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4340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盘播放装置的盘加载装置及其部件和零件。
背景技术
吸入式盘加载装置通常具有基座部件、导辊组件、传动机构、控制组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防震连接组件、压盘组件、光盘插入检测器件和转动拨件;吸入式盘加载装置使用时由主机的控制电路进行控制。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一种结构是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通过防震连接组件弹性设置在基座部件中,并由控制组件控制其处于可进行光盘加载的悬浮状态或处于被限位的锁定状态。基座部件设有光盘吸入口,导辊组件转动连接在基座部件上且位于基座部件的光盘吸入口后方的腔体中,并由控制组件对其处于抬起状态或落下状态进行控制;光盘插入检测器件设置在基座部件上且位于光盘吸入口处或与导辊组件相对应处。压盘组件活动连接在压盘架上,压盘架转动连接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板上,并由控制组件控制其处于抬起的非夹持状态或落下的夹持状态。开机后,光盘插入检测器件处于检测状态,一旦有光盘插入则输出检测信号给主机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随即发出控制信号给传动机构的驱动电机使之转动、进而由传动机构的一个动力输出件带动导辊组件的导辊轴转动,导辊轴转动则使套在导辊轴上的导辊一同转动。此时被插入光盘吸入口的光盘则在导辊的带动下由光盘吸入口向装置内运动。当光盘运动至与转动拨件相接触后,则由转动拨件对控制组件的运动触发件进行推动,使控制组件的运动触发件与传动机构的另一个动力输出件相接触,而使传动机构通过该动力输出件将动力传送给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则在传动机构的带动下,控制导辊组件由抬起位置向下转动至落下位置,控制压盘组件由抬起的非夹持状态变化为落下的夹持状态,而共同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旋转托盘将光盘夹持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上,从而实现了对光盘的加载。
该盘加载装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直接通过防震连接组件弹性设置在基座上,由基座在下方对其进行支撑,这种盘加载装置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适应性较差,若更换不同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必须要对相应的基座以及相应的控制组件重新设计。中国专利申请00203127.2提出了一种激光唱机机芯,其结构的主要部分与上述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相同。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使用中更换不同种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时只需采用相应结构的支架、更换同种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操作简单方便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是本安装组件具有基座、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和防震连接组件;其结构特点是本安装组件还具有支架;基座的底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下的支架安装部,基座的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中部空间;支架通过防震连接组件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弹性连接,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相连接的支架按自下向上的方向可拆式固定连接在基座的支架安装部上,从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按由下向上的方向进入并处于基座的中部空间中。
上述基座的支架安装部具有4个安装座,分别设置在基座底面的左前部、左后部、右前部和右后部,每个安装座具有一个由上向下设置的设有螺孔的安装柱和一个由上向下设置的定位柱;支架具有连接底板;连接底板为一体的框形件、一体的“U”形板、或者由2至4块板件组成;连接底板具有4个固定部,每个固定部具有一个连接孔和一个定位孔;各个定位孔与基座的支架安装部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定位柱相对应,该定位柱穿过连接底板的相应的定位孔,而使支架定位在基座上;各个连接孔与基座的支架安装部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安装柱相对应,由螺钉穿过连接底板的相应的一个连接孔后旋紧在安装柱上,而使支架固定在基座上。
上述支架还具有3至4个连接座;每个连接座具有朝上设置的螺孔,连接座固定在连接底板上且朝上设置;防震连接组件的组数与连接座的个数相同;每组防震连接组件具有1个橡胶避震垫和1个带垫连接螺钉;各橡胶避震垫的中央设有上下贯通的中央孔,外侧设有环形凹槽;各橡胶避震垫通过其具有环形凹槽的部位弹性卡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的避震垫连接座上,且通过其具有中央孔的部位套在相应的连接座上;各带垫连接螺钉由其螺钉部分旋入连接座的螺孔中,并由其垫圈部分压紧在连接座上,从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通过防震连接组件弹性连接在支架上。上述基座的左侧中部设有安装方向向左的控制组件安装部,基座的左侧中后部的上部和右侧中后部的上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支撑板安装部;基座的前部的中上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导辊组件安装部,基座的前部的上端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上盖板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方式为通过支架按由下向上的方向进入并处于基座的中部空间中的可拆式安装,其中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通过防震连接组件与支架弹性连接,支架带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从下向上的固定在基座上,从而当更换同种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时其操作简单方便;尤其是更换不同类型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时,只需更换相应的支架即可完成安装。又因为作为盘加载装置来说,其中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而对于每一次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更新,通常都需要设计专门的且结构与其相对应的基座,有的还要连同控制组件一同进行相应的设计。本发明的实施,在采用新的光拾取器驱动装置时,只需配置相应结构的支架即可,不需对基座进行新的设计和开发,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及时采用新结构或新功能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


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组件的盘加载装置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2为从图1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盘加载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1为图3中的控制组件以及传动机构中的相关零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2为从图3-1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3为图3中齿轮护罩从右侧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基座、上盖板、导辊组件、驱动电机、设有光盘连动机构和压盘组件的支撑板的相互关系的立体分解图。
