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机壳及板件接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081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服务器机壳及板件接合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服务器机壳及板件接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将第二侧板的铆合结构铆接在第一侧板的开口结构中以使第一侧板接合于第二侧板的服务器机壳及板件接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服务器机壳通常利用上下板盖的侧板的固接来形成位于两侧的侧板结构,其常见板件固接设计将两片侧板的板缘叠合铆接来完成两片侧板之间的固定。然而,在此设计中,由于上述叠合铆接的板缘会额外占用到部分容置空间,因此会导致服务器机壳原本就有限的容置空间无法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限缩了服务器机壳的容置空间所能安装的磁盘驱动器数量并且造成空间浪费问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服务器机壳及板件接合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将第二侧板的铆合结构铆接在第一侧板的开口结构中以使第一侧板接合于第二侧板的服务器机壳及其板件接合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服务器机壳,该服务器机壳包括:一主框体,该主框体具有一第一板盖以及一第二板盖;以及至少一板件接合结构,该至少一板件接合结构包括:一第一侧板,该第一侧板自该第一板盖延伸形成且具有朝该第二板盖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开口结构以及一第二开口结构,该第一开口结构具有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外表面上的一第一外周缘以及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内表面上的一第一内周缘,该第一外周缘大于该第一内周缘,至少一第一限位面从该第一外周缘延伸至该第一内周缘,该第二开口结构具有位于该第一侧板的该外表面上的一第二外周缘以及位于该第一侧板的该内表面上的一第二内周缘,该第二外周缘小于该第二内周缘,至少一第二限位面从该第二外周缘延伸至该第二内周缘;以及一第二侧板,该第二侧板自该第二板盖延伸形成且具有朝该第一板盖延伸形成的一第一铆合结构以及一第二铆合结构,该第一铆合结构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一限位面形状配合的一第三限位面,该第二铆合结构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二限位面形状配合的一第四限位面,当该第二铆合结构与该第二开口结构进行凹凸配合且该至少一第二限位面抵靠该第四限位面时,使得该第一铆合结构受压至与该第一开口结构进行凹凸配合且该至少一第一限位面抵靠该第三限位面,以将该第一侧板接合于该第二侧板。

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服务器机壳包含一主框体以及一板件接合结构。该主框体具有一第一板盖以及一第二板盖。该至少一板件接合结构包含一第一侧板以及一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自该第一板盖延伸形成且具有朝该第二板盖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开口结构以及一第二开口结构,该第一开口结构具有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外表面上的一第一外周缘以及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内表面上的一第一内周缘,该第一外周缘大于该第一内周缘,至少一第一限位面从该第一外周缘延伸至该第一内周缘,该第二开口结构具有位于该第一侧板的该外表面上的一第二外周缘以及位于该第一侧板的该内表面上的一第二内周缘,该第二外周缘小于该第二内周缘,至少一第二限位面从该第二外周缘延伸至该第二内周缘。该第二侧板自该第二板盖延伸形成且具有朝该第一板盖延伸形成的一第一铆合结构以及一第二铆合结构,该第一铆合结构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一限位面形状配合的一第三限位面,该第二铆合结构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二限位面形状配合的一第四限位面,当该第二铆合结构与该第二开口结构进行凹凸配合且该至少一第二限位面抵靠该第四限位面时,使得该第一铆合结构受压至与该第一开口结构进行凹凸配合且该至少一第一限位面抵靠该第三限位面,以将该第一侧板接合于该第二侧板。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板件接合结构用来形成一服务器机壳的一侧板结构,该板件接合结构包括:一第一侧板以及一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具有一第一开口结构以及一第二开口结构,该第一开口结构具有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外表面上的一第一外周缘以及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内表面上的一第一内周缘,该第一外周缘大于该第一内周缘,至少一第一限位面从该第一外周缘延伸至该第一内周缘,该第二开口结构具有位于该第一侧板的该外表面上的一第二外周缘以及位于该第一侧板的该内表面上的一第二内周缘,该第二外周缘小于该第二内周缘,至少一第二限位面从该第二外周缘延伸至该第二内周缘;该第二侧板具有一第一铆合结构以及一第二铆合结构,该第一铆合结构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一限位面形状配合的一第三限位面,该第二铆合结构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二限位面形状配合的一第四限位面,当该第二铆合结构与该第二开口结构进行凹凸配合且该至少一第二限位面抵靠该第四限位面时,使得该第一铆合结构受压至与该第一开口结构进行凹凸配合且该至少一第一限位面抵靠该第三限位面,以将该第一侧板接合于该第二侧板以形成该侧板结构。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板件接合结构采用铆合结构铆接在开口结构中的设计,以取代先前技术将两片侧板的板缘叠合铆接以接合两片侧板的设计,而不需额外占用到服务器机壳内部容置空间,因此本发明就可以针对服务器机壳内部容置空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藉以增加了服务器机壳的容置空间所能安装的磁盘驱动器数量,从而有效地提升服务器机壳的内部空间使用效率。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服务器机壳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第一侧板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二侧板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第一铆合结构以及第二铆合结构分别与第一开口结构以及第二开口结构进行凹凸配合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第一铆合结构与第一开口结构进行凹凸配合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板件接合结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板件接合结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服务器机壳

