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多层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49374阅读:99来源:国知局
电多层器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多层器件(1),其具有由功能层(2)组成的堆叠(8)以及第一和第二外接触部(3,4),其中外接触部(3,4)布置在堆叠(8)的侧面(91,92)上。此外,该多层器件(1)具有第一类型(5)的至少两个内电极(51,52),它们与第一外接触部(3)直接导电连接,和第二类型(6)的至少两个内电极(61,62),它们与第二外接触部(4)直接导电连接。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部分叠加,以及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52)和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62)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
【专利说明】电多层器件
【技术领域】
[0001]说明一种电多层器件,其具有由功能层和布置在功能层之间的内电极构成的堆叠。为了电接触所述内电极,可以在该堆叠的侧面处固定外接触部。这种电多层器件例如可以被实施为多层电阻器件、多层压敏电阻器或多层电容器。

【发明内容】

[0002]特定的实施方式要解决的任务是说明一种电多层器件的几何结构,尤其是一种电多层器件的内电极和外电极布置,该电多层器件与已知的多层器件相比具有改进的特性。
[0003]该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此外,这些主题的有利的实施方式和扩展从以下描述和附图中得出。
[0004]多层器件的电特性除了若干其它因素之外尤其是还与内电极的几何布置有关。多层器件的功能层的厚度,例如在多层电容器情况下介电层的厚度,通常由于制造的原因导致只能非常差地保持恒定。但是,功能层的厚度波动影响多层器件的电值,例如影响多层电容器的电容或影响多层电阻器件的电阻,也就是例如PTC或NTC器件。为了防止多层器件的电值通过由于制造的原因导致的功能层厚度波动而不会与预先给定的额定值相差太大,也就是为了对应地避免宽的容差范围,预选择例如稍后形成已完成的器件的功能层的薄膜,或者对已完成的器件进行事后选择,其中其电特性与预先给定的额定值相差太大的器件被筛选出去。此外,器件的电值也可以通过所谓的平衡被事后匹配,其方式是例如通过磨去或微调除去多层器件的一些部分。也可以考虑将上述用于消除或至少减小由于制造的原因导致的功能层厚度波动所带来的缺陷的可能性进行组合。
[0005]本发明已经发现,多层器件的电值,例如多层器件的电阻和/或电容可以通过在此描述的内电极布置而最大程度地与功能层厚度波动无关。
[0006]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电多层器件具有包括功能层和多个内电极以及第一和第二外接触部的堆叠。根据电多层器件是被实施为电容器、压敏电阻器还是热敏电阻器,功能层例如可以是介电层或导电层。通过功能层的相应特性,功能层确定该器件的作用方式。例如,功能层可以是塑料层或陶瓷层。
[0007]为了制造多层器件,功能层上下堆叠,由此得出堆叠方向。通过相邻的功能层的交界面,确定多层器件的沿着功能层的堆叠方向上下布置的层平面。内电极被布置在这样的层平面中。
[0008]用于接触内电极的外接触部优选被布置在堆叠的侧面上。这意味着,外接触部优选被布置在堆叠的不同侧面上,例如布置在堆叠的相对置的侧面上或者布置在一个侧面的不同区域上。
[0009]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电多层器件具有第一类型的至少两个内电极,它们与第一外接触部直接导电连接。此外该电多层器件具有第二类型的至少两个内电极,它们与第二外接触部直接导电连接。在此,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部分叠加。换句话说,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具有至少一个子区域,该子区域在假想地将堆叠投影到堆叠方向的情况下可能与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的至少一个子区域叠加。“直接导电连接”在这里以及下面意味着,内电极与外接触部邻接并由此直接与外接触部连接。如果该外接触部被布置在堆叠的一个侧面上,则直接与该外接触部导电连接的内电极一直延伸到该侧面。
[0010]此外,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该平面通过与堆叠的堆叠方向垂直构造的层平面形成,并且在下面也可以称为层延伸平面。在此,在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与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之间存在所谓的间隙,也就是空缺。该空缺是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与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之间在所述层平面中的区域,在该区域中没有布置内电极。
[0011]通过在这里所描述的本发明器件的内电极布置,也就是通过组合叠加的内电极和在相同的层平面中通过间隙彼此分开的内电极,可以减少功能层的由于制造而导致的层厚波动的不利影响。正如下面参照附图详细阐述的,尤其是可以通过在此描述的第一和第二类型内电极的不同布置的组合,引起通过层厚波动导致的相反的补偿效果。从而与已知的器件相比在这里所描述的器件中,在不同的器件的功能层存在厚度波动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这些器件中基本上相同的预先给定的额定电阻和/或预先给定的电容。
[0012]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与其它类型的所有内电极都叠力口。例如,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可以与第二类型的所有内电极都叠加。此外第一类型的多个内电极还可以与第二类型的所有内电极叠加。此外,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可以与第一类型的所有内电极叠加。还可以考虑第二类型的多个内电极与第一类型的所有内电极叠加。此外,第一类型的所有内电极也可以与第二类型的所有内电极叠加。
[0013]根据另一实施方式,一种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被布置在垂直于堆叠的堆叠方向的平面中,该平面没有其它类型的内电极。例如,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可以布置在没有第二类型的内电极的平面中。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布置在没有第一类型的内电极的平面中。