图4-1为图4中上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从图4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4中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从图6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4中的传动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从图8右侧观察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9-1为传动组件中摆动介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2为从图9-1右侧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的导辊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3中的控制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从图11的右方观察时其中的主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4中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光盘连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3-1为图13中支撑板与压盘组件相互关系的剖视示意图,此时压盘组件处于低位,其压盘铁片的朝下的端面紧贴中心板的上表面。
图14为从图13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15-1为图13中第一限位板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5-2为图13中第二限位板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5-3为图13中第三限位板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6-1为图13中拨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6-2为图13中控件推动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图14中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压盘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7-1为图17中压盘底座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从图3的下方观察时其中的基座、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支架的相互关系的立体分解图。
图19为从图18上方观察时其中的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组件的盘加载装置的另一种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通过相应结构的支架安装在同一基座上的立体分解图。
图21为从图20的上方观察时其中的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组件的盘加载装置的第三种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通过相应结构的支架安装在同一基座上的立体分解图。
图23为从图22的上方观察时其中的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见图18及图19,本实施例中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具有基座11、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防震连接组件81和支架82。
见图6及图7,基座11基本呈长方形,为注塑一体件。基座11的左侧中部设有安装方向向左的控制组件安装部11-1,基座11的前部的上中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导辊组件安装部11-2,基座11的左侧中后部的上部和右侧中后部的上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支撑板安装部11-3,基座11的底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下的支架安装部11-4,基座11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中部空间11-5,基座11的前部的上端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上盖板安装部11-6。
仍见图6及图7,基座11的控制组件安装部11-1具有设置在基座11的左侧板的左侧的第一定位柱11-1-1、第二定位柱11-1-2和2个座块11-1-3。第一定位柱11-1-1的方向向左且位于左侧板左侧的前部上侧,第二定位柱11-1-2的方向向左且位于左侧板左侧的中部上侧,2个座块11-1-3位于左侧板左侧的前中部下侧。基座11的左侧板的左侧还设有位于后部下侧的控件拉簧座11-10和位于第一定位柱11-1-1与第二定位柱11-1-2之间的第二动力输出件安装柱11-13。第一定位柱11-1-1是一外侧柱段直径小、内侧柱段直径大的阶梯形圆柱,同时又是第三双联齿轮安装柱。
仍见图6及图7,基座11的导辊组件安装部11-2具有设置在左侧板上的开口向上的左侧第一转轴槽11-2-1、设置在左侧板上的左侧第一弧形槽11-2-2、设置在左侧板上的开口向上的左侧第二弧形槽11-2-3,设置在右侧板上的开口向上的右侧第一转轴槽11-2-4和设置在右侧板上的开口向上的右侧第一弧形槽11-2-5。基座11的前部底板上还设有位于中部且上下相通的拉簧座过孔11-8以及设有方向向下的导辊支架拉簧座11-7。
仍见图6及图7,基座11的支撑板安装部11-3具有位于基座左侧板上的开口向上的支撑板左转轴槽11-3-1、位于基座右侧板上的开口向上且向后的支撑板右转轴槽11-3-2、位于基座左侧板上的支撑板左转轴限位座11-3-3、位于基座右侧板上的支撑板右转轴限位座11-3-4。支撑板左转轴限位座11-3-3上设有限位块11-3-5,支撑板右转轴限位座11-3-4上设有限位块11-3-6。
仍见图6及图7,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具有4个安装座,分别设置在基座(11)底面的左前部、左后部、右前部和右后部,每个安装座具有一个由上向下设置的设有螺孔的安装柱11-41和一个由上向下设置的定位柱11-42;基座底面四个角附近设有用来安装到主机的基座安装支角11-9;基座11的左侧板前部设有开口向上的蜗杆过槽11-12。
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座70设有避震垫连接座70-1。防震连接组件81有4组,每组防震连接组件81具有1个橡胶避震垫81-1和1个带垫连接螺钉81-2。各橡胶避震垫81-1的中央设有上下贯通的中央孔,外侧设有环形凹槽。各橡胶避震垫81-1通过其具有环形凹槽的部位弹性卡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座70的避震垫连接座70-1上。
仍见图18及图19,支架82具有连接底板820和4个连接座821。连接底板820为钢制“U”形板;连接底板820具有4个固定部,每个固定部具有一个连接孔822和一个定位孔823。各个定位孔823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定位柱11-42相对应,该定位柱11-42穿过连接底板820的相应的定位孔823,而使支架82定位在基座11上。各个连接孔822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安装柱11-41相对应,由螺钉穿过连接底板820的相应的一个连接孔822后旋紧在安装柱11-41上,而使支架82固定在基座11上。支架82的各连接座821具有朝上设置的螺孔,连接座821固定在连接底板820上且朝上设置。安装时使得防震组件81的各橡胶避震垫81-1的中央孔的部位套在相应的连接座821上,各带垫连接螺钉81-2由其螺钉部分旋入连接座821的螺孔中,并由其垫圈部分压紧在连接座821的上端面上,从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通过防震连接组件81弹性连接在支架82上。
