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以及电化学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5244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极以及电化学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以及电化学器件。技术背景目前,已知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电化学器件。这种电化学器件,要求高温环境下的安全性。于是,为了抑制温度的上升,在活性物质10层中含有吸热材料。(参照日本特开2001-273885号公报、特开平10—64549号公报、特开平11-233150号公报、再表02-41422号公报)然而,对于现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希望进一步提升高温环境时的安全性。15
发明内容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暴露在高温环境时的电化学器件的安全性的电极,以及使用该电极的电化学器件。本发明涉及的电极包括集电体、被设置在集电体上的吸热材料20层、以及被设置在吸热材料层上的活性物质层,吸热材料通过脱水分解而表现出吸热性。在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通常环境的热量从热传导极高的集电体最大量地流向活性物质层。然而,本发明中,集电体上存在着表现出吸热的吸热材料层,因而可以效率良好地抑制热量从集电体向活性25物质层的流入。尤其是脱水分解的吸热表现出大量的吸热量,因而优选。这里,吸热材料优选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从6(TC以上开始吸热的吸热材料,更优选从200。C以上开始吸热的吸热材料。活性物质中,达到20(TC以上就发生热失控的情况较多,通过吸热材料在6(TC30以上,尤其在200。C以上开始吸热,能够有效地抑制活性物质层的热失控。另外,优选吸热材料的吸热开始温度为活性物质的热失控峰值温度以下的温度。优选吸热材料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所表现出的吸热的温度范围包括活性物质的热失控峰值温度。由此,抑制热失控的5效果提高。另外,优选吸热材料为金属氢氧化物。因此,由于金属氢氧化物在表面上具有氢氧基,因而与集电体和活性物质的紧密结合性优良。另外,由于是无机物,因而其自身不容易燃烧,安全性高。另外,优选吸热材料为集电体的构成材料的氢氧化物。因此,由10于能够通过对集电体的表面进行处理而形成吸热材料层,因而制造容易。特别优选的方式是,活性物质为含有锂的金属氧化物,吸热材料为氢氧化铝,吸热材料的厚度为1050nm的方式。另外,优选吸热材料层形成在集电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整个表15面上。本发明涉及的电化学器件包括上述电极。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暴露在高温环境时的电化学器件的安全性。20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正极的一部分截面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氢氧化铝的DSC曲线。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的破裂立体图。25图4是图3的ZX平面的截面图。图5是示意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条件以及结果的表。16…集电体,18...吸热材料层,20…活性物质层,140...电极,100...锂离子二次电池。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适用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在可能的情况下,有时用相同的符号标注相同的要素,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1所示,电极140具有集电体16,在集电体16的两面上形成5的吸热材料层18、18,以及分别设在吸热材料层18、18上的活性物质层20、20。集电体16的厚度没有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为5100)am。在集电体16的一端形成有向着外侧延伸而成的舌状部16a。作为集电体16,可以使用铝箔、铜箔、镍箔等。10活性物质层20是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助剂、结合剂的层。