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101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电池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源的蓄电池单元。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搭载有作为行驶用电源的蓄电池单元。蓄电池单元具有
蓄电池模块、容纳该蓄电池模块的蓄电池盒等。在这种蓄电池单元中, 蓄电池盒具有容纳蓄电池的蓄电池载体和盖住该蓄电池载体的蓄电池
载体盖。
以使多个蓄电池保持嵌入状态的方式在蓄电池载体的底部形成格 子状的凸部,各蓄电池模块容纳在被凸部限定的凹部内。并且,蓄电 池载体和蓄电池载体盖夹持、固定住容纳在蓄电池载体内的各蓄电池
模块。日本专利第2758348号中公开了这种构造。
蓄电池必须要充电,其充电方法有2种在短时间内充电的快速充 电和用家庭电源花费比快速充电长的时间进行充电的方法。
蓄电池充电时,蓄电池模块发热。特别是如何增长电动汽车的行 驶距离是个大课题,所以,由于想搭载尽可能大的蓄电池单元(具有 多个蓄电池模块),因此在短时间内完成充电的快速充电时,因为要 用大电流的电源为蓄电池充电,所以蓄电池的发热量变大。蓄电池的 发热量变大,由于会导致蓄电池劣化,所以不令人满意。
在蓄电池盒中设有风扇,作为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蓄电池模块的 冷却构造。在行驶过程中,驱动风扇将空气导入蓄电池盒内。各蓄电 池被导入的空气冷却。日本专利第2758348号中公开了这种构造。发明的内容
为了提高蓄电池盒的刚性,可考虑增高形成于蓄电池载体底部上 的格子状的凸部。但是如果增高凸部,则各蓄电池模块中被凸部盖住 的面积变大,因此,各蓄电池模块中,被导入蓄电池盒内的空气接触 的面积变小。因为各蓄电池模块中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变小不利于蓄电 池模块的冷却,所以不令人满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充分保持蓄电池盒的刚性, 又可高效冷却蓄电池的蓄电池单元。
本发明的蓄电池单元包括电池盒、容纳并保持在前述电池盒内的 多个电池模块,其中上述电池盒具有使冷却用气体流入内部的导入口、 和向外部排出前述气体的排气口。前述电池盒包括承载前述多个电池 模块的底壁部和设在前述底壁部上的分隔部,该分隔部在前述电池盒 内沿横切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分隔相邻的电池模块,且该分隔部沿前 述电池模块并沿与前述第二方向相互正对的平面延伸,同时该分隔部 向该延伸方向倾斜,其中前述第一方向是从形成有前述导入口的一侧 的第一端部指向形成有前述排气口的一侧的第二端部。
采用这种结构,既能确保电池盒的刚性,又能减小电池模块中被 分隔部覆盖的范围。因此,可增大电池模块与冷却用气体的接触面积。
其结果可提供一种既确保电池盒具有足够的刚性,又可有效地冷 却蓄电池的蓄电池单元。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前述分隔部在前述电池盒中,向沿前述 第一方向的中央部逐渐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前述电池盒内配置有具备多个设
4在前述第一端部侧的电池模块的导入口侧电池模块群、具备多个设在 前述第二端部侧的电池模块的排气口侧电池模块群,分隔前述导入口 侧电池模块群的各电池模块的前述分隔部在前述电池盒中,向沿前述 第一方向的中央而逐渐降低,分隔前述排气口侧电池模块群的各电池 模块的前述分隔部向前述中央也逐渐降低。


图l是表示具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的电动汽车的立 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框架体和蓄电池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框架体和蓄电池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框架体和蓄电池单元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池单元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放大显示图5所示的前侧蓄电池容纳部的立体图。
图7是放大显示图6所示的F7范围的立体图。
图8是分解显示图6所示的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蓄电池模块容纳在图6所示的前侧蓄电池容纳室内的状 态下,沿宽度方向剖开前侧蓄电池容纳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沿前后方向剖开图6所示的前侧蓄电池容纳部的上端 部的截面图。
图ll是沿前后方向显示图l所示的蓄电池单元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盖部件上卸下风扇盖和旁通管的状态的
平面图。
图13是放大显示图11所示的F13范围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盖部件上分解出旁通管和风扇装置的状 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分解显示图14所示的排气管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沿插入部的插入方向显示图15所示的管的截面图。 图17是沿前后方向显示图1所示的蓄电池单元的后端部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盖部件和风扇盖被图17所示的部位及其它
5部位固定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图14所示的排气扇固定部附近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图1所示的马达和蓄电池单元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优选实施方式
用图1 20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图l示出了电 动汽车10的一例。如图1所示,电动汽车10具有设在车体11后部的行驶 用马达12及充电装置13、设在车体11地板下面的蓄电池单元14等。蓄 电池单元14比马达12靠前方。车体11的前部设有空调用热交换单元15。 另外,马达12的位置不限于设在车体11的后方。例如马达12也可以设在 车体ll的前方。
电动汽车10的前轮20被未图示的前悬挂装置支撑在车体11上。后 轮21被未图示的后悬挂装置支撑在车体11上。
图2示出了从构成车体11下部结构的框架体30中分解出蓄电池单 元14的状态。图3是表示将蓄电池单元14固定于框架体30上的车体11的 侧视图。图4是表示固定有蓄电池单元14的框架体30的平面图。
如图2 4所示,框架体30包含沿车体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 对纵梁31, 32和沿车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33, 34, 35。横梁33, 34, 35从前依次焊接固定在纵梁31, 32的规定位置上。
图5是表示蓄电池单元14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蓄电 池单元14具有蓄电池盒50、收容在蓄电池盒50内的多个蓄电池模块60 (图6中示出一部分)、检测出蓄电池模块60的状态的监测器及负责控 制等的电子部件(未图示)等。
