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807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卡用连接器(connector),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与多种卡对应的卡 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一种卡用连接器,其具备将卡用连接器装置内设置的卡安装部上下 分隔的可动式板状构件(以下称为“隔板”),通过该隔板分割卡安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在该卡用连接器中,根据插入的卡的类别进行选择性分配,从而使其能够安装于由隔 板上下分割的卡安装部(上部卡安装部、下部卡安装部)。尤其在该卡用连接器中,上部卡 安装部由覆盖隔板的上表面与卡安装部的罩构件规定。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26552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的现有的卡用连接器中,可能会将与本来需要安装的卡不同的卡错 误插入上部卡安装部。尤其在由金属制的薄板构件构成罩构件时,可能发生伴随不同的卡 的插入而罩构件变形,上述卡安装部扩张而被插入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用连接器,其能够可 靠地防止卡错误插入由隔板分隔的上部卡安装部。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housing),其具有选择性安装卡 (card)的卡安装部;隔板,其将所述卡安装部上下分割而形成上部卡安装部及下部卡安装 部;罩构件(cover),其从上方侧覆盖所述壳体,并规定所述卡安装部的一部分,其中,所述 隔板具有在所述卡安装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并且该第一隔板、 第二隔板的相互对置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在没有相对于所述卡安装部安装卡 时,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对置部分配置在接近所述罩构件的下表面的位置。根据所述卡用连接器,由于具备在卡安装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且相互对置的 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并且没有相对于卡安装部安装卡时,第 一隔板、第二隔板的对置部分配置在接近罩构件的下表面的位置,因此在卡非安装时,可以 在隔板与罩构件之间能够大致不形成间隙,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卡向由隔板分隔的上部卡 安装部的错误插入。尤其优选在所述卡用连接器中具备将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向上方侧施力的施 力构件,在所述施力构件的外侧部分,与所述罩构件的下表面抵接的抵接片设置在所述第 一隔板、第二隔板上。在该情况下,通过例如用于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复位的施力构件和 与罩构件的下表面抵接的抵接片这样简单的结构能够对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施加旋转力, 因此在连接器的内部不需要准备复杂的机构就能够将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对置部分配置 在接近罩构件的下表面的位置。另外,在所述卡用连接器中,优选在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上部卡安装部用的卡抵接而压下该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卡合部。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伴随上 部卡安装部用的卡的插入而压下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因此,能够在允许相对于上部卡安装 部的正确的卡的插入的同时,防止不正确的卡的插入。 并且,在所述卡用连接器中,优选具备连结构件,该连结构件连结所述第一隔板、 第二隔板的所述对置部分,并与进入该对置部分的卡的前端部抵接。在该情况下,由于卡用 连接器具备与进入第一、第二的对置部分的卡的前端部抵接的连结构件,因此即使上述的 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构成为能够独立转动的情况,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进入第一隔板、第二隔 板的对置部分之间的卡向连接器内部的插入。 