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电容器阵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524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层叠电容器阵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电容器阵列。
背景技术
作为先前的层叠电容器阵列已知具有,将并列设置有多个内部电 极的内部电极层和电介质层交替地层叠的电容器素体,和在该电容器 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0-331879号公报)。从内部电极的相对方向观看特开2000-331879号公报中记载的层 叠电容器阵列的情况下,在各内部电极层中,多个内部电极离开规定 的距离而并列设置。由于这样,在内部电极相对方向上看的情况下, 在相对的多个内部电极彼此之间存在没有内部电极的区域。即,由相 对的内部电极在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形成多个电容器,由于相对的内部 电极彼此之间没有内部电极的区域,使这些多个电容器明确地分离。然而,在将电压施加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上的情 况下,产生分别与加在多个电容器上的电压相应的变形,在没有电容 器间的内部电极的区域中,由于各电容器的变形产生的应力集中。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抑制在多个电容器间的应力集中的层叠电 容器阵列。发明内容本发明的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器素体,其 具有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和第2主面;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 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的第1和第2端面;以连接 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1 和第2侧面,并且具有介电特性;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 第2,第3和第4端子电极;与第l端子电极连接,并且配置在电容器 素体内的多个第1内部电极;与第2端子电极连接,并且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内的多个第2内部电极;与第3端子电极连接,并且配置在电 容器素体内的多个第3内部电极;与第4端子电极连接,并且配置在 电容器素体内的多个第4内部电极。电容器素体具有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延伸的第1区域;和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 延伸,并且沿着与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垂直的方向与第1区域并列的第2区域;多个第1内部电极配置在第1区域内;多个第2内部电极配置在第2区域内;多个第3内部电极跨越第1和第2区域二 者而配置;多个第4内部电极跨越第1和第2区域二者而配置;各第3 内部电极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内,使得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 与多个第1内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相对,并在之间夹住电容器素体的一 部分;而且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与多个第2内部电极的 至少1个相对,并在之间夹住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各第4内部电极 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内,使得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与多个 第1内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相对,并在之间夹住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 而且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与多个第2内部电极的至少1 个相对,并在之间夹住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各第3内部电极与多个 第4内部电极中的一个,沿着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在之间夹 住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相邻接;各第4内部电极与多个第3内部电极 中的一个,沿着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在之间夹住电容器素体 的一部分相邻接。在上述层叠电容器阵列中,由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区域内的 第1内部电极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形成一个电容器;由位于电容器 素体的第2区域内的第2内部电极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形成另一个 电容器。第3和第4内部电极都跨越第1和第2区域而配置。由于这 样,即使在将电压加在由第1内部电极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形成的 电容器和由第2内部电极与第3和第4内部电极形成的电容器上,分 别由电容器在第1和第2区域中产生电致伸縮的情况下,由于第3和 第4内部电极跨过第1和第2区域,在第1和第2区域间也产生电致 伸縮。这样,可抑制应力集中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区域之间, 即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二个电容器之间。另外,第3和第4内部电极 相邻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内。在同极性的内部电极相邻相对的地方,将电压加在层叠电容器阵列上,不产生电场。因此,可抑制由电致伸 缩产生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振动。优选,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各第1内部电极配置在 与多个第2内部电极的任何一个不同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 有增大内部电极间的间隔的部分,可以抑制由电致伸縮产生的振动。发明的效果采用本发明可以提供可抑制应力集中在多个电容器之间的层叠电 容器阵列。从下面给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说明和 附图只是例示,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从下面给出的详细说明中还可了解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但应理解, 详细说明和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具体例子只是为了例示。技 术熟练的人从这个详细说明中知道,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 种改变和改进。


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图2为在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 分解立体图;图3为说明图i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m-in箭头剖面的结构的图;图4为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等效电路图; 图5为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图6为在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 分解立体图;图7为说明图5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vn-vn箭头剖面的结构的图;图8为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图9为在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 分解立体图;图10为说明图8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X-X箭头剖面的结构的图;图11为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12为在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 分解立体图;图13为说明图ii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xm-xni箭头剖面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于相同 的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l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3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结构。 