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3858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及其形成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在源/漏极延伸区具有降低的寄生电阻(parasiticresistance)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背景在过去的数十年,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的尺寸 縮小,因而可增进集成电路的速度、性能、密度及每单位功能的成本,其中 MOSFET尺寸的縮小包括栅极长度与栅极氧化层厚度的减少。如图1所示, 在一部分的衬底101上形成晶体管100,此部分的衬底借助隔离区103与其 他有源区分隔。栅极叠层104包括栅极介电层105以及栅电极层107。利用 栅极叠层104作为掩模形成源/漏极延伸区115,由此,源/漏极延伸区115对 准栅极叠层104。在栅极叠层104的侧壁形成间隙壁,如图1所示的第一间 隙壁109与第二间隙壁111。利用第一间隙壁109、第二间隙壁111及栅极叠 层104作为掩模形成源/漏极区113。借助控制施加至栅电极层107的电压可 控制通过源/漏极区113的电流。为了增加开关速度与降低接触电阻,通常将源/漏极区113硅化 (silicided)。 一般而言,借助在源/漏极区113及栅电极层107上方形成金 属层且接着进行退火工艺,可将源/漏极区113及栅电极层107硅化。退火工 艺可使金属层与硅衬底反应,由此可在源/漏极区113及栅电极层107上方形 成硅化层117。然而,硅化层117引起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即是在源/漏极延伸区115产生寄生电阻。寄生电阻降低了 传导电流及晶体管的整体效率。因此,目前亟需一种新颖的晶体管结构以及一种具有低接触电阻与降低 的寄生电阻的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及其形成方法,其可降低源/ 漏极延伸区的寄生电阻。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衬底,其具有多个隔离区形成在其 中;栅极介电层及栅电极层,在该衬底上方;多个间隙壁,沿着该栅极介电 层及该栅电极层的侧壁形成;多个源/漏极延伸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栅极 介电层的相对侧;多个源/漏极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栅极介电层与所述多 个源/漏极延伸区的相对侧;多个第一硅化区,在所述多个源/漏极延伸区中, 且在该栅极介电层的相对侧;以及多个第二硅化区,在该衬底的表面上方, 且在该栅极介电层与所述多个间隙壁的相对侧。上述半导体装置中,所述多个源/漏极区可具有n型导电性。 上述半导体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一硅化区可包括Ni2YbSi或NiYbSi。 上述半导体装置中,该源/漏极区可具有p型导电性。 上述半导体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一硅化区可包括M2PtSi或NiPtSi。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衬底,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多个 隔离区,该衬底包括第一区及第二区;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在该第 一区中,该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包括第一栅极叠层,其包括第一栅 极介电层及第一栅电极层;多个第一间隙壁,在该第一栅极叠层的侧壁;多 个第一源/漏极延伸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第一栅极叠层的相对侧;多个第 一源/漏极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第一栅极叠层与所述多个第一源/漏极延 伸区的相对侧;多个第一硅化区,在所述多个第一源/漏极延伸区中;以及多 个第二硅化区,在所述多个第一源/漏极区中,且在该第一栅极叠层与所述多 个第一间隙壁的相对侧。以及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在该第二区中, 该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包括第二栅极叠层,其包括第二栅极介电层 及第二栅电极层;多个第二间隙壁,在该第二栅极叠层的侧壁;多个第二源/ 漏极延伸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第二栅极叠层的相对侧;多个第二源/漏极 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第二栅极叠层与所述多个第二源/漏极延伸区的相对 侧;多个第三硅化区,在所述多个第二源/漏极延伸区中;以及多个第四硅化 区,在所述多个第二源/漏极区中,且在该第二栅极叠层与所述多个第二间隙 壁的相对侧。