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205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尤指一种中央处理器等晶片的插座连接器(CPU socket)及其特殊设计的端子构造。
背景技术
中央处理器(CPU)安装在主机板上的介面是一种零(低)插入力连接器(ZIF socket),此种连接器大致包括一座体、一可滑动地盖合在座体上的上盖及一设在座体一端且可相对推移上盖作水平滑动的掣动杆;其中座体上形成有多个端子槽,各端子槽内的一端分设有一端子,每一端子的底部是露出于座体底面,供植设锡球后电连接至主机板用; 又上盖上形成有多个插孔,供中央处理器上的针脚对应插设其上,当中央处理器插设在上盖时,中央处理器的针脚将穿过上盖底面,并进一步插入座体上各端子槽内的另端,而相对于端子槽内的端子,当上盖未滑动前,中央处理器的针脚不与端子接触,待上盖受掣动杆推掣而滑移时,中央处理器的针脚即由端子槽的另端朝端子方向移动,进而与端子构成电接触,也就是中央处理器的各针脚将通过座体上的各个端子与主机板连接。以上所述是既有连接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方式。又前述连接器的座体、上盖是由塑胶射出成型所构成,端子则由连续的铜料带所构成,而端子除了必须确保能稳固地固定在座体的端子槽内之外,也必须能在中央处理器插入后,与中央处理器的针脚确实电接触。因此涉及连接器的座体与端子构造,有许多改良或创新的设计问世例如中国台湾实用新型专利权第M361152号「插座连接器改良结构」对于既有插座连接器有所探讨,根据前述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分析,既有插座连接器的端子(导电端子) 上形成有凸刺或凸块,以便置入座体(塑胶本体)的端子槽内后,刺入端子槽槽壁形成干涉以固定其间。但碍于产品开发的微型化趋势,座体上收容端子的端子槽间距即必须进一步缩小,也就是端子槽的槽壁厚度将变小,若仍采用前述的干涉法,干涉必定产生干涉应力作用,以目前桌上型电脑(DT)使用的中央处理器针脚数已由775支增加到1156支,笔记型电脑(NB)使用的中央处理器针脚数则由478支增加到989支。在中央处理器尺寸未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意味着针脚的距离必须相对缩小,而插座连接器上的端子槽距离将进一步缩小,在端子槽更为密集、间距更小,槽壁壁厚更薄的状况下,端子形成凸刺并刺入端子槽槽壁以形成干涉的作法,将累积强大的破坏应力,造成连接器的变形。因此前述实用新型专利权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具有若干端子槽的座体及容置在端子槽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导电端子具有一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基部及基部两侧弯折的侧壁,于主体部的基部上顶边缘向上设有卡位板,该卡位板背面设有卡块;所述端子槽内设有卡块抵靠的平台,于端子槽两侧壁面上向端子槽中央突设有限位块,该限位块底表面可抵接在导电端子侧壁顶部上缘,防止导电端子插入座体时过深,通过具有卡块的卡位板、平台及限位块将导电端子固定在端子槽内。利用前述设计将导电端子收容于座体端子槽内,其卡位板上的卡块将落在端子槽内的平台表面,使其间不致产生应力作用,且端子槽内的限位块可防止导电端子插入端子槽内过深,借此避免该座体的变形,进而提高产品质量。此外,前述实用新型专利权也强调其导电端子组装时较为省力,可提高组装效率。前述实用新型专利权固然对采干涉法的插座连接器提出解决方案,但就导电端子而言其构造相对复杂,且座体的端子槽也须配合导电端子改变其构造而相对繁复,例如在端子槽21的狭槽22底部向上突设平台221,又使端子槽21的宽槽23自相对壁面向端子槽 21中央突设有限位块231,且使限位块231的底表面232与平台221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如前所述,目前的插座连接器其脚数大幅增加,造成座体上的端子槽间距缩小,甚至端子槽本身也会变小,在此状况下,在端子槽内形成更细部的构造以配合导电端子,无疑将增加制造及组装的难度。因此涉及插座连接器仍待提出更积极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其可有效简化座体与端子的构造且进一步确保其组合关系稳固,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使前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一座体,具有一表面及一底面,其表面形成有多个端子槽,各端子槽并贯穿座体底面;又端子槽的其中一槽壁在邻近底面的下端处突出形成一挡块,该挡块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底面与座体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多个端子,分设在座体的端子槽内,每一端子主要由一底板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形成一支撑臂及一弹性臂,该底板边缘对应位于端子槽的挡块下方;又至少一支撑臂上形成一以外斜方向突出的片状卡掣部,该卡掣部的底缘对应于端子槽内挡块的顶面;又两弹性臂相对向内弯折,并于顶端处分别形成一接触部。当前述端子由座体的底面装入端子槽内,且端子其中一支撑臂上的卡掣部通过挡块后,即卡掣在挡块的顶面上并形成止回,在此同时,端子槽的挡块底面也对端子的底板构成限制,以防止端子过度插入端子槽内;利用前述构造不仅可使端子确实地固定在端子槽内,且无干涉应力造成座体变形的问题;另一方面,座体及端子的构造并得以进一步简化, 而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前述的插座连接器,其中端子是在两相对支撑臂上分别以相对外斜方向形成该朝端子槽内部突出的卡掣部。