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用程序、以及记录信息记录用程序的记录介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524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用程序、以及记录信息记录用程序的记录介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双层DVD-R等具有多个记录层、在各记录层中分别具有可记录记录信息的数据区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用户数据的记录的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以及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在该信息记录介质的各数据区中进行用户数据记录的信息记录用程序,以及记录该程序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作为记录型DVD盘,有追记型DVD盘的DVD-R和重写型DVD盘的DVD+RW等。这些DVD盘与单面单层的重放专用DVD盘具有高的重放互换性。对于这样的记录型DVD盘,广泛进行用于高速化、大容量化的研究开发。
其中之一,有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盘和具有重放互换性的单面双层的DVD+R盘(以下称为双层DVD+R)。双层DVD+R的存储容量为8.4Gbyte,相对于现有的单层DVD+R的数据容量为4.7Gbyte,具有大约2倍的存储容量,记录的数据可以由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盘的可重放的DVD播放机或DVD-ROM驱动器读出。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12625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对这样的记录型DVD记录信息的信息记录装置。
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盘有第二层的轨道的地址与第一层同样从内周向外周增加地构成的顺光道路径(Parallel Track Path)方式(以下称为PTP方式),和第一层的轨道的地址从内周向外周增加,第二层的轨道的地址从外周向内周增加地构成的逆光道路径(Opposite Track Path)方式(以下称为OTP方式)的两种轨道方式。
在PTP方式中,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数据区开始的盘的半径方向的位置相等,都是从物理地址30000h开始。此外,在数据区之后配置导出(lead-out)区。
在OTP方式中,第二层的数据区开始的盘的半径方向的位置与第一层的数据区结束的盘的半径方向的位置相等,第二层的数据区的开始位置的物理地址是将第一层的数据区的结束位置的物理地址位反转后的地址。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数据区的大小有差别的情况下,该差分区包含在导出区中。
例如,在PTP盘中,第一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D1和第二层的数据区结束地址D2为D1>D2的情况下,差分区D1-D2包含在导出区中。这样,在一个记录层中记录有数据的区域,第二层的对应的区域中也记录有数据。
其理由是,例如用户在重放第一层的数据时,在对目标地址的搜索中读取激光的焦点偶尔对第二层聚焦的情况下,如果同一半径位置的第二层上没有记录数据则无法取得地址信息,因此,作为结果,避免了产生无法重放第一层的数据的问题。
此外,双层DVD中的逻辑地址从第一层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起连续地被分配,从第一层的数据区结束地址开始到第二层的数据区开始地址,逻辑地址连续。换言之,在用户从双层DVD进行重放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逻辑地址指定重放区,可以进行重放而不会意识到记录层。
另一方面,使用双层DVD+R进行数据记录的情况下,与重放处理同样,用户使用逻辑地址指定记录区。因此,在用户连续地进行数据记录的情况下,从第一层的数据区开始地址其开始记录,到第一层的数据区结束地址为止记录结束时,继续从第二层的数据区开始地址进行记录。
这样,用户可以对双层DVD+R进行数据记录而不会意识到多个记录层。
因此,考虑用户的数据记录在第二层的数据区的中途结束的情况,或者完全不在第二层中记录而结束数据记录的情况。例如,在第二层的数据区的中途(即,在第二层的数据区内存在未记录区的状态下),用户的数据记录结束了的情况下,成为第二层的数据区内剩余了未记录区的状态,成为与重放专用的双层DVD盘没有互换性的盘布局(layout)。
此外,例如,在用户重放第一层的数据时,在对目的地址的搜索中读取激光的焦点偶尔聚焦在第二层上的情况下,同一半径位置的第二层中如果有还未记录数据的未记录区,则无法取得地址信息,因此,作为结果,产生无法重放第一层的数据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在完全不在第二层中记录而结束用户的数据记录的情况下也同样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记录方式,在对于具有多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动作中,避免因在一个记录层的数据区的中途结束数据记录而剩余了未记录区,因此与重放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没有互换性的情况,可以保持其互换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信息记录装置,对具有多个记录层并在各记录层中分别具有可记录信息的数据区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在伴随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数据记录结束后,接收结束命令(close command);以及第二部件,基于所述结束命令,接着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信息记录装置,即使在数据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由于接着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导出数据,因此也可以保持与具有多个记录层的重放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互换性,此外,由于记录的导出数据为最小限度,因此不在全部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就可以,所以可以缩短用户数据记录后的盘读取所需的时间。