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式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7113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堆叠式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数据传输的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模组化电子组件的高速数据传输的堆叠式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应用在局域网等需要高速数据传输场合的电连接器,普遍存在着高频电磁辐射及突发高频电流的问题,从而使得传输的信号中含有杂讯。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消除这些杂讯。业界普遍采用磁性线圈等信号处理元件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信号处理元件通常与电连接器一同被安装在主电路板上,并且通过主电路板上的线路与电连接器达成电性导通。然而,这些信号处理元件会占用主电路板上有限的空间。此外,由于信号处理元件位于电连接器的外部,从电连接器传送到信号处理元件的信号需要经过较长的路线,从而影响信号的完整性,进而降低信号噪音比。
美国专利第5,069,641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子电路板。子电路板上设置有信号处理元件,如电磁线圈。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有收容在绝缘本体内可与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的接触端子及可与主电路板实现电性连接的连接端子。接触端子与连接端子均焊接在子电路板上并且通过子电路板上的线路与信号处理元件达成电性导通。
美国专利第5,587,884号及第5,647,767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模组。该模组具有第一、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具有包覆在其内的可与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的接触端子,第二部分具有包覆在其内的子电路板及连接端子。电路板上设置有信号处理元件,如电磁线圈。连接端子向下延伸而与外部电路,如主电路板,达成电性连接。接触端子与连接端子均与电路板连接并且通过电路板上的线路与其上的信号处理元件达成电性导通。
为节省电子装置内主电路板上的空间,堆叠式电连接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业界。堆叠式电连接器具有上、下对接端口、若干收容在上、下对接端口内可与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的导电端子及若干信号处理元件。这些信号处理元件分别安装在上、下对接端口对应的电路板上,以分别处理上、下对接端口所传输的信号。然而,该种电连接器的信号处理元件需分别组装到对应的电路板上,组装工艺复杂,耗费工时,从而增加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所设处理信号的电子组件可同时组装到对应的端子模组上,简化组装过程,节省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子组件,其中电子组件包括呈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第二电路板、若干分别与第一、第二电路板机械及电性连接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及一对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机械及电性连接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对磁性元件并排位于第二电路板的下方且分别包括若干可与主电路板达成电性连接的下连接端子。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磁性元件均位于第二电路板的下方可同时组装到第一、第二端子模组上,从而简化组装过程,节省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后视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5及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电子组件的不同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磁性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中金属片与磁性模组的后磁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在绝缘本体2内的电子组件3、组固在绝缘本体2上的发光二极管5和发光二极管模组6以及包覆在绝缘本体2外侧的遮蔽壳体8。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是应用在局域网中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堆叠式电连接器。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绝缘本体2具有设在其前端对接面200上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上、下收容腔21、22、设在其后表面上202的收容空间23及与收容空间23和上、下收容腔21、22相连通的上、下通道24、25。绝缘本体2设有将上、下收容腔21、22隔开的隔墙20。
绝缘本体2在其前端对接面200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上、下孔洞210、220。每一上孔洞210均靠近绝缘本体2的上表面206,且从前端对接面200向后延伸而与收容空间23相连通。每一下孔洞220均靠近绝缘本体2的底部安装面204,且从前端对接面200向后延伸一定距离以收容发光二极管5。发光二极管5自前端对接面200组入到对应的下孔洞220中,此时,发光二极管5的直角弯折部收容在设于底部安装面204的狭缝221中。绝缘本体2具有位于收容腔21、22与收容空间23之间的中间隔墙208,并且在隔墙208上设有若干与收容腔21、22及收容空间23相连通的上、下槽缝214、224。
绝缘本体2在收容空间23两侧进一步设有两对呈上下排配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槽26,该导引槽26经上、下通道24、25分别延伸进入收容腔21、22。绝缘本体2在收容空间23两侧还设有一对上下偏置的凹槽28。另外,绝缘本体2底部安装面204向下凸设有一对定位柱29,当电连接器1组装于主电路板(未图示)上时,定位柱29插入主电路板的对应孔洞中以提供定位作用。
请同时参阅图2、图5及图6所示,电子组件3包括磁性模组30、位于磁性模组30上方的上、下端子模组32、34及位于上端子模组32上方的第三电路板36。
上、下端子模组32、34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对应包括有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若干焊接在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上的第一、第二信号端子322、342及焊接在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两侧的一对第一、第二侧端子325、345。每一第一、第二信号端子322、342均对应具有焊接在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焊接垫上的第一、第二尾部3220、3420及自第一、第二尾部3220、3420向前延伸的第一、第二对接部3222、3422。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在相对焊接垫的一侧对应设有电路326、346(参照图5及图6)。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上的焊接垫及电路326、346经适当排配,可分别降低第一信号端子322之间及第二信号端子342之间的串音干扰。
