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9778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烧录或检测集 成电路的自动作业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集成电路(以下简称IC)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由于IC 体积微小,基于成本及产品良率提升等考虑,用来取放IC进行烧录或检测的自动作业系统 便因应而生。请参阅图1,以公知的集成电路自动烧录器1为例,其包括供料/收料区域11、取 放装置12、校正装置13及作业装置14,取放装置12通过取放元件120由供料/收料区域 11拿取未烧录IClOa,将未烧录IClOa移动到校正装置13进行位置校正后,再移动至作业 装置14,其中,作业装置14利用板状压制部141压制作业装置14所有的作业槽140,以供 取放元件120将未烧录IClOa放置于作业槽140中,而当作业装置14的多个作业槽140全 数放满未烧录IClOa后,压制部141便停止压制作业槽140,以开始进行烧录作业,待烧录完 成后,压制部141再压制所述多个作业槽140,使取放元件120可逐一拿取烧录完成的已烧 录IClOb,并将已烧录IClOb移放回供料/收料区域11,如此重复动作以进行IClO烧录作 业。然而,由于公知集成电路自动烧录器1的作业装置14与供料/收料区域11距离 较远,因此取放元件120必须于X、Y轴方向大幅移动,又一般而言,取放元件120须于XY平 面定位后,方可进行Z轴的垂直取放作业,换言之,三轴共构难以并行操作,故连带地影响 生产速度;此外,正因取放元件120的移动行程长,故相对必须使用较长的导轨引导取放元 件120,间接增加了公知集成电路自动烧录器1的机械设备成本;又由于公知集成电路自动 烧录器1的作业装置14其多个作业槽140共用单一压制部141,因此必须待所有作业槽140 全数放入未烧录IClOa后,才能进行烧录作业,此种批次烧录的方式也将延宕工艺,由此可 知,公知集成电路自动烧录器1不仅成本较高,也无法提升每小时所能生产的单位(unit per hour,UPH)。为了克服相关问题,目前尚发展出升级取放装置12以加快取放元件120移动速 度、增加取放装置12的取放元件120数量、或于各作业槽140单独配置压制部141等技术, 希望能缩短工艺时间并提升产能,举例而言若采用螺杆取代皮带导引取放元件120移动, 即可将公知集成电路自动烧录器1的UPH提升至约800,然而,所述多个技术固然可改善生 产效率,相对地也将造成机械设备成本的增加。有鉴于此,如何发展一种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以解决公知技术的缺陷,实为相 关技术领域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以于控制机械设备成本的前提下,提升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 主要利用旋转作业装置以旋转的方式带动作业区的作业槽朝第一、第二取放装置靠近,借 此缩短第一、第二取放元件的移动行程,以避免增加机械设备成本,此外,当其中一作业区 的作业槽对应第一取放装置时,另一作业区的作业槽则可对应第二取放装置,所以第一、第 二取放装置可同时地分别进行放置及拿取集成电路的作业,以缩短作业时间而增加集成电 路自动作业系统的UPH。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 统,用以处理多个集成电路,该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包括作业平台、旋转作业装置及第 一、第二取放装置,旋转作业装置可旋转地设置于作业平台上,且包括多个作业区,每一作 业区包括至少一作业槽,第一、第二取放装置分别设置于作业平台上;其中,旋转作业装置 带动多个作业区移动,使其中任两作业区内的作业槽实质上分别对应第一取放装置及第二 取放装置,以利用第一取放装置与第二取放装置分别放置及拿取对应的作业区内作业槽中 的集成电路。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该旋转作业装置还包括 一转盘,其包括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所述多个作业区的该作业槽设置于该 第一表面;多个烧录元件,其对应于每一该作业槽设置于该转盘的该第二表面;以及一轴 心,其设置于该转盘与该作业平台之间。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转 盘实质上呈圆形,而每一该作业区的该作业槽沿该转盘半径配置。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取放装置还包括 一主导轨,其实质上平行于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转盘的该第一表面且延伸至该旋转作业装 置的该作业区上方;以及一第一取放元件,其包括一本体及一取放单元,该本体通过该主 导轨的引导而移动,该取放单元由该本体延伸而出且可升降地及可旋转地相对于该本体活 动。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还包括一进料装置,其部 分延伸至该第一取放装置的该主导轨下方。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还包括一校正装置,该校 正装置设置于该进料装置与该旋转作业装置之间,且实质上位于该第一取放装置的该主导 轨下方。