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481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习知散热装置1是包含多数片相互间隔并列而设置于一发热组件2上的散热片12、一能供一冷媒储存的冷媒贮存器11,以及一穿套于该等散热片12上且与该冷媒贮存器11连接而能传输冷媒的热管13。每一散热片12均形成有一穿孔120,且该等散热片12上的该等穿孔120是位于同一直线上,以供该热管13以焊接方式或扩管方式穿置于该等穿孔120内。该热管13具有一与该冷媒贮存器11相连接的开放端131以及一封闭端132,而使得冷媒能于该热管13中不断地循环流动。该等散热片12及该热管13皆是由导热效果佳的金属材料(例如铜)所制成。
当该发热组件2因运作而产生高温时,该高温所携带的热量会直接传递至金属材料的该等散热片12上,并利用于该热管13中持续循环流动的低温的冷媒,透过该热管13的热传递而予以吸收该等散热片12上的部分高热,同时,借由该等散热片12与外界空气间的热交换作用,而促使高热得以散发至外界,而达到辅助该发热组件2散热的目的。
然而,充填有持续循环流动冷媒的该热管13虽能借其中的低温冷媒进行该等散热片12上的高热的吸收,但由于该热管13与该等散热片12间的热接触面积太小,几乎只能于该等散热片12与该热管13的接触处产生局部热交换效应,所以,该热管13中的冷媒的吸热效应对于该等散热片12的整体散热效率的提高相当有限,对于该发热组件12的散热效果的呈现,绝大部分仍得仰赖该等散热片12与外界空气间的热交换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该热管13大部份是以焊接方式结合于该等散热片12的穿孔120中,因此该等散热片12的高热尚必须经过焊剂的传导,而始能依序传递至该热管13、冷媒中,因而造成传热速度较为缓慢。
另外,为了使该热管13穿设于该等散热片12上,而必须分别于该等散热片12上凿孔,该等散热片12的散热面积势必因而减少,而影响了该等散热片12的既定的散热效率。而且,额外的凿孔程序也增添了该散热装置1的施工复杂度,导致施工成本相对提高。
再者,由于该等散热片12是间隔设置于该发热组件2的表面上,该发热组件2所产生的高温会直接传递至该等散热片12上,借由片状的该等散热片12能大为增加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作用的散热面积。同样地,该等散热片12与该发热组件2并非一体成型,而大部份是以焊接方式将散热片12结合于发热组件上,造成该发热组件2上的高热必须先经过焊剂的传导,而始能传递至该等散热片12,导致传热效率缓慢且传热效果不佳。
另外,若该等散热片12间的间距过大,使该发热组件2与该等散热片12的接触传热面积太少,容易导致该发热组件2上的部分的高温无法透过任何导热介质予以适时地传递,以致于高温无法完全被该等散热片12所吸收,因而滞留于该发热组件2的周遭,造成该发热组件2的散热效果不佳。因此,为了避免上述状况发生,该等散热片12间的间隔距离则需予以适当控制,使该等散热片12能兼具良好的吸热效率以及足够的散热面积,能完全吸收该发热组件2所产生的高温,并有效地予以散发,以达最佳的整体散热效率。所以,为了控制该等散热片12具有适当间距,则使得其制程施工更显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设于一于运转时会产生高温的发热元件上,而传热迅速,能有效达到提高散热效率、施工便捷且成本低廉的散热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含一导热基座,以及一容装于该导热基座中而能吸收高热的冷媒,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还包含多数根间隔地埋设于该导热基座中的汇流管,每一汇流管皆设置有一流道,该冷媒则是分别容置于该各汇流管的该各流道中。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各汇流管的该各流道间是相互连通的。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数片间隔地自该导热基座的一表面同体向外延伸设置的散热鳍片。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可装设于一于运转时会产生高温的发热元件上,于简易施工及低廉的施工成本下,借由该等汇流管中所灌填的持续循环的冷媒,能维持该导热基座于一有利于吸热的低温状态,且借该等汇流管所提供的足够的热交换面积,以使该冷媒能有效地吸收该导热基座内的高热。另外,借与该导热基座一体成型的该等散热鳍片的增置,于快速的传热速率下,并适时地将其余热量予以散出,也能辅助该发热组件的整体散热成效的提高,所以,确实能达到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一习知散热装置装设在一发热组件上,用以辅助散热。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3是一纵剖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装设于发热组件上,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多数根汇流管是呈微倾斜状。