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用的活性物质,只要能够可逆地进行锂离子的吸收和放出、锂离子的脱离和插入(intercalation)、或锂离子和该锂离子的相对阴离子(例如,C1(V)的惨杂和去掺杂,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已知的电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列举出含锂的15金属氧化物。作为含锂的金属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出钴酸锂(LiCo02)、镍酸锂(LiNi02)、锂锰尖晶石(LiMn204)、以及以通式LiNixCoyMnz02(x+y+z=l)表示的复合金属氧化物、锂钒化合物(LiV205)、橄榄石型LiMP04(其中,M表示Co、Ni、Mn或Fe)、钛酸锂(Li4Ti5012)等。20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用的活性物质,只要能够可逆地进行锂离子的吸收和放出、锂离子的脱离和插入、或锂离子和该锂离子的相对阴离子(例如,C104—)的掺杂和去掺杂,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已知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要素中所用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MesocarbonMicrobeads),中间25相碳纤维(MCF),焦炭类,玻璃状碳,有机化合物烧成体等的碳素材料,Al、Si、Sn等能够与锂进行化合的金属,以Si02、Sn02等氧化物为主体的非晶化合物、钛酸锂(Li4Ti3012)等。另外,作为用于双电层电容器中的电极,可以列举出己知的具有电子导电性的多孔体。例如,可以优选使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30间相碳微球(MesocarbonMicrobeads),中间相碳纤维(MCF),焦炭类,玻璃状碳,有机化合物烧成体等的碳素材料。导电助剂只要能够使活性物质层20的导电性良好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导电助剂。例如,可以列举出炭黑类,碳素材料,铜、镍、不锈钢、铁等的金属粉末,碳素材料以及金属粉末的混合物,ITO等导电性化合物。另外,不含有导电助剂也能够实施本发明。5结合剂只要能够将上述的活性物质层的粒子和导电助剂的粒子结合在集电体16上就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导电助剂。例如,可以列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三氟氯乙烯(PCTFE)、乙10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聚氟化乙烯(PVF)等的氟树脂以及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活性物质层20的厚度没有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为10200jim。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在集电体16和活性物质层20之间存在有吸热材料层18。该吸热材料层是含有通过脱水分解而表现出吸热的吸15热材料的层。通过脱水分解而吸热的材料吸收较大的热量。通过脱水分解而表现出吸热的吸热材料中,优选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曲线中从80°C以上开始吸热的吸热材料,更优选从2(KTC以上开始吸热的吸热材料。活性物质中,达到20(TC以上就发生热失控的情况较多,通过吸热材料在6(TC以上尤20其在200。C以上开始吸热,能够有效地抑制活性物质的热失控。作为这种吸热材料,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出氢氧化铝(A1(0H)3)、氢氧化铜(Cu(0H)2)、氢氧化镁(Mg(OH)2)、氢氧化镍(Ni(OH)2)等的金属氢氧化物。这些金属氢氧化物通过脱水分解而吸热。例如,氢氧化铝的吸热开始温度约为200°C,在20040(TC进行充分的吸热。25另外,氢氧化铜的吸热开始温度约为6(TC,在608(TC进行充分的吸热。另外,氢氧化镍的吸热开始温度约为25(TC,氢氧化镁的吸热开始温度约为30(TC。氢氧化铝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如图2所示。尤其是如果使用金属氢氧化物作为吸热材料,则由于具有氢氧基,因而具有提高与集电性以及活性物质的紧密结合性的优点。另外,由30于是无机物,因而吸热材料自身不容易燃烧,安全性高。而且,如果吸热材料是集电体16的材料的氢氧化物,则制造容易,因而优选。另外,优选吸热材料的吸热开始温度为活性物质的热失控峰值温度以下的温度。优选吸热材料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表现出吸热的温度范围包括活性物质的热失控峰值温度。