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31443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是指一种锂电池电芯中正负极间的叠制结构和叠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容量和放电时间等诸多方面的优势,目前的锂电池多为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而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其性价比不断提高,导致其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而各行各业的要求又不断推动锂电池向大容量发展,大容量就要求锂电池具有较大的存储体积,这导致了厚度的增加。对于锂电池,其基本结构为由相互叠加的电芯构成电池,而电池电芯又由相互重叠的极片构成,极片的基本组合为正及负极片循环重叠即叠片式,两不同性的极片间设置有绝缘隔膜;在每个极片的边上设置有极耳,同极性的极耳相互重叠,捆扎焊接后再与外极耳焊接;极片的结构则包括基片和涂敷在基片表面上的极性涂料层,为了增大电池的容量,基片及其上的涂层都很薄。所以,正极片、隔膜片、负极片循环叠加到规定的层数后,经过极耳的捆扎焊接、极片的捆扎包装,再焊上外极耳才制成电芯。由于极片很薄,造成叠加后的组合极为抛松,难于捆扎且捆扎后两端翘起,既不美观又影响了整体厚度,且给下道工序造成困难;同时同极极片间相互独立,极片的加工过程费时费力。因此在叠片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单片”型卷绕式电芯,即将正极、隔膜、负极重叠后的三层一起绕卷芯卷绕至设计值,可卷绕方式浪费空间较多,极耳的引出也较为复杂。那么是否可以设想一种“单片”型折叠式电芯呢?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出一种锂电池电芯中正负极间的叠制结构和叠制方法,以实现“单片”型折叠式电芯结构。
根据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及位于正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的条状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各一,极片及隔膜经折叠后呈连续的M或W型,正、负极相互逐一间隔穿插套置并按正、负、正、负的方式循环。其中,正、负极片的宽度相同、长度也相同,且条状正、负极片间的相互夹角为90°。
根据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锂电池电芯结构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如下先取条状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各一,并用隔膜将正、负极片隔离;再将正、负极片的一端相互重叠且两条极片之间相互形成90°垂直的夹角;然后,将处于下方的极片未重叠的部分向上翻折180°并完全重叠遮盖住位于其上的异性极片的重叠部分后,再将现已处于下方的异性极片未重叠的部分向上翻折180°并完全重叠遮盖住位于其上的极片的重叠部分,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设定的条状极片折叠完毕。折叠时,处于下方的极片未重叠的部分以上下极片间相互重叠的边线为对折线向上翻折。
本发明生产中无需冲片,生产效率高,尤其适用于兰牙制作;电芯结构中层间电液分布均匀,减少了因电液分布不均造成的电压平台低、沉锂、循环性差等现象,且层之间热量均匀分布易于散热,可降低因外部短路、过冲、过放、穿刺使电芯内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产气、燃烧、爆炸等现象;由于本发明电芯结构吸液快,且在抽气时可将电芯内部气体均匀抽出,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因极耳由极片单层引出无焊趾,减少了修焊趾工序,不会出现焊趾顶穿隔膜造成的漏液现象。


附图1是本发明正极和负极极片形状示意图;附图2~4是本发明的叠片过程示意图;附图5是本发明完成叠片后的压缩效果示意图;附图6是附图5的拉伸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公开的电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是针对液态软包装或聚合物锂离电芯提出的一种高效快捷、与工业化生产相适应的方法,力图将传统的冲片后的叠加片结构与卷芯结构结合,在实际生产中简化生产工艺加快流水作业的速度,提高成形电芯的包装及封口质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
本发明淘汰了传统的叠加极片型锂电池必备的冲片工序,采用卷芯型锂电池类型的条状极片,故需用正极片1、负极片2和夹在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各一条,只需在条状极片的一端留有正极耳预留区11或负极耳预留区21。
加工时,可根据电池的设计要求分切特定宽度和长度的正、负极片,隔膜为将正、负极片相互完全隔离的隔膜片,该隔膜片可将一极片包覆,或者将隔膜片制成一端开口的隔膜袋,一极片完全置于袋中。隔膜的宽度按是电池设计宽度的2.05~2.1倍计算,长度可根据极片预留极耳后的长度而定,如采用隔膜袋方式,需将隔膜的另一端热封后进行切边修边处理;完成隔膜制作后,任选正负极其中一极用隔膜包覆或放入隔膜袋中;进行折叠操作时,可选择正负极中的任一极片的一边为折边,另一边为对折边沿X轴和Y轴反复折叠到所需厚度。现将具体的折叠过程描述如下将相互间已完成隔离处理的正、负极片的一端相互重叠且两条之间相互形成90°垂直的夹角,类似于相交的X轴和Y轴;将处于下方的极片未重叠的部分向上翻折180°并完全重叠遮盖住位于其上的异性极片的重叠部分后,再将现已处于下方的异性极片未重叠的部分向上翻折180°并完全重叠遮盖住位于其上的极片的重叠部分,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设定的条状极片折叠完毕,然后在极耳预留区的不同方向引出极耳后进行灌液、密封,则完成了电芯的制作。翻折时,处于下方的极片未重叠的部分以上下极片间相互重叠的边线为对折线向上翻折。制作好的电芯可在统一体系内串并联,完成最终的电池制造。
权利要求
1.一种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包括正极片(1)、负极片(2)及位于正负极之间的隔膜,其特征是条状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各一,极片及隔膜经折叠后呈连续的M或W型,正、负极相互逐一间隔穿插套置并按正、负、正、负的方式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其特征是隔膜为将正、负极片相互完全隔离的隔膜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其特征是隔膜片可将一极片包覆,或者将隔膜片制成一端开口的隔膜袋,一极片完全置于袋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其特征是正、负极片间的相互夹角为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其特征是在条状正、负极片的一端留有极耳引预留区(11、21)。
6.一种锂电池电芯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取条状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各一,并用隔膜将正、负极片隔离;将正、负极片的一端相互重叠且两条之间相互形成90°垂直的夹角;将处于下方的极片未重叠的部分向上翻折180°并完全重叠遮盖住位于其上的异性极片的重叠部分后,再将现已处于下方的异性极片未重叠的部分向上翻折180°并完全重叠遮盖住位于其上的极片的重叠部分,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设定的条状极片折叠完毕。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电池电芯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处于下方的极片未重叠的部分以上下极片间相互重叠的边线为对折线向上翻折。
全文摘要
一种锂电池的电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包括条状且长宽相同的正负极片及其间的隔膜,极片及隔膜经折叠后呈连续的M或W型,正、负极相互间穿插套置并按正、负、正、负的方式循环,正、负极片间的相互夹角为90°。本发明无需冲片,电芯结构中层间电液分布均匀,电压平台低、沉锂、循环性差等现象少,层间易于散热,减少了因外部短路、过冲、过放、穿刺使电芯内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产气、燃烧、爆炸等现象,电芯结构吸液快,在抽气时可将电芯内部气体均匀抽出,提高了生产效率用产品质量;因极耳由极片单层引出无焊趾,减少了修焊趾工序,不会出现焊趾顶穿隔膜造成的漏液现象。
文档编号H01M10/40GK1610168SQ20041005245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5日
发明者石峰, 侯桃丽 申请人:惠州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