蓄电池单元14的上下前后左右与该蓄电池单元14固定于框架体30 上时车体ll的上下前后左右相对应。也就是说,蓄电池单元14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与车体ll的上下方向、前后 方向、宽度方向相同。
蓄电池盒50具有位于下侧的托架51和位于上侧的盖部件52。而且, 蓄电池盒50的平面形状大致为矩形。将冷却空气G导入蓄电池盒50内的 冷却风导入口86 (后面详细说明)形成在盖部件52的前端部52b上。另 外,冷却空气G在本发明中是冷却用气体的一例。再有,排出蓄电池盒 50内的空气的第1, 2排气口555, 556 (后面详细说明)形成在盖部件 52的后端部52c上。
另外,蓄电池盒50的前端部50a在本发明中是形成有冷却风导入口 86的一侧的第一端部的一个示例。电池盒50的后端部50b在本发明中是 形成有第l, 2排气口555, 556—侧的第二端部的一个示例。而且,前 后方向X在本发明中是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宽度方向Y(左右方向) 在本发明中是第二方向的一个示例。
前侧电池容纳部55位于电池盒50的前半部上。后侧电池容纳部56 形成于电池盒50的后半部上。中央电池容纳部57和电路容纳部58等形 成于前侧电池容纳部55与后侧电池容纳部56之间。
如图3所示,电池盒50中,相对于前侧电池容纳部55和后侧电池容 纳部56,中央电池容纳部57和电路容纳部58向下凹陷。因而,盖部件 52中的与中央电池容纳部57和电路容纳部58相对应的部位向下凹陷。
另外,蓄电池单元14将在后面详细说明。首先说明蓄电池单元14固 定在框架体30上的结构。
如图3所示,蓄电池单元14设在底板70的下面。底板70焊接固定在 包含纵梁31, 32的框架体30的规定位置上。如图1所示,前罩板71和后罩板72设在底板70的上方。蓄电池单元 14的前侧电池容纳部55设在前罩板71 (包含驾驶席71b和副驾驶席71a) 的下方。蓄电池单元14的后侧电池容纳部56设在后罩板72的下方。形 成在前侧电池容纳部55和后侧电池容纳部56之间的底板70的凹部70a位 于坐在后罩板72处的乘客的脚下空间附近。
多条(例如4条)梁部件IOI, 102, 103, 104设在托架51的下面。 如图5所示,梁部件IOI, 102, 103, 104具有分别沿车体11的宽度方向 延伸的梁主体lll, 112, 113, 114。
从前数第一根梁主体111的两端设有连接部121, 122。从前数第二 根梁主体112的两端设有连接部123, 124。从前数第三根梁主体113的 两端设有连接部125, 126。从前数第四根(最后l根)梁主体114的两 端设有连接部127, 128。
梁部件IOI, 102, 103, 104被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托架51的下面。 托架51上设有与这些螺栓螺合的螺母(未图示)。
上述梁部件IOI, 102, 103, 104由具有足够支撑蓄电池单元14的 荷重的强度的金属材料(例如钢板)构成。详细地说,如图3, 4所示, 从前数第一根梁部件101具有金属制成的下板141、截面为帽形的上板 142、设在上板142两端的前述连接部121, 122。下板141和上板142构 成梁主体lll。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43 (显示在图2和图5中) 分别形成在连接部121, 122上。
带有螺母部件的电池单元安装部145, 146设在纵梁31, 32上的与 连接部121, 122相对的位置上。螺栓147 (显示在图2和图3中)从连接 部121, 122的下侧插入螺栓插入孔143,该螺栓147与电池单元安装部 145, 146的螺母部件螺合连结,从而第一根梁部件101的连接部121, 122固定在纵梁31, 32上。如图3和4所示,从前数第二根梁部件102具有金属制成的下板151、 截面为帽形的上板152、设在上板152两端的前述连接部123, 124。下 板151和上板152构成梁主体112。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53 (显 示在图2和图5中)分别形成在连接部123, 124上。
带有螺母部件的电池单元安装部155, 156设在纵梁31, 32上的与 前述连接部123, 124相对的位置上。螺栓157 (显示在图2和图3中)从 连接部123, 124的下侧插入螺栓插入孔153,该螺栓157与电池单元安 装部155, 156的螺母部件螺合紧固,从而第二根梁部件102的连接部 123, 124固定在纵梁31, 32上。
从前数第三根梁部件103具有金属制成的下板161、截面为帽形的 上板162、设在上板162两端的前述连接部125, 126。由下板161和上板 162构成梁主体113。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63 (显示在图2和 图5中)分别形成在连接部125, 126上。
如图3和4所示,金属制成的荷重传递部件170, 171被螺栓172分别 固定在纵梁31, 32上。这些荷重传递部件170, 171设在与从前数第三 根梁部件103的连接部125, 126的上方相对的位置上。 一个荷重传递部 件170焊接在支撑后轮21的后悬挂装置的一个悬挂杆支架40上。另一个 荷重传递部件171焊接在另一个悬挂杆支架(未图示)上。
另外,荷重传递部件170如图3所示。荷重传递部件171可以与荷重 传递部件170的构造相同。 一个悬挂杆支架40如图3所示。另一个悬挂 杆支架(未图示)可以与前述悬挂杆支架40相同。
即荷重传递部件170, 171连结在纵梁31, 32和悬挂杆支架40, 41 上。这些荷重传递部件170, 171构成框架体30的一部分。带有螺母部 件的电池单元安装部175, 176设在荷重传递部件170, 171上。螺栓177从连接部125, 126的下侧插入螺栓插入孔163,该螺栓177 与电池单元安装部175, 176的螺母部件螺合紧固,从而第三根梁部件 103的连接部125, 126经由荷重传递部件170, 171固定在纵梁31, 32上。
从前数第四根梁部件104也具有金属制成的下板191、截面为帽形 的上板192、设在上板192两端的前述连接部127, 128。下板191和上板 192构成梁主体114。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93 (显示在图2和 图5中)分别形成在连接部127, 128上。
延长支架194, 195设在纵梁31, 32上的与连接部127, 128相对的 位置上。延长支架194, 195向纵梁31, 32的上弯部31b, 32b的下方延 伸。延长支架194, 195构成框架体30的一部分。带有螺母部件的电池 单元安装部196, 197设在这些延长支架194, 195上。
螺栓198 (显示在图2和3中)从连接部127, 128的下侧插入螺栓插 入孔193,与延长支架194, 195的电池单元安装部196, 197的螺母部件 螺合紧固,从而第四根梁部件104的连接部127, 128经由延长支架194, 195固定在纵梁31, 32上。
如图3所示,梁部件IOI, 102, 103, 104的下面沿托架51平坦的下 面,位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同一平面L上。第一根和第二根梁部件IOI, 102直接固定在设于纵梁31, 32的水平部分31a, 32a上的电池单元安装 部145, 146, 155, 156上。
第三根梁部件103和第四根梁部件104固定在设于纵梁31, 32的上 弯部31b, 32b上的电池单元安装部175, 176, 196, 197上。
第三和第四根梁部件103, 104在偏移于上弯部31b, 32b的下方的 位置。因此第三根梁部件103经由在上下方向有一定厚度的荷重传递部
