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4566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印刷电路板等上的作为凹型连接器(female connector) 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card edge connector),尤其是涉及具有降低串扰构造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日本特开2007-149643号公报所示,已知有如下现有技术在一方的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作为凸型连接器(male Connector)的插塞连接器(Plug connector),在另一方的印刷电路板上设置作为凹型连接器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从而使印刷电路板彼此电连接。在这样的连接器中,为了抑制串扰,优选触头(contact)的配置为接地用触头(G) 隔着往返信号用触头(S)的共面(coplanar)构造,即采用G-S-S-G配置。但是,近年来,随着信号传送的高速化,相邻的信号线用触头间的串扰逐渐成为问题。尤其是在高速传送中,需要在相对高频率的区域内将串扰量抑制到极小。如上所述,用于传送差动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的连接器通常是以 G-S-S-G配置的方式在两个信号线用触头的两侧配置接地用触头的构造。而且,在两组信号线用触头相邻的情况下,以G-S-S-G-S-S-G配置的方式使两组信号线用触头仅由1个共通的接地用触头隔开。在印刷电路板上布线的接地线构成为,利用印刷电路板内部的接地用公共平面 (common plane)等彼此连接,且电位也相同。但是,在连接器内部中的多个触头分别仅两端与印刷电路板相连接的情况下,接地用触头以与设在印刷电路板内部的接地用公共平面隔开距离的方式配置。因此,使各接地用触头彼此带有不同的电位,并且各接地用触头所带有的电位与印刷电路板上的接地线的电位也不同。由此,使各接地用触头对带有数GHz的频率成分的高频信号的屏蔽效果下降。结果,可能会导致产生相邻的信号线用触头之间的串扰增大或者中间隔有一个触头的信号线用触头之间的串扰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与信号线用触头相邻的接地用触头之间的电位相同,且使相邻的信号线用触头间的串扰减小的、作为高速差动信号用连接器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作为使多个信号线用触头和多个接地用触头彼此平行地配置为至少一列的凹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信号线用触头和上述接地用触头以如下方式配置将两个接地用触头设在供高速信号往返的两个信号线用触头的两侧,并且,利用公共触头使配置成一列的上述多个接地用触头全部电连接。另外,可以准备多个上述公共触头,每个公共触头构成为使隔着两个信号线用触头的两个接地用触头电连接,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同时使多个接地用触头电连接。
此外,在将公共触头构成为能够同时使多个接地用触头电连接的情况下,优选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还具有用于保持公共触头的保持架。本发明通过这样地用公共触头来使所有接地用触头电连接,能够使用于连接印刷电路板间的接地用触头全部保持为相同电位。由此,能够使屏蔽效果优于以往装置,从而能够减小在隔着接地用触头配置的信号线用触头中通过的信号之间的串扰,而且,还能够抑制由通过信号线用触头的信号所产生的噪声。另外,公共触头构造简单、容易装配,能够可靠地连结多个接地用触头而使该多个接地用触头电连接,并且,在制造时不会浪费材料。从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1是从右前方自上向下看到的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和具有插塞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的连接机构的立体图。图2A是图1所示的连接机构的剖视图,表示插塞连接器被插入到直接插入式连接器之前的状态。图2B是图1所示的连接机构的剖视图,表示插塞连接器被插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完成电连接的状态。图3是用于说明向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装配触头的图,是表示向图1所示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装入信号用触头的状态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表示继图3的状态,向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装入接地用触头的状态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图5是表示继图4的状态,完成装配且利用公共触头来连接接地用触头的状态的、 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图6A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公共触头的详细结构的图,是该公共触头的前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公共触头的详细结构的图,是详细地表示接地用触头被公共触头连结的状态的、自该前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局部立体图。图7是第1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剖视图,是沿配置有信号线用触头的狭缝而在上下方向上切断的剖视图。图8是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立体图。图9是用于说明向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装配触头的图,是表示向图8所示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装入接地用触头的状态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图10是用于说明向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装配触头的图,是表示继图9的状态,向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装入信号用触头的状态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图11是用于说明向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装配触头的图,是表示继图10的状态,利用公共触头来连接接地用触头的状态的、自后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图12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公共触头和保持架的详细结构的、自前方的右斜上方看到的局部立体图。