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聚合物电池正电极的制备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6353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锂聚合物电池正电极的制备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聚合物电池中最重要的元件—正电极的制备技术。
锂聚合物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升级换代产品.尽管目前锂离子电池仍然是全球手机市场上的主力电源.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发展,OEM和手机用户已经对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更薄、更轻、任意形状、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和更低价格。锂离子电池不仅在薄、轻、任意形状和能量密度方面都不能满足要求。而且,由于锂离子电池中使用易燃和腐蚀性液体作为电解质,其安全性能一直令手机生产厂商和用户担心。电池漏液造成电子器件腐蚀和损坏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此外,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价格贵,例如,需要使用昂贵的激光焊接机封接电池外壳。因此,研发新一代电池势在必行。
美国等工业发达国的电池公司自从1994年起开始研发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例如美国彪阔公司(Bel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c.)、长寿电池公司(Ultralife Battery Inc.)、畏伦斯公司(Valence TechnologyInc.)、韩国的三星和日本的日立等公司先后在专利中宣称,发明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该类电池采用金属网(或金属箔)作为电极的基片,电极膜涂布在金属网上,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代替了液体电解质,叠片式电池芯代替了卷绕式电池芯,铝泊/塑料复合软外包装代替了金属(铝或钢)壳。此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优点是外型尺寸变化容易和简便,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度身订造电池,对于2mm以下的超簿型电池更加有利。
但是,此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配方几乎都是从老一代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配方抄袭而来,即正电极的活性材料仍然是锂钴氧化物(LiCoO2),其它非活性材料的物性和配比也没有多少改变。尽管外包装材料由铝泊/塑料复合膜软外包装取代了金属(不锈钢或铝)壳,使体积和重量都稍有减少,但是,由于正电极配方成份没有改变,其中的活性材料也照搬不动,因此,此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体积比能量密度和重量比能量密度与老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体积比能量密度和重量比能量密度相接近。从室温下的技术性能来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并不比锂离子电池优越多少。相反,由于电解质是固态或固-液二相体系,内阻增大,在低温放电、室温大电流充放电等方面,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反而不如锂离子电池。因此,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性能需要改进。
