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其接头、座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161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及其接头、座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装置,尤其涉及连接装置中的一种连接器及其接头、座体。
背景技术
一般连接器通常应用一插座及一插头,前述插座可设置于一装置或设备,该插头 的一端连接有一导线来传输电源或讯号,另一端则与该座体嵌接,藉以使所述装置或设备 收发上述电源或讯号。目前连接器的使用,为将插头与插座紧密的接合,以增加插拔力及防止插头与插 座分离脱落;但由于装置或设备在使用时,常有不慎碰触、牵绊或拉扯到与该插头的导线, 导致前述装置或设备产生位移,甚至掉落而造成所述装置或设备损毁,更有伤及人身安全之虞。请参考美国专利第7311526号,为利用磁性吸附的方式固定,亦即在座体与接头 的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两磁极,在一般使用时,该接头及插接座为磁吸结合,而 遇有不当外力拉扯电缆线时,在不需较大的拉扯力之下,即可轻易地使接头脱离座体,藉此 避免装置或设备掉落。但上述专利采用磁吸方式,其制造成本过高,将使装置或设备的整体成本升高,因 此,有必要加以改善。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磁吸方式,其制造成本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接头和座体,所述接头包括第一端子、第一本 体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接头的第一本体设有至少 一个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凹穴,所述座体包括第三端子、第二本体和第四端子, 所述第三端子、第四端子设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座体的第二本体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 一定位部相对应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凸缘,所述座体的第二本体与所述接头 的第一本体相接合,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接合的一端为插接端,所述第二本体 接合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设有唇部,所述唇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设有间距。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本体设有唇部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龈 部,第一本体接合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的插接端周缘的任一终点碰触所述龈部之前已可使 所述接头的第一定位部偏离所述座体的第二定位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龈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大 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头的插接端周缘的任一终点碰触所述唇部 之前已可使所述接头的第一定位部偏离所述座体的第二定位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唇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头的插接端周缘的任一终点碰触所述唇部 之前已可使所述接头的第一定位部偏离所述座体的第二定位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唇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大 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分别抵接所述第三端子、 第四端子。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首先接触所述第四端子。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一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至少局部贴合于所述第一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为弯折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设有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一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局部贴合于所述第一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为弯折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端子设有第三固定部和第三接触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接触部的至少局部贴合于所述第二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接触部为弯折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端子设有第四固定部和第四接触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接触部的局部贴合于所述第二本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接触部为弯折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的接头,包括第一端子、第一本体和第二端子,所 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所述第 一定位部为凹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一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至少局部贴合于所述第一本 体。[00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为弯折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设有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一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局部贴合于所述第一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为弯折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的座体,包括第三端子、第二本体和第四端子,所 述第三端子、第四端子设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所述第 二本体的一侧设有唇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本体设有唇部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龈 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凸缘。