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7107发布日期:2018-08-24 20:4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装置作为一种输入媒介,是目前最简单、方便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因此,触控显示装置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电子产品中。应市场轻、薄、美观的需求,窄边框的设计将会是趋势之一。

然而,由于触控驱动电极走线(txline)和触控感应电极走线(rxline)是不同属性的讯号是不同属性的信号,电压强度更是差了十倍之多,所以通常触控驱动电极走线(txline)和触控感应电极走线(rxline)平行相邻处都必须以较粗的地线(gnd)相隔,因此,此处会多需要一些边框空间,使得现有的触控面板的边框尺寸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边框尺寸较小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一种触控面板,其定义有触控区和围绕所述触控区的走线区,所述触控区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所述走线区设置有多条第一走线和多条第二走线,所述多条第一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多条第二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与所述多条第一走线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相互绝缘的第一接地线,所述多条第一走线、所述第一接地线、所述多条第二走线为上下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多条第一走线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线重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通过将多条第一走线和多条第二走线分别重叠于第一接地线,避免彼此之间的信号干扰,而无需在水平位置上将多条第一走线的布线区域和多条第二走线的布线区域间隔开来,使得该触控面板在走线区的布线空间比一般的触控面板在走线区的布线空间减小,有效地降低了触控面板的走线区的大小,使得该触控面板的边框尺寸较小。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由于上述的触控面板的边框尺寸较小,因此,该触控显示装置也具有窄边框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沿剖面线ⅱ-ⅱ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第一接地线在第一基板上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4沿剖面线ⅴ-ⅴ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第二接地线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图7沿剖面线ⅷ-ⅷ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触控面板100定义有触控区101和围绕所述触控区101的走线区102,所述触控区101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41和多个第二电极51,所述走线区102设置有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二走线50,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极41,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51。

具体地,所述多个第一电极41沿第一方向d1排布成多行,每一行内的多个第一电极41依次电性连接形成一个第一电极串;所述多个第二电极51沿第二方向d2排布成多列,每一列内的多个第二电极51依次电性连接形成一个第二电极串,沿第一方向d1排布的每一第一电极串与沿第二方向d2排布的每一第二电极串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方向d1与所述第二方向d2交叉。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d1与所述第二方向d2正交。可以理解地,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41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51也可以其它方式排列,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51均为菱形。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51也可为其它现有的形状与结构,例如,所述多个第一电极41可以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2排布彼此隔离的矩形条状,所述多个第二电极51可以为沿第一方向d2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1排布彼此隔离的矩形条状。

进一步地,在一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中,为了不影响显示效果,所述第一电极41和所述第二电极51为可透光的,所述第一电极41和所述第二电极51的材质可以为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金属网络(metalmesh)、纳米银线或者纳米铜线等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区101大致为矩形,所述走线区102包括位于触控区101左右两侧的左侧区和右侧区以及位于触控区101上下两侧的上侧区和下侧区。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至少延伸位于所述触控区101同侧的走线区102中。每一第一走线40的一端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极串后在触控区101左侧的走线区102延伸,每一第二走线50的一端电性连接一第二电极串后自触控区101上侧的走线区102延伸至触控区101左侧的走线区102,即,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位于触控区101同侧的走线区102,且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位于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与触控区101之间。由于位于触控区101同侧的走线区102的所述第一走线40和所述第二走线50彼此空间位置非常接近,因此必须设置第一接地线60(如图2和图3所示),以防止所述第一走线40和所述第二走线50之间的信号干扰。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所述走线区102还设置有多条第三走线42和多条第四走线52,每一第三走线42的一端电性连接一个第一电极串后在触控区101右侧的走线区102延伸;每一所述第四子走线54的一端电性连接一第二电极串后在触控区101下侧的走线区102延伸。

图2为图1沿剖面线ⅱ-ⅱ剖开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触控面板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10、绝缘层20、第二基板30。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41和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所述多个第二电极51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30上,所述绝缘层20的材质为透明的光学胶。具体地,该绝缘层20的材质可以为光学透明胶(opticalclearadhesive,oca)或液态光学透明胶(liquidopticalclearadhesive,loca)等。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电极41可以为触控驱动电极,多个第二电极51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多个第一电极41可以为触控感应电极,多个第二电极51为触控驱动电极。其中,多个第一电极41与多个第二电极51形成互容式的触控感应结构,当触控发生时,对应于触摸点附近的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51之间的电容耦合将会受到影响,导致与互容相关的感应信号(例如电压值)发生变化,进而可计算出每一个触摸点的坐标。

如图2所示,所述触控面板100的走线区102还包括与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相互绝缘的第一接地线60,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所述第一接地线60、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为上下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线60重叠。

