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728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连接在表面具有以规定的电极间间距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用 电极的第一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与在表面排列有以规定的电极间间距排列的 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的第二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
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以往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另外,在专利文献 2中,示出对与连接器装置连接的电路基板侧的布线部分,连接保护用的电阻体、电容器和 ESD(静电放电)保护部件等电气元件的结构。在以往,这些保护用的电气元件设置在电路 基板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265599号公报图6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40744号公报图6但是,在利用连接器装置连接的两个电路基板上设置保护用的电气元件时,需要 在电路基板上确保电气元件安装用的空间,所以存在部件的安装个数增加的问题。另外,在 需要变更保护用的电气元件时,存在必需将电路基板整体更换的问题。而且,ESD保护部件 由于需要针对每个信号线配置,所以存在必需在电路基板上确保安装空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独立地在电路基板上安装保护用的电气元件的 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用于电连接第一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一 连接用电极与第二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在第一电路基板中,在其表面上排列 有以规定的第一电极间间距形成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另外,在第二电路基板中,在其表 面上排列有以规定的第二电极间间距形成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特别地,在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具备带电气部件的长方 体状接线柱和连接器外壳。第一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构成为可以在第一连 接用电极与第二连接用电极之间串联连接一种电气部件。该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 具备具有连续的四面和对向的两个端面的长方体状的绝缘基体。具备在绝缘基体的连续的 四面中的至少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两面的一个面上在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 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另外,具备在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两面的另 一个面上在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而 且,具备在位于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两面之间所处的一面上在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气元件。多个电气元件与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 部分以及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电气地串联连接。构成为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 径间间距与第一电极间间距实质上相等,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第二 电极间间距实质上相等。 而且,连接器外壳容许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与 在第一电路基板中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电连接。另外,连接器外壳接收第二电路基 板的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的基板部分,以使得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多个 第二导电路径部分与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处于对向的位置,保持基板部分。而且,连接器外 壳具有使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接触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通过进行将一侧的电路基板插入 到连接器外壳中的作业,可以将两个电路基板相互电连接。另外,根据本发明,无需在连接 器外壳内配置多个接点部件,便可以仅通过配置一个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来构成 连接器装置,所以可以以较少的部件个数来构成连接器装置。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由于在 用于连接两个电路基板而使用的长方体状接线柱上形成有电气元件,所以仅通过在一侧的 电路基板上安装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可以在相互连接的两个电路基板的连接 用电极之间连接保护用的电气元件。因此,如果使用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 装置,则无需在电路基板上独立地安装保护用的电气元件。另外,优选在形成有电气元件的绝缘基体的一面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导电路径 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分;以及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二电 极部分。在该情况下,电气元件是跨越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而形成的。由此,可以 可靠地电连接电气元件与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以及第二导电路径部分。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二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构成为串联连接在第 一连接用电极与第二连接用电极之间并联连接的两个电气部件。具备在绝缘基体的连续的 四面中的对向的两面的一个面上在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 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和在连续的四面中的对向的上述两面的另一个面上在两个端面排列 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另外,具备在位于绝缘基体 的连续的四面中的对向的两面之间的两面的一个面上,沿着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隔开规定 的绝缘间隔排列的第一组的多个电气元件。另外,具备在位于绝缘基体的连续的四面中的 对向的两面之间的两面的另一个面上,沿着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 的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而且,构成为第一以及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与分别对应的多 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以及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电气地串联连接。