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295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问题]提供抑制串扰的电连接器。[解决手段]电连接器包括主体14和覆盖件16,其中主体14和覆盖件16界定容纳电缆3的空间;主体14包括上部外壳20、下部外壳22、布置在上部外壳20和下部外壳22之间的布线基板28、以及布置成介于上部外壳20和下部外壳22之间的屏蔽构件30;并且布线基板28包括用于电连接到电缆3的触点24、用于电连接到配接连接器的接线端子26、以及用于电连接触点24和接线端子26的连接导体接线L。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
[0002]相关领域
[0003]例如,公布的PCT申请N0.2009-528654的日语翻译中所公开的RJ插头连接器被称为附接到通信电缆的电连接器。
[0004]公布的PCT申请N0.2009-528654的日语翻译描述了用于屏蔽数据电缆的插头,换句话讲,包括组合第一外壳(shell) I和第二外壳2的导电外壳(housing)的插头;容纳插头接触点302的电绝缘插头主体4 ;印刷电路板3 ;和表面加载组件5。印刷电路板可被插入到外壳I和2中,所述外壳可电连接在一起,从而支撑插头接触点302和绝缘位移接触点303和304。另外,数据电缆的芯线可被插入到加载组件中。插头可被插入到印刷电路板3中,因此加载组件在绝缘位移接触点303和304处与芯线接触。印刷电路板3可被插入到第一外壳I中,以通过膜301与第一外壳底表面101电绝缘,其中绝缘位移接触点303和304在布置于两行中的相互错开的位置中排成行。当从插入方向观察时,后一行中的绝缘位移接触点303的高度低于前一行中的绝缘位移接触点304。加载组件5在通过将芯线端子定位成阶梯形状而布置的两个平坦面处接收芯线。另外,突出的平坦面的芯线连接到该行绝缘位移接触点304。
[0005]「背景文件I
[0006]「专利文件I
[0007]专利文件I公布的PCT申请N0.2009-528654的日语翻译
[0008]「
【发明内容】
I
_9]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I
[0010]然而,关于附接到通信电缆诸如LAN(局域网)电缆的电连接器,从通信质量的角度看,优选的是降低串扰。鉴于此,当电缆附接到电连接器时,抑制布线基板和电缆之间的串扰是非常重要的。
[001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抑制串扰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0012]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连接到电缆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主体和覆盖件,其中该主体和覆盖件界定用于容纳电缆的空间。该主体包括上部外壳、下部外壳、布置在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之间的布线基板、以及布置成介于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之间的屏蔽构件。布线基板包括用于电连接到电缆的触点、用于电连接到配接连接器的接线端子、以及电连接该触点和该接线端子的接线。
[0013]「本发明的效果I
[0014]根据本发明,屏蔽构件被布置成介于保持布线基板的主体的上部外壳和下部外壳之间。鉴于此,当电缆被容纳在由主体和覆盖件界定的空间中时,屏蔽构件抑制布线基板上的导体和电缆之间的电干扰,并且抑制布线基板和电缆之间的串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A为从上方观看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图1B为从下方观看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0016]图2A为从上方观看的图1A和IB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示图;图2B为从侧面观看的图1A和IB所示的电连接器。
[0017]图3为示出附接到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电缆的透视图。
[0018]图4为模块和壳体的透视图。
[0019]图5为图1中示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0020]图6A和6B为示出插头的附接的透视图。