正极材料是锂聚合物电池的各种元件中最关键的一个,它不仅关系到电池产品的技术性能,如放电容量,循环寿命,充放速率和低温特性,而且直接决定电池安全性能的好坏。为了改善现有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性能,同时又保持其安全性,使用新技术来制备正极材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工艺技术来制备胶态或固态锂聚合物电池的正电极。采用本发明工艺方法生产出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与现有技术生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或液体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超高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能和更低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提供的正电极制备技术的特点是,根据锂聚合物电池使用软外包装的特点和更薄、更轻、更高能量密度和灵活设计的市场要求,将正电极材料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正电极制备中,尽可能加大正反应来提高放电能量密度和降低副反应来减少充涨现象。该制备技术包括正电极的成分配方、生产工艺和测试方法。
以下首先对正电极材料的研发历史背景做概述,然后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正电极制备技术做详细描述,其中包括成分配方、生产工艺和测试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正电极制备技术不仅适用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过程,而且也可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产品。
自从1974年美国教授J.Googenough发现了三种含锂氧化物有锂离子的萃出和插嵌效应,可以用作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并以此获得多项专利后,几十年来,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试图发现或合成新的正极材料。但是,锂钴氧化物(LiCoO2)、锂镍氧化物(LiNiO2)和锂锰氧化物(LiMn2O4)这三种早期发现的锂插嵌氧化物仍然是当今锂电池正极的主要材料。发现或合成的新材料在能量密度,电化学稳定性能和生产成本等各方面都不如上述早期发现的三种锂插嵌氧化物。
在发现和合成单体新材料领域中所遭遇的挫折,促使各国科学家转向合成以上述三种锂插嵌氧化物为基础的固溶体。近年来,有多种以锂钴镍锰氧五元素为主体的固溶体被研制成功,并有批量生产。与单体氧化物相比较,固溶体氧化物有高放电容量、低电压曲线和低稳定性的特点。表1中列出了单体和固溶体氧化物的主要电化学性能和放热反应参数。
从表1中看到,在早期发现的三种锂插嵌氧化物中,锂钴氧化物(LiCoO2)是最突出的其放电容量和安全性能都在锂镍氧化物(LiNiO2)和锂锰氧化物(LiMn2O4)之间。由于锂锰氧化物(LiMn2O4)是三维通道结构,能够释出全部锂离子而不发生结构崩溃。在过充和过热等条件下,其反应放热极小,是目前所有正极材料中最安全的。锂镍氧化物(LiNiO2)允许释出75摩尔%锂离子,可达到所有正极材料中最高的放电容量,但因其层状结构稳定性较差,在过充和过热等条件下,容易发生结构崩溃,并且释放出大量氧气,充当了加剧反应放热的燃料,使其成为最危险的正极材料。在过充和过热等条件下,锂镍氧化物(LiNiO2)放热反应为
表1、各种单体和固溶体氧化物的电化学及热反应参数
注除特别注明外,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皆为第一次充电和放电,以锂金属为对电极。最高电位是以锂金属为对电极的半电池允许安全充电的结止电压。起始温度是使用热差扫描仪测试样品时,反应放热曲线起始部分的斜率与背景基线的交点温度。样品材料过充的条件为将正极装入以锂金属为对电极的半电池中,充电至允许安全充电的结止电压,然后在此电压下恒压16小时。反应放热是样品放热峰面积的积分。
*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皆为第二次充电和放电,以锂金属为对电极。在此类固溶体氧化物中,Li+位置有空缺,经过第一次充电,从对电极锂金属那里获得补充。锂钴氧化物(LiCoO2)结构中的Co-O层对位于层间的锂离子束缚力较强,允许释出锂离子只有55摩尔%,其放电容量比(LiNiO2)低,但比锂锰氧化物(LiMn2O4)高21%。而且其层状结构稳定性较好,在过充和过热等条件下,不容易发生结构崩溃。即使发生了结构崩溃,释放出的氧气量也较少,因此,从放电容量、安全性能和其它因素来综合考虑,锂钴氧化物(LiCoO2)曾经是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最佳选择。
