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屏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1639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触控屏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屏作为一种方便的输入设备,是目前最简单、自然的、且人机交互体验好的方式。目前触控屏一般包括载体层、以及形成于载体层上的触控结构,通过触控结构的电容变化来感应触控位置。一般地,在触控屏的侧边引线需用黑色边框遮盖。

随着技术发展,触摸屏的黑色边框越来越窄,甚至出现无边框。目前,无边框触控屏是用纳米银线、石墨烯等透明材料做侧边引线。但是,上述无边框触控屏,边缘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无边框的触控屏边缘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边缘效果好且无边框的触控屏。

一种触控屏,包括载体层、形成于所述载体层上的触控结构;

所述触控结构包括若干第一触控通道、以及若干与所述第一触控通道交叉排布的第二触控通道;所述第一触控通道以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均由若干金属网格电极构成;

所述触控屏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触控通道或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的信号引出的引线、以及介于所述引线与所述触控结构之间的绝缘层;所述引线的宽度小于3μm;所述引线位于所述绝缘层上;

至少部分所述金属网格电极为缺线网格电极;所述缺线网格电极中的部分网格线缺失;

所述引线经所述缺线网格电极所对应的区域引出;在所述缺线网格电极所对应区域中,所述引线沿缺失的网格线的走向延伸。

上述触控屏,直接在触控区域引出引线,引线不用从侧边引出,进而无边框且边缘效果好。上述触控屏,引线基本不影响触控结构,也不影响触控屏下方显示装置的显示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线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金属网格电极中的网格线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触控通道或每个所述第二触控通道对应若干条所述引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为单层架桥结构;

所述触控结构包括:

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通道以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均设置在所述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通道中的所述金属网格电极依次相连;所述第二触控通道中的所述金属网格电极间隔分布;

以及架桥,用于将所述第二触控通道中两个相邻的所述金属网格电极电连接;所述架桥位于所述绝缘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缺线网格电极均为所述第二触控通道中的金属网格电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线的厚度与所述架桥的厚度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线从所述架桥处引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架桥与所述引线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为双层结构;

所述触控结构包括:

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通道中的所述金属网格电极依次相连;

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二触控通道中的所述金属网格电极依次相连;

以及介电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与所述第二触控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屏。

上述触控显示装置,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屏,故而直接在触控区域引出引线,引线不用从侧边引出,进而无边框且边缘效果好。上述触控显示装置,引线基本不影响触控结构,也不影响触控屏下方显示装置的显示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触控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缺线网格电极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屏1000,包括载体层200、以及触控结构100。

其中,载体层200的主要作用是,为触控结构100提供承载支撑,且在人视觉上呈现透明,以不阻挡影响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载体层200为聚酰亚胺层(PI层)。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载体层200还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PET层)、聚碳酸酯层(PC层)、聚氯乙烯层(PVC层)、或环烯烃共聚物层(COP层)。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载体层200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合适的其它材质的载体层。

优选地,载体层200的厚度为5μm~100μm。这样可以使载体层200的柔性更好,同时方便制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触控屏1000的抗弯折性能。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载体层200还可以是显示屏的封装层、亦或偏光片层等。

其中,触控结构100形成于载体层200上。触控结构100为触控屏1000的核心部件。触控结构100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触控传感。

触控结构100包括若干第一触控通道111、以及若干第二触控通道112。第一触控通道111与第二触控通道112交叉排布。第一触控通道111以及第二触控通道112均由若干金属网格电极101构成。第一触控通道111与第二触控通道112中的一个构成驱动通道(Tx),另一个构成感测通道(Rx)。

重点参见图3,金属网格电极101(Metal Mesh)是由若干条第一方向延伸的网格线91与若干条第二方向延伸的网格线92交汇而成。

重点参见回图1,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网格电极101优选呈菱形。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网格电极101并不局限于菱形,还可以其它形状,例如雪花形、正方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结构100为单层架桥结构。也就是说,第一触控通道111与第二触控通道112位于同一层中。

更具体地,重点参见图1,触控结构100包括触控层110、以及架桥层150。第一触控通道111与第二触控通道112均位于触控层110中。第一触控通道111由若干依次相连的金属网格电极101构成;第二触控通道112由若干间隔分布的金属网格电极101构成。

其中,架桥层150设有若干架桥151。架桥151的主要作用是,将第二触控通道112中两个相邻的金属网格电极101电连接,从而使间隔分布的金属网格电极101形成完整的通道。

优选地,架桥151为金属架桥。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架桥151还可以而是其它架桥,例如导电油墨架桥等。

其中,在架桥层150与触控层110之间还设有绝缘层130。绝缘层130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绝缘架桥151与第一触控通道111,以防止第二触控通道112与第一触控通道111短路。

