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7464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二次电池的锂离子电池或双电层电容器(以下,称为电容器)等使用有机电解质作为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电池(NONAQUEOUS ELECTROLYTE CELL)中所使用的电极导线构件。本申请根据申请日为2010年8月M日、申请号为2010-187428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到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深化,电动汽车的普及和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天然能源的有效利用正成为一个课题。随之,在这些技术领域中,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和电容器作为用于储存电能的蓄电池而受到关注。并且,作为收纳用于电动汽车等中的锂离子电池的外包装容器,使用由层压了铝箔和树脂薄膜的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制作的平口袋或通过拉深成型或胀形法制作的成型容器,谋求薄型化和轻量化。然而,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具有对水分或光较弱的特性。因此,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外包装材料使用层压了由聚酰胺或聚酯构成的基材层(树脂薄膜)和铝箔的、防水性或遮光性优秀的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在使用这种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制作的收纳容器中收纳锂离子电池时,例如使用图3A所示的承载容器30。预先使用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通过拉深成型等成型方法制作具有凹部31的托盘状的承载容器30,在该托盘(承载容器30)的凹部31中收纳锂离子电池 (未图示)和电极36(参照图3B)等配件。接着,如图:3B所示,在上面盖上由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构成的覆盖材料33来封装电池,对托盘的凸缘部32和覆盖材料33四周的侧缘部34 进行热封,由此密封电池。对于通过这种在托盘的凹部31承载电池的方法而制作的收纳容器35来说,由于可以从上部收纳电池,因此生产率高。在上述的图3A中示出的锂离子电池的承载容器30中,以往在小型的锂离子电池中托盘的深度(在下面,可能将托盘的深度称为“拉深深度”)为5 6mm左右。然而,近些年,在电动汽车等中的应用中,要求提供比目前使用的收纳容器尺寸更大的大型电池用收纳容器。在制造大型电池用收纳容器时,必须要形成具有更深的拉深深度的托盘,这将增加技术难度。并且,当水分进入到锂离子电池的内部时,电解液与水分反应导致电解液被分解, 产生强酸(氢氟酸等)。此时,所产生的强酸从其内侧渗透到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可能导致铝箔被强酸腐蚀而被劣化。其结果,不仅使电解液发生泄漏,使电池性能下降,而且还可能导致锂离子电池起火。作为防止构成上述的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的铝箔和电极导线构件的表面层被强酸腐蚀的对策,日本特开2000-357494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在铝箔的表面进行铬酸盐处理而形成铬化处理膜,由此提高耐腐蚀性的对策。但是,由于在铬酸盐处理中使用重金属的铬,因此从环保的观点考虑并不是优选方案,六价铬因为是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有害物质而无法使用,目前使用三价铬的铬酸盐处理液。此外,就铬酸盐处理以外的化学转化处理而言,提高耐腐蚀性的效果较差。并且,现有的电极导线构件中,在正极和负极这两个电极中作为正极的电极构件的铝材其耐电解液性能较高,而作为负极的电极构件的铜板,即使在表层镀镍,进而实施三价铬的铬酸盐处理,其耐电解液性能还是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耐腐蚀性的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电极导线构件,以在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与水分反应而产生氢氟酸,由此增加腐蚀可能性的情况下,也能避免其不利影响,延长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于,在将有机电解质使用为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收纳容器中,在作为外包装材料的层压薄膜层压件和电极导线构件相接合部分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外表面,通过印刷以图案状层压薄膜涂覆层,以提高对腐蚀性电解液的耐腐蚀性。