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取放装置还包括 一主导轨,其实质上平行于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转盘的该第一表面且延伸至该旋转作业装 置的该作业区上方;以及一第二取放元件,其包括一本体及一取放单元,该本体通过该主导 轨的引导而活动,而该取放单元由该本体延伸而出且可升降地相对于该本体活动。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作 业区的每一该作业槽还包括一容置空间;多个导电脚,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边 缘;以及一活动闸,其控制所述多个导电脚的活动。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还包括一第一压制元件 与一第二压制元件,该第一压制元件与该第二压制元件实质上分别对应于该第一取放装置 及该第二取放装置且邻近该旋转作业装置设置,该第一压制元件与该第二压制元件各自包括一座体及一压制臂,该座体由该作业平台延伸而出,而该压制臂连接于该座体且延伸至 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作业区并对应该作业槽的该活动闸,以控制该活动闸动作。如上述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其中,其为一集成电路自动烧 录系统。本实用新型不但可减少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机械设备成本,还可避免公知取 放元件因长距离移动所造成的作业时间浪费。
图1 其为公知集成电路自动烧录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 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 其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a’剖面图。
图4 其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旋转作业装置的作业槽与第一压制元件的结构示意

图。图5A 其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旋转作业装置与第一、第二取放装置和第一、第二压 制元件的配置示意图。图5B 其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旋转作业装置与第一、第二取放装置和 第一、第二压制元件的配置示意图。
图6 其为本实用新型图5A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公知集成电路自动烧录器 IC
未烧录IC 已烧录IC 供料/收料区域 取放装置 取放元件 校正装置 作业装置 作业槽 压制部
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 作业平台
旋转作业装置 转盘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 作业区
第一作业区至第八作业区 第一作业槽至第八作业槽
1
10,20 10a、20a 10b,20b 11 12 120 13,28 14
140,2210 141 2 21 22 220 2201 220 221
221a-221h 2210a-2210h[0047]2211容置空间[0048]2212导电脚[0049]2213活动闸[0050]222烧录元件[0051]223轴心[0052]23第一取放装置[0053]231,241主导轨[0054]232第一取放元件[0055]2320,2420本体[0056]2321,2421取放单元[0057]24第二取放装置[0058]242第二取放元件[0059]25第一压制元件[0060]250,260座体[0061]251,261压制臂[0062]2511第一延伸部[0063]2512第二延伸部[0064]26第二压制元件[0065]27进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 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结构示意 图,如图2所示,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用以处理多个集成电路(以下简称IC) 20,且包括 作业平台21、旋转作业装置22、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取放装置24,旋转作业装置22可旋 转地设置于作业平台21上,且包括多个作业区221,每一该作业区221包括至少一作业槽 2210,而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取放装置24也分别设置于作业平台21上,其中,旋转作业 装置22带动多个作业区221移动,使其中任两作业区221内的作业槽2210实质上分别对 应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取放装置24,以利用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取放装置24分别放 置及拿取对应的作业区221内的作业槽2210中的IC20,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集成 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的详细结构。