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882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IPASS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IPASS连接器是随着全球的服务器储存市场不断增长而发展的、在 服务器的有限空间内密集实施SAS和SATA协议互联的一种连接器,这 种连接器可以满足SAS两倍端口密度及I/O带宽呈指数增长需求的要求。 IPASS连接器是一种堆叠式双端口连接器,这种结构的实施无需对系统 机箱重新进行机械设计,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已知的具有多排线缆的线缆连接器中,其应力释放部件的制造方法 通常是在导线外周一次注塑成型一应力释放部件将两排以上的导线包覆 在其中,但是在导线线径较粗且排列较密的情况下,注塑成型时熔融的 塑胶将难以流入并填满两排导线之间的缝隙,以致应力释放部件与导线 结合不够紧密,从而不能有效地释放施加在线缆上的拉力,以致对焊接 处造成破坏出现线缆连接不可靠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减少施加在线缆上的拉力,确保这种多排线缆连接器中 的线缆的可靠连接,通常也采用的另一种方法如中国专利CN 03280501.2 所示,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并列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多个 基板模块、以及与绝缘本体一起固持的基板模块的分离式盖体、第一固 持件及第二固持件;其中,绝缘本体包括沿其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平行 的槽道及沿垂直于槽道方向延伸的开孔;盖体包括两个相互结合并组装 至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半部及第二半部;每一基板模块包括收容于绝缘本 体的相应槽道内的印刷基板、多个与印刷基板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包覆成 型于线缆与印刷基板相连接部分上的壳体;每一基板模块中的壳体的上、 下两侧面上分别均具有突起和开口,而且其中一个侧面上的突起和开口 与另一侧面上的开口和突起相对应设置,以使将两相邻的基板模块组装
4后,其中一个基板模块的壳体上的突起收容于相邻模块的壳体上的开口 内,从而保证两相邻基板之间的稳固组装;另外,印刷基板具有与绝缘 本体的开孔相对应的通孔,壳体上设有多个通孔,第一固持件可插入壳 体的通孔内,第二固持件可插入基板模块的通孔及绝缘本体的开孔内。 由此可见,这种线缆连接器的结构复杂,组装工序繁琐,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可 以有效地减少施加在线缆上的拉力,确保线缆连接可靠,同时通过简单 的对位设计来确保装配所需的精度要求,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且结构简 单、组装工序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 一对 接部,其包括一对接电路板,该对接电路板的一端设有多个用于对接的 金手指;该线缆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一导线模块、 一第二导线模块以及一 外壳;
该第一导线模块包括一第一排导线及一第一应力释放部件,该第一 排导线的一端与该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在一起;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是 注塑成型包覆在该第一排导线的外周,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的一侧形成 有多个凹槽,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的外周还形成有多个固定部;
该第二导线模块包括一第二排导线及一第二应力释放部件,该第二 排导线的一端与该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在一起;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是 注塑成型包覆在该第二排导线的外周;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的一侧形成 有多个突起,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的外周还形成有多个固定部;
其中,该第一导线模块与第二导线模块对应叠合设置在该对接部的 后方,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的所述凹槽与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的所述突 起对位固定在一起;该外壳注塑成型包覆在该第一导线模块、该第二导 线模块和该对接部的外周,其对应第一、第二应力释放部件上的多个固 定部形成多个卡固部,所述多个卡固部与所述多个固定部配合固定在一 起从而形成一应力释放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通过分别注塑成型两个应力释放部件,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一体成型时,熔融的塑胶难以流入并 填满两排导线之间的缝隙,以致应力释放部件与导线结合不够紧密而出 现不能有效地释放施加在导线上的拉力的问题。并且本实用新型还采用 突起与凹槽相配合的对位设计以确保两个应力释放部件叠合在一起时可 以定位准确;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个应力释放部件的外周注塑成 型一外壳,对应形成卡固部来固定应力释放部件,可以简化组装工序、 降低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去掉外壳后的内部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去掉外壳后的内部结构 的分解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的两应力释放部件与外 壳的立体分解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6为图5的线缆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包括一对接部1、 一第一 导线模块2、 一第二导线模块3以及一外壳4。
如图1和图3所示,该对接部1包括一内模11以及一对接电路板12, 该对接电路板12的一端设有金手指121以与另一对接的电连接器(图未 示)进行电性连接,而其另一端设有多个焊点122。该内模11是注塑成 型在该对接电路板12的后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金手指121是设置于该对接电路板12 的一端的上、下两侧,多个焊点122也是设置于该对接电路板12的另一 端的上、下两侧的金手指。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该第一导线模块2包括一第一应力释放部 件21和一第一排导线22,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21是注塑成型于该第一 排导线22的绝缘层外周;其中第一排导线22的焊接端221从该第一应 力释放部件21向前伸出,其另一端222从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21向后 伸出。
该第二导线模块3包括一第二应力释放部件31和一第二排导线32, 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31注塑成型于该第二排导线32的绝缘层外周,其 中第二排导线32的焊接端321从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31向前伸出,其 另一端322从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31向后伸出。
该两导线模块2、 3对应叠合在该对接部1的后方,该第一应力释放 部件21和第二应力释放部件31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有对应配合固定 用的三个凹槽212和三个突起312,从而将两应力释放部件21、 31对应 相配合对位固定。同时,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21在设置有三个凹槽212 的一侧的相对另一侧上分别设有两个固定部211,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 31在设置有三个突起312的一侧的相对另一侧上也分别设有两个固定部 311,其中所述固定部211、 311优选为凹设的固定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凹槽212和突起312的数目并不仅仅限定为三 个,并且所述凹槽212和所述突起312在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21和该第 二应力释放部件31上的位置也可互换;
