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602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产品容量的不断增大,背板的尺寸及层数也不断增加,而背板的尺寸或层数与背板的制造难度成正比,即,背板的尺寸越大、层数越多,其制造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因此,为了降低背板制造的难度,目前多采用一单板配合多背板的系统组装方式,即将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集成在单一背板中,通过将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背板与单一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系统所预实现的功能。例如,目前常将系统的信号模块与电源模块独立开,即将信号背板(为单板提供信号处理功能)通过信号连接器与单板实现连接,将电源背板(为单板提供电源,如汇流板)通过电源连接器与单板实现连接。由于生产制造工艺等问题,多个背板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组装公差,即不同背板间的基准不一致,而传统的固定在单板上的电连接器是不可浮动的,并且大部分具有相同的基准,如现有的大多数电源连接器与信号连接器的基准是一致的,则此时,将很难保证电源背板和信号背板能够通过连接器与单板实现可靠连接。另外,若两个背板间的组装公差较大,则在组装的过程中还将可能对背板或者连接器造成损害,从而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用于降低不同器件间的连接难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包括外壳体;置于上述外壳体中,与上述外壳体内壁存有间隙的内壳体;固定在上述内壳体中,用于连接外部插头的内导体;固定在上述外壳体上,用于连接外部印制电路板 PCB的连接端子;位于上述内导体与上述连接端子之间,连接上述内导体及上述连接端子, 且与上述外壳体内壁存有间隙的一个或者多个金属连杆。由上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壳体与外壳体间、金属连杆与外壳体间均为间隙设计,为内壳体和金属连杆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使得当外部插头在插入的过程中,内壳体可带动内导体通过金属连杆进行浮动,避免了该外部插头因对位公差而无法顺利插入到电连接器中的问题,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极大降低了不同器件间的连接难度。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导体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金属连杆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的再一个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实施例一、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体101、内壳体102、内导体 103、连接端子104和金属连杆105。其中,内壳体102置于外壳体101前部,并与外壳体内壁存有一定的间隙,其间隙可如图3中307所示,该间隙可依据外部插头的尺寸大小灵活设计,以保证固定在内壳体 102中的内导体103可实现最大浮动量。其中,内导体103可用于连接外部插头,在实际应用中,内导体103固定在内壳体 102中,内导体103连接外部插头的开口处可设计为斜面或者锥面结构,从而使外部插头可更顺利地导入,内导体103可以是由具有导电性能及一定硬度的材料制成,如铜、导电铝等,也可以是由其它导电材料或多种导电材料复合而成的固体导电材料制成,此处不作限定。在一种应用场景下,可在内导体103外壁与内壳体102内壁间嵌套弹性件(如弹簧),以进一步保证内导体103与内壳体102的可靠连接。在一种应用场景下,还可在内导体103与外部插头连接的部位开裂口,以保证不同的外部插头与内导体103的可靠连接,可如图4所示,图4中的裂口 401为内导体40上的十字型裂口,当然,该裂口还可以是一字型或者其它多瓣型裂口,此处不作限定。其中,连接端子104的一端可用于连接外部印制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其另一端可与金属连杆105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连接端子104固定在外壳体101 上,浮动式电连接器10通过连接端子104,可实现与外部PCB的电流传输。其中,金属连杆105置于内导体103和连接端子104之间,用于连接内导体103与连接端子104,金属连杆105与外壳体内壁存有一定的间隙,其间隙可如图3中308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若浮动式电连接器通过连接端子104连接在器件2的PCB上,则当外部插头 (假设为器件1的插头)插入到内导体103中,器件1和器件2便可通过内导体103、金属连杆105及连接端子104实现彼此间的电流传输。在一种应用场景下,金属连杆105可以为双球头结构,如图5的金属连杆50,金属连杆50的两端头部为球状结构,其在浮动式电连接器中的内部连接结构可如图3中的305所示,内导体303在配合该球状结构的基础上,其与金属连杆50接触的一面可设计为凹球面,同样的,连接端子304在配合该球状结构的基础上,其与金属连杆接触的一面可设计为凹球面。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在金属连杆50的两端头部开裂口 501,以保证金属连杆50的两端球头有可变形的空间,利于球头和球头座(即内导体103的凹球面、连接端子104的凹球面)配合,图5中的裂口 501为十字型裂口,当然,该裂口还可以是一字型或者其它多瓣型裂口,此处不作限定。在一种应用场景下,金属连杆105可以为单球头结构,如图6所示,金属连杆603 与连接端子602连为一体,其与内导体601相连的一端为球状结构,相应的,内导体601在配合该球状结构的基础上,其与金属连杆603接触的一面可设计为凹球面。同样的,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在金属连杆603的头部开裂口,以保证金属连杆603与内导体601相连的头部有可变形的空间,利于球头和球头座(即内导体601的凹球面)配合,该裂口可以是十字型、一字型或者其它多瓣型裂口,此处不作限定。当然,图1中的金属连杆105的两端或者与内导体103相连的一端也可以设计为半球头、方头或环头等,此处不作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金属连杆可以是硬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如电缆),若金属连杆是柔性的,则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其与上述内导体和上述连接端子相连接,可如图7所示的金属连杆701,此处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画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附图中只示意了包含一个金属连杆的浮动式连接器,在实际应用中,浮动式电连接器也可包含多个金属连杆,则可相应的增大内导体和连接端子与金属连杆的接触面积,此处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可以理解,本实施例所示的各部件的形状结构仅是为便于画图,不应理解为是对各部件形状结构的唯一限定。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各部件的功能性特征的描述,其各部件的形状结构可以发生改变,此处不再一一详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浮动式电连接器可应用于相互平行的PCB板间的连接,或者相互垂直的PCB板间的连接,或者其它所有需要盲插及大容差连接的场景中。由上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壳体与外壳体间、金属连杆与外壳体间均为间隙设计,为内壳体和金属连杆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使得当外部插头在插入的过程中,内壳体可带动内导体通过金属连杆进行浮动,避免了该外部插头因对位公差而无法顺利插入到电连接器中的问题,从而降低了不同器件间的连接难度。