请再参阅图2并配合图3,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_a’剖面图。于本实施例 中,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以集成电路自动烧录系统为佳,其中作业平台21为用以承载 各装置的台面,其实质上可平行于XY平面,而旋转作业装置22包括转盘220、作业区221、 多个烧录元件222及轴心223,本实施例的转盘220实质上可呈圆形,且包括相互对应的第 一表面2201及第二表面2202,其中第二表面2202较第一表面2201邻近作业平台21,且第 一、第二表面2201、2202大致与作业平台21平行,而多个作业区221位于转盘220的第一表面2201,并沿着转盘220半径等区块划分,换言之,作业区221内的作业槽2210也设置于转 盘220的第一表面2201上,且作业槽2210以沿着转盘220的半径配置为佳。举例而言本 实施例的作业区221数目可为八个,例如第一作业区221a至第八作业区221h(如图2及 图5A所示),而每一作业区221的作业槽2210的数目则以一个为例,换言之,作业槽2210 可包括第一作业槽2210a至第八作业槽2210h,其实质上等间隔地设置于转盘220边缘;然 而,于某些实施例中,每一作业区221中的作业槽2210数目并不以一个为限,例如每一作 业区221中可包括两个作业槽2210 (如图5B所示),此时作业区221中的作业槽2210以沿 着转盘220的半径呈辐射状配置为佳,由此可知,作业槽2210的数目可视集成电路自动作 业系统2的需求而调整,当然,作业区221数目也无所设限。而作业槽2210的详细结构如图4所示,每一作业槽2210包括容置空间2211、多 个导电脚2212以及活动闸2213,其中容置空间2211的大小配合IC20的体积,以用以容置 IC20,多个导电脚2212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可活动地设置于容置空间2211的边缘,例如 容置空间2211靠近底面的两相对侧,至于活动闸2213实质上环绕于容置空间2211的周 围,其可用以控制多个导电脚2212的活动,当活动闸2213未受外力按压时,导电脚2212部 分延伸至容置空间2211中,一旦活动闸2213受到外力按压时,便可控制多个导电脚2212 相对内缩而暂时退离容置空间2211,以便进行IC20的取放作业,而当活动闸2213脱离外力 按压时,导电脚2212将复位而再度延伸至容置空间2211中,此时若容置空间2211中置有 IC20,导电脚2212便可固定IC20并与之电性连接。请再参阅图3并配合图2,旋转作业装置22的多个烧录元件222配置于转盘220 的第二表面2202,且每一烧录元件222对应于转盘220的第一表面2201上的每一作业槽 2210,以于IC20置入容置空间2211并与导电脚2212电性连接时,通过烧录元件222执行 烧录作业。至于旋转作业装置22的轴心223大致上设置于圆形转盘220的圆心,用以支撑 转盘220并设置于转盘220与作业平台21之间,且轴心223可受一驱动装置(未图示)的 驱动而转动,进而带动转盘220相对于作业平台21旋转。请再参阅图2,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的第一取放装置23邻近于旋转作业装置 22设置于作业平台21上,且第一取放装置23至少包括主导轨231及第一取放元件232,于 本实施例中,主导轨231大致平行于旋转作业装置22的转盘220的第一表面2201,并延伸 至旋转作业装置22的作业区221上方,此外,第一取放装置23也可增设微调导轨(未图 示),其长度较主导轨231为短且可垂直于主导轨231地平行于转盘220的第一表面2201 设置,而本实施例的主导轨231及微调导轨可选自螺杆,但不以此为限。至于第一取放元件 232可包括本体2320及取放单元2321,其中本体2320与主导轨231及微调导轨连结,以通 过驱动元件(未图示)的驱动而沿着主导轨231及微调导轨活动,取放单元2321可选自吸 嘴,其由本体2320朝着作业平台21的方向延伸而出,且取放单元2321可相对于本体2320 升降及旋转,以利用第一取放元件232的取放单元2321与IC20接触,以进行IC20的取放 作业。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第一取放装置23的主导轨231及微调导轨可分别延伸设置于Y 轴方向及X轴方向,使第一取放元件232的本体2320可沿着主导轨231于Y轴方向活动而 及于作业区221中的各个作业槽2210,并沿着微调导轨于X轴方向进行微调,当本体2320 于XY平面移动至定位时,取放单元2321便可沿着Z轴方向相对于本体2320上下活动,以 利取放IC20,并通过取放单元2321相对于本体2320于XY平面旋转而调整IC20的方向及角度。至于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的第二取放装置24与第一取放装置23分开且独立 设置于作业平台21上,第二取放装置24包括主导轨241及第二取放元件242,主导轨241 实质上平行于旋转作业装置22的转盘220的第一表面2201并延伸至作业区221上方,于本 实施例中,第二取放装置24的主导轨241可为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螺杆,换言之,其与第一 取放装置23的主导轨2301相互垂直,但不以此为限。至于第二取放装置24的第二取放元 件242也包括本体2420及取放单元2421,本体2420连接于主导轨241,以通过主导轨241 的引导而沿主导轨241活动,取放单元2421也可选自吸嘴,其可由本体2420朝作业平台21 的方向延伸而出,且可升降地相对于本体2420活动,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第二取放元件242 的取放单元2421可相对于本体2420沿着Z轴方向上下移动。