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9203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JP-A-2009-093896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连接器具有带有端子保持件的壳体。端子保持件具有腔体,端子接头容纳在所述腔体中。电线连接到端子接头,并导出到端子保持件后面的位置。减振件组装到端子保持件,并能相对于端子保持件沿与电线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减振件在腔体后面具有保持孔,电线穿过保持孔。圆筒形橡胶插塞装配在电线上,并具有固定安装在端子接头的后端部上的密封部。使得橡胶插塞与腔体的内周表面密封地形成紧密接触。振动减弱部装配在保持孔中,振动吸收部将密封部连接到振动减弱部上,并具有比振动减弱部或密封部小的壁厚。橡胶插塞的振动减弱部装配在电线上,减振件保持振动减弱部。因此,当电线振动时,振动减弱部和减振件整体移位。电线的振动能量的一部分被吸收作为动能被吸收,用于振动减弱部和减振件的移位。因此,从电线通过橡胶插塞传递到端子接头的振动被消减。此外,当消减的振动从振动减弱部传递到密封部时,消减的振动的部分由振动吸收部吸收,因此,能够有效消减传递到端子接头的振动。因此,抑制了在端子接头和配对端子之间的接触上的细微的滑动磨损。在上述连接器中,振动减弱部、振动吸收部和密封部的后端设置在减振件的保持孔中。因此,密封部的后端能够随振动吸收部和减振件的移位而一起振动,以消减振动。因此,振动吸收部可能不能表现出充分的振动吸收功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能更有效消减从电线传递到端子接头的振动的连接器。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端子接头, 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橡胶插塞。所述壳体包括用于接收端子接头的端子保持件。电线固定到所述端子接头,并导出到腔体后面的位置。减振件组装到端子保持件上,并能相对于端子保持件沿与电线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减振件具有设置在腔体后面的保持孔,电线能穿过保持孔。橡胶插塞具有圆筒形的形状,并装配在电线上。橡胶插塞具有带有密封部的整体主体,密封部固定安装在端子接头的后端部上并且与腔体的内周表面密封地形成紧密接触。振动减弱部装配在保持孔中,因此能与减振件一起整体移位。振动吸收部连接密封部的后端和振动减弱部的前端,并且比振动减弱部薄。振动吸收部在保持孔的外面且在保持孔的前面。电线可能振动。然而,电线的振动能量由于振动减弱部和减振件的整体移位而消减。当振动从振动减弱部传递到密封部时,消减的振动的部分由振动吸收部吸收。振动吸收部在保持孔的外面且在保持孔的前面。结果,振动吸收部不直接接触减振件,减振件的移位不直接传递到密封部。因此,振动吸收部表现出充分的振动吸收功能,从电线传递到端子接头的振动被更有效消减。振动吸收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在腔体中。因此,杂质不会与振动吸收部干涉,并且不会弓I入端子保持件和减振件之间的间隙中。振动吸收部的外径可以小于密封部的外径,使得振动吸收部不接触腔体的内周表振动吸收部通过弹性变形吸收振动,但是不与腔体的内周表面接触。因此,振动吸收部表现出高振动吸收功能。振动吸收部可以具有波纹形状,以弹性变形并表现出高振动吸收功能。限制件可以形成在保持孔的内周和振动减弱部的外周上,以由凹凸装配限制振动减弱部相对于保持孔的纵向移位。因此,可以保证保持孔和振动减弱部的定位。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2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3是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振动被消减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1中的线X-X截取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6是外壳体(减振件)的前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线Y-Y截取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8是内壳体(端子保持件)的一侧。
图9是橡胶插塞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在图1至5中由附图标记10表示的壳体。壳体10包括 用作端子保持件的块状内壳体11 ;和用作减振件的外壳体20。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11 和外壳体20由合成树脂制成。连接器还包括插入壳体10中的端子接头30和橡胶插塞40。腔体12沿纵向方向穿过内壳体11,并且沿横向方向彼此平行设置。腔体12的前部(图3和4中的左侧)限定端子容纳空间13,用于容纳端子接头30。腔体12的后部限定圆柱形密封孔14。在内壳体11的纵向中心的稍向后的位置上,围绕内壳体11的外周连续形成向外凸出的法兰15。此外,在内壳体11的外周上安装防水密封环18,用于密封在内壳体11的外周和配合壳体(未示出)的罩的内周之间的间隙。