[0021]图7为主体的透视图。
[0022]图8为图7所示的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0023]图9为布线基板的透视图。
[0024]图1OA至IOC为处于附接到主体的状态的电缆的透视图。
[0025]图1lA至IlC为覆盖件的透视图。
[0026]图12A和12B为布线基板和接地结构的透视图。
[0027]图13A和13B为接地结构的视图。
[0028]图14为从前方观察的图13A所示的接地结构的视图。
[0029]图15A为臂的透视图;图15B为壳体的透视图。
[0030]图16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0031]图17A至17D为示出用于模块中的主体的组装工序的视图。
[0032]图18A至18D为示出模块的组装工序的视图。
[0033]图19A至19D为示出用于将电缆附接到覆盖件的工序的视图。
[0034]图20A至20C为示出用于主体和壳体的组装工序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解释依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附图的描述中,相同的或相应的元件使用相同的符号标示并且重复的描述将被省略。
[0036]图1A为从上方观看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图1B为从下方观看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A为从上方观看的图1A和IB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视图;图2B为从侧面观看的图1A和IB所示的电连接器。图3为示出处于附接有电缆的状态的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图4为模块和壳体的透视图。
[0037]例如,图1和2所示的电连接器I是符合IS0/IEC8877标准的RJ(标准插座)-45连接器。其附接到电缆3上的端子。电缆3是通信电缆,例如LAN(局域网)电缆,其包括4 X 8芯双绞线电缆5 (参见图10)、以及覆盖双绞线电缆5的整个外周边外部的屏蔽罩7 (参见图10)。
[0038]电连接器I装备有模块10和壳体12。图5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6A和6B为示出插头的附接的透视图。如图5和6所示,模块10包括主体14、覆盖件16和夹具18。主体14和覆盖件16界定用于储存电缆3的储存空间。
[0039]图7为主体的透视图。图8为图7所示的主体的分解透视图。主体14包括上部外壳20、下部外壳22、布线基板28和第一屏蔽构件30。
[0040]上部外壳20由工业用塑料材料,例如,诸如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A (聚酰胺)等形成。上部外壳20由外壳31、触点夹持器33和连接器35构造而成。使用例如注塑方法使上部外壳20与外壳31、触点夹持器33和连接器35成一体。
[0041]外壳31界定容纳双绞线电缆5的储存空间SI。外壳31具有板形状,并且从上方观看时为基本上矩形形式。外壳31的一个面31a(上面)是平坦表面。
[0042]触点夹持器33为紧固和保持触点24的部分,如下所述。触点夹持器33在外壳31的两侧上沿外壳31的长度方向提供。具体地,触点夹持器33沿外壳31的长度方向以预定间距(均匀间隔的)布置,并且沿外壳31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相对位置处。注意,锁定该覆盖件16的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四个)锁定部34a至34d被提供在这样的位置处,其使沿上部外壳20上的外壳31的长度方向布置的触点夹持器33介于其间。
[0043]连接器35是用于插入到针对连接的模块化插孔内的插头插入端口(未示出)中的组件。连接器35提供在外壳31的一端(前端侧)处。连接器35容纳接线端子26 (如下文所述),并保持接线端子26。暴露接线端子26的凹槽35a提供在连接器35中。凹槽35a在主体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布置。另外,设有第一屏蔽构件30中的锁定部40a的定位单元36 (如下文所述)被布置在连接器35的后端处。