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为第1实施方 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说明图i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m-in箭头剖面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1具有电容器素 体L1,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的外表面上的第1 第4端子电极l 4。第1 第4端子电极1 4,通过将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和玻璃料的 导电性膏涂抹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通过烧结而形成。根据需要, 可在烧结的端子电极上形成电镀层。这些第1 第4端子电极1 4, 在电容器素体L1的表面上电气上互相绝缘地形成。如图1所示,电容器素体L1为长方体形,它具有互相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1和第2主面Lla、 Lib;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 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la, Ll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端 面Llc、 Lld;在第l和第2主面Lla、 Li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连 接第1和第2主面Lla、 Li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 Lle、 Llf。第1和第2端子电极1, 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l的第2侧面Llf 上。第1和第2端子电极1, 2,按该顺序从第1端面Llc,向着第2 端面Lld配置。第3和第4端子电极3, 4配置在与电容器素体L1的第2侧面Llf相对的第l侧面Lle上。第3和第4端子电极3, 4按该 顺序从第1端面Llc向着第2端面Lld配置。如图2所示,电容器素体L1具有层叠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 8层)的电介质层10 17。各电介质层10 17由包含电介质陶瓷的陶 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在实际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电介质层10 17间的边界作成一体至不能辨认的程度。如图2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上配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 层)第1内部电极21, 22, 27;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层)第2 内部电极31, 32, 37;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第3内部电极 41, 4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为2层)第4内部电极51, 52。各内 部电极21, 22, 27, 31, 32, 37, 41, 42, 51, 52由导电性膏的烧结 体构成。第1内部电极21, 22, 27在电容器素体L1内,配置于在第l和 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上延伸的第1区域Lll。第2内部电极 31, 32, 37在电容器素体L1内,配置于在第1和第2主面Lla、 Lib 的相对方向上延伸的第2区域L12。第3内部电极41, 4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内,且跨越第1和第2 区域Lll, L12二者。第4内部电极51, 5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内, 且跨越第1和第2区域L11, L12二者。第1和第2区域Lll, L12沿着作为与第1和第2主面Lla、 Lib 的相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1和第2端面Llc、 Lld的相对方向并列。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L11相当于,从位于电容器素体L1的 第1和第2主面Lla、 Lib的长边的一半的位置到第1端面Llc侧的区 域。第2区域L12相当于,从位于电容器素体Ll的第1和第2主面 Lla、 Llb的长边一半的位置到第2端面Lld的区域。在电容器素体L1内,第l内部电极21和第2内部电极31,在第 l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上。具体地是, 第1和第2内部电极21, 31位于电介质层10和电介质层11之间。第 1和第2内部电极21, 31沿着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端面Llc、 Ll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第1内部电极21配置在第1端面Llc侧, 第2内部电极31配置在第2端面Lld侧。在电容器素体L1内,第1内部电极22和第2内部电极32,在第 l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上。具体地是, 第1和第2内部电极22, 32位于电介质层13和电介质层14之间。第 1和第2内部电极22, 32沿着电容器素体Ll的第1和第2端面Llc、 Ll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第l内部电极22配置在第l端面Llc侧, 第2内部电极32配置在第2端面Lld侧。在电容器素体L1内,第1内部电极27和第2内部电极37在第1 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上。具体地是, 第1和第2内部电极27, 37位于电介质层16和电介质层17之间。第 1和第2内部电极27, 37沿着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端面Llc、 Ll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第l内部电极27配置在第1端面Llc侧, 第2内部电极37配置在第2端面Lld侧。在电容器素体L1内,多个内部电极在从第l主面Lla向着第2主 面Llb的方向上,按第1和第2内部电极21、 31,第3内部电极41, 第4内部电极51,第1和第2内部电极22、 32,第3内部电极42,第 4内部电极52,第1和第2内部电极27、 37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区域Lll内,多个内部电极在从第1主面 Lla向着第2主面Llb的方向上,按第1内部电极21,第3内部电极 41,第4内部电极51,第1内部电极22,第3内部电极42,第4内部 电极52,第1内部电极27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l的第2区域 L12内,多个内部电极在从第1主面Lla向着第2主面Llb的方向上, 按第2内部电极31,第3内部电极41,第4内部电极51,第2内部电 极32,第3内部电极42、第4内部电极52、第2内部电极37的顺序 配置。以下详述在第1区域Lll内的相对关系。第1和第3内部电极21, 41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层电介质层11,沿着 第1和第2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 41, 51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层电介质层12, 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第4和第1内部 电极51, 22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层电介质层 13,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第1和第3内部电极22, 42,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层电介 质层14,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第3 和第4内部电极42, 52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 层电介质层15,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 第4和第1内部电极52, 27,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 的一层电介质层16,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向互相 相对。