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12129阅读:9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防止包覆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管体发生位置偏移,并且能够确保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该连接器(1)具有:与电线(10)的末端连接的端子接头(2);收容电线以及端子接头的壳体(3);设置于壳体内并包覆该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管体(4);和从外侧压迫管体的开口部并封闭该开口部,以防止水从开口部向上述连接部分浸入的压迫部件(5)。
【专利说明】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具有:与电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接头、收容电线以及端子接头的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侧并包覆该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管体。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移动物体的汽车搭载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为了向该电子设备传递电力及控制信号等,采用了车内配线。车内配线具有多根电线和连接器。
[0003]以往,在连接器中,采用了用于确保电线和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的结构。例如,已知有一种通过在电线和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填充填充剂,来确保电线和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的连接器。但是,填充剂内有时会产生气泡,由于难以对产生大量气泡的情况进行确认,并且当有大量气泡产生时,难以确保防水性能,因此,也进行了在壳体和电线之间的间隙以及壳体和端子接头之间的间隙分别放入衬垫以代替使用填充剂,来确保电线和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的尝试,但是该方案存在着零件数目多、装配作业时间长的问题。另外,即使是使用了衬垫的连接器,也很难确认衬垫是否安装在正确的位置,衬垫未安装在正确的位置时,难以确保防水性能。
[0004]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解决了上述问题的防油防水连接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连接器101如图6所示,具有连接于电线100的末端的端子接头102、安装于端子接头102的树脂制壳体103、覆盖电线100和端子接头10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衬垫104。衬垫104的一端104A与电线100嵌合,另一端104B与壳体103紧密嵌合,衬垫104固定在电线100和壳体103两者之上。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19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然而,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101中,由于衬垫104的一端与电线100嵌合,另一端与壳体103紧密嵌合,衬垫104固定在电线100和壳体103两者之上,因此在例如因车辆行驶中的振动等使得电线100被沿着其长度方向拉向远离端子接头102的方向的情况下,衬垫104的另一端104B受到拉伸,有可能导致衬垫104和壳体103之间的嵌合脱开,以致电线100和端子接头102之间的连接部分浸水。
[00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包覆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管体发生位置偏移,并且能够确保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的连接器。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与电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接头;用于收容上述电线以及上述端子接头的壳体;和设置于上述壳体内,并包覆该端子接头与上述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管体,该连接器还具有压迫部件,该压迫部件从外侧压迫上述管体的开口部,并封闭上述开口部,以防止水从上述开口部向上述连接部分浸入。
[0013]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连接器中,上述端子接头包括:连接于上述电线的末端的电线连接部;和与配对侧端子接头连接的电气接触部,该端子接头在电气接触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被折弯,上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使上述电气接触部贯穿的贯通孔;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沿上述电气接触部的贯穿方向靠近上述第一壳体,并在其与上述第一壳体之间收容用于包覆上述连接部分的上述管体,上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向着上述第一壳体突出并与上述压迫部件抵接的抵接片,上述管体设置有包覆上述电气接触部的第一包覆部和包覆上述电线连接部的第二包覆部,上述压迫部件安装于上述第一包覆部的外周并压迫上述第一包覆部,并且,上述压迫部件被夹持在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抵接片之间。
