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1658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应用在扫描器上的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
参见图2、为扫描器的侧视图。其中光机108包括光源装置反射镜115、透镜116及光感测模组118,光源装置通常为单管的日光灯114,该日光灯114配置在光机108的一载架120中,用以发光,并经载架120的一缺口121有效地提供扫描所需的光源,而反射镜115、透镜116及光感测模组118皆配置在光机108的内部。
当需扫描原稿112时,使用者必须先将掀盖104盖合于底座102上,以防止外界光线干扰扫描过程,影响扫描后的质量。接着,日光灯114所产生的光线照射至原稿112上,且光线被原稿112反射后得到一反射光讯号(未显示),该反射光讯号即可经过反射镜115的反射而馈入透镜116,再通过透镜116的聚焦作用,使反射光讯号在光感测模组118上成像。接着,光感测模组118即可将所接收到的反射光讯号转换成电讯号处理,读出光感测模组118所感测到的影像资料。
上述光感测模组118的种类繁多,例如电荷偶合元件(Charge CoupledDevice,CCD)模组或接触式影像感测器(Contact Image Sensor,CIS)等,均可达到上述功能。
另外,当光感测模组118读出反射光讯号后,可通过步进马达(未显示)驱动光机108朝向尚未扫描的区域略微移动,并再度通过光感测模组118感测原稿112的影像后,将影像资料读出,重复上述步骤,即可逐步将原稿112扫描完毕。
参见图3、为配置载架的日光灯与原稿之间的光程示意图。日光灯114的两端通电后发出光线。为了让日光灯114的光线能够有效地依150的方向投射至原稿112上,一般业者会在载架120的内壁贴上一层反射片122,使日光灯114的部分光线能够经反射片122的反射,而有效地由载架120的缺口121发射至原稿112上。需要注意的是日光灯114的发光量并不十分均匀,就整个灯管而言,靠近灯管中间的光线强度较强,两侧的光线强度较弱,故导致日光灯114投射至原稿112的光线并不均匀,使得原稿112所产生的反射光讯号也不均匀,即原稿112表面的辉度(luminance)不均匀。
参见图4、为日光灯与原稿的俯视图。日光灯114具有一长度M,原稿112具有一长度N,且N通常小于M。由于日光灯114的中间区域附近所发出的光线较两端附近的光线强,导致当所有光线沿着150的方向照射原稿112时,原稿112中间位置附近的A点,其辉度较原稿112两端附近B及C点的辉度高,意谓着原稿112的辉度不均匀,使得光机108所撷取的影像失真,且效果不佳,影响扫描的质量。
参见图5、6、为了解决原稿112辉度不均匀问题,有业者在载架120的反射片122上改良;将反射片122的两边缘分别贴上砍光片130a及130b,用以削弱光线的强度。其中日光灯114的光线经砍光片130a及130b来削弱光线在反射片122的反射后,可有效地由载架120的缺口121均匀发射至原稿112上。
然而,原稿112的辉度还跟光源装置有连带关系,一般而言,单一日光灯114的光线强度不够时,会导致原稿112的辉度微弱,影响扫描质量,所以会用双管的日光灯,但增加了光机的硬体空间,要控制能让原稿112的辉度均匀也是一个棘手问题,十分不容易。另一方面,倘若光源装置为一高亮度的发光装置,如电致发光元件,即通电后能发出高强度光线的元件,其光线必须经过砍光处理后,方可照射至原稿112上,否则照射后的原稿112的辉度仍不均匀。然而,砍光处理并非只是贴一贴砍光片就可解决的问题,因为光线的漫射效果还会影响原稿112的辉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主要包括用以感测发光装置的一光源照射所反射一辉度的台具及至少一种可调整辉度的机构,其特征是该调整辉度的机构包括复数个用以提供光源的电致发光元件,该些电致发光元件的一端与一转轴枢接;复数个支杆,一对一地与该些电致发光元件相连,以及一主杆与该些支杆相连;主杆受外力驱动移动,而支杆随主杆相对移动,各电致发光元件则以转轴为支点旋转,以调整辉度的均匀度。
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该调整辉度的机构包括第一电致发光元件,其一端固定于第一转轴;第二电致发光元件,其一端固定于第二转轴;第一支杆与第一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杆与第二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一主杆与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相连接以及一马达与主杆偶接,主杆受力移动,该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即相对地移动,而第一电致发光元件及第二电致发光元件分别以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为支点旋转。
该调整辉度的机构还包括一纵杆与主杆相连接;以及一横杆与纵杆相连接而形成一角度,且该横轴为马达的轴心。
该调整辉度的机构包括第一电致发光元件,其一端固定于第一转轴;第二电致发光元件,其一端固定于第二转轴;第一支杆与该第一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杆与该第二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一主杆与该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相连接,该主杆以手动的方式被移动,该第一支杆及该第二支杆也相对地移动,且该第一电致发光元件及第二电致发光元件分别以该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为支点旋转,以及一固定装置与该主杆扣接,以固定该主杆与该发光装置的相对位置。