根据使用了这样的第二 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无需将连接器装 置以外的其他部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便可以在第一电路基板的第一连接用电极与第二电路 基板的第二连接用电极之间,配置属于第一组中的电气元件和属于第二组中的电气元件被 并联连接的并联电路。第一组的多个电气元件和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也可以是电气特性 或种类相同的元件。但是,在使用电气特性或种类不同的元件时,例如可以将RC并联电路 和LC并联电路等简单地配置在连接器装置内。另外,在第二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中,优选为在绝缘基体的形成 有第一组的多个电气元件的一面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分、和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部分,第一组的电气元件 是跨越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而形成的。另外,优选为在形成有第二组的多个电气 元件的一面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三电极部分、和与多个 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四电极部分,第二组的电气元件是跨越第三电极部分 和第四电极部分而形成的。即使在将第一以及第二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任意一个配置于 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外壳内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 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相等,而且可以在绝缘基体的两个端面排列的 方向上相互交错地形成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和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由此,通过任意 地设定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与第二导电路径部分之间的距离,可以任意地设定在第一导电路 径部分与第二导电路径部件之间形成的电气元件的大小。另外,在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 电路径间间距不同时,通过使第一电路基板中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的电极间间距与多个 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一致,并使第二电路基板中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的 电极间间距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一致,可以经由电气元件电连接电 极间间距不同的第一电路基板与第二电路基板。另外,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通过如下所述构成而可以设为内 置有ESD (静电放电)保护部件的结构。在通过内置有ESD (静电放电)保护部件的电路基 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连接的第一电路基板中,在表面上排列有以第一以及第二电极间 间距交替形成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另外,在第二电路基板中,在表面上排列有以第一以 及第二电极间间距交替形成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并且排列有以第三电极间间距形成的 多个第三连接用电极,以使该多个第三连接用电极以第一电极间间距配置的两个上述第二 连接用电极配置在之间。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电连接第一电路基板的上述多个 第一连接用电极与第二电路基板的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在该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使用第三或第四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 方体状接线柱和连接器外壳。第三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具备具有连续的四 面和对向的两个端面的长方体状的绝缘基体。而且,在绝缘基体中,设置有在绝缘基体的 连续的四面中的至少连续的三面的面上,以在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以与第一电极间间距 以及第二电极间间距相等的第一导电路径间间距以及第二导电路径间间距交替出现的形 式,隔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另外,在绝缘基体中,具备在连续的三 面中的连续的两面的面上,在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并且在分 别以第一导电路径间间距配置的两个第一导电路径之间隔开绝缘间隔并以与第三电极间 间距相等的第三导电路径间间距配置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而且,在绝缘基体中,设置有 在位于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两面之间的一面上,跨越隔开第一导电路径间间距配置的两 个第一导电路径的部分、与位于两个第一导电路径的部分之间的第二导电路径的部分而形 成的由ESD吸收元件材料构成的电气元件。在该情况下,第二导电路径的部分与地连接,从而在第一导电路径的部分与第二 导电路径的部分之间发生静电放电。根据所需的放电特性而任意地决定在第一导电路径的 部分与第二导电路径的部分之间配置的ESD吸收元件材料的特性。另外,在第四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中,不形成由ESD吸收元件材料构成的电气元件,而第一导电 路径的部分与第二导电路径的部分隔着放电用空隙而对向。即使这样也可以在第一导电路 径的部分与第二导电路径的部分之间发生静电放电。在任意一个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中,都构成为多个第一导电路径 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第一以及第二电极间间距实质上相等,多个第二导电路径的导电路径 间间距与第三电极间间距实质上相等。而且,在第一电路基板中安装有连接器外壳的情况下,连接器外壳以收容有带电 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状态被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上。另外,连接器外壳构成为容 许在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两面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多个 第一导电路径的部分与在第一电路基板中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电连接。而且,连接 器外壳构成为接收第二电路基板的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的基板部分,以使得带电 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两面的另一面上形成的多个第一导电 路径的部分与在第二电路基板中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对向、且使另一面上形成的多 个第二导电路径的部分与第二电路基板中设置的第三连接用电极对向的位置,保持基板部 分。而且,连接器外壳具有使多个第一导电路径的部分与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接触并且使 多个第二导电路径的部分与多个第三连接用电极接触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三连接用电 极成为地电极。而且,在第二电路基板中安装有连接器外壳的情况下,连接器外壳构成为容许在 长方体状接线柱的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两面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的部 分与在第二电路基板中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电连接,且多个第二导电路径的部分与 第二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三连接用电极电连接。