10件170, 171,固定在电池单元安装部175, 176上。第四根梁部件104通 过向上弯部31b, 32b的下方延伸的延长支架194, 195固定在电池单元 安装部196, 197上。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汽车10的梁部件101, 102, 103, 104跨设在左 右的纵梁31, 32之间,纵梁31, 32通过这些梁部件101, 102, 103, 104 相互结合。因此蓄电池单元14的梁部件101, 102, 103, 104起到相当 于横梁的刚性部件的作用。
下面具体说明蓄电池单元14。
如上所述,蓄电池单元14具有电池盒50、电池模块60 (图6中示出 一部分)、检测电池模块60的状态的监测器及负责控制等的电子部件 等(未图示)、多个加强筋523、旁通管盖531、风扇装置550、电池保 护装置620等。
托架51是塑模成形品,在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内部插入增强用的 金属板制成,形成上面开放的箱形。作为托架51的材料的合成树脂经 过例如纤维强化。托架51的平面形状大致为矩形。
如图5所示,托架51上面的周边部上形成有盖安装面80。盖安装面 80连续地遍布托架51的整个周边。盖安装面80上设有防水用的密封材 料(未图示)。
盖部件52由经纤维强化的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型制品构成。盖部件 52盖住托架51的上端开口。盖部件52形成托架51侧开放的箱形。盖部 件52的平面形状大致为矩形。
盖部件52的开口端周边上形成有法兰部95。法兰部95连续地遍布 盖部件52的整个周边。盖部件52的法兰部95装在托架51的盖安装面80之上,通过螺栓96或螺母97,经由加装在托架51与盖部件52之间的密 封材料水密地固定住。
如图5所示,前侧电池容纳部55、后侧电池容纳部56、中央电池容 纳部57、电路容纳部58形成在电池盒50内。
前侧电池容纳部55中设有前侧电池模块群501。前侧电池模块群 501由多个电池模块60构成。前侧电池容纳部55中形成有多个前侧电池 容纳室502。各前侧电池容纳室502由多个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和前 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构成。
各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形成在底壁部505上,在宽度方向上相 互隔开,从托架51的底壁部505上立起,同时其一端与托架51的周壁部 506的前端部506a连结并向后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了4 个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在本发明中是分 隔部的一个示例。
在底壁部505上的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的后端附近设有前侧宽 度方向分隔部504。前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从底壁部505上立起,同时 从托架5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两端与周壁部506连 结,各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的后端被连结起来。
如上所述,托架51的周壁部506、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及前侧 宽度方向分隔部504之间限定的空间构成前侧电池容纳室502。在本实 施方式中,5个前侧电池容纳室502沿宽度方向并列形成。当然,前侧 电池容纳室502的数量不限于5个。
图6放大示出了前侧电池容纳部55。如图6所示,电池模块60放置 在各前侧电池容纳室50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电池容纳室502沿 前后方向呈细长状,沿前后方向放置2个电池模块60。且前侧电池容纳
12室502沿宽度方向的间隔的大小可放置1个电池模块60。前侧前后方向 分隔部503是倾斜的,越向后方越逐渐降低。
前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上面的位置与例如托架51的盖安装面80 设于同一个平面,因此,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后端(与前侧宽度方 向分隔部504连结的部位)的上面比前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的上面低。
图7是放大显示图6中示出的F7范围的立体图。图7放大示出了前侧 前后方向分隔部503与前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的连结部。如图7所示, 在前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中的与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连结的部位 开槽,开至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的上面的位置,该凹槽504a在前后 方向贯通。
如图5所示,后侧电池模块群507 (示出一部分)放置在后侧电池 容纳部56中。后侧电池模块群507由多个电池模块60构成。后侧电池容 纳部56中形成有多个后侧电池容纳室508。各后侧电池容纳室508由多 个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和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10形成。
各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形成在底壁505上,在宽度方向上相互 隔开配置并立起,同时其一端与托架51的周壁部506的后端部506b连结 并向前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4个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 509。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在本发明中是分隔部的一个示例。
在底壁部505上的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的前端附近设有后侧宽 度方向分隔部510。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10从底壁部505上立起,同时 从托架5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两端与周壁部506连结。各 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的前端与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10连结。
由此,托架51的周壁部506、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及后侧宽度 方向分隔部510之间限定的空间构成后侧电池容纳室508。在本实施方
13式中,5个后侧电池容纳室508沿宽度方向并列形成。后侧电池容纳室 508与前侧电池容纳室502同样,以容纳沿前后方向并列的2个电池模块 60的方式被形成。且后侧电池容纳室508不限于5个。后侧前后方向分 隔部509是倾斜的,越向前方越逐渐降低。
