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5865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由多个触点、盒体和定位器(定位部件)构成的连接器(参照日 本特开2001-6771号公报的0007 0012段、图9、图10)。触点被形成为大致L字形,具有连接部、压配合部(端子部)和导线端子部(连接 部)。连接部被形成为叉状。压配合部的纵向与连接部的纵向大致正交。压配合部被压入 印刷电路板的通孔。导线端子部将连接部和压配合部连接。在压配合部与导线端子部的连 接部分形成宽幅部。在盒体中沿其纵向按规定间隔形成触点收纳孔。多个触点收纳孔配置成上下三列 (位于上层的触点收纳孔群列、位于中层的触点收纳孔群列、位于下层的触点收纳孔群列这 三列)。触点的连接部以收纳在触点收纳孔中的状态被盒体保持。定位器具有多个缝隙和多对突起,在多个缝隙中插入被盒体保持的多个触点的导 线端子部。成对的突起形成在定位器的缝隙的内壁面上。在形成在成对的突起的下表面的 凹部中嵌合触点的宽幅部。而且,成对的突起具有倾斜面。倾斜面在把导线端子部插入缝 隙中时使导线端子部的插入被突起阻止。将该连接器进行组装时,首先,把触点的连接部收纳在盒体的触点收纳孔中,把触 点保持在盒体中。然后,把触点的压配合部、宽幅部以及导线端子部插入定位器的缝隙中。此时,宽 幅部攀至突起的倾斜面上,对抗导线端子部的弹力朝触点的排列方向移动。连接器的宽幅 部通过突起时,宽幅部在导线端子部的弹力作用下朝突起的下方移动,宽幅部与突起的下 表面的凹部嵌合。通过以上作业,完成连接器的组装。把连接器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时,把触点的压配合部的前端部插入印刷电路板的 通孔中,然后,用压力机等按压定位器的上表面。压力机等对定位器施加的按压力通过定位器的突起传递到触点的宽幅部,压配合 部整体被压入通孔。上述的连接器,当把触点插入定位器时,突起可能会被触点的宽幅部削掉。突起被削掉的话,就无法维持突起与宽幅部的嵌合状态,存在无法把触点的压配 合部可靠插入电路部的通孔中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其课题是,提供一种能把触点的端子部可靠插入 电路基板的通孔中的连接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设有盒体、多个触点、和定位部件,所述多个触点设有保持于所述盒体的保持部、插入基板的端子部、和将所述保持部与所 述端子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端子部朝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的大致直角方向延伸;所述多个 触点沿规定方向配置,而且朝与所述规定方向正交的端子部插入方向配置成两列;在所述 规定方向相邻的各对所述触点的所述连接部,通过结合部相互结合而构成多个结合触点, 所述定位部件安装在所述触点上对所述端子部进行定位,所述定位部件具有收纳所述连接 部的收纳部、使所述两列中的一方的列的所述结合触点的所述结合部露到外部的开放部、 和对所述两列中的另一方的列的所述结合触点的所述结合部朝所述一方的列侧的相对移 动加以阻止的移动阻止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结构,定位部件具有使一方的列的结合触点的结合部露到 外部的开放部、和对另一方的列的结合触点的结合部朝一方的列侧的相对移动加以阻止的 移动阻止部。因此,可以直接按压一方的列的结合触点的结合部,把定位部件朝另一方的列 侧推压。当一方的列的结合触点的结合部被按压而把定位部件朝另一方的列侧的方向推压 时,另一方的列的结合触点即使要朝一方的列侧相对移动,也会由移动阻止部阻止另一方 的列朝结合触点的移动,使另一方的列的全部结合触点与定位部件一体沿着朝另一方的列 侧的方向移动。优选为,设有保持于所述盒体的信号侧保持部、插入所述基板的信号侧端子部、 和具有将所述信号侧保持部与所述信号侧端子部连接的信号侧连接部的多个信号侧触点, 所述定位部件具有收纳所述信号侧连接部的信号侧收纳部,通过所述成对的所述触点的所 述连接部和与这些连接部结合的所述结合部,使所述信号侧触点的所述信号侧连接部三面 被围住。优选为,所述成对的所述触点的所述连接部,和将它们的连接部结合的所述结合 部的截面形状大致为U字形。优选为,所述端子部和所述信号侧端子部,分别为按压在所述基板的通孔的内周 面的压配合构造。根据本发明,可以把触点的端子部可靠地插入基板的通孔。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根据附图由下述详细的说明而更清