本实施例的安装组件在使用中若遇到需要更换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情况,只需将固定支架82的螺钉旋下,即可在机械上将支架82连同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一起从基座11上拆下,此时即可将同样的带有新的同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的支架82安装在基座11上,从而完成对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的同型号更换。
(实施例2)见图20及图21,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支架82的连接底板820有2块,由左连接板820-1和右连接板820-2组成。4个连接座821中的2个固定在左连接板820-1上,另外2个连接座821固定在右连接板820-2上,每个连接座821均具有朝上的螺孔。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板70上的4个避震垫连接座70-1的位置与支架82的连接座821在相应的连接板上的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板70上的各避震垫连接座70-1设有相应一个橡胶避震垫81-1;固定在左连接板820-1上的2个连接座821各穿过相应一个橡胶避震垫81-1,由各带垫螺钉81-2旋合在相应1个连接座821的螺孔中,而使左连接板820-1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板70弹性连接、且位于底板70的左部;固定在右连接板820-2上的2个连接座821各穿过相应一个橡胶避震垫81-1,由各带垫螺钉81-2旋合在相应1个连接座821的螺孔中,而使右连接板820-2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板70弹性连接、且位于底板70的右部。
每块连接板还各具有2个固定部,每个固定部具有一个连接孔822和一个定位孔823。各个定位孔823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定位柱11-42相对应,该定位柱11-42穿过连接底板820的相应的定位孔823,而使支架82的左连接板820-1和右连接板820-2定位在基座11上;各个连接孔822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安装柱11-41相对应,由2个螺钉穿过左连接板820-1的相应的连接孔822后旋紧在安装柱11-41上,而使支架82的左连接板820-1固定在基座11上;由2个螺钉穿过右连接板820-2的相应的连接孔822后旋紧在安装柱11-41上,而使支架82的右连接板820-2固定在基座11上。
本实施例的安装组件在使用中若遇到需要更换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情况,只需将固定支架82的螺钉旋下,即可在机械上将支架82连同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一起从基座11上拆下,此时即可将同样的带有新的同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的支架82安装在基座11上,从而完成对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的同型号更换。
相对于实施例1来说,若需使用不同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则只需制造相应结构和形状的支架82即可,亦即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与实施例2中的不同,选择了相应的支架82后,即可安装到实施例2中的基座11上去,这样不仅有利于及时采用新结构或新功能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而且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大大加快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
(实施例3)见图22及图23,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支架82的连接底板820有2块,由前连接板820-1和后连接板820-2组成。4个连接座821中的2个固定在前连接板820-1上,另外2个连接座821固定在后连接板820-2上,每个连接座821均具有朝上的螺孔。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板70上的4个避震垫连接座70-1的位置与支架82的连接座821在相应的连接板上的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板70上的各避震垫连接座70-1设有相应一个橡胶避震垫81-1;固定在前连接板820-1上的2个连接座821各穿过相应一个橡胶避震垫81-1,由各带垫螺钉81-2旋合在相应1个连接座821的螺孔中,而使前连接板820-1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板70弹性连接、且位于底板70的前部;固定在后连接板820-2上的2个连接座821各穿过相应一个橡胶避震垫81-1,由各带垫螺钉81-2旋合在相应1个连接座821的螺孔中,而使后连接板820-2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板70弹性连接、且位于底板70的后部。
每块连接板还各具有2个固定部,每个固定部具有一个连接孔822和一个定位孔823。各个定位孔823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定位柱11-42相对应,该定位柱11-42穿过连接底板820的相应的定位孔823,而使支架82的前连接板820-1和后连接板820-2定位在基座11上;各个连接孔822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安装柱11-41相对应,由2个螺钉穿过前连接板820-1的相应的连接孔822后旋紧在安装柱11-41上,而使支架82的前连接板820-1固定在基座11上;由2个螺钉穿过后连接板820-2的相应的连接孔822后旋紧在安装柱11-41上,而使支架82的后连接板820-2固定在基座11上。
本实施例的安装组件在使用中若遇到需要更换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情况,只需将固定支架82的螺钉旋下,即可在机械上将支架82连同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一起从基座11上拆下,此时即可将同样的带有新的同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的支架82安装在基座11上,从而完成对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的同型号更换。
相对于实施例2来说,若需使用不同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则只需制造相应结构和形状的支架82即可,亦即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与实施例2中的不同,选择了相应的支架82后,即可安装到实施例2中的基座11上去,这样不仅有利于及时采用新结构或新功能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而且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大大加快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