前述的插座连接器,其中座体的端子槽是呈矩形状,其具有两相对平行的长槽壁及两相对平行的短槽壁,其中一短槽壁的下端形成该挡块,该挡块的顶面低于座体的表面, 又挡块进一步包括两侧壁,两侧壁与端子槽的两长槽壁间则分别形成一狭长槽道;该端子的支撑臂与弹性臂并排,二者相加的宽度匹配于端子槽的长槽壁宽度,两相对支撑臂的距离匹配于端子槽内两相对长槽壁的距离。前述的插座连接器,其中卡掣部是位于支撑臂的一侧边,该侧边是邻近端子槽上形成有挡块的短槽壁。前述的插座连接器,其中端子槽内的挡块在邻近挡块底面的两转角处分别形成一内切斜角,又端子槽的两长槽壁底端转角也形成一内切斜角,而使挡块两侧壁与长槽壁间的槽道底端开口呈扩大状。前述的插座连接器,其中端子的底板中央呈圆形状。[0019]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主要是在一底板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形成一支撑臂及一弹性臂,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支撑臂上形成一以外斜方向突出的片状卡掣部;又两弹性臂相对向内弯折,并于顶端处分别形成一接触部。前述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中两相对支撑臂上分别以相对外斜方向形成该朝端子槽内部突出的卡掣部。前述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中底板中央呈圆形状。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座体上形成构造单纯的端子槽,在端子槽设有结构相较于既有技术更简单的端子,除了方便组装外,可排除使用干涉法易使座体变形的缺点,更可使端子确实地安装在座体上,并与安装其上的中央处理器构成良好的电性接触。再者,前述插座连接器在端子槽内安装端子后,必须过锡炉回焊以便在端子的底面植设锡球,而端子过锡炉时接触的高热将经由端子传导到端子槽,当端子与端子槽接触面积过大时,端子槽即容易因高热而变形;但本实用新型可尽量减少端子和端子槽接触的面积,从而可避免座体上的端子槽变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简化座体与端子的构造且进一步确保其组合关系稳固,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座体的一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座体上的端子槽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座体的又一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端子的一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端子的又一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组合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又一局部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其包括一座体10,该座体10上形成有多个端子槽11,各端子槽11内分设有一端子20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一个典型的插座连接器除了座体10及端子20外,将进一步包括一可滑动地盖合在座体10上的上盖及一设于座体10 —端且可相对推移上盖滑动的掣动杆,但本实用新型的创新部分不包括上盖与掣动杆的构造,故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将不对上盖、掣动杆及插座连接器上的其它组件构造作说明。又请参考图2、图3所示,该座体10具有一表面101及一底面102,又座体10是在表面101形成该等端子槽11,且各端子槽11并贯穿座体10的底面102 ;本实施例中,端子槽11是呈矩形状(以俯视方向定义),其具有两相对平行的长槽壁IlAUlB及两相对平行的短槽壁11C、11D,其中一短槽壁IlC的下端形成有一挡块12,该挡块12具有一顶面121、一底面122及两侧壁,其顶面121低于座体10的表面101,其底面122则与座体10的底面 102位于同一平面,而挡块12的两侧壁与端子槽11的两长槽壁IlAUlB间则分别形成一狭长槽道13,再请参考图4所示,该挡块12邻近底面122的两转角处分别形成一内切斜角,又端子槽11的两长槽壁11A、1IB底端转角也形成一内切斜角,而使前述槽道13底端开口呈扩大状,以利于端子20由座体10底面102插入端子槽11内。请参考图5、图6所示,该端子20具有一底板21,本实施例中,该底板21中央呈圆形,并构成一俗称的球拍面,供植设锡球用;又底板21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形成一支撑臂 22及一弹性臂23,该支撑臂22是与弹性臂23并排,两相对支撑臂22的距离接近且略小于端子槽11两长槽壁IlAUlB的距离(请配合参考图7所示)。又前述任一支撑臂22以相对外斜方向形成一朝端子槽11内部突出的卡掣部220,该卡掣部220的底缘朝下,并对应于端子槽11所设挡块12的顶面121,本实施例中,卡掣部220是位于支撑臂22上邻近短槽壁 IlC的一侧边上(请配合参考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是在两支撑臂22上分别形成有一卡掣部220。