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0215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是一种可插拔连接器的内置电路板结构。背景技术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照2000年11月7日公告的美国第6142802号专利。 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设有若干第一导电片及若干第二导电片子电路板。与该电连接器对接的对接连接器具有若干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当对接连接器与该电连接器发生对接时,对接连接器的第一端子与子电路板的第一导电片电性连接以传输差分信号、 电源信号及接地。第二端子与子电路板的第二导电片电性连接以传输电源信号及接地。如此设置的电连接器中的端子数量较少,如此只能传输少量的信号。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传输多个信号的连接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及收容于壳体内且具有第一、第二表面的内置电路板,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一表面设有第一排导电片,所述第一排导电片包括若干上接地片及若干对上差分信号片,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二排导电片,所述第二排导电片包括若干下接地片及若干对下差分信号片,其中,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进一步设有与若干对下差分信号片沿着对接方向对齐的若干对下低频信号片。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在不增大内置电路板尺寸的情况下可以配置多对差分信号片及控制信号片,且令每对信号片之间设有接地片。如此可以传输多对差分信号及控制信号且令每对差分信号之间传输接地信号。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线缆组合、对接连接器及母电路板的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与线缆组合、对接连接器及母电路板的另一组合图。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与线缆组合、对接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与线缆组合、对接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5是内置电路板及线缆组合安装于下壳体内的部分组装图。图6是内置电路板的第一表面的视图。图7是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的视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对接连接器的对接连接器模组的视图。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的视图。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对接连接器的对接连接器模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符合本发明的连接器100可令线缆组合700焊接于其上。连接器100可与焊接于母电路板900上的对接连接器800对接。线缆组合700包括若干线缆71及固定若干线缆71的固定件72。对接连接器800 包括第一遮蔽盖体851、第二遮蔽盖体852及对接连接器模组。第一遮蔽盖体851底部设有开口 8511。第一遮蔽盖体851之远离开口 8511—端设有弹片8513。弹片8513上设有锁固槽8512。焊接于母电路板900的对接连接器模组可自开口 8511装入第一遮蔽盖体851 内。第二遮蔽盖体852套设于连接器100上用于加强抗电磁干扰的效果。参阅图2及图3,连接器100包括下壳体11、上壳体12、收容于下壳体11内的内置电路板2、安装于下壳体11上的连动杆31及拉带32、与连动杆31配合的扣持体6及一对螺栓4。下壳体11设有位于前端的矩形收容腔111、位于收容腔111之后的环形容置槽 112、及位于容置槽112之后的环形开口 113。所述开口 113两侧设有上下延伸的一对下螺孔114。下壳体11后部的两侧设有向外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15。上壳体12上设有一对上螺孔121。结合图6及图7,内置电路板2具有对接端20及设有若干导电片的第一、第二表面 21、22。连动杆31设有一对转动臂311及连接一对转动臂311的连接臂312。各转动臂 311包括设于端部的卡扣孔314、及位于转动臂311中间部分的枢转孔313。扣持体6包括板状的扣持部62、安装于扣持部62上的扣持栓61及弹簧63。扣持部62上设有配合槽64。参阅图1至图5,组装该连接器100时,令线缆组合700的若干线缆71与内置电路板2的第一、第二表面21、22的若干导电片焊接。将内置电路板2收容于下壳体11的收容腔111内,令内置电路板2的对接端20靠近下壳体11的前端。将线缆组合700通过开口 113装入容置槽112内。将上壳体12扣持于下壳体11上。令螺栓4依次通过上螺孔 121与下螺孔114从而使得上壳体12固持于下壳体11上。将拉带32套设于连动杆31的连接臂312上。令连动杆31的枢转孔313与下壳体11的突出部115配合。