图13是详细地表示利用图12的公共连接器来连接接地用触头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14是第2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剖视图,是沿配置有接地用触头的狭缝而在上下方向上切断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采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图1 图7表示本发明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第1实施例。另外,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左”和“右”分别指的是图1中的+X方向和-X方向,“前”和“后”分别指的是+y 和_y方向,“上”和“下”分别指的是+ζ和-ζ方向。如图1 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安装在第1印刷电路板70上。另外,插入于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内的插塞连接器80安装在第2印刷电路板90上。插塞连接器80插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内。详细而言,插塞连接器80的插片(blade)81插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内。由此,分别配置在插片81的上下表面上的、作为外部触点的第1垫片(pad)8 和第2垫片82b与对应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第1信号线用触头20、第2信号线用触头50、第1接地用触头30、第 2接地用触头60相接触。结果,将第1印刷电路板70和第2印刷电路板90电连接,由此, 能够利用第1印刷电路板70和第2印刷电路板90之间的高速传送来传递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侧的第1接地用触头30和第2接地用触头60以及插塞连接器 80侧的与该第1接地用触头30和第2接地用触头60对应的第1和第2垫片分别以隔着供信号往返的两个信号用触头或两个垫片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借助插塞连接器 80的第1垫片8 和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第1信号线用触头20而高速传送信号,且借助第2垫片82b和第2信号线用触头50以低速来传送电源等的信号。本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大致包括主体11、多个公共触头40、多个第1 信号线用触头20、多个第2信号线用触头50、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30以及多个第2接地用触头60。主体11由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其轮廓大致呈长方体,在本实施例中向左右方向呈细长状地延伸。在主体11的前方侧形成有供插塞连接器80插入的收容凹部19 (参照图2A、图7)以及用于分别收容多个第2信号线用触头50和多个第2接地用触头60的多个第2狭缝15。另外,在主体11的后方侧上形成有用于分别收容多个第1信号线用触头 20和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30的多个第1狭缝12。收容凹部19朝前方开口,沿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且以能够供插塞连接器80插入的方式区划出水平的扁平状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如图7中良好地所表示的那样,优选该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的垂直截面形状形成为与插塞连接器80
5的垂直截面形状类似。另外,为了圆滑地引导插塞连接器80的插入,优选收容凹部19的前方开口部19b朝前方呈锥状张开。设在主体11的前方侧的多个第2狭缝15均至少朝由前方和由收容凹部19所区划出的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开口。即,第2狭缝15形成于收容凹部19的下方。详细而言,多个第2狭缝1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多个第2狭缝15形成为彼此平行且等间隔,相对于上述水平的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呈直角。另外,各第2狭缝15的垂直截面形状形成为与被收容的第2信号线用触头50或者第2接地用触头60的垂直截面形状类似,大致呈L字形。因此,第2狭缝15具有大致朝前方开口的垂直部分和大致朝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即,朝上方)开口的水平部分。在多个第2狭缝15各自的垂直部分上形成有用于将被收容的第2信号线用触头50或者第2接地用触头60固定在第2狭缝15内的固定用压入孔16和17两个孔。该两个固定用压入孔16、17以彼此平行且大致水平的方式形成。接着,设在主体11的后方侧的多个第1狭缝12均朝前方、后方以及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开口。即,各第1狭缝12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主体11的上部。多个第 1狭缝12还以与上述多个第2狭缝15相对且成对的方式形成。详细而言,各第1狭缝12 与上述第2狭缝15同样地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彼此平行且等间隔,相对于上述水平的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呈直角。另外,各第1狭缝12的垂直截面形状也形成为与被收容的第1信号线用触头20或者第1接地用触头30的垂直截面形状类似,大致呈L字形。 因此,第1狭缝12具有大致朝后方开口的垂直部分和大致朝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即, 朝下方)开口的水平部分。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第1狭缝12各自的垂直部分上形成有用于将被收容的第1信号线用触头20或者第1接地用触头30固定在第1狭缝12内的固定用压入孔13和14。该两个固定用压入孔13、14以彼此平行且大致水平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第1狭缝12中的用于收容第1接地用触头的第1狭缝12A和用于收容第1信号线用触头的第1狭缝12B的结构中,仅在是否设有以下说明的嵌合凹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即,如图3所示,在用于收容第1接地用触头的第1狭缝12A各自的垂直部分上还形成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8b,该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 用于供后述的公共触头40的第1脚部42和第2脚部43的一部分嵌入。