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端子设有第三固定部和第三接触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接触部的至少局部贴合于所述第二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接触部为弯折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端子设有第四固定部和第四接触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接触部的至少局部贴合于所述第二本 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接触部为弯折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接头与座体具有易脱离的效果,且其结 构简单,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更为实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的接头与座体的组合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器的接头与座体的组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3为图2的连接器的接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连接器的座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的第一动作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图1的第二动作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2的另一可行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61]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号为连接器A ;接头Al ;第一端子AllO ;第一固定部 AlllO ;第一接触部A1120 ;第一本体A120 ;第一定位部A1210 ;第二端子A130 ;第二固定部 A1310 ;第二接触部A1320 ;终点A1220 ;座体A2 ;第三端子A210 ;第三固定部A2110 ;第三接 触部A2120 ;第二本体A220 ;第二定位部A2210 ;唇部A2220 ;龈部A2230 ;第四端子A230 ;第 四固定部A2310 ;第四接触部A2320 ;第三本体A250。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A,包括有一接头Al及一座体A2,可用 来分别连接一电源(或讯号,未显示于图)及一装置(上述座体A2通常设于该装置且与其 中的电路连接,但不以此为限),藉以传导电源或讯号。 前述接头Al包括有至少一第一端子A110、一第一本体A120、至少一第二端子 A130,该第一端子A110、第二端子A130设于所述第一本体A120,前述第一端子A110、第二端 子A130可分别作为正、负(或接地)极,藉以传导电源或讯号。该第一本体A120可为绝缘体(但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一端子Al 10或/及上述第 二端子A130可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于前述第一本体A120 (该第一端子Al 10、第二 端子A130组设于所述第一本体A120亦为可行的模式)。前述座体A2包括有至少一第三端子A210、一第二本体A220、至少一第四端子 A230,该第三端子A210、第四端子A230设于所述第二本体A220,前述第三端子A210、第四端 子A230可分别作为正、负(或接地)极,藉以传导电源或讯号。该第二本体A220可为绝缘体(但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三端子A210或/及上述第 四端子A230可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于前述第二本体A220 (该第三端子A210、第 四端子A230组设于所述第二本体A220亦为可行的模式)。上述第二端子A130可首先接触前述第四端子A230,前述接头Al的第一本体A120 可设至少一第一定位部A1210,且该座体A2的第二本体A220亦设有至少一第二定位部 A2210相对应第一定位部A1210,所述接头Al接合上述座体A2 (前述第一定位部A1210与 第二定位部A2210相互固持),惟该第一定位部A1210与第二定位部A2210仅提供纵向较大 的固持力,而对侧向(非纵向)受力则因容易使所述接头Al的第一定位部A1210至少局部 偏离上述座体A2的第二定位部A2210,而容易导致前述接头Al与该座体A2分离,可藉此 避免使用者不经意碰触或绊跌,可大幅使用上的安全性。该座体A2的第二本体A220的一侧可设有一唇部A2220使上述接头Al至少局部 可嵌入前述唇部A2220,且该第三端子A210或/及第四端子A230至少局部伸出所述第二本 体A220的至少一侧所形成的一龈部A2230而分别抵接上述接头Al的第一端子AllO或/ 及第二端子A130,前述第一端子A110、第二端子A130至少局部伸出该第一本体A120的至 少一侧;所述第一端子A110、第二端子A130抵接第三端子A210、第四端子A230的一侧定义 为上述接头Al的插接端,而前述第一端子A110、第二端子A130的另一侧(相对于插接端的 另一侧)定义为该接头Al的导接端,所述第一端子A110、第二端子A130位于上述接头Al 导接端的一侧可先与前述导线(图未标示)连接后再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于一第 三本体A250,藉由该导线连接外部电源或讯号。所述接头Al的插接端周缘与上述座体A2的唇部A2220有一间距,使前述接头Al 在该唇部A2220有迂回的余地,犹如倒车入库般,在所述接头Al的插接端周缘的任一终 点A1220碰触上述龈部A2230或/及该唇部A2220之前已可使所述接头Al的第一定位部A1210偏离上述座体A2的第二定位部A2210,具体可以为,所述龈部A2230与所述第一本体 A120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定位部A1210与所述第一本体A120的插接端周缘 的间距,或者所述唇部A2220与所述第一本体A120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定位 部A1210与所述第一本体A120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可避免接头Al在脱出的过程中与座 体A2的龈部A2230或/及该唇部A2220相接触,有利于接头Al的顺利脱出,上述方案仅仅 只是一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根据接头Al与座体A2的相关配合关系进行调整,如第 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第一本体A120的插接端周缘、龈部A2230或/及该唇部A2220与所 述第一本体A120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等相关配合尺寸及配合关系,使接头Al在脱出的过 程中与座体A2的龈部A2230或/及该唇部A2220不相接触,总之,只要实现接头Al在脱出 的过程中与座体A2的龈部A2230或/及该唇部A2220不相接触即可,可在使用者不经意碰 触或绊跌时牵引导线带动前述接头Al与该座体A2分离,避免习知技术由于插头、插座紧密 结合所造成装置掉落或人员伤害的危险,可大幅提升使用上的安全性。[0070]前述第一定位部A1210可为凹穴而第二定位部A2210可为凸缘(所述第一定位部 A1210可为凸缘而该第二定位部A2210可为凹穴,亦为可行的模式);所述第一端子AllO可 设有一第一固定部A1110、一第一接触部A1120,第二端子A130可设有一第二固定部A1310、 一第二接触部A1320,第三端子A210可设有一第三固定部A2110、一第三接触部A2120,第四 端子A230可设有一第四固定部A2310、一第四接触部A2320 ;上述第一固定部A1110、第二 固定部A1310可至少局部固设于前述第一本体A120(或/及伸出第一本体A120),而该第一 接触部A1120、第二接触部A1320可至少局部贴合(惟不以此为限)于所述第一本体A120的 体表;上述第三固定部A2110、第四固定部A2310可至少局部固设于前述第二本体A220(或/ 及伸出前述第二本体),而该第三接触部A2120、第四接触部A2320至少局部可为弯折体(具 有横向回复力,或/及伸出前述第二本体A220),有助于提升与所述第一接触部A1120、第二 接触部A1320电性接触,当上述接头Al与座体A2接合固定时,前述第三接触部A2120、第 四接触部A2320受该第一接触部A1120、第二接触部A1320推挤压缩而具有弹性回复效果, 形成良好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端子A110、第二端子A130与第三端子A210、第四端子A230 的结构互易,亦为可行的模式);换言之,上述第一固定部A1110、第一接触部A1120、第二固 定部A1310、第二接触部A1320可至少局部固设于前述第一本体A120或/及至少局部伸出 该第一本体A120的至少一侧,该第一接触部A1120、第二接触部A1320可为弯折体(具有 横向回复力),而上述第三固定部A2110、第三接触部A2120、第四固定部A2310、第四接触部 A2320可至少局部固设于前述第二本体A220或/及至少局部伸出该第二本体A220的至少 一侧,所述第三接触部A2120可至少局部贴合于上述第二本体A220的体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前述接头Al与该座体A2具有易脱离的效果,且 其结构简单,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更为实用。