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625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CD及DVD等盘状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或者进行再生的盘装置,特别是,涉及适合于可以将盘从外部直接插入、或者直接排出的所谓吸入式的盘装置的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的盘装置,大多采用将盘载置在托架或者转盘上,将所述托架或者转盘安装到装置主体内的装载方式。
但是,在这种装载方式中,由于需要有托架或转盘,所以在使盘装置主体薄型化方面是有限度的。
另一方面,作为吸入式的盘装置,提出了使输送辊与盘面接触将盘拉入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20353号公报但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装载方式中,由于采用比盘直径长的输送辊,所以,不得不扩大装置的宽度,进而,由于该输送辊,厚度也会增加。
从而,在这种槽插入方式的盘装置中,很难谋求盘装置主体的薄型化或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盘装置中,使爪部的盘保持面与毂主体的朝上的承受面接触,通过使爪部的盘保持面沿着毂主体的朝上的承受面滑动,使爪主体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向内方压入。因此,在插入盘时,爪主体向毂主体内的滑动动作需要大的负荷。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夹紧装置,该夹紧装置可以降低盘插入时的负荷,同时能够适应于负荷的变化,可以进行稳定的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是一种在转盘的毂主体的径向方向上能够移动地设置多个爪主体,利用爪主体按压盘的中心孔部对盘进行保持的夹紧装置,其中,设置将爪主体相对于毂主体向外方加载的弹性构件,爪主体具有与盘接触的爪部和限制由弹性构件引起的向外方移动的爪侧止动件,毂主体具有爪部能够向外方突出的爪用开口部和与爪侧止动件接触的毂侧止动件,在比爪部的前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上,设置朝下的导向面,在与朝下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处的毂主体上,设置朝上的承受面,通过从上部推压爪部,朝下的导向面沿着朝上的承受面滑动,爪部向内方移动。
根据本实施形式,通过在爪部设置朝下的导向面,可以使爪主体向毂主体内的滑动动作顺滑地进行,可以减轻盘插入时的负荷。
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将从爪部的前端部起朝向下方的面作为盘保持面,将朝下的导向面设置在盘保持面的侧部。
根据本实施形式,与将朝下的导向面设置在爪部的下方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爪部的高度。
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在比盘保持面高的位置或者相同的高度位置处的爪主体上,设置朝下的导向面。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降低爪主体的高度。
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三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令朝上的导向面的外方端部比该朝上的导向面更高,将朝下的导向面的一部分设置在该部分上。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进一步降低爪主体的高度。
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至少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朝下的导向面,在用盘从上部推压爪部时,在爪部的前端部插入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的之前,将第一倾斜面作为与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在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将第二倾斜面作为与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较小。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减轻盘插入时的负荷,同时,能够适应于负荷的变动,可以进行稳定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在爪主体的内方部设置由向着所述毂主体的中心逐渐变高的倾斜面构成的内方侧导向面,至少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内方侧导向面,在由盘从上部推压爪部时,在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前,将第一倾斜面作为与爪侧止动件接触的面,在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将第二倾斜面作为与爪侧止动件接触的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较小。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适应于负荷的变动,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七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五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由圆弧面构成朝下的导向面的第一倾斜面,用平坦面构成朝下的导向面的第二倾斜面。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稳定地进行盘的推入动作,同时,在爪部的前端部被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可以促使爪部前端部的顺滑的上升。