利用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8b而形成能够供公共触头40的第1脚部42和第2脚部43嵌合的嵌合空间。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8b以隔着第1狭缝12A的垂直部分且成对的方式形成,且分别以朝后方和第1狭缝12A开口的方式形成。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 2嵌合凹部18b各自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L2相同,且将L2设定为具有与公共触头40 的高度H1相等或比H1稍大的长度。另外,若将由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2嵌合凹部18b所形成的嵌合空间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设为W2,则将宽度W2设定为具有与公共触头40 的第1脚部42的宽度S21或第2脚部43的宽度S31 (S21 = S31)相等或比S21或S31稍大的长度。此外,若将两个嵌合空间之间的间隔设为W1,则将该间隔W1设定为具有与公共触头40 的宽度S1相等或者比S1稍小的长度。接着,本实施例的多个第2信号线用触头50均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如图7所示,各第2信号线用触头50自上方开始包括触点部51、弹性变形部52、固定部53以及端子部M。在本实施例中,触点部51形成为朝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且向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内突出,而能够以期望的接触压与对应的插塞连接器80的外部触点的作为第2垫片82b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52形成为自固定部53朝前方伸出,弯曲成大致C字形,之后向后上方延伸,从而与触点部51相连接,弹性变形部52通过弹性变形而向触点部 51提供期望的接触压。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53以将触点部51和与该触点部51相连接的弹性变形部52 支承在该固定部53的前方侧的方式形成,该固定部53沿上下方向垂直地延伸。固定部53 还具有与该固定部53呈直角且自该固定部53向与弹性变形部52相反的一侧(后方侧) 突出的两个压入突起阳、56。两个压入突起55、56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适当的间隔的方式配置。两个压入突起阳、56用于压入到设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主体11的第2狭缝15 中的固定用压入孔16和17内,从而将信号线用触头50保持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上。端子部M形成于被固定部53所支承的弹性变形部52的下方,即端子部M以自固定部53朝前方、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能够与印刷电路板70的外部触点(未图示)相连接。详细而言,将端子部M和印刷电路板70的外部触点利用锡焊焊接,从而使端子部M 与印刷电路板70的电路电连接。接着,多个第2接地用触头60 (参照图7)与上述第2信号线用触头50相同,均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由于各第2接地用触头60具有与上述第2信号线用触头50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对各第2接地用触头60的说明。另外,可以将第2接地用触头60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设定为与第2信号线用触头50 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相同,也可以设为比第2信号线用触头50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稍长或稍短。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多个第1信号线用触头20均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成大致L字形的方式形成的,如图7所示,各第1信号线用触头20自上方开始包括触点部21、弹性变形部22、固定部23以及端子部对。在本实施例中,触点部21形成为朝下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且向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内突出,而能够以期望的接触压与对应的插塞连接器80的外部触点的作为第1垫片8 相接触。在此,第1信号线用触头20与设在插塞连接器80的插片81的上表面侧的第1垫片8 相接触。另一方面,第2信号线用触头50与设在插塞连接器80的插片81的下表面侧的第2垫片82b相接触。因此,可以理解为第1信号线用触头20的触点部21自上方向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突出,第2信号线用触头50的触点部51自下方向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突出。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22形成为自固定部23呈大致L字形地弯曲,且朝前方兼稍下方延伸,与触点部21相连接,该弹性变形部22通过弹性变形而向触点部21提供期望的接触压。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3形成为以将触点部21和与该触点部相连接的弹性变形部22配置在该固定部23的前方侧的方式在该固定部23的上方支承触点部21和弹性变形部22。如上所述,为了使触点部21自上方突出到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9a内,固定部23具有比第2信号线用触头50的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长度且该固定部23在上下方向上垂直地延伸。固定部23还具有与该固定部23成直角且自该固定部23向与弹性变形部22相同的一侧(前方侧)突出的两个压入突起25、26。两个压入突起25、26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比上述第2信号线用触头50的两个压入突起55、56的之间的间隔大的间隔Ll 的方式配置。两个压入突起25 J6用于分别压入到设在主体11的第1狭缝12中的、对应的固定用压入孔13和14内,从而将第1信号线用触头20保持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上。