由此,抑制热失控的效果提高。在这里,活性物质层的热失控峰值温度,是指在活性物质和5电解液接触的状态下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作为具有最大的极大值的峰值温度而被定义的值,例如,如下所示。[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例如,如果对表1的含锂的金属氧化物,使用氢氧化铝作为吸热材料,则由于吸热材料的吸热开始温度低于活性物质的热失控峰值温10度,因而吸热材料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的吸热温度范围包含活性物质的热失控峰值温度。另外,吸热材料层18的厚度并没有被特别地限定,优选为吸热区间的积分吸热量成为吸热材料层18的每单位面积4xl0勺/cm2以上的厚度。在这里,吸热可能量Q,可以通过将吸热材料层18的每单位面积15的吸热材料的担载量(g/cm2)乘以每单位重量的吸收可能量Qo(J/g)而得到。每单位重量的吸收可能量Q。(J/g)通过对各吸热材料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表现出吸热的区间的热吸收量进行积分而得到。氢氧化铝的Q。为2010J/g。另外,吸热材料层18的厚度没有上限,但是为了使阻抗足够低,20例如,为了使一对正负极的电池的每单层的电阻为10Q/cm2以下,例如对于氢氧化铝而言,优选厚度为50nm以下。另外,优选该吸热材料层18形成在集电体16和活性物质层20的界面的整个面上,即使形成在集电体16和活性物质层20的界面的一部分上的情况下,与没有形成吸热材料层18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高温时的安全性。(电极的制造方法)首先,准备集电体16。接着,在溶剂中混合含锂的金属氧化物粉的活性物质、结合剂、必要的量的导电助剂来调制浆料。通过例如刮5刀法等在集电体16的两面上涂布该浆料,进行干燥以形成活性物质层20、20。接着,通过将该电极浸渍在碱性的水溶液中,在集电体16的表面上形成规定厚度的集电体的氢氧化物层,在集电体16和活性物质层20之间形成作为吸热材料层18的氢氧化物层。10在这里,在浸渍于碱性水溶液的情况下,按照需要形成的氢氧化物的厚度,可以适当地设定pH、温度、浸渍时间。优选的碱性水溶液是氢氧化锂水溶液。碱性水溶液的优选的pH为11。另外,优选的浸渍时间为1小时。另外,在电极活性物质与水接触而呈碱性的情况下(例如,包含15含锂的金属氧化物的情况下,尤其是含有镍的含锂的金属氧化物的情况下),通过将形成有活性物质层的电极放置在高湿度环境下规定的时间来形成氢氧化物层。尤其是与水接触后表现出强碱性,例如pH10以上的含锂的金属氧化物,可以通过这种制法而容易地形成作为吸热材料层的氢氧化物层。20可以如下地评价碱性程度。例如,可以在纯水中混合5wtn/。的活性物质,利用搅拌器搅拌10分钟左右,放置大约30分钟,采用上部的澄清液,利用pH计等测量pH。作为表现出这种强碱性的含锂的金属氧化物,可以列举出在下面的表2中所示的含锂的金属氧化物。另外,关于含Li的金属氧化物,不仅可以通过活性物质的组成,还可以通过其制法25来改变碱性程度。如表2所示,含有镍元素的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有表现出高pH的倾向,在本发明中优选。另夕卜,Li的比例为1,Ni的比例为0.8以上的含锂的金属氧化物的pH为11.7以上,在本发明中尤其优选。[表2]活性物质pHLi(Niv3Co!,3Mn,/3)0210.7Li(Nio.8Coo.Mnoj)0211.7Li(Ni0.8Co0.15Al0.05)O211.7LiCo0210.1Li4Ti501211.2LiNi0211.9Li(Nii/3Co,/3Mn,/3)02:LiMri204二l:l10.3可以适当地设定放置在高湿度环境下的情况的环境的相对湿度、温度、时间等,使得氢氧化物层达到所期望的厚度。例如,优选相对5湿度6090%的环境、2560%的温度、172小时左右。然后,必要时,例如,可以利用辊压装置等对如此地形成有吸热材料层18以及活性物质层20的电极进行处理。辊压的线压,例如可以为1050kgf/cm。(作用效果)10在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通常环境的热量从热传导极高的集电体最大量地流向活性物质层20。然而,本发明中,集电体16和活性物质层20之间存在着通过脱水分解而表现出吸热的吸热材料层18,因而可以效率良好地抑制热量从集电体16向活性物质层20流入。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暴露于高温环境时的安全性。15(锂离子二次电池)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图3是示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部分破裂立体图。另外,图4是图3的层叠构造体85、引线22以及引线12的ZX截面向视图。20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主要由层叠构造体85、以密闭状态容纳层叠构造体85的外壳(外装体)50、用于连接层叠构造体85和外壳50的外部的引线22以及引线12构成。