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10上面的位置与例如托架51的盖安装面80 处于同一个平面,因此,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前端(与后侧宽度方 向分隔部510连结的部位)的上面比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10的上面低。 因此,与前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同样地,在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10 中与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连结的部位上开槽,开至后侧前后方向分 隔部509上面的位置,该凹槽510a在前后方向贯通。
前、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 509与前、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 510作为托架51的增强壁发挥作用。因此,设定前、后侧前后方向分隔 部503, 509与前、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 510的高度,以确保维护 托架51必要的刚性。但是,前、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 509在前后 方向有一定倾斜,因此电池模块60中的被前、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 509盖住的侧面的面积变小。
如图5所示,中央电池容纳部57和电路容纳部58设在前、后侧宽度 方向分隔部504, 510之间。在前方的左右两端各设置一个电路容纳部 58。中央电池容纳部57设在电路容纳部58的后方,在左右两端各设置 一个。
为了区分中央电池容纳部57和电路容纳部58,形成沿前后方向和 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分隔部。其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前后方向分 隔部511比前、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04, 510更低。
而且,该多个中央前后方向分隔部511中的一部分位于连结前侧宽 度方向分隔部504的凹槽504a和后侧宽度方向分隔部510的凹槽510a的位置上,这部分与两个凹槽504a, 510a的下端处于同一平面。也就是说, 如图7所示,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与中央前后方向分隔部511在同一 平面上连续。同样地,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9与中央前后方向分隔部 511在同一平面上连续。因此,两个凹槽504a, 510a不会被中央前后方 向分隔部511堵住。
另外,在中央电池容纳部57中不设置多个电池容纳室,而是放置未 图示的多个电池模块60。电路容纳部58中放置有检测电池模块60的状 态的监测器和负责控制等的电子部件等。
图8示出了1个电池模块60。如图8所示,电池模块60带有由锂离子 电池组成的4个蓄电池512、固定这4个蓄电池512的电池支架513。另外,1 个蓄电池512放大显示在图中用点划线表示的范围内。固定在电池支架 513中的各蓄电池512互相串联地电连接。各电池模块60相互串联地电 连接。并且,电池模块60的上下前后左右与该电池模块60设在电池盒50 内时的蓄电池单元14的上下前后左右相对应。
电池支架513带有支架主体514和盖部515。支架主体514大致呈立 方体。支架主体514的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面(托架51的周壁部506或者 与前、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 509相对的侧面)开口。且支架主体 514的下端面开口。
盖部515可装卸地覆盖支架主体514的侧面开口。将蓄电池512放入 电池支架513内时或取出蓄电池512时,取下盖部515。为了便于各蓄电 池的冷却,在支架主体514和盖部515的壁上形成多个冷却孔516。
与托架51的底壁部505相接触的脚部517形成在支架主体514的下 端部和盖部515的下端部。脚部517形成在例如支架主体514和盖部515 的下端的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图9是沿托架51附近的宽度方向所作的截面图。图9示出了当电池 模块60放置在前侧电池容纳室502内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剖视前侧电 池容纳部55的状态。
如图9所示,脚部517向电池模块60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因此, 脚部517的与底壁部505接触的位置处于底壁部505与电池模块60相对 的范围A的内侧。且脚部517呈向下方延伸并突出的形状,因此底壁505 与各蓄电池512之间形成间隙S1。
下面具体说明前侧电池容纳室502的宽度及底壁505与前侧前后方 向分隔部503的边界部518。
前侧电池容纳室502的宽度大小等于电池模块60的宽度加上电池 模块60的形状公差。因此,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与电池模块60之间 存在如图所示的一定间隙S2。底壁部505与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的 边界部518呈平缓的连续的圆弧状。因此,用模具浇铸或注射成形制造 托架51时,制作托架51成形的模具(未图示)中的与边界部518相对应 的部位的树脂流动性要提升。
图中放大显示了用2点划线围住的范围内的边界部518。如上所述, 由于脚部517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即使在例如电池模块60沿宽度方 向嵌入前侧电池容纳室502内时(如图中2点划线所示,电池模块60与 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2接触的状态),因为脚部517也能避开边界部 518,因此不会与边界部518相冲突。
脚部517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程度最好既不与边界部518冲 突,同时又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不过分离开前侧前后方向分隔 部503。脚部517在宽度方向上不离开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可抑制 电池模块60的自重使底壁部505变形。
16另外,前面说明的是底壁505与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的边界部 518和前侧电池容纳室502的宽度,但底壁部505与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 509的边界部也要同样平缓地形成。且后侧电池容纳室508的宽度也要 和前侧电池容纳室502—样。且底壁部505与托架51的周壁部506的边界 部(与沿前后方向的部位的边界部及与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部位的边界 部)也要同样平缓地形成。
图10沿前后方向剖视前侧电池容纳部55的上端部,示出了盖部件 52的前端部、前侧电池容纳部55中的设在前侧的电池模块60的前端部。