该薄膜涂覆层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根据本发明的电极导线构件是从将通过层压铝箔和树脂薄膜而成的层压薄膜层压件用作外包装材料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收纳容器弓I出的电极导线构件,具有金属制导出部。并且,该导出部的表面上依次层压有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耐腐蚀性的薄膜涂覆层和密封材料层。并且,优选地,所述薄膜涂覆层中含有由金属氟化物或其衍生物形成的、使所述薄膜涂覆层中所包含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发生交联的物质。并且,优选地,所述薄膜涂覆层通过印刷以图案状形成于所述导出部的表面。由此,在非水电解质电池内部的集电材料和电极导线构件的接合部分或者在串联或并联地接合非水电解质电池的部分,可以不形成薄膜涂覆层。即,通过超声波或电阻焊接等进行接合时,由于接合的部分没有薄膜涂覆层,因此存在改善接合性能的好处。并且,优选地,所述薄膜涂覆层通过热处理交联或非晶化而具有耐水性。并且,优选地,所述密封材料层为马来酸酐变性聚烯烃类树脂薄膜或用具有环氧官能基的单体变性的聚烯烃类树脂薄膜。并且,优选地,所述密封材料层的厚度在50 μ m以上且在300 μ m以下,且所述薄膜涂覆层的厚度为0. 1 5.0μπι,根据日本工业标准C6471所规定的剥离测定方法A进行测定时,形成有所述薄膜涂覆层的所述导出部和层压在所述薄膜涂覆层上的所述密封材料层之间的层间剥离强度在40牛顿/英寸以上。并且,优选地,所述电极导线构件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中的两端被压扁,使得两端的厚度相比截面中央部分更薄。根据本发明,电极导线构件的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薄膜涂覆层通过热处理发生交联或非晶化而具有耐水性。因此,根据电极导线构件的层压有该薄膜涂覆层的部位,可以抑制电解液向外部的泄露和大气中的水分进入电池用收纳容器的内部。并且,电极导线构件的、从截面所观察的两端被压扁,使得两端相比截面中央部分其厚度更薄,由此电极导线构件和层压薄膜层压件之间贴得更加紧密,该紧贴部分的空隙变少,从而减少电解液向外部的泄露和大气中的水分进入电池用收纳容器的内部。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电池用收纳容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电池用收纳容器所使用的电池用外包装层压件的概略剖面图;图3A为示出将锂离子电池容纳至收纳容器的第一工序的立体图;图;3B为示出将锂离子电池容纳至收纳容器的第二工序的立体图;图4A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电极导线构件的立体图;图4B为沿图4A的S-S线的剖面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平面图;图6为利用差热分析装置测定薄膜涂覆层的热变化的测定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极导线构件。并且,举例说明从利用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制造的锂离子电池用收纳容器中弓丨出的电极导线构件。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极导线构件18和锂离子电池17被封装在折叠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10(参照图2)而制作的电池用外包装容器20里面。电池用外包装容器20是对其三个方向的侧缘部分19进行热封而制成平口袋状的构件。电极导线构件18是形成为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薄板状(带状)的导线构件。电极导线构件18如图1所示从电池用外包装容器20中引出。即,电极导线构件18经由电池用外包装容器20的一个边的侧缘部分19中的被热封部位而被引出。并且,使用本发明的电极导线构件18而制成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用收纳容器中的收纳方法,与利用图3A和图;3B所描述的方法相同。