另外,连接器外壳构成为接收第一电路基板 的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的基板部分,以使得长方体状接线柱的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 的两面的另一面上形成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的部分与在第一电路基板中设置的多个第一 连接用电极对向的位置,保持基板部分。而且,连接器外壳具有使多个第一导电路径的部分 与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接触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三连接用电极也成为地电极。连接器外壳可以构成为具备外壳主体和按压单元,该外壳主体具有以使接线柱 的一个面露出的状态收容接线柱的第一收容室;形成为与该第一收容室连通且收容基板部 分的第二收容室;以及从外部向第二收容室导入基板部分的基板部分导入口,该按压单元 被收容于第二收容室内,并且朝向接线柱按压基板部分。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连接器 外壳容易地进行接线柱对一方电路基板的定位、该接线柱对另一方电路基板的定位、向接 线柱按压基板部分的按压单元的定位。另外,按压单元可以构成为通过弹簧力或弹性力朝 向接线柱按压基板部分。在使用这样的按压单元时,可以容易地朝向接线柱按压基板部分。


图I(A)以及⑶是在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 作为连接的对象的第一电路基板以及第二电路基板的各部分俯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图3(A)至(D)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使用的带 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一类型)的制造工序的立体图,(E)是(D)的A-A线剖面图。图4(A)是示出在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在连接器外壳 内收容了长方体状接线柱(第一类型)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A)所示的连接器外壳的 开口部中嵌入的接触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收容有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使用的带电气部 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一类型)的连接器外壳的纵剖面图。图6(A)是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 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一类型的变形例)的立体图,(B)是示出将(A)的立体图绕 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了 180°的状态的图。图7(A)以及⑶是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分别观察了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 用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二类型)的立体 图。图8(A)以及⑶是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分别观察了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 用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二类型的变形例) 的立体图。图9(A)以及⑶是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分别观察了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 用连接器装置的第五实施例(内置ESD(静电放电)保护部件的情况)中使用的带电气部 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三类型)的立体图。图10(A)以及(B)是在第五实施例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作为连接 的对象的第一电路基板以及第二电路基板的部分俯视图。图11 (A)以及⑶是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分别观察了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 用连接器装置的第六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四类型)的立体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图1至图5是用于说 明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图。此处,图I(A)以及(B)是 在本例子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作为连接的对象的第一电路基板以及第二 电路基板的各部分俯视图。图2是本例子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图 3(A)至(D)是本例子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使用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 接线柱的制造工序的立体图,图3(E)是图3(D)的A-A线剖面图。图4(A)是示出在本例 子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在连接器外壳内收容了长方体状接线柱的状态的 立体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连接器外壳的开口部中嵌入的接触的结构的立体图。图 5是收容有本例子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使用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 柱的连接器外壳的纵剖面图。本例子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如图1所示,用于电连接第一电路基板 1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与第二电路基板5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第一电路基板1 在其表面具有以规定的第一电极间间距1 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另外,第二电路 基板5在其表面具有以规定的第二电极间间距1 排列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第一以及第二电极间间距1 以及1 是任意的。例如,还可以将第一以及第二电极间间距1 以及1 设为0. 2mm以下。本例子的第一电路基板1上排列的第一连接用电极3的第一电极间间距 Pa、与第二电路基板5上排列的第二连接用电极7的第二电极间间距1 相等。第二电路基 板5在本例子中成为宽度窄的柔性的电路基板。本例子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使用图3(D)所示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 体状接线柱9 (第一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和图2以及图4(A)所示的连接 器外壳11。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 (第一类型)如图3(A) (E)所示具有成为长方 体状的陶瓷制的绝缘基体13。绝缘基体13具有连续的四面13a 13d和对向的两个端面 13e以及13f。