11磁盘驱动器

12主框体

14、14'、14"板件接合结构

16第一板盖

18第二板盖

19外表面

20、20'、20"第一侧板

21内表面

22、22'、22"第二侧板

24第一开口结构

26、26'第二开口结构

28第一外周缘

29第一限位面

30第一内周缘

32第二外周缘

33第二限位面

34第二内周缘

36第一铆合结构

38、38'第二铆合结构

37第三限位面

39第四限位面

40、40'第三开口结构

42第三外周缘

43第五限位面

44第三内周缘

46、46'第三铆合结构

47第六限位面

48溢料槽

θ弯折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服务器机壳10的部分立体示意图,服务器机壳10可用来容置多个磁盘驱动器11(如2.5英寸硬盘)以用来进行服务器数据的传输与储存处理,如图1所示,服务器机壳10包含一主框体12以及至少一板件接合结构14(在图1中显示一个,但不受此限),主框体12具有一第一板盖16以及一第二板盖18,主框体12可采用一般常见的服务器机壳框体设计(例如由上下板盖与两侧板结构所组成的框体设计),其相关描述已公开在先前技术中,故在此不再赘述。板件接合结构14用来连接第一板盖16以及第二板盖18以形成服务器机壳10的侧板结构,板件接合结构14包含一第一侧板20以及一第二侧板22。

以下仅针对板件接合结构14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图2为图1的第一侧板20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的第二侧板2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侧板20自第一板盖16延伸形成且具有朝第二板盖18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开口结构24以及一第二开口结构26(在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说,第一开口结构24以及第二开口结构26的数量可随着板件接合结构14的实际应用需求而有所变化),第一开口结构24具有位于第一侧板20的一外表面19上的一第一外周缘28以及位于第一侧板20的一内表面21上的一第一内周缘30,第一外周缘28大于第一内周缘30,至少一第一限位面29(在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从第一外周缘28延伸至第一内周缘30,第二开口结构26具有位于外表面19上的一第二外周缘32以及位于内表面21上的一第二内周缘34,第二外周缘32小于第二内周缘34,至少一第二限位面33(在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从第二外周缘32延伸至第二内周缘34。