由层压薄膜层压件所形成的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10,如图2所示,基材层11和铝箔12之间通过粘合剂层15粘接,铝箔12和树脂薄膜13之间通过粘合剂层16粘接。艮口, 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10由铝层压薄膜(aluminum laminated film)形成。如图4A和图4B所示,电极导线构件18具有由铝板制成或由被镍镀层所包覆的铜板制成的导出部21。并且,导出部21的表面上,通过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耐腐蚀性的薄膜涂覆层22,层压有密封材料层23。薄膜涂覆层22中含有由金属氟化物或其衍生物形成的、使薄膜涂覆层22中所包含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发生交联、并使金属表面活化的物质。但是,即使薄膜涂覆层中不含有金属氟化物或其衍生物,电极导线构件的耐腐蚀性也比以往有提高。薄膜涂覆层22通过印刷以图案状形成于导出部21表面。对于该图案,将在后面详细描述。形成于导出部21的表面的薄膜涂覆层22通过热处理发生交联或非晶化而具有耐水性。并且,通过在薄膜涂覆层中添加如同金属氟化物(或其衍生物)在水溶液状态下发生电离而呈酸性的物质,使金属表面(导出部21的表面)活化,由此金属表面和薄膜涂覆层的薄膜之间强力粘接。另外,已知由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薄膜涂覆层通常阻气性好。形成薄膜涂覆层的树脂内部空隙少,尤其在湿度较低的氛围下,对于诸如氢气等分子直径较小的气体分子也具有阻气性。因此,可以认为在锂电池、电容器等使用非水电解液的电池中,当作为没有水分存在的电池内部的构成部件而使用薄膜涂覆层时,对电解液、水分的阻断性较高。因此,对氢氟酸等腐蚀金属表面的物质的阻断性也高,从而可以预见具有防腐蚀的效果。而且,对于由从含有羟基的物质中选定的、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薄膜涂覆层来说,可以通过使其发生交联而谋求提高耐腐蚀性。电极导线构件18的导出部21中,一般正极使用铝板,而负极使用被镍镀层包覆的铜板。为易于进行由铝层压薄膜形成的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10和电极导线构件18的热接合,在电极导线构件18的接合部分事先形成密封材料层23。优选地,密封材料层23层压在导出部21两面,以从表里两侧夹持导出部21。当在导出部21的表层没有形成耐腐蚀性的薄膜涂覆层22时,根据电解液朝电极导线构件18的渗透,在导出部21的表层可能会发生水分和电解液的反应而产生氢氟酸。而且,可能会因产生的氢氟酸腐蚀导出部21而导致导出部21和密封材料层23之间的粘接劣化。因此,优选地,至少在导出部21的插入到电池的部分的表层面上层压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薄膜涂覆层22。如图4B所示,在与外包装材料 (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10)的接合部分中,需要在导出部21的截面的整个外周上层压薄膜涂覆层22。作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有关电极导线构件中所使用的铝制导出部21的对电解液的防腐蚀对策,广泛使用铬酸盐处理。然而,与铝制导出部21相比,对于在铜上实施镀镍的导出部21而言,铬酸盐处理效果较差。但是,发明人已经确认,根据本发明,对于在铜上实施镀镍的导出部21,也具有针对电解液的防腐蚀效果。由此,发明人认为本发明的依据薄膜涂覆层22的对电解液的防腐蚀机理不同于现有技术的铬酸盐处理。密封材料层23如图5所示,可以以同时覆盖正极和负极这两者的状态进行层压。 据此,可以得到正极和负极一体化的电极导线构件。并且,薄膜涂覆层22可以针对铝板、覆盖镍镀层的铜板等各种金属板获得防腐蚀效果,因此优选在正极和负极这两者的导出部21上均设置薄膜涂覆层22。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是通过使乙烯酯类单体的聚合物或其共聚物发生皂化反应而得到的树脂。作为乙烯酯类单体,可以举出甲酸乙烯、醋酸乙烯、酪酸乙烯等脂肪酸乙烯酯或苯甲酸乙烯等芳香族乙烯酯。作为进行共聚的其它单体,可以举出乙烯、丙烯、α-烯烃类、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等不饱和酸类,氯乙烯或偏二氯乙烯等卤乙烯类等。市售产品可以举出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G聚合树脂(商品名)。并且,优选地,薄膜涂覆层22中含有由金属氟化物或其衍生物形成的、使薄膜涂覆层22中所包含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发生交联的物质。