将扣持部62 配置于下壳体11之下,且令扣持栓61穿越卡扣孔314且固定于扣持部62上。当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800对接时,将第二遮蔽盖体852套设于连接器100 上,且令连接器100进入第一遮蔽盖体851内与对接连接器模组对接。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800对接时可处于锁固位置或松开位置。当连接器100 处于锁固位置时,下壳体11的锁固部116与扣持体6的配合槽64接触并嵌入第一遮蔽盖体851的锁固槽8512内。此时,弹簧63抵靠于锁固部116上。当拉带32向后拉动时,扣持部62向前运动。弹簧63被压缩。扣持部62顶起弹片8513从而令锁固部116脱离弹片 8513的锁固槽8512。连接器100处于松开位置,从而可自对接连接器800拔出。弹簧63 令扣持体6复位。拉带32、连动杆31及扣持体6构成退出机构。图6至图8揭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800的对接模组的电连接情况。参阅图6及图7,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00的内置电路板2的第一表面21设有靠近对接端20排列成一排的五个接地片211及四对差分信号片212、及远离对接端20排列成一排的若干线缆焊接片213。线缆71焊接于线缆焊接片213上。每一对差分信号片212皆位于相邻两个接地片211之间。所述若干接地片211及若干对差分信号片 212排列成一排。接地片211沿对接方向的长度长于差分信号片212的相应长度。接地片 211较之差分信号片212更靠近对接端20。内置电路板2的第二表面22设有靠近对接端20的五个接地片221、四对控制信号片223、四对差分信号片222及远离对接端20排列成一排的若干线缆焊接片224。线缆 71焊接于线缆焊接片2M上。一对控制信号片2 与一对差分信号片222沿着对接方向对齐且位于相邻两个接地片221之间。控制信号片223比差分信号片222更靠近对接端20。 接地片221沿对接方向的长度长于控制信号片223或差分信号片222的相应长度。接地片 221的前端较之控制信号片223的前端更靠近对接端20。控制信号片223亦可根据需要设置成其他低频信号片。第一表面21的接地片211与第二表面22的接地片221沿着上下方向部分重叠。 第一表面21的差分信号片212与第二表面22的差分信号片222沿着上下方向部分重叠。参阅图8,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接连接器800的对接连接器模组包括绝缘本体80 及若干端子模组。若干端子模组包括若干第一端子模组81与若干对第二端子模组82。各第一端子模组81包括第一上端子811及第一下接触端子812。各第二端子模组82包括第二上端子821、第二下接触端子822、及第二下导电端子 823。当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800对接时,第一端子模组81的第一上端子811与内置电路板2的第一表面21上的接地片211接触以传输接地信号。第一下接触端子812与内置电路板2的第二表面22上的接地片221接触以传递接地信号。相邻两个第二端子模组82中的两个第二上端子821与内置电路板2的第一表面21上的差分信号片212接触以传输差分信号。两个第二下接触端子822与第二表面22的差分信号片222接触以传输差分信号。两个第二下导电端子823与两个控制信号片223接触以传输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片223亦可设置成其他的低频信号片。内置电路板2未增大尺寸便可配置多对差分信号片及控制信号片,且令每对信号片之间设有接地片。如此可以传输多对差分信号及控制信号且令每对差分信号之间传输接地信号。参阅图9及图10,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内置电路板2’的第一表面21与图6所示无异,而第二表面22’设置成图9所示的结构。如图9所示,内置电路板2’的第二表面22’ 设有第二排导电片228’及第三排导电片227’。第三排导电片227’比第二排导电片228’ 更靠近对接端20’。第三排导电片227’包括若干控制信号片223’、若干电源片225’及接地片226’。该等控制信号片223’、电源片225’及接地片226’皆为低频信号片。第二排导电片228’包括若干接地片221’及若干对差分信号片222’。各对差分信号片222’位于相邻接地片221,之间。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端子模组82’与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端子模组82结构相同,包括第二上端子821’、第二下接触端子822’、及第二下导电端子823’。参阅图10,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端子模组81’包括第一上端子811’、第一下接触端子812’、及第一下导电端子813’。
当内置电路板2’插入绝缘本体80’时,内置电路板2’的第一表面21上的导电片与第一上端子811,或第二上端子821,接触并导通。内置电路板2,的第二表面22,上的第三排导电片227’与第一下导电端子813’或第二下导电端子823’接触并导通。内置电路板2’的第二表面22’上的第二排导电片228’与第一下接触端子812’或第二下接触端子822’接触并导通。第二实施方式中内置电路板2’的第二表面22’上的接地片221’设置成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片221更短,从而于接地片221’前增设控制信号片223’。同时,第二实施方式增设第一下导电端子813’与该控制信号片223’接触并导通。如此使用同样尺寸的内置电路板2’可以传递更多的差分信号及控制信号。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连接器100下壳体11