具备该绝缘基体13的连续的四面13a 13d中的至少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中的一个的端面13a上,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 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中心间的间隔)15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 ;在连 续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中的另一个的端面13c上,在两个端面 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 ;以 及在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之间所处的一面1 上,在两个 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的多个电气元件19b。作为电 气元件19,使用电阻体和电容器等。多个电气元件19与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 17a以及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电气地串联连接。在本例子中,在形成有电气元件19 的一面1 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分21a、和 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部分21b,电气元件19是跨越第一 电极部分21a和第二电极部分21b而形成的。另外,在各图中,为简化图示,省略了电气元 件19跨越第一电极部分21a以及第二电极部分21b而形成的状态的图。在本例子中,构成 为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的导电路径间间距1 与第一电极间间距1 实质上相等,多 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的导电路径间间距1 与第二电极间间距1 实质上相等。这样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例如可以如下所述制造。如图3(A)所示, 在绝缘基体13的连续的四面13a 13d的全表面上,通过印刷、镀敷、溅射等手段,面状地 形成例如由金、银、铜、铜/镍合金、金/银合金等高导电率材料构成的导电部17m。针对绝 缘基体13上的导电部17m,如图3(B)所示,以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形成 规定的绝缘间隔15的形式,在周向上通过激光等进行去除,从而形成多个导电路径17。例 如,使用激光等使绝缘间隔15的宽度成为20 μ m、使导电路径17的宽度成为80 μ m,并将其 以0. Imm的间距反复,从而设为图3(B)所示的形状。接下来,如图3 (C)所示,使用激光等去 除绝缘基体13的一面13d的导电路径17的一部分,在绝缘基体13上的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残留多个导电路径17。接下来,在绝缘基体13的连续的13a 13c中,使用激光等 去除在位于中央的一面1 上设置的导电路径17的中央部分。由此,在绝缘基体13的一 面13a上,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隔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多个第一导 电路径部分17a。另外,在绝缘基体13的与一面13a对向的一面13c上,在两个端面13e以 及13f排列的方向上隔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另外,在绝 缘基体13的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在位于中央的一面1 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导电 路径部分17a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分21a、和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部分21b。接下来,如图3(D)所示,在该绝缘基体13的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在位于中央的一面1 上形成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分21a与多个第二电极部分21b 之间,与多个第一电极部分21a和多个第二电极部分21b连接地对它们生成多个电气元件 19。由此,完成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另外,通过将导电路径17的宽度设为小于 80 μ m,还可以成为0. Imm的间距以下的间距。连接器外壳11是液晶聚合体制,且如图5所示具有以使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 接线柱9的一个端面13a露出的状态收容该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第一收容室 Ila ;形成为与该第一收容室Ila连通并收容第二电路基板5的基板部分fe的第二收容室 lib ;以及从外部向第二收容室lib导入基板部分fe的基板部分导入口 23。该连接器外壳11如图2以及图4(A)所示,以将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 定位到第一收容室Ila而收容的状态被安装到第一电路基板1上。在对第一电路基板1安 装连接器外壳11时,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将连接器外壳11的四角的底面对第一电路基板粘 接固定,或者在连接器外壳11的四角突出地设置钩并使这些钩通过第一电路基板1的四个 贯通孔而与背面卡合等。在将连接器外壳11安装到第一电路基板1时,使收容在连接器外 壳11内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与第一电路基板1 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对齐而加压接触、或者使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多个 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隔着导电性粘接剂与第一电路基板1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对齐 而重叠粘接。在该连接器外壳11中,成为容许所内置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 9的连续 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中的一个端面13a上设置的多个第一导电 路径部分17a与第一电路基板1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电连接。另外,连接器外 壳11从连接器外壳11的基板部分导入口 23接收第二电路基板5的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 用电极7的基板部分5a,以使得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连续的三面13a 13c 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中的另一个端面13c上设置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与 第二电路基板5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处于对向的位置,保持基板部分fe。基板部分导 入口 23的长度与第二电路基板5的宽度相等,在连接器外壳11内进行第二电路基板5的 定位。而且,具有使第二电路基板5中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向处于对向的两面13a 以及13c中的另一方端面13c上设置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接触的结构25。该接触 的结构25具有被套在连接器外壳11的上面的开口部27而固定的盖部件四;通过对该盖 部件四的背面粘接等而固定并弹性地按压向连接器外壳11的开口部27内插入的第二电 路基板5的基板部分fe的橡胶板等的弹性按压部件31。在盖部件四中,将其背面的长度 方向的两端的钩33弹性地嵌入到连接器外壳11的上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钩孔35而进 行固定。在这样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将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 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如上所述连接到第一电路基板1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而 将收容有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连接器外壳11固定到第一电路基板1上。