作为金属氟化物或其衍生物,例如可以举出氟化铬、氟化铁、氟化锆、氟化钛、氟化铪、氟锆酸及它们的盐、氟钛酸及它们的盐等的氟化物。这些金属氟化物或其衍生物是使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发生交联的物质,同时也是含有用于形成钝态的氟化铝的F—离子的物质。因此,发明人认为,当导出部21是铝制时,可以使导出部21的表面钝化,从而提高防腐蚀效果。在该导出部21的表层面形成薄膜涂覆层22时,例如可以通过如下工艺形成薄膜涂覆层22:涂布溶解有0.2 6wt%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非结晶聚合物(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G聚合树脂)和0. 1 3wt%的氟化铬(III)的水溶液,然后进一步在烤炉中进行加热干燥和烘焙,使得干燥后的厚度达到0. 1 5μπι左右,并且发生粘接以及交联。图6中示出利用差热分析装置测定薄膜涂覆层的热变化的结果,该薄膜涂覆层是通过如下工艺得到的在预定的试验材料的表面,涂布溶解有3wt%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非结晶聚合物(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G聚合树脂)和的氟化铬(III)的水溶液,进一步地在200°C烤炉中进行加热干燥处理,使得干燥后的厚度达到3 μ m。并且,作为比较对象,同样测定了没有通过烤炉进行加热处理的薄膜涂覆层的热变化。根据这些测定结果,由进行加热处理的薄膜涂覆层的热变化中熔点没有出现峰值的事实得知,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发生了交联。如此,当在导出部21的表层面层压薄膜涂覆层22时,由于薄膜涂覆层22的耐压强度较高,因此即使减小作为密封材料层23的聚丙烯层或聚乙烯层的厚度,也能保持耐压强度。因此,从导出部21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中的两端(边缘部分)渗入锂离子电池内部的水分变少,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时效劣化减少,从而电池的产品寿命变长。进一步地,即使在微量的水分渗入电池内部而使电解液和水分发生反应导致电解液分解产生氢氟酸的情况下,由于层压在导出部21的表层面的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薄膜涂覆层22的自由体积(层内的空孔、空隙)较少,因此阻气性高,可以防止氢氟酸沿着密封材料层扩散到外部。并且,即使微量的氢氟酸接触由铝板形成的导出部21的表面,也能通过形成在铝板表面的钝化膜来防止导出部21被腐蚀。 因此,可以保持导出部21和密封材料层23之间的层间粘接强度,可以保持较高的耐压强度,可以防止电池的液体泄漏等。事先接合的密封材料层23的厚度优选50 300 μ m,考虑到防水性能最优选为 50 150 μ m。当导出部21的厚度在200 μ m以上时,可能会发生导出部21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中的两端(边缘)处的密封材料层23产生通孔,从而无法封住(密封) 电解液的情形。因此,优选地,如图4B所示,导出部21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截面中的两端对被压扁,使得两端的厚度相比截面中央部分更薄。据此,能够减小事先接合的密封材料层23的厚度。并且,还可以防止导出部21的边缘处的密封材料层23发生通孑L。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薄膜涂覆层22的厚度优选0. 1 5. 0 μ m,更优选为0. 5 3 μ m。当薄膜涂覆层具有这种厚度时,会使防湿性能和粘接强度性能增加。薄膜涂覆层22通过印刷方法以图案状被提供到导出部21的必要部分。也就是说, 在电池内部的集电材料和电极导线构件18的接合部分、串联或并联地接合电池的部分,不形成薄膜涂覆层22。作为印刷方式,可以采用喷墨方式、点胶机(dispenser)方式或喷涂方式等公知的印刷方法。并且,不仅是导出部21的表层,电极导线构件的从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来看的两端(边缘部分)也需要进行印刷。因此,印刷方式优选喷墨方式或点胶机方式。尤其,点胶机方式中,使用可以以IOmm宽左右的薄宽度进行印刷的涂布头是最适宜的方式。事先接合到电极导线构件的密封材料层23优选使用与铝层压薄膜10的最内层使用的树脂薄膜13(参照图幻相同或者类似的树脂薄膜。