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部件以及介质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379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壳部件以及介质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收存信息介质的外壳部件以及介质匣,该信息介质具有可以记录和/或再生(以下称为记录再生)用户信息信号的信息层。
背景技术
:如果在可以记录用户信息信号的信息介质的表面上附着有尘埃或指纹等异物的话,该信息介质的记录特性就会大幅变动,因此为了保证稳定的记录,一般将该信息介质收存在介质匣中。介质匣的主要构成元件包括介质收存部,用于在外壳部件的内部收存信息介质,该外壳部件由一体化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形成;窗口部,用于使收存的信息介质的一部分露出;开闭器部件,用于开闭窗口部;以及开闭器按压部,用于抑制开闭器部件脱离介质匣的表面。例如,在光磁记录介质或通常被称为单写的相变式追记记录介质的介质匣中,分别成形外壳部件、开闭器部件和开闭器按压部,并在将介质收存到外壳部件中后,在外壳部件中装入开闭器部件,然后通过熔接或粘结开闭器按压部而使开闭器部件的开闭动作能够良好地进行。在这样的光磁记录介质或相变式单写介质的介质匣中,由于开闭器部件在外壳部件上滑动,所以两者必须是各自独立的部件,由于外壳部件和开闭器按压部是各自独立的部件,因此部件数量以及粘贴开闭器按压部的工序增加,而这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另外,通常在介质收存部中收存介质并使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一体化来组装外壳部件,然后使开闭器部件滑动自如地与其卡合,之后再粘贴开闭器按压部。开闭器按压部的粘贴工序是最终工序,经常会产生以下问题开闭器按压部和开闭器部件的滑动方向的平行度较差地进行了粘贴;在使用粘接剂的粘结过程中,当粘接剂的涂敷量多时粘接剂从粘结处溢出并将开闭器部件一并粘结在一起,当粘接剂的涂数量少时则发生粘结不良;当使用热熔接时,外壳部件由于熔接而产生变形等。以上问题将导致介质匣的功能受损、工作效率降低并且引起介质匣的成本随着材料成本的增加而上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制造过程中一体化开闭器按压部来组装的提案。近年来,该提案几乎应用在所有的介质匣中。由于外壳部件使用树脂,所以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通过注射成形来成形。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当进行该注射成形时一体成形开闭器按压部的技术。用可重写数字通用光盘匣(digitalversatiledisccartridge)(以下称为介质匣)来说明该专利文献1公开的介质匣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9~11所示。介质匣由开闭器部件100和外壳部件200构成。开闭器部件100由以下部件构成滑动部101,在外壳部件200的一侧的壁上滑动;开闭器开启卡合部102,与使开闭器部件100滑动的未图示的开闭器开启部卡合;窗口开闭部103,开闭形成于外壳部件200上的窗口部;以及檐卡合部104,与开闭器按压部卡合。外壳部件200由以下部件构成滑动侧壁201,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部101与其滑动卡合;后方侧壁203,与滑动侧壁201相对,窗口部202介于两者之间;一对横侧壁204,从滑动侧壁201和后方侧壁203连设;上部外壳部205,连接由滑动侧壁203和一对横侧壁204形成的空间;下部外壳部206,在其与上部外壳部205之间有大约为窗口开闭部103的厚度左右的台阶差,并且窗口开闭部103在其上进行面滑动;边界部208,形成与上部外壳部205和下部外壳部206的后方侧壁203近似平行的台阶部207;开放位置限制部209,以上部外壳部205和下部外壳部206的横侧壁一侧的台阶差来限制开闭器部件100的开放范围;檐部210,与开闭器部件100的檐卡合部104卡合并从上部外壳部205开始延设;介质收存部211,收存信息介质300;滑动肋212,与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部101卡合并引导其滑动;长孔的定位孔213以及圆孔的定位孔214,当使用记录再生装置进行记录再生时与设置在托盘上的介质匣定位销卡合,该托盘装载介质匣。并且,窗口部202由以下部件构成旋转机构进入部215,旋转驱动信息介质300的介质旋转驱动机构(未图示)由其进入介质匣的内部;以及磁头进入部216,对信息介质300的信息层(未图示)授受用户信息信号的磁头由其进入。另外,开闭器按压部217由以下部件构成檐部210,与开闭器部件100的檐卡合部104卡合;以及边界部208的台阶部207,其位于上部外壳部205和下部外壳部206的边界部208上,檐部210在其上延设。