在各种化学合成的锂钴镍锰氧固溶体中,LiCo0.2Ni0.8-xAlxO2(x=0~0.05)是最突出和最成熟的固溶体氧化物。其优点是,在LiCoO2中加入镍元素来置换钴元素,使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的放电容量与LiNiO2单体氧化物相接近。而钴和铝离子在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中起到了晶体结构加固剂的作用,不仅使该固溶体氧化物的充放电循环寿命比LiNiO2单体氧化物优越许多,而且在过充和过热等条件下的反应放热量大大减少(见表1)。此外,由于镍金属比钴金属原料便宜,而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的生产工艺与LiCoO2单体氧化物相似。因此,该固溶体氧化物生产成本较低。
使用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作为锂聚合物电池正极材料的缺点之一是电池的放电品质较差。电池的放电品质是由二个主要参数来表征,其一是放电中点电压(放电容量50%时的电压),其二是放电特征曲线。在以下的分析描述和图解中可以看到,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的放电中点电压比LiCoO2单体氧化物低,但比LiNiO2单体氧化物高;该固溶体氧化物的放电特征曲线是一条连续下降的斜线,与LiNiO2单体氧化物的放电特征曲线相似。
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的缺点之二是充放电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不如LiCoO2单体氧化物好。如前所述,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是LiCoO2和LiNiO2二种单体氧化物的化合物,而且是富镍固溶体。因此,它不仅兼有二种单体氧化物的特性,而且其特性更靠近LiNiO2单体氧化物。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都与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稳定性相联系。根据“现场X-光”研究,在反复充放电即锂离子的萃出和插入过程中,晶体结构会有~6%的膨胀和收缩。由于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的晶体结构较松散,这种反复膨胀和收缩会导致晶体结构逐渐改变,充放电特性变差,循环寿命衰减。由于同样的原因,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在过充和过热等条件下的反应会放出较多的热量。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电极配方设计将会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而将各类氧化物的优点发挥出来。根据锂聚合物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和软包装的特点以及更薄、更轻、更高能量密度和灵活设计的市场要求,本发明提出了以物理混合方式,按照用户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电池的正极,合理地将各类锂插嵌氧化物组合和混合在一起用作为正电极活性材料。
通过参照附图和详细描述本发明锂聚合物电池正电极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早期发现的三种锂插嵌氧化物的放电特征曲线锂钴氧化物(LiCoO2)、锂镍氧化物(LiNiO2)和锂锰氧化物(LiMn2O4)。
图2是按本发明所提供的二元系统配方来设计和制备的正电极放电特征曲线,并与混合之前的二个氧化物放电特征曲线作对比。
图3示出了LiCoO2/LiCo0.2Ni0.8-xAlxO2(x=0)二元系统中放电容量和反应放热随LiCo0.2Ni0.8-xAlxO2(x=0)混入量的变化。
图4是按本发明所提供的三元系统配方来设计和制备的正电极放电特征曲线,并与混合之前的三个氧化物放电特征曲线作对比。
图5示出了LiCoO2/LiMn2O4/LiCo0.2Ni0.75Al0.05O2三元系统中放电容量和反应放热随LiMn2O4/LiCo0.2Ni0.75Al0.05O2混入量的变化。