如图4所示,层叠构造体85中,从上依次层叠负极130、隔离层40、正极140、隔离层40、负极130、隔离层40、正极140、隔离层40、负极130。在这里,正极140是上述的电极。正极140以活性物质层20与隔离层40接触的方式而被层叠。(负极)负极130具有负极集电体15和在负极集电体15的两面上形成的5活性物质层10、10。负极130以活性物质层10分别与隔离层40接触的方式而被层叠。负极集电体15的材料,只要是通常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阳极用集电体而使用的金属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出铜或镍等。在负极集电体15的端部,形成有各集电体分别向着外侧延伸10而成的舌状部15a。活性物质层IO是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结合剂等的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只要能够可逆地进行锂离子的吸收和放出、锂离子的脱离和插入、或锂离子和该锂离子的相对阴离子(例如,CKV)的掺杂和去掺杂,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与己知的锂离子二次15电池要素中所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MesocarbonMicrobeads),中间相碳纤维(MCF),焦炭类,玻璃状碳,有机化合物烧成体等的碳素材料,Al、Si、Sn等能够与锂进行化合的金属,以SiCb、Sn02等氧化物为主体的非晶化合物、钛酸锂(Li4Ti3012)等。20上述物质之中优选碳素材料。尤其优选碳素材料的层间距离d002为0.3350.338nm,而且碳素材料的晶格的大小Lc。。2为30120nm。通过使用如此的材料,可以更加效率良好地进行锂离子的吸收和放出、锂离子的脱离和插入。作为满足这种条件的碳素材料,可以列举出人造石墨、MCF等。另外,可以利用X射线衍射法求出上述层间距do()225以及晶格的大小LC(W2。本实施方式中,尤其优选活性物质层10的负极活性物质的担载量为2.015.0mg/cm2。在这里,担载量是负极集电体15的表面的每单位面积的负极活性物质的重量。活性物质层10中含有的活性物质以外的各构成要素,可以使用与30构成活性物质层20的物质相同的物质。另外,活性物质层10中也优选含有与活性物质层20相同的导电助剂。(隔离层)被配置在活性物质层10和活性物质层20之间的隔离层40,由电绝缘性的多孔体形成。隔离层的材料没有被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已知的隔离材料。例如,作为电绝缘性的多孔体,可以列举出由聚乙烯、5聚丙烯或聚烯烃形成的膜的单层体、层叠体和上述树脂的混合物的延伸膜,或者,由从纤维素、聚酯以及聚丙烯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构成材料形成的纤维无纺布。在这里,如图4所示,在平面视图中,层叠构造体85的面积按照隔离层40、活性物质层IO(即负极130)、活性物质层20(即、正极10140)的顺序减小,活性物质层10的端面比活性物质层20的端面更加向外侧突出,隔离层40的端面比活性物质层10的端面更加向外侧突出。由此,即使因制造时的误差等而导致各层在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产生一些位置偏离,也可以在层叠构造体85中容易地使活性物质层20的整个表面与活性物质层10相对。所以,从活性物质层20放出15的锂离子经隔离层40而被活性物质层10充分地吸取。而且,由于隔离层40大于活性物质层20和活性物质层10,并且从活性物质层20和活性物质层10的端面突出,因而减少了因活性物质层20和活性物质层IO接触而引起的短路。(电解质溶液)20电解质溶液被包含在活性物质层10、活性物质层20、以及隔离层40的内部。电解质溶液并没有被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已知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要素中所用的含有锂盐的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水溶液、使用有机溶剂的电解质溶液)。但是,由于电解质水溶液的电化学性分解电压较低,因而充电时的耐用电压被限制得较低,所以优选使用有机25溶剂的电解质溶液(非水电解质溶液)。作为二次电池要素的电解质溶液,优选使用将锂盐溶解在非水溶剂(有机溶剂)中而形成的溶液。作为锂盐,例如,可以使用LiPF6、LiC104、LiBF4、LiAsF6、LiCF3S03、LiCF3CF2S03、LiC(CF3S02)3、LiN(CF3S02)2、LiN(CF3CF2S02)2、LiN(CF3S02)(C4F9S02)、LiN(CF3CF2CO)2、LiBOB等的盐。