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4217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具备:安装于基板上的基板连接器、安装于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的两末端并与所述基板连接器连接的电缆连接器,其中,电缆连接器具有与屏蔽电缆及非屏蔽电缆的各芯线分别连接的触点,且具备仅包围与屏蔽电缆的芯线连接的触点的屏蔽壳,基板连接器具有与电缆连接器的各触点分别连接的基板触点,且具备仅包围与电缆连接器的屏蔽壳包围的触点连接的基板触点的屏蔽壳。在与屏蔽电缆的芯线连接的触点相互连接的连接器双方良好地进行屏蔽,使阻抗匹配容易。
【专利说明】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一并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图1A、1B表示作为该种连接器的现有例在日本特许申请公开H04 — 345778号公报(1992年12月I日发行)中记载的构成,图1A表示安装有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的端子罩,图1B表示插入端子罩的连接器罩。
[0003]端子罩I具备屏蔽电缆2用的屏蔽端子3、非屏蔽电缆4用的非屏蔽端子5,屏蔽端子3经由绝缘材料3b由外部导体端子3c覆盖芯线端子3a的周围而形成。在芯线端子3a上形成有接触部3d,基部固定于屏蔽电缆2的芯线2a并电连接。另外,在外部导体端子3c的前端形成有接触部3e,基部固定于屏蔽电缆2的外部导体2b并电连接。
[0004]安装非屏蔽电缆4的非屏蔽端子5是与屏蔽端子3的芯线端子3a相同的部件,形成有接触部5a。
[0005]屏蔽端子3和非屏蔽端子5分别插入端子罩I的屏蔽端子插入孔6和非屏蔽端子插入孔7。在端子罩I的上部设有卡止片8,在卡止片8形成有卡止凸部8a。
[0006]连接器罩11具备端子安装孔12和引出端子13?15。引出端子13、15形成棒状,以从连接器罩11的后部向端子安装孔12内突出的状态设置。引出端子14形成为板状,以沿着端子安装孔12的后部内面的状态设置。在引出端子14上开设有不使引出端子13接触而贯通的孔14a,在后面连接有导线14b。在连接器罩11的上部设有卡止孔16,在卡止孔16内形成有卡止凹部16a。
[0007]端子罩I嵌入连接器罩11的端子安装孔12。端子罩I的卡止片8插入连接器罩11的卡止孔16内,卡止片8的卡止凸部8a与卡止孔16内的卡止凹部16a卡合。连接器罩11的引出端子13与端子罩I的芯线端子3a的接触部3d接触,引出端子14成为与外部导体端子3c的接触部3e接触的状态。另外,引出端子15成为与非屏蔽端子5的接触部5a接触的状态。
[0008]图1A、1B所示的连接器如上所述地与屏蔽电缆2和非屏蔽电缆4相对应,能够将两种电缆2、4以一体化的状态拆装。
[0009]在上述的端子罩I中,与屏蔽电缆2的芯线2a连接的芯线端子3a被外部导体端子3c包围并屏蔽。另外,在端子罩I插入连接器罩11的状态下,与芯线端子3a接触的连接器罩11的引出端子13由于向端子安装孔12内突出的部分也被外部导体端子3c包围,因此被屏蔽。但是,引出端子13的、从连接器罩11的后部形成直角状(9 >卜7 状)并突出的部分未被完全屏蔽,因此,发生阻抗的不匹配,例如,在传输的信号为高速(高频)的情况下,不可否认传输特性恶化。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将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一并连接,其中,在将与屏蔽电缆的芯线连接的触点相互连接的连接器双方中,分别屏蔽而使阻抗匹配容易进行,因此,得到良好的传输特性。
[0011]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安装于基板上的基板连接器、安装于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的两末端并与基板连接器连接的电缆连接器,其中,电缆连接器具有与屏蔽电缆及非屏蔽电缆的各芯线分别连接的触点,且具备仅包围与屏蔽电缆的芯线连接的触点的屏蔽壳,基板连接器具有与电缆连接器的各触点分别连接的基板触点,且具备仅包围与屏蔽壳包围的触点连接的基板触点的屏蔽壳。
[0012]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与屏蔽电缆的芯线连接的电缆连接器的触点由屏蔽壳包围并屏蔽,与由电缆连接器的屏蔽壳包围的触点连接的基板连接器的基板触点也由基板连接器的屏蔽壳包围并屏蔽。因此,容易进行阻抗匹配,能够得到良好的传输特性,高速信号也能够以低损失进行传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A为表示目前的相互连接的连接器的一方的构成的剖面图;
[0014]图1B为表示目前的相互连接的连接器的另一方的构成的剖面图;
[0015]图2A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1中的电缆连接器的正面图;
[0016]图2B为图2A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的侧面图;
[0017]图2C为图2A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的背面图;
[0018]图2D为图2A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9]图2E为图2A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0]图3为图2A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的剖面图;