以下,详述在第2区域L12内的相对关系。第2和第3内部电极 31, 41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层电介质层11, 沿着第l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第3和第4内部 电极41, 51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层电介质层 1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第4和第2 内部电极51, 32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层电介 质层13,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第2 和第3内部电极32, 42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的一 层电介质层14,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 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2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 的一层电介质层15,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向互相 相对。第4和第2内部电极52, 37在其间夹住作为电容器素体L1的 一部分的一层电介质层16,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 向互相相对。另外,第3内部电极41和第4内部电极51,沿着第1和第2主面 Lla、 Lib的相对方向,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相邻接。第3内部电 极42和第4内部电极5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la、 Lib的相对方向,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5相邻接。第1内部电极21, 22, 27包含四边分别与第1和第2端面Llc、 Lld及第1和第2侧面Lle、 Ll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分23, 24, 28;和从主电极部分23, 24, 28以露出于第2侧面Llf的方式而延伸 的引出部分25, 26, 29。在第2侧面Llf上露出的引出部分25, 26, 29物理且电气地与第1端子电极1连接。g卩,第1内部电极21, 22, 27与第1端子电极1物理且电连接。第2内部电极31, 32, 37包含四边分别与第1和第2端面Llc、 Lld及第1和第2侧面Lle、 Ll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分33, 34, 38;和从主电极部分33, 34, 38以露出于第2侧面Llf的方式而延伸 的引出部分35, 36, 39。在第2侧面Llf上露出的引出部分35, 36, 39物理且电气地与第2端子电极2连接。即,第2内部电极31, 32, 37与第2端子电极2物理且电连接。第3内部电极41, 42包含四边分别与第1和第2端面Llc、 Lld 与第l和第2侧面Lle、 Ll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分43, 44;和从 主电极部分43,44以露出于第l侧面Lle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45, 46。在第l侧面Lle上露出的引出部分45, 4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3端 子电极3连接。g口,第3内部电极41, 42与第3端子电极物理且电3 连接。第4内部电极51, 52包含四边分别与第1和第2端面Llc、 Lld 与第l和第2侧面Lle、 Llf平行的四边形的主电极部分53, 54;和从 主电极部分53, 54以露出于第1侧面Lie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55, 56。在第l侧面Lle上露出的引出部分55, 5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4端 子电极4连接。g口,第4内部电极51, 52与第4端子电极4物理且电 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区域Lll中,第1内 部电极21, 22, 27和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在其间夹 住电介质层ll, 13, 14, 16并相对。因此,第1内部电极21, 22, 27 和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形成静电容C11,形成了包含 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的1个电容器。在图3中,为了容易观看而 省略与电介质层10 17相当的区域的剖面线。如图2和图3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的第2区域L12中,第2内 部电极31, 32, 37和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在其间夹 住电介质层ll, 13, 14, 16并相对。因此,第2内部电极31, 32, 37 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形成静电容C12,形成了包含 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的1个电容器。在图4中表示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在 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形成有电容器Cll和电容器C12。当在第l和第2主面Lla、 Llb的相对方向看时,有助于层叠电容 器阵列CA1的多个电容器C11,C12的形成的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跨越第1和第2区域L11, L12两者而配置。因此,电容 器Cll由第1内部电极21, 22, 27与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形成,并且电容器C12由第2内部电极31, 32, 37与第3及 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形成,即使在向电容器Cl 1和电容器 C12施加电压,并在各电容器中产生电致伸縮的情况下,从图3可看 出,由于在第1和第2区域Lll, L12之间,即在2个电容器C11, C12 之间存在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因此,在该部分上也 产生电致伸縮。这样,可以抑制在2个电容器Cll、 C12之间应力集中。另外,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相邻接,而配置在电 容器素体L1内。即使在将电压施加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上的情况 下,在同极性的内部电极相邻相对的地方不产生电场。即,在第3和 第4内部电极41, 51相邻的地方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2, 52相邻 的地方,不产生由这些相邻的内部电极产生的电场。因此,可以抑制 由电致伸缩产生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振动。 (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5 图7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结构。 图5为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6为在第2实施 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说 明图5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V11-VD箭头的剖面结构的图。如图5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2具有电容器素 体L2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的外表面上的第1 第4端子电极1 4。如图5所示,电容器素体L2为长方体形,它具有互相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1和第2主面L2a、 L2b;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 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2a, L2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端 面L2c、 L2d;在第l和第2主面L2a、 L2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连 接第1和第2主面L2a、 L2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 L2e、 L.2f。