接着,对专利文献1公开的介质匣的开闭器的开放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开闭器部件100关闭窗口部202的状态的俯视图,按照檐部202完全覆盖檐卡合部104的方式构成。在该状态下使开闭器开启部与开闭器开启卡合部102卡合,使开闭器部件100向某个方向(在本例中,说明向纸面右侧滑动的情况)移动,并由此使窗口开闭部103在下部外壳部206上进行面滑动,如图10所示,由旋转机构进入部215和磁头进入部216构成的窗口部202打开。通过檐部210与檐卡合部104卡合,抑制了窗口开闭部103脱离下部外壳部206并同时在卡合面上进行引导。另外,由于外壳部件200包括檐部210并通过注射成形而一体成形,所以檐部210在下部外壳部206上的投影面(即,檐部210正下方的下部外壳部206)具有向信息介质300一侧贯通的贯通孔218。并且,如果开闭器部件100向纸面右侧移动的话,如图11所示,窗口开闭部103的侧面与开放位置限制部209抵接,窗口部202完全打开,旋转驱动信息介质300的旋转驱动机构与中心孔301卡合(实际上,设于介质旋转驱动机构上的转盘从一侧的旋转机构进入部215进入,而夹持器则从另一侧的旋转机构进入部215进入,由此夹持信息介质300)并旋转驱动信息介质300,对信息介质300的信息层授受用户信息信号的磁头进入磁头进入部216,从而变为能够进行记录再生的状态。接着,使用图12、图13A和图13B来说明图9~11所示的开闭器按压部217附近的结构。图12是用于说明图13A和图13B所示的截面处的俯视图。图13A是按图12的C箭头所取的剖视图,该剖视图的切断面通过信息介质300的旋转中心并与滑动方向正交。图13B是按图12的D箭头所取的剖视图,该剖视图的切断面与图13A的切断面平行并比中心孔301靠外且在由转盘和夹持器夹持的范围内。参照图13A和图13B,本例的介质匣中的信息介质300的旋转轴的方向(即,纸面的左右方向,以下称为厚度方向)以及与滑动侧壁201正交的方向(即,纸面的上下方向,以下称为长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的尺寸如下檐部210的厚度为0.4mm~0.45mm,距台阶部207的长度为3.25~3.75mm,檐部210和下部外壳部206的厚度方向的间隙(檐卡合部104在间隙配合状态下卡合)为0.6~0.65mm,下部外壳部206的厚度为1.9mm~2.1mm,距图13A的台阶部207的长度为9.05~9.25mm。虽然由于贯通孔218距台阶部207的长度依赖于檐部202的长度和用于注射成形的模具的精度,所以难以一概进行规定,但是设定为比檐部210在下部外壳部206上的投影面长0.5~1.0mm左右,下部外壳部206与被转盘和夹持器夹持的信息介质300之间的厚度方向的间隙虽然根据信息介质300的面振摆而变化,但大致为1.1mm~1.7mm。并且,在被转盘和夹持器夹持的状态以外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信息介质300变为与介质收存部211的介质收存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并造成记录再生信息信号的信息层与介质收存部211的收存面发生面接触从而损坏记录再生特性,虽然没有图示,但通常在下部外壳部206和信息介质300之间的旋转机构进入部215的周边附近设置装载肋,以抑制与信息层的接触。由于包括该装载肋的下部外壳部206的厚度为2.1mm~2.2mm,所以装载肋和信息介质300的厚度方向的间隔相当于变窄了0.1mm左右。另外,如图13A和图13B所示,檐部210正下方的下部外壳部206变为贯通孔218。图14是图13A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示出了由檐部210、台阶部207和贯通孔218构成的开闭器按压部217周边的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184151号公报(段落编号0002、0021、图2、图7)。如前所述,在檐部210的正下方必须有贯通孔218。必须设有贯通孔218的原因在于不能加工可以实现以下结构的模具的精度,即成形檐部210时间隔檐卡合部104间隙配合的间隙而与下部外壳部连设,并且在维持该加工精度的状态下无法开模。如前所述,外壳部件200通过连接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构成,从图14可知,下部外壳部206的断面与贯通孔218和旋转机构进入部215最接近,并且在贯通孔218的宽度方向上也是中心,因此从图14可知力学方面较为脆弱,如果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力的话就极易变形。另外,考虑了注射成形性能,通常用于外壳部件200的树脂为聚碳酸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等,下部外壳部206的厚度为2mm左右,因此在材质和形状上呈现出与板簧相似的情况。如图15~图16所示,用图9~图11说明的开闭器部件100的开放动作在记录再生装置具有的装载介质匣的托盘401上进行。