在 上述状态下,针对第二电路基板5的基板部分5a,使其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a朝向下方 地插入到开口了开口部27的连接器外壳11的基板部分导入口 23。在该插入中,带电气部 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被定位到连接器外壳11,第二电路基板5的基板部分fe向连接器外壳11被定位到基板部分导入口 23,所以第二电路基板5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向带电气 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对齐而分别重叠。然后,覆盖对连 接器外壳11的开口部27接触的结构25的盖部件四而固定,通过该盖部件四的背面的橡 胶板等弹性按压部件31对第二电路基板5的基板部分fe加压而对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 接线柱9紧密连接,使第二电路基板5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针对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 状接线柱9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的电气连接稳定化。图6(A)是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 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立体图。另外,图6(B)是示出使图6(A)的立体图绕其长度方 向的中心轴线旋转180°的状态的图。另外,在第二实施例(图6)中,关于与第一实施例 (图2至图5)共同的部分,附加与第一实施例(图2至图5)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 省略一部分说明。图6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是第一实施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 方体状接线柱9(第一类型)的变形例,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相互不同地 错开而配置了在绝缘基体13的一面13a上设置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和在与该一 面13a对向的一面13c上设置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在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连 接9的一面1 上,与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部件21a、和与多个 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部分21b分别以规定的长度并以平行的状态对 向。在这些以规定的长度并以平行的状态对向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分21a与多个第二电极部 分21b之间配置有电阻和电容器等多个电气元件19,第一电极部分21a以及第二电极部分 21b与电气元件19电连接。通过使用了该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第一类型的变形例)的电路基板 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也得到与使用了第一实施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 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同样的效果。图7(A)以及⑶是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分别观察了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 用连接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立体图。另外,在 第三实施例(图7)中,对于与第一实施例(图2至图5)共同的部分,也附加与第一实施例 (图2至图5)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而省略一部分说明。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第二类 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第二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在该 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 (第二类型)中,可以在图1的第一电路基板1的第一连接 用电极3与第二电路基板5的第二连接用电极7之间串联连接并联连接的两个电气部件。 具备在绝缘基体13的连续的四面13a 13d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中的一个面 13a上,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的多个第一导 电路径部分17a ;和在连续的四面13a 13d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中的另一个面 13c上,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的多个第二导 电路径部分17b。另外,具备在绝缘基体13的连续的四面13a 13d中的对向的两面13a 以及13c之间所处的两面13b以及13d中的一个面1 上,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 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的电阻和电容器等第一组的多个电气元件19a。另 外,具备在绝缘基体13的连续的四面13a 13d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之间所处 的两面13b以及13d中的另一个面13d上,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 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的电阻和电容器等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19b。而且,构成为第一以及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19a以及19b与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以及多个 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电气地串联连接。具体而言,在绝缘基体13的形成有第一组的多个 电气元件19a的一面1 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电 极部分21a、和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部分21b。而且,第 一组的电气元件19a是跨越第一电极部分21a和第二电极部分21b而形成的。另外,在形 成有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1%的一面13d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分别 连接的多个第三电极部分21c、和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分别连接的多个第四电极 部分21d。而且,第二组的电气元件19b是跨越第三电极部分21c和第四电极部分21d而形 成的。根据使用了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二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电路基板 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无需将连接器装置以外的其他部件安装到电路基板,便可以在图1 的第一电路基板1的第一连接用电极3与第二电路基板5的第二连接用电极7之间,配置 属于第一组中的电气元件19a和属于第二组中的电气元件19b被并联连接的并联电路。第 一组的多个电气元件19a和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19b既可以是电气特性或种类相同的元 件,也可以是不同的元件。