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687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尤其是关于一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中将动力传递至读/写单元上之动力传递系统。
背景技术
LD、CD、MD或DVD视盘机等记录媒介的记录或重放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该等记录或重放设备具有一可动读/写单元,其通过光学或磁性原理将数据记录于一快速转动的盘片上或读取已存储于盘片上的数据。因此,在该等记录或重放设备的内部,需提供一驱动单元分别驱动盘片转动及读/写单元移动。
请参看图1,一传统的驱动单元80安装固定于该记录或重放设备的一金属板82上。驱动单元80具有一主轴马达800,其固定于金属板82的一侧。主轴马达800具有一转轴802,转轴802穿过并伸出金属板82外。一轴心转盘804固定于转轴802的端部,以与盘片(图未示)的中心孔套合从而带动盘片转动。该驱动单元80还具有一驱动马达806及一传动机构808,驱动马达806产生驱动力,传动机构808连接驱动马达806与该记录或重放设备的读取单元86,从而将驱动马达806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读/写单元86上以带动该读取单元86沿导轨88设定的方向移动。该传动机构808包括一传动齿轮组810及一传动齿条812,且传动齿条812与读/写单元86固定连接。传动齿轮组810具有第一、第二及第三双联齿轮(未标示)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一三级减速齿轮组。传动齿轮组810的第一双联齿轮的大齿轮与驱动马达806上的主动齿轮807相啮合,从而将驱动马达806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传动齿轮组810上。传动齿轮组810内部啮合传动,并且与该第二双联齿轮的大齿轮与第一双联齿轮的小齿轮相配合,该第三双联齿轮的大齿轮与该第二双联齿轮的小齿轮相配合,从而减小齿轮的转动速度并将驱动力传递至与该第三双联齿轮上。该第三双联齿轮的小齿轮与传动齿条812相啮合,从而将该驱动力传递至传动齿条812上。
由于传动齿轮组810通常由塑料材料制成,驱动马达806与齿轮组都会因为扭力过大而产生崩齿等现象,从而使得驱动单元80被损坏。然而,驱动马达806输出的负荷过大,或者传动齿条812遇到突发状况都会导致传动齿轮组810的齿轮间或传动齿轮组810与传动齿条812之间扭力超过限制。
就上述记录或重放设备而言,要避免传动齿条812产生突发状况引起的崩齿现象是非常困难的。其一,该记录或重放设备在记录或读取数据时,读取单元86首先进行读盘复位。即,在找到数据在盘片上对应的物理位置之前,读取单元86会一直被移至导轨88内侧的末端。由于惯性作用,此时传动齿轮组810与传动齿条812之间会传递相当大的扭力,当扭力的大小超过允许范围时,就会出现崩齿现象。另外,该记录或重放设备从组装、测试、运送到使用要经过很多过程,每一过程中该记录或重放设备都有可能被意外跌落。当该记录或重放设备跌落时,读取单元86会突然移到导轨88的内、外两端。读取单元86到达导轨88的内、外两端的瞬间,传动齿轮组810与传动齿条812之间传递的扭力相当大,很容易产生崩齿现象。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提供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具有一动力传递系统,该动力传递系统可以避免崩齿现象的发生。
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包括一基板、一读/写单元、一驱动马达及一动力传递系统。该读/写单元可滑动的架设于该基板上。该动力传递系统分别连接该驱动马达与该读/写单元。该动力传递系统包括一主动轮、至少第一、第二从动轮及一用于将第一从动轮上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轮上的弹性连接件。该主动轮固定于该驱动马达上且带动该第一从动轮转动以将该驱动马达产生之动力传递至该第一从动轮上,该第二从动轮与该读/写单元相配合以带动该读/写单元移动。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从动轮中的其中一从动轮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从动轮上。
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具有至少一用于动力传递之齿轮模组,该齿轮模组包括第一、第二齿轮及一用于将动力从第一齿轮传递至第二从动轮上的弹性连接件。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齿轮中的一齿轮固定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齿轮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采用一弹性连接件实现第一从动轮与第二从动轮之间的动力传输,该弹性连接件与一从动轮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从动轮上,从而通过静摩擦力的作用,可使一第一从动轮带动第二从动轮转动实现动力传递。当该动力传递系统出现扭力大于该弹性连接件与其弹性抵压的从动轮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从动轮不再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该弹性连接件与与其连接的从动轮会相对于另一从动轮做相对滑动,从而完全避免崩齿现象的产生。