第1和第4端子电极1, 4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的第2侧面L2f 上。第1和第4端子电极1, 4,按该顺序从第1端面L2c,向着第2端面L2d配置。第3和第2端子电极3, 2配置在与电容器素体L2的 第2侧面L2f相对的第1侧面L2e上。第3和第2端子电极3, 2按该 顺序从第1端面L2c向着第2端面L2d配置。如图6所示,电容器素体L2具有层叠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 8层)电介质层10 17。如图6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2上配置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为3层)第1内部电极21, 22, 27;多个(在本实施方 式中为3层)第2内部电极31, 32, 37;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 层)第3内部电极41, 4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第4内部 电极51, 52。第1内部电极21, 22, 27在电容器素体L2内,配置于在第1和 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上延伸的第1区域L21。第2内部电极 31, 32, 37在电容器素体L2内,配置于在第1和第2主面L2a、 L2b 的相对方向上延伸的第2区域L22。第3内部电极41, 4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内,且跨越第1和第2 区域L21, L22二者。第4内部电极51, 5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内, 且跨越第1和第2区域L21, L22二者。第1和第2区域L21, L22沿着作为与第1和第2主面L2a、 L2b 的相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1和第2端面L2c、 L2d的相对方向并列。 第1区域L21相当于电容器素体L2的第1端面L2c侧的区域,第2 区域L22相当于电容器素体L2的第2端面L2d侧的区域。在电容器素体L2内,第1内部电极21和第2内部电极31,在第 l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上。具体地是, 第1和第2内部电极21, 31位于电介质层IO和电介质层11之间。第 1和第2内部电极21 , 31沿着电容器素体L2的第1和第2端面L2c、 L2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第1内部电极21配置在第1端面L2c侧, 第2内部电极3 l配置在第2端面L2d侧。在电容器素体L2内,第1内部电极22和第2内部电极32,在第 l和第2主面L21a、 L2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上。具体地是, 第1和第2内部电极22, 32位于电介质层13和电介质层14之间。第 1和第2内部电极22, 32沿着电容器素体L2的第1和第2端面L2c、L2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第1内部电极22配置在第1端面L2c侧, 第2内部电极32配置在第2端面L2d侧。在电容器素体L2内,第1内部电极27和第2内部电极37,在第 1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上。具体地是, 第1和第2内部电极27, 37位于电介质层16和电介质层17之间。第 1和第2内部电极27, 37沿着电容器素体L2的第1和第2端面L2c、 L2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第1内部电极27配置在第1端面L2c侧, 第2内部电极37配置在第2端面L2d侧。在电容器素体L2内,多个内部电极在从第1主面L2a向着第2主 面L2b的方向上,按第1和第2内部电极21, 31,第3内部电极41, 第4内部电极51,第1和第2内部电极22, 32,第3内部电极42,第 4内部电极52,第1和第2内部电极27, 37的顺序配置。详述第1区域L21内的相对关系。第1和第3内部电极21, 41在 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1,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 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51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沿着第1 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和第1内部电极51, 22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3,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 相对。第1和第3内部电极22, 4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4,沿着第l 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2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5,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 相对。第4和第1内部电极52, 27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6,沿着第l 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详述第2区域L22内的相对关系。第2和第3内部电极31, 41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1,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 相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51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沿着第l 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和第2内部电极51, 32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3,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 相对。第2和第3内部电极32, 4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4,沿着第1 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2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5,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和第2内部电极52, 37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6,沿着第1 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相对。另外,第3内部电极41和第4内部电极51,沿着第1和第2主面 L2a、 L2b的相对方向,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相邻接。第3内部电 极42和第4内部电极5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 L2b的相对方向,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5相邻接。第l内部电极21, 22, 27包含主电极部分23, 24, 28,和从主电 极部分23, 24, 28以露出于第2侧面L2f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25, 26, 29。在第2侧面L2f上露出的引出部分25, 26, 29物理且电气地 与第1端子电极1连接。第2内部电极31, 32, 37包含主电极部分33, 34, 38,和从主电 极部分33,34,38以露出于第1侧面L2e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35, 36, 39。在第1侧面L2e上露出的引出部分35, 36, 39物理且电气地 与第2端子电极2连接。第3内部电极41, 42包含主电极部分43, 44和从主电极部分43, 44以露出于第1侧面L2e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45, 46。在第1侧 面L2e上露出的引出部分45,4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3端子电极3连接。第4内部电极51, 52包含主电极部分53, 54,和从主电极部分 53, 54以露出于第2侧面L2f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55, 56。在第 2侧面L2f上露出的引出部分55, 5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4端子电极4 连接。如图7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2的第1区域L21中,第1内部电极 21, 22, 27和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形成静电容,形成 了包含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的1个电容器。