上述固定部211、 311的数目并不限定为两个,并且所述的固定部 211、 311可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21和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 31的,除设有凹槽212和突起312的相对侧外的其余外周面上。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制造该线缆连接器时,是先将两排导线22、 32的焊接端221、 321与该对接部1中的对接电路板12的多个焊点122 对应进行焊接以形成电性连接,再使该第一导线模块2中的第一应力释 放部件21和该第二导线模块3中的第二应力释放部件31对应叠合在一 起,使其上的三个凹槽212和三个突起312对应配合固定在一起。然后, 在第一排导线22的焊接端221和第二排导线32的焊接端321与对接电 路板12的嬋点122之间注塑成型包覆有一内模11。优选地,该内模11 是釆用PE (聚乙烯)材料射出成型,PE材料具有射出成型压力较低的特性,射出成型压力较低有利于保护对接电路板12与导线22、32之间的焊 接处不容易受到破坏。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排导线22的焊接端221是与该对接电路板12 上侧的焊点122焊接在一起,该第二排导线32的焊接端321与该对接电 路板12下侧的焊点122焊接在一起。
再请参见图l、图4至图6,该外壳4是再次注塑成型于叠合在一起 的两个应力释放部件21、 31以及对接部1的内模11和对接电路板12的 外周,以将它们进行包覆,其中对接电路板12的对接端121、第一排导 线22的另一端222以及第二排导线32的另一端322是外露出该外壳4 的。最后再在该外壳4的一侧装配上用于与另一对接的电连接器(图未 示)卡接的一卡锁元件42。优选地,外壳4是使用PBT (聚对苯二甲酸 丁二醇酯)或PVC (聚氯乙烯)材料射出成型制成的,PBT及PVC材料 具有较好的机械特性和耐候性,比较适宜用作外壳。在该外壳4注塑成 型于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21和第二应力释放部件31的外周时,熔融的 塑胶在对应两应力释放部件21、 31的固定部211、 311的位置相应形成 有四卡固部41,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卡固部41为突柱,所述多个卡固部 41与所述多个固定部211、 311配合固定在一起,以令外壳4与第一、第 二应力释放部件21、 31紧密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一应力释放结构。当外 界施加的拉力作用在导线22、 32上时,结合在导线22、 32上的第一、 第二应力释放部件21、 31就会将大部分拉力释放到外壳4上,减少拉力 对导线22、 32与对接电路板12之间的焊接处的破坏,保证导线22、 32 的连接可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排导线22、 32的外周分别注 塑成型两个独立的应力释放部件21、 32,以解决现有技术一体成型一个 应力释放部件时,熔融的塑胶难以流入并填满两排导线21、 32之间的缝 隙,以致应力释放部件与导线21、 32结合不够紧密而出现不能有效地释 放施加在导线上的拉力21、 32的问题。并且本实用新型还采用突起312 与凹槽212相配合的对位设计以确保两个应力释放部件21、 32叠合在一 起时可以定位准确;另外,通过在两个应力释放部件21、 31的外周注塑 成型一外壳4,对应形成卡固部41来固定两应力释放部件21、 31,可以简化组装工序、降低成本。
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 型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和精神, 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 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 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对接部,其包括一对接电路板,该对接电路板的一端设有多个用于对接的金手指;其特征在于,该线缆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一导线模块、一第二导线模块以及一外壳;该第一导线模块包括一第一排导线及一第一应力释放部件,该第一排导线的一端与该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在一起;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是注塑成型包覆在该第一排导线的外周,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凹槽,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的外周还形成有多个固定部;该第二导线模块包括一第二排导线及一第二应力释放部件,该第二排导线的一端与该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在一起;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是注塑成型包覆在该第二排导线的外周;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突起,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的外周还形成有多个固定部;其中,该第一导线模块与第二导线模块对应叠合设置在该对接部的后方,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的所述凹槽与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的所述突起对位固定在一起;该外壳注塑成型包覆在该第一导线模块、该第二导线模块和该对接部的外周,其对应第一、第二应力释放部件上的多个固定部形成多个卡固部,所述多个卡固部与所述多个固定部配合固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应力释放结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应力释放 部件的多个固定部设置在与形成有凹槽一侧相对的另一侧;该第二应力 释放部件上的多个固定部设置在与形成有突起一侧相对的另一侧。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应力 释放部件上的所述多个固定部为凹设的固定孔,该外壳上形成的多个卡 固部为与该固定孔相配合的突柱。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应力 释放部件上的所述凹槽与突起的数目互相对应均为三个。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 对接电路板一端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多个用于对接的金手指,其另一端 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多个焊点。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排导线的 一端与该对接电路板上侧的焊点对应焊接在一起,该第二排导线的一端 与该对接电路板下侧的焊点对应焊接在一起。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线缆连接器的 对接部还包括一内模,该内模包覆在所述对接电路板与第一排导线及第 二排导线的焊接处的外周,再被该外壳包覆在其内。
8.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 外壳的一侧还设有一卡锁元件。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对接部、对应叠合设置在该对接部后方的第一导线模块与第二导线模块和一外壳;该第一导线模块包括第一排导线和第一应力释放部件;该第二导线模块包括第二排导线和第二应力释放部件;该第一应力释放部件上的凹槽与该第二应力释放部件上的突起对位固定在一起;该外壳注塑成型包覆在该第一导线模块、该第二导线模块和该对接部的外周,并对应形成多个卡固部,所述多个卡固部与两个应力释放部件上的多个固定部配合固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应力释放结构。该应力释放结构可以有效地释放施加在线缆上的拉力,确保线缆连接可靠,同时通过简单的对位设计来确保装配所需的精度要求,另外还可以简化组装工序、降低成本。
文档编号H01R12/00GK201285898SQ20082020789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5日
发明者罗富勇 申请人: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