下面参照附图、使用表格数据和最佳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的成分配方,制备工艺和测试方法。一、成分配方正极成分中包括活性和非活性材料二大部分,而活性材料是关键。图1显示了用锂钴氧化物(LiCoO2)、锂镍氧化物(LiNiO2)和锂锰氧化物(LiMn2O4)三种常规正极活性材料分别作正电极和锂箔为负电极而构成的半电池的放电电压特征曲线,其它有关具体参数见表1。锰氧化物(LiMn2O4)具有最高中点放电电压,而锂镍氧化物(LiNiO2)的中点放电电压最低,特别是在放电中后期,放电电压特征曲线下降过快,可能会影响用电装置的特性。
图2示出了LiCo0.2Ni0.8-xAlxO2固溶体氧化物的放电特征曲线。该固溶体氧化物的放电中点电压比LiCoO2单体氧化物低5%。但是,从表1中可见LiCo0.2Ni0.8-xAlxO2(x=0~0.05)固溶体氧化物的放电容量比LiCoO2单体氧化物高出28-39%。由于能量密度是放电中点电压乘以放电容量,因此,LiCo0.2Ni0.8-xAlxO2(x=0~0.05)固溶体氧化物的放电能量密度仍然超过LiCoO2单体氧化物23~34%。
按本发明所提供的配方来设计和制备锂聚合物电池的正电极,其能量密度、放电品质、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都有较大改善。本发明所提供的基本配方设计为89%活性材料+4%导电碳粉+7%聚合粘结剂。如前所述,活性材料是正电极配方的关键部分。下面对此部分做出详细描述,并给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实例一LiCoO2/LiCo0.2Ni0.8Al0.0O2二元系统综上所述,LiCoO2和LiCo0.2Ni0.8Al0.0O2分别是单体氧化物和固溶体氧化物中的首选材料,但是二者都有其缺点。如果把二者组合起来,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表2中列出了该二元系统之一(x=0系列)的电化学及反应放热参数。将LiCo0.2Ni0.8Al0.0O2固溶体氧化物以物理方式与LiCoO2单体氧化物混合后充、放电的容量都随LiCo0.2Ni0.8Al0.0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而加大,最高增加到39%。与此同时,反应放热也有所增长,其增幅最高达130%。该LiCoO2/LiCo0.2Ni0.8Al0.0O2二元系统中混合组分为A∶B=50∶50的放电特征曲线见图2。从图中看到,该二元混合系统的放电特征曲线在放电初期(0~46%)与LiCoO2的放电特征曲线相重叠。而在放电后期(54~100%),二元系统的放电特征曲线向LiCo0.2Ni0.8Al0.0O2的放电特征曲线靠近。这说明在高电位区,以LiCoO2的放电为主,而在低电位区,则以LiCo0.2Ni0.8Al0.0O2的放电为主。而放电中点电压与LiCoO2的中点电压相接近。因此,LiCoO2/LiCo0.2Ni0.8Al0.0O2二元混合系统具有如下二个优点比LiCoO2高出19%能量密度和比LiCo0.2Ni0.8Al0.0O2优越的放电特征曲线。
表2 LiCoO2∶LiCo0.2Ni0.8Al0.0O2=A∶B电化学和放热参数
图3示出了LiCoO2/LiCo0.2Ni0.8Al0.0O2二元系统的放电容量和反应放热随LiCo0.2Ni0.8Al0.0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大。这是因为LiCoO2和LiCo0.2Ni0.8Al0.0O2二种材料以物理方式混合而成,二者之间没有化学反应,其二元系统的电化学与反应放热对组成的变化响应具有加成性。二元系统的反应放热随LiCo0.2Ni0.8Al0.0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的速率比放电容量快。
实例二LiCoO2/LiCo0.2Ni0.77Al0.03O2二元系统表3中列出了另一个二元系统(x=0.03系列)的电化学及反应放热参数。与LiCoO2/LiCo0.2Ni0.8Al0.0O2二元混合系统相似,将LiCo0.2Ni0.77Al0.03O2固溶体氧化物以物理方式与LiCoO2单体氧化物混合后,其充、放电的容量都随LiCo0.2Ni0.77Al0.03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而加大,但增加的最高幅度稍小些,达到35%。该二元系统的优点是反应放热的增长大为减少,最高只有56%。
表3 LiCoO2∶LiCo0.2Ni0.77Al0.03O2=A∶B电化学和放热参数
实例三LiCoO2/LiCo0.2Ni0.75Al0.05O2二元系统表4中列出了第三个二元系统(x=0.05系列)的电化学及反应放热参数。与前面二个二元混合系统有相似和不同点将LiCo0.2Ni0.75Al0.05O2固溶体氧化物以物理方式与LiCoO2单体氧化物混合后,其充、放电的容量都随LiCo0.2Ni0.77Al0.03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而加大,但增加的最高幅度较小,达到28%;而反应放热的增长速率低于放电的容量的增长速率,最高只有25%。因此,在三个LiCoO2/LiCo0.2Ni0.8-xAlxO2(x=0,0.03,0.05)二元系统中,本二元系统取得了技术性能指标和安全性能指标之间较好的平衡,是二元系统的最佳选择。