使密封环18与法兰15的前表面形成接触,以限制密封环18向后的移位。以相同的方式,在内壳体11的外周上安装环形的弹性保持件19,用于将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在初始状态。使弹性保持件 19与法兰15的后表面形成接触,以限制弹性保持件19向前移位。在内壳体11的后端附近的位置上,左右接合凸起16从内壳体11的左右外侧表面对称凸出。接合凸起用于将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保持在组装状态。弓形凸表面17形成在接合凸起16的前表面上,并且当沿横向观察时具有半圆的弓形。左右弓形凸表面17的弧中心设置在相同的轴线上。外壳体20具有块状主体21和从主体21向前延伸的圆筒形装配接合部22。锁定臂23形成在圆筒形装配接合部22上,并且沿圆筒形装配接合部22的上表面壁在向前的方向上延伸。锁定臂23接合配合壳体上的锁定凸起(未示出),以将壳体10和配合壳体保持在装配接合状态。左右接合孔M对称穿过圆筒形装配接合部22的左右侧, 如图5和7所示,用于将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保持在组装状态。接合孔M的前边缘形成半圆凹表面25,所述半圆凹表面25具有与弓形凸表面17的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主体21的前表面缩进形成凹部沈,所述凹部与形成在圆筒形装配接合部22中的空间的后端相通。凹部沈的垂直尺寸超过内壳体11的后端部的垂直尺寸,凹部沈的横向尺寸等于或稍大于内壳体11的后端部的横向尺寸。三个平行的保持孔27设置在主体21 的横向方向上,并且从凹部26到主体21的后端表面穿过主体21。保持孔27设置在与内壳体11中的腔体12对应的位置上。每个保持孔27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限制件观沿圆周方向围绕每个保持孔27的内周表面连续延伸。将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组装成使得接合凸起16和接合孔M的装配接合限制壳体11和20之间沿纵向方向的大的移位。在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之间沿垂直方向的大的移位也被限制在接合凸起16与接合孔M接合的位置上。此外,内壳体11和凹部沈的横向尺寸基本上相等,因此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之间沿横向方向的相对移位被限制。如图3和4所示,当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处于组装状态时,在弹性保持件19后面的内壳体11的一部分在外壳体20的凹部沈中,保持孔27在腔体12的后面。在凹部沈前面的内壳体11的一区域由圆筒形装配接合部22围绕。此外,在弹性保持件19沿纵向方向被压缩的弹性变形状态下,弹性保持件19夹在止挡部四和法兰15的后表面之间,所述止挡部四沿凹部沈的开口边缘形成在圆筒形装配接合部22的内周上。此外,通常,弹性保持件19的弹性恢复力在正常情况下将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保持在初始状态(见图3), 在所述状态下,腔体12的密封孔14和保持孔27基本上沿纵向方向同轴对齐。组装的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能够关于横向延伸的假想轴线彼此倾斜,在使弓形凸表面17和弓形凹表面25彼此形成滑动接触时,所述假想轴线通过弓形凸表面17和弓形凹表面25的弧中心。因此,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的前后端能够沿与电线35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彼此垂直移动。内壳体11的后端部的垂直尺寸小于凹部26的垂直尺寸, 因此,使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垂直倾斜移位没有困难。如图3和4所示,端子接头30是沿纵向方向细长的阴端子。方形的管状端子连接部31形成在端子接头30的前端上,并且能够接收配合壳体10中的配合端子(未示出) 的突片,使得端子连接部31和突片以导电方式相互连接。此外,电线连接部32形成在端子接头30的后端上。电线35的前端部通过压力结合或压接以导电的方式连接到电线连接部 32。橡胶插塞40的前端也通过压力结合或压接与电线35 —起安装在电线连接部32上。将端子接头30从后面穿过外壳体20的保持孔27、并穿过腔体12的密封孔14,而插入到端子壳体空间13中。使已经被正确插入端子壳体空间13中的端子接头30与腔体 12的前表面保持接触,以便防止端子接头30向前移动。因此,形成在端子连接部31上的矛杆33的接合作用防止端子接头向后的移除。当将端子接头30正确容纳在端子壳体空间 13中时,将电线35导出到内壳体11后面的位置上。
