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接头及具有端子的电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6710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接头及具有端子的电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及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到电线端部的端子接头是这种类型的一 个实例。端子接头是通过压制金属板材而形成的,且包括压接部,该压接部压接到从电线端 部露出的芯线上。在芯线的表面上形成有氧化层,并且该氧化层介于芯线与压接部之间。这可能会 增大芯线与压接部之间的接触电阻。在现有技术中,在压接部的内侧(靠近芯线的一侧)形成有凹部(锯齿)。这些凹 部沿着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连续延伸。多个凹部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排列,且通 过利用模具压制金属板材而形成。当压接部压接到电线的芯线上时,芯线被挤压到压接部上,从而沿着电线的延伸 方向塑性变形。然后,形成在芯线表面上的氧化层与这些凹部的开口边缘摩擦并被从芯线 表面上除去。然后,芯线的表面露出且与压接部接触。这就减小了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 接触电阻。[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公报No.JP-10-125362

发明内容
近来,已经考虑使用铝或铝合金作为芯线的材料。在铝或铝合金的表面上比较容 易形成氧化层。因此,如果铝或铝合金用于电线的芯线,则即使形成有上述凹部,也无法充 分减小芯线与压接部之间的接触电阻。还考虑过将多个凹部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排列,且还沿着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 的交叉方向排列。因此,与凹部仅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排列的情况相比,这些凹部的开口边 缘的总面积增大了。因此,可预料到的是形成在芯线上的氧化层将被更确定地去除。然而,根据以上构造,用于形成所述凹部的模具的制造成本会由于以下原因而提 高。在该模具中的与所述凹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出部。这些凸出部是通过切割金属板 材而形成的。此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应当根据所述凹部的布置结构、通过放电加工来切 割该金属板材。这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成本。鉴于上述情形已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接头和具有端 子接头的电线,其减小了与电线的接触电阻,并降低了模具的制造成本。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子接头,其包括压接部,该压接部压接到在电线的端部露出的 导体上,以包围所述露出的导体。在压接部压接到电线上之前的状态下,在该压接部的放置 所述电线的表面上布置有多个凹部,从而所述多个凹部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凹部 之间有一定距离,该第一方向与压接到压接部上的电线延伸的延伸方向交叉,并且,所述多 个凹部布置成沿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凹部之间有一定距离,该第二方向与所述延伸方
4向交叉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并且,每个凹部的开口边缘形成平行四边形,且包括平行于 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第一开口边缘和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个第二开口边缘,并且,沿 所述第一方向布置的各个凹部的第一开口边缘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在直线上,且沿所述第 二方向布置的各个凹部的第二开口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布置在直线上。所述凹部是通过利 用模具压制压接部而形成的,在该模具中与所述凹部对应地形成有多个凸出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该电线包括具有导体的电线和端子接 头,该端子接头压接到电线的端部上。根据本发明,形成在每个凹部的开口边缘上的棱边将形成在导体表面上的氧化层 除去,从而使导体的表面露出。所述电线和端子接头通过所露出的表面与压接部的接触来 彼此电连接。这减小了导体与端子接头之间的接触电阻。根据本发明,在用于形成所述凹部的模具中与所述凹部对应地形成有凸出部。为 了形成这些凸出部,将切割金属板材的表面中的不与所述凹部对应的区域,以便留下与所 述凹部对应的区域。此外,根据本发明,在压接部的放置所述电线的表面上,不与所述凹部 对应的区域形成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以带状状态延伸。因此,为了形成所述 凸出部,通过切削加工来在金属板材的所述表面中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以带状状态延伸的 多个凹槽,并且通过切削加工来在金属板材的所述表面中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以带状状态 延伸的多个凹槽。这降低了模具的制造成本。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侧视图;图2为示出阴性端子接头的透视图;图3为示出处于展开状态下的阴性端子接头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图4为示出形成在接线筒中的凹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图5为沿着图4中的V-V线截取的剖视图;图6为示出模具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并且图7为示出接线筒压接到芯线上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11 电线12阴性端子接头(端子接头)13芯线(导体)16接线筒(压接部)17连接部18 凹部19第一开口边缘19A端部侧开口边缘19B电线侧开口边缘20第二开口边缘21倾斜表面