又两弹性臂23上分别形成有一横向的弯折线230,并沿该弯折线230朝相对方向弯折,使两弹性臂23上端的距离小于下端的距离,又两弹性臂23顶端分别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接触部231,该接触部231靠近短槽壁IlD的一端分别相对朝外弯折而略呈八字形;而两弹性臂23上的弯折线230可为一水平横线,也可为一斜线(即靠近短槽壁IlD的一端较高),当弹性臂22是沿水平状的弯折线230弯折,接触部231靠近短槽壁1IC的一端大致上相互平行,若是沿斜线状的弯折线弯折,则接触部231靠近短槽壁IlC的一端也略呈八字形,在此状况下可使弹性臂23具有较佳的扭力。当一中央处理器的针脚穿过上盖而插入端子槽11内时,在上盖未滑移前,中央处理器的针脚是靠近端子槽11的短槽壁11D,且不与弹性臂23顶端的接触部231接触,待上盖滑移后,中央处理器的针脚即朝弹性臂23方向移动,并与弹性臂23顶端的接触部231构成电接触。而端子20装入座体10上各端子槽11内的方式,是由座体10的底面102装入,主要是以端子20的两弹性臂23插入端子槽11,并以两支撑臂22对准并插入端子槽11的两槽道13,当支撑臂22通过槽道13,其上的卡掣部220将略受槽道13压缩,待卡掣部220通过槽道13后即恢复弹性,卡掣部220底缘随即卡抵在端子槽11内挡块12的顶面121,随即产生一止回作用以限制端子20退出端子槽11外,并完成该端子20的安装。由于端子20 的底板21中央的圆形部位边缘是位于端子槽11的挡块12下方,因此挡块12的底面122 将对底板21构成阻挡,也就是可防止端子20过度插入,另一方面,基于前述的相对关系,端子20的底板21将突出于座体10的底面102,在挡块12底面122及端子槽11的长、短槽壁 IlA IlD底缘的约束下,使端子20得以更确实地固定在端子槽11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座体,具有一表面及一底面,其表面形成有多个端子槽,各端子槽并贯穿座体底面; 又端子槽的其中一槽壁在邻近底面的下端处突出形成一挡块,该挡块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底面与座体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多个端子,分设在座体的端子槽内,每一端子主要由一底板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形成一支撑臂及一弹性臂,该底板边缘对应位于端子槽的挡块下方;又至少一支撑臂上形成一以外斜方向突出的片状卡掣部,该卡掣部的底缘对应于端子槽内挡块的顶面;又两弹性臂相对向内弯折,并于顶端处分别形成一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是在两相对支撑臂上分别以相对外斜方向形成该朝端子槽内部突出的卡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的端子槽是呈矩形状,其具有两相对平行的长槽壁及两相对平行的短槽壁,其中一短槽壁的下端形成该挡块,该挡块的顶面低于座体的表面,又挡块进一步包括两侧壁,两侧壁与端子槽的两长槽壁间则分别形成一狭长槽道;该端子的支撑臂与弹性臂并排,二者相加的宽度匹配于端子槽的长槽壁宽度,两相对支撑臂的距离匹配于端子槽内两相对长槽壁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掣部是位于支撑臂的一侧边,该侧边是邻近端子槽上形成有挡块的短槽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槽内的挡块在邻近挡块底面的两转角处分别形成一内切斜角,又端子槽的两长槽壁底端转角也形成一内切斜角, 而使挡块两侧壁与长槽壁间的槽道底端开口呈扩大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底板中央呈圆形状。
7.—种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主要是在一底板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形成一支撑臂及一弹性臂,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支撑臂上形成一以外斜方向突出的片状卡掣部;又两弹性臂相对向内弯折,并于顶端处分别形成一接触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相对支撑臂上分别以相对外斜方向形成该朝端子槽内部突出的卡掣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中央呈圆形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主要是在一座体上可水平滑动地设有一上盖,该座体上形成有多个端子槽,供分设一端子,又上盖上形成多个插孔,供一晶片上的针脚对应插设,各针脚并伸入座体的端子槽内;其中,该端子主要由一底板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形成一支撑臂及一弹性臂,至少一支撑臂上形成有一卡掣部,供对应卡掣在端子槽一槽壁上形成的挡块顶面,两弹性臂相对向内弯折,并于顶端处分别形成一接触部,当上盖朝端子方向滑动后,晶片的针脚将与各端子的接触部构成电接触;利用前述设计,可有效简化座体、端子构造,并使端子稳固地固定于座体的端子槽内,且避免因端子干涉应力过大造成座体变形。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2134681SQ20112002432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6日
发明者许峯坚, 许皓钧 申请人:优利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