[0021]图4为图2A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的从前方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5为图2A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的从后方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6A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1中的基板连接器的正面图;
[0024]图6B为图6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侧面图;
[0025]图6C为图6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背面图;
[0026]图6D为图6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7]图6E为图6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8]图6F为图6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剖面图;
[0029]图7A为图6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30]图7B为图6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31]图8A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1的构成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32]图SB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1的构成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33]图9A为表示在图8A所示的基板上安装有基板连接器、罩的状态的平面图;
[0034]图9B表不在图8A所不的基板上安装有基板连接器、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5]图1OA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1的连接状态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36]图1OB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1的连接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37]图11为图1OA所示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0038]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1的构成的立体剖面图;
[0039]图13A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2的构成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40]图13B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2的构成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41]图14A为表示在图13A所示的壳体安装有基板、基板连接器、罩的状态的平面图;
[0042]图14B为表不在图13A所不的壳体安装有基板、基板连接器、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3]图15A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2的连接状态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4]图15B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2的连接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5]图16为图15A所示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0046]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2的构成的立体剖面图;
[0047]图18A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3中的中继连接器的平面图;
[0048]图18B为图18A所示的中继连接器的正面图;
[0049]图18C为图18A所示的中继连接器的底面图;
[0050]图18D为图18A所示的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51]图18E为图18A所示的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52]图19为图18A所示的中继连接器的剖面图;
[0053]图20A为图18A所示的中继连接器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54]图20B为图18A所示的中继连接器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55]图21A为图20A中的触点组装体的正面图;