林 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3是沿图1的B-B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4是沿图1的C-C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5是显露出图1的A-A线截面的连接器的轴侧图。图6是显露出图1的B-B线截面的连接器的轴侧图。图7是显露出图1的C-C线截面的连接器的轴侧图。图8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触点的轴侧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触点的组装状态的轴侧图。图10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定位部件的轴侧图。
图11是显露出图1的A’ -A'线截面的定位部件轴侧图。图12是显露出图1的B’ -B,线截面的定位部件轴侧图。图13是显露出图1的C’ -C’线截面的定位部件轴侧图。图14是表示图1所示连接器的上侧的列的结合触点被推压的状态的概念图。图15是表示把对方侧连接器与图1所示连接器连接之前的状态的概念图。图16是表示把对方侧连接器与图15所示中继盒体嵌合的状态的概念图。图17是表示把图15所示对方侧连接器与图1所示连接器连接之前的状态的概念 图。图18是表示把图15所示对方侧连接器与图1所示连接器连接后的状态的概念 图。图19是表示把图1所示连接器的触点插入图15所示对方侧连接器后的状态的轴 侧图。图20是表示使图19所示触点弹性变形后的状态的轴侧图。图21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各触点的端子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如图1所示,连接器10设有盒体11、第一接地触点(触点)12A、第二接地触点(触 点)12B、第一信号侧触点13、第三接地触点(触点)14A、第四接地触点(触点)14B、第二信 号侧触点15、和定位部件16 (参照图10)。如图2图7所示,盒体11由盒本体111盒嵌合部112构成。该实施方式中,对于 连接器10的前后、上下,面向图2的“上”为连接器10的前方、“下”为连接器10的后方、 “右”为连接器10的上方、“左”为连接器10的下方。盒本体111由树脂形成。在盒本体111的前部形成凹部111a。而且,在盒本体111 上把多个压入孔Illb形成为上下两列。压入孔Illb朝嵌合方向Dl延伸,与凹部Illa相 通。进而,在盒本体111上把多个保持孔Illc形成上下两列。保持孔Illc朝嵌合方向Dl 延伸。保持孔Illc位于压入孔Illb的嵌合方向Dl的后方,与压入孔Illb相通。而且,在 盒本体111上朝连接器10的纵向(规定方向)D2按规定间隔形成多个保持槽11 Id (参照 图3、图6)。多个保持槽Illd位于下面的列的压入孔Illb的上方。嵌合部112由树脂形成。嵌合部112配置成能够在盒本体111的凹部Illa中朝 连接器10的纵向D2移动。在嵌合部112形成多个收纳部11加。分别在收纳部11 的上 下方向(端子部插入方向)D3的相向的内表面形成收纳槽112b。收纳槽112b朝纵向D2按 规定间隔配置。收纳槽112b在嵌合方向Dl与盒本体111的压入孔Illb相向。如图8、图9所示,第一接地触点12A具有接触部12a、弹簧部12b、保持部12c、端 子部12d和连接部12e。接触部12a突出到嵌合部112的接纳部11 内(参照图2)。弹簧部12b与接触 部1 相连,收容在嵌合部112的收纳槽112b中。保持部12c与弹簧部12b相连,被压入 盒本体111的压入孔111b,被盒本体111保持。端子部12d为压配合构造(端子部弹性变 形(或塑性变形)后压入未图示的基板的通孔内,被基板保持的构造)的端子部(参照图
521),其纵向与嵌合方向Dl大致正交。连接部1 将保持部12c和端子部12d连接。第二接地触点12B的结构与第一接地触点12A大致相同,因而在图中赋予与第一 接地触点12A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第一接地触点12A和第二接地触点12B的主 要不同在于,第二接地触点12B的端子部12d的位置位于第一接地触点12A的端子部12d 的前方。在纵向D2相邻的规定的(成对的)第一接地触点12A和第二接地触点12B通过 结合部12f结合,构成第一结合触点(上侧的列的结合触点)12。第一结合触点12通过对 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成。第一信号侧触点13具有信号侧接触部13a、信号侧弹簧部13b、信号侧保持部13c、 信号侧端子部13d、和信号侧连接部13e。信号侧接触部13a突出到嵌合部112的收纳部112a内(参照图3)。信号侧弹簧 部13b与信号侧接触部13a相连,收纳在嵌合部112的收纳槽112b中。信号侧保持部13c 与信号侧弹簧部1 相连,被压入盒本体111的压入孔111b,被盒本体111保持。信号侧端 子部13d为压配合构造的端子部(参照图21),其纵向与嵌合方向Dl大致正交。信号侧连 接部1 将信号侧保持部1 和信号侧端子部13d连接。第一信号侧触点13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成。第三接地触点14A具有接触部14a、弹簧部14b、保持部14c、端子部14d、连接部 14e和插入部14g。