[0044]下部外壳22由工业用塑料材料,例如,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等形成。下部外壳22由其上放置布线基板28的底部22a、以及从底部22a的两侧竖直地直立的侧面构件22b和22c构成。底部22a和侧部22b和22c界定容纳布线基板28的储存空间S2。此外,如图5所示,紧固壳体12的臂70的前端部分74的臂紧固部分23 (如下文所述)被布置在下部外壳22的一端(前端)处。
[0045]布线基板28包括多个(在这种情况下,8个)触点24 ;多个(在这种情况下,8个)接线端子26 ;和连接导体接线(线)L,其电连接触点24和接线端子26。布线基板28被布置在上部外壳20和下部外壳22之间。布线基板28容纳在下部外壳22中的储存空间S2中并且保持在上部外壳20和下部外壳22之间。例如,布线基板28为印刷电路板(也称为PCB)。
[0046]现在将描述触点24和接线端子26。触点24由导电材料(诸如金属等)构成并且具有形成有狭缝24a的双插脚形状。通过将双绞线电缆5插入(压装)到触点24中的狭缝24a中,双绞线电缆5电连接到触点24。换句话讲,触点24切入到双绞线电缆5的夹套覆盖件中,并且触点24通过伸至双绞线电缆5的导体线而电连接。触点24由触点夹持器33保持,并且其一端(底端)插入到布线基板28上的第一插入孔Hl。如图8所示,触点24在远离布线基板28的面的方向上突出,换句话讲,在向上的方向上突出。
[0047]为了与触点一对一导通,接线端子26与模块化插孔上的每个触点(换句话讲,配接侧上的连接器)电连接。接线端子26被布置在连接器35中。接线端子26为基本U形的。接线端子26的一端通过插入到布线基板28中的第二插入孔H2中而锚定到布线基板28。接线端子26沿连接器35中的凹槽35a布置,并且凹槽35a中的暴露部分为触点部分。[0048]图9为布线基板的透视图。如图9所示,布线基板28为基本上矩形形状的并具有预定的厚度。多个(在这种情况下,8个)第一插入孔Hl (其中触点24的一端插入该插入孔中)和多个(在这种情况下,8个)第二插入孔H2(其中接线端子26的一端插入该插入孔中)分别形成于布线基板28中。第一插入孔Hl在布线基板28的宽度方向上的两边上、在长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布置。第一插入孔Hl为通孔并且该第一插入孔Hl的内表面是经镀覆的。
[0049]第二插入孔H2在长度方向上在布线基板28的一端处以锯齿状图案布置。第二插入孔H2为通孔并且该第二插入孔H2的内表面是经镀覆的。预定的第一插入孔Hl和预定的第二插入孔H2通过连接导体接线L各自电连接。触点24和接线端子26通过连接导体接线L电连接。
[0050]第一屏蔽构件30是抑制电缆3的双绞线电缆5和布线基板28的连接导体接线L之间的串扰的构件。第一屏蔽构件30使用例如SUS301或相似的某材料形成。第一屏蔽构件30包括布置在上部外壳20的顶侧处并且在相对的触点24之间的第一部分,以及布置在下部外壳22的下侧处的第二部分。换句话讲,第一屏蔽构件30由上部(第一部分)40、下部(第二部分)42、以及连接上部40和下部42的连接部分44构成。上部40、下部42和连接部分44使用板在第一屏蔽构件30上形成为一个主体。第一屏蔽构件30附接到上部外壳20和下部外壳22,介于上部外壳20和下部外壳22之间。
[0051]上部40是平坦的、板形构件,并且例如具有大约0.1mm至0.6mm的厚度。上部40具有与上部外壳20中的外壳31的宽度尺寸基本上相同的宽度尺寸。上部40接触与外壳31相对布置的外壳31中的上面31a的面,以便覆盖相对的触点24之间的上部外壳20的外壳31。与屏蔽构件54上的锁定部54a锁定的锁定部40a (如下文所述)提供在上部40的一端处。锁定部40a被布置在上部外壳20上的定位单元36中。
[0052]下部42的横截面为基本上U形的。下部42被布置在下部外壳22的底面22a侧处,平面地接触底面22a,并且覆盖下部外壳22上的侧面22b和22c的外部面。下部42具有比上部40更大的宽度尺寸。上部40和下部42通过折叠而在连接部分44处以连接的方式提供,沿上下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分隔开,并且彼此相对地平行布置。连接部分44具有与上部40基本上相同的宽度尺寸。
[0053]图1lA至IlC为覆盖件的透视图。如图11所示,覆盖件16包括导线器(wireguide) 50、电缆支座52和第二屏蔽构件54。导线器50由工业用塑料材料,例如,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等形成。导线器50具有界定容纳双绞线电缆5的储存空间S3的侧部50a和50b。侧部50a和50b彼此相对布置,并且其中布置有电缆3的双绞线电缆5的导向凹槽51形成于侧部50a和50b中。导向凹槽51沿侧部50a和50b的长度方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导向凹槽51提供在触点24所布置的位置中。换句话讲,它们被布置在与上部外壳20的触点夹持器33相对应的位置处。