端子部M以自固定部23朝后方、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能够与印刷电路板70 的外部触点(未图示)相连接。详细而言,与上述第2信号线用触头50的情况相同,将端子部M和印刷电路板70的外部触点利用锡焊焊接,从而使端子部M与印刷电路板70的电路电连接。此外,如图3和图7所示,第1信号线用触头20还在固定部23的后部侧设有回避凹部27。如图5所示,设置回避凹部27的原因在于,在装配直接插入式连接器时使用于连结接地用触头30之间的公共触头40不会与信号线用触头20相接触。因此,如果设计上允许,则可以不设置回避凹部27。接着,本实施例的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30与上述第1信号线用触头20相同,均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成大致L字形而形成的。各第1接地用触头30除回避凹部 27夕卜,具有与上述第1信号线用触头20实质上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对第1接地用触头 30的说明。其中,通过将上述第1信号线用触头20的说明中的附图标记的序号20替换为序号30来阅读,估计能够容易地理解第1接地用触头30的构造。另外,可以将第1接地用触头30的自触点部21至固定部23的长度设定为与第1信号线用触头20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相同,也可以设定为比第1信号线用触头20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稍长或稍短。接下来,参照图6A、6B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点的、构成本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公共触头40。公共触头40是为了使被设置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上的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30的电位一致而用于连结各第1接地用触头30之间的构件。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然后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40用于连结被收容在间隔两个狭缝地配置的第1狭缝12A 中的第1接地用触头30之间,使各第1接地用触头30之间电连接。进一步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40仅连结配置在任意的第1狭缝12A内的第1接地用触头30和配置在该第1狭缝12A的左侧或右侧的第1接地用触头30这两个接地用触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准备了多个公共触头40,从而使装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中的全部第1接地用触头30电连接。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在由配置在两个印刷电路板70、90之间的全部的第1接地用触头30和接地用触头(垫片)8 所形成的接地用导线的中间各部位上该接地用导线的电位相同。由此,能够防止在插塞连接器80和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这两个连接器区域中的接地用导线的屏蔽效果下降,减小串扰,并且,防止噪声的放射。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40包括平坦的主体41、由该主体41的左右两端部弯折而形成的第1脚部42和第2脚部43。主体41被形成为具有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H1和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S1的大致矩形状的板体。第1脚部42具有自主体41的左端部以相对于该主体41成直角的方式向前方弯折的弯折部42b和自该弯折部42b向外侧(左侧)折回的折回部42a。在第1脚部42中,自下端面具有高度H2的弯折部42b自主体41的左端部下侧朝前方延伸,且在规定的位置折回为U字形,折回部42a向后方延伸。折回部4 具有与弯折部42b相同的高度H2,并且与该弯折部42b平行,以与该弯折部42b隔着间隔&而形成夹持部42c的方式自弯折部42b向后方折回。夹持部42c用于供第1接地用触头30的固定部33嵌入。换言之,用弯折部42b 和折回部4 来夹持固定部33。第1脚部42的高度H2为主体41的高度H1的大约1/2 (H2 =1/2XH1)、第1脚部42的弯折部42b与折回部4 之间的间隔&与第1接地用触头30 的板厚大致相等。另外,如图6A所示,第1脚部42的下端面与主体41的下端面平齐。第2脚部43具有自主体41的右端部以相对于该主体41成直角的方式向前方弯折的弯折部4 和自该弯折部43b向外侧(右侧)折回的折回部43a。在第2脚部43中, 自上端面具有高度H3的弯折部43b自主体41的右端部上侧朝前方延伸,且在规定的位置折回为U字形,折回部43a向后方延伸。折回部43a具有与弯折部43b的高度相同的高度H3, 并且与该弯折部4 平行,以与该弯折部43b隔着间隔&而形成夹持部43c的方式自弯折部4 前端再向后方折回。夹持部43c用于供第1接地用触头30的固定部33嵌入。换言之,用弯折部4 和折回部43a来夹持固定部33。如上所述,第2脚部43的高度H3与弯折部43b的高度相同,为主体41的高度H1的大约1/2 (H2 = H3= 1/2 X H1)、另外,第2脚部43 的形成于弯折部43b与折回部43a之间的夹持部43c的间隔&与第1接地用触头30的板厚大致相等(S2 = &)。如根据自以上的说明和图6A所理解的那样,第2脚部43配置在相对于主体41与第1脚部42点对称的位置上。通过这样地形成公共触头40,使公共触头40构造简单、容易装配,能够可靠地连结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30而使该多个接地用触头30电连接,并且,在制造时不会浪费材料。另外,如图6A所示,第1脚部42的下端面与主体41的下端面平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1脚部42设在主体41的左端部下侧,第2脚部43设在主体41的右端部上侧, 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1脚部42设在左端部上侧,将第2脚部43设在右端部下侧。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公共触头40来连结两个第1接地用触头30、30之间。如图 6B所示,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40连结以隔着两个第1信号线用触头20A、20B的方式而配置的两个第1接地用触头30A、30B。进一步详细而言,如图6B所示,公共触头40的第2脚部 43在第1接地用触头30A的设于固定部33A上的两个压入突起35A和36A之间夹持沿上下方向垂直延伸的固定部33A。S卩,固定部33A被嵌入到由构成第2脚部43的弯折部4 和折回部43a所形成的夹持部43c内。由此,第1接地用触头30A与公共触头40电连接。 另外,公共触头40的第1脚部42与上述第2脚部同样,夹持以隔着两个第1信号线用触头 20A、20B的方式配置的第1接地用触头30B的固定部33B。