图4是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横剖视图。
图5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3的一较佳实施例,是水平式地装设固定于一于运作时会产生高温的发热组件上4,而用以辅助散热,以维持该发热组件4的作业温度,避免因高温而损坏。
该散热装置3包含有一固定于该发热组件4上方的导热基座31,以及多数根间隔并列且微倾斜状地埋设于该导热基座31内的中空的汇流管32,而每一汇流管32皆形成有一流道321。本实施例中的该等汇流管32是相互连通的,而该等流道321也是相连通的。并利用简易的加工技术及低廉的施工成本就能将该等汇流管32埋设于该导热基座31中。
该散热装置3更包含一充填于该等汇流管32的该等流道321中并能吸收高热的低温的冷媒33。本实施例中的该导热基座31及该等汇流管32皆是由导热效率佳的金属材料所制成。而该冷媒33是具有因吸热而极容易从液态蒸发成气态,以及因放热而极容易从气态凝结成液态的性质。由于该等汇流管32是呈微倾斜状态且是相互连通的,有助于该冷媒33于该等汇流管32的该等流道321内,借由吸热与散热间的相态变化而持续地循环流动。
首先,充填于该等汇流管32中且持续循环流动的冷媒33会透过该等汇流管32而将其自身的低温予以传递至该导热基座31,而使该导热基座31的温度维持在低于外界空气温度的状态,而有助于完全吸收该发热组件4所产生的高温。
而当该发热组件4持续运作所产生带有高热量的高温,直接逐渐地传递至该导热基座31时,充填于该等汇流管32中的低温的冷媒33会使得该等汇流管32与吸收有高热的该导热基座31间产生温差效应,以致于接触界面处发生了热交换作用,所以,该导热基座31中的部分高热则会经由该等汇流管32产生热传导,高热则会被传递至低温的冷媒33而予以吸收。
因此,相较之下,随着该等汇流管32的管数增加,能进行热交换的面积也随的增加,所以,借由该等汇流管32所具有的足够的热交换面积,使该冷媒33得以快速地吸收传递至该导热基座31的高热,因而能有效提高散热效率。而该过程中,充填于该等汇流管32中的该冷媒33会于相连通的该等流道321中持续地循环流动,并不断地进行低温的液态冷媒与高温的气态冷媒间的气液相态变化,以达到有效的吸热与散热作用。
如图4、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5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是直立式地装设固定于一于运作时会产生高温的发热组件6上而用以辅助散热,以维持该发热组件6的作业温度,避免因高温而损坏。
该散热装置5也包含一导热基座51、多数根相互连通且分别形成有一流道521的汇流管52、以及一冷媒53。该散热装置5的该导热基座51、该汇流管52以及该冷媒53的结构与作用皆与上述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所以,于此不再赘述。唯一不同处在于,该散热装置5更包含多数片自该导热基座51的一表面同体向外延伸且间隔并置的散热鳍片54。
当传递至该导热基座51的高热尚未完全被该冷媒53所吸收时,此时,其余高热则会透过该导热基座51而继续传递至该等散热鳍片54上,借该等散热鳍片54以增进散热成效。由于该等散热鳍片54是与该等导热基座51一体成型所制成,所以,该导热基座51与该等散热鳍片54间的导热速率相当快。而当高热传递至该等散热鳍片54上时,吸收有高热的该等散热鳍片54则会与外界空气产生温差效应,而于该等散热鳍片54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上产生了热交换作用,因而迅速地将聚集于该散热鳍片54上的高热予以散发至外界,进而使得该散热装置5对于该发热组件6的整体散热成效更加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包含一导热基座,以及一容装于该导热基座中的冷媒,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还包含多数根间隔地埋设于该导热基座中的汇流管,每一汇流管皆设置有一流道,该冷媒则是分别容置于该各汇流管的该各流道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各汇流管的该各流道间是相互连通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数片间隔地自该导热基座的一表面同体向外延伸设置的散热鳍片。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装置,包含一导热基座,以及一容装于该导热基座中的冷媒,该散热装置还包含多数根间隔地埋设于该导热基座中的汇流管,每一汇流管皆设置有一流道,该冷媒则是分别容置于该各汇流管的该各流道中。借由充填有能吸热的冷媒的该等汇流管,使得该导热基座处于一低温状态,而有效吸收高热并迅速地散热至外界,以达到提高散热效率、施工便捷且成本低廉等功效。
文档编号H01L23/473GK2610493SQ0320143
公开日2004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9日
发明者柯茂全 申请人:柯茂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