本发明的第八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朝上的承受面,在由盘从上部推压爪部时,在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前,将第一倾斜面作为与朝下的导向面接触的面,在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将第二倾斜面作为与朝下的导向面接触的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比较小。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降低盘插入时的负荷,同时,可以适应于负荷的变动,可以进行稳定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九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将从爪部的前端部朝向下方的面作为盘保持面,将朝下的导向面设置在盘保持面的侧部,在比盘保持面高的位置或者相同的高度位置处的爪主体上设置朝下的导向面,在与朝上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处的毂主体上设置朝下的承受面,将爪用开口部设置在从毂主体的上表面外周起至侧面的范围内,与爪用开口部的上表面外周中的上表面开口宽度相比,位于侧面的侧面开口宽度更大,将朝下的承受面配置在上表面开口部的两侧部的下面,将朝上的承受面配置在侧面开口部的两侧部的上面。
根据本实施形式,与将朝下的导向面设置在爪部的下方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爪主体的高度,同时,可以减小毂主体的外形尺寸。
本发明的第十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九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设置在侧面开口部的两侧部的各个朝上的承受面被毂主体连接,在各个朝上的承受面之间配置盘保持面。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将毂主体形成得比盘中心孔部小。
本发明的第十一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九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作为弹性构件采用盘簧,将爪侧止动件和毂侧止动件的接触位置设置在盘簧的中心线的下方。
根据本实施形式,在盘不被爪部保持的待机状态,爪部的前端可以朝着下方对盘簧加载。
本发明的第十二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十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将爪侧止动件和毂侧止动件的接触位置设置在比爪部更靠内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形式,通过将爪侧止动件和毂侧止动件的接触位置设置在比爪部更靠内方的位置,在比爪部更靠外方的位置上没有障碍物,可以将爪部向下方充分地下降。
本发明的第十三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十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将爪侧止动件设置在爪部的侧部。
根据本实施形式,与将爪侧止动件设置在爪部的下方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爪部的高度。
本发明的第十四种实施形式,在第九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在盘被爪部保持的记录、再生状态,在盘的厚度薄的情况下,与盘厚度厚的情况相比,爪部向外方移动,同时,爪部的位置变低。
根据本实施形式,即使与盘厚度的偏差相对应地加大爪主体向毂主体的径向方向的移动行程,也可以将爪的高度控制的较低。
本发明的第十五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十四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设置在爪主体的前方侧的朝上的导向面和设置在与朝上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的毂主体的朝下的承受面,以前方侧变低的倾斜度设置。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缩短爪主体的盘按压面的长度,可以将爪的高度控制得较低。
本发明的第十六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九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与在盘不被爪部保持的待机状态下的爪主体的下端部的与下部部件的接触部相比,将限制由爪主体的弹性构件引起的向外方的移动的爪侧止动件设置在前方侧,将与爪侧止动件接触的毂侧止动件作为下侧靠近前方侧的倾斜面。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将待机状态的爪主体的前端部降低,可以减小转盘上方的盘插入用的高度空间。
本发明的第十七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十四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将朝下的导向面设置在比爪部的前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将朝上的承受面设置在与朝下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处的毂主体上,至少利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朝下的导向面,在利用盘从上部推压爪部时,在爪部的前端部插入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前,将第一倾斜面作为与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在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将第二倾斜面作为与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较小,通过从上部推压爪部,朝下的导向面沿着朝上的承受面滑动,爪部向内方移动。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适应于负荷的变动,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十八种实施形式,在根据第十四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中,作为弹性构件采用盘簧,将爪侧止动件和毂侧止动件的接触位置设置在盘簧的中心线的下方,同时设置在爪部的内方。
根据本实施形式,爪部的前端可以向下方对盘簧加载。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种实施形式的盘装置,采用根据从第一至第十八种实施形式的夹紧装置,其中,由底座主体和盖体构成机壳外包装,在机壳外包装的前面,形成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利用设置在底座主体上的横梁保持主轴马达和拾波器,在主轴马达的上面配备转盘,使横梁接近、远离底座主体。
