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形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5029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T形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特别是涉及将主线和分支线连接的T形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T形电缆在主线与分支电线连接时都是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分支电线与主线的中剥处焊接固定连接。但是这样的工艺存在一种弊端如AC交流电源线是用于强电流高电压的如果采用这种焊接的工艺就会因为接点持续受热高温致使接点的锡熔掉从而导致接点断开使电线不通电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结构简单、彻底杜绝因为电线发热而致使接点熔断的危害的T形接线端子。本实用新型的T形接线端子,包括端子本体,端子本体上部形成向后弯曲的顶部钩卡,所述端子本体中部和下部向左右两边延伸设置有中部压边和下部压边,所述端子本体后部连接有分支电线芯线,所述钩卡与主线搭接并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T形接线端子还可以是所述中部压边与所述下部压边两端向后翻卷压在上述分支电线芯线上。所述中部压边与所述下部压边之间有凹槽。所述主线线芯上设置中剥处,所述中剥处电线裸露,所述钩卡搭接在所述主线中剥处上。本实用新型的T形接线端子,由于包括端子本体,端子本体上部形成向后弯曲的顶部钩卡,所述端子本体中部和下部向左右两边延伸设置有中部压边和下部压边,所述端子本体后部连接有分支电线芯线,所述钩卡与主线搭接并电连接。这样,连接时直接将钩卡与所述主线搭接,而分支电线芯线则连接在端子本体后部,避免采用焊接方式,因此,当用于强电流高电压的情况下,分支电线和主线通过端子本体连接在一起,发热不会影响接点,彻底杜绝了因为电线发热而致使接点熔断的危害。

图1本实用新型T形接线端子实施例主视图。图2本实用新型T形接线端子实施例侧视图。图3本实用新型T形接线端子实施例主线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T形接线端子实施例分支电线示意图。图5本实用新型T形接线端子实施例主线与分支电线连接示意图。图号说明1…端子本体2…钩卡3…中部压边4…下部压边5…主线6…分支电线芯线[0018]7…中剥处8…凹槽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T形接线端子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T形接线端子,请参考图1至图5,包括端子本体I,端子本体I上部形成向后弯曲的顶部钩卡2,所述端子本体I中部和下部向左右两边延伸设置有中部压边3和下部压边4,所述端子本体I后部连接有分支电线芯线6,所述钩卡2与主线5搭接并电连接。这样,连接时直接将钩卡2与所述主线5搭接,而分支电线芯线6则连接在端子本体I后部,避免采用焊接方式,因此,当用于强电流高电压的情况下,分支电线和主线5通过端子本体I连接在一起,发热不会影响接点,彻底杜绝了因为电线发热而致使接点熔断的危害。本实用新型的T形接线端子,请参考图1至图5,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可以是所述中部压边3与所述下部压边4两端向后翻卷压在上述分支电线芯线6上。这样就 可以将分支电线芯线6固定在端子本体I后部,固定方式比较牢固,而且与分支电线芯线6压紧后接触面积增大,而且是面接触,不是接点而是接面,散热更好而且固定更加牢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中部压边3与所述下部压边4之间有凹槽8。凹槽8的作用是其可以卡将端子本体I下部卡在其他主线5上进一步固定。还可以是所述主线5线芯上设置中剥处7,所述中剥处7电线裸露,所述钩卡2搭接在所述主线5中剥处7上。这样实现钩卡2与所述主线5的搭接。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T形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本体,端子本体上部形成向后弯曲的顶部钩卡,所述端子本体中部和下部向左右两边延伸设置有中部压边和下部压边,所述端子本体后部连接有分支电线芯线,所述钩卡与主线搭接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形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压边与所述下部压边两端向后翻卷压在上述分支电线芯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形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压边与所述下部压边之间有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T形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线芯上设置中剥处,所述中剥处电线裸露,所述钩卡搭接在所述主线中剥处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T形接线端子,包括端子本体,端子本体上部形成向后弯曲的顶部钩卡,所述端子本体中部和下部向左右两边延伸设置有中部压边和下部压边,所述端子本体后部连接有分支电线芯线,所述钩卡与主线搭接并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T形接线端子结构简单、彻底杜绝因为电线发热而致使接点熔断的危害。
文档编号H01R4/18GK202855942SQ20122052897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张丰志, 赖国鹏 申请人:深圳市纳特康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