表4 LiCoO2∶LiCo0.2Ni0.8-xAlxO2(x=0.05)=A∶B电化学和放热参数
实例四LiCoO2/LiMn2O4/LiCo0.2Ni0.8Al0.0O2三元系统在LiCoO2/LiCo0.2Ni0.8-xAlxO2(x=0~0.05)二元系统中混入第三成分锂锰氧化物(LiMn2O4),即形成三元系统。表5中列出了本三元系统的电化学及反应放热参数。在LiMn2O4/LiCo0.2Ni0.8Al0.0O2的成分比例对等不变条件下,LiCoO2/LiMn2O4/LiCo0.2Ni0.8Al0.0O2三元系统与LiCoO2/LiCo0.2Ni0.8Al0.0O2二元系统相似其放电容量和反应放热都随LiCoO2/LiCo0.2Ni0.8Al0.0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而增大。
表5 LiCoO2∶LiMn2O4∶LiCo0.2Ni0.8Al0.0O2=A∶B∶C三元系统电化学和放热参数
实例五LiCoO2/LiMn2O4/LiCo0.2Ni0.77Al0.03O2三元系统表6中列出了该三元系统的电化学及反应放热参数。它与LiCoO2/LiCo0.2Ni0.8Al0.0O2二元系统明显不同,其放电容量随LiCoO2/LiCo0.2Ni0.8Al0.0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而增大,而反应放热却减少。该三元系统的数据表明可以做到增大放电容量,而同时减少反应放热,使技术性能与安全性能相兼顾。
LiCoO2/LiMn2O4/LiCo0.2Ni0.77Al0.03O2三元系统的混合组分为A∶B∶C=20∶40∶40的放电特征曲线见图4。从图中看到,该三元混合系统的放电特征曲线在放电初期(0~55%)与LiCoO2和LiMn2O4的放电特征曲线相靠近。而在放电后期(60~100%),三元系统的放电特征曲线向LiCo0.2Ni0.8Al0.0O2的放电特征曲线靠近。这说明在高电位区,以LiCoO2和LiMn2O4的放电为主,而在低电位区,则以LiCo0.2Ni0.8Al0.0O2的放电为主。三元混合系统的放电中点电压在LiCoO2和LiMn2O4的中点电压附近。因此,该三元混合系统具有如下三个优点(1)能量密度分别比LiCoO2和LiMn2O4分别高出12%和23%;(2)放电特征曲线比LiCo0.2Ni0.8Al0.0O2优越;(3)安全性能比LiCoO2和LiCo0.2Ni0.8Al0.0O2更好。
表6 LiCoO2∶LiMn2O4∶LiCo0.2Ni0.77Al0.03O2=A∶B∶C三元系统电化学和放热参数
实例六LiCoO2/LiMn2O4/LiCo0.2Ni0.75Al0.05O2三元系统表7中列出了本三元系统的电化学及反应放热参数。本三元系统与前一个三元系统相似,但反应放热随LiCoO2/LiCo0.2Ni0.75Al0.05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而明显降低,降幅最高达23%,其放电容量仍增加9%。这样的三元系统对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电池产品,例如手提电脑和大型动力电池,最为有利。即有最佳安全性能,又有放电容量的改善。
表7 LiCoO2∶LiMn2O4∶LiCo0.2Ni0.75Al0.05O2=A∶B∶C三元系统电化学和放热参数
图5示出了LiCoO2/LiMn2O4/LiCo0.2Ni0.75Al0.05O2三元系统的放电容量和反应放热随LiMn2O4/LiCo0.2Ni0.75Al0.05O2混合氧化物的增加而呈现出与二元系统不同趋势。其反应放热随LiMn2O4/LiCo0.2Ni0.8Al0.0O2固溶体氧化物的增加而迅速下降。相反,放电容量呈现出较缓慢的增加。二、制备工艺(1)干、湿并用混合法首先将LiCoO2粉料放入球磨机中,然后按配方比例加入导电碳粉。干混10分钟后,按配方比例加入LiCo0.2Ni0.8-xAlxO2(x=0~0.05)固溶体氧化物粉料,对三元系统而言,同时加入LiMn2O4。然后再干混10分钟。由此得到的干混粉料具有较低接触电阻和较高导电性,因为其中的活性物质表面被导电碳粉包裹。把球磨后的粉料经过振动筛取出钢球后,倒入事先按配方比例配好的聚合物溶液中。最后,在中速500-800转/分下混合1小时。