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减轻盘插入时的负荷,同时,可以适应于负荷的变动,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所以,适合于从外部直接插入盘或者可以直接排出盘的所谓吸入式的盘装置。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毂主体的上面侧透视图。
图2是该毂主体的下面侧透视图。
图3是该毂主体的正视图。
图4是该毂主体的后视图。
图5是该毂主体的侧视图。
图6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3中的B-B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爪主体的下面侧透视图。
图9是该爪主体的上面外方侧透视图。
图10是该爪主体的上面内方侧透视图。
图11是该爪主体的侧视图。
图12是该爪主体的侧视剖视图。
图13是该爪主体的正视图。
图14是该爪主体的后视图。
图15是表示在待机状态或者盘刚刚插入到盘装置内之后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从图15的状态使该夹紧装置在盘侧上升规定的距离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爪部的前端部被插入到盘的中心孔内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从图17的状态使该夹紧装置在盘侧上升规定的距离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从图18的状态经过规定时间之后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0是表示从图19的状态经过规定时间之后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1是表示薄的盘的夹紧完毕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中等程度厚度的盘的夹紧完毕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厚的盘的夹紧完毕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25是该盘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
图26是该盘装置的副滑动件(サブスライダ)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从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盘的夹紧动作开始、经过第一规定时间的状态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28是该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
图29是在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图30是从图4的状态进一步经过第二规定时间的状态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31是在该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
图32是在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图33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进一步经过第三规定时间、横梁上升到最高的状态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34在该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
图35是在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剖视图。
图36是表示从图10的状态进一步经过第四规定时间、盘的记录再生状态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37在该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
图38是在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夹紧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对于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毂主体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毂主体的上面侧透视图,图2是该毂主体的下面侧透视图,图3是该毂主体的正视图,图4是该毂主体的后视图,图5是该毂主体的侧视图,图6是图3中的A-A剖视图,图7是图3中的B-B剖视图。
转盘的毂主体150,由圆盘状的上表面151和竖立设置在该上表面151的外周上的侧面152构成碟形。在上表面151的中心部,形成与主轴马达的旋转轴配合的马达轴用孔153。
在毂主体150上,呈放射状地设置三个爪用开口部154。这些爪用开口部154设置在从上表面151的外周起到侧面152的范围内,令侧面152中的侧面开口的宽度大于上表面151的外周上的上表面开口宽度。
在毂主体150的背面侧,设置三个盘簧止挡件155,所述止挡件突出在形成马达轴用孔153的环形肋153A的外周上。这些盘簧止挡件155朝着爪用开口部154呈放射状设置。
另外,在毂主体150的背面侧,设置将环形肋153A与侧面152连接起来的多个连接肋150A。并且,利用一对连接肋150A,以将包含一个盘簧止挡件155和位于该盘簧止挡件155的轴线方向上的爪用开口部154的空间与其它空间隔离开的方式,形成配置有爪主体170的爪容纳空间150B。
在形成爪容纳空间150B的一对连接肋的对向的内周面上,设置毂侧止动件156A;以及在该毂侧止动件156A的内方,由朝着该毂主体150的中心逐渐变高的倾斜面构成的内方侧导向面156。该内方侧导向面156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
另一方面,在侧面152中的爪用开口部154的两侧部的上表面,形成朝上的承受面157,在上表面151中的爪用开口部154的两侧部的下表面,形成朝下的承受面158。朝上的承受面157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
其次,对于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爪主体进行说明。
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爪主体的下面侧透视图,图9是该爪主体的上面外方侧透视图,图10是该爪主体的上面内方侧透视图,图11是该爪主体的侧视图,图12是该爪主体的侧视剖视图,图13是该爪主体的正视图,图14是该爪主体的后视图。
爪主体170由爪部171、配置于该爪部171两侧部的导向部172构成。
