件5配置于电路部件6的第一电路基板11上。此时,设置于底板13外周上的多个箍圈部15沿模拟部件5的外周面配置于上侧。因此,多个箍圈部15分别在其上端部的卡定孔15a上配合设置于模拟部件5的外周部上的突起部5a。

由此,通过底板13以及其多个箍圈部15,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第一电路基板11相互重合,并且,在该第一电路基板11上模拟部件5重合,在该状态下模拟部件5与电路部件6一体化组装。

并且,通过连接装置16的固定部件18固定连接部件17。此时,将固定部件18的螺栓27的螺纹轴27a从电路部件6的下侧穿过底板13的底板安装孔13c、连接部件17的主体安装部23的主体安装孔23a、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的轴插入孔26a、第一电路基板11的基板安装孔11b,与模拟部件5的螺母28螺纹结合而紧固。

由此,就固定部件18而言,螺栓27的头部27b将底板13推压到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的主体部安装部23,将该主体安装部23推压到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而固定,并且,模拟部件5的螺母28与模拟部件5一起将第一电路基板11推压到外壳10上面而固定。

因此,连接装置16的连接部件17,利用固定部件18将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夹持于底板13与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之间并固定,在该状态下,设置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上的第一接触部21的上端部21a从下侧被推压到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并弹性接触,并且,第二接触部22的下端部22a从上侧被推压到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并弹性接触。

由此,连接装置16安装于电路部件6上。该情况下,连接装置16通过配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下面的底板13与将电池9推入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内的电极板14电连接,将底板13与电池9电连接,通过该底板13接触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而导通,将电池9与连接部件17电连接。

因此,该连接装置16通过连接部件17的第一接触部21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而导通、第二接触部22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而导通,电池9的电源可靠且良好地向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供给。

如此,根据该手表的钟表组件4中的连接装置16,通过具备以预定间隔重合的状态配置且在对置面分别设置第一、第二电极11a、12b的第一、第二电路基板11、12、具备相对于第二电路基板12固定的主体部20以及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第二电极11a、12b接触的第一、第二接触部21、22的连接部件17、将第一电路基板11、第二电路基板12以及连接部件17相互固定的固定部件,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即,在钟表组件4的连接装置16中,能够通过固定部件18相互固定第一电路基板11、第二电路基板12以及连接部件17。因此,能够通过固定部件18的固定力,可靠地将连接部件17的第一接触部21按压到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并接触,并且,能够可靠地将第二接触部22按压到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并接触。由此,即使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间隔较大地分离,由于能够确保稳定的连接状态而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另外,在该钟表组件4的连接装置16中,通过具备作为在接触于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的状态下,连接于电源的导电部件的金属制底板13,能通过该底板13向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供给电源,通过设置于该主体部20上的第一接触部21与第二接触部22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向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供给电源。

即,在该连接装置16中,通过在将电池9推入外壳10的电池收纳部10a内而固定的电极板14上电连接底板13,能够电连接底板13与电池9,通过该底板13与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接触而导通,能够电连接电池9与连接部件17。

因此,在该连接装置16中,通过连接部件17的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接触、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接触,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向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供给电池9的电源。

该情况下,在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之间配置作为隔板部件的外壳10,通过在该外壳10上设置配置第一接触部21与第二接触部22的连接开口部19,能够良好地将连接部件17的第一接触部21与第二接触部22配置于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上而可靠地与第一电路基板11和第二电路基板12对置。

另外,通过在位于与该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对应的位置上的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对置面上设置第一电极11a与第二电极12b,在将连接部件17的第一接触部21与第二接触部22配置于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上时,能够可靠地使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对应并接触,并且,能够可靠地使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对应并接触。

另外,在该连接装置16中,通过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具备以与第二电路基板12并列的状态配置于外壳10上的主体安装部23、从该主体安装部23向第二电路基板12与第一电路基板11之间延伸的延伸部24、从该延伸部24在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之间与这些大致平行地延伸且设置第一接触部21以及第二接触部22的保持部25,能够简单且准确地组装连接部件17。

即,在该连接装置16中,能够只通过在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下面配置主体安装部23,在支撑突起部26的内侧面配置延伸部24,在该状态下将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配置于设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切口部12c,能够将设置第一接触部21以及第二接触部22的保持部25配置于外壳10的连接开口部19内的同时,在此状态下能够可靠地将连接部件17安装于外壳10上。