这时,第1脚部42配置在另一公共触头40的第2脚部43的下方,该另一公共触头40连结第1接地用触头30B和配置在第1接地用触头30B的对面侧(左侧)的第1接地用触头(未图示)。上述两个脚部42和 43的配置方式与第1接地用触头30A上的两个公共触头40各自的第1脚部42和第2脚部 43的配置方式相同。另外,在图6B中,附图标记32A、34A分别表示第1接地用触头30A的弹性变形部和端子部。接着,利用图3 图5来简单地说明向本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装入第1 信号线用触头20和第1接地用触头30的情况。另外,在此所说明的装配方法仅是一例,也可以例如事先组装好第1接地用触头30和公共触头40,然后将组装好的第1接地用触头30和公共触头40安装到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主体11上。首先,如图3所示,将第1信号线用触头20插入第1狭缝12的与第1信号线用触头20对应的狭缝12B内,而将第1信号线用触头20固定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主体11 上。第1信号线用触头20以两个为一组,以空出位于右端(在图3中为左端)的预定用于收容接地用触头30的1个狭缝12A的方式分别插入与该狭缝12A的左侧相邻的两个狭缝 12B内。接下来的1组再次空出用于收容接地用触头30的预定的1个狭缝12A而分别插入与该狭缝12A的左侧相邻的两个狭缝12B内。以下,重复上述操作,从而将第1信号线用触头20全部插入到对应的狭缝12B内,由此,完成将第1信号线用触头20设置到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主体11上的工作。其中,第1狭缝12以位于左端的狭缝12A用于收容第1接地用触头30的方式形成在本体11上。接着,如图4所示,借助由设在规定的狭缝12A中的成对的第1嵌合凹部18a和第 2嵌合凹部18b所形成的嵌合空间而将多个公共触头40设置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主体11上。通过使各公共触头40的第1脚部42和第2脚部43以图6B所示的配置方式插入到嵌合空间内,来将多个公共触头40保持在主体11上。在该状态下,将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30插入对应的第1狭缝12A中,从而将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30固定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0的主体11上。这时,与上述插入动作同时地,第1接地用触头30各自的固定部33 被公共触头40的第1脚部42和第2脚部43夹持。由此,如图5所示,第1信号线用触头20和第1接地用触头30以G-S-S-G配置方式被收容在对应的第1狭缝12A、12B内。另外,利用多个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40而将被收容的第1接地用触头30在所有第1接地用触头30电连接状态下设置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 10的主体11上。通过这样地用多个公共触头40来将所有的第1接地用触头30连接,使连接印刷电路板间的接地用触头全部保持为相同电位。由此,屏蔽效果优于以往装置,从而能够减小在隔着接地用触头地配置的信号线用触头中通过的信号之间的串扰。此外,也能够抑制像以往装置那样由在信号线用触头中通过的信号产生噪声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如下情况由于在供信号往返的两个第1信号线用触头中通过的信号高速传送,因此仅在隔着相邻的两个第1信号线用触头的第1接地用触头上设置了公共触头。但是,在第2信号线用触头中通过的信号高速传送的情况下,需要在隔着两个相邻的第2信号线用触头的第2接地用触头上设置公共触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别例如后述的第2实施例的第1信号线用触头以及第1接地用触头那样地形成第2信号线用触头和第2接地用触头,能够用公共触头来连结第2接地用触头。第2实施例图8 图14表示本发明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的第2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公共触头的结构不同,第1信号线用触头和第1接地用触头的结构以及第1接地用触头的与公共触头连接的连结构造也随之不同。下面,以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也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用于高速传送信号的仅是第1信号线用触头。另外,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左”和“右”分别指的是图8中的+χ方向和-χ方向, “前”和“后”分别指的是+y和_y方向,“上”和“下”分别指的是+ζ和-ζ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也与第1实施例相同,安装在第1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另外,通过向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内插入被安装在第2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的插塞连接器80来使印刷电路板间电连接这一点也与第1实施例相同。另外,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内的信号线用触头( 和接地用触头 (G)的配置也是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G-S-S-G配置。本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大致包括主体111、公共触头140、保持架 145、多个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多个第2信号线用触头150、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130以及多个第2接地用触头160。首先,说明本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的主体111。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11也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由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其轮廓大致呈长方体,且沿左右方向呈细长状地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比,主体111仅在如下几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例不同,其他的构造都完全相同即,设在用于收容触头的狭缝中的压入孔的结构和用于安装保持架145的构造与第1实施例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在设于主体111的后部侧的用于收容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和第 1接地用触头130的多个第1狭缝112上形成有1个固定用压入孔118A。