爪部171在安装到毂主体150上的情况下,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毂主体150的最外周的前端部171A;连接到该前端部171A上、由平坦面构成的上表面171B;连接到前端部171A的下方、与盘中心孔部接触的盘保持面171C。另外,在上表面171B的内方设置锥形面171D。
在爪部171的内方,形成与盘簧接触的后端面173,在该后端面173上配备由突起形成的盘簧止挡件175。另外,在后端面173中的盘簧止挡件175的上部侧周围形成凹部173A。通过在盘簧的上部所接触的位置的后端面173上设置凹部173A,使盘簧的上部所接触的面(凹部173A)与盘簧的下部所接触的面(后端面173)的角度不同。
并且,在盘簧的上部与后端面173的凹部173A接触的状态下,凹部173A的面垂直于盘簧的中心线。
导向部172的下端面174形成圆弧状。另外,在导向部172的内方,向侧方突出地设置爪侧止动件176。
在作为导向部172的外方的爪部171的侧部,在比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靠下方的位置配备朝下的导向面177,在比盘保持面171C高的位置配备朝上的导向面178。另外,在爪主体170安装到毂主体150上的状态下,朝下的导向面177配置在与朝上的承受面157对向的位置,通过从上部推压爪部170,朝下的导向面177沿着朝上的承受面157滑动。另外,在爪主体170安装到毂主体150上的状态下,朝上的导向面178配置在与朝下的承受面158对向的位置。另外,使朝上的导向面178的外方端部高于该朝上的导向面178。另外,朝下的导向面177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
其次,利用图15至图20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夹紧装置说明其更详细的结构和夹紧动作。
图15是表示待机状态或者刚刚将盘插入到盘装置内之后的状态的所述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毂主体150设置在主轴马达31A的上表面的中心部。并且,爪主体170配置在毂主体150与主轴马达31A的转子侧的承受面31B之间。
在毂主体150的盘簧止挡件155与爪主体170的盘簧止挡件175之间,设置作为弹性构件的盘簧180。即,爪主体170被该盘簧180向毂主体150的外方加载。盘簧180,以使盘簧止挡件175侧的外方端部位于比盘簧止挡件155侧的内方端部更靠下方的方式设置。
另外,以使爪主体170不跑出到外方的方式,使爪侧止动件176与毂侧止动件156A接触。这里,使爪侧止动件176与毂侧止动件156A的接触位置,比爪部171更靠毂主体150的内方,位于盘簧180的中心线的下方。
如图15所示,在盘被刚刚插入到盘装置内之后的状态下,爪主体170的爪部171配置在毂150的上表面151的高度以下。另外,盘簧180的外方端部,其上部与后端面173的凹部173A接触。另外,在盘未插入的待机状态,情况也是一样。
图16是表示从图15的状态使该夹紧装置向盘侧上升规定的距离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通过夹紧装置的上升,爪部171被盘从上表面171B推压。
这样,通过从上表面171B推压爪部171,爪侧止动件176沿着内方侧导向面156滑动。即,爪侧止动件176朝着毂主体150的内方逐渐变高地滑动。另一方面,与该爪侧止动件176的移动同时,朝下的导向面177沿着朝上的承受面157滑动。从而,通过爪侧止动件176和朝下的导向面177的滑动,爪主体170向毂主体150的内方移动。另外,通过从上表面171B推压爪部171,盘簧180的外方端部的上部离开后端面173的凹部173A,盘簧180的外方端部的下部与后端面173接触。
图17是表示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盘中心孔内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8表示从图17的状态使该夹紧装置在盘侧上升规定距离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9是表示从图18的状态经过规定时间之后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在图17中,表示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到盘的中心孔内的状态。并且,当从图17所示的状态使该夹紧装置进一步在盘侧上升时,如图18所示,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沿着盘的中心孔的内周面滑动。在本实施例中,该夹紧装置的爪部171与毂主体150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向盘侧的上升,一直到图18所示的位置为止。图18所示的位置,即,在爪部171与毂主体150的相互关系所引起的向盘侧的上升的临界状态,爪部171的朝下的导向面177与毂主体150的朝上的导向面157接触,爪部171的下端面174与转子侧的承受面31B接触,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盘中心孔的内周面接触。通过适当地设定盘簧180的加载力、或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盘之间的摩擦阻力的关系,从图18的状态,不使该夹紧装置动作,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在盘的中心孔内壁面上滑动。在图18所示的位置以后的动作中,爪部171的朝下的导向面177离开毂主体150的朝上的导向面157。并且,在保持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盘中心孔的内周面接触不变的情况下,前端部171A一点一点地在盘中心孔的内周面上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在保持爪部171的下端面174与转子侧的承受面31B接触不变的情况下,下端面174与承受面31B的接触点一点一点地向内方侧移动。
这里,内方侧导向面156,如前面所述,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在利用盘从上部推压爪部171时,在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前,第一倾斜面是爪侧止动件176所接触的面,在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第二倾斜面是爪侧止动件176所接触的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比较小。
另一方面,朝下的导向面177,如前面所述,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在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盘的中心孔部之前,第一倾斜面是与朝上的承受面157接触的面,在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第二倾斜面是与朝上的承受面157接触的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较小。并且,例如,由圆弧面构成朝下的导向面177的第一倾斜面,由平坦面构成朝下的导向面177的第二倾斜面。