(应用例1)见图1至图5,本应用例的盘加载装置采用实施例1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除此之外,还具有上盖板12、支撑板13、支撑板扭簧14、控件拉簧15、导辊支架拉簧16、板件拉簧17、中心板18、导辊组件2、传动部件3、控制组件4、光盘连动机构5、压盘组件6、第一电路板91、第二电路板92、位置开关93和光电检测组件。板件拉簧17设置在支撑板13与光盘连动机构5之间。中心板18固定在支撑板13上。
仍见图1至图5,控制组件4设置在基座11的控制组件安装部11-1上,且通过控件拉簧15与基座11前后弹性滑动连接;支撑板13设置在基座11的支撑板安装部11-3上且通过支撑板扭簧14弹性转动连接在基座11上,由控制组件4对支撑板13的转动进行控制;导辊组件2位于基座11前部,导辊组件2由其导辊支架21通过导辊支架拉簧16弹性转动连接在基座11的导辊组件安装部11-2上,由控制组件4对导辊支架21的转动进行控制、并由上盖板12在上方对导辊组件2的转动进行限位。传动部件3具有驱动电机30和传动机构31,驱动电机30位于基座前部靠左,传动机构31位于基座左侧前部及中部,传动机构31具有第一动力输出件31-7和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上盖板1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基座11的上盖板安装部11-6上,且位于导辊组件2及驱动电机30上方,从而在基座11与上盖板12之间形成光盘吸入口,而且上盖板12还对控制组件4的相对于基座11的前后滑动起着导向作用。光盘连动机构5具有光盘拨动组件和控件推动板55,光盘拨动组件动连接在支撑板13上,控件推动板55前后滑动连接在支撑板13上,从而使光盘连动机构5设置在支撑板13上;使用时光盘拨动组件可接受光盘进盒时的作用力进而带动控件推动板55从后向前滑动,从而使控制组件4由与传动机构3的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处于脱离接触的状态变化为相互动连接的状态。压盘组件6活动连接在支撑板13上;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通过防震连接组件81弹性连接在支架82上,支架82带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按自下向上的方向可拆式固定连接在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上,从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按由下向上的方向进入并处于基座的中部空间11-5中。传动机构31的第一动力输出件31-7周向定位在导辊组件2的导辊轴22上,从而可通过导辊轴22控制导辊组件2的导辊23的转动;传动机构31的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与控制组件4处于脱离接触或处于相互动连接的状态,当处于相互动连接的状态时,控制组件4在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的控制下可进行从后向前或从前向后的滑动;控制组件4克服控件拉簧15拉力的从后向前的滑动,则使支撑板13克服支撑板扭簧14的扭力由抬起位置向落下位置转动,同时使导辊组件2克服导辊支架拉簧16的拉力由抬起位置向落下位置转动,直至导辊组件2在落下位置定位;控制组件4的从前向后滑动则使支撑板13在支撑板扭簧14的扭力作用下由落下位置向抬起位置转动,同时使导辊组件2在导辊支架拉簧16的拉力作用下由落下位置向抬起位置转动,直至被上盖板12限位,控制组件4则在脱离传动机构3的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控制后继续在控件拉簧15的拉力作用下与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完全脱离接触。
仍见图1至图5,位置开关93固定在第一电路板91的左侧中部,且位置开关93的开关触板由第一电路板91的左侧中部向左伸出。第一电路板91固定在上盖板12的左部,而使位置开关93的开关触板由上盖板12的左侧中部向左伸出。第二电路板92固定在基座11的下侧前部。光电检测组件具有2个发光二极管94和相对应的2个光电接收管95。发光二极管94设置在第二电路板92上,光电接收管95设置在第一电路板91上,且各光电接收管95所处的位置与相应一个发光二极管94所处的位置相对应。
见图3、图3-3、图8及图9、图9-1、图9-2,传动部件3的驱动电机30通过传动机构31输出的动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第一动力输出件31-7输出到导辊组件2的导辊轴22,另一部分由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输出到控制组件4。传动机构31具有电机支架31-1、双联蜗轮轴31-2、蜗杆31-3、双联蜗轮31-4、蜗轮齿轮31-5、第一双联齿轮31-6、作为第一动力输出件的第二双联齿轮31-7、摆动介轮31-8、摆动介轮支架31-9、摆动介轮限位块31-10、第三双联齿轮31-11和作为第二动力输出件的第四双联齿轮31-12。摆动介轮支架31-9具有板体31-9-1和位于板体31-9-1上部的开口向右的端套部31-9-2和位于板体31-9-1下部的连接轴部31-9-3,该连接轴部31-9-3具有位于板体31-9-1右侧的右轴段31-9-3-1和位于板体31-9-1左侧的左轴端31-9-3-2。摆动介轮限位块31-10具有位于块体一端的端套部和位于块体另一端的端孔部。蜗杆31-3固定在驱动电机30的电机轴上;驱动电机30和双联蜗轮轴31-2均固定在电机支架31-1上。双联蜗轮31-4转动连接在双联蜗轮轴31-2上、且其大蜗盘与蜗杆31-3相啮合。电机支架31-1固定在基座11上且位于基座11的左前部,电机支架31-1的固定双联蜗轮轴31-2的部分、驱动电机30的电机轴以及固定在电机轴上的蜗杆31-3从内向外穿过基座11的左侧板的向上开口的蜗杆过槽11-12而位于基座11的左侧外部。蜗轮齿轮31-5套在与其配合的导辊支架21的左转轴25-1的向外伸出基座11的左端头上,与导辊支架21的左转轴25-1转动连接,且其蜗盘与双联蜗轮31-4的小蜗盘相啮合。第一双联齿轮31-6套在与其配合的导辊支架21的第一双联齿轮轴26的向外穿过基座11的左端头上,与导辊支架21的第一双联齿轮轴26转动连接,且其大齿盘与蜗轮齿轮31-5的齿盘相啮合。第二双联齿轮31-7套在导辊轴22的伸出基座11的左端轴端上、其右端与滚轮轴套29相接触,并周向定位在导辊轴22上,且其大齿盘与第一双联齿轮31-6的小齿盘相啮合。摆动介轮支架31-9由其端套部31-9-2套在导辊轴22的左端头上而可相对于导辊轴22转动。摆动介轮31-8套在摆动介轮支架31-9的连接轴部31-9-3的右轴段31-9-3-1上而与摆动介轮支架31-9转动连接、且摆动介轮31-8与第二双联齿轮31-7的小齿盘相啮合。第三双联齿轮31-11套在基座11的第一定位柱11-1-1的外侧柱段上而与第一定位柱11-1-1转动连接。摆动介轮限位块31-10的端套部套在第一定位柱11-1-1的端头上而与第一定位柱11-1-1转动连接,摆动介轮限位块31-10的端孔部套在摆动介轮支架31-9的连接轴部31-9-3的左轴段31-9-3-2上而与摆动介轮支架31-9转动连接,从而使摆动介轮31-8还与第三双联齿轮31-11的大齿盘相啮合。第四双联齿轮31-12转动连接在基座11的第二动力输出件安装柱11-13上、且其大齿盘与第三双联齿轮31-11的小齿盘相啮合,第四双联齿轮31-12的小齿盘即为与主控件41的齿条41-7处于相互啮合或脱离接触的功能部位(见图3-1及图3-2)。传动部件3还具有齿轮护罩32,齿轮护罩32设置在基座11的左侧板外侧并通过螺钉与基座11固定连接,齿轮护罩32罩在传动机构31外,而对相应的传动零件进行轴向限位;齿轮护罩32内侧面前端设有环形凸台32-1、两条弧形凸条32-2,环形凸台32-1中间凹进部分用来容纳左转轴25-1的轴端,环形凸台32-1的实体部分压在蜗轮齿轮31-5的端面上,从而限定其轴向位置;两条弧形凸条32-2所形成的中间凹槽用来容纳第一双联齿轮轴26的左端,弧形凸条32-2压在第一双联齿轮31-6的端面上,且弧形凸条32-2的弧形和基座11左侧板的第一弧形槽11-2-2相对应,从而当第一双联齿轮轴26和第一双联齿轮31-6转动下压或上抬时,弧形凸条32-2限定其轴向位置;在相应于基座11第一定位柱11-1-1和第二动力输出件安装柱11-13的位置,齿轮护罩32的内侧面分别对摆动介轮限位块31-10的端套部和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轴向限位,从而保证了传动机构31正常运转。