[0014]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连接器中,上述压迫部件设置有至少与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其中之一卡合的卡止部。
[0015]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中,上述压迫部件被分割为一对分割部,上述一对分割部保持着将上述管体夹持并压迫在一对分割部相互之间的状态。
[0016]发明的效果
[0017]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由于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与电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接头、收容电线以及端子接头的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侧并包覆该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管体,并具有从外侧压迫管体的开口部,并封闭开口部,以防止水从开口部向上述连接部分浸入的压迫部件,因此,能够利用压迫部件将管体推压至端子接头并与端子接头贴紧,从而能够防止管体相对于端子接头的位置偏移,并能够确保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
[0018]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其中的壳体具备:具有使电气接触部贯穿的贯通孔的第一壳体;和沿上述电气接触部的贯穿方向靠近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且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收容用于包覆连接部分的管体,第二壳体设置有向着第一壳体突出并与压迫部件抵接的抵接片,管体设置有包覆端子接头的电气接触部的第一包覆部,压迫部件安装于第一包覆部的外周并压迫第一包覆部,且由于该压迫部件被夹持在第一壳体与抵接片之间,因此,压迫部件被定位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抵接片之间,能够防止第一包覆部的即管体的从电气接触部向电线连接部侧的位置偏移。
[0019]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压迫部件设置有至少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其中之一卡合的卡止部,因此,压迫部件被准确定位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抵接片之间,能够可靠防止第一包覆部的即管体的从电气接触部向电线连接部侧的位置偏移。
[0020]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压迫部件被分割为一对分割部,一对分割部保持着将管体夹持并压迫在一对分割部之间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压迫部件向管体安装时的可操作性,并能够确实地压紧管体,提高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0022]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3是沿图1中的1-1线的剖视图。
[0024]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管架的俯视示意图。
[0025]图5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0026]图6是现有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7]符号说明
[0028]I 连接器
[0029]2 端子接头
[0030]3 壳体(第一壳体)
[0031]4 管体
[0032]5 管架(压迫部件)
[0033]21 电线连接部
[0034]22 电气接触部
[0035]31a贯通孔
[0036]40 第一包覆部
[0037]41 第二包覆部
[0038]50A第一夹持部(一对分割部)
[0039]50B第二夹持部(一对分割部)
[0040]56 卡止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以下,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器是用于构成布设于汽车等的车内配线的装置,如图1、图2所示,具有:与构成车内配线的电线10的末端连接的三个端子接头2 ;收容该三个端子接头2的合成树脂制壳体3 (第一壳体);包覆电线10和端子接头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三个橡胶制管体4 ;分别压迫各管体4并封闭各管体4的一侧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管架5 (压迫部件);安装于壳体3内并封闭管体4的另一侧开口的合成树脂制后支架6 ;和具有用于保护电线10的保护壳72(第二壳体)的铠装体7。电线10为截面呈圆形的包覆电线。