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 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 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和座体,所述接头包括第一端子、第一本体和第 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接头的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第 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凹穴,所述座体包括第三端子、第二本体和第四端子,所述第 三端子、第四端子设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座体的第二本体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定位 部相对应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凸缘,所述座体的第二本体与所述接头的第一 本体相接合,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接合的一端为插接端,所述第二本体接合所 述第一本体的一侧设有唇部,所述唇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设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设有唇部的一侧设有至 少一个龈部,第一本体接合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的插接端周缘的任一终点碰触所述龈部之 前已可使所述接头的第一定位部偏离所述座体的第二定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龈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 缘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的插接端周缘的任一终点碰 触所述唇部之前已可使所述接头的第一定位部偏离所述座体的第二定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唇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 缘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的插接端周缘的任一终点碰 触所述唇部之前已可使所述接头的第一定位部偏离所述座体的第二定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唇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 缘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插接端周缘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分别抵接 所述第三端子、第四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首先接触所述第四 端子。
10.一种连接器的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子、第一本体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 端子、第二端子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 部为凹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连接器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第一固定部 和第一接触部,且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连接器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为弯折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连接器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设有第二固定部 和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连接器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为弯折体。
15.一种连接器的座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端子、第二本体和第四端子,所述第三 端子、第四端子设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本体 的一侧设有唇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连接器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设有唇部的一侧 设有至少一个龈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连接器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凸缘。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连接器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设有第三固 定部和第三接触部,且所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本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连接器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触部为弯折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连接器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端子设有第四固 定部和第四接触部,且所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局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本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连接器的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触部为弯折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装置,尤其涉及连接装置中的一种连接器及其接头、座体。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接头和座体,所述接头包括第一端子、第一本体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接头的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凹穴,所述座体包括第三端子、第二本体和第四端子,所述第三端子、第四端子设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座体的第二本体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对应的第二定位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连接器的接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连接器的座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接头与座体具有易脱离的效果,且其结构简单,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更为实用。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1887241SQ20102062244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4日
发明者郭荣勋 申请人:信音电子(中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