见图3至图7及图10,导辊组件2具有导辊支架21、导辊轴22、2个导辊23和导辊轴套29。导辊支架21具有架体、设置在架体左侧前部的左转轴25-1、设置在架体右侧前部的右转轴25-2、设置在架体左侧中部的第一双联齿轮轴26、设置在架体左侧后部的导辊轴左侧安装部24-1、设置在架体右侧后部的导辊轴右侧安装部24-2、设置在架体右侧后部且与导辊轴右侧安装部24-2相连并向后部伸出的抬起顶杆28、以及设置在架体中部前侧且方向向下的拉簧座27。导辊轴左侧安装部24-1上设有方向朝上的支架左凸块24-3,导辊轴右侧安装部24-2上设有方向朝上的支架右凸块24-4。导辊支架21的左转轴25-1设置在基座11的与其相配合的左侧第一转轴槽11-2-1中、且该左转轴25-1的左端伸出基座11的左侧板,导辊支架21的右转轴25-2设置在基座11的与其相配合的右侧第一转轴槽11-2-4中,从而使导辊支架21与基座11转动连接。导辊支架21的拉簧座27穿过基座11的拉簧座过孔11-8而向基座11的下方伸出。导辊支架拉簧16的一端扣接在导辊支架21的拉簧座27上,另一端扣接在基座11的导辊支架拉簧座11-7上,从而使导辊支架21与基座11的转动连接为弹性转动连接。导辊支架21的第一双联齿轮轴26穿过基座11的左侧第一弧形槽11-2-2。导辊23是中央设有通孔的圆台形辊体。导辊轴22的左端依次穿过导辊支架21的导辊轴右侧安装部24-2、位于右侧的导辊23、位于左侧的导辊23、导辊轴左侧安装部24-1,而使导辊轴22与导辊支架21及导辊23转动连接,且2个导辊23按照外侧外径大、内侧外径小的方式套在导辊轴22上。导辊轴22的左端还穿过基座11的左侧第二弧形槽11-2-3,导辊轴22的右端伸出基座11的右侧第一弧形槽11-2-5。导辊轴套29套在导辊轴22的穿过基座11的左侧第二弧形槽11-2-3左侧轴段上。在导辊支架21相对于基座11转动时,其第一双联齿轮轴26的位于基座11的左侧第一弧形槽11-2-2中的部分在该弧形槽11-2-2中运动,导辊轴22的左端的位于基座11的左侧第二弧形槽11-2-3中的部分在该弧形槽11-2-3中运动,导辊轴22的右端的位于基座11的右侧第一弧形槽11-2-5中的部分在该弧形槽11-2-5中运动。当主控件41相对于基座11由后向前滑动时,其折形下压部41-10的前高后低的斜压段与导辊轴套29相接触,随着主控件41的向前滑动,则迫使导辊轴套29带动导辊轴22沿着主控件41的折形下压部41-10的斜压段向下运动、进而带动导辊支架21进行相对于基座11由抬起位置向落下位置的转动;当主控件41到达前端位置时,导辊轴套29与上方的主控件41的折形下压部41-10的后侧平压段相接触而使导辊组件2被定位;当主控件41由前端位置滑动至后端位置时,则导辊组件2由落下位置转动至抬起位置,与此同时,导辊支架21在向上转动中同时由其抬起顶杆28向上顶住支撑板13的右侧伸出杆13-11,帮助上盖板13的右侧与左侧同时向上运动的作用。导辊支架21的支架左凸块24-3和支架右凸块24-4随着导辊支架21向上运动时,当支架左凸块24-3和支架右凸块24-4与上方的上盖板12的下端面相接触时,则导辊支架21到达抬起位置,从而实现了上盖板12在上方对导辊组件2的转动进行限位的功能。
见图3至图5,上盖板12为塑料一体件。上盖板12的左侧后部设有导向槽座12-1,左侧后端设有向左伸出的限位臂12-2,主控件41的外侧被限位臂12-2扣住而在左右方向上被限位,在主控件41相对于基座11前后滑动时,可保证主控件41能紧贴基座11的左侧板滑动。当主控件41相对基座11由后向前滑动时,其上端面前侧的导向块41-2进入上盖板12的导向槽座12-1中;当主控件41的导向块41-2的前端将位置开关93的触板向内推至开关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则主控件41到达前端位置。也就是位置开关93将该状态变化的信号输送至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盘加载装置的主机的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发出指令使驱动电机30停止转动而使主控件41随即停止滑动,此时主控件41所处的位置即为前端位置。
见图3、图6、图11、图12及图3-1和图3-2,控制组件4具有主控件41、副控件42和压簧43。主控件41为塑料一体件,其上端面的后侧设有推板41-1,上端面前侧设有导向块41-2,后上部设有左右贯通的折形槽41-3,后中部设有左右贯通的后部限位槽41-4,左侧后部下端设有拉簧钩41-5;主控件41的前部是一框形部,框形部的上框的右侧面的中部和后部的向内凹陷,上框的右侧面的后部设有2个凸块41-6,上框的的下侧后部设有啮合方向向下的齿条41-7,上框的右侧前部设有位于凸块41-6前方的压簧限位槽41-8,框形部的前框内侧设有开口向后的前部限位槽41-9,框形部的前侧设有方向基本向下且前高后低的折形下压部41-10。主控件41的折形槽41-3按前高后低的方式设置。副控件42为塑料一体件,具有上侧板42-1、右侧板42-2和前侧压簧柱42-3;右侧板42-2的中部设有左右贯通的2个凸块槽42-4,右侧板的下部为啮合方向向下的齿条42-5。副控件42的右侧板部42-2的左端面与主控件41的框形部的上框的后部的右端面相接触,且主控件41的2个凸块41-6伸入副控件42的凸块槽42-4中。压簧43的后端套在副控件42的前侧压簧柱42-3上,前端置于主控件41的压簧限位槽41-8中,且压簧43呈压缩状态。主控件41下端面与基座11的2个座块11-1-3相接触;基座11的第一定位柱11-1-1的内侧柱段位于主控件41的框形部中间,基座11的第二定位柱11-1-2设置在主控件41的后部限位槽41-4中,而使主控件41与基座11前后滑动连接,同时使副控件42在右侧被基座11的左侧板限位,而使副控件42限制在主控件41与基座11形成的空间中,并且与主控件41前后弹性滑动连接。控件拉簧15的一端与基座11的控件拉簧座11-10连接,另一端与主控件41的拉簧钩41-5相连接,从而使主控件41与基座11的前后滑动连接为前后弹性滑动连接。支撑板13的控制销13-1伸入主控件41的后上部折形槽41-3中,当主控件41相对于基座11从后向前滑动时,则控制支撑板13由抬起位置向落下位置转动;当主控件41相对于基座11从前向后滑动时,则控制支撑板13由落下位置向抬起位置转动。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设置在主控件41的上方后部、且位于主控件41的推板41-1与副控件42后端面之间。传动机构31的作为第二动力输出件31-12的第四双联齿轮31-12转动连接在基座11的第二动力输出件安装柱11-13上,且第四双联齿轮31-12与主控件41的齿条41-7处于相互啮合或脱离接触的状态。在第四双联齿轮31-12与主控件41的齿条41-7处于脱离接触的状态下,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与副控件42的后端面相接触;当第四双联齿轮31-12接受传动机构31的动力顺时针转动时,若控件推动板55由后向前运动,则通过其推动块部55-1推动副控件42克服压簧43的弹力向前滑动而使副控件42的齿条42-5与第四双联齿轮31-12的小齿轮相啮合,在第四双联齿轮31-12的带动下、副控件42继续向前滑动,副控件42的向前滑动则通过主控件41的设置在副控件42的凸块槽42-4中的凸块41-6而带动主控件41向前滑动,或者使位于副控件42前端的压簧43压缩,产生大于控件拉簧15对主控件41的向后拉力,促使主控件41向前滑动;主控件41的向前滑动则使第四双联齿轮31-12与主控件41的齿条41-7相啮合,主控件41和副控件42在第四双联齿轮31-12的带动下继续向前滑动则使副控件42的后端面脱离与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的前端面的接触,进而由主控件41的推板41-1与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的后端面相接触、并带动控件推动板55向前滑动,直至主控件41的后部限位槽41-4的后槽壁与基座11的第二定位柱11-1-2相近或相接触,也即主控件41到达前端位置。在此状态下,当第四双联齿轮31-12接受传动机构31的动力逆时针转动时,则使主控件41和副控件42由前向后滑动;在主控件41的齿条41-7和副控件42的齿条42-5刚脱离与双联齿轮31-12的啮合时,在控件拉簧15的作用下,主控件41继续向后滑动至其后部限位槽41-4的前槽壁与基座11的第二定位柱11-1-2相近或相接触、以及其前部限位槽41-9的槽壁与第一定位柱11-1-1相近或相接触,也即主控件41到达后端位置,此时副控件42在压簧43作用下相对主控件41向后滑动,直到其上侧板42-1的后端面与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的前端面接触,从而被从后方限位。
见图4、图5、图13及图14,支撑板13为注塑一体件。支撑板13具有主板体130和位于主板体130左侧中部且方向向左的控制销13-1、位于主板体130左侧后部且方向向左的钮簧座13-2、位于主板体130左侧后部且处于钮簧座13-2后的左侧转轴13-3-1、位于主板体130右侧后部的右侧转轴13-3-2,且左侧转轴13-3-1和右侧转轴13-3-2同轴线。支撑板13的左侧转轴13-3-1转动连接在基座11的支撑板左转轴限位座11-3-3上、且被基座11左侧板上的支撑板左转轴限位座11-3-3的限位块11-3-5从上方限位,支撑板13的右侧转轴13-3-2转动连接在基座11的支撑板右转轴限位座11-3-4上、且被基座11右侧板上的支撑板右转轴限位座11-3-4的限位块11-3-6从上方限位。支撑板扭簧14套在支撑板13的左侧转轴13-3-1上,且其一根簧脚被支撑板13的钮簧座13-2在上方限位,另一根簧脚被基座11左侧板上的支撑板左转轴限位座11-3-3限位,且支撑板扭簧14处于扭应力状态,从而使支撑板13弹性转动连接在基座11上。