如图8, IO所示,在电池模块60的支架主体514中开槽,在前后端 部的上方角部519处形成凹槽520。在角部519设置冷却孔516,从而形 成凹槽520。
如图10所示,盖部件52的周壁部521上的前端部521a随着朝向上 方、向后方延伸,因此是倾斜的。所以当电池支架513的角部519与盖 部件52的周壁部521的前端部521a的内面接触时,如图中箭头所示,因 为空气通过形成于角部519的凹槽520流动,因此电池模块60不会妨碍 电池盒50内的冷却风流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代表性地说明了在电池支架513的前后端部的 角部519处形成凹槽520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 上方的角部上形成同样的凹槽。此时即使发生盖部件52的周壁部521的 左右端部的内面与电池支架513宽度方向的角部接触的情况,由于空气 通过位于宽度方向的角部上的凹槽流动,因此不会妨碍冷却风在电池 盒50内流动。
图11是蓄电池单元14沿前后方向的截面图,同时示出了从冷却风 导入口86流入的冷却风的流动。如图1所示,冷却风导入口86形成在盖部件52中的位于副驾驶座 71a下方的部位上。冷却风导入口86通过冷却风导入配管522与配置于车 体11前部的热交换单元15连接。也就是说,冷却风导入口86设在盖部 件52的前部左端。
另外,蓄电池单元14有例如2种充电方法在短时间内充电的快速 充电和用家庭电源等花费比快速充电长的时间进行充电的方法。进行 快速充电时电池模块60发热。因此蓄电池单元14快速充电时要冷却。 快速充电时,从热交换单元15通过冷却风导入配管522送出冷却风。冷 却风导入配管522设在副驾驶座71a的脚下。
如图11所示,加强筋523固定在盖部件52的下面52a上。具体地说, 在盖部件52的下面52a, 2个加强筋523沿前后方向分开地固定在与前侧 电池容纳部55相对的范围内,2个加强筋523沿前后方向分开地固定在 与后侧电池容纳部56相对的范围内。
图12是表示盖部件52的平面图。另外,在图12中,后述旁通管盖 531、风扇装置550、电池保护装置620被卸下。图12用虚线示出了加强 筋523。设在最前面的加强筋523从沿前后方向与冷却风导入口86不重 叠的位置开始沿宽度方向延伸,以便不妨碍冷却风从冷却风导入口86 流入。其他3个加强筋523从盖部件5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开始延伸至另 一端。
如图11所示,加强筋523从盖部件52的下面52a向下方突出,与电 池模块60的上面接触。图13是放大显示图11所示的F13范围的截面图。 图13示出了加强筋523和电池模块60的接触部。
如图13所示,加强筋523截面大致呈T字形,同时由可变形的弹性 体制成。作为加强筋523的材料的一个例,橡胶等被使用。盖部件52固 定在托架51上时,加强筋523与电池模块60的上面确实接触,加图所示,前端523a具有若干变形的大小。因此,加强筋523确实接触电池模块60 的上面。如图ll的箭头所示,加强筋523具有将电池盒50内的在上方流 动的冷却风引向下方的功能。
另外,加强筋523的数量不限于4个。且加强筋523的截面形状也不 限于大致T字形,也可以是例如截面为矩形。加强筋523与盖部件52是 不同的部件。因此加强筋523便于配合电池模块60的大小而调整形状。 再有,加强筋523固定在盖部件52上,但也可以固定在电池模块60的上 面(壳体514的上面),且与盖部件52接触。
旁通管盖531具有将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入的冷却风分流至前侧 电池容纳部55,并导向前侧电池容纳部55的下游的功能。如图2, 4, 5 所示,旁通管盖531安装在盖部件52的上面。图14示出了旁通管盖531 从盖部件52上拆下的状态。如图14所示,旁通管流出口534形成于盖部 件52上壁部中的与冷却风导入口86的相反侧,即驾驶座侧71b侧。
旁通管流出口534贯穿盖部件52。如图12所示,旁通管流入口535 位于盖部件52上壁中的比前侧电池容纳部55更靠后的部位。旁通管流 入口535位于盖部件52宽度方向的中央。
旁通管盖531以盖住旁通管流出口 534和旁通管流入口 535的方式 固定在盖部件52的上面。如图IO, ll所示,旁通管盖531成为盖部件52 侧开口的截面凹陷状,与盖部件52的上面之间规定从旁通管流出口534 流出的冷却风可流至旁通管流入口535的流路。
另外,如图12所示,设在最前面的加强筋523就位于旁通管流出口 534的后方。因此,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入的一部分冷却风被设在最前 面的加强筋523引导,被引导至旁通管流出口534。
如图14所示,在旁通管盖531的周边,形成向周向扩展的法兰部536。法兰部536与盖部件52的上面接触。法兰部536中的位于前后方向 的大致中央的部位被左右各2个,共4个螺栓537和螺母538连结到盖部 件52上。此时,螺栓537从盖部件52侧插入。
盖部件52与螺栓537之间加装有金属制成的板539。同样地,旁通 管盖531的法兰部536与螺母538之间也加装有金属制成的板540。因此, 由于树脂制成的盖部件52和法兰部536在夹着一对金属板539, 540的状 态下被螺栓5 3 7和螺母5 3 8连结起来,因此螺栓5 3 7和螺母5 3 8的紧固力 可抑制盖部件52和法兰部536产生变形。
通过将凸起541熔焊,把法兰部536中的被螺栓537和螺母538连结 以外的部位固定在盖部件52上。下面具体说明这一点。在图14中用2点 划线表示的范围内放大显示了旁通管盖531的前端部。
如图14所示,法兰部53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以外(用螺栓537和 螺母538连结以外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凸起541。凸起541比螺 栓537细。穿过凸起541的插孔542形成在盖部件52中的与法兰部536的 凸起541相对的部位。凸起541形成在法兰部536的整个区域(用螺栓537 和螺母538连结的部位以外的整个区域)。
图10示出了用凸起541熔焊使旁通管盖531的法兰部536的前端部 与盖部件52的前端部结合的状态。如图10所示,使插入插孔542的凸起 541熔化,从而使法兰部536与盖部件52相互焊接。与法兰部536的其他 部位的盖部件52的结合也与图10所示的结合相同。
由于用凸起541熔焊将法兰部536的前端部固定在盖部件52上,法 兰部536的前端部的宽度大小最好足够形成凸起541。如上所述,凸起 541比螺栓537细。因此,沿法兰部536的前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可减 小。
20其结果,由于盖部件52的前端到旁通管流出口534为止的边缘543 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可减小,因此冷却风通过旁通管流出口534流入旁通 管盖531内时,冷却风冲击边缘543造成的压力损失及边缘543使流路形 成段状的情况得以抑制。
另外,用凸起541熔焊也将法兰部536的后端部固定在盖部件52上, 因此冷却风从旁通管盖531内通过旁通管流入口 535流入电池盒50内 时,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这样,通过将旁通管流出口534设在前侧电池容纳部55的前侧,同 时将旁通管流入口535设在前侧电池容纳部55的后侧,可使从冷却风导 入口86流入的一部分冷却风分流至前侧电池容纳部55,并从前侧电池 容纳部55流向下游。
如图14所示,管道部532形成在盖部件52中的旁通管流入口 535的 后方。管道部532设在盖部件52上的电路容纳部58之间。管道部532的 截面形状为向上方隆起的形状。
如上所述,与前侧电池容纳部55和后侧电池容纳部56相比,盖部 件52上的电路容纳部58附近为凹下的形状,因此,电路容纳部58附近 没有冷却风流动的间隙。冷却风不在电路容纳部58附近流动,而是在 管道部532内流动。这是为了抑制冷却风碰到电路容纳部58而导致的冷 却风内的水分接触到电路容纳部58内的电子部件。