更进一步地说,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外周缘28的面积大于第一内周缘30的面积且第二外周缘32的面积小于第二内周缘34的面积,也就是说,第一开口结构24可较佳地为外宽内窄的开口结构,第二开口结构26可较佳地为外窄内宽的开口结构,第一限位面29以及第二限位面33可较佳地为一引导斜面,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说,第一限位面29以及第二限位面33亦可采用其他从开口结构的外周缘延伸至内周缘的限位面设计,例如曲面等。第二侧板22自第二板盖18延伸形成且具有一第一铆合结构36以及一第二铆合结构38(在图3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第一铆合结构36具有与第一限位面29形状配合的一第三限位面37,第二铆合结构38具有与第二限位面33形状配合的一第四限位面39。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结构24以及第二开口结构26较佳地为一中空t型结构,第一铆合结构36以及第二铆合结构38较佳地为一t型柱以分别与第一开口结构24以及第二开口结构26进行凹凸配合,但不受此限,本发明亦可采用其他可进行凹凸配合的结构设计,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结构24以及第二开口结构26可为一中空圆头柱结构,第一铆合结构36以及第二铆合结构38可为一圆头柱以分别与第一开口结构24以及第二开口结构26进行凹凸配合。至于其他衍生变化实施例(例如第一开口结构24以及第二开口结构26可为一中空梯形头柱结构,第一铆合结构36以及第二铆合结构38可为一梯形头柱),其可参照上述说明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由图2以及图3可知,第一侧板20可还具有一第三开口结构40(在图2中显示一个,但不受此限),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结构24位于第二开口结构26与第三开口结构40之间,第三开口结构40具有位于外表面19上的一第三外周缘42以及位于内表面21上的一第三内周缘44,第三外周缘42小于第三内周缘44,至少一第五限位面43(在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从第三外周缘42延伸至第三内周缘44,也就是说,第三开口结构40与第二开口结构26具有相似的结构而可较佳地为外窄内宽的开口结构,第五限位面43可较佳地为一引导斜面,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说,第五限位面43亦可采用其他可从开口结构的外周缘延伸至内周缘的限位面设计,例如曲面等。第二侧板22可还延伸形成有一第三铆合结构46(在图2中显示一个,但不受此限),第三铆合结构46具有与第五限位面43互补配合的一第六限位面47。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第一铆合结构36在受压铆合过程中出现溢料现象(此溢料现象会导致在第一铆合结构36与第一开口结构24的凹凸配合处溢出具有一定厚度的溢料结构而占用到主框体12内部容置空间),如图3所示,至少一溢料槽48(在图3中显示一个,但不受此限)形成于第三限位面37上,但不受此限,在另一实施例中,溢料槽48可形成于第一限位面29上,藉此,溢料槽48可在第一侧板20以及第二侧板22受压铆合的过程中容纳第一铆合结构36受压变形的部分。需注意的是,上述溢料槽48亦可形成在其他限位面上,例如溢料槽48可形成在第四限位面39以及第六限位面47上(如图3所示),其相关描述可参照上述说明类推。

另外,为了方便组装,在此实施例中,第二铆合结构38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可与第二侧板22共平面,第一铆合结构36可与第二侧板22相对向外地夹一弯折角度θ(较佳地为45°,但不受此限),藉以允许板件接合结构14可利用第二铆合结构38与第二开口结构26的凹凸配合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三开口结构40的凹凸配合以使第一铆合结构36可快速准确地对准第一开口结构24,以便使用者可快速地完成第一侧板20与第二侧板22的连接组装流程。

通过上述设计,当使用者想要将第一侧板20接合于第二侧板22时,使用者仅需将第二铆合结构38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分别卡入第二开口结构26以及第三开口结构40,以使第二铆合结构38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可分别与第二开口结构26以及第三开口结构40进行凹凸配合,从而引导第一铆合结构36可相对应地对准第一开口结构24,此时,如图4所示,第二限位面33可抵靠第四限位面39以使第二铆合结构38与第一侧板20共平面(但不受此限),且第五限位面43可抵靠第六限位面47以使第三铆合结构(凸铆合结构)46与第一侧板20共平面(但不受此限)。接下来,可使用常见的压接方法(例如使用冲头对第一侧板20以及第二侧板22进行冲压铆合)将第一铆合结构36压入第一开口结构24,以使第一铆合结构36可与第一开口结构24进行凹凸配合,此时,如图5所示,第一限位面29可抵靠第三限位面37,以使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一侧板20共平面(但不受此限)。