[0056]图21B为图21A所示的触点组装体的侧面图;
[0057]图21C为图21A所示的触点组装体的背面图;
[0058]图21D为图21A所示的触点组装体的立体图;
[0059]图21E为图21A所示的触点组装体的立体图;
[0060]图22A为图21A所示的触点组装体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61]图22B为图21A所示的触点组装体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62]图23A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3中的基板连接器的正面图;
[0063]图23B为图23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侧面图;
[0064]图23C为图23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背面图;
[0065]图23D为图23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立体图;
[0066]图23E为图23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立体图;
[0067]图23F为图23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剖面图;
[0068]图24A为图23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69]图24B为图23A所示的基板连接器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70]图25A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3的构成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71]图25B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3的构成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0072]图26A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3的连接状态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73]图26B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3的连接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74]图27为图26A所示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0075]图28为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3的构成的立体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6]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77]【实施例1】
[0078]将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一并连接的连接器由在该例中安装于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的两末端的电缆连接器和安装于基板上的基板连接器构成。
[0079]图2A?2E表示电缆连接器100的外观,图3表示其剖面构造。另外,图4及5将电缆连接器100分解为各部进行表示。如图4及5所示,电缆连接器100由外部罩21、内部罩22、23、电缆支架24、25、触点26、壳27、盖壳28、密封橡胶31和前盖32、垫圈33、止动器34构成。此外,图4及5中,41表示屏蔽电缆,42表示非屏蔽电缆(分立导线)。
[0080]内部罩22、23分别整列保持触点26,为树脂制。
[0081]内部罩22由基部22a、从基部22a向前方突出的舌片部22b、从基部22a的宽度方向两端向后方突出的一对腕部22c、将这些腕部22c间在基部22a侧连结的板状部22d构成。在舌片部22b上与其突出方向平行地形成有(该例中为4个)槽22e,这些槽22e分别经由形成于基部22a的孔22f延伸至板状部22d。此外,在一对腕部22c的前端侧的相互相对的内面分别形成有凹部22g。
[0082]内部罩23也为与内部罩22相同的构成,由基部23a、舌片部23b、一对腕部23c以及板状部23d构成,形成有4个槽23e、4个孔23f、一对凹部23g。
[0083]触点26由长条状的金属板构成,在长度方向中间的压入部26a,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突出形成有压入用突起26b。压入部26a的前方侧被卷起而成为可动接片26c,在其前端以形成圆弧状的方式折返而形成有触点部26d。
[0084]在内部罩22、23上分别安装有4个触点26。在内部罩22、23的孔22f、23f中分别压入触点26的压入部26a,在槽22e及23e分别配置触点26。
[0085]在压入到内部罩22的触点26的后端连接屏蔽电缆41的芯线,在压入到内部罩23的触点26的后端连接非屏蔽电缆42的芯线。
[0086]在配置于电缆连接器100的后端侧的垫圈33及止动器34上分别形成有屏蔽电缆41插通用孔33a及34a和非屏蔽电缆42插通用孔33b及34b。非屏蔽电缆42插通用孔33b、34b分别形成有四个。在该例中,安装有I根屏蔽电缆41和4根非屏蔽电缆42。