这样,通过利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内方侧导向面156及朝下的导向面177,特别是可以稳定地进行从图18所示的状态起的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盘的中心孔内壁面的滑动。
另外,朝上的承受面157,如前面所述,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在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到盘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盘的中心孔部之前,第一倾斜面是与朝下的导向面177接触的面,在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第二倾斜面是与朝下的导向面177接触的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比较小。并且,例如,由圆弧面构成朝上的承受面157的第一倾斜面,由平坦面构成朝上的承受面177的第二倾斜面。
这样,通过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朝上的承受面157,特别是可以稳定地进行从图18所示的状态起的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盘的中心孔内壁面的滑动。
图20是表示从图19所示的状态经过规定时间之后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在图20中,是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越过盘的上表面而突出的状态,表示夹紧完毕,变成为记录、再生的状态。
在夹紧完毕时,盘簧180的外方端部,其上部与后端面173的凹部173A接触。另外,爪部171处于比毂主体150的上表面151高的位置。在夹紧完毕的状态,爪部171的盘保持面171C与盘中心孔上端部接触,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伸出到盘中心孔的外周侧,同时凸出到盘的上表面的上方。另一方面,爪部171的朝上的导向面178与毂的朝下的承受面158接触,爪部171的下端面174与转子侧承受面31B接触。
其次,利用图21至图23,对于厚度不同的盘的夹紧动作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薄的盘的夹紧完毕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22是表示中等程度的厚度的盘的夹紧完毕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23是表示厚的盘的夹紧完毕时的状态的该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在图21所示的盘的厚度薄的情况下,与图22所示的盘的厚度为中等程度的情况相比,爪主体1170向毂主体150的外方移动,同时,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的位置变低。另外,在图22所示的盘的厚度为中等程度的情况下,与图23所示的盘的厚度厚的情况相比,爪主体170向毂主体150的外方移动,同时,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的位置变低。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即使与盘的厚度偏差相对应地加大爪主体170向毂主体150的径向方向的移动行程,也能够将爪的高度抑制的较低。
下面,对于采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盘装置进行说明。
图2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25是该盘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图26是该盘装置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由底座主体和盖体构成机壳外包装,在机壳外包装的前面安装有前盖(ベゼル)。根据本实施例的盘装置,是一种从设置在前盖上的盘插入口将盘直接插入的吸入式的盘装置。
在底座主体10的前面侧,形成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11。在底座主体10上配置横梁30。
横梁30保持主轴马达31A、拾波器32、使拾波器32移动的驱动机构33。在主轴马达31A的旋转轴上,配备保持盘的毂主体150。主轴马达31A设置在横梁30的一端侧,另外,拾波器32,在待机状态及夹紧状态,配置在横梁30的另一端侧。拾波器32能够从横梁30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地设置。驱动机构33具有驱动马达、使拾波器32滑动的一对导轨、将驱动马达的驱动传递给拾波器32的齿轮机构,一对导轨配置在拾波器32的两侧部,以便将横梁30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连接起来。
在横梁30上,主轴马达31A位于底座主体10的中央部,另外,拾波器32的往复移动范围与主轴马达31A相比位于盘插入口侧,另外,拾波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配置得与盘的插入方向不同。这里,拾波器32的往复移动的方向和盘的插入方向成40~45度的角度。
横梁30,由一对固定凸轮34A、34B支承在底座主体10上。优选地,一对固定凸轮34A、34B配置在比主轴马达31A靠近拾波器32侧,配置在与拾波器32的待机位置相比更靠盘插入口11侧的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轮34A设置在盘插入口11的内侧附近的中央部,固定凸轮34B设置在盘插入口11的内侧附近的一端侧。固定凸轮34A、34B由沿着盘插入方向延伸的规定长度的槽构成,该槽在盘插入口11侧的一端侧端部,比另一端侧的端部从底座主体10离开第一Y轴的距离。通过设置在横梁30上的凸轮销35A、35B在该固定凸轮34A、34B的槽内滑动,使横梁30沿着盘插入排出方向(X轴方向)位移,同时,也可以沿着接近或远离底座主体10的方向(Z轴方向)位移。
下面,对于使该横梁30动作的主滑动件40和副滑动件50进行说明。
主滑动件40和副滑动件50,以位于主轴马达31A的侧方的方式配置。主滑动件40沿着使其一端成为底盘主体10的前面侧、其另一端成为底盘主体10的后面侧的方向配置。另外,副滑动件50沿着与主滑动件40正交的方向配置。