藉此,第一铆合结构36与第一开口结构24的凹凸配合、第二铆合结构38与第二开口结构26的凹凸配合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三开口结构40的凹凸配合可限制住第一侧板20相对于第二侧板22往如图5所示的±y轴方向与±z轴方向的位移,第一限位面29抵靠第三限位面37的形状配合可限制住第一侧板20相对于第二侧板22往如图5所示的+x轴方向的位移,并且第二限位面33抵靠第四限位面39的形状配合以及第五限位面43抵靠第六限位面47的形状配合可限制住第一侧板20相对于第二侧板22往如图5所示的-x轴方向的位移,也就是说,通过上述利用第一铆合结构36与第一开口结构24的铆接、第二铆合结构38与第二开口结构26的铆接,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三开口结构40的铆接以产生第一侧板20经由第一铆合结构36、第二铆合结构38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夹固住第二侧板22的固定功效的设计,第一侧板20可稳固地接合于第二侧板22以形成主框体12的侧板结构(如图5所示)。

如此一来,由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板件接合结构采用铆合结构铆接在开口结构中的设计,以取代先前技术将两片侧板的板缘叠合铆接以接合两片侧板的设计,而不需额外占用到服务器机壳内部容置空间,因此本发明就可以针对服务器机壳内部容置空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藉以增加了服务器机壳的容置空间所能安装的磁盘驱动器数量,从而有效地提升服务器机壳的内部空间使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三开口结构40可为可省略的结构组件,也就是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可省略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三开口结构40的配置,而仅利用第一铆合结构36与第一开口结构24的铆接以及第二铆合结构38与第二开口结构26的铆接以将第一侧板20接合于第二侧板22,藉以简化本发明所提供的板件接合结构的结构设计。另外,铆合结构与开口结构的结构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举例来说,请参阅图6,其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板件接合结构14'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开口结构以及第二铆合结构的结构设计,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如图6所示,板件接合结构14'包含一第一侧板20'以及一第二侧板22',第一侧板20'自第一板盖16延伸形成且具有朝第二板盖18延伸形成的第一开口结构24、一第二开口结构26'以及第三开口结构40,第二侧板22'自第二板盖18延伸形成且具有第一铆合结构36、一第二铆合结构38'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结构24以及第三开口结构40可为一中空t型结构,第二开口结构26'可为一中空直条型结构,第一铆合结构36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为一t型柱,第二铆合结构38'为一直条柱,藉此,第一侧板20'可利用第一铆合结构36与第一开口结构24的铆接、第二铆合结构38'与第二开口结构26'的铆接,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三开口结构40的铆接而稳固地接合于第二侧板22'以形成主框体12的侧板结构(如图6所示),至于其他相关描述(例如第二铆合结构38'与第二开口结构26'的限位面设计与相关组装流程等),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本发明所采用的铆合结构与开口结构的配置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举例来说,请参阅图7,其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板件接合结构14"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如图7所示,板件接合结构14"包含一第一侧板20"以及一第二侧板22",第一侧板20"自第一板盖16延伸形成且具有朝第二板盖18延伸形成的第一开口结构24、第二开口结构26以及一第三开口结构40',第二侧板22"自第二板盖18延伸形成且具有第一铆合结构36、第二铆合结构38以及一第三铆合结构46',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结构26位于第一开口结构24与第三开口结构40'之间,第三开口结构40'可与第一开口结构24具有相似的结构而可较佳地为外宽内窄的开口结构,藉此,第一侧板20"可利用第一铆合结构36与第一开口结构24的铆接、第二铆合结构38与第二开口结构26的铆接,以及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三开口结构40'的铆接而稳固地接合于第二侧板22"以形成主框体12的侧板结构(如图7所示),至于其他相关描述(例如第三铆合结构46'与第三开口结构40'的限位面设计与相关组装流程等),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做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