[0042]端子接头2通过导电性金属板折弯而得到。另外,如图2所示,端子接头2具有与电线10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1 ;和与该电线连接部21连接,并与配对侧端子(配对侧端子接头)连接的电气接触部22。该端子接头2呈L形,在电线连接部21和电气接触部22之间被折弯。
[0043]如图2所示,电线连接部21具有:将电线10定位于表面之上的长方形底壁23 ;和从该底壁2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竖立,并对电线10的芯线进行压接的一对压接片24。电线连接部21在端部被剥开了表皮且露出了芯线状态下的剖面呈圆形的电线10被载置于底壁23上之后,将压接片24弯向该电线10的芯线部分被推向底壁23的推压方向,即以压接片24紧固电线10的芯线部分从而与电线10实现电连接。
[0044]电气接触部22大致呈长方形板状,设置有用于配置管体4的端部(后述加强筋43 )的切口部25 ;与壳体3卡合的壳体卡止孔26 ;和以螺栓固定并连接于配对侧端子的连接部27。切口部25设置于电线连接部21侧(箭头X方向)的端部,壳体卡止孔26设置于箭头X方向的比切口部25更远离电线连接部21的一侧,连接部27设置于箭头X方向的比壳体卡止孔26更远离电线连接部21的一侧。切口部25通过在电气接触部22的宽度方向的两边设置切口而形成,以防止管体4的位置偏移。
[0045]在本例中,图1中的箭头Y方向表示电线连接部21和电线10的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表示电气接触部22的长度方向,箭头Z方向表示与箭头X方向和箭头Y方向两者均垂直的方向,并且表示壳体3的端子收容室30、管架5的第一夹持部50A和第二夹持部50B的排列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图1中的纸面方向的箭头Y方向的上方侧记作“上”,下方侧记作“下”。
[0046]壳体3由绝缘性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所示,该壳体3设有三个(图中所示为一个)端子收容室30,以收容电线10和与该电线10连接的端子接头2。另外,壳体3安装有后支架6,以将从各端子收容室30导出的电线10 (准确而言是被管体4包覆的电线10)夹持于该后支架6与壳体3之间。
[0047]如图2、3所示,该壳体3具有:长方体状的壳体主体31 ;从壳体主体31的一侧表面的上缘垂直设立的顶壁32 ;与顶壁32连续并分别从该一侧表面的两侧缘垂直设立的一对侧壁33 ;从该一侧表面垂直设立,将由顶壁32以及一对侧壁33围成的空间分隔成三个端子收容室30的两个间隔壁(未图示);和设置在与顶壁32对置的位置,将收容于端子收容室30的电线10导出到外部的导出部34 (示于图2),并且该壳体在与壳体主体31的一侧表面对置的位置具有开口。
[0048]如图3所示,壳体主体31设置有:每个端子收容室30各形成一个使端子接头2的电气接触部22贯穿的贯通孔31a ;与该贯通孔31a的内缘连续,且内径大于贯通孔31a的衬垫收容部31A ;和与该衬垫收容部31A的箭头X方向的内缘连续,且内径大于衬垫收容部31A的管架收容部31B。而且,壳体主体31设有三个第一槽状部31C,该第一槽状部具有沿着管体4的外表面的曲面。三个第一槽状部31C将管体4夹持在其与后支架6的第二槽状部60之间。
[0049]另外,如图3所不,壳体主体31的另一侧表面设有从该表面突出的具有与贯穿壳体主体31的贯通孔31a连通的贯通孔的三个方筒部35。各方筒部35的内表面设置有与端子接头2的壳体卡止孔26卡合的卡止突起35A。
[0050]如图3所示,顶壁32设有:与管架5卡合的三个支架卡止孔36,该卡止孔为形成于顶壁内表面的凹陷;和与销装体7卡合的两个屏蔽卡止部38。三个支架卡止孔36和两个屏蔽卡止部38沿箭头Z方向交错排列。在顶壁32的一对侧壁33和间隔壁上,设有与后支架6卡合的多个后支架卡止部37 (示于图2)。多个后支架卡止部37设置于与一对侧壁33及间隔壁的上端隔开间隔的下端侧。通过将后支架6卡合于多个后支架卡止部37,将后支架6安装于壳体3。
[0051]如图2、3所示,管体4具有形成一体的:包覆端子接头2的电气接触部22的一部分的第一包覆部40 ;与该第一包覆部40连续,并包覆端子接头2与电线10之间的连接部分(即电线连接部21)的第二包覆部41 ;和与该第二包覆部41连续,并包覆电线10的一部分的第三包覆部42。管体4呈L形,且在第一包覆部40与第二包覆部41之间被折弯。该管体4呈两端开口的筒状,其中一个开口设于第一包覆部40,另一个开口设于第三包覆部42。第一包覆部40的沿箭头X方向的尺寸(电气接触部22所贯穿的贯通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包覆部41以及第三包覆部42的沿箭头Y方向的尺寸(电线连接部21所贯穿的贯通方向的尺寸)。
[0052]如图2所示,第一包覆部40呈扁平的方筒状,且其内侧设置有用于收容端子接头2的电气接触部22的一部分的第一收容室40A。在该第一包覆部40中,以电气接触部22的宽度方向沿箭头Z方向且电气接触部22的板厚方向沿箭头Y方向的方式收容有电气接触部22。该第一收容室40A为与一侧开口部连通的空间,第一包覆部40在自然状态下,其箭头Z方向的尺寸比电气接触部22的设有切口部25的部分的尺寸略小,其箭头Y方向的尺寸比电气接触部22的板厚尺寸略小。因此,当将电气接触部22收容于第一收容室40A时,第一收容室40A的内表面与电气接触部22的外表面弹性贴紧。另外,如图2所示,第一包覆部40设置有:形成于构成其开口的周缘的整个外周的增强用加强筋43 ;和安装有管架5并用于防止安装后的管架5沿箭头X方向发生位置偏移的凹槽44。凹槽44形成于第一包覆部40的外表面的整个外周,且其底面具有沿箭头Z方向设置的一对平坦面44A。