尤其在所述卡用连接器中,优选所述连结构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卡安装部的卡插 入口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连结构件配置在卡插入口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进入第 一隔板、第二隔板的对置部分之间卡部分,能够防止该卡的进入引起的连接器内的结构部 件破损的情况。另外,在所述卡用连接器中,优选所述连结构件连结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且 使该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能够转动。在该情况下,由于将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连结成能够转 动,因此能够在允许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转动动作的同时,可靠地防止进入所述隔板的对 置部分之间的卡的插入。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卡用连接器具备在卡安装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且相互对置 的部分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并且在没有相对于卡安装 部安装卡时,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对置部分配置在接近罩构件的下表面的位置,因此在卡 非安装时,在隔板与罩构件之间几乎不形成间隙,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卡向由隔板分隔的 上部卡安装部的错误插入。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从前方侧示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图。图6是从上方侧示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隔板及连结构件的立 体图。图7是从下方侧示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隔板及连结构件的立 体图。图8是从前方侧示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隔板及连结构件的立 体图。图9是从图6所示状态的隔板抽出连结构件时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安装了卡A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安装了卡B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有的连结构件防止了错误插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从前方侧示出的图12所示状态的隔板及连结构件的图。图14是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连结构件防止了错误插入的状态 的立体图。图15是从前方侧示出的图14所示状态的隔板及连结构件的图。符号说明1卡用连接器(连接器)2 壳体201基座部202侧壁部203卡合片204 凹部205第一引导部206第二引导部207a、207b 收容部208保持片209卡止孔210触点单元211卡A用触点212、213 卡 B 用触点214a、214b 突出片215a、215b 螺旋弹簧3罩构件301 切口部302施力片303 开口部304卡台片4卡插入口5、6 隔板501、601 臂部502、602 孔503、603 倾斜部504、604 突起部505,605 凹部 506、606 突出片507,607 凹部508、608 凹部509,609 凹部510、610 开口部
511肋
611,612突出部
7连结构件
701卡合部
701a槽部
702,703 凹部
8排出机构
801滑动构件
802压缩弹簧
803卡止构件
804引导槽
805心形凸轮
806第一引导槽
807第二引导槽
808卡止部
809凹槽
810直线状引导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卡 用连接器(以下,简称为“连接器”)中,能够安装SDkecuredigital安全数码卡)卡、 MMC(Multi Media Card多媒体卡)卡、记忆棒(注册商标)卡以及超高速记忆棒卡这四种 卡。此外,SD卡包括SDHC (高容量SD)卡。在此,由于MMC卡除了其厚度略微薄这一点,具有与SD卡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在 连接器中能够以同一方式安装。另外,由于记忆棒卡以及超高速记忆棒卡除了与连接器接 触的接触焊盘的结构,具有同一形状,因此在连接器中能够以同一方式安装。以下,适当将 SD卡及MMC卡称为“卡A”,将记忆棒卡以及超高速记忆棒卡称为“卡B”。在该情况下,与卡 B相比,卡A由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卡构成。