[0054]具有布置在其中的电缆支座52的定位单元56提供在导线器5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处。锁定夹具18的锁定部58提供在定位单元56中。锁定部58在导线器50的长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布置,并且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布置。具体地,锁定部58被布置在四个定位单元56处。两个通孔H3和H4形成于定位单元56中与电缆支座52中的螺钉孔59a和59b相对应的位置中,如下文中所述。另外,与在第二屏蔽构件54上的锁定部54a相配接的配接部50c (如下文所述)在长度方向上被布置在导线器50的另一端处。
[0055]电缆支座52具有大约0.6mm的厚度,并且由SUS (Steel Use Stainless:不锈钢)形成。电缆支座52被布置在导线器50的定位单元56中,并连同夹具18—起,使电缆3介于其间以保持电缆3。两个螺钉孔59a和59b形成于电缆支座52的两端中以拧入夹具18的螺钉NI和N2,如下文所述。电缆支座52具有至屏蔽罩7的物理电连接,该屏蔽罩在电缆3的夹套覆盖件被移除时暴露。换句话讲,电缆3的屏蔽罩7和电缆支座52具有相同的电势(地电势)。
[0056]第二屏蔽构件54具有例如大约0.1mm至0.6mm的厚度,并且由材料诸如SUS或相似的材料形成。第二屏蔽构件54被布置在导线器50下方。锁定第一屏蔽构件30的锁定部40a的锁定部54a提供在第二屏蔽构件54的一端处。锁定部54a与导线器50的配接部50c相配接并保持导线器50。
[0057]一对触点部分54b和54c提供在第二屏蔽构件54的另一端处,并且物理连接和电连接到电缆支座52。触点部分54b和54c提供在导线器50和导线器50上的定位单元56中的电缆支座52之间。换句话讲,通过触点部分54b和54c保持在导线器50和电缆支座52之间的布置方式,第二屏蔽构件54由导线器50保持。开口 Kl和K2提供在触点部分54b和54c中,螺钉NI和N2穿过它们插入。
[0058]通过将第一屏蔽构件30的锁定部40a和第二屏蔽构件54的锁定部54a锁定在一起,第一屏蔽构件30和第二屏蔽构件54被物理连接和电连接。换句话讲,第一屏蔽构件30和第二屏蔽构件54具有相同的电势。另外,第二屏蔽构件54上的该对触点部分54b和54c和电缆支座52物理连接和电连接。换句话讲,屏蔽构件54和电缆支座52具有相同的电势,并且第二屏蔽构件54和电缆3的屏蔽罩7具有相同的电势(地电势)。
[0059]夹具18是将电缆3紧固到覆盖件16的组件。夹具18由电缆夹具60和多个(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螺钉NI和N2构成。两个螺钉NI和N2所拧入的两个通孔(未示出)提供在电缆夹具60的两端处。如图6所示,电缆夹具60被布置在与用于覆盖件16的电缆支座52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通过与覆盖件16的锁定部58锁定而紧固。另外,螺钉NI和N2经由导线器50中的通孔H3和H4拧入到电缆支座52中的螺钉孔59a和59b中。电缆3紧固到模块10,介于电缆支座52和电缆夹具60之间。
[0060]另外,密封件M(参见图19C)在组装前附连到电缆夹具60。提供示出其中布置双绞线电缆5的密封件M的位置,换句话讲,双绞线电缆5插入到触点24中的位置的视图。这样做,改进了将双绞线电缆5插入到触点24中的操作。另外,密封件M通过螺钉NI和N2保持在电缆夹具60上。因此,这防止丢失螺钉NI和N2,这样可省略将螺钉插入到电缆夹具60中的工作。
[0061]图12A和12B为电路板和接地结构的视图。图13A和13B为接地结构的视图。图14为从前方观看的图13A所示的接地结构的视图。
[0062]如图12至14所示,第一屏蔽构件30、第二屏蔽构件54和电缆支座52电连接。具体地,第一屏蔽构件30和第二屏蔽构件54通过锁定的锁定部40a和锁定部54a物理连接和电连接。第二屏蔽构件54和电缆支座52通过使第二屏蔽构件54的触点部分54b和54c与电缆支座52接触而物理连接和电连接。
[0063]利用该电连接器I的配置,当电缆3被连接时,第一屏蔽构件30、第二屏蔽构件54和电缆支座52具有与电缆3上的屏蔽罩7相同的电势(地电势)。
