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插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561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插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连接器插座结构,特别是一种可兼容电源、USB 2. 0、USB 3.0以及MiNi DP等四合一之连接器插座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使得电子零件达到数据、电子讯号传递的效果,计算机与相关的周边装置都必须透过电连接器来进行连接,而电连接器依照使用用途,主要可分为传输电力之电连接器以及传输讯号之输出输入连接器。其中,目前常用之 输出输入连接器有USB 2.0、USB 3.0以及 MiNi DP0如图1所不,习知技术之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7)系包括一铁壳(70)、一绝缘胶芯
(71)、一连接器主体(72)。该绝缘胶芯(71)系设置于该铁壳(70)内;该连接器主体(72)系设置于该绝缘胶芯(71)内,且该连接器主体(72)中心设有一电源传输单元(720);该电源传输单元(720)之侧面设有四传输端子(7200)。然而,上述之电连接器(7)体积过于厚重,且用料过多,并不符合现今电子产品轻薄短小之趋势。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以下简称USB)是联机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装置的一个串行埠总线标准,也是一种输入输出界面技术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个人计算机和行动装置等信息通讯产品,并扩充功能至摄影器材、数字电视、游戏机等其它相关领域。随着人们对传输速率与储存容量的需求愈来愈高,USB的传输速率亦由最初的USB1. 0规格(最大传输速率12 Mbps)发展至目前普及的USB 2. 0高速(High Speed)规格(最大传输速率480Mbps),现今更发展出USB 3.0超速(Super Speed)规格,可提供高达5Gbps的最大传输速率,以期望能满足用户在传输大容量之档案时,能获得更快速的传输速率,而有效缩短传输时间。Mini DP是一个微型版本的DisplayPort。由苹果公司于2008年10月14日发表。现在应用于MacBook (取代先前的Min1-DVI)、MacBook Air (取代先前的Micro-DVI)与MacBook Pro (取代先前的DVI)笔记计算机中。然而,习知之电子装置,其电连接器与输出输入连接器皆单独存在,以方便使用者插置,但多个端口势必必须增加其电子装置的空间,无形中亦增加了电子装置的体积,并且直接性的提高了开模的成本,对于产业竞争力来说并无正面的帮助。且目前并未有一可同时传输USB 2.0, USB 3.0以及MiNi DP讯号整合在一个IO界面的连接器。因此,如何设计出一可进行电源传输以及传输USB 2. O、USB 3. 0以及MiNi DP讯号且符合现今电子产品轻薄短小之趋势的连接器结构,便成为相关厂商以及相关研发人员所共同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创作人有鉴于习知电连接器仅用于电源传输、体积过于厚重以及用料过多的缺失,乃积极着手进行开发,以期可以改进上述既有之缺点,经过不断地试验及努力,终于开发出本创作本创作之目的,系为提供一可进行电源传输以及传输USB 2.0,USB 3. 0以及MiNiDP讯号之连接器插座结构。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创作之一种连接器插座结构,包括壳体、主体、第一电源接触端子、第二电源接触端子、第一电源侦测端子、第二电源侦测端子、接地端子、复数上排端子和复数下排端子,以及上包覆体和下包覆体,其特征是,该主体设置于该壳体内并包括电源传输柱体、接地柱体、舌片,所述接地柱体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旁,所述舌片设置于该接地柱体旁;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一侧壁;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 ;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且其另一端与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另一侧壁;该接地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接地柱体内;该复数上排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舌片上,另一端则设有上排端子弯折部,所述上排端子中每二讯号端子之间设有接地端子;该复数下排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舌片上,另一端则设有下排端子弯折部,所述下排端子中每二讯号端子之间设有一接地端子;该上包覆体包覆该上排端子弯折部,以及该下包覆体,为多排浸式(DIP TYPE),且包覆该下排端子弯折部,并与该上包覆体组装。透过上述之结构,本创作不但可减小产品体积,使产品结构简单化,降低成本,更在保留目前既有的电源传输功能下,同步兼容其它讯号传输功能;再者,本创作无需一绝缘胶芯,而直接将该主体设置于该壳体内,可有效减小本创作之连接器插座结构的体积与厚度,减少用料,使结构简单化。

图1是习知技术之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之示意图。图2是本创作之连接器插座结构之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创作之连接器插座结构之另一视角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创作之电路板之示意图。