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此外,以下,适当地 将图1所示的纸面右下方侧称为“连接器1的前方侧”或仅称为“前方侧”,将该图的纸面左 上方侧称为“连接器1的后方侧”或仅称为“后方侧”。并且,将图1所示的纸面右方侧称为 “连接器1的右方侧”或仅称为“右方侧”,将该图的纸面左方侧称为“连接器1的左方侧”或 仅称为“左方侧”。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将合成树脂材料等绝缘材料成形而形成 的壳体2和对金属薄板材料实施冲裁加工及折弯加工等而形成的罩构件3。壳体2大致具 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其上方侧及前方侧具有开口的空间。罩构件3具有与壳体2的上 方侧的开口部对应的形状,从壳体2的上方侧覆盖壳体2。通过组合上述构件,连接器1形 成仅在前方侧开口的形状,由该开口部构成卡插入口 4。此外,罩构件3也可以通过将合成 树脂材料等绝缘材料成型而形成。
6
在罩构件3的前方侧的中央部形成有切口部301,该切口部301用于使经由卡插入 口 4安装的卡容易抽出。并且,在卡构件3的上表面的靠后方侧的位置形成有施力片302。 该施力片302被略微向下方侧折弯,从上方侧对后述的卡止构件803施力。并且,在罩构件 3的侧面形成有与后述的壳体2的卡合片203卡合的多个开口部303。并且,在罩构件3的 上表面的前方侧形成有与后述的壳体2的凹部204(在图1中未图示)卡合的一对卡合片 304。上述卡合片304与壳体2的凹部204卡合,另一方面,在多个开口部303卡合壳体2 的卡合片203,由此,将罩构件3固定于壳体2。并且,在卡合片304的附近形成有一对开口 部305,该开口部305能够使伴随卡插入而上下移动的后述的隔板5、6的一部分露出。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 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结构的 俯视图。此外,在图2及图3中,示出从图1所示状态的连接器1取下罩构件3的情况。如图2所示,在壳体2的内部形成有一定的空间,由该空间的一部分构成能够选择 性安装各种卡的空间(以下,适当称为“卡安装部”)。在该卡安装部配设有与多种卡对应 的连接器;将卡安装部上下分隔的一对隔板5、6 ;连结上述隔板5、6的连结构件7以及进行 安装于卡安装部的多种卡的排出的排出机构8。在壳体2内的空间中,隔板5、6配置在比卡插入口 4略微靠内部侧(后方侧)的 位置。隔板5、6分别大致具有平板形状,与壳体2的内底面对置配置。隔板5配置在卡安 装部的左方侧部分,另一方面,隔板6配置在卡安装部的右方侧部分。连结构件7在隔板5、 6的靠前方侧的位置连结两者相互对置的部分。排出机构8配置于在右方侧配置的隔板6 的右方侧的位置。此外,与多种卡对应的连接器适当配设在从卡插入口 4的卡的插入路径 上。壳体2具有构成连接器1的底面部的基座部201和在连接器1的侧端部从该基座 部201向上方侧垂直地竖立设置的侧壁部202。在基座部201设置有详细结构如后所述的 与多种卡对应的连接器。在侧壁部202的外侧面设置有与罩构件3的开口部303卡合的多 个卡合片203。并且,在侧壁部202的前端部附近的上表面形成有收容罩构件3的卡合部 304并且收容引导构件5的一部分的凹部204。侧壁部202的前面部的内侧面规定卡插入 口 4的一部分,主要形成有对卡A的插入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部205和对卡B的插入进行 引导的第二引导部206。第一引导部205形成在侧壁部202的上侧部分,构成为对插入时的卡A的侧面及 下表面进行引导。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部206形成在比第一引导部205更靠下方侧的位置, 构成为对插入时的卡B的侧面及下表面进行引导(参照图5)。通过在被上述第一引导部 205、第二引导部206引导的状态下插入卡A、B,能够将卡A、B插入到卡安装部的适当位置。在左右的侧壁部202的前方侧部分设置有收容隔板6的一部分的收容部207a、 207b。在右方侧的侧壁部202的后面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保持构成排出机构8的一部分的压 缩弹簧802的一端的保持片208。保持片208向连接器1的前方侧延伸出一定长度。并且, 在其后面部形成有卡止孔209,该卡止孔209卡止构成排出机构8的一部分的卡止构件803 的一端。该卡止孔209构成为被卡止构件803的一端从上方侧插入,并能够将卡止构件803 保持为能够转动。在基座部201的后方侧端部配设有构成壳体2的后壁部的触点单元210。该触点