为了在各第1狭缝112内将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或者第1接地用触头130固定在主体111上,该固定用压入孔118A形成为在多个第1狭缝112各自的垂直部分上,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压入孔 118A具有与后述的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的固定部123的第1水平压入部12 的上表面和第2水平压入部123d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L3大致相等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另外,压入孔118A具有与第1垂直部123a的前端面和第2垂直部123c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 L5大致相等的深度(前后方向的长度)。即,压入孔118A的垂直截面为具有高度L3、深度 L5的大致矩形状。另外,为了通过压入孔118A装入后述的保持架145,而在主体111的用于分隔相邻的第1狭缝112间的隔壁11 上形成缺口凹部11沘。该缺口凹部11 以朝后方开口且沿左右方向横切主体111的方式形成。缺口凹部112b具有与保持架145的高度H21大致相等的高度和与用保持架145的深度T21减去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固定部133的第1垂直部133a的宽度(前后方向的长度)所得的长度相当的深度。即,缺口凹部112b的垂直截面为具有高度H21、深度[T21-(L6-L5)]的大致矩形状。另外,在设于主体111的前方侧的、用于收容第2信号线用触头150和第2接地用触头160的多个第2狭缝115上形成有至少1个压入孔118B。为了在各第2狭缝115内将第2信号线用触头150或者第2接地用触头160固定在主体111上,该固定用压入孔118B 在多个第2狭缝115各自的垂直部分上大致水平地形成。由于本实施例的主体111的其他构造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主体11的构造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对主体111的其他构造的说明。其中,通过将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对主体11 的说明中的序号加100来阅读,估计能够容易地理解本实施例的主体111的其他构造。接着,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构造不同的、本实施例的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 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分别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如图10所示,各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自上方开始,具有触点部121、弹性变形部122、固定部123以及端子部124。在本实施例中,仅是固定部123的构造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第1信号线用触头20 的固定部不同,其他部分的构造与第1实施例大致相同。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23不像上述第1实施例那样自弹性变形部22至端子部M上下垂直地延伸。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23朝前方大致呈C字形地突出。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23包括第1垂直部123a、第1水平压入部123b、垂直压入部123c、第2水平压入部123d以及与端子部IM 相接的第2垂直部12;3 第1垂直部123a自弹性变形部122接着沿垂直方向向下方延伸,第1水平压入部 12 相对于第1垂直部123a成直角,且自该第1垂直部123a下端向前方延伸。垂直压入部123c相对于第1水平压入部12 成直角,且自该第1水平压入部12 前端沿垂直方向向下方延伸,第2水平压入部123d相对于垂直压入部123c成直角,且自该垂直压入部123c 下端向后方延伸。此外,第2垂直部12 相对于第2水平压入部123d成直角,且自该第2 水平压入部123d后端沿垂直方向向下方延伸,并与端子部IM相接。因此,本实施例中,利用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的第1水平压入部12 、第2水平压入部123d和垂直压入部123c 形成用于收容后述的保持架145的保持架收容凹部127。另外,优选至少第1垂直部123a 的后端面和第2垂直部12 的后端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垂直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将第1垂直部123a的前端面与垂直压入部123c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5,将第1垂直部 123a(或者第2垂直部123e)的后端面与垂直压入部123c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6。另外,将第1水平压入部12 的上表面与第2水平压入部123d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3, 将第1水平压入部12 的下表面与第2水平压入部123d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4。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第1接地用触头130。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130与上述第 1信号线用触头120相同,均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各第1接地用触头130仅在如下几点上与上述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的构造不同在固定部133的垂直压入部133c的后端面上具有两个接触突起135、136 ;以及将距离L4设定为稍小于第1 信号线用触头120的距离L4。该两个接触突起135、136是用于与公共触头140相接触而形成的,且自垂直压入部133c的后端面朝后方突出。另外,将距离L4设定为稍小于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的距离L4也是为了能够使第1接地用触头130与公共触头140相接触。