仍见图4、图5、图13、图14及图17,支撑板13还具有位于主板体130左部中间且方向向上的2个导向块13-5,位于主板体130左部后侧的推销孔13-9,位于主板体130中间前端的压盘组件安装孔13-7,位于主板体130中间前端的伸缩缝13-10,位于主板体130后部且按从左向右的次序依次设置的第一弧形槽13-81、第二弧形槽13-82、第三弧形槽13-83和第四弧形槽13-84;支撑板13还具有位于主板体130右部前侧的第一安装座13-61、在第一安装座13-61右侧的向前伸出的右侧伸出杆13-11、第一限位钩13-12和第二限位钩13-13,位于主板体130中部后侧偏左且位于第二弧形槽13-82与第三弧形槽13-83之间且方向向上的第二安装座13-62、第三限位钩13-14和第四限位钩13-15,位于主板体130第三弧形槽13-83和第四弧形槽13-84之间且位于中部后侧偏右的第三安装座13-63、第五限位钩13-16和第六限位钩13-17。支撑板13的中间前端下表面固定有一块钢制中心板18,由于钢制件和塑料支撑板13具有不同的热胀冷缩属性,当两者在相同条件下发生膨胀或收缩时,支撑板13的相应部分将易产生形变而对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伸缩缝13-10正是用来抵消这种形变,确保支撑板13正常工作。支撑板13的控制销13-1为一个实心圆柱,在主控件41相对于基座11向前运动时,主控件41的折形槽41-3的倾斜面对支撑板13的控制销13-1产生下压的推动力,并通过对控制销13-1的下压,而使支撑板13向下转动。
见图13、图14、图15-1至图15-2、图16-1及图16-2,光盘连动机构5具有光盘拨动组件和控件推动板55。光盘连动机构5的光盘拨动组件具有第一限位板件511、第二限位板件512、第三限位板件513、扭簧53和拨动件54。
见图13、图14及图15-3,光盘连动机构5的第三限位板件513的基本形状呈扇形,第三限位板件513转动连接在支撑板13的第三安装座13-63上且由第五限位钩13-16和第六限位钩13-17从上方对其进行限位,第三限位板件513的扇形体上设有一位于左侧后部的互联块513-1;互联块513-1上开有条形槽;第三限位板件513的扇形体的右端前侧设有一个方向向下且穿过支撑板13的第四弧形槽13-84的右挡位柱513-2;扇形体的基本形状为圆弧形的前侧设有开口朝前的第一凹槽513-3和第二凹槽513-4。
见图13、图14及图15-2,光盘连动机构5的第二限位板件512转动连接在支撑板13的第二安装座13-62上且由第三限位钩13-14和第四限位钩13-15从上方对其进行限位,其右端设有一方向向下的互连销512-1,该的互连销512-1穿过第三限位板件513的互联块513-1的条形槽且位于支撑板13的第三弧形槽13-83中;第二限位板件512的左端后侧设有一方向向下且穿过支撑板13的第二弧形槽13-82的拨动件安装柱512-2,左端前侧设有一方向向下且穿过支撑板13的第一弧形槽13-81的左挡位柱512-3,左端中部设有一方向向下且穿过支撑板13的第二弧形槽13-82的扭簧挡块512-4。第二限位板件512的互连销512-1和第三限位板件513的互联块513-1滑动连接。
见图13、图14及图15-1,光盘连动机构5的第一限位板件511的基本形状呈“”形,第一限位板件511转动连接在支撑板13的第一安装座13-61上且由第一限位钩13-12和第二限位钩13-13从上方对其进行限位,且其前部位于支撑板13的前方;第一限位板件511的前端设有方向向下且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支撑板13下方的拨动柱511-3,第一限位板件511的前部中间左侧有拉簧钩511-2,后端设有一方向向后的卡位块511-1。第一限位板件511通过板件拉簧17而与支撑板13弹性转动连接;在板件拉簧17的作用下第一限位板件511的卡位块511-1与第三限位板件513的扇形体的前侧接触。
见图13、图14及图16-1,光盘连动机构5的拨动件54是基本形状为条形板的零件,基本位于支撑板13的下方左侧。拨动件54的中部设有位于其板体中部上方及下方的空心圆柱54-1,其板体后部设有方向向下的后部挡板54-4、其板体左端设有方向向上且穿过支撑板13的推销孔13-9的推销54-3、其板体右端设有方向向下的拨动钩54-2。第二限位板件512的拨动件安装柱512-2的下端柱体与拨动件54的空心圆柱54-1相配合;扭簧53套在拨动件54的空心圆柱的位于板体下方的部位上,其一条簧脚与第二限位板件512的扭簧挡块512-4弹性接触且该簧脚被扭簧挡块512-4在右侧和下侧限位,另一条簧脚与拨动件54的后部挡板54-4弹性接触且被设置在该挡板上的第一凸出块54-5和第二凸出块54-6在下方限位。
见图13、图14及图16-2,光盘连动机构5的控件推动板55为塑料一体件,控件推动板55具有呈长方形的板体、位于板体后部的控制孔55-2和位于板体左侧的推动块部55-1。控件推动板55的板体上还设有2个滑行槽部55-3,控件推动板55由其滑行槽部55-3与支撑板13的2个导向块13-5相配合,从而使控件推动板55与支撑板13前后滑动连接,且控件推动板55位于支撑板13的主体板130上方。拨动件54的推销54-3从下向上穿过支撑板13的推销孔13-9后再穿过控件推动板55的控制孔55-2,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可与控制组件4相接触。
见图13-1、图17及图17-1,本应用例的中心板18是设有中央孔18-1的钢铁板件,中心板18固定在支撑板13的压盘组件安装孔13-7处的板体上、且其中央孔对准支撑板13的压盘组件安装孔13-7,中心板18位于支撑板13的下表面上。压盘组件6具有压盘底座61、磁环62、绝缘隔离圈63和压盘铁片64。绝缘隔离圈63套在磁环62外圆柱面上。压盘底座61设有方向朝上的3个扣合爪61-1,带有绝缘隔离圈63的磁环62的内圈套在3个扣合爪61-1的爪臂61-1-1外;带有磁环62的压盘底座61由其扣合爪61-1自下向上穿过支撑板13的压盘组件安装孔13-7而由其扣合爪61-1的爪头61-1-2旋扣在压盘铁片64上,从而使压盘底座61、磁环62和压盘铁片64固定连接在一起。由于套有绝缘隔离圈63的磁环62与中心板18之间的磁力的作用,压盘组件6要么处于高位,其压盘底座61的朝上的端面紧贴中心板18的下表面,要么处于低位,其压盘铁片64的朝下的端面紧贴中心板18的上表面;这样,在支撑板处于抬起位置的状态下装入光盘时,即便压盘组件处于低位,一旦压盘组件的压盘底座与光盘接触,也会受光盘向上的触发力而向上运动到高位,因此在光盘进入本实用新型的盘加载装置时可使压盘组件6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转台71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光盘在进入本实用新型的盘加载装置时被压盘组件6和转台71夹在中间而导致擦毛受损现象的产生;此外隔离圈63套在磁环62外围,使磁环62与中心板18之间不能直接接触,从而防止两者因距离过近而产生较大的磁力作用吸合在一起而阻碍压盘组件6相对于中心板18上中央孔18-1的上下运动。
本应用例的盘加载装置(以下简称本装置)在应用时,要与使用本装置的主机的控制电路相电连接,主机的控制电路与相应的音像设备相接通。给本装置上电则可使之处于非加载的待机状态。该状态下,本装置的导辊组件2处于抬起位置,支撑板13处于抬起位置,光盘连动机构5的第一限位板件511的卡位块511-1和第三限位板件513的扇形片第二凹槽513-4接触阻止第三限位板件513的转动、进而阻止第二限位板件512的转动。控制组件4的主控件41在控件拉簧15作用下位于后端位置,副控件42在控件压簧43作用下与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处于弹性接触状态,支撑板13的控制销13-1位于主控件41的折形槽41-3的前部较高位置处、而处于抬起状态;压盘组件6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转台71处于脱离状态;光检测组件的各发光二极管94与相应的光电接收管95之间的光路畅通。此时,即可进行光盘的加载。光盘的加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盘获得动力开始向本装置内运动的阶段。当用手工将光盘的一小部分置于上盖板12和基座11之间的光盘吸入口内时,因为光盘阻断了发光二极管94与相应的光电接收管95之间的光路,而由第二电路板92上的相应的电路向主机的控制电路发出信号,主机的控制电路则发出命令使驱动电机30转动。传动机构31在驱动电机30驱动下开始传动。因为作为第一动力输出件31-7的第二双联齿轮与导辊组件2的导辊轴22之间的关系为周向固定连接,因此,导辊轴22随同第二双联齿轮31-7一起转动,套在导辊轴上的导辊23受摩擦力作用也跟随转动,其转动方向从左侧观察为逆时针方向。导辊23和上盖板12之间的间隙较小,插入的光盘被夹在导辊22和上盖板12之间,光盘在摩擦力的的作用下而自前向后往本装置内运动。