上述半导体装置中,该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可为N型金属氧化物 半导体装置,该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为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上述半导体装置中,该第一硅化区可包括Ni2YbSi或NiYbSi。 上述半导体装置中,该第三硅化区可包括Ni2PtSi或NiPtSi。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衬底,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多个 隔离区;栅极叠层,其包括形成在该衬底上的栅极介电层及栅电极层;多个 第一间隙壁,沿着该栅极叠层的侧壁形成;多个源/漏极区,在该衬底中,且 在该栅极叠层的相对侧,各源/漏极区包括轻掺杂区及重掺杂区,该轻掺杂区 在该栅极叠层的相对侧,该重掺杂区邻近该轻掺杂区;多个第一硅化区,在 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多个重掺杂区的表面及该栅电极层上方,所述多个第一硅 化区由第一材料形成;以及多个第二硅化区,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多个轻掺 杂区中,所述多个第二硅化区由第二材料形成,该第二材料与该第一材料不 同。上述半导体装置中,所述多个源/漏极区可具有n型导电性。 上述半导体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二硅化区可包括Ni2YbSi或NiYbSi。 上述半导体装置中,所述多个源/漏极区可具有p型导电性。 上述半导体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二硅化区可包括Ni2PtSi或NiPtSi。 本发明可以降低接触电阻并降低寄生电阻。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半导体装置;图2 图1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两个晶体管的形成步骤(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 晶体管;103 隔离区;105 栅极介电层;109 第一间隙壁;113 源/漏极区;117 硅化层;203 隔离(STI)区;101 衬底; 104 107 栅电极层;111 第二间隙壁;115 源/漏极延伸区;201 衬底;205 第一区;207 第二区; 303 栅电极层;403 第二源/漏极延伸区502 第二间隙壁;603 第二源/漏极区;901 第一光阻层; 1001 第二光阻层;301 栅极介电层; 401 第一源/漏极延伸区; 501 第一间隙壁; 601 第一源/漏极区; 701 第一硅化接触部;903 第一硅化区; 1003 第二硅化区;1201 接触蚀刻停止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操作方法及制造方法将在以下作详尽的说明。然而,以下实 施例并非本发明唯一的运用,本实施例仅是说明实施本发明的特定方法,并 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及专利范围。本发明将以优选实施例说明,以下实施例将说明在源/漏极延伸区具有降 低的寄生电阻的一对半导体晶体管。然而,本发明可应用于其他半导体装置。请参照图2,提供衬底201,衬底201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浅沟槽隔离区 203。衬底201可包括块状硅、掺杂或未掺杂衬底、或硅覆盖绝缘层(SOI) 衬底的有源层。SOI衬底可包括半导体材料层,例如硅、锗、硅锗、SOI、硅 锗覆盖绝缘层(SGOI)或其组合。也可利用其他衬底,例如多层(multi-layered) 衬底、梯度(gradient)衬底、混合晶向(hybrid orientation)衬底。可蚀刻衬底201以形成沟槽且在沟槽中填入介电材料,借此形成STI区 203。优选的是,可利用适用的方法在STI区203中填入如氧化物、高密度等 离子体(HDP)氧化物或类似材料的介电材料。STI区203可将衬底201分隔为第一区205及第二区207,其中第一区 205及第二区207可(但不必要)互相邻接。优选的是,衬底201的第一区 205及第二区207具有不同的导电性。例如,第一区205包括p型导电性, 而第二区207包括n型导电性。请参照图3,形成栅极介电层301及栅电极层303。可借助适当的工艺在 衬底201上方形成且图案化栅极介电层301及栅电极层303。栅极介电层301 可包括高介电常数(high k)介电材料,例如氧化硅、氮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物、含氮的氧化物、氧化铝、氧化镧、氧化铪、氧化锆、氮氧化铪、其组合或其他类似材料。优选的是,栅极介电层301的相对介电常数约大于4。在栅极介电层301包括氧化物的实施例中,栅极介电层301可利用任何 氧化工艺形成,例如在包含氧化物、水、氧化氮或其组合的环境中进行湿式 或干式热氧化法;或者,利用四乙基硅酸盐(TEOS)与氧为前体(precursor) 进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形成栅极介电层301。在一例子中,栅极介 电层301的厚度约介于4A至100A,且以约为12A为优选。栅电极层303可包括导电材料,例如金属、金属硅化物、金属氮化物、 掺杂多晶硅、其他导电材料或其组合。举例而言,金属可包括钽、钛、钼、 钨、铂、铝、铪或钌,金属硅化物可包括硅化钛、硅化钴、硅化镍、硅化钽, 金属氮化物可包括氮化钛、氮化钽。