图5是本创作之防护体与上包覆体以及电路板结合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创作之目的,兹配合图式将本创作之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考图2所示,本创作之连接器插座结构(I),系包括一壳体(100);一主体(101),系设置于该壳体(100)内,该主体(101)系包括一电源传输柱体(1010);一接地柱体(1011),系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1010)旁;以及一舌片(1012),系设直于该接地柱体(1011)芳;—第一电源接触端子(102),其一端系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1010)内部一侧壁;[0026]—第一电源侦测端子(103),其一端系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1010)内部;—第二电源侦测端子(104),其一端系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1010)内部,且其另一端系与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103)之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105),其一端系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1010)内部另一侧壁;一接地端子(106),其一端系设置于该接地柱体(1011)内;复数上排端子(107),其一端系设置于该舌片(1012)上,另一端则设有上排端子弯折部(1070),该等上排端子(107)中,每二讯号端子之间设有一接地端子;·复数下排端子(108),其一端系设置于该舌片(1012)上,另一端则设有下排端子弯折部(1080),该等下排端子(108)中,每二讯号端子之间设有一接地端子;一上包覆体(109),系包覆该上排端子弯折部(1070);以及一下包覆体(110),系为多排浸式(DIP TYPE),且包覆该下排端子弯折部(1070),并与该上包覆体(109)组装。请参考图2至4所示,本创作之连接器插座结构(I)更可与一电路板(2)结合,该电路板(2)上系设置有复数端子焊板处(20)以及复数引线处(21),该等端子焊板处(20)系分别与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102)、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103)、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104)、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105)、该接地端子(106)、该等上排端子(107)以及该等下排端子(108)以表面黏着技术(SMT, 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方式焊接连结。该等引线处(21)可方便人工焊线作业。其中,该接地端子(106)除了可以作为接地外,在当单独电源公头使用时又可以保持较好的插拔力,且设在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102)、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103)、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104)以及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105)等电源端子与该等上排端子(107)以及该等下排端子(108)等输出输入讯号端子之间可有效防止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102)、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103)、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104)以及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105)等电源端子最大可传输7安培之电流。该接地柱体(1011)可有效增加该舌片(1012)之强度以及耐久性。在本创作之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等上排端子(107)以及该等下排端子(108)每两个信号端子旁设有一个接地端子,且该接地端子系将另外两个信号端子隔开,系互相交错呈三角形分布,即一侧之二信号端子对应另一侧之一接地端子,以保证一组讯号对应一接地端子,而有效地防止电磁干扰,确保高质量音频传输,在本创作之最佳实施例中,该等上排端子(107)以及该等下排端子(108)系互相交错呈等腰三角形分布。且该等上排端子(107)之上排端子弯折部(1070)以及该等下排端子(108)之下排端子弯折部(1080)系利用上下两次嵌入式成型(Insert molding)技术成型。该等上排端子(107)以及该等下排端子(108)可传输USB 2. O、USB 3.0以及MiNi DP等多种讯号。在本创作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102)、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103)、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104)、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105)以及该接地端子(106)之另一端系为浸式(DIP TYPE),以节省该电路板(2)之空间。且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102)、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103)、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104)、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105)以及该接地端子(106)之二侧皆别设有两个三角卡点(图未示),使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102)、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103)、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104)、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105)以及该接地端子(106)在该主体(101)中具有较好的保持力。且上述端子均采用治具直接铆压组装,因此结构简单且质量稳定。在本创作之又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主体(101)两侧以及上面分别设有至少一肋体(1013),以使该主体(101)与该壳体(100)之结合更加稳定。