如参照图11说明的那样,窗口开闭部103打开窗口部202后,为了通过介质旋转驱动机构来使信息介质300高速旋转,用转盘和夹持器夹持信息介质300,另外介质匣还需要相对于托盘401进行定位。即,在图15中,克服介质匣压紧部件402的压紧力而将介质匣装载在托盘401上,然后在装载到未图示的记录再生装置的过程中,开闭器开启部403与开闭器开启卡合部102卡合,窗口开闭部103使窗口部202处于打开状态。为了使介质旋转驱动机构正好与信息介质300的中心孔301卡合,需要准确地将介质匣相对于托盘401定位,为此通过未图示的定位销与定位孔213和214卡合来进行定位。如果仅将介质匣装载在托盘401上的话,定位销仅与定位孔213和214卡合,所以无法克服由开闭器开启部403产生的与开闭器开启卡合部102的滑动力相反的作用力,从而无法在托盘401上定位。如果无法定位就会产生以下等问题例如由于介质旋转驱动机构无法相对于信息介质300的中心孔301准确地设置,所以在与旋转中心轴正交的面上无法旋转驱动信息介质300;例如如上所述,由于通过熔接等来一体化外壳部件200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以在一体化工序中介质匣由于施加的压力产生变形,从而导致定位销的顶点不与定位孔213和214卡合;再例如介质匣偏离托盘401的适当位置而被装载,结果造成转盘和夹持器夹紧旋转机构进入部215的周边部分后,介质匣在托盘401的内部激烈地旋转,从而导致托盘401和/或介质匣破损。因此,例如在DVDSpecificationforRewritableDisc(DVD-RAM)PartlPHYSICALSPECIFICATIONSVersion2.0等中,规定了施加预定的压力404、405和406并测定表面变形。借鉴该标准,在记录再生装置中也采用通过施加该图的压力404、405、406来对托盘401和介质匣进行定位的结构。在该图中,由于在三个点施加压力,所以记录再生装置变得复杂并且部件数量增加,因此如图16所示,采用以下结构在比装载方向(即窗口开闭部103的长度方向)的介质匣的中央部稍微靠近后方侧壁203一侧的上部外壳部205上分别施加压力407和408。如果即使该三点的压力404~406或两点的压力407、408中的一者施加在介质匣上,介质匣和托盘401均完全处于平面状态,则介质匣不会发生变形,但是由于介质匣和托盘401均由树脂制作,所以实际上这是无法实现的。该介质匣发生变形的原因在于根据主要应用的通过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热熔接等来一体化介质匣的外壳部件200的制造方法,由于在进行热熔接的加热时施加压力,所以经常发生变形。另外,在注射成形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过程中,当开模时,有时由于树脂的温度差而产生的内部应力会引起变形。另外,即使在介质匣不发生变形时,由于在托盘401中存在着变形,所以介质匣会因为某一压力而跟随该变形而产生变形。这些施加在介质匣上的外力或内部应力由外壳部件200承受,由该外力或内部应力而在外壳部件200中产生的变形集中在力学上最脆弱的地方。如前所述,在介质匣中力学上最脆弱的地方是图13A中以檐部210的滑动侧壁方向的中心线切断下部外壳部206的切断处。即,如参照图14说明的那样,是旋转机构插入部215的侧壁最接近台阶部207的地方,如图17所示,由外力或内部应力引起的合力例如集中在图中的箭头方向上,结果如虚线所示产生了变形。由该变形会产生以下问题下部外壳部206与信息介质300相对的面跟信息介质300的面滑动接触并对信息介质300造成损伤,或是信息介质300和/或下部外壳部206中的某一个受到摩擦而产生粉尘。如果该外力或内部应力的合力集中在图中的箭头方向上,变形量就容易达到0.5mm左右。另外,虽然在图中省略,但实际上在旋转机构进入部215的周边部分,在与信息介质300相对的下部外壳部206上,如前所述设有圆周形的装载肋。根据该结构,由于下部外壳部206和信息介质300之间的间隙逐渐缩小,并且由于下部外壳部206、装载肋和信息介质300的面振摆等,信息介质300与下部外壳部206或装载肋滑动接触的危险性增加,而这是产生介质匣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变形的合力作用在与该图的箭头相反的方向上,则檐卡合部104和檐部210之间的间隙缩小,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特性变差,由于该变差的地方与开闭器部件100的开放力和关闭恢复力的作用场所(滑动部101的滑动方向的侧端面)间隔开,所以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动作相对于滑动方向具有倾向,从而造成无法进行开闭动作并导致介质匣的功能受损。另外,从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优选增大檐部206的长度和宽度,但贯通孔218的面积也会相应增大,结果造成变形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不良率提高。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闭器部件的滑动特性极为优良的外壳部件和介质匣。本发明的外壳部件用在包括开闭器部件的介质匣中,是收存具有信息层的信息介质的外壳部件。