22第一倾斜表面25凸出部24 模具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图1至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 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10,其中,阴性端子接头(相当于本发明的端子接头)12压接到从电线 11的端部露出的芯线(相当于本发明的导体)13上。(电线 11)如图1所示,电线11包括芯线13和电线绝缘皮14。芯线13是包括多根金属细线 的绞合线。电线绝缘皮14由绝缘的合成树脂制成,且形成为包围芯线13的外周。适合于 预期应用的任何金属、例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或其它金属等都可用于该金属细线。在本 实施例中,铝合金用于芯线13。如图1所示,在电线11的端部,电线绝缘皮14被除去,从而 露出芯线13。(阴性端子接头12)利用模具(未示出)将金属板材压制成预定形状,以形成阴性端子接头12。阴性 端子接头12包括绝缘筒15、接线筒16 (相当于本发明的压接部)和连接部17。绝缘筒15 被压接成包围电线11的电线绝缘皮14的外周。接线筒16从绝缘筒15连续地形成,并且 被压接成包围芯线13。连接部17从接线筒16连续地形成,并且连接到阳性端子接头(未 示出)。如图3所示,绝缘筒15形成有两个板部,每个板部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连接部17形成为管状形状,以便容纳阳性端子接头的阳性凸片(未 示出)。在连接部17中形成有弹性接触片26。弹性接触片沈与阳性端子接头的阳性凸片 弹性接触,以便将阳性端子接头和阴性端子接头12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阴性端子接头12形成为管状形状,且具有连接部17。然而,它不限 于此,例如,可设置有如下的阳性端子接头来代替阴性端子接头12,该阳性端子接头具有阳 性凸片或通过在金属板材中形成贯通孔而形成的LA端子。该端子接头可形成为适合于预 期应用的任何形状。(接线筒ie)图3示出了处于其展开状态(在压接到电线上之前的状态)下的接线筒16的主 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如图3所示,接线筒16形成有两个板部,每个板部均沿图3中的上 下方向延伸。在接线筒16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从穿过图3纸面的方向来看,接线筒16 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如图3所示,在接线筒16的、当压接所述电线时放置该电线的表面(在穿过图3 纸面的方向上的前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凹部18。在压接该电线之前,从穿过图3纸面 的方向来看,每个凹部18的开口边缘均形成平行四边形形状。如图3所示,凹部18沿着在接线筒16压接到芯线13的状态下该芯线13的延伸 方向(图3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布置,且这些凹部18之间有一定距离。此外,如图3所示,凹部18沿着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图3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 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图3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布置,且这些凹部18之间设置一定距离。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以位于85度至90度的范围内的角度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以大致90度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该第一方向能以适合于预期 应用的任何角度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此外,如图3所示,凹部18布置成以角度β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图3中的箭 头A所示的方向)交叉,且沿着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图3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 排列,且这些凹部18之间有一定距离。在本实施例中,该角度β设定为大约30度。如图4所示,每个凹部18的开口边缘均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图4中的箭头 B所示的方向)的两个第一开口边缘1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边缘19以位于85度至 95度的范围内的角度与所述延伸方向(图4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交叉。在图4中,省 略了对凹部18的内部结构的描述。沿第一方向(图4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排列的各个凹部18的第一开口边缘 19沿该第一方向布置在直线上。第一开口边缘19包括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和电线侧的开 口边缘19Β。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被定位成更靠近电线11的端部侧(图4中的左侧)。电 线侧开口边缘19Β被定位成更靠近电线11的与端部侧相反的一侧(图4中的右侧)。此外,如图4所示,形成每个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多个边具有与第二方向(图4 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平行的两个第二开口边缘20。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各个凹部18的 第二开口边缘20沿该第二方向布置在直线上。如图4所示,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的长度Ll被设定为距离L2或更大。