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21594阅读:来源:国知局
等构成的复合氧化 物膜。氧化铟锡或氧化氧化铟镓锌由包含铟、锡、镓及锌等的金属氧化物形成。此外,多个 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还使用银纳米线、导电性高分子膜、石墨烯膜等的导电膜。作为导 电膜,可以举出石墨烯膜等。分别包含9条感应电极线33L的多个感应电极33SP单独地与 检测电路35连接,通过检测电路35检测各个感应电极33SP的电压。
[0049] 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T可以通过将形成于感应面33S的1个薄膜隔 着掩膜进行蚀刻而同时形成。或者,也可以是,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T通过不 同的工序而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是,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T 形成于与透明电介质基板33不同的其他基材,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和多个焊盘33T从其他 基材粘贴到透明电介质基板33而形成。
[0050] 感应面33S、多个感应电极线33L及多个焊盘33T通过前面说明的透明粘接层23 而贴合到覆盖层22。
[0051] [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
[0052] 参照图2说明显示装置的截面构造。另外,在图2中,作为显示面板的一例示出了 液晶面板。
[0053] 在触摸面板20中,从距离显示面板10近的结构要素起,依次配置有透明基板31、 驱动电极31DP、透明粘接层32、透明电介质基板33、感应电极33SP、透明粘接层23及覆盖 层22。透明粘接层32将构成驱动电极31DP的各电极线31L的周围覆盖,将相邻的电极线 31L之间填埋,并且位于驱动电极31DP和透明电介质基板33之间。此外,透明粘接层23将 构成感应电极33SP的各电极线33L的周围覆盖,将相邻的电极线33L之间填埋,并且位于 感应电极33SP和覆盖层22之间。
[0054] 在显示面板10中,从距离触摸面板20远的结构要素起,显示面板10的多个结构 要素如下那样排列。即,从距离触摸面板20远的结构要素起,依次配置有下侧偏振板11、 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为TFT)基板12、TFT层13、液晶层14、滤色器层15、滤色器基板16及 上侧偏振板17。其中,在TFT层13上,以矩阵状配置有构成子像素的像素电极。在滤色器 层15中,黑矩阵划分出与子像素的每一个相对的具有矩形形状的多个区域,在黑矩阵划分 出的各区域中,配置有将白色光变更为红色、绿色及蓝色的某种颜色的光的着色层。
[0055] [触摸面板的电气结构]
[0056] 参照图3说明触摸面板20的电气结构。另外,以下作为静电容式的触摸面板20 的一例说明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20中的电气结构。
[0057] 如图3所示,触摸面板20具备选择电路34、检测电路35及控制部36。选择电路 34能够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连接,检测电路35能够与多个感应电极33SP连接,控制部36 与选择电路34和检测电路35连接。
[0058] 控制部36生成用于使选择电路34开始生成对于各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信号的 开始定时信号并输出。控制部36生成用于使选择电路34从第1个驱动电极31DP1向第n 个驱动电极31DPn依次扫描被供给了驱动信号的对象的扫描定时信号并输出。
[0059] 控制部36生成用于使检测电路35开始检测各感应电极33SP中流动的电流的开 始定时信号并输出。控制部36生成用于使检测电路35从第1个感应电极33SP1向第n个 感应电极33SPn依次扫描检测的对象的扫描定时信号并输出。
[0060] 选择电路34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开始定时信号,开始驱动信号的生成,基于控制 部36输出的扫描定时信号,从第1个驱动电极31DP1向第n个驱动电极31DPn扫描驱动信 号的输出目的地。
[0061] 检测电路35具备信号取得部35a和信号处理部35b。信号取得部35a基于控制部 36输出的开始定时信号,开始进行各感应电极33SP中生成的作为模拟信号的电流信号的 取得。然后,信号取得部35a基于控制部36输出的扫描定时信号,从第1个感应电极33SP1 向第n个感应电极33SPn扫描电流信号的取得源。
[0062] 信号处理部35b对信号取得部35a取得的各电流信号进行处理,生成作为数字值 的电压信号,将生成的电压信号向控制部36输出。这样,选择电路34和检测电路35通过 根据随着静电容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流信号生成电压信号,来测定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 极33SP之间的静电容的变化。选择电路34及检测电路35是驱动触摸面板用电极的周边 电路的一例。
[0063] 控制部36基于信号处理部35b输出的电压信号,检测使用者在触摸面板20上接 触的位置。
[0064] 另外,触摸面板20不限于上述的互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20,也可以是自电容方式 的触摸面板。
[0065] [电极 31DP、33SP]
[0066]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说明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的结构。图4是表 示驱动电极31DP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图5是从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的层积方 向观察驱动电极31DP和感应电极33SP的俯视图。另外,在图4及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驱 动电极线31L的配置及感应电极线33L的配置,而将驱动电极线31L的线宽及感应电极线 33L的线宽夸张地示出。
[0067] [驱动电极31DP]
[0068] 如图4所示,1个驱动电极31DP包含形成为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折线状的 9条驱动电极线31L,是沿着第2排列方向D2延伸的带状电极。即,多个驱动电极31DP各 自的面积在驱动面31S上包含9条驱动电极线31L、以及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之间的 间隙,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中是彼此相等的。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沿着 第1排列方向D1排列。
[0069] 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的、配置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两端部的驱动电极 31DP被设定为端部驱动电极31DE。多个驱动电极31DP中的、除端部驱动电极31DE以外的 驱动电极31DP被设定为中间驱动电极31DM。
[0070] 在第1排列方向D1上,多个中间驱动电极31DM各自的位置是与显示面10S重合 的位置。在多个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被设定为中间电极宽 度WPM,中间电极宽度WPM例如被设定为5. 4mm。
[0071] 在第1排列方向D1上,2个端部驱动电极31DE各自的位置是跨着显示面10S的内 侧和显示面10S的外侧的位置。在2个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每一个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 D1的长度被设定为端部电极宽度WPE,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例如被设 定为4. 8_。
[0072] 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所以与全部驱动电极31DP具有中间电 极宽度WPM的结构相比,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PE和中间电极宽度WPM的驱动电极31DP的 排列区域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变短。因此,抑制了在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 的端部包含感应的对象区域以外的部分。另外,感应的对象区域指的是,驱动电极31DP的 排列区域中的与显示面10S重合的部分。
[0073] 在多个驱动电极线31L的每一个中,沿着第1排列方向D1的长度被设定为驱动电 极线宽度W1L,驱动电极线宽度W1L例如被设定为5ym。