且该主体(101)两侧各设有一耳部(1014),该壳体(100)两侧各设有一 U型卡槽(1000)。利用该等耳部(1014)与该等U型卡槽(1000)扣合,可固定该主体(101)在该壳体(100)内上、下及前三个方向。该壳体(100)上以打预断方式设有复数铆点(1002),有利于治具更好折弯铆入该主体(101)中,以防止公母对插时该主体(101)被推出该壳体(100)。再者,该壳体(100)设有复数弹片(图未示),其中之一弹片系用于接地,可有效防止电磁干扰,当本创作单独作为电源母头使用时,可保证产品插拔力,且能满足高耐插拔。且该壳体(100)下表面两侧各设有一凸包(1001),用于防止本创作于表面黏着技术焊接时前倾,造成端子空焊。该上包覆体(109)更包括二圆柱(1090),且该下包覆体(110)对应该等圆柱(1090)设有二方孔(1100),利用该等圆柱(1090)各别嵌入对应之方孔(1100),可有效地组装该上包覆体(109)以及该下包覆体(110)。请参考图2及图5所示,本创作之连接器插座结构⑴更包括一防护体(111),该防护体(111)系以焊锡或包覆铜箔方式安装于该上包覆体(109)以及该下包覆体(110)之后面,并以表面黏着技术(SMT, 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焊接于该电路板(2)之引线处(21)以及该壳体(100)上,该防护体(111)可使该等上排端子(107)以及该等下排端子(108)之讯号端完全封闭,有效减少电磁讯号向外传输干扰其它电子组件。透过上述之结构,本创作之产品设计轻短小,共享性高,加工工艺简单;产品保留了电源传输的功能,同步增加了能传输USB 2.0, USB 3.0以及MiNi DP等高频讯号;此外,本产品能传输多种高频讯号,且达到各协会要求标准。另外,本创作无需一绝缘胶芯,而直接将该主体设置于该壳体内,且该主体侧面仅设置二传输端子,因此可有效减小本创作之连接器插座结构的体积与厚度,减少用料,使结构简单化;再者,其结构型态并非所属技术领域中之人士所能轻易思及而达成者,实具有新颖性以及进步性无疑。透过上述之详细说明,即可充分显示本创作之目的及功效上均具有实施之进步性,极具产业之利用性价值,且为目前市面上前所未见之新创作,完全符合新型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唯以上所述着仅为本创作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用以限定本创作所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新型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谨请贵审查委员明鉴,并祈惠准,是所至祷。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插座结构,包括壳体、主体、第一电源接触端子、第二电源接触端子、第一电源侦测端子、第二电源侦测端子、接地端子、复数上排端子和复数下排端子,以及上包覆体和下包覆体,其特征是,该主体设置于该壳体内并包括电源传输柱体、接地柱体、舌片,所述接地柱体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旁,所述舌片设置于该接地柱体旁;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一侧壁;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且其另一端与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另一侧壁;该接地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接地柱体内;该复数上排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舌片上,另一端则设有上排端子弯折部,所述上排端子中每二讯号端子之间设有接地端子;该复数下排端子,其一端设置于该舌片上,另一端则设有下排端子弯折部,所述下排端子中每二讯号端子之间设有一接地端子;该上包覆体包覆该上排端子弯折部,以及该下包覆体,为多排浸式,且包覆该下排端子弯折部,并与该上包覆体组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结构,其特征是,该上排端子以及该下排端子互相交错呈三角形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结构,其特征是,该上排端子的上排端子弯折部以及该下排端子的下排端子弯折部利用上下两次嵌入式成型技术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结构,其特征是,该主体两侧以及上面分别设有肋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结构,其特征是,该主体两侧各设有一耳部,该壳体两侧各设有一 U型卡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结构,其特征是,该连接器插座结构可与一电路板结合,该电路板上设置有复数端子焊板处以及复数引线处,该端子焊板处分别与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该第二电源接触端子、该接地端子、该上排端子以及该下排端子以表面黏着技术方式焊接连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结构,更包括有防护体,该防护体安装于该上包覆体以及该下包覆体的后面,并以表面黏着技术焊接于该电路板的引线处以及该壳体上。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插座结构,系包括一壳体、一主体、一第一电源接触端子、一第一电源侦测端子、一第二电源侦测端子、一第二电源接触端子、一接地端子、复数上排端子、复数下排端子、一上包覆体以及一下包覆体。该主体系设置于该壳体内,该主体系包括一电源传输柱体、一接地柱体以及一舌片。该第一电源接触端子之一端系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一侧壁。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之一端系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该第二电源侦测端子之一端系设置于该电源传输柱体内部,且其另一端系与该第一电源侦测端子之另一端连接。
文档编号H01R12/57GK202840162SQ201220354049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徐夫义, 万伟, 段术林, 伍华燕 申请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