该距离L2 是沿所述第一方向(图4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彼此邻近布置的凹部18的端部侧开口边 缘19Α,19Α之间的距离。因此,这些凹部的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图 4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彼此邻近,从而沿该延伸方向彼此交迭。具体而言,在多个凹 部18中,一个凹部18的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在延伸方向上与其他的多个凹部18,18 (本实 施例中为两个凹部)的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19Α交迭,且所述其他的多个凹部18,18布置 成沿延伸方向邻近所述一个凹部18,且沿所述交叉方向排列。与上文类似,电线侧开口边缘19Β的长度L3被设定为距离L4或更大。该距离L4 是沿第一方向(图4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彼此邻近布置的凹部18的电线侧开口边缘 19Β,19Β之间的距离。因此,沿所述延伸方向(图4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彼此邻近布置 的多个凹部的电线侧开口边缘19Β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彼此交迭。具体而言,在多个凹 部18中,一个凹部18的电线侧开口边缘19Β在延伸方向上与其他的多个凹部18,18 (本实 施例中为两个凹部)的电线侧开口边缘19Β,19Β交迭,且所述其他的多个凹部18,18布置 成沿延伸方向邻近所述一个凹部18,且沿所述交叉方向排列。如图4所示,由所述延伸方向(图4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箭 头C所示的方向)形成的角度β被设定为满足以下条件在多个凹部18中,一个凹部18 的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在延伸方向上与其他的多个凹部18,18 (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凹部) 的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交迭,并且,所述其他的多个凹部18,18布置成沿延伸方向邻近所述 一个凹部18,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在本实施例中,该角度β被设定为30度。与上文类似,由所述延伸方向(图4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箭 头C所示的方向)形成的角度β被设定为满足以下条件在多个凹部18中,一个凹部18 的电线侧开口边缘19Β在延伸方向上与其他的多个凹部18,18(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凹部)的电线侧开口边缘19B交迭,并且,所述其他的多个凹部18,18布置成沿延伸方向邻近所述 一个凹部18,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如图4所示,在多个凹部18中,凹部18之间在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图4中的 箭头A所示的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图4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的节距Pl被设定 在0. Imm至0.8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Pl被设定为0. 5mm。节距Pl是一个凹部18 的对角线交点与紧邻该一个凹部18的另一凹部18的对角线交点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
1 O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图4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彼此 邻近设置的凹部18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端部侧开口边缘19A之间的距离L2和电线侧开口 边缘19B之间的距离L4。这些凹部18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0. Imm或更大,且为所述凹部之 间沿所述第一方向(图4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节距Pl的一半或更小。在本实施例 中,凹部18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0. 1mm。如图4所示,凹部18之间沿所述延伸方向(图4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的节距 P2被设定在0.3mm至0.8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P2被设定为0. 5mm。节距P2是一 个凹部18的对角线交点与紧邻该一个凹部18的另一凹部18的对角线交点之间沿所述延 伸方向的距离。沿所述延伸方向(图4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彼此邻近设置的凹部18之间的距 离L5为0. Imm或更大,并且,该距离L5被设定为通过从沿所述延伸方向彼此邻近设置的凹 部18之间的节距P2中减去0. Imm而获得的值或更小。在本实施例中,L5被设定为0. 2mm。如图5所示,凹部18的底表面形成为小于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总尺寸。因此,凹 部18的底表面通过四个倾斜表面21连接到该凹部18的开口边缘,这四个倾斜表面21倾 斜成从凹部18的底表面朝向该凹部18的开口边缘扩展。图5中描绘了两个倾斜表面21。如图5所示,分别将两个第一开口边缘19中的一个第一开口边缘与凹部18的底 表面连接的倾斜表面21被称为第一倾斜表面22。由第一倾斜表面22与接线筒16的放置 芯线13的表面所形成的角度α被设定为满足如下条件该角度α在90至110度的范围 内。在本实施例中,角度α被设定为105度。在本实施例中,压接到接线筒16上的芯线13的压缩率由压接到接线筒16上之后 的芯线13的截面积相对于压接到接线筒16上之前的芯线13的截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具 体而言,该压缩率被设定在40 %至70 %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该压缩率被设定为60 %。