以下重点参见图3以及图4,触控屏1000还包括用于将第二触控通道112的信号引出的引线400;引线400位于绝缘层130上,也即引线400位于架桥层150,也就是说,引线400与架桥151位于同一层内。

具体地,引线400的宽度小于3μm。这样引线400并不引起视觉不良,也就是说,人视觉上看不到引线400,进而不会影响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引线400的厚度与架桥151的厚度相同。这样有利于架桥层150上其它层的制作。

在触控结构100中,至少部分金属网格电极101为缺线网格电极;缺线网格电极中的部分网格线缺失。也就是说,金属网格电极101中,有两种,一种是完整的网格,另一种是不完整的网格,也即网格中的部分的网格线未设计;当然也可以是全部为不完整的网格。

图3中所示的金属网格电极101即为缺线网格电极。其中,网格线8即为缺失的网格线(在图3中以虚线示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缺失的网格线可以是第一方向延伸的网格线,也可以是第二方向延伸的网格线。

引线400从架桥151处经缺线网格电极所对应的区域引出。也就是说,引线400的头端与架桥151电连接,第二触控通道112的信号经架桥151然后传递到引线400的头端,然后引线400沿缺线网格电极所对应的区域走向前行。也即引线400不经过完整的网格所对应的区域,引线400只走缺线网格所对应的区域。

引线400从架桥151处引出,这样可以节省工艺,不用单独设置引线400过孔。当然,还可以理解的是,引线并不局限从架桥处引出,也可以单独通过绝缘层过孔引出。

具体地,在缺线网格电极所对应区域中,引线400沿缺失的网格线8的走向延伸。换句话说,从图4上侧向下看,则引线400与缺失的网格线8重合,也即引线400在竖直方向填补了缺失的网格线8,从视觉上感受到仍是一个完整的网格形态。

假若引线400正下方的网格线8不缺失,那么网格线8与引线400需要严格对位,否则引线400与网格线8对位不准,会使引线400处金属线遮光宽度加粗,进而可能影响显示效果。另外,引线400与网格线8对光进行二次阻挡,导致与其他网格线9处的光透过情况有差异。而网格线8缺失,则不存在对位问题,也不存在线宽变宽问题。同时引线400处的光透过与其他网格线9处的光透过无差异。

在本实施例中,缺线网格电极均为第二触控通道112中的金属网格电极。这样引线400从架桥151处引出,沿着图1中竖向方向,依次经过不同第二触控通道112中的缺陷网格电极,直至邦定IC,从而引线400所经过的路径较短。

优选地,引线400为金属引线。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引线400并不局限于金属引线,还可以是其它引线。

在本实用新型中,缺失的网格线8可以使金属网格电极101中任一条网格线9。例如,在图3中,缺线网格电极中缺失的网格线8为次外的网格线,也就是靠近最外侧网格线的那个网格线。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网格线。

优选地,引线400的宽度小于等于金属网格电极101中的网格线9的宽度。例如,在图4中,引线400的宽度等于网格线92的宽度。这样可以使整个触控屏1000中的网格线9与引线400视差更小。

优选地,架桥151与引线400一体成型。这样可以使触控屏1000的制备更加简单,提高触控屏1000的良率。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二触控通道112对应若干条引线400。也就是说,每个第二触控通道112不局限于一条引线400将信号引出。为了方便理解,以图1为例,最上面的第二触控通道112的引线400是连接在左侧第二个架桥151上;基于与图1中的引线400同样的原理,还可以在左侧第一个架桥151上也引出引线;也即图1中最上面的第二触控通道112对应两条引线。这样通过若干条并联的引线400,可以降低引线400整体的阻抗,进而进一步提高触控屏1000的性能。

第一触控通道111的引线(未示出)可以直接从第一触控通道111的端部引出,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结构100并不局限于单层架桥结构,还可以是双层结构,也即第一触控通道与第二触控通道位于不同层。具体地,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触控层、第二触控层、以及位于第一触控层与第二触控层之间的介电层。第一触控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层;第一触控通道中的金属网格电极依次相连;第二触控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控层;第二触控通道中的金属网格电极依次相连。

上述触控屏,直接在触控区域引出引线,引线不用从侧边引出,引线不用从侧边引出,进而边缘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不用改变金属网格电极的网格密度,不影响占空比。上述触控屏,引线基本不影响触控结构,也不影响触控屏下方显示装置的显示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屏。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触控显示装置除了触控屏之外,还包括其它部件,例如显示装置等。其它部件及其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触控显示装置,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屏,故而直接在触控区域引出引线,引线不用从侧边引出,进而边缘效果好。上述触控显示装置,引线基本不影响触控结构,也不影响触控屏下方显示装置的显示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