在一例子中,沉积非晶硅,接着进行再 结晶以形成多晶硅。在栅电极层303为多晶硅的实施例中,可借助低压化学 气相沉积法(LPCVD)形成厚度约介于100A至3500A的惨杂或未掺杂多晶 硅,且厚度以约400A为优选。请参照图4,形成第一源/漏极延伸区401及第二源/漏极延伸区403。可 利用栅极介电层301及栅电极层303作为掩模而注入适当的掺杂质,以在衬 底201的第一区205中形成第一源/漏极延伸区401 (轻掺杂源/漏极区)。在 衬底201的第一区205具有p型导电性的实施例中,可借助注入n型掺杂质, 例如砷离子、磷离子或其他类似掺杂质,以形成第一源/漏极延伸区401,借 以形成NMOS装置。由于栅极介电层301及栅电极层303作为掩模,第一源 /漏极延伸区401大致上对准栅极介电层301的边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调整 注入能量与掺杂质元素以获得所需要的掺杂深度。可利用栅极介电层301及栅电极层303作为掩模而注入适当的掺杂质, 以在衬底201的第二区207中形成第二源/漏极延伸区403。在衬底201的第 二区207具有n型导电性的实施例中,可借助注入p型掺杂质,例如硼离子、 镓离子或其他类似掺杂质,以形成第二源/漏极延伸区403,借以形成PMOS 装置。由于栅极介电层301及栅电极层303作为掩模,第二源/漏极延伸区 403大致上对准栅极介电层301的边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调整注入能量与 掺杂质元素以获得所需要的掺杂深度。请参照图5,沿着栅极介电层301及栅电极层303的侧壁形成第一间隙壁501及第二间隙壁502。可借助在己有的结构上方沉积第一间隙壁材料层 (未示出),以及在第一间隙壁材料层上方沉积第二间隙壁材料层(未示出), 来形成第一间隙壁501及第二间隙壁502。第一间隙壁材料层可包括氮化硅、 氮氧化物、碳化硅、氮氧化硅、氧化物或其他类似材料,优选的是,第一间 隙壁材料层包括氧化硅。可利用适当的工艺形成第一间隙壁材料层,例如 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溅镀(sputter)或其他方 法。可借助全面性(blanket)沉积介电材料以形成第二间隙壁材料层,其中 介电材料例如为氮化硅、氮氧化物、碳化硅、氮氧化硅、氧化物或其他类似 材料,优选的是,第二间隙壁材料层包括氮化硅。优选的是,第二间隙壁材 料层与第一间隙壁材料层为不同的材料,如此,有利于进行后续的选择性蚀 刻工艺。之后,进行一个或多个蚀刻工艺,例如各向异性蚀刻工艺,以从水平平 面去除不想要的第一间隙壁材料层与第二间隙壁材料层,借此形成第一间隙 壁501及第二间隙壁502,如图5所示。请参照图6,形成第一源/漏极区601及第二源/漏极区603 (重掺杂区)。 在衬底201的第一区205中形成第一源/漏极区601,且可使用与第一源/漏极 延伸区401类似的方法形成,然而,将n型离子注入至更深的深度,且注入 工艺利用第一间隙壁501及第二间隙壁502作为掩模。在衬底201的第二区 207中形成第二源/漏极区603,且可使用与第二源/漏极延伸区403类似的方 法形成,然而,将p型离子注入至更深的深度,且注入工艺利用第一间隙壁 501及第二间隙壁502作为掩模。请参照图7,将部分的第一源/漏极区601、第二源/漏极区603及栅电极 层303硅化,借以形成第一硅化接触部701。第一硅化接触部701以包括镍 为优选,然而,其也可包括其他适用的金属,例如钛、钴、钯、铂、铒或其 他类似材料。硅化工艺的进行可先全面性地沉积适当的金属层,接着实施退 火工艺,金属层可在退火工艺中与下方暴露的硅反应。之后,以选择性蚀刻 法去除未反应的金属层。优选的是,第一硅化接触部701的厚度约介于3nm 至50nm,且以约为10nm为优选。请参照图8,选择性地去除第二间隙壁502。在第一硅化接触部701形成后,选择性地去除第二间隙壁502,而不去除第一间隙壁501与第一硅化接 触部701。在第二间隙壁502为氮化硅而第一间隙壁501为氧化物的实施例 中,可进行湿蚀刻步骤以选择性地去除第二间隙壁502,而大致上不去除第 一间隙壁501。请参照图9,注入低功函数(work flmction)金属离子(例如,功函数约 介于3.0eV至4.5eV的镧化物金属,且功函数以约为4.1eV为优选),举例 而言,可注入钇离子、铒离子或其他类似离子至第一区205中的第一源/漏极 延伸区401。在此步骤中,形成并图案化第一光阻层901以覆盖第二区207 中的结构而暴露第一区205。第二区207受第一光阻层901保护而免于随后的离子注入,如为钇离子 的离子则被注入至一部分的第一源/漏极延伸区401,借此可将一部分的第一 源/漏极延伸区401非晶化,从而形成第一硅化区903。优选的是,利用第一 间隙壁501及第一硅化接触部701作为掩模,将钇离子注入至第一源/漏极延 伸区401。钇离子可穿透第一间隙壁501的水平部分且被注入至第一源/漏极 延伸区401,但是,钇离子不会穿透第一硅化接触部701及第一间隙壁501 的垂直部分。当钇离子已注入后,可利用第一间隙壁501及第一硅化接触部701作为 掩模,将互补金属离子注入至第一源/漏极延伸区401。或者,也可同时进行 互补金属离子与钇离子的注入。优选的是,互补金属离子可包括镍。金属离 子不会穿透第一硅化接触部701,然而,金属离子可穿透第一间隙壁501且 被注入至第一源/漏极延伸区401。优选的是,以离子注入工艺注入钇离子与镍离子至深度约介于0.003pm 至0.3pm,且以约为0.07pm为优选。钇离子与镍离子的掺杂浓度约介于1 x1013 原子/cn^至lxl0"原子/cm2,且钇离子以约为1.4><1016原子/(^2为优选,而 镍离子以约为4xl0"原子/cn^为优选。请参照图10,注入高功函数(约介于4.6eV至5.5eV,且以约为5.2eV 为优选)金属离子,举例而言,可将铂离子、铱离子或其他类似离子注入至 一部分的第二源/漏极延伸区403以形成第二硅化区1003。