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信息记录方法,对具有多个记录层并在各记录层中分别具有可记录信息的数据区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步骤,在伴随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数据记录结束后,接收结束命令;以及第二步骤,基于所述结束命令,接着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信息记录装置,即使在数据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由于接着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导出数据,因此也可以保持与具有多个记录层的重放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互换性,此外,由于记录的导出数据为最小限度,因此不在全部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就可以,所以可以缩短用户数据记录后的盘读取所需的时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信息记录用程序或记录了该程序的记录介质,该信息记录用程序由控制信息记录装置的计算机执行,该信息记录装置对具有多个记录层并在各记录层中分别具有可记录信息的数据区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信息记录装置执行第一步骤,在伴随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数据记录结束后,接收结束命令;以及第二步骤,基于所述结束命令,接着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信息记录用程序或记录介质,即使在数据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由于接着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导出数据,因此也可以保持与具有多个记录层的重放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互换性,此外,由于记录的导出数据为最小限度,因此不在全部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就可以,所以可以缩短用户数据记录后的盘读取所需的时间。
对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理解以下的发明的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清楚。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A、图2B、图2C是表示重放专用DVD盘的布局例的说明图。
图3A、图3B、图3C、图3D是示意地表示对于PTP方式的双层DVD+R的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的说明图。
图4A、图4B、图4C、图4D是示意地表示对于OTP方式的双层DVD+R的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在层1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对导出数据进行记录的方法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主机对光盘装置输出的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Command(CDB5B)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 Command(CDB5B)的结束功能表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在层1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对导出数据进行记录的方法的另一处理的流程图。
图9A、图9B是用于说明从主机输出到光盘装置的以导出数据记录数据区中的未记录区的命令以及数据格式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没有来自主机的盘存取命令的情况下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基于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光盘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方框图。
该光盘装置1包括用于旋转驱动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2的主轴电机3、光拾取装置4、激光器控制电路5、电机驱动器6、重放信号处理电路7、伺服控制器8、缓冲RAM9、缓冲管理器10、接口11、ROM12、CPU13以及RAM14等。图1中所示的箭头表示代表性的信号或信息的流动,不表示各块的全部连接关系。
更详细地说,首先作为光盘2,是以符合DVD+R的标准的双层DVD+R为记录对象的情况的应用例。
光拾取装置4包含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光学系统,包含物镜等,该物镜用于将从该半导体激光器出射的激光引导到光盘2的记录面,同时将由记录面反射的反射光引导到规定的光接收位置;光接收器,配置在光接收位置,并接收折回光;以及驱动系统(聚焦致动器、跟踪致动器、搜索电机等)(均未图示)等而构成。对应于光接收量的电流(电流信号)从光接收器输出到重放信号处理电路7。
伺服控制器8生成基于聚焦误差信号控制光拾取装置4的聚焦致动器的控制信号,同时生成基于轨道误差信号控制光拾取装置4的跟踪致动器的控制信号。这些控制信号从伺服控制器8输出到电机驱动器6。
电机驱动器6基于来自伺服控制器8的控制信号驱动光拾取装置4的聚焦致动器以及跟踪致动器。此外,电机驱动器6基于CPU13的指示控制主轴电机3,以使光盘2的线速度一定。而且,电机驱动器6基于CPU13的指示来驱动光拾取装置4的搜索电机,并使光拾取装置4沿半径方向,向光盘2的目标轨道移动。
接口11是与成为外部装置的主机双向的通信接口。
CPU13与ROM12、RAM14一起构成该光盘装置1具备的微型计算机(计算机)。还作为存储介质起作用的ROM12中存储有包含由CPU13可解读的码记述的如后述的信息记录用程序的程序。CPU13根据存储在ROM12中的程序控制上述各部分的动作,同时将控制所需的数据等临时保存在RAM14中。光盘装置1的电源被接通时,ROM12中存储的程序被载入(安装)到CPU13的主存储器(未图示)中。
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式的特征在于,作为对象的光盘2的双层DVD+R安装在光盘装置1中,在接收了来自主机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命令的情况下的信息记录处理的控制。在该说明之前,说明成为DVD+R的标准的前提的重放专用DVD盘的布局。
图2A-图2C表示重放专用DVD盘的布局例。图2A表示单面单层(singlelayer)的盘(以下称为单层盘)的情况,图2B表示PTP方式的单面双层(duallayer)的盘(以下称为PTP盘),图2C表示OTP方式的单面双层的盘(以下称为OTP盘)的情况。
DVD盘基本上具有由导入区(lead-in area)、数据区、导出区(lead-out area)构成的信息区(information area),在单层盘以及PTP盘的情况下,在各记录层具有信息区。
OTP盘由一个信息区构成,在各记录层的数据区之后具有中间区(middlearea)。单层盘以及PTP盘的层0、1以及OTP盘的层0从内周向外周进行数据的重放,OTP盘的层1从外周向内周进行数据的重放。单层盘以及PTP盘的各记录层从导入区到导出区被分配连续的物理地址(Physical SectorNumber)。
另一方面,在OTP盘的情况下,从导入区到层0的中间区被分配连续的物理地址,但层1的物理地址被分配将层0的物理地址进行了位反转的地址,从中间区到导出区,物理地址不断增加。换言之,层1中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为将层0中的结束地址进行了位反转的地址。
如图2B所示,PTP盘中的导入区开始以及结束地址、数据区的开始地址、以及导出区的结束地址处于同一半径位置,有时导出区的开始地址、即数据区的结束地址对每个记录层有所不同。在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不同的情况下,其差分的区域记录了导出。
另一方面,如图2C所示,在OTP盘的情况下,导入区的开始地址和导出区的结束地址、层0的数据区结束地址和层1的数据区开始地址、以及各记录层的中间区的开始以及结束地址处于同一半径位置,层0的数据区开始地址和层1的数据区结束地址不一定一致。OTP盘的情况下,该差分区域中也记录了导出。
基于图3A至图3D说明符合这样的重放专用DVD盘的布局的对于PTP方式的双层DVD+R(光盘)的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