接触部14a突出到嵌合部112的接纳部112a内(参照图2)。弹簧部14b与接触 部Ha相连,收容在嵌合部112的收纳槽112b中。保持部Hc与弹簧部14b相连,被压入 盒本体111的压入孔Illb而被保持。端子部14d为压配合构造的端子部(参照图21),其 纵向与嵌合方向Dl大致正交。连接部He将保持部Hc和端子部14d连接。插入部14g 与第三接地触点14A的连接部He相连,与弹簧部14b大致平行地延伸。第四接地触点14B结构与第三接地触点14A大致相同,因此在图中赋予与第三接 地触点14A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第三接地触点14A和第四接地触点14B的主要 不同为,第四接地触点14B的端子部14d的位置位于第三接地触点14A的端子部14d的前 方,以及在第四接地触点14B上没有插入部14g。在纵向D2相邻的规定的(成对的)第三接地触点14A和第四接地触点14B,通过 与第三接地触点14A的连接部14e的上侧后部相连的结合部14f和与第三接地触点14A 的连接部14e的下侧前部相连的结合部14j结合,构成第二结合触点(下侧的列的结合触 点)14。第三接地触点14A的连接部14e的一端部与结合部14j相连,另一端部与插入部 14g相连。第四接地触点14B的连接部He的一端部与结合部14j相连,另一端部与插入部 14g不相连。第二结合触点14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成。第二信号侧触点15具有信号侧接触部15a、信号侧弹簧部15b、信号侧保持部15c、 信号侧端子部15d、和信号侧连接部15e。信号侧接触部15a突出到嵌合部112的收纳部112a内(参照图3)。信号侧弹簧 部15b与信号侧接触部1 相连,收纳在嵌合部112的收纳槽112b中。信号侧保持部15c 与信号侧弹簧部1 相连,被压入盒本体111的压入孔111b,被盒本体111保持。信号侧端 子部15d为压配合构造的端子部(参照图21),其纵向与嵌合方向Dl大致正交。信号侧连接部1 将信号侧保持部1 和信号侧端子部15d连接。第二信号侧触点15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10 图13所示,定位部件16具有多个第一收纳部161、多个第二收纳部162、 多个第一信号侧收纳部163、多个第二信号侧收纳部164、多个第三收纳部167、多个第四收 纳部168和多个开放部169。如图11、图1所示,多个第一收纳部161沿纵向D2按规定间隔形成。第一收纳部 161在定位部件16的前表面16a、上表面16c、下表面16d开口。第一收纳部161收纳第一 接地触点12A的连接部12e的后部(参照图2、图5)。多个第二收纳部162沿纵向D2按规 定间隔形成。第二收纳部162与第一收纳部161相连,在定位部件16的前表面16a、下表面 16d、上表面16c开口。第二收纳部162收纳第三接地触点14A的连接部14e的后部(参照 图2、图5)。如图12所示,多个第一信号侧收纳部163沿纵向D2按规定间隔形成。第一信号 侧收纳部163为大致L字形,在定位部件16的前表面16a、上表面16c、下表面16d开口。 第一信号侧收纳部163收纳第一信号侧触点13的信号侧连接部13e的后部(参照图3、图 6)。多个第二信号侧收纳部164沿纵向D2按规定间隔形成。第二信号侧收纳部164形成 在定位部件16的前部,在定位部件16的前表面16a和下表面16d开口。第二信号侧收纳 部164收纳第二信号侧触点15的信号侧连接部15e的后部(参照图3、图6)。在把第一信号侧收纳部163在纵向D2相向的两个内表面连接的连接部171上形 成槽171a。位于第一信号侧收纳部163的后方的连接部172具有凸部17加。槽171a容纳 第二结合触点14的结合部14f的后部,对第二结合触点14相对于定位部件16朝上方的移 动加以阻止。这样,通过槽171a的内表面构成对第二结合触点14朝上方的移动加以阻止 的移动阻止部。如图13所示,多个第三收纳部167沿纵向D2按规定间隔形成。第三收纳部167 大致为L字形,在定位部件16的前表面16a、上表面16c和下表面16d开口。第三收纳部 167收纳第二接地触点12B的连接部12e的后部(参照图4、图7)。多个第四收纳部168沿 纵向D2按规定间隔形成。第四收纳部168在定位部件16的前部形成,在定位部件16的前 表面16a和下表面16d开口。第四收纳部168收纳第四接地触点14B的连接部14e的后部 (参照图4、图7)。如上所述,第一收纳部、第一信号侧收纳部163以及第三收纳部167在定位部件16 的上表面16c开口,通过这些开口构成开放部169。组装连接器10时,首先,如图2、图4、图5、图7所示,把第一结合触点12的保持 部12c、12c压入盒本体111的上面的列的压入孔111b,把第二结合触点14的保持部14c、 14c压入盒本体111的下面的列的压入孔111b。此时,第一结合触点12的弹簧部12b、12b 被插入嵌合部112的上面的列的收纳槽112b,第一结合触点12的连接部1加、1加和结合部 12f的前部被插入上面的列的保持孔111c。