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8136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尤其涉及应用在IPM (Intelligent PowerModule,智能功率模块)中的、包含减少开启阻抗的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I所示,在日本特开2007-165635号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半导体装置,该半导体装置使用了一半导体衬底1,该半导体衬底I具有具有N型间隔区域31的沟槽栅型IGBT的活性层形成区域;具有沟槽2的第I外周结构,用以包围活性层形成区域;以及具有形成为包围着第I外周结构的沟道截断环9的第2外周结构。当形成比漂移区域32浓度高的N型间隔区域31时,能够降低IGBT的开启阻抗,不过IGBT的耐圧性也降低了。当将N型间隔区域31插入到IGBT的外周区域的角部或者栅极焊盘的角部附近的区域时,这些区域的耐圧性变弱,会导致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以防止在IGBT的外周区域的角部附近的地方开始发生损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第I半导体区域,其处于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第I主面上,并具有第I导电类型;第2半导体区域,其形成于所述第I半导体区域7之上,并具有与所述第I导电类型相反的第2导电类型;以及第3半导体区域,其与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相接,并具有所述第2导电类型,所述第3半导体区域比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高,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活性层形成区域中具有第4半导体区域,其形成于所述第3半导体区域I之上,并具有所述第I导电类型;第5半导体区域,其与所述第4半导体区域相接,并具有所述第2导电类型;沟槽,其从所述第5半导体区域的上部的面开始,至少达到所述第4半导体区域的下部的面;绝缘膜,其形成于所述沟槽的侧面及底面;以及控制电极,形成于所述绝缘膜的内侧,其中,在包围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活性层形成区域的外周区域中,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达到所述半导体衬底的第2主面,从半导体衬底的第2主面的上方观察,在所述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角部中,所述第4半导体区域和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相接。[0017]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导体装置,在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角部中,由于不存在第3 半导体区域,从而防止了在IGBT的外周区域的角部附近的地方开始发生损坏的情况。

图1为现有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半导体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2的虚线A-A’剖面后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沿图2的虚线B-B’剖面后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沿图2的虚线C-C’剖面后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沿图2的虚线D-D’剖面后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半导体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半导体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下面结合图2-6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图2是从第2主面21向 下观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图6分别是对应于图2中的各个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示意 图。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衬底1,该半导体衬底1具有第1半导体区域7,其处于半导体衬底1的第1主面22上,并具有第1导电类型。 在本实施例中,第1半导体区域7具体为P型集电极层7。在本实施例中,第1导电类型可 以包括P+、P和P-等类型,其中,P+、P和P-等类型是根据浓度的不同而划分的。第2半导体区域32,其形成于第1半导体区域7之上,并具有与第1导电类型相反 的第2导电类型。在本实施例中,第2半导体区域32具体为N-型漂移区域32。在本实施 例中,第2导电类型可以包括N+、N和N-等类型,其中,N+、N和N-等类型是根据浓度的不 同而划分的。另外,在N-型漂移区域32与P型集电极层7之间,还可以设置有与P型集电极层 7相接的N+型缓冲层6,在这种情况下,N-型漂移区域32与N+型缓冲层6相接。第3半导体区域31,其与第2半导体区域32相接,并具有第2导电类型,第3半导 体区域31比第2半导体区域32的杂质浓度高。在本实施例中,第3半导体区域31具体为 N型间隔区域31。另外,如图3所示,在沿着半导体衬底1的横向方向上,将半导体装置划分为活性 层形成区域和外周区域。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从沟槽2的两侧均具有第5半导体区域3 (射极区域3)的部分起,该部分以内(包含该部分)属于活性层形成区域,而沟槽2的单侧具 有第5半导体区域3的部分属于外周区域。在图2中,外周区域与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边界 可以划分在最靠外的沟槽2的第5半导体区域3的侧面所在的平面,即如图3及图4中垂 直的虚线所示的面。需要说明的是,图中虚线所划分的外周区域与活性层形成区域仅为示 例性的划分,外周区域与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边界可以向右侧适当移动,即也可以位于沟槽2 的两侧均具有第5半导体区域3的部分和沟槽2的单侧具有第5半导体区域3的部分之间,CN 202772137 U说明书2/4 页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导体装置,在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角部中,由于不存在第3 半导体区域,从而防止了在IGBT的外周区域的角部附近的地方开始发生损坏的情况。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沟槽2的单侧具有第5半导体区域3的部分没有包含在活性层形成区域中,而是包含在外周区域中即可。其中,在活性层形成区域中具有第4半导体区域4,其形成于第3半导体区域31之上,并具有第I导电类型,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与N型间隔区域31相接的P型基极区域4。第5半导体区域3,其与第4半导体区域4相接,并具有第2导电类型,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与P型基极区域4相接的发射极区域3。沟槽2,其从第5半导体区域3的上部的面开始,至少达到第4半导体区域4的下部的面,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从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开始贯通P型基极区域4和发射极区域3的沟槽2。绝缘膜10,其形成于沟槽2的侧面及底面。控制电极11,形成于绝缘膜10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在从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开始贯通P型基极区域4和发射极区域3的沟槽2内,隔着栅绝缘膜10而形成的栅极电极11。