通过利用图6所示的模具M压制该接线筒16来形成凹部18。在模具M中与凹 部18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凸出部25,这些凸出部25朝向穿过纸面的方向上的前方突 出。在图6中,省略了对凸出部25的详细构造的描绘。接下来,将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下文示出了用于将阴性端子接头12附接 到电线11上的过程的一个实例。首先,通过利用模具压制成型来将金属板材形成为预定形 状。此时,这些凹部18可同时形成。之后,形成为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经处理而弯曲,以形成连接部17(见图幻。此 时,可形成凹部18如图6所示,在用于阴性端子接头12的压制成型的模具中,形成有与接线筒16的 凹部18对应的多个凸出部25。为了形成所述凸出部25,将切割该金属板材(未示出)的
8表面中的不与凹部18对应的区域,以便留下与形成在接线筒16中的凹部18对应的区域。将说明不与凹部18对应的所述区域的形状。如图4所示,形成在接线筒16中的 凹部18形成为在其间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沿所述第一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排列,且 还形成为在其间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沿所述第二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排列。此外, 每个凹部18的第一开口边缘19沿所述第一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布置在直线上,且 每个凹部18的第二开口边缘20沿所述第二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布置在直线上。因此,在接线筒16的放置电线11的表面上,不与凹部18对应的区域形成为沿所 述第一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以带状状态延伸。因此,为了形成凸出部25,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以带状状态延伸 的多个凹槽30,并且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以带状状态延伸的多个凹槽31。 这降低了模具的制造成本。随后,除去电线11的电线绝缘皮14而露出芯线13。在芯线13置放于接线筒16 上且电线绝缘皮14置放在绝缘筒15上的状态下,将所述筒15、16压接到电线11上。如图7所示,当接线筒16压接到芯线13上时,芯线13被接线筒16挤压,从而沿 着芯线13的延伸方向(图7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塑性变形并延长。然后,芯线13的 外周表面摩擦每个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棱边。因此,形成在芯线13的外周表面上的氧化 层被除去,且芯线13的表面露出。芯线13和接线筒16通过所露出的表面与接线筒16的 接触来彼此电连接。在图7中,示意性地整体示出了多根芯线13的截面。由于形成有多个凹部18,故增加了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总长度。这增加了形成在 凹部18的开口边缘上的棱边的总长度。这还增加了形成在凹部18的开口边缘上的棱边咬 入芯线13中的总面积。即使重复进行冷却和加热循环,这也抑制了在芯线13与接线筒16 之间产生间隙。因此,提高了冷却和加热性能。形成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第一开口边缘19以大致90度的角度与电线的延伸方 向交叉。因此,当向压接到接线筒16上的电线11施加沿着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力时,形 成在第一开口边缘19上的棱边就咬入芯线13中。这就增大了接线筒16的用于保持该芯 线13的保持力。此外,沿所述延伸方向彼此邻近布置的多个凹部18的第一开口边缘19布置成沿 所述延伸方向彼此交迭。因此,在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上,必定存在有形成于第一开口边缘 19上的棱边咬入芯线13中的区域。这进一步增大了接线筒16的用于保持该芯线13的保 持力。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开口边缘19包括端部侧开口边缘19A和电线侧开口边缘19B。 端部侧开口边缘19A是形成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多条边中的、被定位成与电线11的端部 侧更靠近的一边。电线侧开口边缘19B是形成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多条边中的、被定位成 与电线11的所述端部侧的相反侧更靠近的一边。当力在朝向所述端部侧的方向上施加到 电线11上时,芯线就由端部侧开口边缘19A牢固地保持。当力在朝向该端部侧的相反侧的 方向上施加到电线11上时,芯线就由电线侧开口边缘19B牢固地保持。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角度β大致为30度。在 多个凹部18中,一个凹部18的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沿所述延伸方向与其他两个凹部18,18 的端部侧开口边缘19Α,19Α交迭,并且该其他两个凹部18,18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邻近所述一个凹部18,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同样,在多个凹部18中,一个凹部18的电线侧 开口边缘19B沿所述延伸方向与其他二个凹部18,18的电线侧开口边缘19B,19B交迭,并 且该其他两个凹部18,18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邻近所述一个凹部18,且沿所述第二方向 排列。因此,当力朝向所述端部侧以及朝向该端部侧的相反侧施加到电线上时,增大了接线 筒16的用于保持该芯线13的保持力。根据本实施例,多个凹部18沿所述第一方向以比较小的节距Pl排列,该节距Pl 为0. Imm至0.8mm。这增加了单位面积中的凹部18的数目。