[0087]屏蔽电缆41贯通止动器34的孔34a及垫圈33的孔33a。屏蔽电缆41在该例中为双芯,具有两根信号电线41a。这些信号电线41a分别插通排列形成于形成为块状的树脂制的电缆支架24的孔24a并定位。此外,孔24a在该例中形成为四个,在位于内侧的两个孔24a插通信号电线41a。
[0088]保持信号电线41a的电缆支架24被压入内部罩22的一对腕部22c间,两端嵌入一对腕部22c的凹部22g并定位固定。两根信号电线41a的芯线41b分别焊接连接于在内部罩22整列保持的触点26的后端。
[0089]在内部罩22安装壳27。壳27将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前方侧半部27a形成包围内部罩22的方筒状。后方侧半部27b形成没有方筒的上面的(上面开放)形状。在后方侧半部27b的后方进一步从后方侧半部27b突出延长而形成铆接部27c。
[0090]壳27的铆接部27c在图3中省略了详细图示,其包围屏蔽电缆41的除去了外套的屏蔽并铆接于屏蔽。在壳27的后方侧半部27b安装有盖壳28。
[0091]盖壳28由金属板弯曲加工形成,形成盖住壳27的后方侧半部27b的上面的形状。盖壳28在后方侧具备铆接部28a,该铆接部28a以包围壳27的铆接部27c的外侧的方式铆接。
[0092]在该例中,由壳27和盖壳28构成屏蔽壳30,从屏蔽电缆41导出的信号电线41a及保持于内部罩22的触点26如图3所示地遍及其全长被由壳27和盖壳28构成的屏蔽壳30包围。
[0093]另一方面,四根非屏蔽电缆42贯通止动器34的孔34b及垫圈33的孔33b。四根非屏蔽电缆42分别插通与电缆支架24相同的构造的电缆支架25的孔25a并定位。
[0094]保持四根非屏蔽电缆42的电缆支架25被压入内部罩23的一对腕部23c间,两端被嵌入一对腕部23c的凹部23g并定位固定。四根非屏蔽电缆42的各芯线42a分别焊接连接于在内部罩23整列保持的触点26的后端。
[0095]安装有内部罩23及屏蔽壳30的内部罩22插入外部罩21并位于外部罩21的前端侧的插入嵌合部21a内。
[0096]外部罩21构成电缆连接器100的外形,为树脂制,整体上形成倒角的方筒形状。前方侧为插入嵌合部21a,在插入嵌合部21a内由分隔壁21b形成收纳保持安装有内部罩23及屏蔽壳30的内部罩22的空间。内部罩22及23的前端相互邻接地位于插入嵌合部21a的前端。
[0097]在插入嵌合部21a的周围经由规定间隙以包围插入嵌合部21a的外周的方式设有筒状部21c。另外,在筒状部21c的外面形成有固定弹簧片21d。固定弹簧片21d从外部罩21的前端朝向后端延伸,后端侧成为自由端,在自由端形成有可用手指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部21e。另外,在固定弹簧片21d的外面突出形成有突起21f。
[0098]在外部罩21的后端依次压入并安装有垫圈33及止动器34。垫圈33为由橡胶形成的防水部件,利用垫圈33盖住外部罩21的后端。
[0099]止动器34位于垫圈33的外侧,形成于在其周面的相互相对的位置的一对凸部34c被定位在形成于外部罩21的后端的一对凹口 21g,在与一对凸部34c相对的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形成于在周面的相互相对的位置的一对固定弹簧片34d卡住并固定在形成于外部罩21的一对窗21h。由此,止动器34被固定于外部罩21的后端。此外,突出形成于止动器34的内面的四根棒状体34e压入内部罩22及23,前端与内部罩22及23的后端面抵接。
[0100]另一方面,在外部罩21的插入嵌合部21a的周围插入密封橡胶31。密封橡胶31为防水部件,位于插入嵌合部21a和包围插入嵌合部21a的筒状部21c间的间隙。在插入嵌合部21a的前端安装有前盖32,用于防止密封橡胶31的防脱。在前盖32的内面设有一对固定弹簧片32a,通过将这些固定弹簧片32a卡在插入嵌合部21a的前端的台阶部21i,将前盖32固定于外部罩21。前盖32及止动器34为树脂制。
[0101]接着,对与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电缆连接器100连接的基板连接器的构成进行说明。
[0102]图6A?6F表示基板连接器200的外观及剖面构造,图7A、7B将基板连接器200分解为各部进行表示。基板连接器200由主体51、基板触点52、屏蔽壳53构成。
[0103]主体51用于整列保持基板触点52,为树脂制。主体51由基台部51a、突出形成于基台部51a上的一对垂直板部51b、51c构成。在一对垂直板部51b、51c的彼此的外面,与垂直板部51b,51c的突出方向平行地分别形成有槽51d。槽51d分别在垂直板部51b、51c形成四个。
[0104]在基台部51a的各槽51d的延长线上分别形成有缝隙51e。缝隙51e具有与槽51d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进而,在基台部51a的垂直板部51b的内面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缝隙51f。
[0105]在基台部51a的下面形成有凹部51g。在凹部51g形成有分隔壁51h,分隔壁51h以位于在缝隙51e的长度方向上邻接的缝隙51e间的方式形成。
[0106]基板触点52为将长条状的金属板弯折成L形的形状,形成L形的一边的垂直部52a的根部分成为压入部52b,在压入部52b,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突出形成有压入用突起52c0
[0107]基板触点52将压入部52b压入主体51的缝隙51e并安装于主体51上,垂直部52a配置于垂直板部51b,51c的槽51d。在主体51安装有共计八个基板触点52。形成配设于垂直板部51b和51c的基板触点52的L形的另一边的水平部52d彼此向外,位于基台部51a的凹部51g,前端从基台部51a突出。