[0053]如图2所示,第二包覆部41呈方筒状,其内侧设置有用于收容端子接头2与电线1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第二收容室41A。该第二收容室41A为与第一收容室40A连通的空间。该第二包覆部41以电线连接部21的宽度方向沿箭头Z方向且其长度方向(电线10的长度方向)沿箭头Y方向的方式收容有电线连接部21。第二包覆部41即第二收容室41A的箭头X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包覆部40也即第一收容室40A的箭头Y方向的尺寸。另外,第二包覆部41即第二收容室41A的箭头Z方向的尺寸与第一包覆部40也即第一收容室40A的箭头Z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
[0054]如图2所示,第三包覆部42呈圆筒状,其内侧设置有收容电线10的一部分的第三收容室42A。该第三收容室42A为与第二收容室41A连通的空间,并且是与另一个开口部连通的空间,第三包覆部42在自然状态下,其内径尺寸比电线(包括包覆部)10的外径尺寸略小。因此,当将电线10收容于第三包覆部42的第三收容室42A内时,则第三收容室42A的内表面与电线10的外表面弹性贴紧。该第三包覆部42设有形成于其外表面周缘的一部分的突状部45。该突状部45设于第三包覆部42的与第二包覆部41侧的端部隔开间隔的位置。在突状部45和第二包覆部41之间的圆弧部46处,安装有后支架6,突状部45用于防止安装于圆弧部46的后支架6的脱落。另外,第三包覆部42的内表面设置有由多个突起构成的防滑部48。
[0055]而且,如图2所示,管体4在第二包覆部41和第三包覆部42之间设有倾斜部47,在自然状态下,该倾斜部47随着从第二包覆部41朝向第三包覆部42,以沿着图2中的箭头X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的方式倾斜,并以沿着图2中的箭头Z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的方式倾斜。
[0056]如图4所示,管架5具有形成一体的:将包覆端子接头2和电线10的管体4夹持在彼此之间的第一夹持体5A和第二夹持体5B ;使第一夹持体5A相对于第二夹持体5B转动的铰接件51 ;和维持由第一夹持体5A和第二夹持体5B对包覆端子接头2和电线10的管体4进行夹持的状态的锁固部52。
[0057]如图4所示,第一夹持体5A具有沿箭头Z方向互相连接的三个第一夹持部50A,第二夹持体5B具有互相连接的三个第二夹持部50B,并且在该三个第二夹持部50B与三个第一夹持部50A之间夹持管体4的第一包覆部40。第一夹持部50A和第二夹持部50B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分割部”。
[0058]如图4所示,第一夹持部50A和第二夹持部50B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均由长方形板状的基板53和从壁部的箭头Z方向的两边垂直设置的一对直立板54形成为U形。第一夹持部50A和第二夹持部50B的各自的内表面设有以沿着第一包覆部40的凹槽44的底面的方式形成,并且从其各自的内表面伸出并推压第一包覆部40的推压部55。推压部55沿着箭头Y方向推压第一包覆部40的平坦面44A。
[0059]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夹持部50A设有与壳体3的支架卡止孔36卡合的卡止部56。卡止部56的一端与第一夹持部50A的基板53的上表面相连,另一端具有沿箭头X方向延伸形成的臂部56A和设置于该臂部56A的自由端的突起56B。
[0060]如图4、图5所示,锁固部52包括设置于第一夹持体5A的锁固突起52A和设置于第二夹持体5B并与锁固突起52A锁固的锁固臂52B。
[0061]如图2所示,后支架6具有:沿箭头Z方向互相连接而形成的三个第二槽状部60和后支架卡止承接部61,在三个第二槽状部60与设置于壳体3的三个第一槽状部3IC (见图3)之间,夹持着管体4的第三包覆部42,后支架卡止承接部61从各第二槽状部60的两端部(箭头Z方向)垂直设置,与壳体3的后支架卡止部37卡合。第二槽状部60的内表面形成为与管体4的第三包覆部42的圆弧部46重合的曲面,并沿箭头Y方向延伸为直线状。
[0062]如图2所示,铠装体7具有:覆盖电线10的另一端的筒状编织线71 ;安装于该编织线71的端部并覆盖壳体3的开口的板状保护壳72 ;和用于将编织线71与保护壳72两者装配在一起的屏蔽环73。
[0063]编织线71由例如导电金属材料等制成的线束通过编织等而形成。另外,编织线71上设置有内径被扩开并包覆保护壳72的电线贯穿部77的大口径部71a。
[0064]保护壳72由导电性金属制成。如图2、图3所不,保护壳72具有:用于封闭壳体3的开口的长方形壳壁74 ;从该壳壁74的长度方向(箭头X方向)的两端部向壳体3侧垂直设置的一对左右壁75 ;将这一对左右壁75连结并沿壳壁74的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从端部垂直设置的上壁76 ;和设置于该上壁76的对向位置,使电线10的另一端侧插入其内侧的电线贯穿部77。上壁76设置有与壳体3的屏蔽卡止部38卡合的屏蔽卡止承接部79。
[0065]壳壁74设置有向着壳体3 (沿箭头X方向)突出并与管架5的基板53的端面抵接的抵接片78。抵接片78的顶端设置于一对侧壁33以及低于上壁76的顶端的位置,即设置于壳壁74侧,并且在组装有连接器I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抵接片78将管架5推向壳体3侧。管架5被夹持在壳体3和保护壳72之间。
[0066]接着参照图5等对上述连接器I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将内侧预先插入有电线10的铠装体7的编织线71的大口径部71a包覆于保护壳72的电线贯穿部77,再用屏蔽环73将编织线71安装于保护壳72,使端子接头2收藏在电线贯穿部77的内侧。