[0014]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类型的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内电极分别布置在垂直于堆叠方向的相同平面中。这意味着,对于每个第一类型的内电极都在相同的平面中设置第二类型的一个内电极并且另一方面对于每个第二类型的内电极都在相同的平面中设置第一类型一个内电极。
[0015]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每个内电极分别与在堆叠方向上最近的内电极之间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距离。换句话说,直接相邻的内电极被布置在垂直于堆叠方向的不同层延伸平面中,这些层延伸平面彼此之间分别具有相同的距离。在此,“基本上相同”在这里和下面意味着,偏差处于制造方法的容差范围内,在这里例如在功能层的层厚容差范围内。
[0016]优选的,电多层器件对称地构成。例如,多层器件可以关于一个或多个空间轴非对称地构成。该器件还可以具有点对称性,其中该器件优选关于该器件的中点点对称,该中点分别与该器件的相对置的侧面之间具有相同的距离。
[0017]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第一类型的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内电极具有矩形形状。
[0018]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第一类型的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内电极具有六角形状。例如,第一类型的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内电极可以被构造为L形。
[0019]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至少部分叠加的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分别具有两个第一区域和分别具有位于两个第一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在此,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的两个第一区域与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的两个第一区域叠加。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的第二区域不与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的第二区域叠加地布置。
[0020]根据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方式,电多层器件具有与第一外接触部直接导电连接的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和与第二外接触部直接导电连接的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此外,该多层器件可以具有第三类型的至少两个内电极,所述第三类型的至少两个内电极既不与第一外接触部也不与第二外接触部直接导电连接并且相互至少部分叠加。在此,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和第三类型的一个内电极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此外,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和第三类型的一个内电极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
[0021]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电多层器件具有基本上对功能层的厚度波动不灵敏的电阻和/或电容。因此通过在这里描述的器件的特殊内电极布置,可以有利地减小功能层的由于制造而导致的层厚波动的负面影响。
[0022]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中。也就是说,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布置在不同的垂直于堆叠方向的层延伸平面中。
[0023]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与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无叠加地布置。第一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因此不与第二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叠加。
[0024]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第三类型的至少两个内电极至少部分叠加。换句话说,第三类型的至少两个内电极具有可以通过在堆叠方向上的假想的移位或投影而叠加的子区域。
[0025]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多层器件是NTC热敏电阻器、PTC热敏电阻器、压敏电阻器或电容器器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电多层器件的其它优点和有利的实施方式从下面结合图1A至5描述的实施方式中得出。
[0027]图1A至2B示出根据多个实施例的多层器件的横截面,
图3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多层器件的内电极的示意性视图,
图4A和4B示出根据另外的实施例的多层器件的横截面,以及
图5示出显示多层器件的电阻或电容与功能层厚度的依赖关系的图。
[0028]在实施例和附图中相同或作用相同的组件可以分别配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所显示的元件及其彼此的大小比例原则上不应被看做是符合比例尺的,而是例如层、部件和区域的各个元件为了更好的显示和/或为了更好的理解而被过厚或过大尺寸设定地显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图1A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电多层器件I的横截面,该电多层器件具有由功能层2构成的堆叠8,这些功能层在堆叠方向S上彼此相叠地布置。此外,多层器件I具有布置在多层器件I的层平面中的内电极51,52,61,62,其中这些层平面通过彼此相邻的功能层的交界面确定。例如通过烧结形成如图1A所示的单片体,在该单片体中功能层2与内电极51,52,61,62相互连接。
[0030]功能层2例如可以被实施为介电层,从而多层器件被构造为电容器。替换于此的,功能层还可以是导电层,尤其是由具有可变电阻的材料构成,从而电多层器件可以被实施为压敏电阻器或热敏电阻器。
[0031]在堆叠8的两个侧面91,92上布置外接触部3,4。侧面91,92如图1A所示是相对置的侧面。替换于此的,这些侧面例如还可以是堆叠8的彼此邻接的侧面。外接触部3,4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分别覆盖堆叠8的整个侧面91,92。替换于此的,外接触部3,4也可以覆盖堆叠8的侧面的子区域或者被实施为帽形的外接触部,所述帽形的外接触部棱边叠加地布置在堆叠8的多个侧面上。这种帽形的外接触部可以例如通过将器件浸入导电膏中来制造。