在电容器素体L2的 第2区域L22中,第2内部电极31, 32, 37和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 42, 51, 52形成静电容,形成了包含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的另一 电容器。这样,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形成二个电容器。在图7中, 为了容易观看,省略与电介质层10 17相当的区域的剖面线。有助于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多个电容器的形成的第3和第4内 部电极41, 42, 51, 52跨越第1和第2区域L21、 L22两者而配置。 因此,由第1内部电极21, 22, 27与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42, 51,52形成电容器,并且由第2内部电极31, 32, 37与第3及第4内部电 极41, 42, 51, 52形成电容器,即使在向两电容器施加电压,并在各 电容器中产生电致伸縮的情况下,从图7可看出,由于在第1和第2 区域L21, L22之间,即2个电容器之间存在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因此在该部分上也产生电致伸縮。这样,可以抑制在2 个电容器之间应力集中。另外,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相邻接,而配置在电 容器素体L2内。即使在将电压施加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上的情况 下,在同极性的内部电极相邻相对的地方不产生电场。即,在第3和 第4内部电极41, 51相邻的地方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2, 52相邻的地方,不产生由这些相邻的内部电极产生的电场。因此,可以抑制 由电致伸缩产生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振动。 (第3实施方式)参照图8 图10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3的结构。 图8为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9为在第3实施 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0为说 明图8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X-X箭头的剖面结构的图。如图8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3具有电容器素 体L3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的外表面上的第1 第4端子电极1 4。如图8所示,电容器素体L3为长方体形,它具有互相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1和第2主面L3a、 L3b;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 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3a, L3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端 面L3c、 L3d;在第l和第2主面L3a、 L3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连 接第1和第2主面L3a、 L3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 L3e、 L3f。第1和第2端子电极1, 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2侧面L3f 上。第1和第2端子电极1, 2,按该顺序从第1端面L3c,向着第2 端面L3d配置。第3和第4端子电极3, 4配置在与电容器素体L3的 第2侧面L3f相对的第1侧面L3e上。第3和第4端子电极3, 4按该 顺序从第1端面L3c向着第2端面L3d配置。如图9所示,电容器素体L3具有层叠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 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9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3上配置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第1内部电极21, 22;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2层)第2内部电极31, 32;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第3 内部电极41, 4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第4内部电极51, 52。第1内部电极21, 22在电容器素体L3内,配置于在第1和第2 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上延伸的第1区域L31。第2内部电极31, 32在电容器素体L3内,配置于在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 向上延伸的第2区域L32。第3内部电极41, 4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内,跨越第1和第2 区域L31, L32二者。第4内部电极51, 5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内, 跨越第1和第2区域L31, L32二者。第1和第2区域L31, L32沿着作为与第1和第2主面L3a、 L3b 的相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1和第2端面L3c、 L3d的相对方向并列。 第1区域L31相当于电容器素体L3的第1端面L3c侧的区域,第2 区域L32相当于电容器素体L3的第2端面L3d侧的区域。第1内部电极21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和第2主面L3a、 L3b 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与多个第2内部电极31, 32的任何一个都不同 的位置上。第1内部电极22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与多个第2内部电极31, 32的任何一个都 不同的位置上。第2内部电极31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和第2主面 L3a、 L3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与多个第1内部电极21, 22的任何 一个都不同的位置上。第2内部电极32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和第2 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与多个第1内部电极21, 22的 任何一个都不同的位置上。当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观看时, 第1内部电极21,22和第2内部电极31,32沿着第1和第2端面L3c、 L3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而且,当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主面 L3a、 L3b的相对方向观看时,第l内部电极21, 22位于在第1和第2 端面L3c、 L3d相对的方向上第1端面L3c侧。当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观看时,第2内部电极31, 32位于 在第l和第2端面L3c、 L3d相对的方向上的第2端面L3d侧。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观看,第l 内部电极21, 22不具有与第2内部电极31, 32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在电容器素体L3内多个内部电极,从第1主面L3a向着第2主面 L3b按第1内部电极21,第3内部电极41,第4内部电极51,第2内 部电极31,第1内部电极22,第3内部电极42,第4内部电极52, 第2内部电极32的顺序配置。详述第1区域L31内的相对关系。第1和第3内部电极21, 41在 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1,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 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51,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沿着第l 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和第1内部电极51, 22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3, 14,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 方向相对。