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 第二取放装置23、24的设置位置配合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所需的作业时间,也即作业 槽2210由第一取放装置23下方转动至第二取放装置24下方所需的时间大致为烧录IC20 所需的时间,且旋转作业装置22于转动至适当位置时,其中任两作业区221的作业槽2210 分别对应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取放装置24,以利同时取、放IC20。然而本实用新型的第 一、第二取放装置23、24之间的相对位置实质上并无所设限,可根据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 统2的需求而调整。请再参阅图2并配合图3及图4,集成电路自动作业装置2除了旋转作业装置22、 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取放装置24外,尚包括第一压制元件25及第二压制元件26,其中 第一压制元件25大致对应设置于第一取放装置23下方且由作业平台21延伸而出,而第二 压制元件26则大致对应设置于第二取放装置24下方且由作业平台21延伸而出,又第一、 第二压制元件25、26实质上邻近于旋转作业装置22的转盘220的边缘,于本实施例中,第 一压制元件25包括座体250及压制臂251 (如图4所示),座体250由作业平台21延伸而出 并与一驱动装置(未图示)连结,而压制臂251则与座体250相连且包括第一延伸部2511 及第二延伸部2512,使压制臂251实质上成π字型,其中压制臂251延伸至作业区221,而 当旋转作业装置22转动置适当位置时,第一压制元件25的压制臂251的第一、第二延伸部 2511,2512将对应于作业槽2210的活动闸2213上表面的两相对侧,以于第一压制元件25 朝作业平台21移动时,利用压制臂251的第一、第二延伸部2511、2512压制活动闸2213, 以控制活动闸213的动作。至于第二压制元件26也包括座体260及压制臂261 (如图3所 示),其结构实质上与第一压制元件25相似,且第二压制元件26与作业槽2210之间的关系 也与第一压制元件25与作业槽2210的关系相仿,故不赘述。请再参阅图2,本实施例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尚可包括进料装置27及校正 装置28,进料装置27用以提供IC20,例如未烧录IC20a,其中,进料装置27以邻近第一取 放装置23设置为佳,且进料装置27部分延伸至第一取放装置23的主导轨231下方,所以第 一取放装置23的第一取放元件232的本体2320可沿着主导轨231移动至进料装置27上 方,并通过取放单元2321相对于本体2320升降而自进料装置27提取IC20,于本实施例中, 进料装置27可选自带状进料器,例如供料管、供料盘等,然而进料装置27的选用实质上并 无所设限,其也可选用料带等装置。至于校正装置28可设置于旋转作业装置22与进料装 置27之间,且实质上位于第一取放装置23的主导轨231下方,故当第一取放装置23的第 一取放元件232利用其取放单元2321由进料装置27取得IC20后,可先经校正装置28校正IC20的位置、方向及角度,使第一取放元件232可将IC20准确地放置于作业槽2210的 容置空间2211中,而本实施例的校正装置28可选用光学装置,例如相机,以测得IC20的 位置、方向及角度,以得到相关校正参数,再依校正参数通过第一取放元件232沿微调导轨 微调或取放单元2321的旋转而校准IC20的位置,以将IC20准确地放置于作业槽2210中。以下将进一步叙述本实施例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的动作过程。请参阅图2 并配合图5A,首先,旋转作业装置22可通过转盘220以轴心223为轴转动而带动作业区221 移动,使其中一作业区221,例如第一作业区221a,移动至对应第一取放装置23的位置,且 第一作业区221a中的作业槽2210,例如第一作业槽2210a,则对应进入第一压制元件25 的压制臂251下方(如图4所示),此时,旋转作业装置22将暂停转动,而第一压制元件25 的座体250则沿Z轴方向下移以带动压制臂251压制第一作业槽2210a的活动闸2213,使 多个导电脚2212内缩,以等待接收IC20,例如未烧录IC20a,至于第一取放元件232的本 体2320可沿着主导轨231移动至靠近进料装置27的一端,取放单元2321则相对于本体 2320下降,以由进料装置27拿取未烧录IC20a,而后取放单元2321带着未烧录IC20a上升, 并根据本体2320沿着主导轨231活动而行经校正装置28,以获得该未烧录IC20a的相关校 正参数,尔后第一取放元件232再沿着主导轨231将未烧录IC20a移动至旋转作业装置22 的第一作业区221a上方,以对准第一作业槽2210a,并通过第一取放元件232沿微调导轨微 调或通过取放单元2321的旋转而校准未烧录IC20a的方向、角度及位置,使其可对准第一 作业槽2210a的容置空间2211,所以当取放单元2321相对于本体2320下降时,便可将未 烧录IC20a准确地放置于容置空间2211中,待放置作业完成后,取放单元2321便与未烧录 IC20a分离而相对于本体2320上升,第一压制元件25的座体250据此升起,使压制臂251 停止压制第一作业槽2210a的活动闸2213,所以导电脚2212便可复位而夹住未烧录IC20a 的接脚(未图示),以扣住未烧录IC20a并与的电性连接,故第一作业槽2210a便可利用对 应的烧录元件222开始执行烧录作业,此时旋转作业装置22可再度旋转,例如朝顺时针方 向旋转,使比邻于第一作业区221a的第二作业区221b接近第一取放装置23,一旦第二作业 区221b中的第二作业槽2210b移动至对应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一压制元件25下方时,旋 转作业装置22再度暂停转动,并比照前述动作方式进行未烧录IC20a的拿取、校正、放置等 作业,如此重复进行以于作业槽2210中置入未烧录IC20a。