[0032]此外,多层器件I具有第一类型5的两个内电极51,52,这些内电极与第一外接触部3直接导电连接。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52从第一外接触3伸入到堆叠8中。此外,多层器件I具有第二类型6的两个内电极61,62,这些内电极与第二外接触部4直接导电连接并且伸入到堆叠8中。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与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叠加。
[0033]此外,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2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2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其中在这些内电极52之间存在没有内电极并且形成所谓间隙的区域。
[0034]优选的,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与在堆叠方向S上最近的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之间具有距离,该距离基本上对应于第一类型的内电极51与堆叠方向上最近的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2或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2之间的距离。
[0035]此外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类型5,6的至少部分相互叠加的内电极51,61布置在分别没有另一类型的电极的平面中。
[0036]在图5中示出定性地显示这样的多层器件的电导1/R或电容C与功能层的层厚d的依赖关系的图。在此,曲线A对应于在已知多层器件中典型的电导或电容变化曲线,已知多层器件的内电极按照所谓的“间隙设计”501布置,也就是说,已知多层器件的内电极是不叠加的并且具有空缺、也就是间隙地布置。在这种“间隙设计”中,构造出基本上平行于内电极的电场或电流流动,并且这样的器件的电容或电导大致上与层厚成比例地增加。
[0037]曲线B示出已知多层器件的典型的电导或电容变化曲线,已知多层器件的内电极按照所谓的“叠加设计”502或“T设计”503布置。在叠加设计的情况下,分别在堆叠方向上交替布置的内电极叠加。在叠加设计的情况下基本上在堆叠方向上、也就是垂直于内电极地构造出电场或电流流动。T设计基本上是两个叠加设计的串联电路。这样的器件的电容或电导大致间接地随着增加的层厚而成比例地下降。
[0038]因此在已知的器件设计中,层厚变化直接影响电值,由此由于处理而导致的层厚波动导致具有不同电值的器件。
[0039]在这里所描述的多层器件中,可以实现已知器件的上述效果的叠加,如图5中借助曲线Z所示出的。通过特殊的内电极布置,结合曲线A和B描述的电值与功能层的层厚的依赖关系彼此叠加。能很好地识别出,曲线Z在通过两个虚线的竖直线98,99标识的区域中具有近似平坦的变化曲线。这意味着,这里所描述的多层器件的电阻或电容在该区域中几乎与功能层的由于制造导致的厚度波动无关。[0040]图1B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多层器件I的横截面,在该另一实施例中与在图1A中所示的多层器件相比存在其它的第一和第二类型5,6的内电极52,62,它们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图1B的多层器件I具有第一类型5的多个内电极51,52和第二类型6的多个内电极61,62,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两个内电极52分别布置在与第二类型6的一个内电极62相同的平面中,并且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与在堆叠方向上与该内电极51直接相邻的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叠加。
[0041]此外,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与第二类型6的所有内电极61,62叠加。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与第一类型5的所有内电极51,52叠加。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布置在没有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的平面中。同样,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布置在没有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的平面中。
[0042]此外,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叠加的、第一和第二类型5,6的内电极51,61在堆叠方向上布置在分别布置在相同平面中的、第一和第二类型5,6的内电极52,62之间。
[0043]优选的,所有内电极分别与在堆叠方向S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内电极之间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距离。
[0044]图1B所示的多层器件的内电极布置可以视作间隙设计与叠加设计的组合,其中间隙设计和叠加设计竖直地堆叠并且在电流流动方向上并联连接。与在图1A中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在图1B中所示的多层器件I中在堆叠方向上以及沿着层平面方向都可以选择更小的距离,由此可以实现更高的电容或更低的电阻。
[0045]替换于此的,还可以存在第一类型的多个内电极和第二类型的多个内电极,它们在期望有叠加设计的更大份额或有更大效果时叠加。这些布置在相同平面中的内电极还可以在堆叠方向上布置在至少两个由第一和第二类型的叠加的内电极构成的配对之间。
[0046]图2A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多层器件1,其具有与第一外接触部3直接导电接触的第一类型5的两个内电极51,52以及与第二外接触部4直接导电连接的第二类型6的两个内电极61,62。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叠加。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2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同样,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2与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