[0074] 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多个驱动电极线31L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 间隔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例如被设定为600ym。
[0075] 端部驱动电极3I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具有与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 线31L相同的宽度。即,在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中,每个驱动电极31DP的9条驱动 电极线31L所占的总面积在驱动面31S上均匀且彼此相等。
[0076] 另外,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也可以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 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大。
[0077] 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多个驱动电极线31L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 间隔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和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 度WIN例如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1/2即300 ym。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作 为第1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部分,并且作为第2电极部的一例 包含具有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的部分。
[0078] 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小,所以与驱动电极线31L 间的间隙全都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结构相比,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驱 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 大。换言之,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驱动电极31DP的面 积之比,大于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该比。
[0079] 因此,虽然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小,但是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 31DE的静电容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静电变容小。结果,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 静电容的检测精度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静电容的检测精度低。这时,驱动电极31DP 中的单位面积是指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包含2条以上驱动电极线31L的大小。
[0080] 另外,相互分离了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的2个驱动电极线31L优选为位于 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隔开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 31L比隔开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更密集地配置。关于这一点,如 果是隔开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位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 区域的端部的结构,则密集地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不易被看到。
[0081] 此外,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优选为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厚度的2倍以上。 如果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是透明电介质基板33的厚度的2倍以上,则多个驱动电极 线31L中的密度偏差不易被看到。另外,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越小,则驱动电极线 31L间的静电容越大。关于这一点,如果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是透明电介质基板33 的厚度的2倍以上,则驱动电极线31L间的静电容所引起的驱动电极线31L和感应电极线 33L之间的静电容的偏差也能够得以抑制。
[0082] [感应电极33SP]
[0083] 如图5所示,1个感应电极33SP包含形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折线状的 9条感应电极线33L,是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对置带状电极。即,多个感应电极33SP 各自的面积在感应面33S上包含9条感应电极线33L、以及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之间 的间隙,在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中是彼此相等的。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沿 着第2排列方向D2排列,并且从俯视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的每一个交 叉的位置。
[0084] 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配置于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两端部的感应电极 33SP被设定为端部感应电极33SE。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除端部感应电极33SE以外的 感应电极33SP被设定为中间感应电极33SM。
[0085]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多个中间感应电极33SM各自的位置是与显示面10S重合 的位置。在多个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中间电极宽 度WSM,中间电极宽度WSM与中间电极宽度WPM同样,例如被设定为5. 4mm。
[0086]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2个端部感应电极33SE各自的位置是跨着显示面10S的内 侧和显示面10S的外侧的位置。在2个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 度被设定为端部电极宽度WSE,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小,与端部电极宽度 WPE同样,被设定为例如4. 8mm。
[0087] 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小,所以与全部感应电极33SP具有中间电 极宽度WSM的结构相比,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SE和中间电极宽度WSM的感应电极33SP的 排列区域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变短。因此,抑制了在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 的端部包含感应的对象区域以外的部分。
[0088] 在多个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感应电 极线宽度W3L,感应电极线宽度W3L例如被设定为5ym。
[0089] 在中间感应电极3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