所述外壳部件包括下部外壳部,包括滑动侧壁和窗口部,所述窗口部按照至少磁头可以进入的方式构成,所述磁头对所述信息层进行记录动作或再生动作;以及上部外壳部,包括与所述滑动侧壁相对的后方侧壁。所述开闭器部件包括滑动部,可以沿所述外壳部件的滑动侧壁滑动;窗口开闭部,可以与所述滑动部的滑动动作相对应而开闭所述外壳部件的窗口部;以及檐卡合部,可以与所述上部外壳部的至少一部分卡合。在所述上部外壳部和所述下部外壳部的边界上形成有台阶部。所述上部外壳部包括多个檐部,所述多个檐部分别按照与所述开闭器部件的檐卡合部卡合的方式构成,所述多个檐部中的至少两个间隔预定的距离而配置,所述下部外壳部包括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多个檐部中间隔所述预定的距离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之间被连结在所述台阶部上。另外,本发明的介质匣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外壳部件和开闭器部件。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即使在外壳部件中存在变形和/或在托盘中存在变形时,也可以实现外壳部件相对于托盘的准确定位并同时确保开闭器部件的滑动特性。图1是本发明的介质匣的一个实施例的窗口部的关闭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同一实施例的窗口部的半开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同一实施例的窗口部的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5的截面处的俯视图;图5A是中心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5B是窗口部周边附近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将同一实施例的介质匣装载在托盘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将同一实施例的介质匣装载在托盘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同一实施例的介质匣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现有的介质匣的窗口部的关闭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现有的介质匣的窗口部的半开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现有的介质匣的窗口部的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13的截面处的俯视图;图13A是中心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3B是窗口部周边附近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4是现有的介质匣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用于说明将现有的介质匣装载在托盘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用于说明将现有的介质匣装载在托盘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用于说明现有的介质匣的问题点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8是本发明的介质匣的其他实施例的窗口部的关闭状态的俯视图;图19是同实施例的窗口部的半开状态的俯视图;图20是同实施例的窗口部的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21是同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开闭器部件101滑动部103窗口开闭部104檐卡合部500外壳部件501滑动侧壁502窗口部503后方侧壁504横侧壁505上部外壳部506下部外壳部507台阶部508边界510檐部511介质收存部515旋转机构进入部516磁头进入部517开闭器按压部518贯通孔519檐部的间隔520连结部300信息介质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发明的外壳部件和介质匣中,外壳部件包括下部外壳部,其包括滑动侧壁和窗口部,窗口部按照至少磁头可以进入的方式构成,所述磁头对信息层进行记录动作或再生动作;以及上部外壳部,其包括与滑动侧壁相对的后方侧壁。开闭器部件包括滑动部,可以沿外壳部件的滑动侧壁滑动;窗口开闭部,可以与滑动部的滑动动作相对应而开闭外壳部件的窗口部;以及檐卡合部,可以与上部外壳部的至少一部分卡合。在上部外壳部和下部外壳部的边界上形成有台阶部。上部外壳部包括多个檐部,多个檐部分别按照与开闭器部件的檐卡合部卡合的方式构成。