当树脂薄膜13为通常使用的聚丙烯时,密封材料层23可以是流延聚丙烯(CPP)薄膜、马来酸酐变性聚丙烯单层薄膜或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具有环氧官能基的单体进行变性的聚丙烯单层薄膜,或者是这些与聚丙烯的多层薄膜。当树脂薄膜13为聚乙烯时,密封材料层23可以是聚乙烯、马来酸酐变性聚乙烯或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具有环氧官能基的单体进行变性的聚乙烯单层薄膜,还可以是这些与聚乙烯及其共聚物的多层薄膜。此时,在密封材料层23的与电解液接触的表面上可以使用马来酸酐或丙烯酸的共聚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变性的聚乙烯等。本发明使用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举出作为二次电池的锂离子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等在电解液中使用有机电解质的电池。作为有机电解质,一般使用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烯酯等以碳酸酯类作为溶剂的物质,但是并非特别限定于此。实施例(测定方法)·电极导线构件的导出部与密封材料层之间的粘接强度的测定方法使用在密封材料层上热封铝层压薄膜的测定样品,根据Jis(日本工业标准)C6471“柔性印刷电路板用覆铜箔层压板试验方法”所规定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测定。·电解液强度保持率的测定方法使用电池外包装用层压件制作50X50mm(热封宽度为5mm)的四方袋(四边形的平口袋),测量取出2毫升的在添加有lmol/升的LiPF6 的PC(碳酸丙烯酯)/DEC(碳酸二乙酯)电解液中添加0. 5wt%的去离子水而得到的溶液, 填充到四方袋中并进行包装。在该四方袋中,放入在电极导线构件的导出部表面的部分区域上通过点胶机方式印刷薄膜涂覆层并在该薄膜涂覆层上通过热封层压密封材料层的电极导线构件,由此制作电池外包装体。将该电池外包装体在60°C的烤炉中存放100小时之后,测定电极导线构件的薄膜涂覆层与密封材料层之间的层间粘接强度k2。将暴露于电解液之后的层间粘接强度k2与事先测定好的暴露于电解液之前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导出部与作为密封材料层的聚丙烯(PP)薄膜之间的层间粘接强度kl的比值作为电解液强度保持率K = (k2/kl) X100(% )0(测定装置)·粘接强度的测定装置岛津制作所制造,型号AUT0GRAPH AGS-100A拉伸试验装
置(实施例1)作为锂电池用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导出部,使用将厚度为200μπι的铝板按照 50mmX60mm的尺寸切割的铝片。在进行脱脂清洗的该铝片的表面,使用IOmm宽型点胶机进行两面涂布,涂布Iym厚度的溶解有3wt%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非结晶聚合物(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G聚合树脂)和的氟化铬(III)的水溶液,由此层压薄膜涂覆层,进一步地在200°C烤炉中进行加热干燥,从而在烘焙薄膜涂覆层的树脂的同时使之发生交联。此时,确认了不仅在导出部的表里的表层,而且在导出部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中的两端(边缘部分)也形成有薄膜涂覆层。进一步地,在该导出部表面的薄膜涂覆层上通过热封两面接合作为密封材料层的马来酸酐变性聚丙烯薄膜的单层薄膜(使用利用薄膜制膜机由三井化学制造的聚丙烯类树脂(产品名称admer QE060)制成的100 μ m薄膜),从而得到实施例1的电极导线构件。在实施例1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密封材料层上热封由铝箔(厚度20μπι)和马来酸酐变性聚丙烯薄膜(厚度100 μ m)形成的厚度为120 μ m的铝层压薄膜,从而制作了实施例 1的使用电极导线构件的测定样品。从该实施例1的测定样品采集用于测定粘接强度的试验片,并测定导出部与密封材料层的粘接强度,其结果粘接强度为46牛顿/英寸。并且,对实施例1的测定样品测定了电解液强度保持率K,其结果为K = 88%。(实施例2)作为锂电池用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导出部,在厚度为200μπι的铜板片(尺寸为 50mmX 60mm)的表面,以2 5 μ m厚度镀覆氨基磺酸镍镀层,在其一部分,涂布1 μ m厚度的溶解有3wt%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非结晶聚合物(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G聚合树脂)和的氟化铬(III)的水溶液,由此层压薄膜涂覆层,进一步地在200°C烤炉中进行加热干燥,从而在烘焙薄膜涂覆层的树脂的同时使之发生交联。进一步地,在该导出部表面的薄膜涂覆层上通过热封两面热接合作为密封材料层的马来酸酐变性聚丙烯薄膜的单层薄膜(使用利用薄膜制膜机由三井化学制造的聚丙烯类树脂(产品名称admer QE060)制成的100 μ m薄膜),从而得到实施例2的电极导线构件。使用实施例2的电极导线构件,与实施例1相同地,热封铝层压薄膜,从而得到实施例2的测定样品,并测定了导出部与密封材料层的粘接强度,其结果粘接强度为44牛顿