在外周区域中,第2半导体区域32达到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从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的上方观察,在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角部中,第4半导体区域4和第2半导体区域32相接(图2中,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相接),该部分的剖面结构可以通过对比图3和图4清楚的看到,其中,在图4比图3的N型间隔区域31少了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角部,没有设置第3半导体区域31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N型间隔区域31)。即,如图2所示,从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的上方观察,整个N型间隔区域31的四个端部呈向内凹进形状或者说是缺角状。该部分结构对应于图2中的区域E。进一步地,还可以存在如下结构从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的上方观察,在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下部的半导体衬底I中,第4半导体区域4与第2半导体区域32相接(图2中,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相接),图6示出该部分结构对应的剖面图。S卩,在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下部也不存在第3半导体区域31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N型间隔区域31)。从N型间隔区域31的形状上来说,整个N型间隔区域31大体呈凹字型,其中,凹入部分在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的区域。该部分结构对应于图中的区域F。另外,还可以存在如下结构从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的上方观察,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形成在半导体衬底I的第I侧面侧(即图2的左侧部分),向半导体衬底I的第一侧面侧延伸的第3半导体区域31的部分,在与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相对的端部上,呈缺角状或者说向内凹进。该部分结构对应于图2中所示的区域G。另外,上述的如图2所示的区域E、F、G的结构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分别单独存在。作为变形方式,N型间隔区域31的角部区域可以为带有圆弧形状的拐角,角部呈斜线的拐角也可以。另外,在包围着活性层形成区域的外周区域中,也没有形成间隔区域31。因此,如图所示,外周区域中,在形成P型基极区域4的部分,P型基极区域4和N-型漂移区域32相接,在没有形成P型基极区域4的部分,N-型漂移区域32达到半导体衬底的第2主面21。实施例2[0048]如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半导体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着重说明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的位置以及N型间隔区域31的形状,因此,图7简化地示出半导体装置的俯视结构。实施例2与实施例I的不同之处在于,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没有形成在半导体衬 底I的中间,而是形成在了半导体衬底I的一侧。此时,N型间隔区域31的形状如图7所示。在靠近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的一侧,N型间隔区域31的形状呈3阶段状。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N型间隔区域31的四个角部,向内凹进的程度可以为从最外侧的沟槽起向内凹进到第2个沟槽处。实施例3如图8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半导体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靠近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的一侧,N型间隔区域31的形状呈2阶段状。另外,在实施例3中,对于N型间隔区域31的四个角部,向内凹进的程度可以为从最外侧的沟槽起向内凹进到第3-4个沟槽处(图中为凹进到第3个沟槽处)。本实用新型的效果IGBT的外周区域的角部或者栅极焊盘的角部附近的区域中没有形成间隔区域,所以最初的损坏发生在具有间隔区域的面积大的活性层形成区域中。因此,能防止耐圧性减弱,并且能够防止从IGBT的外周区域的角部或者栅极焊盘的角部附近的地方开始发生损坏。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衬底(I),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衬底(I)具有第I半导体区域(7),其处于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第I主面(22)上,并具有第I导电类型;第2半导体区域(32),其形成于所述第I半导体区域(7)之上,并具有与所述第I导电类型相反的第2导电类型;以及第3半导体区域(31),其与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32)相接,并具有所述第2导电类型,所述第3半导体区域(31)比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32)的杂质浓度高,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活性层形成区域中具有第4半导体区域(4),其形成于所述第3半导体区域(31)之上,并具有所述第I导电类型;第5半导体区域(3),其与所述第4半导体区域(4)相接,并具有所述第2导电类型;沟槽(2),其从所述第5半导体区域(3)的上部的面开始,至少达到所述第4半导体区域(4)的下部的面;绝缘膜(10),其形成于所述沟槽(2)的侧面及底面;以及控制电极(11),其形成于所述绝缘膜(10)的内侧,其中,在包围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活性层形成区域的外周区域中,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32)达到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从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的上方观察,在所述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角部中,所述第4半导体区域(4)和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32)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的上方观察,在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下部的半导体衬底(I)中,所述第4半导体区域(4)与所述第2半导体区域(32)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第2主面(21)的上方观察,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形成在半导体衬底(I)的第I侧面侧,向所述半导体衬底(I)的第一侧面侧延伸的第3半导体区域(31)的部分,在与所述栅极焊盘形成区域(27)相对的端部上,呈缺角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具有半导体衬底(1),在该半导体衬底(1)的外周区域中,第2半导体区域(32)达到半导体衬底(1)的第2主面(21),从半导体衬底(1)的第2主面(21)的上方观察,在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角部中,第4半导体区域(4)和第2半导体区域(32)相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导体装置,在活性层形成区域的角部中,由于不存在第3半导体区域(31),从而防止了在IGBT的外周区域的角部附近的地方开始发生损坏的情况。
文档编号H01L29/739GK202772137SQ20122040051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3日
发明者鸟居克行 申请人:三垦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