多个檐部中的至少两个间隔预定的距离而配置。下部外壳部包括连结部,连结部在多个檐部中间隔预定的距离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之间被连结在台阶部上。通过这样来构成外壳部件和介质匣,连结部设置在现有结构的介质匣的脆弱的地方。通过连结部可以分散由外壳部件的变形而引起的合力,因此可以消除下部外壳部与信息介质滑动接触或檐部与檐卡合部滑动接触的问题。其结果能够同时获得开闭器部件的滑动特性以及信息介质的记录和/或再生特性。优选连结部形成为平面形状并且连结部的面和下部外壳部的面为同一平面。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连结部和檐卡合部的滑动特性良好,并且可以提高连结部的力学强度。通过将多个檐部分别投影于下部外壳部而得到的面积优选与贯通下部外壳部的贯通孔的面积基本相等。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在大量生产中由前述的注射成形来一体成形在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檐部的部分,因此能够提供保持特性的低价格的介质匣。多个檐部优选相对于连结滑动侧壁的中心和后方侧壁的中心的中心线基本对称地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抑制向左侧或右侧滑动的开闭器部件脱离下部外壳部,从而能够保证例如在两个面上设有信息层的信息介质的记录和/或再生的高可靠性。另外,下部外壳部优选在上述中心线上具有连结部。通过采用该结构,而将连结部设置在现有结构的介质匣的最脆弱的地方。多个檐部中间隔预定的距离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均具有沿滑动部可以滑动的方向的宽度,该宽度比预定的间隔大,开闭器部件的檐卡合部优选按照以下方式构成开闭器部件即使处于打开状态时也与多个檐部中的至少一个卡合。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维持檐部和檐卡合部的卡合关系,并且即使在窗口开闭部打开窗口部的状态下,也可以抑制檐卡合部脱离下部外壳部。接着,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介质匣的一个实施例。在用于下述实施例的外壳部件的附图标记中,表示相同作用的元件的附图标记的后两位相同,由于对作用的说明将会重复,所以尽量简化。图1~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介质匣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俯视图,示出了开闭器部件100在滑动侧壁501和下部外壳部506上滑动直至使窗口部502变为打开状态的过程。本发明的介质匣包括收存具有信息层的信息介质300的外壳部件500、以及开闭器部件100。外壳部件500具有包括滑动侧壁501的下部外壳部506、以及包括与滑动侧壁501相对的后方侧壁503的上部外壳部505。上部外壳部505和下部外壳部506例如一体化形成。下部外壳部506包括窗口部502。窗口部502按照至少磁头可以进入的方式构成,该磁头对收存在外壳部件500中的信息介质300的信息层进行记录动作或再生动作。开闭器部件100包括滑动部101,可以沿外壳部件500的滑动侧壁501滑动;窗口开闭部103,可以与滑动部101的滑动动作相对应而开闭外壳部件500的窗口部502;以及檐卡合部104,可以与上部外壳部505的至少一部分卡合。在上部外壳部505和下部外壳部506的边界508上形成有台阶部507(参照图5A和图5B等)。上部外壳部505包括开闭器按压部517,该开闭器按压部517包括多个檐部510。多个檐部510分别按照与开闭器部件100的檐卡合部104卡合的方式构成,多个檐部510中的至少两个间隔预定的距离519而配置。下部外壳部506包括连结部520,连结部520在多个檐部510中间隔预定的距离519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510之间被连结在台阶部507上。连结部520例如形成为平面形状。连结部520的厚度可以小于下部外壳部506的厚度,连结部520也可以具有倾斜和凹部等,连结部520的面和下部外壳部506的面为同一平面的结构对注射成形的开模有利,另外,从后述的力学强度方面来看也是优选的。通过使多个檐部510分别投影在下部外壳部506上而得到的面积与贯通下部外壳部506的贯通孔518的面积基本相等(通常贯通孔518稍大,檐部510的形状和贯通孔518的形状叠合或近似)。贯通孔518按照与上部外壳部505和下部外壳部506的边界508邻接的方式形成。各个檐部510与下部外壳部506的间隙均同样地成形,在间隔窗口开闭部103而与滑动部101相对的檐卡合部104的端壁和台阶部507之间具有间隙。因此,窗口开闭部103不会由于滑动部101在滑动侧壁501上的滑动动作而脱离下部外壳部506,并且能够可靠地保证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特性。接着,参照图4和图5来说明檐部510、贯通孔518以及连结部520的关系。