各第1接地用触头130除了具有上述接触用突起135、136之外,其他的构造实质上与上述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相同,因此省略对各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说明。其中,通过将上述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的说明中的附图标记的序号120置换为130来阅读,估计能够容易地理解本实施例的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其他构造。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自触点部131至固定部133的长度设定为比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 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稍长。另外,也可以将第1垂直部133a(或者第2垂直部133e) 的后端面与垂直压入部133c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第1信号线用触头的L6稍大。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第2接地用触头160。本实施例的多个第2接地用触头160 均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成大致L字形而形成的。如图14所示,各第2接地用触头160自上方开始包括触点部161、弹性变形部162、固定部163以及端子部164。在本实施例中,触点部161形成为朝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且向插塞连接器收容空间119a内突出,触点部161能够以期望的接触压与对应的插塞连接器(未图示)的作为外部触点的第2垫片(未图示)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162以如下方式形成自固定部163朝上方伸出,呈大致L字形地弯曲并向后方兼稍上方延伸,与触点部161相连接,弹性变形部162通过弹性变形而向触点部161提供期望的接触压。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63以与呈L字形延伸的弹性变形部162的垂直部分相连接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垂直地延伸。固定部163还具有与固定部163成直角且自该固定部163 向与触点部161相同的一侧(后方侧)突出的1个压入突起165。压入突起165还具有自该压入突起165分别向上下方向突出的两个停止突起166a、166b。压入突起165用于压入到固定用压入孔118b内,与两个停止突起166a、166b —起将第2接地用触头160可靠地保持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上,该固定用压入孔118b设在主体111的第2狭缝115中。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压入突起165为1个,但也可以像上述第1实施例那样设置两个压入突起。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省略停止突起166a、166b。在本实施例中,端子部164以自固定部163向前方、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且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外部触点利用锡焊焊接,从而与印刷电路板的电路电连接。接着,多个第2信号线用触头150 (参照图14)与上述第2接地用触头160相同, 均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由于各第2信号线用触头150 具有与上述第2接地用触头160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对第2信号线用触头150的说明。另外,可以将第2信号线用触头150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设定为与第2接地用触头160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相同,也可以设定为比第2接地用触头160的自触点部至固定部的长度稍长或稍短。接下来,参照图12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点的、构成本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的公共触头140和保持架145。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140是为了使设置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上的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电位一致而使各第1接地用触头130之间成批地电连接的构件。另外,本实施例的保持架145是用于保持公共触头140且使公共触头140与第1接地用触头130电接触的构件。通过具有这样的公共触头140,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地防止插塞连接器和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这两个连接器区域中的接地用导线的屏蔽效果下降的情况。由此,减小信号线间的串扰,并且防止噪声的放射。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140是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冲裁后弯折加工而形成的。 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14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细长主体141和能够与第1接地用触头 130相接触的一对第1脚部142和第2脚部143。优选第1脚部142形成为自主体141大致垂直地向上方延伸,并大致呈L字形地弯折,之后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朝上弯曲为若干凸状。优选第2脚部143形成为以与第1脚部142成对的方式自主体141大致垂直地向下方延伸,并大致呈L字形地弯折,之后朝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朝下弯曲为若干凸状。如图12所示,配置多组成对的第1脚部142和第2脚部143,各组第1脚部 142和第2脚部143彼此平行且隔开间隔S11地排列。在本实施例中例示了两个公共触头 140,但也可以合并成1个或者也可以设置多个公共触头140。另外,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公共触头具有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Hn、深度(前后方向的长度)Tn。通过这样地形成公共触头140,在组装公共触头140时,如图13所示,第1脚部142和第2脚部143的垂直部分能够与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固定部133的垂直压入部133c 的后端面相接触。