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221594阅读:来源:国知局
L的总面积在驱动面上均匀且彼此相等。
[0163] 另外,每个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只要是在驱动电极31DP间 彼此相等的范围,则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的宽度也可以包含比中间驱动 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宽的宽度。此外,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 的宽度也可以包含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驱动电极线31L窄的宽度。
[0164] 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驱动电极线31L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 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和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N,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 例如被设定为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2倍即1200ym。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作为第 1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部分,并且作为第2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 有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的部分。
[0165] 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大,所以与驱动电极线31L 间的间隙全都具有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的结构相比,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驱 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单位面积中驱动电极线31L所占的面积 小。即,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驱动电极31DP的面积之 比,比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相对于中间驱动电极31DM的面积 之比小。这时,驱动电极31DP中的单位面积是指在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包含2条以上驱 动电极线31L的大小。
[0166] 在此,在驱动面上与显示面10S对置的区域,相当于需要作为触摸传感器发挥功 能的感应的对象区域。像以往的触摸传感器那样全部驱动电极31DP具有中间电极宽度WPM 时,在感应的对象区域的端部,作为不存在驱动电极31DP的部分,形成有与中间电极宽度 WPM与端部电极宽度WPE之差相当的间隙。并且,为了填埋这样的间隙,在感应的对象区域 的端部新追加1个驱动电极31DP,并且将从感应的对象区域伸出的部分省去。
[0167] 关于这一点,如果是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大的结 构,则不必新追加1个驱动电极31DP,感应的对象区域由驱动电极31DP填埋。并且,每个 驱动电极31DP的驱动电极线31L的总面积在驱动电极31DP间彼此相等,因此抑制了位于 第1排列方向D1上的端部的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的静电容比中间驱动电极31DM中的静 电容小。
[0168] 另外,相互分离了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的2个驱动电极线31L优选为位于 驱动电极31D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隔开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 31L比隔开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更稀疏地配置。关于这一点,如 果是隔开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而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配置于驱动电极31DP的排 列区域的端部的结构,则稀疏地排列的驱动电极线31L不易被看到。
[0169] [感应电极33SP]
[0170] 1个感应电极33SP包含形成为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折线状的9条感应电 极线33L,是沿着第1排列方向D1延伸的带状电极。多个感应电极33SP各自的面积在与作 为显示面10S平行的面的感应面上包含9条感应电极线33L和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 间的间隙。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从俯视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与多个驱动电极31DP 的每一个交叉的位置。
[0171] 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配置在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两端部的感应电极 33SP被设定为端部感应电极33SE。多个感应电极33SP中的、端部感应电极33SE以外的感 应电极33SP被设定为中间感应电极33SM。
[0172]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多个中间感应电极33SM各自的位置是与显示面10S重合 的位置。在多个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中间电极宽 度WSM。中间电极宽度WSM与焊盘33T所具有的宽度相同,该焊盘33T为构成中间感应电极 33SM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的连接目的地。
[0173] 在第2排列方向D2上,2个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每一个位于与显示面10S对置的 区域的内侧。在2个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端部电 极宽度WSE。端部电极宽度WSE与焊盘33T所具有的宽度相同且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大,该 焊盘33T为构成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9条感应电极线33L的连接目的地。
[0174] 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大,所以与全部感应电极33SP具有中间电 极宽度WSM的结构相比,在具有端部电极宽度WSE和中间电极宽度WSM的感应电极33SP的 排列区域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变长。因此,抑制了在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 的端部在感应的对象区域产生不足的部分。
[0175] 在多个感应电极线33L的每一个中,沿着第2排列方向D2的长度被设定为感应电 极线宽度W3L,感应电极线宽度W3L例如被设定为5ym。
[0176] 在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 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例如被设定为600ym。
[0177] 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具有与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 线33L相同的宽度。即,在多个感应电极33SP的每一个中,每个感应电极33SP的9条感应 电极线33L所占的总面积在感应面上均匀且彼此相等。
[0178] 另外,如果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是在感应电极33SP间彼此相等的范围,则端 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的宽度也可以包含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 极线33L宽的宽度。此外,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的宽度也可以包含比中 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感应电极线33L窄的宽度。