使横梁30位移的凸轮机构由滑动件凸轮机构51和升降凸轮机构52构成,设置在副滑动件50上。滑动件凸轮机构51由沿着副滑动件5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规定长度的槽构成,该槽从其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端部直到另一端侧端部,分阶段地接近盘插入口11的方向(X轴方向)。设置在横梁30上的滑动销53,通过在该滑动件凸轮机构51的槽内滑动,可以使横梁30向盘的插入、排出方向(X轴方向)位移。另外,升降凸轮机构52由沿着副滑动件5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规定长度的槽构成,该槽从其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端部到另一端侧端部,使与底座主体10的距离(Z轴距离)分阶段地变化。设置在横梁30上的升降销54,通过在该升降凸轮机构52的槽内的滑动,可以使横梁30在接近、远离底座主体10的方向(Z轴方向)上位移。
在主滑动件40的一端侧配置装载马达(图中未示出)。并且,经由齿轮机构(图中未示出)将该装载马达的驱动轴与主滑动件40的一端侧连接。
借助该装载马达的驱动,可以使主滑动件40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滑动。另外,主滑动件40借助凸轮杆70与副滑动件50连接。
凸轮杆70具有旋转支点71,用销72与设置在主滑动件40上的凸轮槽41配合,利用销74与设置在副滑动件50上的凸轮槽配合。
该凸轮杆70具有这样的功能与主滑动件40的移动连动,使副滑动件50移动,通过副滑动件50的移动,使滑动件凸轮机构51和升降凸轮机构52动作,使横梁30位移。
另外,横梁30进一步借助一对固定凸轮36A、36B支承在底座主体10上。一对固定凸轮36A、36B配置在固定凸轮34A、34B与副滑动件50之间,优选地,配置在固定凸轮34A、34B与副滑动件50的中间位置上。固定凸轮36A、36B由和固定凸轮34A、34B相同结构的规定长度的槽构成。通过设置在横梁30上的凸轮销37A、37B在该固定凸轮36A、36B的槽内滑动,使横梁30向盘的插入方向位移,同时,可以在接近、远离底座10的方向上位移。
以上说明的横梁30、固定凸轮34A、34B、36A、36B、主滑动件40、副滑动件50以及装载马达,设置在底座主体10上,在这些构件与盖体130之间形成盘插入空间。
其次,对于支承盘的导向构件以及使盘动作的杆构件进行说明。
在底座主体10的盘插入口11的附近的一端侧,设置规定长度的第一盘导向件(图中未示出)。该第一盘导向件从盘插入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具有“コ”字形的槽。借助该槽支承盘。
另一方面,在底座主体10的盘插入口11附近的另一端侧,设置引入杆80,在该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配备第二盘导向件81。第二盘导向件81由圆筒状的辊构成,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另外,在第二盘导向件81的辊的外周形成槽,借助该槽支承盘。
引入杆80以可动侧端部比固定侧端部在更靠近盘插入口11侧动作的方式配置,在固定侧端部上具有转动支点82。另外,在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与固定侧端部之间设置规定长度的第三盘导向件84。另外,引入杆80备有销85,通过该销85在主滑动件40的凸轮槽42内滑动,引入杆80动作。即,引入杆80伴随着主滑动件40的移动,第二盘导向件81相对于主轴马达31A接近、远离地动作。
另外,在底座主体10上设置排出杆100。在该排出杆100的一端侧的可动侧端部设置导向件101。另外,在排出杆100的另一端侧设置转动支点102。另外,排出杆100借助销103和凸轮槽43与主滑动件40的的运动连动地动作。
另外,在与底座主体10的排出杆100对向的一侧设置排出杆110。在排出杆110的一端侧的可动侧端部设置导向件111。另外,在排出杆110的另一端侧设置转动支点112。另外,排出杆110与排出杆100的动作同样地进行动作。
另一方面,在底座主体10的后侧设置固定销120。借助该固定销120,进行盘的装载时或夹紧时的盘的位置限制。
如图25所示,机壳外包装由底座主体10和盖体130构成,在盖体130的中央部设置开口部132。该开口部132是半径比盘的中心孔大的圆形开口。从而,是比配合到盘的中心孔上的主轴马达31A的毂主体150大的开口。
在开口部132的外周部形成突出到底座主体10侧的收缩部133。
下面,利用图24至图38说明横梁30的动作机理。
图24至图26的凸轮机构和销的位置表示盘装载完毕的状态。
图27是从盘装置的盘夹紧动作开始、经过第一规定时间的状态的底座主体10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28是在该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图29是在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另外,图30是表示从图27的状态进一步经过第二规定时间的状态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31是在该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图32是在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另外,图33是表示从图30的状态进一步经过第三规定时间,横梁上升到最高的状态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34是在该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图35是在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而且,图36是表示从图33的状态进一步经过第四规定时间、盘的记录再生状态的底座主体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37是在该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剖视图,图38是在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首先,在盘装载完毕的状态,如图24至图26所示,横梁30在最后侧配置在最靠近底座主体10侧的位置。
即,在这种状态,滑动销53位于滑动凸轮机构51的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的端部。从而,横梁30被配置在靠近最后侧的位置。另外,凸轮销35A、35B位于固定凸轮34A、34B的槽的另一端侧端部。从而,横梁30的另一端侧(拾波器32侧)配置在最接近底座主体10的位置。另外,升降销54位于升降凸轮机构52的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的端部。从而,横梁30的一端侧(主轴马达31A侧)配置在最接近底座主体10的位置。
主滑动件40从图24所示的状态向盘插入口11方向移动2,伴随着该主滑动件40的移动,副滑动件50向主滑动件40的方向移动。
而且,在第一规定时间进行夹紧动作的状态,如图27至图29所示,横梁30向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第一X轴距离,同时,横梁30的另一端侧配置在离开底座主体10第一Y轴距离的位置。