[0047]此外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类型5的每个内电极51,52都与第二类型6的一个内电极61,62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另一方面,第二类型6的每个内电极61,62都与第二类型5的一个内电极51,52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
[0048]图2A中所示的多层器件I的内电极布置又可以被视作间隙设计与叠加设计的组合,其中间隙设计和叠加设计水平地在电流流动方向上或者在所施加的电场的方向上并联连接。
[0049]图2B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多层器件1,在该另一实施例中多重地存在根据来自图2A的多层器件的内电极布置。图2B的多层器件I具有第一类型5的多个内电极51,52和第二类型6的多个内电极61,62,其中第一类型5的每个内电极51,52与第二类型6的一个内电极61,62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并且其中第二类型6的每个内电极61,62与第一类型5的一个内电极51,52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
[0050]此外,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与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叠加的、第一类型5的每个内电极51与第二类型6的叠加的内电极61直接相邻地布置。另一方面,与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叠加的、第二类型6的每个内电极61与第一类型5的叠加的内电极51直接相邻地布置。
[0051]尤其是,图2B的多层器件I纯示例地具有第一类型5的六个内电极以及第二类型6的六个内电极,其中第一类型5的每个内电极51,52分别与第二类型6的一个内电极61,62彼此有间隔地地布置在6个相互有间隔的相同的平面中,以及其中第一类型5的3个内电极51分别与第二类型6的3个内电极61叠加。
[0052]图1A至2B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内电极优选具有矩形形状。替换的,这些内电极也可以具有其它几何形状。
[0053]在图3中示意性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多层器件的4个内电极。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52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62分别具有L形。图3中所示的多层器件的内电极布置可以被视作间隙设计与叠加设计的组合,其中间隙设计和叠加设计垂直于电流流动方向或者所施加的电场方向地并联连接。
[0054]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2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同样,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2与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与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分别具有两个第一区域110,111,120,121,这些第一区域分别通过一个第二区域112,122彼此分开。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的两个第一区域110,111与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的两个第一区域120,121叠力口。分别叠加的区域110和120或111和121在图3中分别以箭头96,97连接地示出。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的第二区域112与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的第二区域122彼此无叠加地布置。
[0055]通过图3中所示的内电极布置,同样可以实现的是,多层器件的电阻或电容可以最大程度地与功能层2的由于制造而导致的厚度波动无关。
[0056]图4A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多层器件I的横截面,该多层器件具有由功能层2以及第一和第二外接触部3,4组成的堆叠8,其中外接触部3,4布置在堆叠8的侧面上。此夕卜,多层器件I具有与第一外接触部3直接导电连接的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以及与第二外接触部4直接导电连接的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
[0057]存在第三类型7的两个内电极71,72,它们既不与第一外接触部3也不与第二外接触部4直接导电连接。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和第三类型7的内电极71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同样,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与第三类型7的内电极72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中。第三类型的两个内电极71,72叠加。相反,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无叠加地布置。
[0058]图4A中所示的多层器件I的内电极布置可以被视作水平串联连接的间隙设计和叠加设计的组合。
[0059]在图4B中所示的电多层器件I中,重复地实施根据图4A的多层器件的电极配置。图4B的多层器件I具有第一类型5的多个内电极51、第二类型6的多个内电极61以及第三类型7的多个内电极71,72,其中第三类型7的内电极71,72在堆叠方向S上直接彼此相邻地上下相叠地布置并且分别交替地与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由此在直接彼此相邻的平面中,同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 —起的第三类型7的内电极71与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 —起的第三类型7的内电极72交替地布置。尤其是,根据图4B的多层器件I纯示例地具有第一类型5的三个内电极51、第二类型6的三个内电极61和第三类型7的六个内电极71,72。
[0060]通过所示出的多重内电极布置,与根据图4A的实施例相比可以匹配多层器件I的电容或电阻。
[0061]本发明不因为根据实施例的描述而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是包括每个新的特征以及每个特征组合。这尤其是包含权利要求中的每个特征组合,即使该特征或该组合本身并未明确地在权利要求或实施例中说明。