收容腔111容置槽112
开口113下螺孔114
突出部115锁固部116
上壳体12上螺孔121
内置电路板2对接端20
第一表面21接地片211
差分信号片212线缆焊接片213
第二表面22接地片221
差分信号片222控制信号片223
线缆焊接片224连动杆31
转动臂311连接臂312
枢转孔313卡扣孔314
拉带32螺栓4
扣持体6扣持栓61
扣持部62弹簧63
配合槽64线缆组合700
线缆71固定件72
对接连接器800色缘本体80
第一端子模组81第一上端子811
第一下接触端子812第二端子模组82
第二上端子821第二下接触端子822
第二下导电端子823第一遥^蔽盖体851
开口8511锁固槽8512
弹片8513第二遥^蔽盖体852
母电路板900内置电路板2,
对接端20,第二表IS22,
接地片22Γ差分信号片222'
控制信号片223'线缆焊接片224'
电源片225'接地片226
第三三排导电片227'第二二排导电片228
绝缘本体80,第--端子模组81,
第--上端子81Γ第--下接触端子812
第--下导电端子813'第二二端子模组82,
第二二上端子82Γ第二二下接触端子822
第二二下导电端子823,。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及收容于壳体内且具有第一、第二表面的内置电路板,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一表面设有第一排导电片,所述第一排导电片包括若干上接地片及若干对上差分信号片,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二排导电片,所述第二排导电片包括若干下接地片及若干对下差分信号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进一步设有与若干对下差分信号片沿着对接方向对齐的若干对下低频信号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增设与若干下接地片沿着对接方向对齐的若干下低频信号片,第二表面的所述下低频信号片构成第三排导电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电路板具有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端,所述第三排导电片比第二排导电片更靠近所述对接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低频信号片为传输控制信号的控制信号片或传输电源信号的电源片或传输接地信号的接地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片中的各导电片分别与第三排导电片中的对应下低频信号片沿着对接方向对齐,所述第二排导电片中的各导电片与第一表面的第一排导电片中的各导电片部分重叠。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可与线缆组合连接,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一、第二表面分别设有远离对接端用于与线缆组合焊接的若干线缆焊接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及扣持于下壳体上的上壳体,所述下壳体内设有收容内置电路板的收容腔及容置线缆组合的容置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设有锁固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遮蔽盖体及对接连接器模组,所述遮蔽盖体具有设有锁固槽的弹片,当连接器处于锁固位置时,所述锁固部嵌入所述锁固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退出机构,所述退出机构包括拉带、扣持体、及安装于拉带与扣持体之间的连动杆,连动杆被拉动拉带从而带动扣持体运动,扣持体顶起遮蔽盖体的弹片令锁固部脱离锁固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杆设有一对转动臂及位于一对转动臂之间的连接臂,各转动臂的中间设有枢转孔,末端设有卡扣孔,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与枢转孔配合的突出部,所述扣持体包括穿越卡扣孔的扣持栓及令退出机构复位的弹簧。
全文摘要
一种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及收容于壳体内且具有第一、第二表面的内置电路板,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一表面设有第一排导电片,所述第一排导电片包括若干上接地片及若干对上差分信号片,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二排导电片,所述第二排导电片包括若干下接地片及若干对下差分信号片,其中,所述内置电路板的第二表面进一步设有与若干对下差分信号片沿着对接方向对齐的若干对下低频信号片。
文档编号H01R13/66GK102377078SQ20101025366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6日
发明者张雪亮, 朱庆满, 王前炯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