如图4所示,管道部532的上方设有框架体30的横梁34。因此,为 了避免与管道532造成妨碍,如图2所示,在横梁34上的与管道部532相 对的部位上形成凹部34a,管道部532容纳在该凹部34a的内侧中。另外, 作为横梁34,为了通过例如驱动轴,也可利用形成有凹部的横梁。
管道部532延伸至中央电池容纳部57的附近。分设左右两侧的2条流路部533形成在盖部件52上的管道部532的后方。2条流路部533中, 位于左侧的一条为第一流路部533a。位于右侧的一条为第二流路部 533b。第一、二流路部533a, 533b与管道部532连通。
第一、二流路部533a, 533b的一部分位于左右设置的中央电池容 纳部57的上方。因此,通过管道部532的冷却风经过第一、二流路部533a, 533b时,对放置在中央电池容纳部57内的电池模块60进行冷却。第一、 二流路部533a, 533b与电池盒50内的后侧电池容纳部56连通。
风扇装置550设在盖部件52上的与后侧电池容纳部56相对应的部 位的上面。图14是表示风扇装置550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 风扇装置550带有排气扇551、风扇盖552、排气管单元553。
图12是表示排气扇511安装在盖部件52上的状态的平面图。排气管 单元553安装在图12中的排气扇551上。如图12所示,排气扇551设在盖 部件52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 设在右端侧。也就是说,排气扇551设在车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于 冷却风导入口86的相反侧的端部。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停车制动器的 拉索及马达12的冷却液配管(与设在车体前方的散热器之间的配管) 等设在车体ll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排气扇551上装有后述排气管 单元553。
因此,为了避免妨碍停车制动器的拉索及冷却液配管,又考虑到 排气管单元553的更换作业,如上所述,排气扇551设在靠近车辆宽度
方向的一端侧的位置。由于靠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更换排气管 单元553的过滤器561时,操作者的手容易碰到过滤器561,所以,由于 不必卸下电池单元14,因此可提高更换作业的效率。
排气扇551可以是例如多叶片风扇。排气扇551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从中心吸入冷却风。如图14所示,排气扇551的风扇排气口 558朝向前方,因此,向前方排出冷却风。排气管单元553装在排气口558上。
如图12所示,第一排气口555和第二排气口556形成在盖部件52上。 第一排气口555设在盖部件52后端部的右端部。第二排气口556设在盖 部件52后端部的左端部。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贯穿盖部件52,因 此,电池盒50内的冷却风通过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向外部排出。
如图14所示,风扇盖552装在盖部件52上并从上方盖住排气扇551 和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风扇盖552呈向下方(盖部件52侧)开口 的箱形,内侧放置排气扇551。风扇盖552可作为将从第一,二排气口 555, 556排出的冷却风导向排气扇551的流路。
向周向外侧延伸的法兰部557形成在风扇盖552的周边上。法兰部 557液密且气密地固定在盖部件52的上面。另外,风扇盖排气口559形 成在风扇盖552上的与排气扇551的风扇排气口558相对的部位上。风扇 排气口558和风扇盖排气口559均向前方开口。
下面详细说明风扇盖552和盖部件52的固定结构,及排气扇551和 盖部件52的固定结构。
'风扇盖552液密且气密地安装在盖部件52的上面,排气扇551通过 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吸出电池盒50内的冷却空气G。此时,第一排 气口 555设在排气扇551的附近,第二排气口 556设在排气扇551宽度方 向的相反侧。
因此,第一排气口555比第二排气口556小。第二排气口556沿宽度 方向细长地形成。这是因为从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至排气扇551的 距离不同,作用于第一排气口 555处的吸出力大于作用于第二排气口 556处的吸出力。
23由于作用于第一排气口555处的吸出力大,所以使第一排气口555 小一些,同时由于作用于第二排气口556处的吸出力小,所以使第二排 气口556大一些,且设定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的大小,使吸出的冷 却风的量大致相等。
其结果,因为后侧电池容纳部56内的流向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 的冷却风的量(流向后侧电池容纳部56的后部两端的冷却风的量)相 等,因此后侧电池容纳部56内的电池模块60被均匀地冷却。
另外,冷却风导入口86设在沿宽度方向与第一排气口555相反的一 侧,从而提高了电池盒50内的电池模块60的冷却效率。这是利用了第 一排气口555小,因此流向第一排气口555的冷却风的流动比流向第二 排气口556的冷却风的流动早。由此,通过电池盒50内大致对角方向上 的冷却风的流速快,冷却风更有效地流过整个电池盒50内。另外,冷 却风导入口86不限于设在与第一排气口555相反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 中是在前左端部)。冷却风导入口86只要设在隔着电池盒50宽度方向 的中心,与第一排气口555所在侧的端部相反侧的范围内(从上述中心 至与第一排气口555所在侧的端部相反端的范围),都能取得上述效果。
图15是表示排气管单元553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排 气管单元553具有排气管560、过滤器561、过滤器固定部件562、密封 部件562a。
排气管560的侧面形状大致呈L字形。排气管560的一端563为例如 筒状,经由风扇盖排气口559嵌入排气扇551的风扇排气口558内。图16 是沿一端部563的插入方向显示一端部563嵌在风扇排气口 558内的状 态的截面图。如图16所示, 一端563沿横切上下方向的方向嵌在风扇排 气口558内。 一端部563的前端开口,因此,排气扇551排出的冷却风被 导入排气管单元553内。
24沿周向增大的法兰部564形成在排气管560的一端部563上。在一端 部563经由风扇盖排气口 559嵌在风扇排气口 558内的状态下,法兰部 564与风扇盖552外面的风扇盖排气口559的周围接触。
可以仿照法兰部564的形状,例如平坦地形成风扇盖552的风扇盖 排气口 559周围的外面,使法兰部564保持稳定地面接触。
如图14所示,风扇盖552上的与法兰部564重叠的部位上设有向外 侧突出的螺栓565。螺栓565与一端部563向风扇排气口 558插入的方向 (横切上下方向的方向)平行。法兰部564中的与螺栓565相对的部位 上形成有螺栓565穿过的螺栓插孔566。穿过螺栓插孔566的螺栓565通 过垫圈567与螺母568螺合,从而将排气管560固定在风扇盖552上。在 内侧插有螺栓565的轴环569插入螺栓插孔566内。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法兰部564与风扇盖552之间液密地密封, 因此水等液体不会从排气管560与风扇盖552的结合部进入风扇盖552 内。进而,由于排气管560与风扇盖552的结合方向(一端563的插入方 向)是横切上下方向的方向,因此水等液体很难从排气管560与风扇盖 552的结合部侵入。