并且,可以30单独使用这些盐的l种,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另外,作为有机溶剂可以使用己知的二次电池要素中所使用的溶齐U。例如、可以优选列举出碳酸亚丙基酯、碳酸亚乙酯、以及碳酸二乙酯等。可以单独使用这些溶剂,也可以将2种以上按照任意的比例混合起来使用。由于溶剂组成对安全性有较大的影响,因而现有技术中是有必要考虑到安全性来选择溶剂组成。但是,由于本发明中的电5池几乎没有穿钉(nailpenetration)时的发热,因而溶剂组成的选择范围宽,可以使用所有的溶剂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电解质溶液也可以是通过添加液体状以外的凝胶剂而得到的凝胶状电解质。另外,也可以含有固体电解质(固体高分子电解质或者由离子传导性无机材料形成的电解质)以代替电10解质溶液。(引线)引线22以及引线12呈丝带状的外形,从外壳50内穿过密封部50b向外部突出。引线22由金属等导体材料形成。作为该导体材料,例如可以采用15铝等。如图4所示,引线22的在外壳50内的端部,通过阻抗焊接等与各正极集电体16、16的各舌状部16a、16b接合,引线22经由各正极集电体16而与各活性物质层20电相连。另一方面,引线12也由金属等的导体材料形成。作为该导体材料,例如可以利用铜或镍等的导电材料。引线12的在外壳50内的端部,20与负极集电体15、15、15的舌状部15a、15a、15a相焊接,引线12经由各负极集电体15与各活性物质层10电相连。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为了提高密封性,引线22、12中被外壳50的密封部50b所夹着的部分被树脂等的绝缘体14覆盖。绝缘体14的材质并没有被特别地限定,例如优选分别由合成树脂形成。引25线22和引线12在与层叠构造体85的层叠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隔开。(外壳)外壳50只要能够密封层叠构造体85,防止空气和水分进入外壳内部,就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已知的二次电池要素中所用的外壳。30例如,可以使用以环氧树脂等的合成树脂以及铝等的金属板作成树脂层压板的板材。如图3所示,外壳50通过将矩形状的可挠性的板51C在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进行对折而形成,从层叠方向(上下方向)的两侧将层叠构造体85夹住。对折后的板51C的端部中,除了折返部50a之外,其余3边的密封部50b通过热密封或粘合剂而粘合,将层叠构造体85密封在内部。另外,外壳50通过在密封部50b与绝缘体145粘合,从而密封引线22、12。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图1和图4的正极140中,在集电体16的两面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20以及吸热材料层18,但是,也可以仅在一面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20以及吸热材料层18。10另外,图4中,层叠有多个正极和负极,但是也可以仅配备一对正极和负极。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将上述的电极140作为正极而使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但是,也可以将电极140作为负极而使用,也可以像电极140那样在正极以及负极中使用吸热材料层。另外,上述实15施方式中示例了锂离子二次电池,但是,本发明中也可以实施使用上述电极140的双电层电容器等的电化学电容器。[实施例Al](正极的准备)依照以下的顺序制作正极。利用行星搅拌机对90重量份的作为正20极活性物质的pH7.5的LiCo02、5重量份的导电助剂乙炔黑、5重量份的作为粘合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混合分散,然后添加适量的NMP调整粘度,得到浆状的涂布液。利用刮刀法按照活性物质担载量成为22.5mg/cm2的方式将所得到的涂布液涂布在集电体即铝箔(20pm)上,并进行干燥。在4(TC以及25湿度90%的环境下将干燥后的电极保存1小时,形成5nm的氢氧化铝层。利用砑光辊进行压制,使得活性物质层的空孔率相对于该正极为30%。将压制后的正极冲裁为30.5mmx41mm尺寸的大小,制作出正极。(负极的准备)利用行星搅拌机对92重量份的负极活性物质即天然石墨、8重量30份的粘合剂即PVdF进行混合分散,然后添加适量的NMP调整粘度,得到浆状的涂布液。利用刮刀法,按照活性物质担载量成为10.5mg/cm2的方式将所得到的涂布液涂布在集电体即铜箔(15pm)上,并进行干燥。利用砑光辊进行压制,使得活性物质层的空孔率相对于所制作的负极为30%。将压制后的负极冲裁为31mmx41.5mm尺寸的大小。(电池化)5接着,以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插入被冲裁为32mmx43mm尺寸的大小的聚烯烃隔离层(厚度25pm、格莱(Gurley)通气时间100秒)的方式进行层叠,使得正负极对达到10层。