另外,在使用电气特性或种类不同的元件时,例如可以将RC并联 电路、LC并联电路等简单地配置在连接器装置内。图8(A)以及⑶是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分别观察了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 用连接器装置的第四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立体图。即,图8(A) 以及(B)是示出图7(A)以及(B)所示的第二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变 形例的图。另外,在第四实施例(图8)中,关于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图2至图7) 共同的部分,附加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图2至图7)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省 略一部分说明。在图8所示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 (第二类型的变形例)中,使 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的导电路径间 间距相等,但在绝缘基体13的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相互交错地形成多个第 一导电路径部分17a和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因此,第一电极部分21a和第二电极部 分21b也在两个端面1 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相互不同地配置,第一组的电气元件19a是 跨越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电极部分21a和第二电极部分21b 而形成的。同样地第三电极部分21c和第四电极部分21d也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 的方向上相互不同地配置,第二组的电气元件1%是跨越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 方向上排列的第三电极部分21c和第四电极部分21d而形成的。其他点与图7的例子(第 二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相同。图9(A)以及⑶是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分别观察了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 用连接器装置的第五实施例(内置了 ESD(静电放电)保护部件的情况)中使用的带电气 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三类型)的立体图。另外,图10(A)以及(B)是在第五实施例 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作为连接的对象的第一电路基板以及第二电路基板 的部分俯视图。另外,在第五实施例(图9以及图10)中,关于与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 (图1至图8)共同的部分,附加与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图1至图8)中使用的标号相 同的标号并省略一部分说明。通过将该第三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内置于 图4所示的连接器外壳11内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连接的第一电路基板1如 图10(A)所示,在表面排列有交替地具有第一以及第二电极间间距Pl以及P2而形成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另外,在第二电路基板5中,如图10(B)所示,在表面排列有交替地具 有第一以及第二电极间间距Pl以及P2而形成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并且以在以第一电 极间间距Pl配置的两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之间配置的形式排列有以第三电极间间距P3形 成的多个第三连接用电极8。而且,该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使用的第三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 体状接线柱9具备具有连续的四面13a 13d和对向的两个端面13e以及13f的长方体状 的绝缘基体13。在绝缘基体13中,在绝缘基体13的连续的四面13a 13d中的至少连续 的三面13a 13c的面上,以在两个端面13e以及13f排列的方向上与第一电极间间距Pl 以及第二电极间间距P2分别相等的第一导电路径间距Pl以及第二导电路径间间距P2交 替出现的形式,设置有隔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17a。另外,在绝 缘基体13中,在包括连续的三面13a 13d中的连续的两面13b以及13c的连续的三面 13b 13d的面上,设置有在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15排列的多个第 二导电路径17b。在以第一导电路径间间距Pl配置的两个第一导电路径17a之间隔开绝缘 间隔15并以与第三电极间间距P3相等的第三导电路径间间距分别配置了多个第二导电路 径17b。而且,在绝缘基体13中,设置有在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 13c之间所处的一面1 上跨越隔开第一导电路径间间距Pl配置的两个第一导电路径17a 的部分、与两个第一导电路径17a的部分之间所处的第二导电路径17b的部分而形成的电 气元件19。此处,电气元件19由ESD吸收元件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第二导电路径17b 与地连接,在第一导电路径17a的部分与第二导电路径17b的部分之间发生静电放电。图11 (A)以及⑶是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分别观察了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 用连接器装置的第六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第四类型)的立体 图。图11所示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与图9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电路基板相 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使用的第三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同样地,是在电 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中内置了 ESD (静电放电)保护部件的情况下使用的第四类 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另外,在第六实施例(图11)中,对于与第一实施例 至第五实施例(图2至图10)共同的部分,附加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图2至图10) 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而省略一部分说明。图11所示的第四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 体状接线柱9构成为在图9 (A)以及(B)所示的第三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 中,未设置由ESD吸收元件构成的电气元件19的结构。而且,该第四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 长方体状接线柱9在绝缘基体13的一面1 上具有在第二导电路径17b与其两侧的第一 导电路径17a之间设置有放电用空隙G的结构。因此,在使用了该第四类型的带电气部件 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情况下,在第一导电路径17a的部分与第二导电路径17b的部分之 间的放电用空隙G的位置,直接发生静电放电。