这还增加了在单位面积中由形 成在凹部18的开口边缘上的棱边所占据的总面积。因此,相对增大了形成在凹部18的开 口边缘上的棱边咬入芯线13中的总面积。这增大了接线筒16的用于保持该芯线13的保 持力。如果凹部18之间的距离过小,则在利用模具来形成阴性端子接头12的、对金属板 材的压制加工中,过大的负荷将施加到模具上。因此,这不是优选的。根据本实施例,沿所 述第一方向彼此邻近布置的凹部18之间的距离L2被设定为0. Imm或更大。这就抑制了过 大的负荷施加到用于成型所述凹部18的模具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邻近布置的凹部18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凹部18之间沿所述 第一方向的节距Pl的一半或更小。因此,一个凹部18和沿所述延伸方向邻近该一个凹部 18布置的其他凹部18被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彼此交迭。根据本实施例,凹部18沿着所述延伸方向以比较小的节距P2排列,该节距P2为 0.3mm至0.8mm。这增加了单位面积中的凹部18的数目。这还增加了在单位面积中由形成 在凹部18的开口边缘上的棱边所占据的总面积。因此,相对增大了单位面积中的、形成在 凹部18的开口边缘上的棱边咬入芯线13中的总面积。这增大了接线筒16的用于保持该 芯线13的保持力。如果凹部18之间的距离太小,则在利用模具来形成端子接头的、对金属板材的压 制加工中,过大的负荷将施加到模具上。因此,这不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如果凹部18沿所 述延伸方向的宽度过小,则用于形成凹部18的所述模具的凸出部的宽度也过小。这就将过 大的力施加到模具上,因而这不是优选的。根据本实施例,沿所述延伸方向彼此邻近布置的凹部18之间的距离L5被设定为 0. Imm或更大。这抑制了在压制加工中过大的负荷施加到模具上。此外,沿所述延伸方向彼 此邻近布置的凹部18之间的距离L5被设定为通过从凹部18之间沿所述延伸方向的节距 P2中减去0. Imm而获得的值或更小。这抑制了过大的负荷施加到用于成型所述凹部18的 模具上。将凹部18的第一开口边缘19与凹部18的底表面连接的第一倾斜表面22形成为 相对于接线筒16的放置该芯线13的表面具有105度的角度α。如前文所述,凹部18是 通过将形成在该模具中的凸出部压到金属板材上而形成的。倾斜成从凹部18的底表面朝 向凹部18的开口边缘扩展的倾斜表面21形成在凹部18的开口边缘与凹部18的底表面之 间,从而在压制之后容易使该模具的凸出部与金属板材分离。换言之,倾斜表面21与接线 筒16的放置该芯线13的表面形成钝角。由倾斜表面21与接线筒16的放置该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角度α较大。这意味 着凹部18的开口边缘具有平缓的棱边。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倾斜表面22与接线筒16的放置该芯线13的表面所形成的角度α为105度,该角度是比较小的钝角。因此,凹部18 的第一开口边缘19具有比较陡的棱边。因此,形成在第一开口边缘19上的棱边咬入芯线 13中,以便确定地除去形成在芯线13上的氧化层。在本实施例中,芯线13由铝合金形成。如果芯线13由铝合金形成,在芯线13的 表面上比较容易形成氧化层。在芯线13的表面上形成有氧化层的情况下,本实施例是有效 的。接线筒16需要以高压缩率压接到芯线13上,以去除形成在芯线13表面上的氧化 层并减小接触电阻。根据本实施例,接线筒16以较高压缩率压接到电线11上,该压缩率为 40%至70%。因此,可有效除去形成在芯线13的表面上的氧化层。该压缩率可在上述范围 内变化。例如,该压缩率可设定为50%至60%,而且,如果电线11的导体的截面积大,该压 缩率可设定为40 %至50 %。根据本实施例,比较大的应力与接线筒16的位于所述凹部18之间的区域相对应 地施加到芯线13上。因此,形成在芯线13的表面上的氧化层被各凹部18的开口边缘确定 地除去,使得芯线13的表面露出。这减小了芯线13与接线筒16之间的接触电阻。<其它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在参照附图进行的上文描述中说明的这些方面。例如,以下方面也 可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在本实施例中,由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开口边缘19形成的角度大致为 90度。然而,该角度不限于此,而是可设定为适合于预期应用的任何角度。(2)在本实施例中,凹部18的开口边缘形成平行四边形。然而,这些凹部的开口边 缘可形成适合于预期应用的任何四边形形状,例如无平行边的四边形、梯形、菱形、矩形和 正方形。
权利要求
1.一种端子接头,包括压接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在电线的端部露出的导体上,以包围所述露出的导体,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的状态下,在所述压接部的、设置所述电 线的表面上布置多个凹部,所述多个凹部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凹部之间设置一定距 离,所述第一方向与压接到所述压接部上的所述电线延伸的延伸方向相交叉;并且,所述多 个凹部布置成沿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凹部之间设置一定距离,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延 伸方向交叉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并且,每个凹部的开口边缘形成平行四边形,且包括平 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第一开口边缘和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个第二开口边缘,沿所 述第一方向布置的各个所述凹部的第一开口边缘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在直线上,沿所述第 二方向布置的各个所述凹部的第二开口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布置在直线上,并且其中,所述凹部通过利用模具来压制所述压接部而形成,在所述模具中形成有多个凸 出部,以与所述凹部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的状 态下,每个第一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延伸方向形成85度至90度范围内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的状 态下,每个凹部的开口边缘通过四个倾斜表面连接到每个凹部的底表面,所述四个倾斜表 面从每个凹部的底表面朝每个凹部的开口边缘扩展,并且,由第一倾斜表面与所述压接部 的、设置所述电线且未形成凹部的表面所形成的角度为90度至110度,所述第一倾斜表面 为所述四个倾斜表面其中之一,且所述第一倾斜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开口边缘与每个凹部的 底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 线上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凹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节距(Pl)为0. Imm至0. 