(2)湿混法首先按配方比例将聚合物粘结剂加入到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导电碳粉。混合10分钟后,按配方比例加入LiCo0.2Ni0.8-xAlxO2(x=0~0.05)固溶体氧化物粉料,在中速500-800转/分下混合30分钟。然后,加入LiCoO2粉料,对三元系统而言,同时加入LiMn2O4。在高速1500-1800转/分下混合1小时。由此得到的湿混浆料保持了原有的颗粒尺寸,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因为经球磨干混后的粉料,其颗粒尺寸可能由于研磨和碰撞等外力作用而大大减小,使超细粉含量增多,粉料的电化学反应活性增大。三、测试项目和方法(1)浆料粘度浆料粘度与涂布过程中的电极膜厚度,密度,与基片贴结性等质量指标密切相关。同时还影响拉浆速度,电极膜产量等工艺参数。为了保证电极片的质量和电池产品的一致性,在每次涂布前都必须对浆料进行检测。浆料粘度超出许可范围的必须经过粘度调整后方能使用。
使用旋转粘度计对配制好的浆料进行检测。由于浆料的温度、粘度计的旋转速度对浆料粘度测试结果影响很大。因此,在记录时必须将浆料的温度、粘度计的旋转速度和浆料粘度三个数据都记录下来。
(2)浆料密度浆料密度是浆料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参数。由于电极配方中的各种粉料的比重可以相差1~2倍,例如,导电碳粉的比重为1.9g/cm3,而LiCoO2粉料的比重约为4.9g/cm3。因此,在混合过程中或是使用期间,浆料会因比重差别而出现分层现象,比重较大的沉入底部,而比重较小的浮在上层。浆料密度的测试会指明浆料混合质量的好坏,浆料混合的均匀性直接关系到电极膜的成分、厚度和密度的一致性。
使用液体比重计对配制好的浆料进行检测。由于浆料的温度对浆料密度测试结果影响很大。因此,在记录时必须将浆料的温度和浆料密度二个数据都记录下来。同时记录下测试的位置。
(3)电极膜密度由电极膜密度可以直推算出使用该电极片的电池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电容量指标。
经过真空加热干燥将电极膜中的有机溶剂清除干净后,使用精密电子称和精密游标尺完成电极膜密度检测。对于双面涂布的电极膜,电极膜密度D计算公式如下D=(W总-W基片)/[S(L-l)]W总电极膜样品的总重量;
W基片同样面积的铝基片重量;S样品面积L样品厚度l基片厚度(4)电极膜对基片的贴结强度电极膜对基片的贴结强度与电池寿命、内阻大小、充放电效率等许多技术指标相联系。最简单的测试方法是用胶带粘拉法来相对估计贴结强度等级。
权利要求
1.一种锂聚合物电池的正电极制备技术,其中包括成分配方、制备工艺和测试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正电极是由活性物质和非活性物质组成。其中活性物质是由二种或三种锂插嵌氧化物组合而构成二元系统或三元系统。这些锂插嵌氧化物可以是单体或是固溶体。
3.根据权利要求1,二元系统成分配方是LiCoO2/LiCo0.2Ni0.8-xAlxO2(x=0~0.10)。该二元系统的配比是LiCoO2∶LiCo0.2Ni0.8-xAlxO2(x=0~0.10)=100∶0~0∶100。
4.根据权利要求1,三元系统成分配方是LiCoO2/LiMn2O4/LiCo0.2Ni0.8-xAlxO2(x=0~0.10)。该三元系统的配比是LiCoO2∶LiMn2O4∶LiCo0.2Ni0.8-xAlxO2(x=0~0.10)=98∶1∶1~1∶98∶1~1∶1∶98。
5.根据权利要求1和2,正电极的制备工艺是将二元系统或三元系统的锂插嵌氧化物以物理方式混合在一起。其混合方式可以是干/湿混合法或是湿混法。
6.根据权利要求3、4和5,干/湿混合法是将干粉料按成分配方比例和按次序放入干混机械中混合一段时间后,然后再与聚合物贴结剂的有机溶液一起进行湿法混合。
7.根据权利要求3、4和5,湿混合法是将干粉料按成分配方比例和按次序加入到聚合物贴结剂的有机溶液中一起进行湿法混合。
8.本发明提供的正电极制备技术,不仅应用于锂聚合物电池(或称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也适用于锂离子电池产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按照锂聚合物电池的结构和特点而设计的正电极制备技术。该正电极制备技术是根据锂聚合物电池使用软外包装的特点和更薄、更轻、更高能量密度和灵活设计的市场要求,按照用户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电池的正电极,合理地和灵活地将各类锂插嵌氧化物组合和混合在一起用作为正电极活性材料。这些物理混合体有二元系统和三元系统。二元混合系统的特点是放电能量密度与LiCoO
文档编号H01M4/04GK1467866SQ02125079
公开日2004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1日
发明者黄穗阳 申请人:黄穗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