在使用第三类型的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以及第四类型的带电气部件 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情况下,在任意一个类型的长方体状接线柱中,在图10的第一电路 基板1中安装了连接器外壳的情况下,图4所示的连接器外壳11以收容有长方体状接线柱 9的状态被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1上。另外,只要连接器外壳11被构成为如下即可容许 在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中的一个面13 上形成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17a的部分与第一电路基板1中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电连接。而且,只要连接器外壳11被构成为如下即可接收第二电路基板5的设置有多个 第二连接用电极7的基板部分,以使得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 向的两面13a以及13c的另一面13c上形成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17a的部分与第二电路基 板5中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对向、且使得另一面13c上形成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 17b的部分与第二电路基板5中设置的第三连接用电极8对向的位置,保持基板部分。而 且,连接器外壳11具有使多个第一导电路径17a的部分与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接触并且 使多个第二导电路径17b的部分与多个第三连接用电极8接触的结构即可。在该情况下, 第三连接用电极成为地电极。而且,在第二电路基板5中安装了连接器外壳11的情况下,连接器外壳11构成为 容许在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13c的一个面 13上形成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17a的部分与第二电路基板5中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 极7电连接,且多个第二导电路径17b的部分与第二电路基板5的多个第三连接用电极8 电连接。另外,连接器外壳11构成为接收第一电路基板1的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 的基板部分,以使得长方体状接线柱9的连续的三面13a 13c中的对向的两面13a以及 13c的另一面13c上形成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17a的部分与第一电路基板1中设置的多个 第一连接用电极3对向的位置,保持基板部分。而且,连接器外壳11具有使多个第一导电 路径17a的部分与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接触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三连接用电极也成 为地电极。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通过进行将一个电路插入到连接 器外壳中的作业,可以将两个电路基板相互电连接。另外,根据本发明,无需在连接器外壳 内,配置多个接点部件,便可以仅通过配置一个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来构成连接 器装置,所以具有可以以较少的部件个数来构成连接器装置的优点。另外,特别根据本发 明,由于在用于连接两个电路基板的长方体状接线柱上形成有电气元件,所以仅通过在一 个电路基板上安装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便可以在相互连接的两个电路基板的 连接用电极之间连接保护用电气元件。因此,如果使用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 器装置,则得到无需在电路基板上独立地安装保护用的电气元件这样的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用于电连接第一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一连接用 电极与第二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在上述第一电路基板中,在表面上排列有以 规定的第一电极间间距形成的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在上述第二电路基板中,在表面 上排列有以规定的第二电极间间距形成的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所述电路基板相互连 接用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和连接器外壳,该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具备具有连续的四面和对向的两个端面的长方体状的绝缘基体;在上述绝缘基体的上述连续的四面中的至少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两面的一个面上, 在上述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在上述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上述两面的另一个面上,在上述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 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和在位于上述连续的三面中的对向的上述两面之间的一面上,在上述两个端面排列的方 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气元件,其中,该长方体状接线柱被构成为,使上述多个电气元件与分别对应的上述多个第一 导电路径部分以及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电气地串联连接,使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 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上述第一电极间间距实质上相等,使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 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上述第二电极间间距实质上相等,该连接器外壳以收容了上述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状态安装在上述第一电 路基板上,上述连接器外壳具有如下结构容许上述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与在上述第一 电路基板中设置的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电连接;接收上述第二电路基板的设置有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的基板部分,以使得上述带 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处 于对向的位置,保持上述基板部分;进而,使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接触到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上述电气元件的上述一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分;以及 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部分, 上述电气元件是跨越上述第一电极部分和上述第二电极部分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 路径间间距相等,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在上述两个端 面排列的方向上相互交错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 路径间间距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连接器外壳具备外壳主体和按压单元, 该外壳主体具有以使上述接线柱的上述一个面露出的状态收容上述接线柱的第一收容室; 形成为与上述第一收容室连通且收容上述基板部分的第二收容室;以及 从外部向上述第二收容室导入上述基板部分的基板部分导入口, 该按压单元被收容于上述第二收容室内,并且朝向上述接线柱按压上述基板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 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连接器外壳具备外壳主体和按压单元, 该外壳主体具有以使上述接线柱的上述一个面露出的状态收容上述接线柱的第一收容室; 形成为与上述第一收容室连通且收容上述基板部分的第二收容室;以及 从外部向上述第二收容室导入上述基板部分的基板部分导入口, 该按压单元被收容于上述第二收容室内,并且朝向上述接线柱按压上述基板部分, 上述按压单元构成为通过弹簧力或弹性力朝向上述接线柱按压上述基板部分。