同样,第1脚部142的水平部分能够与第1水平压入部13 的下端面相接触,第2脚部143的水平部分能够与第2水平压入部133d的上端面相接触。由此,公共触头140能够使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130电连接,结果,能够使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电位相同。接着,用于保持公共触头I40的保持架145由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沿大致左右方向形成为细长的长方体而成。如图12所示,保持架145的垂直截面为具有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H21、深度(前后方向的长度)T21的矩形状。在保持架145中,为了收容公共触头140的细长主体141而在该保持架145的前表面上形成有朝前方开口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细长槽146。另外,为了收容公共触头140 的第1脚部142,而形成有自该细长槽146向上方延伸,并且在保持架145的上表面上朝后方延伸的第1收容槽147。同样,为了收容公共触头140的第2脚部143,而与第1收容槽 147成对地形成有自该细长槽146向下方延伸,并且在保持架145的下表面上朝后方延伸的第2收容槽148。由于保持架145具有这样的结构,因此可以理解为保持架145的高度H21 和深度T21分别与公共触头140的高度H11和深度T11大致相等(H21 ^ Hn、T21 ^ T11)。进一步而言,保持架145的高度与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的保持架的收容凹部127的高度L4大致相等。不言而喻,保持架14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公共触头14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接着,利用图9 图11来简单地说明向本实施例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装入第 1信号线用触头120和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情况。首先,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将第1接地用触头130插入第1狭缝112中的与第1接地用触头130对应的狭缝112A内,从而将第1接地用触头130固定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的主体111上。第1接地用触头130被插入到自右端(在图9中为左端)起间隔两个狭缝地设置的用于收容接地用触头130的狭缝112A内。若将第1接地用触头130 全部插入对应的狭缝112A内,则接着如图10所示地插入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成对地被插入第1狭缝112中的与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对应的两个相邻的狭缝112B内。若完成了对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的安装,则将安装于保持架145上的公共触头140安装到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上。保持架145被嵌入、 固定在由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的收容凹部127、第1接地用触头130的收容凹部137以及隔壁125的缺口凹部112b所形成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间内。由此,使保持在保持架145上的公共触头140能够同时与所对应的多个第1接地用触头130相接触。如此,能够如图11所示地,将第1信号线用触头120和第1接地用触头130以 G-S-S-G配置收容到各自所对应的第1狭缝112A、112B内。另外,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公共触头140而将被收容的第1接地用触头130以所有第1接地用触头130电连接了的状态设置在直接插入式连接器110的主体111上。通过这样地用公共触头140来连结全部的第1接地用触头130,而使连接印刷电路板间的接地用触头全部保持为相同电位。由此,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虽然已参照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给以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的变型、等同结构及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作为使多个信号线用触头和多个接地用触头彼此平行地配置为至少一列的凹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信号线用触头和上述接地用触头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将两个接地用触头设在供高速信号往返的两个信号线用触头的两侧,利用公共触头使配置成一列的上述多个接地用触头全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公共触头被准备有多个,每个公共触头构成为使隔着上述两个信号线用触头的两个接地用触头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公共触头构成为能够同时使多个接地用触头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还具有用于保持公共触头的保持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信号线用触头和上述接地用触头构成为具有能够安装保持架的保持架收容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接插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公共触头由金属薄板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接插入式连接器,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为高速差动信号用连接器,它的与信号线用触头相邻的接地用触头之间的电位相同,从而使相邻的信号线用触头间的串扰减小。该直接插入式连接器为使多个信号线用触头和多个接地用触头彼此平行地配置为至少一列的凹型连接器,上述信号线用触头和上述接地用触头以如下方式配置将两个接地用触头设在供高速信号往返的两个信号线用触头的两侧,并且,利用公共触头使配置成一列的上述多个接地用触头全部电连接。
文档编号H01R12/51GK102195214SQ20111003381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伊东利育, 茎田启明 申请人: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