如图3、4和9所示,橡胶插塞40是具有沿纵向方向的轴线方向的细长管。如上所述,橡胶插塞40的前部与电线35 —起固定安装在端子接头30的电线连接部32上。因此, 橡胶插塞40的整个长度装配在电线35上。橡胶插塞40整体形成,并且包括密封部41、振动减弱部44和振动吸收部46。密封部41表现出防水功能,用于密封腔体12的内周和电线35的外周之间的间隙。振动减弱部44表现出用于在电线35振动时消减振动的振动消减功能。振动吸收部46构造成连接密封部41的后端和振动减弱部44的前端,并且表现出用于在电线35振动时吸收振动的振动吸收功能。平行的外周唇缘42围绕密封部41的外周圆周延伸。每个外周唇缘42的外径在橡胶插塞40未弹性变形时稍微大于内壳体11的密封孔14的内径。此外,平行的内周唇缘 43围绕密封部41的内周圆周延伸。在橡胶插塞40未弹性变形时,内周唇缘43的内径稍微小于电线35的外径。因此,在弹性偏转的状态下,内周唇缘43与电线35的外周以密封方式紧密接触。振动减弱部44具有基本圆筒形的形状,沿振动减弱部44的长度具有基本一致的内径和外径。振动减弱部44的外径等于或稍小于保持孔27的内径,振动减弱部44的内径近似等于电线35的外径。限制凹槽45围绕振动减弱部44的外周圆周延伸。如图9所示,振动吸收部46具有比振动减弱部44的壁厚小的壁厚,并且具有波纹形状。薄壁和波纹构造使得振动吸收部46能比振动减弱部44更容易沿纵向方向弹性变形, 并且能更容易弹性变形使得振动吸收部46的轴线能够弯曲。振动吸收部46的最大外径小于密封部41的最大外径,小于密封孔14的内径,并且小于振动减弱部44的外径。振动吸收部46的最小内径大于电线35的外径。此外,振动吸收部46的沿纵向方向上的长度近似等于密封部41和振动减弱部44的沿纵向方向上的相应长度。当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组装到一起并且将端子接头30插入腔体12中时,橡胶插塞40的整个密封部41在纵向方向上位于密封部14的大约中心区域。橡胶插塞40的前端部固定安装在端子接头30上。因此,当将端子接头30正确插入腔体12中时,在橡胶插塞 40的前端附近的密封部41不可能沿密封孔14的纵向方向较大移位。在弹性变形状态下, 使得在密封部41的外周上的外周唇缘42与密封孔14的内周表面密封地形成紧密接触。当将端子接头30正确插入腔体12中时,整个振动吸收部46在密封孔14的后部中。因此,振动吸收部46位于保持孔27的外面和前面。此外,振动吸收部46的外径小于密封孔14的内径,因此在振动吸收部46的外周和密封孔14的内周之间的整个圆周上形成间隙。大致整个振动减弱部44位于保持孔27内。振动减弱部44在保持孔中相对径向移位(例如,沿与电线3的轴线交叉的横向方向或垂直方向的移位)得以受限。因此,振动减弱部44能沿与电线35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内壳体11与外壳体20整体移位。 同样,在保持孔27内部的限制凸起观和限制凹槽45之间的接合限制了振动减弱部44沿纵向方向的相对移动。如上所述,橡胶插塞40相对于壳体10沿纵向方向定位。如图4所示,当电线35沿垂直方向振动时,外壳体20和橡胶插塞40的振动减弱部44相对于内壳体11整体倾斜,并且电线35的振动能量由相对移位而消减。由振动减弱部44和外壳体20消减的振动通过振动吸收部46从振动减弱部44传递到密封部41。然而,传递的振动的一部分由振动吸收部46吸收。振动吸收部46在保持孔27的外面,并且在保持孔27的前面,这是不会使振动吸收部46与外壳体20形成直接接触的位置。因此, 密封部41也不会与外壳体20形成直接接触。由于这样的结构,外壳体20的移位不可能直接传递到密封部41。因此,振动吸收部46能够充分表现出振动吸收功能,并且因此从电线 35传递到端子接头30的振动能够被更有效地消减。此外,整个振动吸收部46在腔体12中,使得振动吸收部46受到保护,免受外界干扰。因此,即使杂质侵入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之间,杂质也不可能干涉振动吸收部46。振动吸收部46的弹性变形吸收振动。振动吸收部46的外径小于密封部41的外径。因此,振动吸收部46不接触腔体12的内周表面,腔体12的内周不会阻碍振动吸收部 46的振动。结果,振动吸收部46能够表现出高振动吸收功能。此外,振动吸收部46具有波纹形状,因此振动吸收部46能容易弹性变形,从而有利于振动吸收部46的高振动吸收功能。此外,在保持孔27的内周上的限制凸起观通过凹凸装配接合在振动减弱部44的外周上的限制凹槽45中,所述凹凸装配限制振动减弱部44在保持孔27中沿电线35的纵向方向移位。因此,将振动减弱部44准确定位在保持孔27中。此外,在振动减弱部44的外周表面和保持孔27的内周表面之间形成小间隙,并且在限制凸起观和限制凹槽45之间形成小间隙。因此,即使当水浸入内壳体11和外壳体20 之间时,能够将水从振动减弱部44和保持孔27之间的间隙排出到壳体10后面的位置(壳体10的外面)。本发明不限于结合上述说明和附图解释的实施例,本发明还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的下面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配合壳体与其接合的接合部(锁定臂)形成在减振件上,减振件还用作装配入配合壳体中的装配件。然而,减振件可以不与配对壳体接触,而构成用于振动消减的专用元件。在上述实施例中,振动吸收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腔体内。然而,整个振动吸收部可以在腔体外面。在上述实施例中,振动吸收部具有波纹形状。然而,振动吸收部可以是在其整个长度上具有固定外径和固定内径的圆筒。在上述实施例中,振动吸收部的外径小于密封部的外径,使得振动吸收部不接触腔体的内周表面。然而,当正在执行振动吸收操作时,振动吸收部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接触腔体的内周表面,或者当没有执行振动吸收操作时,振动吸收部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腔体的内周表面形成接触。在上述实施例中,振动减弱部在保持孔内的移位由限制部之间的凹凸装配限制。 