图1是具传统的驱动单元的记录或重放设备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之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之驱动马达与减速齿轮组组装后之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之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之第三从动轮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之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之弹性连接件与第四从动轮的一体式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一信息记录/再现装置99具有一基板10、一主轴马达20、一读/写单元30、一驱动马达40及一动力传递系统50。其中,基板10具有一开口12,主轴马达20固定于基板10的一侧,且与开口12的一短边相邻设置。主轴马达20的轴心22穿过基板10以伸出基板10的另一侧。一转盘24固定于轴心22的末端,且可与盘片(图未示)相套合,从而带动该盘片转动。一导轨32沿盘片径向跨接于开口12上。读/写单元30一侧套设于导轨32上,另一侧滑动搭设于开口12的一侧边上。驱动马达40固定于基板10上,且与导轨32相邻设置。动力传递系统50分别连接驱动马达40与读/写单元30,从而将驱动马达40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读/写单元30上,以带动读/写单元30沿导轨32的方向做前后移动。
请一并参阅图3,动力传递系统50包括一减速齿轮组52、一传动齿条54及二轴销56。其中,减速齿轮组52连至驱动马达40上,传动齿条54与读/写单元30固定连接。减速齿轮组52可根据需要设定任何级数的减速齿轮组,本实施例以二级减速齿轮组为例说明其结构。该减速齿轮组52包括一主动轮520及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从动轮522、524、526、528(请参看图5)。主动轮520套设于驱动马达40的转轴上,且与第一从动轮522相啮合。主动轮520与第一从动轮522之间可以是齿轮啮合的方式配合,也可以是通过皮带轮的方式配合。主动轮520的直径远远小于第一从动轮522的尺寸,从而实现第一级减速。第一、第二从动轮522、524同轴设置,二者通过轴销56固定于基板10上。第一、第二从动轮522、524可分别为一双联齿轮中同心的大、小齿轮。第二从动轮524与第三从动轮526相啮合,且第二从动轮524的直径远远小于第三从动轮526的尺寸,从而实现第二级减速。第三、第四从动轮526、528之间通过一弹性连接件58联接,第四从动轮528与传动齿条54相啮合。
请参阅图4,第三从动轮526具有相对的二侧面(未标示),且其中心具有一贯穿第三从动轮526的开孔527。第三从动轮526的其中一侧面的中心部分垂直延伸形成一环形凸缘529。弹性连接件58(请参看图3)部分收容于该开孔527中且与开孔527的边缘弹性连接。
请参阅图5,弹性连接件58与第四从动轮528为一一体式器件,弹性连接件58具有一圆形主体部580,该主体部580直接形成于第四从动轮528的一端面(图未示)上。主体部580的直径大于第三从动轮526的开孔527的直径,且其中心亦开设一开孔582,轴销56贯穿第四从动轮528的中心孔(图未示)、主体部580的开孔582及第三从动轮526的开孔527。主体部580在邻近外缘的圆周上设有一凹陷581。第三从动轮526的环形凸缘529收容于凹陷581内。弹性连接件58还设有若干悬臂梁586及卡钩588,悬臂梁586与卡钩588位于同一圆周上且相互交叉设置。悬臂梁586为马蹄形结构,其具有一垂直连接于主体部580上之固定部586a、一抵压部586b及一垂直连接固定部586a与抵压部586b之连接部586c。当弹性连接件58装至第三从动轮526上时,抵压部586b发生弹性形变并紧贴于第三从动轮526的开孔527的侧壁上。卡钩588的钩端(未标示)伸出开孔527且钩挂于第三从动轮526的上表面(未标示)上,从而于上下方向上定位弹性连接件58及第四从动轮588,防止定位弹性连接件58及第四从动轮588晃动。
当信息记录/再现装置99工作时,主轴马达20与驱动马达40开始旋转,主轴马达20通过转盘24带动盘片转动。动力传动系50的主动轮520位于驱动马达40的转轴上,因此其会随着驱动马达40的转动而转动。主动轮520与第一从动轮522相配合,从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从动轮522。因第一从动轮522与第二从动轮524为同一双联齿轮的同心大小齿轮,因此动力可传递至第二从动轮524。第二从动轮524与第三从动轮526相啮合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三从动轮526。由于弹性连接件58的悬臂梁586弹性形变后紧贴于第三从动轮526上,因此当第三从动轮526转动时,第三从动轮526与悬臂梁586之间产生静摩擦力,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弹性连接件58随着第三从动轮526转动,从而将动力传递至弹性连接件58上。由于弹性连接件58与第四从动轮528为一体式器件,因此第四从动轮528会随着弹性连接件58转动,从而将动力传递至第四从动轮528上。第四从动轮528与传动齿条54相齿合,从而将动力传递至传动齿条54上并转变动力的方向。传动齿条54与读取单元30固定连接,从而带动读取单元30沿导轨32的方向做前后移动,由此完成动力传递的整个过程。