7单元210例如粘接固定于基座部201。在触点单元210的前面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整列 设置有多个卡A用连接器(以下,适当称为“卡A用连接器”)211。卡A用连接器211的基端部固定于触点单元210,另一方面,前端部在连接器1的 前方侧略微向上方侧延伸,卡A用连接器211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卡A 用连接器211的前端部被向下方侧折弯,在该折弯部附近与卡A的接触焊盘接触。卡A用 连接器211的前端部(除了最右方侧的部位)配置在由后述的隔板5、6的凹部505、605收 容的位置。此外,上述卡A用连接器211的一端从触点单元210的后方侧向连接器1的外 部导出,构成为能够输入/输出对于卡A的信号。隔板5、6构成为能够根据插入连接器1的卡的种类,在卡安装部内略微向上下方 向摆动。隔板5、6大致具有平板形状,并沿卡安装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并列配置。隔 板5、6具有从侧壁部202的收容部207a、207b的后方侧附近延伸到触点单元210的前面部 附近的长度。并且,在隔板5、6的前方侧端部具有向侧壁部202的收容部207a、207b侧延 伸出的臂部501、601。在隔板5的臂部501设置有供后述的壳体2的突出片214a插通的孔502、与插入 卡安装部的卡A的前端抵接的作为卡合部的倾斜部503及从臂501的左方侧端部向上方侧 突出的作为抵接片的突起部504。另一方面,在隔板6的臂部601设置有供后述的壳体2的 突出片214b插通的孔602、与插入卡安装部的卡B的前端抵接的作为卡合部的倾斜部603 及从臂601的右方侧端部向上方侧突出的作为抵接片的突起部604。上述隔板5、6起着将卡安装部上下分隔而形成上部卡安装部及下部卡安装部的 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在上部卡安装部安装卡A,在下部卡安装部安装卡B。当 从卡插入口 4插入卡A时,伴随该插入而隔板5、6略微向下方侧移动,使上部卡安装部能够 接受卡A。另一方面,当从卡插入口 4插入卡B时,伴随该插入而隔板5、6略微向上方侧移 动,使下部卡安装部能够接受卡B。连结构件7连结上述的隔板5、6,在上部卡安装部、下部卡安装部分别插入本来需 要安装的卡(卡A、卡B)时,起着辅助两者的向下方侧、上方侧的移动的作用。并且,连结构 件7在上部卡安装部、下部卡安装部分别插入与本来需要安装的卡不同的卡,在隔板5、6的 对置部分之间产生高低差的情况下,起着与该不同的卡的前端部抵接而防止该插入(即、 错误插入)的作用。此外,对该连结构件7的错误插入防止功能的详细情况后续叙述。排出机构8具备滑动构件801、压缩弹簧802和卡止构件803。滑动构件801大致 具有沿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构成为能够沿壳体2的右方侧的侧壁部202 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滑动构件801起着根据使用者的对卡的按压操作,使卡从连接器 1的规定的安装位置向排出位置移动的作用。如图3所示,在滑动构件801的上表面形成有大致环状的引导槽804,在该引导槽 804的中央设置有大致具有心形状的心形凸轮805。引导槽804具备在该心形凸轮805的 两侧配置的第一引导槽806、第二引导槽807、具有卡止卡止构件803的卡止部808的凹槽 809以及与第一引导槽806及第二引导槽807连结的直线状引导槽810。卡止构件803根 据卡的插入动作在引导槽804中向一定方向前进。此外,在引导槽804的卡止构件803的 引导路径上形成有防止卡止构件803向逆向前进的阶梯差部。如上所述,压缩弹簧802的后方侧的端部保持在壳体2的保持片208上,前方侧的
8端部保持在滑动构件801的下表面侧的未图示的保持片上,对滑动构件801施加向前方侧 施力的作用力。卡止构件803具有在其前端部及后端部向下方侧折弯的形状。如上所述, 后方侧的一端插入壳体2的卡止孔209,前方侧的一端与在滑动构件801的上表面形成的后 述的引导槽804卡合。卡止构件803起着克服压缩弹簧802产生的作用力而限制滑动构件 801向前方侧的移动的作用。 在上述的引导槽804中,在未安装卡的情况下,卡止构件803形成配置在直线状弓I 导槽810的后方侧端部的状态。当插入卡时,伴随滑动构件801的向后方侧的移动,卡止构 件803经由直线状引导槽810向第一引导槽806前进。然后,当卡止构件803到达第一引 导槽806的前方侧端部的位置而压入卡时,卡止构件803进入凹槽809,在该状态下,若停止 卡的插入而松开手,则滑动构件801由于压缩弹簧802的作用力而略微向前方侧移动。并 且,通过该移动,卡止构件803在凹槽809内移动而形成与卡止部808卡止的状态(锁定状 态)。然后,若从卡止构件803与卡止部808卡止的状态(锁定状态)进一步压入卡(所 谓过行程状态),则卡止构件803从凹槽809进入第二引导槽807。然后从第二引导槽807 进入直线状引导槽810,然后,卡止构件803形成配置在直线状引导槽810的后方侧端部的 状态。此外,罩构件3的施力片302从上方载置到这样在引导槽804内移动的卡止构件803 上,卡止构件803形成以与引导槽804卡合的方式被向下方侧略微施力的状态。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在图4中,示 出从图2所示状态的连接器1取下隔板6的情况。如图4所示,在壳体2的基座部201的中央附近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整列设置有 多个卡B用连接器(以下,适当称为“卡B用连接器”)212、213。卡B用连接器212设置在 卡A用连接器211的下方侧。卡B用连接器212的基端部固定于基座部201,另一方面,前 端部在连接器1的前方侧略微向上方侧延伸,且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并 且,卡B用连接器212的前端部与卡A用连接器211同样地被向下方侧折弯,在该折弯部附 近与卡B的接触焊盘接触。