对两端面进行热压接,得到电池层叠体。另外,将正负两电极的一部分延长为带状,以形成连接端子。以体积比为2比1比7的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10碳酸二乙酯(DEC)作为溶剂,以lmohdm—3的比例的LiPFe作为溶质,溶解l,3-丙垸磺内酯(5重量份),形成非水电解液,使用该非水电解液作为电解液。利用在上述的工序中所得到的非水电解液和层叠体,按照下述的顺序制作层叠型锂离子二次电池。将上述的电池组插入由铝层压膜形15成的外装体中。在插入到外装体之内的状态下将电池组保持在真空槽内,向外装体内注入上述的非水电解液,使电池组含浸在非水电解液中。非水电解液的含浸结束后,在保持减压状态的同时密封外装体的未密封的部分,得到层叠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的评价)20以4.2V满充电所制作的电池后,加热至16(TC,测量热失控(发烟、破裂、失火)的发生率。[实施例A2、A3]除了吸热材料层的厚度为10、50n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Al相同。[比较例Al]25除了不形成吸热材料层之外,其余与实施例Al相同。[实施例B1]除了使用LiMn204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之外,其余与实施例Al相同。[比较例B1]除了不形成吸热材料层之外,其余与实施例Bl相同。30[实施例Cl]除了使用LiNi。.8Co。.,5Al,0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之外,其余与实施1510例Al相同。[比较例Cl]除了不形成吸热材料层之外,其余与实施例C1相同。[实施例Dl]除了使用LiNio.55Mno.3Co(n0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之夕卜,其余与实施例Al相同。[比较例D1]除了不形成吸热材料层之外,其余与实施例D1相同。结果如图5所示。在形成吸热材料层的实施例中,与比较例相比,加热试验的结果良好。权利要求1.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电体、被设置在所述集电体上的吸热材料层、以及被设置在所述吸热材料层上的活性物质层,其中,所述吸热材料通过脱水分解而表现出吸热性。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10所述吸热材料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从6(TC以上开始吸热。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材料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从200°C以上开始吸热。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材料的吸热开始温度为活性物质的热失控峰值温度以下的温度。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20所述吸热材料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表现出吸热的温度范围包括所述活性物质的热失控峰值温度。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材料为金属氢氧化物。2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材料为所述集电体的构成材料的氢氧化物。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30所述活性物质为含锂的金属氧化物,所述吸热材料为氢氧化铝,所述吸热材料的厚度为1050nm。9.一种电化学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极,所述电极包括集电体、被设置在所述集电体上的吸热材料层、以及被设置在所述吸热材料层上的活性物质层,其中,所述吸热材料通过脱水分解而表现出吸热性。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暴露在高温环境时的电化学器件的安全性的电极,以及使用该电极的电化学器件。该电极包括集电体、被设置在集电体上的吸热材料层、以及被设置在吸热材料层上的活性物质层。吸热材料层包括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曲线中从80℃以上表现出吸热的吸热材料。文档编号H01M10/40GK101276901SQ20081008692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申请日期2008年3月28日优先权日2007年3月29日发明者宫木阳辅,小川和也,桧圭宪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