[0067]将电线10与端子接头2连接,然后将管体4的另一个开口部靠近电气接触部22,将该另一个开口部以及上述一侧开口部扩径,以使管体4包覆端子接头2和电线10。将管体4的该另一个开口部和上述一侧开口部缩径,将第一包覆部40的增强用加强筋43配置于端子接头2的切口部25,将第一包覆部40与端子接头2贴紧,并将第三包覆部42与电线10的包覆部贴紧。接着,如图5所示,在管架5的第一夹持体5A的第一夹持部50A的内表面与管体4的第一包覆部40的凹槽44的底面重合的状态下,使第二夹持体5B转动,以接近第一夹持体5A,从而由第一夹持部50A和第二夹持部50B将第一包覆部40夹持,在该状态下,由锁固突起52A和锁固臂52B将两夹持体5A、5B互相卡合。夹持体5A、5B维持着对第一包覆部40 (管体4)进行夹持的状态。此时,夹持部50A、50B的各自的推压部55形成对第一包覆部40的平坦面44A的推压。并且,这些夹持部50A、50B从外侧压迫管体4的一个开口部并封闭该开口部,从而防止水从该开口部向端子接头2与电线1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浸入。
[0068]接着,从电气接触部22的顶端部插入衬垫8使该衬垫与管体4接触,将电气接触部22的顶端部插入到壳体3的贯通孔31a内。使管架5的卡止部56与壳体3的支架卡止孔36卡合,将管架5安装于壳体3。将衬垫8收容于衬垫收容部31A,将管架5收容于管架收容部31B,将端子接头2以及电线10收容于端子收容室30内,从导出部34将电线10导出。
[0069]最后,将安装有编织线的保护壳72靠近壳体3,以用该保护壳72的壳壁74覆盖壳体3的开口。保护壳72的抵接片78与管架5抵接。使壳体3的屏蔽卡止部38与保护壳72的屏蔽卡止承接部79卡合,以将铠装体7安装于壳体3。铠装体7对电线10进行电屏蔽。由此组装成连接器I。
[0070]由于该连接器I具有从外侧压迫管体4的开口部并将管体4的开口部封闭,以防止水从该开口部浸入端子接头2和电线1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管架5 (压迫部件),因此,通过管架5将管体4推压至端子接头2,进而与端子接头2贴紧,这样,即使在因车辆行驶中的振动等使得电线10被沿着其长度方向拉向远离端子接头2的方向时,也能够防止管体4相对于端子接头2的位置偏移,并能够确保端子接头2和电线1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
[0071]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管架5 (压迫部件)的卡止部56是与壳体3(第一壳体)卡合,但也可以与保护壳72卡合,且卡止部56也可以与壳体3和保护壳72两者卡合。
[0072]另外,尽管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衬垫8与管体4分体设置,但衬垫8与管体4也可以一体设置。另外,尽管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保护壳(第二壳体)由导电性金属制成,但也可以由绝缘性合成树脂制成。即,也可以不对电线10进行屏蔽处理。
[0073]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本发明并非限于该实施方式。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端子接头,所述端子接头与电线的末端连接; 壳体,所述壳体收容所述电线以及所述端子接头;和 管体,所述管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包覆所述端子接头与所述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 所述连接器还具有压迫部件,所述压迫部件从外侧压迫所述管体的开口部并封闭所述开口部,以防止水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连接部分浸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接头包括:连接于所述电线的末端的电线连接部;和与配对侧的端子接头连接的电气接触部,所述端子接头在所述电气接触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被折弯,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使所述电气接触部贯穿的贯通孔,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电气接触部的贯穿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并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收容用于包覆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管体, 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向着所述第一壳体突出并与所述压迫部件抵接的抵接片, 所述管体设置有包覆所述电气接触部的第一包覆部和包覆所述电线连接部的第二包覆部, 所述压迫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包覆部的外周并压迫所述第一包覆部,并且,所述压迫部件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抵接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迫部件设置有至少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其中之一卡合的卡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迫部件被分割为一对分割部, 所述一对分割部保持着将所述管体夹持并压迫在所述一对分割部彼此之间的状态。
【文档编号】H01R13/52GK103840304SQ201310603644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6日
【发明者】池田智洋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