又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作业槽2210a至第一取放装置23下方顺时针转动至第二取 放装置24下方所需的时间大致为烧录IC20所需的时间,因此,当旋转作业装置22的转盘 220顺时针旋转至第一作业区221a的第一作业槽2210a进入第二取放装置24及第二压制 元件26下方时(如图6所示),旋转作业装置22可暂停旋转,且第二压制元件26的座体 260朝作业平台21方向移动,以压制臂261压制第一作业槽2210a的活动闸2213,以控制 导电脚2212内缩,而第二取放元件242的本体2420可沿着主导轨241移动至第一作业槽 2210a上方,并以取放单元2421相对于本体2420沿Z轴方向升降而将第一作业槽2210a 中烧录完成的IC20,例如已烧录IC20b,自容置空间2211中取出,并将已烧录IC20b移动 至收集区(未图示)集中,至于空出的第一作业槽2210a又可通过旋转作业装置22的转盘 220带动而移动至第一取放装置23下方,以再次接受未烧录IC20a。此外,由于旋转作业装置22转动至适当位置时,其中任两作业区221上的作业槽 2210分别对应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取放装置24,由此可知,当第一取放装置23于放置未烧录IC20a时,第二取放装置24可同步取出已烧录IC20b。由上述说明应可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可利用旋转作业装 置22的转动,带动作业区221朝第一、第二取放装置23、24移动,使作业区221中的作业槽 2210可进入第一、第二取放装置23、24的作业范围,所以第一取放元件232及第二取放元 件242实质上仅需于单一方向来回移动,例如第一取放元件232于Y轴方向移动而第二取 放元件242于X轴方向移动,故可避免公知技术中,取放元件120必须于X、Y轴方向大幅度 移动的问题,从而避免作业时间及机械设备成本的浪费;此外,由于旋转作业装置22于转 动至适当位置时,其中任两作业区221的作业槽2210可分别对应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 取放装置24,因此未烧录IC20a的放置及已烧录IC20b的拿取可同步进行,以缩短工艺;再 者,本实用新型毋须配置与作业槽相同数目的压制元件,即可利用旋转作业装置22带动每 个作业槽2210与第一、第二压制元件25、26单独配合,所以相较于公知技术,本实用新型不 必增加压制元件数量即可达到各个作业槽2210间独立作业的效果,不但可缩短工艺,也能 避免机械设备成本的增加。而相较于公知技术,本实用新型可将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 的UPH提升至约1500。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举例而言,于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取放 装置23若无须于X轴方向微调,也可移除第一取放装置23的微调导轨,至于第一、第二取 放装置23、24也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举凡任何可用以取放IC20的装置,都可应用于本 实用新型;此外,于一些实施例中,校正装置28也可选用校正治具(未图示),其并不至于 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又本实用新型可视烧录时间长短而调整第一、第二取放装置23、 24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视需求而增加旋转作业装置22每一作业区221中的作业槽2210 数目(如图5B所示),此时仅需因应增加第一取放装置23及第二取放装置24的取放单元 2321、2421数量,使其可对应取放每一作业区221的作业槽2210中的IC20,至于第一、第二 压制元件25、26则仅需延伸其压制臂251、261长度,使压制臂251、261可及于作业区221 内所有作业槽2210的活动闸2213即可。当然,若旋转作业装置22的转盘220的第二表面 2202改以检测元件取代烧录元件222时,本实用新型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2则可转用 于IC20的检测,而不限于自动烧录功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利用旋转作业装置来带动作业区的作业槽靠近第一、 第二取放装置,而进料装置也可靠近第一取放装置设置,故可减少第一、第二取放元件的活 动距离,进而缩短第一、第二取放装置的主导轨长度,如此一来,不但可减少集成电路自动 作业系统的机械设备成本,更可避免公知取放元件因长距离移动所造成的作业时间浪费。