另外,在该连接装置16中,通过连接部件17具备弹性接触于设置于位于作为隔板部件的外壳10上面的第一电路基板11下面的第一电极11a的第一接触部21、弹性接触于设置于位于外壳10下面的第二电路基板12上面的第二电极12b的第二接触部22,在将连接部件17安装于外壳10上时,能够在使连接部件17的第一接触部21正确地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的同时,使连接部件17的第二接触部22准确地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

该情况下,通过第一接触部21以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一侧部向斜上侧延伸且该延伸的上端部21a从下侧弹性地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的方式构成,能够在将连接部件17安装于外壳10时使第一接触部21准确且可靠地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

另外,通过第二接触部22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一侧部向斜下侧延伸且该延伸的下端部22a从上侧弹性地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的方式构成,能够在将连接部件17安装于外壳10上时使第二接触部22准确且可靠地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

因此,即使第一电路基板11与第二电路基板12的间隔较大地分离,由于能够将第一接触部21准确且可靠地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且能够将第二接触部22准确且可靠地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能够更进一步地确保稳定的连接状态、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

而且,在该连接装置16中,通过固定部件18是依次穿过作为导电部件的底板13、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第二电路基板12、作为隔板部件的外壳10以及第一电路基板11,紧固这些并固定的螺钉部件,在将底板13、连接部件17、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以及第一电路基板11重合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将这些紧固而固定。

即,该固定部件18由于是具备具有螺纹轴27a以及头部27b的螺栓27、与该螺栓27的螺纹轴27a螺纹结合的螺母28,在配置于第一电路基板11上的模拟部件5上埋入螺母28的结构,因此在使底板13、连接部件17、第二电路基板12、外壳10以及第一电路基板11重合的状态下,能够在这些中贯穿螺栓27的螺纹轴27a并在模拟部件5中与螺母28螺纹结合,能够在此状态下准确且牢固地紧固螺栓27。

因此,在该固定部件18中,在使从第一电路基板11向模拟部件5内突出的螺栓27的螺纹轴27a与螺母28螺纹结合而紧固时,能够通过螺栓27的头部27b将底板13推压至连接部件17的主体部20的主体安装部23,由于能够将该主体安装部23推压至配置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切口部12c内的外壳10的支撑突起部26上,因此能够将连接部件17准确且可靠地固定于外壳10上。

另外,在该固定部件18中,在使从第一电路基板11向模拟部件5内突出的螺栓27的螺纹轴27a与螺母28螺纹结合而紧固时,由于通过螺母28能够将第一电路基板11推压至外壳10的上面,因此能够从下侧使第一接触部21的上端部21a可靠地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并且,能够从上侧使第二接触部22的下端部22a可靠地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由此能够进一步稳定连接状态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

并且,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关于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中的一侧部向斜上侧倾斜形成连接装置16中的连接部件17的第一接触部21、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中的一侧部向斜下侧倾斜形成第二接触部22的情况进行说明,但该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如图8a~图8d所示的第一变形例而构成。

即,图8a~图8d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连接部件30从连接部件30的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中的一侧部向上方(图8c中,下方)大致直角地折弯第一接触部31,进一步以山形状(图8d中,谷形状)折弯该折弯的上端部(图8d中,下端部)而形成接触片31a,可以以将该接触片31a弹性地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的方式构成。

同样,该第一变形例的连接部件30从连接部件30的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中的一侧部向下方(图8c中,上方)大致直角地折弯第二接触部32,进一步谷形状(图8d中,山形状)地折弯该折弯的下端部(图8d中,上端部)而形成接触片32a,可以以将该接触片32a弹性地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的方式构成。即使这样构成也有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7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该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7以及第一变形例的连接部件30,例如,可以如图9a~图9d所示的第二变形例而构成。即,该第二变形例的连接部件35在连接部件35的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的前端部上可以以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形成第一接触部36与第二接触部37的方式构成。

该情况下,例如,只要以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向右斜上侧(图9d中,左斜下侧)倾斜而形成第一接触部36,且将该倾斜的上端部(图9d中,下端部)36a弹性地接触于第一电路基板11的第一电极11a的方式构成即可。

另外,在该连接部件30中,可以以从主体部20的保持部25向左斜下侧(图9d中,左斜上侧)倾斜而形成第二接触部37,且将该倾斜的下端部(图9d中,上端部)37a弹性地接触于第二电路基板12的第二电极12b的方式而构成。即使这样构成,也有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7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以及其各变形例中,关于适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说明,该发明未必需要为手表,例如能够适用于旅行手表、闹钟、台钟、挂钟等的各种钟表。另外,该发明未必限于钟表,例如还能够广泛地适用于手机、便携式信息终端机等的电子设备。

以上,关于该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该发明并不限于此,是包含记载于方案中的发明和与其相等的范围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