[0064]现在将描述壳体12。图15A为臂的透视图;图15B为壳体的透视图。图16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0065]如图15和16所示,壳体12具有臂70和壳体72。壳体12由工业用塑料材料,例如,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等形成。臂70是柔性的并且将模块10能够拆卸地紧固到壳体12。
[0066]臂70由前端部分(第二末端部分)74、处于前端部分74的相对侧的基座末端部分(第一末端部分)76、以及连接前端部分74和基座末端部分76的连接部分(中心部分)78构成。前端部分74、基座末端部分76和连接部分78集成在臂70中。
[0067]前端部分74被布置在第一末端部分的相对侧处并且能够拆卸地安装到模块10的暴露部分。换句话讲,前端部分74紧固到模块10中的主体14的下部外壳22。S卩,其紧固到从壳体12暴露的模块10。具体地,前端部分74与下部外壳22的臂紧固部分23配接并紧固到下部外壳22。闩锁75被布置在前端部分74处,其插入到模块化插孔上的插头插入端口。闩锁75形成为比前端部分74的其他部分更宽。
[0068]基座末端部分76被布置在模块10的另一端处并且能够拆卸地安装到壳体12。换句话讲,基座末端部分76紧固到壳体72。基座末端部分76为基本U形的并且形成为比前端部分74更宽。基座末端部分76包括被紧固部分80和开口 82。被紧固部分80为板形状的并且形成为比基座末端部分76的其他部分更宽。如下文中所述,被紧固部分80紧固到壳体72上的紧固部分92。
[0069]开口 82沿臂70的延伸方向形成。开口 82为基本上矩形的,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臂70的中心区域,在基座末端部分76上。
[0070]连接部分78为基本上带形状的。连接部分78形成为比前端部分74更宽。连接部分78布置成与壳体72分隔开,以预定间距与壳体72分开。
[0071]壳体72具有基本上中空、矩形、平行六面体的形状。壳体72包括界定容纳模块10的储存空间S4(参见图5)的壳体主体86。壳体主体86包括模块10所插入的、提供在壳体主体86另一侧处的开口 88,以及电缆3所插入的、提供在壳体主体86的一侧处的电缆插入单元90。另外,壳体72包括紧固臂70的基部76、提供在壳体主体86的一个侧面86a处的紧固部分92,以及以从壳体主体86的一个侧面86a突出的方式提供的阻挡器(突出部)94。
[0072]紧固部分92紧固臂70的基部76的紧固部分80。紧固部分92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在两侧的、在壳体主体86侧面86a中的第一部分92a和第二部分92b,以及布置在第一部分92a和第二部分92b之间的第三部分92c。第一部92a至第三部分92c,连同壳体主体86的一个侧面86a,在其间的被紧固部分80中界定足够厚度的空间,并且包括使被紧固部分80介于壳体主体86的一个侧面86a之间的配置。
[0073]阻挡器94为基本上柱形的并且从壳体主体86的一个侧面86a向上突出。阻挡器94基本上布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心,朝向后侧,在壳体主体86的一个侧面86a上。阻挡器94定位在臂70的基部76的开口 82处。阻挡器94是限制臂70的弯曲并且限制连接部分78的弯曲(运动)量的构件,使得连接部分78不沿向下的方向(朝壳体12侧)压下超过预定量。换句话讲,阻挡器94限制基部76过度弯曲。[0074]这样,通过阻挡器94,当臂70压进壳体12时,连接部分78不沿向下的方向压下超过固定量。这样做,有可能防止向臂70的基部76被施加过多的负荷。因此,防止臂70的基部76受到损坏。
[0〇75] I旲块10的端侧(后端)各纳在壳体12的壳体王体86中,而另一侧(如端)暴露于壳体主体86外。具体地,主体14的连接器35被暴露,而夹具18容纳于壳体12的壳体主体86中,在模块10上。换句话讲,夹具18放置在与模块10的另一端邻近的位置中。
[0076]接下来,将描述用于组装电连接器I的方法。图17A至17D为示出用于模块内主体的组装工序的视图。图18A至18D为示出模块的组装工序的视图。图19A至19D为示出将电缆附接到覆盖件的工序的视图。图20A至20C为示出用于主体和壳体的组装工序的视图。
[0077]首先将描述主体14的组装方法。如图17A所示,将布线基板28布置在上部外壳20之下。接下来,如图17B所示,将下部外壳22放置在布线基板28之下,并且上部外壳20和下部外壳22接合在一起。继续,如图17C所示,插入第一屏蔽构件30的一端以便介于上部外壳20和下部外壳22之间。这样,组装了主体14,如图17D所示。