该主杆的两侧具有第一凹口及第二凹口,且该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插座,配置于该主杆的一侧且具有第三凹口;第二插座,配置于该主杆对称的另一侧且具有第四凹口以及一插头,具有复数个接脚,用以分别插入该第一凹口、第二凹口、第三凹口及第四凹口,使得该插头与第一插座及第二插座扣接,且固定该主杆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扫描器的发光装置,让使用者可轻易操作发光装置的马达或以手动方式调整电致发光元件的位置,使电致发光元件的光线照射至台具时,让台具感测到不同的辉度。当台具感测到一均匀辉度时,则可固定主杆与发光装置的相对位置,再将发光装置配置于扫描器中,使扫描器不仅提高了扫描质量,而且避免了扫描后的影像图案有失真现象的产生。
图2、为

图1扫描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2配置于载架的日光灯与原稿之间的光程示意图。
图4、为图3日光灯与原稿的俯视图。
图5、为图4反射片后的载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载架的展开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主杆、插头及插座的放大示意图。
连杆臂206呈一“Y”型臂,包括右支杆206a、左支杆206b及主杆206c;右支杆206a通过枢轴216a与电致发光元件204a的左端附近的延伸片212c相连接,而左支杆206b通过枢轴216b与电致发光元件204b右端附近的延伸片212d相连接,且主杆206C的末端附近通过枢轴216C与横管208的纵杆208a相连接。其中,横管208又包括一横杆208b,横杆208b的左端与纵杆208a的底端相连,且形成一直角,而横杆208b的右端与马达210连接,且为马达210的轴心。
当使用者开启马达210时,马达210沿着箭头260的方向转动,横杆208b即随着马达同样沿着箭头260方向旋转。又由于横杆208b与纵杆208a是一体成型,所以纵杆208a同样也沿着箭头260的方向旋转,而纵杆208a的旋转带动连杆臂206沿着箭头270的方向移动,由于电致发光元件204a的右端配置于转轴214a,而电致发光元件204b的左端配置于转轴214b,所以,在连杆臂206沿着箭头270的方向移动时,电致发光元件204a则沿着箭头280的方向逆时针转动,而电致发光元件204b则沿着箭头290的方向顺时针转动,且使用者可在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电致发光元件204b的转动过程中观察台具240的辉度变化情况。
使用者还可以通过控制马达210的转动来调整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的位置,直到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抵达一适当位置时,此处适当位置的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所发出的光线使得台具240具有均匀的辉度。之后,使用者即可停止马达210的转动而固定主杆206C、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的位置,且移开台具240后,使用者可将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202配置在扫描器的光机内,使扫描器的扫描平台上的原稿产生均匀的辉度,以避免扫描后的影像图案有失真现象产生,即提高了扫描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连杆臂206的主杆206C的一侧可设计为锯齿连续面(未显示),用以直接与横杆208b的末端齿轮咬合,如此的话,马达210转动时,即可使连杆臂206前后移动,以带动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的转动。
参见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其中发光装置302与图7的发光装置202的不同之处在于调整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的位置不同,而其它结构部分与图7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连杆臂306呈一“Y”型臂,包括右支杆306a、左支杆306b及主杆306c;右支杆306a通过枢轴216a与电致发光元件204a的左端附近的延伸片212C相连接,而左支杆306b通过枢轴216b与电致发光元件204b右端附近的延伸片212d相连接,且主杆306c两侧设有多个对称的凹口320a及320b,使得主杆306c如锯齿般。其中,为了固定主杆306C的位置,特别在主杆306c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固定式的插座330a及330b,而插座330a及330b分别设有凹口335a及335b,并通过一插头325的4个接脚325a分别与凹口335a、320a、320b及335b扣接,即固定位主杆306c的位置,也固定住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的位置(如图9所示)。
在调整辉度的过程中,使用者用手带动主杆306C沿着箭头270方向移动,电致发光元件204a将沿着箭头280的方向逆时针转动,而电致发光元件204b则沿着箭头290的方向顺时针转动;使用者可在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电致发光元件204b的转动过程中观察台具240的辉度变化。其中,使用者通过手动方式调整主杆306C的位置,而使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抵达一适当位置,且此适当位置的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所发出的光线,使得台具240具有均匀的辉度。之后,使用者即可停止调整主杆306c的位置,而用插头325的4个接脚325a分别与凹口335a、320a、320b及335b扣接,以固定住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的位置。此时移开台具240后,使用者可将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302配置在扫描器的光机内,使扫描器的扫描平台上的原稿产生均匀的辉度,以避免扫描后的影像图案有失真现象产生,即提高了扫描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使用者移动电致发光元件204a及204b的位置后,使用者可使用其它扣接装置来固定主杆306C的位置,甚至可在主杆306c、插座330a及330b上钻多个孔洞(未显示),并通过螺丝穿过孔洞而固定住主杆306C。