卡B用连接器213设置在卡B用连接器212的前方侧的位置。卡B用连接器213 的基端部固定于基座部201,另一方面,前端部在连接器1的后方侧略微向上方侧延伸,卡B 用连接器213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并且,卡B用连接器213的前端部与 卡A用连接器211同样地被向下方侧折弯,在该折弯部附近与卡B的接触焊盘接触。此外, 上述卡B用连接器212、213的一端从基座部201的后方侧向连接器1的外部导出,构成为 能够输入/输出对于卡B的信号。例如,卡B用连接器212是与记忆棒卡及超高速记忆棒卡对应的连接器,卡B用连 接器213是与超高速记忆棒卡对应的连接器。由于超高速记忆棒卡与记忆棒卡不同,与连 接器的接触焊盘一部分被分割,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另外设置卡B用连接器 213。在与左右的侧壁部202上设置的收容部207a、207b对应的基座部201上分别竖立 设置有向上方侧突出的突出片214a、214b。上述突出片214a、214b分别插通于在隔板5、6 的臂部501、601设置的孔502、602,起着进行隔板5、6的定位,并且对其摆动动作进行引导 的作用。在上述突出片214a、214b上分别安装有作为施力构件的螺旋弹簧215a、215b。上
9述螺旋弹簧215a、215b分别配置在基座部201与隔板5、6之间,对隔板5、6向上方侧施力。图5是从前方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图。当从前方侧观察具有上述结构 的连接器1时,在左右的侧壁部202的前面设置的第一引导部205的里侧(后方侧)配置 有隔板5、6的倾斜面503、603,伴随通过第一引导部205引导的卡A的插入,隔板5、6被压 下。另外,构成排出机构8的滑动构件801具有跨卡安装部的厚度方向的整体的厚度尺寸, 构成为与通过第一引导构件205引导的卡A及通过第二引导构件206引导的卡B的前端部 抵接而能够向后方侧移动。隔板5以如下方式倾斜的状态配置其右方侧端部位于比臂部501的周边部分 (左方侧部分)略微靠上方侧。另一方面,隔板6以如下方式倾斜的状态配置其左方侧端 部位于比臂部601的周边部分(左方侧部分)略微靠上方侧。在该情况下,隔板5的右方侧 部分、隔板6的左方侧部分的上端部(S卩、隔板5、6相互对置的部分的上端部)向上部卡安 装部突出,配置在与罩构件3的下表面接近的位置。由此,在初始状态(未插入卡的状态) 从前方侧观察时,在上部卡安装部几乎不空出间隙。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隔板5、6及连结构件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 6是从上方侧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隔板5、6及连结构件7的立体图。图7 是从下方侧示出的隔板5、6及连结构件7的立体图。图8是从前方侧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 连接器1具有的隔板5、6及连结构件7的图。此外,在图8中,示出隔板5、6及连结构件7 安装于连接器1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隔板5、6例如将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形而形成。如图6及图7所示,除了臂部501、 601,隔板5、6大致具有平板形状。在由连结构件7连结的状态下,隔板5的前方侧端部比 隔板6的前方侧端部更向卡插入口 4侧(连接器1的前方侧)延伸出。并且,在这样的连 结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在隔板5、6的上表面部的比中央部分略微靠后方侧沿左右方向并 列设置有多个凹部505、605。上述的凹部505、605配置在与卡用连接器211的前端部对应 的位置,构成为能够收容卡B的伴随相对于卡安装部的安装而接近的该前端部。并且,在上 述凹部505、605的前方侧的位置设置有略微向前方侧突出的多个突出片506、606。突出片 506、606在卡A以错误方向插入时(在反方向插入时)或插入不同的卡时,通过与卡的插入 方向的前端部抵接来保护卡A用连接器211。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隔板5、6的下表面的比中央部分略微靠后方侧沿左右方 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凹部507、607。并且,在比上述的凹部507、607更靠前方侧的位置沿左右 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凹部508、608。上述的凹部507、607配置在与卡B用连接器212的前 端部对应的位置,且构成为能够收容卡A的伴随相对于上部卡安装部的安装而接近的该前 端部。另一方面,凹部508、608配置在与卡B用连接器213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构成为能 够收容卡A的伴随相对于上部卡安装部的安装而接近的该前端部。