[0078]接着描述覆盖件16的组装方法。如图18A所示,准备导线器50。接下来,如图18B和18C所示,将第二屏蔽构件54的锁定部54a附接到导线器50的锁定部50c。接下来,如图18D所示,将电缆支座52附接到导线器50的定位单元56,并且组装覆盖件16。
[0079]接着,将描述用于将电缆3附接到覆盖件16的方法。如图19A所示,准备覆盖件
16。接下来,将电缆3布置在覆盖件16中,如图19B所示。通过将电缆3 —端上的夹套覆盖件剥落而暴露双绞线电缆5,并且也暴露屏蔽罩7。接下来,将屏蔽罩7定位在覆盖件16的电缆支座52上,并且将电缆3布置在覆盖件16上,使得绞合电缆3定位在导线器50的储存空间S3处。
[0080]接下来,如图19C所示,将夹具18放置在覆盖件16上。然后,如图19D所示,使用螺钉NI和N2将电缆夹具60附接到覆盖件16。这使电缆3介于覆盖件16和夹具18之间,并且使电缆3紧固到覆盖件16和夹具18。然后,将绞合电缆5布置在导线器50的导向凹槽51中,使得如图10所示那样布置绞合电缆5。
[0081]紧接着,准备主体14,如图20A所示。接下来,如图20B所示,将保持电缆3的覆盖件16附接到主体14。具体地,集成该主体14和覆盖件16。当时,主体14的锁定部34a至34d与覆盖件16锁定。这样做,主体14和壳体12接合在一起。另外,将双绞线电缆5压入到触点24中,由此电连接双绞线电缆5的导体和触点24。另外,如图20C所示,可以切去双绞线电缆5的任何多余部分。
[0082]最后,将壳体12从电缆3侧插入到模块10 (如上述所组装的),并且将臂70的前端部分74的被紧固部分74a附接到主体14的臂紧固部分23。这样,电缆3被附接到电连接器I。
[0083]如上所述,依照该实施例,第一屏蔽构件30的上部40布置在电缆3的双绞线电缆5和布线基板28之间。利用该配置,电缆3的双绞线电缆5和布线基板28的连接导体接线L之间的电磁效应降低,并且电磁干扰被抑制。因此,这抑制双绞线电缆5和连接导体接线L之间发生的串扰。这使得抑制电连接器I中的噪音的产生。
[0084]另外,第一屏蔽构件30、第二屏蔽构件54和电缆支座52电连接,并且电缆支座52电连接到电缆3的屏蔽罩7。这样做,第一屏蔽构件30经由第二屏蔽构件54和电缆支座52而具有地电势,并且该电势是稳定的。因此,通过第一屏蔽构件30,电连接器I有效抑制串扰。
[0085]此外,依照该实施例,电缆支座52具有电连接到电缆3的屏蔽罩7的功能和紧固电缆3的功能。因此,与提供包括电连接到屏蔽罩7的部分和紧固电缆3的部分的各个部件相比,提供更加紧凑的电连接器I。
[0086]另外,采用该实施例,臂70的两端均紧固在壳体12中。因为沿与位移方向(朝壳体12侧)相对的方向的位移(回折)被阻止,所以正如仅使一侧紧固的情况下,可防止臂70的损坏。
[0087]另外,阻挡器94形成于壳体12上。这防止臂70上的连接部分78的过度弯曲,并且这防止向基部76施加过多的负荷。因此,可能防止损坏基部76。
[0088]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上文中作为解释描述,然而,这不能解读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实施多种变型。
[0089]条目I是附接到电缆的电连接器,包括:
[0090]主体;和
[0091]覆盖件;
[0092]所述主体和所述覆盖件界定储存所述电缆的空间;
[0093]所述主体包括:
[0094]上部外壳;
[0095]下部外壳;
[0096]布置在所述上部外壳和所述下部外壳之间的布线基板;以及
[0097]布置成介于所述上部外壳和所述下部外壳之间的屏蔽构件;并且所述布线基板包括:
[0098]用于电连接到所述电缆的触点;
[0099]用于电连接到配接连接器的接线端子;以及
[0100]用于电连接所述触点和所述接线端子的接线。
[0101]条目2是根据条目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屏蔽构件包括:
[0102]布置在所述上部外壳的顶侧处并且在相对的触点之间的第一部分;以及
[0103]布置在所述下部外壳的底侧处的第二部分。
[0104]条目3是根据条目I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电缆紧固到所述覆盖件的夹具。
[0105]条目4是根据条目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触点包括在外部方向上从所述布线基板突出的部分。
[0106]条目5是电连接器,包括:
[0107]壳体,所述壳体将模块的一端容纳在其内部,并且通过将所述模块的另一端暴露于外部而保持所述模块;和
[0108]臂,所述臂将所述模块能够拆卸地紧固到所述壳体;
[0109]所述臂包括:
[0110]第一末端部分,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布置在所述模块的另一端处,能够拆卸地附接到所述壳体;
[0111]第二末端部分,所述第二末端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一末端部分的相对侧处,能够拆卸地附接到所述模块的暴露部分;和
[0112]中心部分,所述中心部分连接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和所述第二末端部分;
[0113]所述壳体布置在第一末端部分和第二末端部分之间,并且包括限制臂运动到壳体侧的突出部。
[0114]条目6是根据条目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模块包括:
[0115]主体;
[0116]覆盖件;以及
[0117]用于将所述电缆紧固到所述覆盖件的夹具;
[0118]所述夹具在壳体中布置在模块的另一端处。
[0119]条目7是根据条目6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覆盖主体的第一屏蔽构件;以及
[0120]覆盖所述覆盖件的第二屏蔽构件;
[0121 ] 所述第一屏蔽构件和所述第二屏蔽构件电连接。
[0122]「条目编号的解释I
[0123]1:电连接器;3:电缆;10:模块;12:壳体;14:主体;16覆盖件;18:夹具;20:上部外壳;22下部外壳;24触点;26:接线端子;28:布线基板;30:第一屏蔽构件(屏蔽构件);40:上部(第一部分);42:下部(第二部分);54:第二屏蔽构件;70:臂;74:前端部分(第一末端);76:基座末端部分(第二末端);78:连接部分(中心部分);94:阻挡器(突出部);L:连接导体接线(接线)。
【权利要求】
1.一种附接到电缆的电连接器,包括: 主体;和 覆盖件; 所述主体和所述覆盖件界定用于储存所述电缆的空间; 所述主体包括: 上部外壳; 下部外壳; 布置在所述上部外壳和所述下部外壳之间的布线基板;以及 布置成介于所述上部外壳和所述下部外壳之间的屏蔽构件;并且 所述布线基板包括: 用于电 连接到所述电缆的触点; 用于电连接到配接连接器的接线端子;以及 用于电连接所述触点和所述接线端子的接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屏蔽构件包括: 布置在所述上部外壳的顶侧处并且在相对的触点之间的第一部分;以及 布置在所述下部外壳的底侧处的第二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电缆紧固到所述覆盖件的夹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触点包括在外部方向上从所述布线基板突出的部分。
5.—种电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将模块的一端容纳在其内部,并且通过将所述模块的另一端暴露于外部而保持所述模块;和 臂,所述臂将所述模块能够拆卸地紧固到所述壳体; 所述臂包括: 第一末端部分,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布置在所述模块的另一端处、能够拆卸地附接到所述壳体; 第二末端部分,所述第二末端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一末端部分的相对侧处、能够拆卸地附接到所述模块的所暴露的部分;和 中心部分,所述中心部分连接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和所述第二末端部分; 所述壳体布置在所述第一末端部分和所述第二末端部分之间,并且包括限制所述臂运动到所述壳体侧的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模块包括: 主体; 覆盖件;以及 用于将所述电缆紧固到所述覆盖件的夹具; 所述夹具在所述壳体中布置在所述模块的另一端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覆盖所述主体的第一屏蔽构件;以及 覆盖所述覆盖件的第二屏蔽构件;所述第一屏蔽构件 和所述第二屏蔽构件电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506GK103891058SQ201280052669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8日
【发明者】斋藤真司, 早内贵之, 川手良尚 申请人:3M创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