在此步骤中,从 第二区207去除第一光阻层901,形成并图案化第二光阻层1001以覆盖第一 区205中的结构而暴露第二区207。第一区205受第二光阻层1001保护而免于随后的离子注入,如为铂离子 的离子则被注入至一部分的第二源/漏极延伸区403,借此可将一部分的第二 源/漏极延伸区403非晶化,从而形成第二硅化区1003。优选的是,禾i」用第 一间隙壁501及第一硅化接触部701作为掩模,将铂离子注入至第二源/漏极 延伸区403。铂离子可穿透第一间隙壁501的水平部分且被注入至第二源/漏 极延伸区403,但是,铂离子不会穿透第一硅化接触部701及第一间隙壁501 的垂直部分。当铂离子己注入后,可利用第一间隙壁501及第一硅化接触部701作为 掩模,将互补金属离子注入至第二源/漏极延伸区403。或者,互补金属离子 与铂离子的注入也可同时进行。优选的是,互补金属离子可包括镍。金属离 子不会穿透第一硅化接触部701,然而,金属离子可穿透第一间隙壁501且 被注入至第二源/漏极延伸区403。优选的是,以离子注入工艺将铂离子与镍离子注入至深度约介于0.03pm 至0.3(im,且以约0.07|im为优选。铂离子与镍离子的掺杂浓度约介于lx1013 原子/cr^至lxl0"原子/cm2,且铂离子的掺杂浓度以约为4.5xl0"原子/cm2 为优选,而镍离子的掺杂浓度以约为4.5xl0"原子/cr^为优选。请参照图11,其示出离子注入工艺及去除第二光阻层1001后情形。去 除第二光阻层1001后,进行低温快速热退火处理(RTA),以将第一硅化区 903与第二硅化区1003中的材料转换成硅化合金。在钇离子与镍离子注入第 一硅化区903且铂离子与镍离子注入第二硅化区1003的实施例中,第一硅化 区903包括Ni2YbSi的合金,而第二硅化区1003包括Ni2PtSi的合金。也可 利用其他退火方法,例如将上述结构放置于炉管(fUrnace)中、将上述结构 放置于物理气相沉积(PVD)反应室(chamber)中或将上述结构放置于加热 板(hotplate)上,且可对上述结构提供真空、含氮或含氦的环境。进行上述退火处理之后,可进行选择性蚀刻法以去除在STI区203或第 一间隙壁501上方的金属离子或含金属的氧化层。举例而言,可利用湿蚀刻 法去除未反应的金属离子及含金属氧化层。在去除外来的金属离子及含金属氧化层后,可进行另一退火处理(不是 必要的)。第二退火处理可以如上述的第一退火处理利用快速热退火处理 (RTA),或者,第二退火处理也可利用其他方法。在钇离子与镍离子注入第一硅化区903且铂离子与镍离子注入第二硅化区1003的实施例中,第二退 火处理可在第一硅化区903将含Ni2YbSi合金转换成包括NiYbSi的合金,并 且在第二硅化区1003将含Ni2PtSi合金转换成包括NiPtSi的合金。像这样对 第一硅化区903及第二硅化区1003进行进一步退火处理,可产生近带边(near band edge)功函数接触,从而进一步减少装置的寄生电阻。请参照图12,形成第一硅化区903及第二硅化区1003后,可在结构上 方形成接触蚀刻停止层(contact etch stop layer, CESL) 1201 (非必要的)。 CESL 1201可用来保护装置以避免其他工艺引起的损害,或者,CESL 1201 可在装置的沟道区产生应变(strain)以增进装置的效率。在一例子中,CESL 1201包括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形成的氮化硅。CESL 1201可包括其他材料,例如氮化物、氮氧化物、其组合或其他材料,CESL 1201 可利用其他方法形成,例如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LPCVD) 。 CESL 1201的 厚度约介于50A至2000A,且以约为700A为优选。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能包含其他元件,举例而言,本 发明的实施例可能包含凸起的源/漏极区(raised source/drain)、应力区/层、 包括多层栅极的不同栅极结构、及/或类似元件。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以上公开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可作一定的 改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衬底,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多个隔离区;栅极介电层及栅电极层,在该衬底上方;多个间隙壁,沿着该栅极介电层及该栅电极层的侧壁形成;多个源/漏极延伸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栅极介电层的相对侧;多个源/漏极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栅极介电层与所述多个源/漏极延伸区的相对侧;多个第一硅化区,在所述多个源/漏极延伸区中,且在该栅极介电层的相对侧;以及多个第二硅化区,在该衬底的表面上方,且在该栅极介电层与所述多个间隙壁的相对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源/漏极区具有n型 导电性。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硅化区包括 Ni2YbSi或NiYbSi。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该源/漏极区具有p型导电性。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硅化区包括 Ni2PtSi或NiPtSi。