如上所述排气管560呈大致L字形,因此,另一端部570向下方开口。 另外,通过将排气管560设在盖部件52的上面,排气管560相对地面有 规定的高度。因此,即使电动汽车10在积水中行驶,排气管560的另一 端部570的管开口571也难以被水淹没。
进而排气管560的管开口571朝向前方,即使后轮21巻起水花,水 花也难以到达管开口571。又由于排气管560内的流路呈L字形,水难以 侵入风扇盖552内。即,可抑制水通过管开口571侵入风扇盖552内。
如图15所示,过滤器561从下方覆盖排气管560的整个管开口571。过滤器固定部件562夹着过滤器561从下方可拆卸地安装在另一端570 上。过滤器固定部件562具有与过滤器561的下面重叠的下壁572。下壁 572上形成有多个通孔,因此,不阻碍从管开口571排出的冷却风流动。
如上所述,以电池模块60为例,由于电池模块60充电时需要冷却, 所以电动汽车10通常运行时,过滤器561的外面(外表面)上附着有尘 土等。而且,电池模块60冷却时,从过滤器561的内面(面向排气管560 内侧的表面)向外面排出冷却风。此时由于冷却风除去了附着在过滤 器561外面的尘土等,所以抑制了尘土等堵塞过滤器561。
另外,如上所述,排气管560的设置和形状使得管开口571难以被 水淹没。因此不考虑水等液体的侵入,过滤器561最好具有防止尘土等 入侵的功能。因此,向外部排出的冷却风容易通过过滤器561,所以通 过过滤器561时的流体压力损失小。其结果,可提高冷却风在电池盒50 内的循环,有效地冷却电池模块60。
将过滤器固定部件562可拆卸地固定在排气管560上的固定部,例 如一对爪部573形成在过滤器固定部件562上。爪部573相互正对面地设 置。在排气管560的另一端部57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爪部573卡合的卡 合部574。
爪部573形成向内侧突出的爪575。卡合部574形成段状,挂住爪部 573的爪575。爪575与卡合部574卡合,从而加装密封部件562a将过滤器 固定部件562的下壁572液密地固定在开口571的周边上。由此,开口571 盖在过滤器561上。
另外,如图中箭头所示, 一旦向外侧拉爪部573,则爪部573向外 侧张开地变形。 一旦爪部573向外侧张开地变形,则由于爪575与卡合 部574的卡合被解除,所以可进行过滤器561的装卸作业。
26下面具体说明风扇盖552和盖部件52的固定结构。如图14所示,风 扇盖552的法兰部557与盖部件52的上面接触。盖部件52的下面设有金 属制成的风扇盖下板580。风扇盖下板580为框形,具有通过盖部件52 与风扇盖552的法兰部557相对的周边部581。
风扇盖下板580被铆钉582固定在盖部件52上,同时被向上突出的 多个焊接螺栓583焊接固定。图17是剖视通过设在风扇盖下板580的后 端部的焊接螺栓583的截面图。图中省略了电池模块60。如图14, 17所 示,在风扇盖552的法兰部557与盖部件52中的与焊接螺栓583相对的部 位上形成穿过焊接螺栓583的螺栓插孔584, 585。
另外,金属制成的风扇盖上板586设置在风扇盖552的法兰部557 的上面中的形成有螺栓插孔585的范围内。风扇盖上板586分割成多个 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盖上板586具有第一 第三风扇盖上板 587, 588, 589。
第一风扇盖上板587设在左端部。第二风扇盖上板588设在右端部。 第三风扇盖上板589设在后端部。第一 第三风扇盖上板587 589以适 合于法兰部557中的各设置部位的形状的方式被形成。第一 第三风扇 盖上板587 589上形成有穿过焊接螺栓583的螺栓插孔590。
如图14, 17所示,轴环591收纳于形成在风扇盖552的法兰部557 和盖部件52上的螺栓插孔584, 585内。悍接螺栓583贯穿螺栓插孔584, 585, 590,同时穿过轴环591后,与螺母592螺合。
在螺母592与第一 第三风扇盖上板587 589之间、在螺母592的 螺孔与焊接螺栓583之间、在风扇盖552与盖部件52之间设置密封部件 593。这些间隙被液密地密封住。因此,水等液体不会从外部侵入风扇 盖552内。铆钉582比上述密封部件593更靠近盖部件52的内侧。盖部件52中 密封部件593的内侧通过该密封部件593成为防止外部液体侵入的空 间。因此,加装垫圈582a,将铆钉582固定在盖部件52上后,在盖部件 52上,无需在穿过铆钉582的插孔周围设置密封部件。另外,由于铆钉 582熔焊在风扇盖下板580上,所以可防止与螺母592结合前的风扇盖下 板580从电池盒50内脱落。
图18示出了用与图17所示的部位不同的部位固定盖部件52与风扇 盖552的结构。如图17, 18所示,风扇盖下板580的周边594与风扇盖上 板586的周边595在上下方向上(螺栓583与螺母592的连结方向)不重叠。
风扇盖552被通过焊接螺栓583和螺母592连结到盖部件52上,但风 扇盖552和盖部件52夹在风扇盖上板586与风扇盖下板580之间,可避免 焊接螺栓583与螺母592的紧固力对由树脂制成的风扇盖552和盖部件 52造成伤害等,无法维持液密状态的情况。
焊接螺栓583与螺母592的紧固力从风扇盖上板586的周边595和风 扇盖下板580的周边594输入盖部件52和风扇盖552中。但是,风扇盖下 板580与风扇盖上板586的周边594, 595在上下方向(螺栓583与螺母592 的连结方向)上不重叠,盖部件52与风扇盖552上的连结力造成的荷重 输入点不集中。
另外,如图18所示,风扇盖上板586 (第一 第三风扇盖上板587 589)的宽度L1最好小于风扇盖下板580的宽度L2。相反的,也可以宽 度L2小于宽度L1。由此,周边594, 595在上下方向(螺栓583与螺母592 的连结方向)上不重叠。另外,即使是图17, 18没有示出的部位,周 边594, 595的设置关系及宽度L1和宽度L2的关系相同。
下面说明盖部件52与排气扇551的固定结构。如图14所示,在排气
28扇551的下端周边部的3处地方形成排气扇固定部600。图19是排气扇 551附近的截面图。图19示出了排气扇固定部600的附近。另外,其他2 处的排气扇的构造也可以一样。
如图19所示,排气扇固定部600具有从排气扇551的壳体601向周向 延伸的腕部602、设在腕部602前端的筒状的缓冲器603。
如图14所示,向上方突出的焊接螺栓604设在风扇盖下板580中的 位于排气扇551 (缓冲器603)下方的部位上。焊接螺栓604焊接固定在 风扇盖下板580上。而风扇盖下板580如上所述是具有周边部581的框 形,在缓冲器603的下方也设置板部分,在周边部581内也形成多个梁 部611。
盖部件52中的与焊接螺栓604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有可供焊接螺栓 604穿过的螺栓插孔605。如图19所示,缓冲器603是弹性体,在内侧插 入焊接螺栓604。轴环606插入位于盖部件52上的螺栓插孔605内。在盖 部件52与缓冲器603之间加装内侧可插入焊接螺栓604的圆筒状的衬垫 607。在缓冲器603的上面加装垫圈608。
焊接螺栓604穿过螺栓插孔605,同时通过轴环606、衬垫607、缓 冲器603、垫圈608后,与螺母609螺合。排气扇551被焊接螺栓604和螺 母609固定在盖部件52上。
衬垫607限定了排气扇551与盖部件52之间的间隙。通过设置缓冲 器603,缓冲器603吸收了排气扇551的振动。上述间隙与缓冲器603使 排气扇551的振动难以传递给盖部件52。
衬垫607的下边缘上形成有向周向外侧扩展的平面圆形的法兰部 610。法兰部610与盖部件52的上面接触。风扇盖下板580的宽度L1比法 兰部610的宽度(直径)L3大。换言之,法兰部610容纳在风扇盖下板
29580的板的内侧。进而,衬垫607的法兰部610的周边613与风扇盖下板 580的周边594沿上下方向(螺栓604与螺母609的连结方向)不重叠。