图5示出了图4的剖视图的截面处,图5A是以外壳部件500的中心线(即,一对开闭位置限制部509、509的间隔的中心线)E-E为截面的E箭头图,图5B是以切断线F-F为截面的F箭头图,切断线F-F跨越中心线附近的檐部518和旋转机构进入部515并与外壳部件500的中心线平行。如图5A所示,在外壳部件500的中心线处的下部外壳部506上未设置如现有例子那样的贯通孔,而是通过连结部520与台阶部507相连。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使连结部520的厚度与下部外壳部506的厚度相同,所以下部外壳部506直接连结在台阶部507上,但是如前所述,连结部520的厚度只要小于下部外壳部506的厚度即可。另外,如图5B所示,在下部外壳部506上设有与设置在上部外壳部505上的多个檐部510相对应的多个贯通孔518。图5A中的台阶部507和下部外壳部506在信息介质300的旋转中心轴方向上的长度(以下称为突出量)比图5B的突出量短,与图5B中贯通孔518介于其间的情况相对,在图5A中直接从台阶部507开始设置下部外壳部506。并且,适用于本实施例的介质匣的尺寸关系与参照图13说明的尺寸基本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制作的尺寸如下檐部510的厚度为0.4mm,距台阶部507的长度为3.35mm,檐部510和下部外壳部506的厚度方向的间隙为0.6mm,贯通孔518距台阶部507的长度为3.85mm,下部外壳部506的厚度为2mm,从图5A的台阶部507开始的连结部520和下部外壳部506的合计长度为9.15mm,下部外壳部506与被转盘和夹持器夹持的信息介质300的厚度方向的间隙为1.4mm,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设置在旋转机构进入部515的周边附近的装载肋的厚度为0.2mm。另外,由于尺寸关系相互关联,所以难以单一规定本实施例的檐部510、贯通孔518和连结部520各自的宽度的适用范围。另外,要求在窗口开闭部103关闭窗口部502的状态下与该窗口开闭部103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卡合(开闭状态可以抑制由于用户的搬运而使窗口开闭部103与檐部510的卡合脱离的危险性),从后述的连结部520的连结的效果、以及在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动作过程中窗口开闭部103换乘到间隔贯通孔518而相邻的下部外壳部506等观点出发,连结部520的宽度优选为5mm~10mm左右,檐部510的宽度优选为14mm~20mm左右,贯通孔518的宽度优选为15mm~21mm,檐部510的间隔519的宽度优选为6mm~11mm。考虑以上的优选范围,在本实施例中使檐部510的宽度为19mm,贯通孔518的宽度为20mm,连结部520的宽度为7mm,檐部510的间隔519的宽度为8mm。即使在本实施例的介质匣中,在记录再生装置中,开闭器部件100的开闭动作也在装载于托盘401上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如上所述,为了使介质匣相对于托盘401的装载位置固定,使用以下两者之一如图6所示在三点施加压力404~406、或如图7所示在两点施加压力407和408。用于介质匣相对于托盘401定位而施加的外力的大小与现有技术相同。另外,由于一体化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在介质匣中产生的变形或在注射成形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时产生的内部应力也为与现有的介质匣相同的程度。但是,即使该外力或内部应力本身相同,通过本发明的介质匣的结构也可以减少合力的集中,从而能够抑制由于介质匣的变形而造成的下部外壳部506与信息介质300的滑动接触、檐卡合部104与檐部510的滑动卡合的恶化、以及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动作的恶化。图8用于说明该作用,是以图5A的截面进行切断的截面主要部分的立体图。由于下部外壳部506的截面通过连结部520连接在台阶部507上,所以该截面不会由于参照图17说明的外力或内部应力的合力的集中而变形。即,虽然在本实施例的外壳部件500中最脆弱的地方也是该截面,但是由于贯通孔518不贯通截面,所以即使合力集中,由于连结部520从具有上部外壳部505的厚度的高强度的台阶部507开始延伸设置,因此也能够抑制变形的产生。通过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维持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特性,并且可以基本上消除收存信息介质300的介质匣的不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四处设有檐部510,所以当窗口开闭部103进行开闭窗口部202的动作时,无论滑动方向是开启方向还是关闭方向,檐卡合部104的滑动方向前方侧的端部分别各一次地通过贯通孔518和檐部510。