并且,如图7所示,在隔板5、6的臂部501、601的下表面设置有收容螺旋弹簧 215a、215b的凹部509、609。供壳体2的突出片214a、214b插通的孔502、602设置在上述 的凹部509、609的上表面。上述的突起部504、604在臂部501、601的上表面设置在比上述 的凹部509、609更靠外侧部分。并且,上述的突起部504、604设计成在罩构件3固定于壳体 2时与罩构件3的下表面抵接的高度。因此,当臂501、臂601从下方侧受到螺旋弹簧215a、 215b的作用力时,在隔板5、6上作用有以突出部504、604与罩构件3的抵接部位为支点而旋转的力。由此,在罩构件3安装于壳体2的状态下,如图5及图8所示,隔板5、6形成隔 板5、隔板6的内侧部分(即、隔板5的右方侧部分、隔板6的左方侧部分)被抬起的状态。如此,在隔板5、6的内侧部分被抬起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连结构件7以大致水 平的状态连结隔板5、6。在此,对隔板5、6与连结构件7的连结状态进行说明。图9是从图 6所示状态的隔板5、6抽出连结构件7时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连结构件7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条体构成。在连结构件7的左 方侧端部设置有向前后方向突出且俯视时具有T字形状的卡合部701。在该卡合部701的 侧面(左方侧侧面)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部701a。并且,在连结构件7的右方 侧端部,在其上表面的前端部设置有凹部702,另一方面,在其下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凹部 703(在图9中凹部703未图示)。在隔板5、6分别设置有开口部510、610,该开口部510、610收容具有这样结构的连 结构件7。开口部510以能够收容连结构件7的卡合部701的方式设置成大致T字形状,在 与槽部70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肋511。另一方面,在开口部610的右方侧端部设置有收容于 连结构件7的凹部702的突出部611,并且,设置有收容于凹部703的突出部612。连结构 件7以由槽部701a收容肋511,并且由凹部702、703分别收容突出部611、612的状态收容 于这样的开口部510、610。接下来,说明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安装了各卡的状态。图10是示出相对 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安装了卡A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 连接器1安装了卡B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连接器1中,为了方便 说明,省略罩构件3。在相对于连接器1安装卡A时,在卡A的侧面及下表面与壳体2上设置的第一引 导部205对合的状态下将卡A压入连接器1的内部。如此,在压入连接器1的内部的过程 中,卡A的前端部与隔板5、6的倾斜部503、603抵接。若从该状态进一步压入,则卡A在隔 板5、6的上侧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前进。在该情况下,隔板5、6由于倾斜部503、603被卡 A按压而略微向下方侧移动,并通过其下表面将卡B用连接器212、213略微压下。如此,通 过伴随卡A的插入,由隔板5、6的下表面略微压下卡B用连接器212、213,能够有效地利用 作为连接器1内的有限的空间的卡安装部。在这样的插入过程中,卡A的右方侧的前端部在比隔板5、6更靠上方侧的位置与 滑动构件801的一部分抵接。由此,确定卡A相对于滑动构件801的位置,此后,滑动构件 801与卡A —起移动。此外,在卡A的前端部与滑动构件801抵接时,卡止构件803的前方 侧的一端配置在引导槽804的直线状引导槽810的后方侧端部。若从该状态进一步压入卡A,则卡A用连接器211进入卡A的下表面,与在卡A的 前端部的下表面形成的接触焊盘接触。在图10中示出该状态下的连接器1。此外,在图10 中示出将卡A压入连接器1的最后方侧的位置并松开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卡止构件803 的前方侧的一端形成与引导槽804的卡止部808卡止的状态。隔板5、6形成被卡A压下的 状态,连接上述隔板的连结构件7也形成被卡A压下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相对于连接器1安装卡B时,在卡B的侧面及下表面与壳体2上设置 的第二引导部206对合的状态下将卡B压入连接器1的内部。若如此压入,卡B在隔板5、 6的下侧与基座部201之间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前进。在该情况下,隔板5、6被卡B按压而,并通过其上表面将卡A用连接器211略微推起。如此,伴随卡B的插入 而由隔板5、6的上表面将卡A用连接器211略微推起,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作为连接器1 内的有限空间的卡安装部。