第二阶段为光盘到达加载位置的阶段。光盘在向本装置内运动时首先由其圆形盘边碰到光盘连动机构5的第一限位板件511的拨动柱511-3,克服控件拉簧15的拉力使第一限位板件511发生转动从而使其卡位块511-1脱出第三限位板件513的第二凹槽513-4,不再阻止第三限位板件513的转动;光盘在导辊23的作用下继续向里本装置内运动,而由光盘的向内的边缘与第二限位板件512的左挡位柱512-3以及与第三限位板件513的的右挡位柱513-2相接触,随着光盘的继续进入,通过同时推动第二限位板件512的左挡位柱512-3和推动第三限位板件513的右挡位柱513-2,而使第二限位板件512相对于基座11进行从上向下观察时的顺时针转动,同时使第三限位板件513相对于基座11进行从上向下观察时的逆时针转动,同时也由第二限位板512带动拨动件54一同向后运动;当第二限位板件512的左挡位柱512-3沿着支撑板13的第一弧形槽13-81、第三限位板件513的右挡位柱513-2沿着支撑板13的第四弧形槽13-84由位于前侧运动至位于外侧时,光盘则由其最内的边缘与拨动件54的拨动钩54-2相接触,光盘与第一限位板件511的拨动柱511-3也已脱离接触;此时随着光盘继续向内运动,则直接使拨动件54的拨动钩54-2向后运动,拨动钩54-2的运动则由拨动件54作为主动件通过其空心圆柱54-1带动第二限位件512继续进行顺时针的转动,并由第二限位板件512作为主动件通过其互连销512-1带动第三限位板件513继续进行逆时针转动;当光盘向内继续运动至第二限位板件512的左挡位柱512-3与支撑板13的第一弧形槽13-81的朝前的槽壁相接触时,则第二限位板件512不能继续转动,此时的第一限位板件的卡位块511-1已进入第三限位板件513的与其相配的第一凹槽513-3中,并对第三限位板件513的反向转动起到锁定作用;拨动件54的拨动钩54-2在光盘推动下继续向里运动,因第二限位板件512固定不动,拨动件54则克服扭簧53的扭力以其转动连接在第二限位板件512上的空心圆柱54-1为轴心进行转动,从而使拨动件54的推销54-3将向前运动。
第三阶段为支撑板13下压、压盘组件6压紧盘片的阶段。拨动件54的推销54-3穿过支撑板13后部的推销孔13-9,推销54-3向前运动则促使控件推动板55相对于支撑板13向前滑动;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在前移过程中克服控件压簧43的弹力推动副控件42前移,且副控件42的向前运动受到其凸块槽42-4和主控件41右侧的凸块41-6相配合的限制。当副控件42的前移使其齿条42-5与第四双联齿轮31-12相啮合,则由第四双联齿轮31-12带动副控件42继续向前滑动。在第四双联齿轮31-12的带动下副控件42向前滑动,副控件42的继续向前滑动则通过主控件41的设置在副控件42的凸块槽42-4中的凸块41-6带动主控件41向前滑动,或者使位于副控件42前端的压簧43压缩,产生大于控件拉簧15对主控件41的向后拉力,促使主控件41克服控件拉簧15弹性拉力沿基座左侧板向前滑动;主控件41向前滑动则使得其齿条41-7与第四双联齿轮31-12的小齿轮相啮合,这时,主控件41的齿条41-7和副控件的齿条42-5同时与作为第二动力输出件的第四双联齿轮31-12的小齿部分啮合,于是主控件41和副控件42得到由驱动电机30输出、由传动机构31传动的动力而向前滑动。主控件41的向前滑动则使其折形槽41-3的槽壁对支撑板控制销13-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克服支撑板钮簧14的扭力而使支撑板13向落下位置转动,压盘组件6也随同向下运动,在磁环62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转台71中的铁板所形成的磁吸引力作用下,压盘组件6压向转台71,从而使光盘被夹紧在转台71与压盘底座61之间。在主控件41的由后向前的滑动过程中,主控件41还由其前部的折形下压部41-10对与其相接触的导辊组件2的导辊轴套29施加向下的压力,在该压力克服导辊支架拉簧16的拉力而使导辊支架21由抬起位置向落下位置转动,在此过程中导辊23则从与光盘相接触变化为脱离与光盘的接触,光盘片不再受到向后的推力。
第四阶段为驱动电机30停止转动,光盘处于可进行正常读取状态的阶段。主控件41继续受到来自驱动电机30的动力向前滑动,直到其前部的导向块41-2碰到第一电路板91左侧的位置开关并使之发生状态改变,于是驱动电机30停止转动;同时主控件41后部的推板41-1顶住控件推动板55的推动块部55-1的后侧,使控件推动板55固定在前端位置,也即固定住了拨动件54的推销54-3,使拨动件54不能转动,其另一端拨动钩54-2则停止在靠后位置,不致影响正常工作状态下光盘的转动;此时导辊组件2的导辊轴套29进入主控件41前部折形下压部41-10的后侧平压段,导辊组件2被定位。
本装置的退出光盘过程刚好与光盘加载过程相反,主要过程是驱动电机30接收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后开始转动,其转动方向与装入光盘时相反;传动机构31由其第二双联齿轮31-7给导辊组件2的导辊轴22提供转动动力,而使导辊轴22带动导辊23转动;同时传动机构31还由其第四双联齿轮31-12给控制组件4提供向后滑动的动力,使主控件41由前端位置向后滑动至其齿条41-7与第四双联齿轮31-12脱离啮合,此时,主控件41在控件拉簧15的拉力作用下,继续向后滑动至后端位置。在主控件41从前端位置向后端位置滑动的过程中,随着主控件41后滑,支撑板13的控制销13-1在主控件41的折形槽41-3中的相对位置由后侧较低段逐渐向前侧较高段过渡,于是支撑板13在支撑板扭簧14作用下由落下位置向上转动至抬起位置;压盘组件6也跟随支撑板13一起向上运动,从而松开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转台71的吸合,而使光盘处于非夹紧状态。导辊支架21在导辊支架拉簧16的作用下具有向上抬起的趋势,在主控件41从前端位置向后端位置滑动的过程中,导辊组件2的导辊轴套29由主控件41前部折形下压部41-10的后侧平压段中滑动脱出而与折形下压部41-10的前高后低的斜压段相接触,随着主控件41的后移,导辊轴套29则在导辊轴22的带动下沿着主控件41折形下压部41-10的斜压段向上运动,导辊轴22的向上运动又由导辊支架21的向上转动而带动,直至导辊支架21转动至由其支架左凸块24-3和支架右凸块24-4与上盖板12的下端面相接触,此时,导辊组件2则处于抬起位置,从而转动的导辊23与光盘相接触,光盘则在导辊23和上盖板12的共同作用下由装置内向装置外运动。导辊支架21的向上转动与支撑板13的向上转动同步进行,并由其抬起顶杆28顶住上盖板13的右侧伸出杆13-11,起到帮助上盖板13的右侧与左侧同时向上运动的作用。光盘在摩擦力作用下光盘向装置外运动时,首先光盘边缘碰到第一限位板件511的拨动柱511-3,使第一限位板件511的卡位块511-1脱离与第三限位板件513的第一凹槽513-3的锁定,第二限位板件512开始在扭簧53作用下回转、同时带动第三限位板件513回转复位,第一限位板件511的卡位块511-1则进入第三限位板件513的第二凹槽513-4中。当光盘大部退出本装置时,光检测组件的设置在第二电路板92上的发光二极管94与设置在第一电路板91上的光电接收管95之间的光路再次畅通,此时控制电路发出信号使驱动电机30停止转动。
本应用例的安装组件在使用中若遇到需要更换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情况,只需将固定支架82的螺钉旋下,即可在机械上将支架82连同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一起从基座11上拆下,此时即可将同样的带有新的同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的支架82安装在基座11上,从而完成对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的同型号更换;尤其是遇到需要更换不同型号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情况时,也只需选择相应的支架82,按上述类似的步骤即可完成替换工作,而不需对装置其他部分作任何改变,这样不仅有利于及时采用新结构或新功能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而使盘加载装置的更新换代,而且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大大加快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