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金属连杆可采用双球型结构,金属连杆两端的球头分别与内导体的凹球面、连接端子的凹球面相连,使得浮动过程中,内导体与金属连杆之间、金属连杆与连接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始终不减少,从而保证了电流传输的可靠性。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可降低了不同器件间的连接难度,同时保证了电流的可靠传输。实施例二、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如图2所示,包括外壳体201、内壳体202、内导体 203、连接端子204、金属连杆205和弹簧206。其中,外壳体201、内壳体202、内导体203和连接端子204可参照图1中的外壳体 101、内壳体102、内导体103和连接端子104。其中,弹簧206嵌套内导体203外壁上(外壳体201内壁与内导体203外壁之间), 进一步保证了内导体203与内壳体202的可靠连接。其中,金属连杆205为双球头结构,置于内导体203和连接端子204之间,用于连接内导体203与连接端子204。内导体203在配合该球状结构的基础上,其与金属连杆205 接触的一面设计为凹球面2031,同样的,连接端子304在配合该球状结构的基础上,其与金属连杆接触的一面设计为凹球面。金属连杆205的两端头部开有十字型裂口 2051,以保证金属连杆205的两端球头有可变形的空间,利于球头和球头座(即内导体203的凹球面 2031、连接端子204的凹球面)配合,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该裂口还可以是一字型或者其它多瓣型裂口,此处不作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在浮动式电连接器的外壳体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定位柱,用于配合连接端子,与外部PCB进行组装固定,进一步提高该浮动电连接器与外部PCB连接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画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附图中只示意了包含一个金属连杆的浮动式连接器,在实际应用中,浮动式电连接器也可包含多个金属连杆,则可相应的增大内导体和连接端子与金属连杆的接触面积,此处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可以理解,本实施例所示的各部件的形状结构仅是为便于画图,不应理解为是对各部件形状结构的唯一限定。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各部件的功能性特征的描述,其各部件的形状结构可以发生改变,此处不再一一详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浮动式电连接器可应用于相互平行的PCB板间的连接,或者相互垂直的PCB板间的连接,或者其它所有需要盲插及大容差连接的场景中。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内内壳体303固定在外壳体301的前部,且与外壳体内壁间存在间隙307,使其具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内导体303固定在内壳体302中,且在内导体303外壁及内壳体302间嵌套有弹性件306 (如弹簧);金属连杆305两端为球状结构,与之配合的是内导体303与连接端子304的凹球面, 金属连杆305与外壳体301间存在间隙308,使其具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在外壳体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定位柱309,配合连接端子304与外部PCB连接,可进一步提高该浮动电连接器与外部PCB连接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金属连杆可以有多种变换形式,如图6所示的金属连杆601,其与连接端子602连为一体,另一端为球形结构,与之配合的是内导体601的凹球面;金属连杆的两端也可不设计为球形,其可设计为半球头、方头或环头等,此处不作限定;当然,金属连杆还可以是柔性的(如电缆),则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其与上述内导体和上述连接端子相连接,如图7所示的金属连杆701。由上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壳体与外壳体间、金属连杆与外壳体间均为间隙设计,为内壳体和金属连杆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使得当外部插头在插入的过程中,内壳体可带动内导体通过金属连杆进行浮动,避免了该外部插头因对位公差而无法顺利插入到电连接器中的问题,从而降低了不同器件间的连接难度。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金属连杆可采用双球型结构,金属连杆两端的球头分别与内导体的凹球面、连接端子的凹球面相连,使得浮动过程中,内导体与金属连杆之间、金属连杆与连接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始终不减少,从而保证了电流传输的可靠性。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可降低了不同器件间的连接难度,同时保证了电流的可靠传输。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浮动式电连接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101);置于所述外壳体中,与所述外壳体内壁存有间隙的内壳体(102); 固定在所述内壳体中,用于连接外部插头的内导体(103); 固定在所述外壳体上,用于连接外部印制电路板PCB的连接端子(104); 位于所述内导体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连接所述内导体及所述连接端子,且与所述外壳体内壁存有间隙的一个或者多个金属连杆(1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连杆(105)的两端头部为球状结构;所述内导体(103)与所述金属连杆(105)接触的一面为凹球面; 所述连接端子(104)与所述金属连杆(10 接触的一面为凹球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杆(10 与所述连接端子(104)连为一体,所述金属连杆(10 与所述内导体(103)相连的一端为球状结构;所述内导体(103)与所述金属连杆(105)接触的一面为凹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02)的内壁与所述内导体(103)外壁间嵌套有弹性件00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10 与所述外部插头连接的部位开有裂口 0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裂口为十字型,或一字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连杆(105)两端头部开有裂口(501)。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裂口为十字型,或一字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体上的一个或多个定位柱(304),用于与所述外部印制电路板PCB组装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浮动式电连接器,包括外壳体;置于所述外壳体中,与所述外壳体内壁存有间隙的内壳体;固定在所述内壳体中,用于连接外部插头的内导体;固定在所述外壳体上,用于连接外部印制电路板PCB的连接端子;位于所述内导体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连接所述内导体及所述连接端子,且与所述外壳体内壁存有间隙的一个或者多个金属连杆。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有效降低了不同器件间的连接难度。
文档编号H01R12/51GK102185216SQ20111005018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日
发明者周水平, 张国栋, 曹树钊 申请人:聚信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