8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的状 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邻近布置的所述凹部之间的距离为0. Imm以上,并且该距离为 所述凹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节距(Pl)的一半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 线上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凹部之间沿所述延伸方向的节距(P2)为0. 3mm至0.8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的状 态下,沿所述延伸方向彼此邻近布置的所述凹部之间的距离为0. Imm以上,并且所述距离 被设定为等于或小于从所述凹部之间沿所述延伸方向的所述节距(P2)中减去0. Imm而获 得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 线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开口边缘具有被定位成更靠近所述电线的端部侧的端部侧开口边 缘,并且,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端部侧开口边缘的长度被设 定为等于或大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两个凹部的端部侧开口边缘之间的距离,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凹部中的一个凹部的端部侧开口边缘沿所述延伸方向与其它多个凹部 的端部侧开口边缘交迭,所述其它多个凹部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邻近所述一个凹部,且 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开口边缘具有电线侧开口边缘,该电线侧开口边缘定位成更靠近 所述电线的端部侧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电 线侧开口边缘的长度被设定为等于或大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两个凹部的电线侧开口 边缘之间的距离,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凹部中的一个凹部的电线侧开口边缘沿所述延伸方向与其它多个凹部 的电线侧开口边缘交迭,所述其它多个凹部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邻近所述一个凹部,且 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电线上之前 的状态下,由所述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角度(β)设定为所述多个凹部中的一 个凹部的端部侧开口边缘沿所述延伸方向与其他多个凹部的端部侧开口边缘交迭,所述其 他多个凹部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邻近所述一个凹部,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 电线上之前的状态下,由所述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角度(β)设定为所述多个 凹部中的一个凹部的电线侧开口边缘沿所述延伸方向与其他多个凹部的电线侧开口边缘 交迭,所述其他多个凹部布置成沿所述延伸方向邻近所述一个凹部,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 列。
12.—种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包括具有导体的电线;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所述端子接头压接到所述电线的端 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其中,所述导体由铝或铝合金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其中,当压接到所述压接部上 的所述导体的压缩率由压接到所述压接部上之后的所述导体的截面积相对于压接到所述 压接部上之前的所述导体的截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时,所述压缩率为40%至70%。
全文摘要
凹部(18)的开口边缘形成平行四边形,且由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一对第一开口边缘(19,19)和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一对第二开口边缘(20,20)。第一方向上的各个凹部(18)的第一开口边缘(19)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在直线上,布置在第二方向上的各个凹部18的第二开口边缘(20)沿所述第二方向布置在直线上。所述凹部(18)通过利用模具(24)压制接线筒(16)而形成,在该模具(24)中,在对应于所述凹部(18)的位置形成多个凸出部(25)。
文档编号H01R4/18GK102084547SQ20098011792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0日
发明者下田洋树, 冈村宪知, 大塚拓次, 小野纯一, 平井宏树, 田中彻儿, 田端正明 申请人: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