然而,振动减弱部可以构造成没有这样的限制部分,使得振动减弱部执行在保持孔内沿电线轴向方向的相对移位。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容纳阴端子接头的阴连接器,是在此用于解释的一个例子。然而,在此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容纳阳端子接头的阳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端子保持件(11)和减振件(20),所述端子保持件(11) 具有腔体(12),所述减振件00)以可移位的方式组装至所述端子保持件(11),所述减振件 (20)具有设置在所述腔体(1 后面的保持孔(XT);端子接头(30),所述端子接头(30)安装在所述端子保持件(11)的所述腔体(1 中;电线(35),所述电线(35)固定到所述端子接头(30),并导出到位于所述腔体(12)之后且位于所述保持孔(XT)之后的位置;以及装配在所述电线(3 上的管状橡胶塞(40),所述管状橡胶塞00)具有密封部(41)、 振动减弱部G4)和振动吸收部G6);所述密封部Gl)固定安装在所述端子接头(30)的后端部上,并与所述腔体(1 的内周表面以密封方式紧密接触;所述振动减弱部G4)装配在所述保持孔(XT)中,并能与所述减振件O0) —起移位;所述振动吸收部G6)的厚度小于所述振动减弱部G4)的厚度,并且将所述密封部Gl)的后端和所述振动减弱部G4)的前端相互连接,所述振动吸收部G6)设置在所述保持孔(XT)的外部和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振动吸收部G6)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腔体(12)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振动吸收部06)的外径小于所述密封部 (41)的外径,从而所述振动吸收部G6)不接触所述腔体(1 的内周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振动吸收部G6)具有波纹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保持孔(XT)的内周和所述振动减弱部 (44)的外周上形成有限制件08、45),所述限制件( 、妨)构造成通过凹凸配合来限制所述振动减弱部G4)相对于所述保持孔(XT)在所述电线(3 的纵向方向上的移位。
6.一种连接器,包括内壳体(11),所述内壳体(11)具有腔体(12),外壳体(20),所述外壳体O0)以可移位的方式组装至所述内壳体(11),并且具有位于所述腔体(12)后方的保持孔(27);端子接头(30),所述端子接头(30)安装在所述内壳体(11)的所述腔体(1 中;电线(35),所述电线(35)固定到所述端子接头(30),并导出到位于所述腔体(12)后方和所述保持孔(XT)后方的位置;以及装配在所述电线(3 上的管状橡胶塞(40),所述管状橡胶塞00)具有密封部(41)、 振动减弱部G4)和振动吸收部(46),所述密封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端子接头(30)的后部上,并与所述腔体(1 的内周表面紧密接触,所述振动减弱部G4)装配在所述保持孔 (27)中并能与所述外壳体O0) —起移位,所述振动吸收部G6)在所述密封部Gl)和所述振动减弱部G4)之间延伸,且厚度小于所述振动减弱部G4)的厚度,所述振动吸收部G6) 设置在所述保持孔(XT)的外部和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振动吸收部06)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腔体(12)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振动吸收部06)的外径小于所述密封部 (41)的外径,从而所述振动吸收部G6)不接触所述腔体(1 的内周表 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振动吸收部06)具有波纹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保持孔07)的内周上的限制凸起08) 与形成在所述振动减弱部G4)的外周上的限制凹槽0 相接合,以限制所述振动减弱部 (44)相对于所述保持孔(XT)在所述电线(35)的纵向方向上的移位。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内壳体(11)和外壳体OO)能绕横向于所述电线(35)的纵向方向的轴线相对于彼此枢转。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具有带有用于容纳端子接头的腔体的内壳体、能移位地组装到内壳体的外壳体以及橡胶塞。橡胶塞具有密封部、振动减弱部和振动吸收部。密封部固定安装在端子接头的后端部上,并与腔体的内周表面形成紧密接触。振动减弱部装配在形成于外壳体中的保持孔中,因此与外壳体一起移位。振动吸收部与振动减弱部相比厚度较小,并且密封部连接到所述振动减弱部。振动吸收部位于保持孔的外面且位于保持孔的前面。
文档编号H01R24/00GK102157843SQ20101059297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6日
发明者中村英人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