即,在这种状态,滑动销53,将滑动凸轮机构51移动第一Y轴距离,横梁30向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第一X轴距离。从而,凸轮销35A、35B向固定凸轮34A、34B的槽的一端侧端部的方向移动第一X轴距离,横梁30的另一端侧(拾波器32侧)配置在离开底座主体10第一Z轴距离的位置。另外,升降销54从升降凸轮机构52的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端部移动第一Y轴距离,但由于处于该第一Y轴距离的范围内的槽处于相同的高度,所以,将横梁30的一端侧(主轴马达31A侧)保持在最接近底座主体10的位置。
通过从图27所示的状态,主滑动件40进一步向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副滑动件50进一步向主滑动件40的方向移动。
而且,在从图27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进行第二规定时间的夹紧动作的状态,如图30至图32所示,横梁30的另一端侧配置在离开底座主体10第二Z轴距离(第二Z轴距离>第一Z轴距离)的位置。
即,在这种状态下,滑动销53将滑动凸轮机构51移动第二Y轴距离,但是,由于在该移动范围内,滑动凸轮机构51的槽与副滑动件50的移动方向(Y轴方向)平行地设置,所以,横梁30不向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从而,凸轮销35A、35B也不在固定凸轮34A、34B的槽内移动。另外,升降销54将升降凸轮机构52的槽移动第二Y轴距离,使横梁30的一端侧(主轴马达31A侧)从底座主体10移动第二Z轴距离。
通过主滑动件40从图30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副滑动件50进一步向主滑动件40的方向移动。
而且,在从图30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进行第三规定时间的夹紧动作的状态下,如图33至图35所示,横梁30的另一端侧配置在离开底座主体10最远的第三Z轴距离。
即,在这种状态,滑动销53将滑动凸轮机构51移动第三Y轴距离,但是,由于在该移动的范围内,滑动凸轮机构51的槽与副滑动件50的移动方向(Y轴方向)平行地设置,所以,横梁30不在盘插入口11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凸轮销35A、35B也不在固定凸轮34A、34B的槽内移动。另外,升降销54将升降凸轮机构52的槽移动第三Y轴距离,使横梁30的一端侧(主轴马达31A侧)从底座主体10移动第三Z轴距离(最高的上升高度)。在这种状态下,毂主体150向盘的夹紧完毕。
通过主滑动件40从图3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副滑动件50进一步向主滑动件40的方向移动。
而且,如图36至图38所示,在横梁30向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的同时,横梁30的另一端侧向接近底座主体10的方向移动,配置在第一Z轴距离的位置。
即,在这种状态,滑动销53将滑动凸轮机构51移动第四Y轴距离,横梁30向盘插入方向移动第二X轴距离。从而,凸轮销35A、35B向固定凸轮34A、34B的槽的一端侧端部移动第二X轴距离,但是,横梁30的另一端侧(拾波器32侧)的高度不变。另外,升降销54将升降凸轮机构52的槽移动第四Y轴距离,使横梁30的一端侧(主轴马达31A)向底座主体10的方向移动,配置到第一Z轴距离的位置。
借助上述动作,在使盘离开盖体130的同时,也离开固定销120,盘变成再生记录状态。
另外,安装的盘的排出,通过驱动装载马达、将主滑动件40向其另一端侧的方向移动来进行,基本上与上述动作相反地进行。
根据本发明,可以降低盘插入时的负荷,同时能够适应于负荷的变动,能够稳定地进行动作。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的夹紧装置,可以用于内置于将显示机构和输入机构和运算处理机构等一体化的所谓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主体内、或者成一整体的设置的盘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夹紧装置,在转盘的毂主体的径向方向上设置能够移动的多个爪主体,利用前述爪主体按压盘的中心孔部以对盘进行保持,其特征在于,设置将前述爪主体相对于前述毂主体向外方加载的弹性构件,前述爪主体具有与前述盘接触的爪部、以及限制由前述弹性构件引起的向外方的移动的爪侧止动件,前述毂主体具有前述爪部能够向外方突出的爪用开口部、与前述爪侧止动件接触的毂侧止动件,在比前述爪部的前端部靠近下方的位置设置朝下的导向面,在与前述朝下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处的前述毂主体上,设置朝上的承受面,通过从上部推压前述爪部,前述朝下的导向面沿着前述朝上的承受面滑动,前述爪部向内方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从前述爪部的前端部起朝向下方的面作为盘保持面,将前述朝下的导向面设置在前述盘保持面的侧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比前述盘保持面高的位置或者相同高度的位置处的前述爪主体上,设置朝下的导向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令朝上的导向面的外方端部比该朝上的导向面高,将前述朝下的导向面的一部分设置在该部分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前述朝下的导向面,在从上部用前述盘推压前述爪部时,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之前,将前述第一倾斜面作为与前述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将前述第二倾斜面作为与前述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前述第二倾斜面与前述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较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毂侧止动件的内方部,设置由朝着所述毂主体的中心逐渐变高的倾斜面构成的内方侧导向面,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前述内方侧导向面,在利用前述盘从上部推压前述爪部时,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之前,将前述第一倾斜面作为与前述爪侧止动件接触的面,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将前述第二倾斜面作为前述爪侧止动件所接触的面,前述第二倾斜面与前述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较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圆弧面构成前述朝下的导向面的前述第一倾斜面,用平坦面构成前述朝下的导向面的前述第二