第1和第3内部电极22, 4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5,沿着 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6,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 方向相对。详述第2区域L32内的相对关系。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51在 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 对。第4和第2内部电极51, 31,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3,沿着第l 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2和第3内部电极31, 42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4, 15,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 方向相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6,沿着 第l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和第2内部电极52, 3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7,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 向相对。第1主面L3a和第3内部电极41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0, 11,沿 着第l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内部电极52和第 2主面L3b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7, 18,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相对。另夕卜,第3内部电极41和第4内部电极51,沿着第1和第2主面 L3a、 L3b的相对方向,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相邻接。第3内部电 极42和第4内部电极5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6相邻接。第1内部电极21, 22包含主电极部分23, 24,和从主电极部分 23, 24以露出于第2侧面L3f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25, 26。在第 2侧面L3f露出的引出部分25, 2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1端子电极1连第2内部电极31, 32包含主电极部分33, 34,和从主电极部分 33, 34以露出于第2侧面L3f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35, 36。在第 2侧面L3f露出的引出部分35, 3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2端子电极2连 接。第3内部电极41, 42包含主电极部分43, 44,和从主电极部分 43, 44以露出于第l侧面L3e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45, 46。在第 1侧面L3e露出的引出部分45, 4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3端子电极3连接。第4内部电极51, 52包含主电极部分53, 54,和从主电极部分 53, 54以露出于第l侧面L3e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55, 56。在第 1侧面L3e露出的引出部分55, 5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4端子电极4连 接。如图10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区域L31上,第l内部电 极21, 22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1, 42, 51形成静电容,形成了包 含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3中的1个电容器。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2 区域L32中,第2内部电极31, 32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2, 51, 52形成静电容,形成了包含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3中的另一电容器。 这样,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3中形成2个电容器。在图10中,为了 容易观看,省略与电介质层10 18相当的区域的剖面线。有助于包含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3中的电容器的形成的第3和第 4内部电极41, 42, 51, 52跨越第1和第2区域L31, L32的两者而 配置。因此,由第l内部电极21, 22,和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42, 51形成电容器,并由第2内部电极31, 32与第3及第4内部电极42,1951, 52形成电容器,即使在向两电容器施加电压,并在各电容器中产 生电致伸缩的情况下,从图IO可以看出,由于在第1和第2区域L31, L32之间,即二个电容器之间存在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因此在该部分上也产生电致伸縮。这样,可以抑制在二个电容器 之间应力集中。另外,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相邻接,而配置在电 容器素体L3内。即使在将电压施加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3上的情况 下,在同极性的内部电极相邻相对的地方不产生电场。即,在第3和 第4内部电极41, 51相邻的地方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2, 52相邻 的地方,不产生由这些相邻的内部电极产生的电场。因此,可以抑制 由电致伸縮产生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3的振动。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3中,各第1内部电极21, 22在第1和第2 主面L3a、 L3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与多个第2内部电极31, 32的 任何一个不同的位置上。由于这样,第4内部电极51可使与第1和第 2内部电极22, 31中的任何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内部电极22) 的间隔(二层电介质层13, 14)比与另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2 内部电极31)的间隔(1层电介质层13)大。这样,在不同极性的内 部电极彼此的间隔增大的情况下,可以抑制由电致伸縮产生的振动。 (第4实施方式)参照图11 图13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4的结 构。图11为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12为在第4 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3为说明图ii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xni-xm箭头的剖面结构的图。如图11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4具有电容器 素体L4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4的外表面上的第1 第4端子电极l 4。如图11所示电容器素体L4为长方体形,它具有互相相对的长方 形的第1和第2主面L4a、 L4b;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 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4a, L4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端 面L4c、 L4d;在第l和第2主面L4a、 L4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4a、 L4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 L4e、 L4f。第1和第4端子电极1, 4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4的第2侧面L4f 上。第1和第4端子电极1, 4按该顺序从第1端面L4c向着第2端面 L4d配置。第2和第3端子电极2、 3配置在与电容器素体L4的第2 侧面L4f相对的第1侧面L4e上。第2和第3端子电极2、 3,按第3 端子电极3,第2端子电极2的顺序,从第1端面L4c向着第2端面 L4d配置。