[0179] 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感应电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 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和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 例如被设定为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2倍即1200ym。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作为第 1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有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部分,并且作为第2电极部的一例包含具 有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部分。
[0180] 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大,所以与感应电极线33L 间的间隙全部具有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的结构相比,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感 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的单位面积中感应电极线33L所占的面积 小。即,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相对于感应电极33SP的面积之 比,比在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相对于感应电极33SP的面积之比 小。这时,感应电极33SP中的单位面积是指在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包含2条以上感应电 极线33L的大小。
[0181] 在此,在感应面上与显示面10S对置的区域,相当于需要作为触摸传感器发挥功 能的感应的对象区域。像以往的触摸传感器那样全部感应电极33SP具有中间电极宽度WSM 时,在感应的对象区域的端部,作为不存在感应电极33SP的部分,形成有与中间电极宽度 WSM与端部电极宽度WSE之差相当的间隙。并且,为了填埋这样的间隙,在感应电极33SP的 排列区域的端部新追加1个感应电极33SP,并且将从感应的对象区域伸出的部分省去。
[0182] 关于这一点,如果是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大的结 构,则不需要新追加1个感应电极33SP,感应的对象区域由感应电极33SP填埋。并且,每个 感应电极33SP的感应电极线33L的总面积在感应电极33SP间彼此相等,因此抑制了位于 第2排列方向D2上的端部的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的静电容比中间感应电极33SM中的静 电容小。
[0183] 另外,相互分离了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2个感应电极线33L优选为位于 感应电极33SP的排列区域的端部。隔开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 33L比隔开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更稀疏地配置。关于这一点,如 果是隔开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而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配置于感应电极33SP的排 列区域的端部的结构,则稀疏地排列的感应电极线33L不易被看到。
[0184]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除了上述(1)、⑵、(7)及⑶的优点之外,还能够得到以 下的优点。
[0185] (10)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端部电极宽度WPE比中间电极宽度WPM大,并且端部驱 动电极31DE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其他驱动电极31DP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 占的面积小。因此,与为了在被要求作为触摸传感器的全部区域排列带状电极而在排列方 向上的端部追加新的带状电极并将该带状电极的一部分省去的结构、即位于感应的对象区 域之外的部分被从驱动电极31DP除去的以往结构相比,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容易得到 与其他驱动电极31DP同等程度的静电容。即,抑制了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静电容比其他 驱动电极31DP的静电容小。
[0186] (11)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端部电极宽度WSE比中间电极宽度WSM大,并且端部感 应电极33SE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比其他感应电极33SP的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 占的面积小。因此,与与为了在被要求作为触摸传感器的全部区域排列带状电极而在排列 方向上的端部追加新的带状电极并将该带状电极的一部分省去的结构、即位于感应的对象 区域之外的部分被从驱动电极33SP除去的以往结构相比,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容易得 到与其他感应电极33SP同等程度的静电容。即,抑制了端部感应电极33SE的静电容比其 他感应电极33SP的静电容小。
[0187] (12)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为端部驱动电极 线间宽度W1N,由此,与其他带状电极(即中间驱动电极31DM)相比,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 的面积变小。因此,抑制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时,不需要驱动电极线31L的大小的 变更和驱动电极线31L的形状的变更。
[0188] (13)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端部感应电极 线间宽度W3N,由此,与其他带状电极(即中间感应电极33SM)相比,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 的面积变小。因此,抑制单位面积中电极线所占的面积时,不需要感应电极线33L的大小的 变更和感应电极线33L的形状的变更。
[0189] 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还能够如下那样变更而实施。
[0190] ?也可以是,在端部驱动电极31DE的整体中,相互相邻的驱动电极线31L的间隔为 比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1W大的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
[0191] 另外,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中也同样,在端部感应电极33SE所包含的全部感应电 极线33L中,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线33L的间隔为比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W大的端部感应 电极线间宽度W3N。
[0192] ?如图10的左端所示,也可以是,在具有端部驱动电极线间宽度WIN且作为连接线 的一例的2个驱动电极线31L之间,存在与驱动电极线31L不同的、作为非连接线的一例的 伪图案33DL。这时,伪图案33DL优选为由与驱动电极线31L相同的材料构成。此外,伪图 案33DL优选为,位于相对于焊盘31T隔开间隙部31C的位置,并且具有与驱动电极线31L 大体相同的形状。进而,间隙部31C优选为位于感应的对象区域与焊盘31T之间。
[0193] 此外,也可以是,在具有端部感应电极线间宽度W3N的2个感应电极线33L之间, 存在与感应电极线33L不同的伪图案31DL。这时,伪图案31DL优选为由与感应电极线33L 相同的材料构成。此外,伪图案31DL优选为,位于相对于作为感应电极线33L的连接目的 地的焊盘33T隔开间隙33C的位置,并且具有与感应电极线33L大体相同的形状。进而,间 隙33C优选为位于感应的对象区域与焊盘33T之间。
[0194] 进而,如图11所示,伪图案33DL可以是由2个以上间隙部31C分割的形状,此外, 伪图案31DL也同样,可以是由2个以上间隙33C分割的形状。这时,2个以上间隙部31C优 选为在俯视时位于相互相邻的感应电极33SP之间,2个以上间隙33C也同样,优选为在俯视 时位于相互相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