6. —种半导体装置,包括衬底,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多个隔离区,该衬底包括第一区及第二区; 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在该第一区中,该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装置包括第一栅极叠层,其包括第一栅极介电层及第一栅电极层; 多个第一间隙壁,在该第一栅极叠层的侧壁;多个第一源/漏极延伸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第一栅极叠层的相对多个第一源/漏极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第一栅极叠层与所述多个 第一源/漏极延伸区的相对侧;多个第一硅化区,在所述多个第一源/漏极延伸区中;以及 多个第二硅化区,在所述多个第一源/漏极区中,且在该第一栅极叠层与所述多个第一间隙壁的相对侧;以及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在该第二区中,该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包括第二栅极叠层,其包括第二栅极介电层及第二栅电极层; 多个第二间隙壁,在该第二栅极叠层的侧壁;多个第二源/漏极延伸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第二栅极叠层的相对多个第二源/漏极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第二栅极叠层与所述多个第二源/漏极延伸区的相对侧;多个第三硅化区,在所述多个第二源/漏极延伸区中;以及 多个第四硅化区,在所述多个第二源/漏极区中,且在该第二栅极叠层与所述多个第二间隙壁的相对侧。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该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 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该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为P型金属氧 化物半导体装置。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该第一硅化区包括Ni2YbSi或 NiYbSi。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该第三硅化区包括Ni2PtSi或 NiPtSi。
10. —种半导体装置,包括衬底,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多个隔离区;栅极叠层,其包括形成在该衬底上的栅极介电层及栅电极层; 多个第一间隙壁,沿着该栅极叠层的侧壁形成;多个源/漏极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栅极叠层的相对侧,各源/漏极区 包括轻掺杂区及重掺杂区,该轻掺杂区在该栅极叠层的相对侧,该重掺杂区 邻近该轻掺杂区;多个第一硅化区,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多个重掺杂区的表面及该栅电极 层上方,所述多个第一硅化区由第一材料形成;以及多个第二硅化区,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多个轻掺杂区中,所述多个第二 硅化区由第二材料形成,该第二材料与该第一材料不同。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源/漏极区具有n 型导电性。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二硅化区包括 Ni2YbSi或NiYbSi。
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源/漏极区具有p 型导电性。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二硅化区包括 Ni2PtSi或NiPtSi。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衬底,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多个隔离区;栅极介电层及栅电极层,在该衬底上方;多个间隙壁,沿着该栅极介电层及该栅电极层的侧壁形成;多个源/漏极延伸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栅极介电层的相对侧;多个源/漏极区,在该衬底中,且在该栅极介电层与所述多个源/漏极延伸区的相对侧;多个第一硅化区,在所述多个源/漏极延伸区中,且在该栅极介电层的相对侧;以及多个第二硅化区,在该衬底的表面上方,且在该栅极介电层与所述多个间隙壁的相对侧。本发明能够减少半导体装置的寄生电阻。
文档编号H01L27/092GK101271897SQ20071013824
公开日2008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0日
发明者余振华, 叶震南, 林正堂 申请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