如图12所示,电容器素体L4具有层叠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9层)电介质层10 18。如图12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4上配置多 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第1内部电极21, 22;多个(在本实施 方式中为2层)第2内部电极31, 32;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 第3内部电极41, 4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第4内部电极 51, 52。第1内部电极21, 22在电容器素体L4内,配置于在第1和第2 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上延伸的第1区域L41。第2内部电极31, 32在电容器素体L4内,配置于在第l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 向上延伸的第2区域L42。第3内部电极41, 4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4内,跨越第1和第2 区域L41, L42二者。第4内部电极51, 5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4内, 跨越第1和第2区域L41, L42二者。第1和第2区域L41, L42沿着作为与第1和第2主面L4a、 L4b 的相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1和第2端面L4c、 L4d的相对方向并列。 第1区域L41相当于电容器素体L4的第1端面L4c侧的区域,第2 区域L42相当于电容器素体L4的第2端面L4d侧的区域。各第l内部电极21, 22在电容器素体L4的第l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与多个第2内部电极31, 32的任何一个不 同的位置上。各第2内部电极31, 32,在电容器素体L4的第1和第2 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与多个第1内部电极21, 22任何 一个不同的位置上。当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相对方向上观看时, 第1内部电极21,22和第2内部电极31,32沿着第1和第2端面L4c、 L4d的相对方向并列配置。而且,当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主面 L4a、 L4b的相对方向观看时,第1内部电极21, 22在第1和第2端 面L4c、 L4d的相对方向上位于第1端面L4c侧。当在电容器素体的第 l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观看时,第2内部电极31, 32在 第1和第2端面L4c、 L4d的相对方向上位于第2端面L4d侧。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观看,第l 内部电极21, 22不具有与第2内部电极31, 32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在电容器素体L4内多个内部电极,从第1主面L4a向着第2主面 L4b按第1内部电极21,第3内部电极41,第4内部电极51,第2内 部电极31,第1内部电极22,第3内部电极42,第4内部电极52, 第2内部电极32的顺序配置。详述第1区域L41内的相对关系。第1和第3内部电极21, 41在 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1,沿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 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51,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沿着第l 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和第1内部电极51, 22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3, 14,沿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 方向相对。第1和第3内部电极22, 4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5,沿着 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6,沿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 方向相对。详述第2区域L42内的相对关系。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51在 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 对。第4和第2内部电极51, 31,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3,沿着第l 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2和第3内部电极31, 42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4, 15,沿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 方向相对。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6,沿着 第l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和第2内部电极52, 32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7,沿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 向相对。第l主面L4a和第3内部电极41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0, 11,沿 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对。第4内部电极52和第 2主面L4b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7, 18,沿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相对。另夕卜,第3内部电极41和第4内部电极51,沿着第1和第2主面 L4a、 L4b的相对方向,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2相邻接。第3内部电 极42和第4内部电极5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 在其间夹住电介质层16相邻接。第1内部电极21, 22包含主电极部分23, 24,和从主电极部分 23, 24以露出于第2侧面L4f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25, 26。在第 2侧面L4f露出的引出部分25, 2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1端子电极1连第2内部电极31, 32包含主电极部分33, 34,和从主电极部分 33, 34以露出于第l侧面L4e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35, 36。在第 1侧面L4e上露出的引出部分35, 3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2端子电极2连接。第3内部电极41, 42包含主电极部分43, 44,和从主电极部分 43, 44以露出于第l侧面L4e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45, 46。在第 1侧面L4e上露出的引出部分45, 4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3端子电极3 连接。第4内部电极51, 52包含主电极部分53, 54,和从主电极部分 53, 54以露出于第2侧面L4f的方式而延伸的引出部分55, 56。在第 2侧面L4f上露出的引出部分55, 56物理且电气地与第4端子电极4 连接。如图13所示,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4中,第1内部电极21, 22 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1, 42, 51形成静电容,形成了包含在层叠电 容器阵列CA4中的1个电容器。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4中,第2内部 电极31, 32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2, 51, 52形成静电容,形成了 包含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4中的另一电容器。这样,在层叠电容器阵 列CA4中形成二个电容器。在图13中,为了容易观看,省略与电介 质层10 18相当的区域的剖面线。