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分别在其第一、第二后端部3202、3402对应设有若干第一、第二焊接孔3204a、3404a、若干第一、第二通孔3204b、3404b及第一、第二光孔3206、3406。
第三电路板36上设置有若干信号处理元件,如电容360及电阻362。另外,第三电路板36设有若干对应第一、第二通孔3204b、3404b的第三焊接孔364以及对应第一、第二光孔3206、3406的第三焊接孔366。
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磁性模组30包括分别与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电性连接的前、后磁性组件300、300’。前、后磁性组件300、300’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分别包括有收容体302(302’)、组置在收容体302(302’)上、下端的上、下连接端子304、306(304’、306’)及收容在收容体302(302’)内且与上、下连接端子304、306(304’、306’)电性连接的若干磁性线圈31(31’),参照图9所示,其中,上连接端子304(304’)被分成第一、第二端子组304a、304b(304a’、304b’)。
磁性模组30还包括有一金属片,其可将前、后磁性元件300、300’组接在一起后同时焊接到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上,该金属片4具有夹在前、后磁性元件300、300’之间的板体40及自板体40上下边缘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若干可收容在收容体302、302’槽道中的固持片42,从而使前、后磁性元件300、300’组合在一起。板体40的上下边缘中间位置处分别向上及向下延伸出上、下接地脚44、46。下接地脚46成直角弯折后固定在后磁性元件300’所设的狭缝3020’中。金属片4进一步在其侧缘上形成有一对上下偏置的突出部48。设置于前、后磁性元件300、300’之间的金属片4同时可降低前、后磁性元件300、300’相互之间的串音及电磁干扰。
由前所述,前、后磁性元件300、300’可通过其间所设的金属片同时组装到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上。后磁性元件300’的第一上端子组304a’焊接至第二电路板340的第二焊接孔3404a中,并且通过第二电路板340上的线路(未标号)与其上的第二信号端子342实现电性连接。前磁性元件300的第一上端子组304a首先穿过第二电路板340上的第二通孔3404b,然后焊接至第一电路板320上的第一焊接孔3204a中,并且通过第一电路板320上的线路(未标号)与其上的第一信号端子322达成电性连接。前、后磁性元件300、300’的第二上端子组304b、304b’依次穿过第二电路板340上的第二通孔3404b及第一电路板320上的第一通孔3204b而焊接至第三电路板36的焊接孔364中。同时,金属片4的上接地脚44依次穿过第二电路板340上的第二光孔3406及第一电路板320上的第一光孔3206而焊接至第三电路板36的第三焊接孔366中。
可见,当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组接时,前、后磁性元件300、300’内的磁性线圈31、31’可分别降低第一、第二信号端子322、342中的杂讯。
前、后磁性元件300、300’的第二上端子组304b、304b’通过第三电路板36上的线路(未图示)与其上的电容360及电阻362达成电性连接。第三电路板36上的第三焊接孔366与其上的线路相连,同时,金属片4的上、下接地脚44、46分别焊接在第三电路板36的焊接孔366中及主电路板上,从而在第三电路板36与主电路板之间形成接地回路。同时,前、后磁性元件300、300’的大部分上、下连接端子304、306(304’、306’)通过其内的磁性线圈31、31’达成电性连接,且前、后磁性元件300、300’的上连接端子304、304’与第三电路板36上的电容360及电阻362电性连接,从而电容360及电阻362可进一步处理第一、第二信号端子322、342中的信号,进而确保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2及图4所示,发光二极管模组6包括绝缘体60、与绝缘体60镶嵌成型的连接端子68以及与连接端子68电性连接的发光二极管66。绝缘体60具有呈竖直薄板状的基部62及自基部62顶端垂直向前延伸的一对臂部64。连接端子68具有向下突伸出基部62底面且与主电板焊接的焊接脚680。
组装时,电子组件3自绝缘本体2的后表面202组入到绝缘本体2的收容空间23内,此时,上、下端子模组32、34对应的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前端通过绝缘本体2上所设的上、下通道24、25分别向前延伸进入上、下收容腔21、22内,第一、第二信号端子322、342的第一、第二对接部3222、3422通过绝缘本体2上所设的上、下槽缝214、224分别延伸进入上、下收容腔21、22内。在电子组件3组入到绝缘本体2的过程中,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上对应的第一、第二侧端子325、345分别收容在绝缘本体2相应的导引槽26中,以导引及定位上、下端子模组32、34。同时,金属片4上的一对相互偏置的突出部48收容在绝缘本体2的凹槽28中,以进一步提供对电子组件3的定位作用。最后,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上的第一、第二侧端子325、345的倒刺与导引槽26周围侧壁产生干涉配合,从而将电子组件3稳定地固持在绝缘本体2内。
在遮蔽壳体8由前向后包覆到绝缘本体2上后,发光二极管模组6由后向前组装到绝缘本体2上,此时,发光二极管66收容在绝缘本体2的上孔洞210中,臂部64收容在绝缘本体2上所设的位于上孔洞210下方的收容孔212(参照图3)中,基部62抵靠在遮蔽壳体8的后壁80(参照图9)上,同时,基部62底端面设有一对凸起620(参照图2),以卡扣在绝缘本体2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可安装在主电路板上,以实现主电路板与对接电连接器间的电性连接,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子组件,其中电子组件包括呈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第二电路板、若干分别与第一、第二电路板机械及电性连接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及一对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机械及电性连接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对磁性元件并排位于第二电路板的下方且分别包括若干可与主电路板达成电性连接的下连接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磁性元件分别包括若干与对应的第一、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的上连接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电路板上设有若干可供磁性元件的部分上连接端子穿过的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1),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2)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子组件(3),其中电子组件包括呈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第二电路板(320、340)、若干分别与第一、第二电路板机械及电性连接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2、342)及一对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机械及电性连接的磁性元件(300、300’),该对磁性元件并排位于下电路板的下方且分别包括若干可与主电路板达成电性连接的下连接端子。由于该对磁性元件均位于第二电路板的下方可同时组装到第一、第二端子模组上,从而简化组装过程,节省成本。
文档编号H01R13/514GK2596614SQ0229523
公开日2003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11日
发明者约瑟夫·R·考桑斯盖, 凯文·E·沃克, 詹姆士·H·海兰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