檐卡合部104的板厚比窗口开闭部103薄,并且檐卡合部104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通常主要采用锥形,由于最薄的檐卡合部104的顶端部的板厚为极薄的0.3mm左右,所以在开闭器部件100成形时等往往产生变形。设想存在以下可能性根据该变形的方向,在滑动方向的贯通孔518和下部外壳部506的边界508上抵接,或与滑动方向上的檐部510抵接。另外,从下部外壳部506和台阶部507的机械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贯通孔518的数量少,另外也存在着尘埃等异物从未被檐卡合部104封闭的贯通孔518混入的可能性。考虑到以上可能性,优选使檐部517的数量为最低限度。参照图18~图21来详细说明该结构。图18~图21为具有两个檐部610并且在外壳部件600的中心线(即,一对开闭位置限制部609、609的间隔的中心线)上设有一个连结部619的结构的俯视图。檐部610、贯通孔618以及连结部619的尺寸与先前举的实施例相同。如图21所示,与先前的实施例相同,外力或内部应力的合力的集中被分散,其结果,即使是在介质匣的最脆弱的地方也能够抑制变形的产生。并且,只要不使开闭器部件100向某个方向滑动,由于檐卡合部104必定与贯通孔618卡合,所以实际上能够消除异物等通过贯通孔618混入的可能性,并且与开闭器部件100的滑动相伴的檐卡合部104的换乘次数变为仅有关闭方向的一次,其结果是对介质匣的初期不良的抑制效果能够保持与先前的实施例相同的程度,并且能够提高在保存状态和开闭器滑动状态下的可靠性。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连结部的厚度与下部外壳部的厚度相同,但只要是在保持连结部自身的力学强度的范围之内,即使比下部外壳部的厚度小也可适用,这是勿庸置疑的,作为标准,为下部外壳部的厚度的一半以上就可以满足实用的要求。另外,例如随着用于注射成形的模具的加工精度的提高,即使是檐部在下部外壳部上的投影面从台阶部连设的结构,由于该投影面的厚度必然比下部外壳部的厚度小,所以本发明的连结部的作用效果也能够得到发挥。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檐部(即开闭器按压部)相对于开放位置限制部的间隔的中心线对称地配置的结构,但即使是例如开闭器部件只向一侧滑动的结构、或可以向两侧滑动的结构,只要是在可以维持檐部和檐卡合部的关系的范围之内,并不排除对称结构,但是通过采用对称结构可以保证开闭器部件的滑动特性,并且可以用同一模具来成形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因此优选对称结构。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均举出连结部的宽度比檐部的宽度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尽管从檐卡合部与檐部滑动卡合的观点来看优选上述结构,然而从抑制由于外力或内部应力造成的介质匣的变形的观点来看却优选连结部的宽度较宽,可以将连结部和檐部的宽度设定为最合适的值。如上所述,使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例示,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解释为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应理解为应该只根据权利要求来解释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理解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记载,基于本发明的记载和技术常识而在等同的范围内进行实施。应理解为与具体记载在本说明书中的一样,在本说明书中引用的专利、专利申请以及文献的内容本身应该作为对本说明书的参考而被引用。本发明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抗变形性能的外壳部件以及介质匣等。根据本发明,例如可以提供一种介质匣整体的厚度较薄的轻量薄型介质匣。权利要求1.一种外壳部件,使用在包括开闭器部件的介质匣中,并且收存具有信息层的信息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部件包括下部外壳部,其包括滑动侧壁和窗口部,所述窗口部按照至少磁头可以进入的方式构成,所述磁头对所述信息层进行记录动作或再生动作,以及上部外壳部,其包括与所述滑动侧壁相对的后方侧壁,所述开闭器部件包括滑动部,可以沿所述外壳部件的滑动侧壁滑动,窗口开闭部,可以与所述滑动部的滑动动作相对应而开闭所述外壳部件的窗口部,以及檐卡合部,可以与所述上部外壳部的至少一部分卡合,在所述上部外壳部和所述下部外壳部的边界上形成有台阶部,所述上部外壳部包括多个檐部,所述多个檐部分别按照与所述开闭器部件的檐卡合部卡合的方式构成,所述多个檐部中的至少两个间隔预定的距离而配置,所述下部外壳部包括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多个檐部中间隔所述预定的距离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之间被连结在所述台阶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形成为平面形状,并且所述连结部的面和所述下部外壳部的面为同一平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多个檐部分别投影于所述下部外壳部而得到的面积与贯通所述下部外壳部的贯通孔的面积基本相等。