具体地,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0远离所述绝缘层20的表面上,所述第一接地线60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0和所述绝缘层20之间,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设置在所述绝缘层20和所述第二基板30之间。更具体地,第一接地线60设置在第一基板10朝向第二基板30的下表面11。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线60用于接地,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分别与第一接地线60重叠,该第一接地线60用于阻止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相互之间形成电容,从而有效避免了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二走线50之间的信号干扰。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多条第一走线40的布线区域在第二基板30上的投影不与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重叠但紧邻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在第一基板10上的投影紧邻多条第一走线40的布线区域,如此设置,有效地降低了该触控面板100的走线区102的大小,使得触控面板100的边框尺寸较小,进而使得该触控面板100的触控区101即显示区域可以加大,有利于使用该触控面板100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朝着大尺寸显示视窗的方向发展。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接地线60在第一基板10上环绕所述触控区101。即,本实施例中,不仅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二走线50分别与第一接地线60重叠,多条第三走线42和多条第四走线52也分别与第一接地线60重叠。具体地,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三走线42重叠于第一接地线60之上,多条第二走线50和多条第四走线52重叠于第一接地线60之下,如此设置,不仅防止所述第一走线40和所述第二走线50之间的信号干扰,还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线60接地,形成静电释放路径,进而所述触控面板100发生静电击伤,达到静电防护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线60覆盖了第一基板10的下表面11对应走线区102的所有区域。

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200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基本相同,所述触控面板200同样定义有触控区101和围绕所述触控区101的走线区102,所述触控区101设置有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51,所述走线区102设置有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二走线50,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极41,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51。所述触控区101大致为矩形,所述走线区102包括位于触控区101左右两侧的左侧区和右侧区以及位于触控区101上下两侧的上侧区和下侧区。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至少延伸位于所述触控区101同侧的走线区102中。

图5为图4沿剖面线ⅴ-ⅴ剖开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200同样包括与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相互绝缘的第一接地线60,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所述第一接地线60、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为上下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线60重叠。同样的,所述触控面板200的走线区102设置有依次层叠的第一基板10、绝缘层20、第二基板30,其中,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0远离所述绝缘层20的表面上,所述第一接地线60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0和所述绝缘层20之间。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接地线60设置在第一基板10朝向第二基板30的下表面11。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200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区别在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设置在所述绝缘层20和所述第二基板30之间;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走线50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30的远离所述绝缘层20的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触控面板200还包括第二接地线70,所述第二接地线70设置在所述绝缘层20和所述第二基板30之间,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线70重叠。更具体地,第二接地线70设置在第二基板30朝向第一基板10的上表面31。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线60和第二接地线70用于阻止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相互之间形成电容,从而避免了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二走线50之间的信号干扰。

同样的,本实施例中,多条第一走线40的布线区域在第二基板30上的投影不与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重叠但紧邻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在第一基板10上的投影紧邻多条第一走线40的布线区域,如此设置,有效地降低了该触控面板100的走线区102的大小,使得触控面板100的边框尺寸较小,进而使得该触控面板100的触控区101即显示区域可以加大,有利于使用该触控面板100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朝着大尺寸显示视窗的方向发展。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接地线60在第一基板10上环绕所述触控区101。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接地线70在第二基板30上环绕所述触控区101。即,不仅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二走线50分别重叠于第一接地线60和第二接地线70,多条第三走线42和多条第四走线52也分别重叠于第一接地线60和第二接地线70。如此设置,不仅防止所述第一走线40和所述第二走线50之间的信号干扰,还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线60和第二接地线70接地,形成静电释放路径,进而所述触控面板200发生静电击伤,达到静电防护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线60覆盖了第一基板10的下表面11对应走线区102的所有区域。第二接地线70覆盖了第二基板30的上表面31对应走线区102的所有区域。

第三实施例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00的平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300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基本相同,所述触控面板300同样定义有触控区101和围绕所述触控区101的走线区102,所述触控区101设置有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51,所述走线区102设置有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二走线50,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极41,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51。所述触控区101大致为矩形,所述走线区102包括位于触控区101左右两侧的左侧区和右侧区以及位于触控区101上下两侧的上侧区和下侧区。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和所述多条第二走线50至少延伸位于所述触控区101同侧的走线区102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300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的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的布线区域不与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重叠但紧邻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而本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第一走线40的布线区域与多条第二走线50的布线区域重叠。具体地,每一所述第一走线40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走线50之间;每一所述第二走线50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走线40之间。

图8为图7沿剖面线ⅷ-ⅷ剖开的剖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走线40在所述第二基板30上的投影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走线50之间;每一所述第二走线50在所述第一基板10上的投影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走线40之间。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300走线区102的布线空间可进一步地减小,其边框尺寸可进一步地作窄。

同理,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接地线60在第一基板10上环绕所述触控区101。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接地线60设置在第一基板10朝向第二基板30的下表面11。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接地线70在第二基板30上环绕所述触控区101。更具体地,第二接地线70设置在第二基板30朝向第一基板10的上表面31。即,不仅多条第一走线40和多条第二走线50分别与第一接地线60和第二接地线70重叠,多条第三走线42和多条第四走线52也分别也分别与第一接地线60和第二接地线70重叠。如此设置,不仅防止所述第一走线40和所述第二走线50之间的信号干扰,还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线60和第二接地线70接地,形成静电释放路径,进而所述触控面板200发生静电击伤,达到静电防护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线60覆盖了第一基板10的下表面11对应走线区102的所有区域。第二接地线70覆盖了第二基板30的上表面31对应走线区102的所有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500。如图9所示,所述触控显示装置500,包括一显示面板400和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400的上方的触控面板100(200、300)。其中,所述触控面板100(200、30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触控面板。

另外,所述显示面板40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当所述显示面板400为液晶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400可以与一背光模组(图未示)结合而形成一液晶显示模块,其中显示面板400设置于背光模块与触控面板100(200、300)之间。此外,所述显示面板400也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制显示面板的类型。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