(应用例2)见图20及图21,本应用例的其余部分与应用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实施例2所给出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其中支架82的连接底板820有2块,分左连接板820-1和右连接板820-2;每块连接板上都设有2个连接座及2个固定部,每个固定部具有一个连接孔822和一个定位孔823;支架82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和基座支架安装部11-4的连接方式都和应用例1相同。本应用例其余部件以及工作过程与应用例1相同,不再重复。
与应用例1一样,本应用例的安装组件在使用中若遇到需要更换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情况,只需将固定支架82的螺钉旋下,即可在机械上将支架82连同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一起从基座11上拆下,此时即可将同种型号或者不同种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通过支架82安装在基座11上(当更换不同种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时,应选择相应结构和形状的支架82),从而完成对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更换。
(应用例3)见图22及图23,本应用例的其余部分与应用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实施例3所给出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其中支架82的连接底板820有2块,分前连接板820-1和后连接板820-2;每块连接板上都设有2个连接座及2个固定部,每个固定部具有一个连接孔822和一个定位孔823;支架82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和基座支架安装部11-4的连接方式都和应用例1相同。本应用例其余部件以及工作过程与应用例1相同,不再重复。
与应用例1一样,本应用例的安装组件在使用中若遇到需要更换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情况,只需将固定支架82的螺钉旋下,即可在机械上将支架82连同光拾取器驱动装置7一起从基座11上拆下,此时即可将同型号的或不同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通过支架82安装在基座11上(当更换不同种型号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时,应选择相应结构和形状的支架82),从而完成对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更换。
权利要求1.一种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具有基座(11)、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和防震连接组件(81);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支架(82);基座(11)的底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下的支架安装部(11-4),基座(11)的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中部空间(11-5);支架(82)通过防震连接组件(81)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弹性连接,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相连接的支架(82)按自下向上的方向可拆式固定连接在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上,从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按由下向上的方向进入并处于基座的中部空间(11-5)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具有4个安装座,分别设置在基座(11)底面的左前部、左后部、右前部和右后部,每个安装座具有一个由上向下设置的设有螺孔的安装柱(11-41)和一个由上向下设置的定位柱(11-42);支架(82)具有连接底板(820);连接底板(820)为一体的框形件、一体的“U”形板、或者由2至4块板件组成;连接底板(820)具有4个固定部,每个固定部具有一个连接孔(822)和一个定位孔(823);各个定位孔(823)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定位柱(11-42)相对应,该定位柱(11-42)穿过连接底板(820)的相应的定位孔(823),而使支架(82)定位在基座(11)上;各个连接孔(822)与基座(11)的支架安装部(11-4)的相应一个安装座的安装柱(11-41)相对应,由螺钉穿过连接底板(820)的相应的一个连接孔(822)后旋紧在安装柱(11-41)上,而使支架(82)固定在基座(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支架(82)还具有3至4个连接座(821);每个连接座(821)具有朝上设置的螺孔,连接座(821)固定在连接底板(820)上且朝上设置;防震连接组件(81)的组数与连接座(821)的个数相同;每组防震连接组件(81)具有1个橡胶避震垫(81-1)和1个带垫连接螺钉(81-2);各橡胶避震垫(81-1)的中央设有上下贯通的中央孔,外侧设有环形凹槽;各橡胶避震垫(81-1)通过其具有环形凹槽的部位弹性卡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的底座(70)的避震垫连接座(70-1)上,且通过其具有中央孔的部位套在相应的连接座(821)上;各带垫连接螺钉(81-2)由其螺钉部分旋入连接座(821)的螺孔中,并由其垫圈部分压紧在连接座(821)上,从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7)通过防震连接组件(81)弹性连接在支架(8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基座(11)的左侧中部设有安装方向向左的控制组件安装部(11-1),基座(11)的左侧中后部的上部和右侧中后部的上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支撑板安装部(11-3),基座(11)的前部的上中部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导辊组件安装部(11-2),基座(11)的前部的上端设有安装方向向上的上盖板安装部(1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盘播放装置的盘加载装置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安装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组件具有基座、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防震连接组件和支架;基座的底部设有设有安装方向向下的支架安装部,基座的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中部空间,支架通过防震连接组件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弹性连接,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相连接的支架按自下向上的方向可拆式固定连接在基座的支架安装部上,从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按由下向上的方向进入并处于基座的中部空间中。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组件用于盘加载装置后,因其结构相对简化、操作可靠,当更换不同型号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时只需更换相应的支架。
文档编号G11B17/04GK2779553SQ20052006913
公开日2006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7日
发明者谈捷, 沈军建, 嵇一平 申请人:常州市新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