在这样的插入过程中,卡B的右方侧的前端部在比隔板5、6更靠下方侧的位置与 滑动构件801的一部分抵接。由此,确定卡B相对于滑动构件801的位置,此后,滑动构件 801与卡B —起移动。此外,在卡B的前端部与滑动构件801抵接时,卡止构件803的前方 侧的一端配置在引导槽804的直线状引导槽810的后方侧端部。若从该状态进一步压入卡B,则卡B用连接器212、213进入卡B的下表面,与在卡 B的下表面形成的接触焊盘接触。在图11中示出该状态下的连接器1。其中,在图11中示 出将卡B压入连接器1的最后方侧的位置并松开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卡止构件803的 前方侧的一端形成与引导槽804的卡止部808卡止的状态。隔板5、6形成被卡B推起的状 态,连结上述隔板的连结构件7也形成被卡B推起的状态。此外,即使在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上部卡安装部要插入卡B时,如图5 所示,隔板5、6的对置部分也向上部卡安装部突出,与罩构件3之间几乎不形成间隙。因此, 能够防止卡B插入上述卡安装部的情况。尤其在上部卡安装部中,由于隔板5、6与罩构件 3之间几乎不形成间隙,因此能够防止使罩构件3变形而上部卡安装部被扩张的情况,因而 能够可靠地防止卡B插入上部卡安装部的情况。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具备在卡安装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且相 互的对置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的隔板5、6,并且在没有相对于卡安装部安装卡时,隔 板5、6的对置部分配置在接近罩构件3的下表面的位置,因此,在卡非安装时,隔板5、6与 罩构件3之间能够几乎不形成间隙,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卡向由隔板5、6分隔的上部卡安 装部的错误插入。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具备将隔板5、6向上方侧施力的螺旋弹簧215a、 215b,在上述的螺旋弹簧215a、215b的外侧部分将与罩构件3的下表面抵接的突起部504、 604设置在隔板5、6的臂部501、601上。由此,通过用于使隔板5、6复位的螺旋弹簧215a、 215b和与罩构件3的下表面抵接的突起部504、604这样简单的结构能够对隔板5、6施加旋 转力,因此在连接器的内部不需要准备复杂的机构就能够将隔板5、6的对置部分配置在接 近罩构件3的下表面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在隔板5、6的臂部501、601设置有与上部卡安 装部用的卡A抵接而将隔板5、6压下的倾斜部503、603。由此,能够伴随上部卡安装部用的 卡A的插入而压下隔板5、6,因此,能够允许相对于上部卡安装部的正确的卡(卡A)的插 入,并且能够防止不正确的卡的插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具备这样的一对隔板5、6,并且上述隔板的对 置部分向上部卡安装部突出,由此能够防止与本来安装的卡不同的卡插入上部卡安装部。 然而,在将这样一对隔板5、6构成为能够独立转动时,伴随卡的插入方式而在隔板5、6的对 置部分之间产生高低差,可能发生卡插入隔板5、6的对置部分的间隙的情况。在本实施方 式的连接器1中,为了防止该情况,通过连结构件7连结隔板5、6的对置部分。在此,对基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连结构件7的错误插入防止功能进行 说明。图12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连结构件7防止错误插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从前方侧示出的图12所示状态的隔板5、6及连结构件7的图。此外,在图12 中示出插入了作为与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卡安装部的卡不同的卡的卡C的情况。在图12中示出通过相对于卡安装部插入卡C而仅将隔板6压下,在隔板5、6的对 置部分之间产生高低差的情况。例如,这样的方式容易产生通过卡C的右方侧的前端部压 下隔板6具有的臂部601的倾斜部603的情况。在这样隔板5、6的对置部分之间产生高低 差时,如图12所示,可能产生卡C的前端部进入隔板5的下表面与隔板6的上表面之间的 情况。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通过连结构件7连结隔板5、6,使其前表面部与卡 C的前端部抵接,能够防止上述的卡C的插入。另外,图14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连结构件7防止了错误插入的状 态的立体图。图15是从前方侧示出的图14所示状态的隔板5、6及连结构件7的图。此外, 在图14中,示出插入了作为与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卡安装部的卡不同的卡的卡 D的情况。在图14中示出通过相对于卡安装部插入卡D而仅将隔板5压下,在隔板5、6的对 置部分之间产生高低差的情况。