图3A表示完全未记录的未记录状态中的双层DVD+R的布局。作为第一记录层的层0以及作为第二记录层的层1的各记录层中分别存在导入区、数据区(data area)、以及导出区。在图3A中,A表示导入开始地址的位置、B表示数据区的开始地址的位置、C表示导出区的开始地址的位置、D表示导出区的结束地址的位置,各记录层(层0、1)中的地址A-D位于光盘2的同一半径位置。
图3B表示在层1的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了的情况下的双层DVD+R的布局。此外,图3C和图3D是用于说明在层1的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的图。
图3B表示在第二层(层1)的地址X的位置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
这样,在一个记录层的中途结束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如图3C所示,适宜使用包含在用户数据的记录区以后的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的步骤的信息记录方法。即,层1的从地址X到地址D的区域作为规定的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从而,在层0的记录层中,从地址A到B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C为数据区,从地址C到D为导出区,而在层1的记录层中,从地址A到B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X为数据区,从地址X到D为导出区。其结果,成为与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相同的盘布局,在第二层(层1)的数据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与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的互换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中,在一个记录层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如图3D所示,在用户数据的记录区以后的未记录区中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该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例如是符合由DVD+RW的标准规定的临时导出的导出数据,只要是由64ECC Block构成的数据就可以。
在图3D的例子中,层1的从地址X到地址D的区域是规定的未记录区,从该地址X到地址D的区域中,从地址X到地址E的区域中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从而,在层0的记录层中,从地址A到B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C为数据区,从地址C到D为导出区,而在层1的记录层中,从地址A到B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X为数据区,从地址X到E为导出区。其结果,成为与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相同的盘布局,即使在第二层(层1)的数据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与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的互换性。
接着,基于图4A至图4D说明对于符合重放专用DVD盘的布局的OTP方式的双层DVD+R(光盘2)的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
图4A表示在完全未记录的未记录状态中的双层DVD+R的布局。在作为第一记录层的层0中从盘内周开始存在导入区、数据区、中间区,在作为第二记录层的层1中从盘外周开始存在中间区、数据区、导出区。
在图4A中,A是导入区的开始地址,B是层0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C是层0的中间区的开始地址,D是层0的中间区的结束地址。此外,在图4A中,D’表示层1的中间区的开始地址的位置,C’表示层1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的位置,B’表示导出区的开始地址的位置,A’表示导出区的结束地址的位置,A和A’、B和B’、C和C’、D和D’分别是位反转了的值,位于光盘2的同一半径位置。
图4B表示在层1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的双层DVD+R的布局。图4C和图4D是用于说明在层1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的图。
图4B表示在第二层(层1)的地址X的位置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
这样,在中途结束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如图4C所示,适宜使用包含在用户数据的记录区以后的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的步骤的信息记录方法。即,以从地址X到地址A’的区域为规定的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
从而,从地址A到B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C为层0的数据区,从地址C到D为层0的中间区,从地址D’到C’为层1的中间区,从地址C’到X为层1的数据区,从地址X到A’为导出区。
其结果,成为与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相同的盘布局,即使在第二层(层1)的数据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与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的互换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中,在一个记录层的中途结束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如图4D所示,在用户数据的记录区以后的未记录区中记录最低限度的导出数据。该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例如是符合由DVD+RW的标准规定的临时导出的导出数据,只要是由64ECC Block构成的数据就可以。
在图4D的例子中,将从地址X到地址E的区域作为规定的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从而,从地址A到B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C为层0的数据区,从地址C到D为层0的中间区,从地址D’到C’为层1的中间区,从地址C’到X为层1的数据区,从地址X到E为导出区。
其结果,成为与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相同的盘布局,即使在第二层(层1)的数据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与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的互换性。
接着,基于图5至图12说明用于实施在如图3C和图3D、以及图4C和图4D所示的层1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信息记录方法的信息记录方式。