由此,从盖部件52上的衬垫607的法兰部610的周边613输入的荷重 与从盖部件52上的风扇盖下板580的周边594输入的荷重分别作用于不 同的部位,由于这些荷重不集中,因此焊接螺栓604与螺母609所产生 的紧固力对盖部件52的负担可以减轻。进而,可避免排气扇551的振动 集中作用在盖部件52上。
图20是示意地显示蓄电池单元14的后部与马达12的位置的侧剖视 图。如上所述,蓄电池单元14位于马达12的前方。马达12通过支架612 固定在横梁900上。
横梁900比安装在车体11上的蓄电池单元14更靠后方,比马达12 更靠前方。横梁卯0跨设在例如纵梁31, 32之间,构成框架体30的一部 分。另外,马达12不限于通过支架612固定在横梁900上。马达12的固 定结构也没有限定。
蓄电池单元14带有电池保护装置620和第三风扇盖上板589作为增 强结构。图5示出了从电池盒50中卸下电池保护装置620后的状态。如 图5所示,电池保护装置620固定在电池盒50的后端部。
电池保护装置620向前方凹下地展开,具有设在盖部件52的法兰部 95的后端部上的后壁部621和设在法兰部95的左右端部上的一对侧壁 部622。后壁部621和一对侧壁部622相互形成一体。与法兰部95重叠的 保护装置法兰部623形成在后壁部621和一对侧壁部622的下边缘上。
电池保护装置620由金属板材制成。保护装置法兰部623被螺栓96 和螺母97固定在电池盒50上,上述螺栓96和螺母97将托架51和盖部件 52彼此固定住。具体地说,电池保护装置620的下端部被螺栓96和螺母97固定在托架51上。托架51的刚性足以承载多个电池模块60,因此, 电池保护装置620被牢固地固定住。
如图20所示,后壁部621相对于上下方向,随着朝向上方就斜着向 前方倾斜。进而,为了提高后壁部621的刚性,该后壁部621沿上下方 向形成波浪形。后壁部621的上端延伸至盖部件52的上端附近。第三风 扇盖上板589大致呈L字形。
电池保护装置620的后壁部621向前方倾斜,万一电动汽车10的后 端部受到例如撞击等冲击时,即使外来冲击使得如图中2点划线所示 的,马达12和横梁900向前方移动,横梁900受到后壁部621的引导而向 斜上前方移动。由此,即使来自后方的荷重输入引起横梁900和马达12 向前方移动,也可减小横梁900和电池盒50的冲击。
另外,第三风扇盖上板589呈L字形,提高了盖部件52后端部的刚 性。因此,可抑制电池盒50后端部产生变形,因此,可抑制对放置在 电池盒50内的电池模块60的冲击,从而可减少电池模块60着火等隐患。
另外,通过利用第三风扇盖上板589,可减少部件的数量。
下面说明电池盒50内冷却风的流动。
如图1所示,电池模块60充电时,驱动排气扇551和热交换单元15, 从热交换单元15排出的冷却风通过冷却风导入配管522被导入冷却风 导入口86中。
如图11所示,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入的冷却风的一部分被设置在 最前面的加强筋523引导直至旁通管流出口 534。此时如图10所示,由 于冷却风可通过形成在电池模块60的角部519上的凹槽520,因此不会 阻碍设在最前面的电池模块60附近的冷却风的流动。从旁通管流出口
31534进入旁通管盖531内的冷却风被分流至前侧电池容纳部55,到达旁 通管流入口535。
未进入旁通管流出口534的剩余冷却风通过前侧电池容纳部55。此 时,冷却风被加强筋523引导,如图ll中箭头所示地被导向下方。向下 流的冷却风被朝向后方向下倾斜的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引导,同时 通过在底壁部505与蓄电池512之间限定的间隙,流向后方。
在前侧电池容纳部55的后端,从旁通管流入口 535流入的冷却风 (分流至前侧电池容纳部55的冷却风)与冷却前侧电池容纳部55内的 电池模块60的冷却风合流。上述合流的冷却风通过管道部532和第一, 二流路部533a, 533b,冷却中央电池容纳部57内的电池模块60后,进入 后侧电池容纳部56内。
在后侧电池容纳部56内,冷却风均等地流向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通过第一,二排气口555, 556进入风扇盖552内的冷却风通过风 扇排气口 558、风扇盖排气口559、过滤器561及管开口571,排出到车 体ll的前下方。
上述构成的蓄电池单元中,前、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 509沿 前后方向倾斜,既可确保电池盒50的刚性,又可减小电池模块60中的 被前、后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 509覆盖住的范围。
因此,由于可增大冷却风与电池模块60的接触面积,因此可更有 效地冷却电池模块60。
另外,前侧前后方向分隔部503向后方降低地倾斜,后侧前后方向 分隔部509向后方增高地倾斜。
因此,由于冷却风从冷却风导入口86流畅地流至第一,二排气口
32555, 556,因此可有效地冷却电池模块60。
另外不用说,实施本发明时,以框架体、蓄电池单元、梁部件为 代表,可适当地变更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构成要素。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可确保电池盒具有足够的刚性,又可有效地冷 却电池的蓄电池单元。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池单元,其具备电池盒、容纳并保持在前述电池盒内的多个电池模块,其中上述电池盒具有使冷却用气体流入内部的导入口、和向外部排出前述气体的排气口,其特征在于,前述电池盒具备承载前述多个电池模块的底壁部和设在前述底壁部上的分隔部,该分隔部在前述电池盒内沿横切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分隔相邻的电池模块,且该分隔部沿前述电池模块并沿与前述第二方向相互正对的平面延伸,同时该分隔部向该延伸方向倾斜,其中前述第一方向是从形成有前述导入口的一侧的第一端部指向形成有前述排气口的一侧的第二端部。
2、 一种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前述分隔 部在前述电池盒中,向沿前述第一方向的中央部逐渐降低。
3、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前述电池 盒内配置有具备多个配置在前述第一端部侧的电池模块的导入口侧电 池模块群、和具备多个配置在前述第二端部侧的电池模块的排气口侧 电池模块群,分隔前述导入口侧电池模块群的各电池模块的前述分隔 部在前述电池盒中,朝向沿前述第一方向的中央而逐渐降低,分隔前 述排气口侧电池模块群的各电池模块的前述分隔部朝向前述中央逐渐 降低。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蓄电池单元(14)具备电池盒(50)、容纳并保持在电池盒(50)内的多个电池模块(60)。电池盒(50)具备承载多个电池模块(60)的底壁部(505)和设在底壁部(505)上立起的分隔部(503,509),该分隔部(503,509)在电池盒(50)内沿横切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分隔相邻的电池模块(60),且该分隔部(503,509)沿电池模块(60)中的与第二方向(Y)相互正对的平面延伸,同时向该延伸方向倾斜,其中前述第一方向(X)是从形成有导入口(86)的一侧的第一端部(50a)指向形成有排气口(555,556)的一侧的第二端部(50b)。
文档编号H01M2/10GK101569053SQ200880000808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伊吹刚, 西野治哉, 高崎静一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