有助于包含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4中的电容器的形成的第3和第 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当在第1和第2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 向上观看时,跨越第1和第2内部电极21, 22, 31, 32两者而配置。 因此,由第1内部电极21, 22和第3及第4内部电极41, 42, 51形 成电容器C41,并由第2内部电极31, 32与第3及第4内部电极42, 51, 52形成电容器C42,即使在向两电容器施加电压,并在各电容器 中产生电致伸缩的情况下,从图13可看出,由于二个电容器C41, C42 之间存在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产生电致伸縮。这样, 可以抑制在二个电容器C41、 C42之间应力集中。有助于层叠电容器阵列CA4的电容器形成的第3和第4内部电极 41, 42, 51, 52跨越第1和第2区域L41, L42 二者而配置。因此, 由第1内部电极21, 22和第3与第4内部电极41, 42, 51形成电容 器,并由第2内部电极31, 32与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1, 52形 成电容器,即使在向两电容器施加电压,并在各电容器中产生电致伸 縮的情况下,从图13可看出,由于在第1和第2区域L41, L42之间, 即二个电容器之间存在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因此在 该部分产生电致伸縮。这样,可抑制应力集中在2个电容器之间。另外,第3和第4内部电极41, 42, 51, 52相邻接,而配置在电 容器素体L4内。即使在将电压加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4上的情况下, 在同极性内部电极相邻相对的地方不产生电场。即,在第3和第4内 部电极41, 51相邻的地方和在第3和第4内部电极42, 52相邻的地 方,不产生由这些相邻的内部电极产生的电场。因此,可抑制由电致 伸縮产生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4的振动。在层叠电容器阵列CA4中,各第l内部电极21, 22在第1和第2 主面L4a, L4b的相对方向上,配置在与多个第2内部电极31, 32中 任何一个不同的位置上。由于这样,第4内部电极51可使与第1和第 2内部电极22, 31中任何一个(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内部电极22)的 间隔(二层电介质层13, 14)比与另一个(本实施方式中为第2内部 电极31)的间隔(1层电介质层13)大。这样,在可增大不同极性的 内部电极彼此的间隔的情况下,可以抑制由电致伸縮产生的振动。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是仅限于 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电容器数不限于上述 实施方式所述的数。另外,端子电极1 4的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 述的数。另外,电介质层10 18的层叠数和第1 第4内部电极21, 22, 31, 32, 41, 42, 51, 52的层叠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数。 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包含的每个电容器中的内部电极的层叠数不同也可 以。第1 第4内部电极21, 22, 31, 32, 41, 42, 51, 52的形状不 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形状。从上述本发明可以看出本发明可以许多方法改变。技术熟练的人 知道这些变化不认为是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所有这些变化包括 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器素体,其具有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和第2主面;以连接所述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方式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的第1和第2端面;以连接所述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方式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1和第2侧面,并且具有介电特性;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第2,第3和第4端子电极;与所述第1端子电极连接,并且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的多个第1内部电极;与所述第2端子电极连接,并且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的多个第2内部电极;与所述第3端子电极连接,并且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的多个第3内部电极;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连接,并且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的多个第4内部电极,所述电容器素体具有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延伸的第1区域;和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延伸,并且沿着与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垂直的方向与所述第1区域并列的第2区域;所述多个第1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第1区域内;所述多个第2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第2区域内;所述多个第3内部电极跨越所述第1和第2区域二者而配置;所述多个第4内部电极跨越所述第1和第2区域二者而配置;所述各第3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使得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与所述多个第1内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相对,并在之间夹住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而且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与所述多个第2内部电极的至少1个相对,并在之间夹住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所述各第4内部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使得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与所述多个第1内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相对,并在之间夹住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而且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与所述多个第2内部电极的至少1个相对,并在之间夹住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所述各第3内部电极与所述多个第4内部电极中的一个,沿着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在之间夹住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而相邻接;所述各第4内部电极与所述多个第3内部电极中的一个,沿着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在之间夹住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而相邻接。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所述各第1内部电极配置 在与所述多个第2内部电极的任何一个不同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电容器阵列,其包括,具有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和第2主面的电容器素体。在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素体中,第1内部电极配置在第1区域中,第2内部电极配置在第2区域中,第3和第4内部电极跨越第1和第2区域而配置。各第3内部电极与至少1个第1内部电极相对,并且与至少一个第2内部电极相对。各第4内部电极与至少1个第1内部电极相对,并且与至少一个第2内部电极相对。各第3内部电极在与多个第4内部电极的一个之间夹住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相邻接。
文档编号H01G4/228GK101276686SQ20081008692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0日
发明者青木崇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