由于在动力传递系统50的动力传递过程中,第三从动轮526是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弹性连接件58转动,从而才能将动力传递至后续元件。因此,当信息记录/再现装置读盘复位或被意外跌落等情况引起减速齿轮组52与传动齿条54之间存在较大扭力时,扭力的大小会超过第三从动轮526与弹性连接件58的悬臂梁586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从而,第三从动轮526与弹性连接件58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由此完全避免了扭力超出允许范围而引起崩齿的现象。并可直接将弹性连接件58与第四从动轮528做成一体式器件,可以减少元件数目。因此,即可减少模具的需求量以降低成本又易于组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第三从动轮526可以直接与主动轮520相啮合或通过皮带带动,也可以在二者间设置其他从动轮将动力传递至第三从动轮526上。在上述较佳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58与第四从动轮528相连接并弹性抵压于第三从动轮526上,但是弹性连接件58也可与第三从动轮526相连接或一体成型,并抵压于第四从动轮528上。而且,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其他等同替换或应用于相近领域,而所有这些替换或应用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包括一基板、一读/写单元、一驱动马达及一动力传递系统,该读/写单元可滑动的架设于该基板上,该动力传递系统分别连接该驱动马达与该读/写单元,该动力传递系统包括一主动轮及至少第一、第二从动轮,该主动轮固定于该驱动马达上且带动该第一从动轮转动从而将该驱动马达产生之动力传递至该第一从动轮上,该第二从动轮与该读/写单元相配合以带动该读/写单元移动,其特征在于该动力传递系统还包括一弹性连接件,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从动轮中的其中一从动轮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从动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连接件与与其相连之从动轮为一一体式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从动轮中心具有一开孔,该弹性连接件至少部分收容于该开孔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连接件具有一主体部及至少一弹性臂,该主体部直接形成于第二从动轮的一端面上,该弹性臂弹性抵压于该第一从动轮之开孔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臂包括一固定部、一抵压部及一连接部,该固定部垂直固定该主体部上,该抵压部与该第一从动轮之开孔侧壁相抵压,该连接部连接该固定部与该抵压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连接件在该主体部上设有多个卡钩以分别卡固于该第一从动轮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从动轮具有一凸缘,该主体部在与该凸缘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一凹陷,该第一从动轮的凸缘收容于该弹性连接件的凹陷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动力传递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传动齿条,该传动齿条与该读/写单元连接并与该第二从动轮相配合。
9.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具有至少一用于动力传递之齿轮模组,该齿轮模组包括第一、第二齿轮,其特征在于该齿轮模组还包括一用于将动力从第一齿轮传递至第二从动轮上的弹性连接件,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齿轮中的一齿轮固定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齿轮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连接件与与其固定连接的齿轮为一一体式器件。
全文摘要
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包括一基板、一读/写单元、一驱动马达及一动力传递系统。该读/写单元可滑动的架设于该基板上。该动力传递系统分别连接该驱动马达与该读/写单元。该动力传递系统包括一主动轮、至少第一、第二从动轮及一用于将第一从动轮上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轮上的弹性连接件。该主动轮固定于该驱动马达上且带动该第一从动轮转动以将该驱动马达产生之动力传递至该第一从动轮上,该第二从动轮与该读/写单元相配合以带动该读/写单元移动。该弹性连接件与第一、第二从动轮中的其中一从动轮连接并弹性抵压于另一从动轮上。
文档编号G11B19/26GK1897148SQ20051003604
公开日2007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5日
发明者郭宾海, 殷岱岳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