光盘装置1中的CPU13将该信息记录方式预先存储在ROM12中,由在该光盘装置1的电源接通时加载(安装)到CPU13的主存储器(未图示)的程序执行。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在层1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记录导出数据的方法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主机对光盘装置1输出的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Command(CDB5B)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 Command(CDB5B)的结束功能表的说明图。
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时,为了保持与DVD-ROM的互换性,主机对光盘装置1输出如图6所示的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 Command(CDB5B)。在输出了该命令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参照如图7所示的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 Command(CDB5B)的结束功能表,解析接收的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 Command(CDB5B),并判定该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 Command(CDB5B)中包含的结束功能是否为表示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的记录请求的命令的Close Function“111”(步骤S101)。
在步骤S101中,在接收的结束命令包含表示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记录请求的命令的Close Functon“111”的情况下,通过地址比较来判定用户数据记录结束的地址位置(图3B的X位置,图4B的X位置)与导出区的开始地址是否有差分(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在判定为有差分的情况下,将由64ECC Block构成的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记录在数据区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地址之后(步骤S103)。在步骤S103结束后,进行光盘2的取出。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1中,在判定为来自主机的结束命令CloseTrack/Session Command不包含用于表示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记录请求命令的Close Function“111”的情况下,在从数据区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地址到导出区的结束地址的全部区域记录导出数据(步骤S104)。在步骤S104结束后,进行光盘2的取出。
此外,在判断为来自主机的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 Command包含用于表示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的记录请求命令的Close Function“111”,并且判断为数据区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地址和导出区的开始地址没有差分的情况下,在数据区中的从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地址到导出区的结束地址的全部区域记录导出数据(步骤S104)。在步骤S104结束后,进行光盘2的取出。
因此,在一个记录层的数据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也接着用户数据记录导出数据,因此可以保持与具有多个记录层(层0、层1)的重放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互换性。
此外,在步骤S101中,在来自主机的结束命令Close Track/SessionCommand表示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请求命令的Close Function“111”的情况下,记录的导出数据是最小限度的数据量。由此,由于不在数据区中的全部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就可以,所以可以缩短用户数据记录后的光盘2的取出所需的时间。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在层1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记录导出数据的方法的另一处理的流程图。
图9A和图9B是用于说明从主机输出到光盘装置1的以导出数据记录数据区中的未记录区的命令(销售商特征(vendor unique)命令CDBCB)以及数据格式的说明图。
光盘装置1的CPU13在从主机接收了以导出数据记录数据区中的未记录区的记录请求命令的、图9A和图9B所示的命令(销售商特征命令CDBCB)的情况下(步骤S201为“是”),通过RF检查(check)来判定被插入的光盘2的数据区中是否存在未记录区(步骤S202)。
其结果,如图3C或图4C中例示的,如果数据区中不存在未记录区,则在步骤S202中判定为数据区中不存在未记录区。对于从主机发送的以导出记录未记录区的命令(销售商特征命令CDBCB),光盘装置1发回命令Complete(步骤S205)。
与此相对,在步骤S202中通过RF检查进行了确认的结果,判定为数据区中存在未记录区的情况下,通过参照未记录区的开始地址和导出区的结束地址来计算再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所需的记录时间,并将计算出的未记录区的记录时间传送到主机(步骤S203)。
在该情况下,如果在插入光盘装置1的单面双层的DVD盘的光盘2中的数据区中不存在未记录区,则将记录时间设定为“0”并对主机传送数据(步骤S203)。
在对主机传送了数据之后,以导出数据进行数据区中的未记录区的记录(步骤S204)。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步骤S201中,从主机接收了以导出数据记录全部未记录区的命令(销售商特征命令CDBCB)的情况下,由于以导出数据对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中未记录区进行记录,所以例如在用户重放第一记录层(层0)的数据时,在目标地址的搜索中,读取激光的焦点聚焦到第二记录层(层1)的情况下,由于在同一半径位置的第二记录层(层1)中没有记录数据,因此可以避免无法重放第一记录层(层0)的数据等问题。
图10是用于说明没有来自主机的盘存取命令的情况下的处理的流程图。光盘装置1在步骤S301中,在没有来自主机的盘存取命令的情况下,对插入的单面双层的DVD盘的光盘2,通过RF的检查进行是否存在未记录区的确认(步骤S302)。
其结果,如图3D或图4D所示,如果在数据区中存在未记录区,则在步骤S302中判定为数据区中存在未记录区。在该情况下,在没有输出来自主机的盘存取命令的背景格式时,光盘装置1对数据区中的未记录区进行导出数据的记录(步骤S303)。
与此相对,如图3C或图4C所示,如果数据区中不存在未记录区,则在步骤S302中判定为数据区中不存在未记录区。该情况下,转移到来自主机的命令的待机等待状态。