而且,第二结合触点14的弹簧部14b、14b被插 入嵌合部112的下面的列的收纳槽112b,第二结合触点14的连接部14e、He和结合部14j 的前部被插入下面的列的保持孔111c。进而,第二结合触点14的插入部14g被插入保持槽 llld(参照图3、图6)。进而如图3、图6所示,把第一信号侧触点13的信号侧保持部13c压入盒本体111的上面的列的压入孔111b,把第二信号侧触点15的信号侧保持部15c压入盒本体111的下 面的列的压入孔111b。此时,第一信号侧触点13的信号侧弹簧部1 被插入嵌合部112的 上面的列的收纳槽112b,第一信号侧触点13的信号侧连接部1 的前部被插入盒本体111 的上面的列的保持孔111c。而且,第二信号侧触点15的信号侧弹簧部1 被插入嵌合部 112的下面的列的收纳槽112b,第二信号侧触点15的信号侧连接部15e的前部被插入盒本 体111的下面的列的保持孔111c。最后,把第一结合触点12的连接部12e、12e的后部、第一信号侧触点13的信号侧 连接部13e的后部、第二结合触点14的连接部14e、14e的后部以及第二信号侧触点15的 信号侧连接部15e的后部,分别插入定位部件16的第一和第三收纳部161、167、第一信号侧 收纳部163、第二以及第四收纳部162、168、和第二信号侧收纳部164。上述朝定位部件16插入的操作按以下顺序进行。首先,把第一结合触点12的端子部12d、12d、第一信号侧触点13的信号侧端子部 13d,分别从前方插入定位部件16的第一收纳部161、第三收纳部167、第一信号侧收纳部 163,沿嵌合方向Dl推压各端子部12d、12d、13d,直至第一信号侧触点13的信号侧连接部 13e的后部与定位部件16的凸部17 碰触。然后,沿着上下方向D3朝下方推压全部的触点12、13、14、15,直至第一信号侧触 点13的信号侧连接部1 与连接部171碰触。最后,沿嵌合方向Dl朝后方推压全部的触点12、13、14、15,直至第一信号侧触点 13的信号侧连接部13e的后部与连接部172的支撑面172b (参照图3)碰触。此时,第一 信号侧触点13的信号侧连接部13e的后部与凸部17 的支撑面172c (参照图幻接触,第 一信号侧触点13朝上方的移动被阻止。而且,第二结合触点14的结合部14f的后部与槽 171a嵌合,第二结合触点14朝上方的移动被阻止。进而,第二信号侧触点15的信号侧连 接部15e的后端部被收在第二信号侧收纳部164内,第二信号侧触点15朝上方的移动被阻 止。在把第一结合触点12、第一信号侧触点13、第二结合触点14、以及第二信号侧触 点15的端子部12d、13d、14d、15d压入未图示的印刷电路基板的通孔时,首先,把端子部 12d、13d、14d、15d的前端部插入通孔。然后,把通过开放部169露到外部的第一结合触点12的全部结合部12f用板状的 卡具(未图示)暂时朝下方推压。通过卡具传递到结合部12f的推压力,通过连接部1 被传递到端子部12d。而且,被卡具按压的结合部12f对定位部件16进行推压。此时定位部件16的凸 部17 的支撑面172c、连接部171的槽171a的内表面、第二信号侧收纳部164的内表面, 分别推压第一信号侧触点13、第二结合触点14、第二信号侧触点15。以上的结果为,端子部12d、13d、14d、15d发生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端子部 12d、13d、14d、15d 被压入通孔。如图15、图16所示,在把连接器10与作为对方侧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20连接时, 首先,分别把线缆连接器20插入中继盒体30的多个收纳部31。如图17所示,把全部线缆连接器20插入中继盒体30之后,使连接器10的嵌合部 112位于嵌合位置。此时,第一结合触点12、第一信号侧触点13、第二结合触点14以及第二信号侧触点15的弹簧部12b、13b、14b、15b不发生弹性变形,为笔直的状态(参照图19)。然后,使中继盒体30与连接器10的嵌合部112嵌合(参照图18)。结果,如图19 所示,第一结合触点12、第一信号侧触点13、第二结合触点14以及第二信号侧触点15的接 触部12a、13a、14a、15a分别被插入形成在线缆连接器20的盒体21上的多个缝隙21a。在 缝隙21a内配置着线缆连接器20的触点22 (参照图16)的接触部(未图示)。最后,使连接器10的杆18朝规定方向转动,使嵌合部112朝纵向D2滑动。结果,第一结合触点12、第一信号侧触点13、第二结合触点14以及第二信号侧触 点15的弹簧部12b、13b、14b、15b挠曲(参照图20),使弹簧部12b、13b、14b、15b恢复到原 来状态的力,把接触部12a、13a、14a、15a推压到线缆连接器20的触点22的接触部,将连接 器10和线缆连接器20电连接。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施加在结合部12f上的推压力,在端子部12d通过连 接部1 进行传递、在端子部12d以外的端子部14d或信号侧端子部13d、15d通过定位部 件16可靠地进行传递,因此,能够把端子部12d、14d、或信号侧端子部13d、15d可靠地插入 印刷基板的通孔。