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檐部相对于连结所述滑动侧壁的中心和所述后方侧壁的中心的中心线基本对称地配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外壳部具有在连结所述滑动侧壁的中心和所述后方侧壁的中心的中心线上形成的连结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檐部中间隔所述预定的距离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分别具有沿所述滑动部可以滑动的方向的宽度,所述宽度比所述预定的间隔大,所述开闭器部件的檐卡合部按照以下方式构成所述开闭器部件即使处于打开状态时也与所述多个檐部中的至少一个卡合。7.一种介质匣,具有外壳部件和开闭器部件,所述外壳部件收存具有信息层的信息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部件包括下部外壳部,其包括滑动侧壁和窗口部,所述窗口部按照至少磁头可以进入的方式构成,所述磁头对所述信息层进行记录动作或再生动作,以及上部外壳部,其包括与所述滑动侧壁相对的后方侧壁,所述开闭器部件包括滑动部,可以沿所述外壳部件的滑动侧壁滑动,窗口开闭部,可以与所述滑动部的滑动动作相对应而开闭所述外壳部件的窗口部,以及檐卡合部,可以与所述上部外壳部的至少一部分卡合,在所述上部外壳部和所述下部外壳部的边界上形成有台阶部,所述上部外壳部包括多个檐部,所述多个檐部分别按照与所述开闭器部件的檐卡合部卡合的方式构成,所述多个檐部中的至少两个间隔预定的距离而配置,所述下部外壳部包括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多个檐部中间隔所述预定的距离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之间被连结在所述台阶部上。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形成为平面形状,并且所述连结部的面和所述下部外壳部的面为同一平面。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匣,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多个檐部分别投影于所述下部外壳部而得到的面积与贯通所述下部外壳部的贯通孔的面积基本相等。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匣,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檐部相对于连结所述滑动侧壁的中心和所述后方侧壁的中心的中心线基本对称地配置。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匣,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外壳部具有在连结所述滑动侧壁的中心和所述后方侧壁的中心的中心线上形成的连结部。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匣,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檐部中间隔所述预定的距离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分别具有沿所述滑动部可以滑动的方向的宽度,所述宽度比所述预定的间隔大,所述开闭器部件的檐卡合部按照以下方式构成所述开闭器部件即使处于打开状态时也与所述多个檐部中的至少一个卡合。全文摘要介质匣具有外壳部件(500)和开闭器部件(100)。外壳部件(500)包括上部外壳部(505)和下部外壳部(506)。在上部外壳部(505)和下部外壳部(506)的边界(508)上形成有台阶部(507)。上部外壳部(505)包括开闭器按压部(517),该开闭器按压部(517)包括多个檐部(510)。多个檐部(510)分别按照与开闭器部件(100)的檐卡合部(104)卡合的方式构成。多个檐部(510)中的至少两个间隔预定的距离(519)而配置。下部外壳部(506)包括连结部(520)。连结部(520)在多个檐部(510)中的间隔预定的距离(519)而配置的至少两个檐部(510)之间被连结在台阶部(507)上。文档编号G11B23/03GK1842865SQ20058000104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申请日期2005年3月7日优先权日2004年3月8日发明者近藤裕也,梶田薰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