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没有输出来自主机的盘存取命令的背景格式时,对光盘2中的数据区中的未记录区进行导出数据的记录。因此,例如在用户重放第一记录层(层0)的数据时,在对目的地址的搜索中读取激光的焦点偶尔聚焦到第二记录层(层1)的情况下,由于在同一半径位置的第二记录层(层1)中没有记录数据,从而可以避免无法重放第一记录层(层0)的数据等问题。而且,由于在没有输出来自主机的盘存取命令的背景格式时进行这样的导出数据的记录,因此不产生用于在数据记录后取出光盘2的时间变长等缺陷。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具体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可以有各种变形或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信息记录装置,对具有多个记录层并在各记录层中分别具有可记录信息的数据区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在伴随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数据记录结束后,接收结束命令;以及第二部件,基于所述结束命令,接着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束命令是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的记录请求命令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部件记录所述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束命令是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的命令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部件在接着所述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所述结束命令是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的命令的情况下,计算在接着所述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所需的时间,并将计算出的记录时间传送到主机的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判定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区中有无未记录区,在判定为有记录区的情况下,利用不从主机接收盘存取命令的时间而在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的部件。
6.一种信息记录方法,对具有多个记录层并在各记录层中分别具有可记录信息的数据区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有第一步骤,在伴随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数据记录结束后,接收结束命令;以及第二步骤,基于所述结束命令,接着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束命令是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的记录请求命令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步骤中记录所述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束命令是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的命令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步骤中在接着所述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结束命令是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的命令的情况下,计算在接着所述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所需的时间,并将计算出的记录时间传送到主机的步骤。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判定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区中有无未记录区,在判定为有记录区的情况下,利用不从主机接收盘存取命令的时间在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的步骤。
11.一种信息记录用程序,由控制信息记录装置的计算机执行,该信息记录装置对具有多个记录层并在各记录层中分别具有可记录信息的数据区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该程序使所述信息记录装置执行第一步骤,在伴随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数据记录结束后,接收结束命令;以及第二步骤,基于所述结束命令,接着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记录用程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束命令是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的记录请求命令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步骤中记录所述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记录用程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束命令是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的命令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步骤中,在接着所述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息记录用程序,其特征在于,执行在所述结束命令是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的命令的情况下,计算在接着所述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的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所需的时间,并将计算出的记录时间传送到主机的步骤。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记录用程序,其特征在于,执行用于判定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区中有无未记录区,在判定为有记录区的情况下,利用不从主机接收盘存取命令的时间而在未记录区记录导出数据的步骤。
16.一种记录了信息记录用程序的存储介质,该信息记录用程序由控制信息记录装置的计算机执行,该信息记录装置对具有多个记录层并在各记录层中分别具有可记录信息的数据区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该记录介质记录的程序使所述信息记录装置执行第一步骤,在伴随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数据记录结束后,接收结束命令;以及第二步骤,基于所述结束命令,接着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
全文摘要
在伴随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用户记录结束后,接着用户数据的记录结束位置记录最小限度的导出数据,从而即使在用户区的中途结束了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与具有多个记录层的重放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互换性。而且,由于记录的导出数据为最小限度,因此不在全部未记录区中记录导出数据就即可,所以可以缩短用户数据记录后的盘取出时间。
文档编号G11B7/00GK1764977SQ20048000792
公开日2006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5日
发明者松叶贵信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