/英寸。并且,对实施例2的测定样品测定了电解液强度保持率K,其结果为K = 78%。(比较例1)除了没有在铝板上层压薄膜涂覆层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比较例1的电极导线构件和测定样品,测定了导出部与密封材料层的粘接强度,其结果粘接强度为M牛顿/ 英寸。并且,对比较例1的测定样品,测定了电解液强度保持率K,其结果K在10%以下。(比较例2)作为锂电池用的电极导线构件的导出部,在厚度为200μπι的铜板片(尺寸为 50mmX 60mm)的表面,镀覆2 5 μ m左右的氨基磺酸镍镀层,在其一部分,涂布1 μ m厚度的混合了 3wt%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非结晶聚合物(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G聚合树脂)和的氟化铬(III)的涂料,从而层压薄膜涂覆层。在该层压之后,除了不进行加热干燥处理之外,所作处理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比较例2的电极导线构件和测定样品。对比较例2的电极导线构件和测定样品,测定了导出部与密封材料层的粘接强度,其结果粘接强度为46牛顿/英寸。并且,对比较例2的测定样品,测定了电解液强度保持率K,其结果K在10%以下。测定电解液强度保持率之后,由于暴露于电解液,电极导线构件的导出部与密封材料层之间发生剥离现象(分层)。表1中整理示出以上的结果。在表1中,将“电极导线构件的导出部与密封材料层之间的粘接强度”简写为“粘接强度”。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极导线构件,该电极导线构件是从将铝箔和树脂薄膜的层压薄膜层压件用作外包装材料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收纳容器引出的,其中,该电极导线构件具有金属制导出部,该导出部的表面上依次层压有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耐腐蚀性的薄膜涂覆层、和密封材料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导线构件,其中,所述薄膜涂覆层中含有由金属氟化物或其衍生物形成的、使所述薄膜涂覆层中所包含的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发生交联的物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导线构件,其中,所述薄膜涂覆层通过印刷以图案状形成于所述导出部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导线构件,其中,所述薄膜涂覆层通过热处理交联或非晶化而具有耐水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导线构件,其中,所述密封材料层为马来酸酐变性聚烯烃类树脂薄膜或用具有环氧官能基的单体变性的聚烯烃类树脂薄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导线构件,其中,所述密封材料层的厚度在50μ m以上且在300 μ m以下,且所述薄膜涂覆层的厚度为0. 1 5. 0 μ m,根据日本工业标准C6471所规定的剥离测定方法A进行测定时,形成有所述薄膜涂覆层的所述导出部和层压在所述薄膜涂覆层上的所述密封材料层之间的层间剥离强度在40牛顿/英寸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极导线构件是从将通过层压铝箔和树脂薄膜而成的层压薄膜层压件用作外包装材料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收纳容器引出的电极导线构件,具有金属制导出部。并且,该导出部的表面上依次层压有由具有含羟基的聚乙烯醇骨架的树脂或其共聚树脂形成的耐腐蚀性的薄膜涂覆层和密封材料层。
文档编号H01G9/016GK102376933SQ201110244179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4日
发明者山田雅子, 武井邦浩, 金田康宏, 饭塚宏和 申请人:藤森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