此外,当旋转作业装置移动至适当位置时,其中任两作业区的作业槽可分别对应 于第一、第二取放装置,因此IC的放置及拿取可同步进行,以加快工艺;又本实用新型于作 业平台上设置两组独立且分别对应于第一、第二取放装置的第一、第二压制元件,其可于旋 转作业装置带动作业区移动至第一、第二取放装置下方时,根据压制该作业区的作业槽的 活动闸,以方便取放IC,所以相对于每一作业槽而言,其都可独立作业,而无须如公知技术 般,必须等待所有作业槽全数放入未烧录IC后方可进行作业,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无须通 过增加压制元件数量,即可加速IC的烧录或检测作业,不但有利于成本的控制,也可提升 生产效率,由于上述优点为公知技术所不及,故本实用新型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极具 产业价值。[0082] 本实用新型得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而都不脱如附权利要 求所欲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用以处理多个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包括一作业平台;一旋转作业装置,其可旋转地设置于该作业平台上,且包括多个作业区,每一该作业区包括至少一作业槽;以及一第一取放装置与一第二取放装置,其分别设置于该作业平台上;其中,该旋转作业装置带动所述多个作业区移动,使其中任两该作业区内的该作业槽实质上分别对应该第一取放装置及该第二取放装置,以利用该第一取放装置与该第二取放装置分别放置及拿取对应的该作业区内该作业槽中的该集成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旋转作业装置还包括 一转盘,其包括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所述多个作业区的该作业槽设置于该第一表面;多个烧录元件,其对应于每一该作业槽设置于该转盘的该第二表面;以及 一轴心,其设置于该转盘与该作业平台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转 盘实质上呈圆形,而每一该作业区的该作业槽沿该转盘半径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取放装置还包括 一主导轨,其实质上平行于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转盘的该第一表面且延伸至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作业区上方;以及一第一取放元件,其包括一本体及一取放单元,该本体通过该主导轨的引导而移动,该 取放单元由该本体延伸而出且可升降地及可旋转地相对于该本体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进料装置,其部 分延伸至该第一取放装置的该主导轨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校正装置,该校 正装置设置于该进料装置与该旋转作业装置之间,且实质上位于该第一取放装置的该主导 轨下方。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取放装置还包括 一主导轨,其实质上平行于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转盘的该第一表面且延伸至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作业区上方;以及一第二取放元件,其包括一本体及一取放单元,该本体通过该主导轨的引导而活动,而 该取放单元由该本体延伸而出且可升降地相对于该本体活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作 业区的每一该作业槽还包括一容置空间;多个导电脚,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边缘;以及 一活动闸,其控制所述多个导电脚的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压制元件 与一第二压制元件,该第一压制元件与该第二压制元件实质上分别对应于该第一取放装置 及该第二取放装置且邻近该旋转作业装置设置,该第一压制元件与该第二压制元件各自包括一座体及一压制臂,该座体由该作业平台延伸而出,而该压制臂连接于该座体且延伸至 该旋转作业装置的该作业区并对应该作业槽的该活动闸,以控制该活动闸动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为一集成电路自动烧 录系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用以处理多个集成电路,该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包括作业平台、旋转作业装置及第一、第二取放装置,旋转作业装置可旋转地设置于作业平台上,且包括多个作业区,每一作业区包括至少一作业槽,第一、第二取放装置分别设置于作业平台上,其中,旋转作业装置带动多个作业区移动,使其中任两作业区内的作业槽实质上分别对应第一取放装置及第二取放装置,以利用第一取放装置与第二取放装置分别放置及拿取对应的作业区内作业槽中的集成电路。本实用新型不但可减少集成电路自动作业系统的机械设备成本,还可避免公知取放元件因长距离移动所造成的作业时间浪费。
文档编号G11C16/10GK201773601SQ20102024727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3日
发明者马家敬 申请人:岱镨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