[0062]附图标记列表 I多层器件
2功能层 3第一外接触部 4第二外接触部 5内电极的第一类型 51,52第一类型的内电极 6内电极的第二类型 61,62第二类型的内电极 7内电极的第三类型 71,72第三类型的内电极 8堆叠
91,92堆叠的侧面 96,97箭头 98,99 线
110,111,120,121 第一区域
112,122第二区域
501间隙设计
502叠加设计
503 T设计
S堆叠方向。
【权利要求】
1.电多层器件(1),具有 -由功能层(2)组成的堆叠(8), -第一和第二外接触部(3,4),其中外接触部(3,4)布置在堆叠(8)的侧面(91,92)上, -第一类型(5)的至少两个内电极(51,52),它们与第一外接触部(3)直接导电连接, -第二类型(6)的至少两个内电极(61,62),它们与第二外接触部(4)直接导电连接, -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部分置加,以及 -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52)和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62)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一种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与其它类型的所有内电极都置加。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器件,其中一种类型的至少一个内电极被布置在没有其它类型的内电极的层中。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器件,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两个内电极(52)分别与第二类型(6)的一个内电极(62)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并且其中第一和第二类型(5,6)的相互至少部分叠加的内电极(51,61)在堆叠方向上直接彼此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器 件,其中第一和第二类型(5,6)的叠加的内电极(51,61)在堆叠方向上布置在分别布置在相同平面中的第一和第二类型(5,6 )的内电极(52,62 )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之一的器件,其中第一类型(5)的每个内电极(51,52)布置在与第二类型(6)的一个内电极(61,62)相同的平面中,并且其中第二类型(6)的每个内电极(61,62)布置在与第一类型(5)的一个内电极(51,52)相同的平面中。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器件,其中与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叠加的第一类型(5)的每个内电极(51)与第二类型(6)的叠加的内电极(61)直接相邻地布置。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器件,其中每个内电极与在堆叠方向(s)上最近的内电极之间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距离。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器件,其中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52)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62)具有矩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的器件,其中第一类型(5)的内电极(51,52)和第二类型(6)的内电极(61,62)以L形构造。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器件,其中至少部分叠加的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分别具有两个第一区域(110,111,120, 121)和位于两个第一区域(110,111,120, 121)之间的第二区域(112,122), -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的两个第一区域(110,111)与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的两个第一区域(120,121)叠加,以及 -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的第二区域(112)不与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的第二区域(122)叠加地布置。
12.电多层器件(1),具有 -由功能层(2)组成的堆叠(8), -第一和第二外接触部(3,4),其中外接触部(3,4)布置在堆叠(8)的侧面(91,92)上,-与第一外接触部(3)直接导电连接的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 -与第二外接触部(4)直接导电连接的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 -第三类型(7)的至少两个内电极(71,72),所述第三类型的至少两个内电极既不与第一外接触部(3)也不与第二外接触部(4)直接导电连接并且至少部分叠加, -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和第三类型(7)的一个内电极(71)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以及 -其中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和第三类型(7)的一个内电极(72)彼此有间隔地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器件,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的器件,其中第一类型(5)的至少一个内电极(51)与第二类型(6)的至少一个内电极(61)无叠加地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之一的器件,其中存在第一类型(5)的多个内电极(51)、第二类型(6)的多个内电 极(61)和第三类型(7)的多个内电极(71,72),其中第三类型(7)的内电极(71,72)在堆叠方向上直接彼此相邻地上下相叠地布置,并且分别交替地与第一类型(5)的一个内电极(51)和第二类型(6)的一个内电极(61)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
【文档编号】H01G4/232GK103443876SQ201280014823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4日
【发明者】J.施密特 申请人:埃普科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