总之,为了让扫描平台上的原稿的辉度能够均匀,本实用新型特别在扫描器(scanner)的光机(chassis)内部设计一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它包括电致发光元件、支杆及主杆,电致发光元件通电后即可发出高亮度的光线,用以提供扫描时所需的光源,而电致发光元件的一端配置于转轴,而支杆一对一地与电致发光元件相连接,且主杆与支杆相连接。其中,当主杆受力而移动时,支杆亦相对地移动,且让电致发光元件以转轴为支点旋转。当发光装置配置于扫描器前,应先以台具来感测发光装置的光源照射台具时所反射的辉度,而台具于电致发光元件的转动期间亦相对地感测到不同的辉度;当台具感测到均匀辉度时,本实用新型更设计一固定装置,用以固定主杆及发光装置的相对位置。之后,再将发光装置配置于扫描器内,且电致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将使得扫描平台上的原稿产生均匀的辉度,可避免扫描后的影像图案有失真现象产生,同时提高了扫描的质量。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主要包括用以感测发光装置的一光源照射所反射一辉度的台具及至少一种可调整辉度的机构,其特征是该调整辉度的机构包括复数个用以提供光源的电致发光元件,该些电致发光元件的一端与一转轴枢接;复数个支杆,一对一地与该些电致发光元件相连,以及一主杆与该些支杆相连;主杆受外力驱动移动,而支杆随主杆相对移动,各电致发光元件则以转轴为支点旋转,以调整辉度的均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主杆可以电动的方式被驱动,一马达与主杆偶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主杆还可以手动的方式被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调整辉度的机构还包括一固定装置与主杆扣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电致发光元件的个数与该些支杆的个数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些电致发光元件的个数为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些电致发光元件的个数大于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调整辉度的机构包括第一电致发光元件,其一端固定于第一转轴;第二电致发光元件,其一端固定于第二转轴;第一支杆与第一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杆与第二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一主杆与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相连接以及一马达与主杆偶接,主杆受力移动,该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即相对地移动,而第一电致发光元件及第二电致发光元件分别以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为支点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调整辉度的机构还包括一纵杆与主杆相连接;以及一横杆与纵杆相连接而形成一角度,且该横轴为马达的轴心。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调整辉度的机构包括第一电致发光元件,其一端固定于第一转轴;第二电致发光元件,其一端固定于第二转轴;第一支杆与该第一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杆与该第二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一主杆与该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相连接,该主杆以手动的方式被移动,该第一支杆及该第二支杆也相对地移动,且该第一电致发光元件及第二电致发光元件分别以该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为支点旋转,以及一固定装置与该主杆扣接,以固定该主杆与该发光装置的相对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主杆的两侧具有第一凹口及第二凹口,且该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插座,配置于该主杆的一侧且具有第三凹口;第二插座,配置于该主杆对称的另一侧且具有第四凹口以及一插头,具有复数个接脚,用以分别插入该第一凹口、第二凹口、第三凹口及第四凹口,使得该插头与第一插座及第二插座扣接,且固定该主杆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些接脚的个数为4。
专利摘要一种可调整辉度的发光装置,主要包括:用以感测发光装置的一光源照射所反射一辉度的台具及至少一种可调整辉度的机构,其特征是:该调整辉度的机构包括:复数个用以提供光源的电致发光元件,该些电致发光元件的一端与一转轴枢接;复数个支杆,一对一地与该些电致发光元件相连,以及一主杆与该些支杆相连;主杆受外力驱动移动,而支杆随主杆相对移动,各电致发光元件则以转轴为支点旋转,当台具感测到一均匀辉度时,则固定主杆与发光装置的相对位置,将发光装置配置于扫描器中,以提高扫描质量。
文档编号G06K9/24GK2493982SQ01231679
公开日2002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20日
发明者黄英俊, 叶建良 申请人: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