7.一种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用于电连接第一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一连接用 电极与第二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在上述第一电路基板中,在表面上排列有以 规定的第一电极间间距形成的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在上述第二电路基板中,在表面 上排列有以规定的第二电极间间距形成的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所述电路基板相互连 接用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和连接器外壳,该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具备具有连续的四面和对向的两个端面的长方体状的绝缘基体;在上述绝缘基体的上述连续的四面中的对向的两面的一个面上,在上述两个端面排列 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在上述连续的四面中的对向的上述两面的另一个面上,在上述两个端面排列的方向上 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在位于上述连续的四面中的对向的上述两面之间的两面的一个面上,在上述两个端面 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第一组的多个电气元件;和在位于上述连续的四面中的对向的上述两面之间的两面的另一个面上,在上述两个端 面排列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绝缘间隔排列的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其中,该长方体状接线柱被构成为,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与分别对 应的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以及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电气地串联连接,使为上 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上述第一电极间间距实质上相等,使上述多 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上述第二导电极间间距实质上相等,该连接器外壳以收容了上述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状态安装在上述第一电 路基板上,上述连接器外壳具有如下结构容许上述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与在上述第一 电路基板中设置的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电连接;接收上述第二电路基板的设置有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的基板部分,以使得上述带 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的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处 于对向的位置,保持上述基板部分;进而,使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接触到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上述第一组的多个电气元件的上述一个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电极部分;以及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部分,上述第一组的电气元件是跨越上述第一电极部分和上述第二电极部分而形成的,在形成有上述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的上述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三电极部分;和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分别连接的多个第四电极部分,上述第二组的电气元件是跨越上述第三电极部分和上述第四电极部分而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组的多个电气元件与上述第二组的多个电气元件的电气特性或种类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 路径间间距相等,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在上述两个端 面排列的方向上相互交错地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路径间间距与上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的导电 路径间间距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7 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 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外壳具备外壳主体和按压单元, 该外壳主体具有以使上述接线柱的上述一个面露出的状态收容上述接线柱的第一收容室; 形成为与上述第一收容室连通且收容上述基板部分的第二收容室;以及 从外部向上述第二收容室导入上述基板部分的基板部分导入口, 该按压单元被收容于上述第二收容室内,并且朝向上述接线柱按压上述基板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7 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其特 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外壳具备外壳主体和按压单元, 该外壳主体具有以使上述接线柱的上述一个面露出的状态收容上述接线柱的第一收容室; 形成为与上述第一收容室连通且收容上述基板部分的第二收容室;以及从外部向上述第二收容室导入上述基板部分的基板部分导入口,该按压单元被收容于上述第二收容室内,并且朝向上述接线柱按压上述基板部分,上述按压单元构成为通过弹簧力或弹性力朝向上述接线柱按压上述基板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在电路基板上独立地安装保护用的电气元件的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将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收容于连接器外壳(11)中。带电气部件的长方体状接线柱(9)具备长方体状的绝缘基体(13)上设置的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以及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和与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以及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分别电气地串联连接的多个电气元件(19)。连接器外壳(11)具有如下结构容许多个第一导电路径部分(17a)与在第一电路基板(1)中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用电极(3)电连接,使第二电路基板(5)中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用电极(7)接触到多个第二导电路径部分(17b)。
文档编号H01R13/46GK102082336SQ20101056097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9日
发明者上野聪, 多田守男, 高崎悟 申请人:北陆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