例如,这样的方式容易产生通过卡D的左方侧的前端部压 下隔板5具有的臂部501的倾斜部503的情况。在这样隔板5、6的对置部分之间产生高低 差时,如图14所示,可能产生卡D的前端部进入隔板5的上表面与隔板6的下表面之间的 情况。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通过连结构件7连结隔板5、6,使其前表面部与卡 D的前端部抵接,能够防止上述的卡D的插入。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由于具备连结一对隔板5、6的对置部分的连结 构件7,因此即使在上述的隔板5、6构成为能够独立转动的情况,连结构件7的前面部也能 够与插入上述隔板5、6的对置部分之间的卡的前端部抵接,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进入隔板 5、6的对置部分之间的卡向连接器内部的插入。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由于连结构件7配置在隔板5、6的卡插入口 4 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在隔板5、6的对置部分之间进入卡的部分变小,能够防止该卡的进 入引起的连接器1内的结构部件破损的情况。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通过连结 构件7将隔板5、6连结成能够转动。由此,由于隔板5、6被连结成能够转动,因此允许隔板 5、6的转动动作的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进入上述隔板5、6的对置部分之间的卡的插入。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 中,对于附图所示的尺寸或形状等,不局限于此,在能够发挥本设计的效果的范围内能够进 行适当变更。此外,只要不脱离本设计的目的的范围,可以进行适当变更而实施。
1权利要求
一种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具有选择性安装卡的卡安装部;隔板,其将所述卡安装部上下分割而形成上部卡安装部及下部卡安装部;罩构件,其从上方侧覆盖所述壳体,并规定所述卡安装部的一部分,所述隔板具有在所述卡安装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并且该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相互对置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在没有相对于所述卡安装部安装卡时,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对置部分配置在接近所述罩构件的下表面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向上方侧施力的施力构件,在所述施力构件的外侧部 分,与所述罩构件的下表面抵接的抵接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上部卡安装部用的卡抵接而压下该第一隔 板、第二隔板的卡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连结构件,该连结构件连结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所述对置部分,并与进入该 对置部分的卡的前端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卡安装部的卡插入口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件连结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且使该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能够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卡用连接器,其能够可靠地防止卡错误插入由隔板分隔的上部卡安装部。该卡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2),其具有选择性安装卡的卡安装部;隔板,其将卡安装部上下分割而形成上部卡安装部及下部卡安装部;罩构件(3),其从上方侧覆盖壳体(2),其中,所述隔板具有在卡安装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5、6),并且该第一隔板、第二隔板(5、6)的相互对置的部分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在相对于卡安装部的卡非安装时,第一隔板、第二隔板(5、6)的对置部分配置在接近罩构件(3)的下表面的位置。
文档编号H01R12/71GK101938066SQ201010222688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30日
发明者西冈彻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