另外,成为第一信号侧触点13三面被第一接地触点12A、第二接地触点12B和结合 部12f围住的状态(参照图14),而且,成为第二信号侧触点15三面被第三接地触点14A、 第四接地触点14B和结合部14f围住的状态,因此,可以提高密封性。由于是把第一结合触点12、第一信号侧触点13、第二结合触点14以及第二信号侧 触点15的接触部12a、13a、14a、1 直接与线缆连接器20的触点22的接触部进行接触,因 此不需要中继触点。由于把第一结合触点12、第一信号侧触点13、第二结合触点14以及第二信号侧触 点15沿连接器10的上下方向D3排列,因此,与把上面的列的触点和下面的列的触点朝纵 向D2错开半个节矩的连接器相比较,可以使连接器10小型化。第一结合触点I2和第二结合触点I4的结合部12f、14f处的截面形状大致为L字 形,但是,第一结合触点12和第二结合触点14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大致U字形。另外,端子部12d、13d、14d、15d都是压配合构造的端子部,但是端子部的构造也 可以为销配合式或插头配合式的,不限于压配合构造。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应该明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以 及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种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有盒体、多个触点、和定位部件,所述多个触点设有保持于所述盒体的保持部、插入基板的端子部、和将所述保持部与 所述端子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端子部朝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的大致直角方向延伸;所述多 个触点沿规定方向配置,而且朝与所述规定方向正交的端子部插入方向配置成两列;在所 述规定方向相邻的各对所述触点的所述连接部,通过结合部相互结合而构成多个结合触点,所述定位部件安装在所述触点上对所述端子部进行定位,所述定位部件具有收纳所述连接部的收纳部、使所述两列中的一方的列的所述结合触 点的所述结合部露到外部的开放部、和对所述两列中的另一方的列的所述结合触点的所述 结合部朝所述一方的列侧的相对移动加以阻止的移动阻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保持于所述盒体的信号侧保持部、 插入所述基板的信号侧端子部、和具有将所述信号侧保持部与所述信号侧端子部连接的信 号侧连接部的多个信号侧触点,所述定位部件具有收纳所述信号侧连接部的信号侧收纳部,通过所述成对的所述触点的所述连接部和与这些连接部结合的所述结合部,使所述信 号侧触点的所述信号侧连接部三面被围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对的所述触点的所述连接部,和将 它们的连接部结合的所述结合部的截面形状大致为U字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对的所述触点的所述连接部,和将 它们的连接部结合的所述结合部的截面形状大致为U字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和所述信号侧端子部,分别为 按压在所述基板的通孔的内周面的压配合构造。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和所述信号侧端子部,分别为 按压在所述基板的通孔的内周面的压配合构造。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和所述信号侧端子部,分别为 按压在所述基板的通孔的内周面的压配合构造。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和所述信号侧端子部,分别为 按压在所述基板的通孔的内周面的压配合构造。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把触点的端子部可靠插入基板的通孔。连接器设有盒体、多个触点和定位部件。多个触点设有保持于盒体的保持部、插入基板的端子部、和将保持部与端子部连接的连接部。定位部件安装在多个触点上,将端子部定位。多个触点沿连接器的纵向配置,而且朝上下方向配置成两列。纵向方向相邻的成对的触点通过结合部结合二构成第一、第二结合触点。在定位部件上设有收纳连接部的收纳部、使结合部露到外部的开放部、和对结合部朝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加以阻止的槽。
文档编号H01R13/40GK102148437SQ201010537480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6日
发明者中泽胜彦, 伊藤安一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