倾斜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前述朝上的承受面,在用前述盘从上部推压前述爪部时,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之前,将前述第一倾斜面作为与前述朝下的导向面接触的面,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将前述第二倾斜面作为与前述朝下的导向面接触的面,前述第二倾斜面与前述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较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从前述爪部的前端部起朝向下方的面作为盘保持面,将前述朝下的导向面设置在前述盘保持面的侧部,在比前述盘保持面高的位置或者相同高度的位置处的前述爪主体上,设置朝下的导向面,在与前述朝上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处的前述毂主体上,设置朝下的承受面,将前述爪用开口部设置在从前述毂主体的上表面外周起至侧面的范围内,与前述爪用开口部的前述上表面外周中的上表面开口宽度相比,位于前述侧面的侧面开口宽度更大,将前述朝下的承受面配置在前述上表面开口部的两侧部的下面,将前述朝上的承受面配置在前述侧面开口部的两侧部的上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前述侧面开口部的两侧部的各个前述朝上的承受面,被前述毂主体连接,在各个前述朝上的承受面之间配置前述盘保持面。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弹性构件采用盘簧,将前述爪侧止动件和前述毂侧止动件的接触位置设置在前述盘簧的中心线的下方。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爪侧止动件和前述毂侧止动件的接触位置设置在比前述爪部更靠内方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爪侧止动件设置在前述爪部的侧部。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盘被前述爪部保持的记录、再生状态,在前述盘的厚度薄的情况下,与前述盘的厚度厚的情况相比,前述爪部向外方移动,同时,前述爪部的位置变低。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前述爪主体的前方侧的朝上的导向面和设置在与前述朝上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处的、前述毂主体的前述朝下的承受面,以前方侧变低的倾斜度设置。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与在前述盘不被前述爪部保持的待机状态下的前述爪主体的下端部与下部部件的接触部相比,将限制由前述爪主体的前述弹性构件引起的向外方的移动的前述爪侧止动件,设置在前方侧,将与前述爪侧止动件接触的前述轮毂侧止动件作为下侧靠近前方侧的倾斜面。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朝下的导向面设置在比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将朝上的承受面设置在与前述朝下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处的前述毂主体上,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前述朝下的导向面,在利用前述盘从上部推压前述爪部时,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的前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在即将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之前,将前述第一倾斜面作为与前述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之后,将前述第二倾斜面作为与前述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前述第二倾斜面与前述第一倾斜面相比,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较小,通过从上部推压前述爪部,前述朝下的导向面沿着前述朝上的承受面滑动,前述爪部向内方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弹性构件采用盘簧,将前述爪侧止动件和前述毂侧止动件的接触位置设置在前述盘簧的中心线的下方,同时,设置在前述爪部的内方。
19.一种盘装置,采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底座主体和盖体构成机壳外包装,在前述机壳外包装的前面形成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利用设置在底座主体上的横梁保持主轴马达和拾波器,在前述主轴马达的上面配备前述转盘,使前述横梁接近、远离底座主体。
全文摘要
一种盘装置,该夹紧装置是一种在转盘的轮毂主体的径向方向上设置能够移动的多个爪主体,利用爪主体按压盘中心的孔部保持盘的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将前述爪主体相对于前述轮毂主体向外方加载的弹性构件,前述爪主体具有与前述盘接触的爪部,以及限制由前述弹性构件引起的向外方的移动的爪侧止动件,前述轮毂主体具有前述爪部能够向外方突出的爪开口部,以及与前述爪侧止动件接触的轮毂侧止动件,在比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更靠近下方的位置上,设置朝下的导向面,在与前述朝下的导向面对向的位置处的前述轮毂主体上,设置朝上的承受面,至少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前述朝下的导向面,在从上部用前述盘推压前述爪部时,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前述盘的中心孔部时或者一直到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部的近侧之前,将前述第一倾斜面作为与前述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在前述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前述盘的中心孔之后,将前述第二倾斜面作为与前述朝上的承受面接触的面,与前述第一倾斜面相比,使前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推压方向的角度比较小。
文档编号G11B17/028GK1926620SQ20048004229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4日
发明者太田秀彦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