[0108]屏蔽壳53由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形成为包围主体51的一个垂直板部51b的方筒状。在屏蔽壳53的一端侧的相互相对的短边部分分别突出延长形成有脚部53a,—对脚部53a的前端彼此向外折弯。另外,屏蔽壳53的一端侧的一个长边部分成为与主体51的缝隙51f的长度对应的宽度且压入缝隙51f的压入部53b,在宽度方向两侧突出形成有压入用的突起53c。
[0109]屏蔽壳53以压入部53b压入主体51的缝隙51f并包围垂直板部51b的方式安装于主体51。与排列在垂直板部51b的基板触点52相对的屏蔽壳53的一面远离基板触点52,在与基板触点52之间设有规定的空间。
[0110]图8A、8B表示上述的电缆连接器100及基板连接器200、以及安装有基板连接器200的基板61及安装于基板61的罩62。
[0111]在基板61上形成有焊接基板连接器200的各基板触点52的八个电极图案61a及焊接基板连接器200的屏蔽壳53的一对脚部53a的两个GND电极图案61b。基板连接器200通过回流焊接而表面安装于基板61上。
[0112]罩62为树脂制,由筒状部62a、设于筒状部62a的一端的方形的凸缘62b、在凸缘62b的一边以与筒状部62a排列的方式立设的侧壁部62c构成。筒状部62a形成与电缆连接器100的插入嵌合部21a的外形相对应的角被倒角的方筒形状。在侧壁部62c的上端形成有电缆连接器100的突起21f卡住的方形的窗部62d。
[0113]罩62以包围安装于基板61的基板连接器200的方式安装于基板61上。安装使用螺钉63和螺母64进行。在罩62的凸缘62b及基板61分别形成四个孔62e、61c,在这些孔62e、61c中插通四根螺钉63,紧固螺母64而将罩62螺纹固定于基板61。
[0114]图9A、9B表示在基板61上安装基板连接器200、进而安装有罩62的状态,基板连接器200位于罩62的筒状部62a内的中央。
[0115]如上所述,图10A、1B表示在安装于基板61的基板连接器200上连接有电缆连接器100的状态,图11表示其剖面。
[0116]电缆连接器100的插入嵌合部21a插入嵌合于罩62的筒状部62a,电缆连接器100的突起21f卡在罩62的窗部62d。罩62具有相对于基板连接器200引导电缆连接器100并防止其脱离的功能。此外,在安装电缆连接器100时,通过用手指压下电缆连接器100的操作部21e,能够解除突起21f的卡止,由此,能够拔出电缆连接器100。
[0117]通过将电缆连接器100连接于基板连接器200,基板连接器200的垂直板部51b、51c被插入电缆连接器200的插入嵌合部21a内。电缆连接器100的八个触点26的触点部26d分别与在垂直板部51b、51c排列的基板触点52接触,电缆连接器100的八个触点26和基板连接器200的八个基板触点52连接。由电缆连接器100的屏蔽壳30包围的触点26与由基板连接器200的屏蔽壳53包围的基板触点52连接。另外,基板连接器200的屏蔽壳53也插入到插入嵌合部21a内。屏蔽壳53和电缆连接器100的屏蔽壳30使在构成屏蔽壳30的一个壳27上切起设置的接触片27d与屏蔽壳53接触而导通。
[0118]图12为由屏蔽壳30与罩62 —同露出的截面表不收纳于电缆连接器100的屏蔽壳30和基板连接器200的屏蔽壳53的对应位置关系的图。
[0119]在该例中,如上所述,与屏蔽电缆41的芯线41b连接的电缆连接器100的触点26由屏蔽壳30包围并被良好地屏蔽,与由屏蔽壳30包围的触点26连接的基板连接器200的基板触点52也由屏蔽壳53包围并被良好地屏蔽。
[0120]以下,对实施例2及3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例1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121]【实施例2】
[0122]在实施例1中,为在安装基板连接器200的基板61上安装罩62的构成,但在实施例2中,为将罩安装于收纳基板的壳体的构成。
[0123]图13A、13B表示实施例2的构成,图13A、13B中,65表示收纳基板61’的壳体。省略配置于壳体65内的部件的图不,壳体65例如为相机的壳体。壳体65为长方体的筒状,在其内面的四角形成有台阶部65a。壳体65的上面开放。此外,在壳体65的下面,与配置于内部的透镜相对应而形成有圆形的窗部65b。
[0124]基板连接器200通过回流焊接表面安装于基板61’,将安装有基板连接器200的基板61’安装于壳体65内。基板61’的安装使用两根螺钉66进行。两根螺钉66插通形成于基板61’的两个孔61c并拧入形成于壳体65的相互相对的一对台阶部65a的螺钉孔(在图13A中隐藏看不到),由此,将基板61’螺纹安装固定于壳体65。
[0125]罩62’以盖住壳体65的上面的开口 65c的方式安装于壳体65。罩62’的安装使用两根螺钉63进行。两根螺钉63插通形成于罩62’的凸缘62b的两个孔62e并拧入形成于壳体65的上面的螺钉孔65d而将罩62’螺纹固定于壳体65。此外,在壳体65的上面和罩62’的凸缘62b之间夹设有O型环67。在凸缘62b的下面形成有用于定位配置O型环67的槽62f0
[0126]如上所述,图14A、14B表示安装了基板连接器200的基板61’及罩62’安装于壳体65的状态。在该例中,罩62 ’相对于基板连接器200引导电缆连接器100并防止其脱离,同时作为壳体65的盖发挥作用。
[0127]图15A、15B表示在如图14A、14B那样安装的基板连接器200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连接电缆连接器100的状态,图16表示其截面。另外,图17表示与在实施例1中图12所示的截面相同的截面。此外,配置于壳体65内的部件的图示在图16中也省略。
[0128]在该例中,电缆连接器100及基板连接器200与实施例1相同,与屏蔽电缆41的芯线41b连接的电缆连接器100的触点26及基板连接器200的基板触点52被良好地屏蔽。另外,在该例中,如图15A、15B、16所示,在将电缆连接器100连接于基板连接器200的状态下,实现相对于壳体65内的防水构造。下面,对该点进行说明。
[0129]引出屏蔽电缆41及非屏蔽电缆42的电缆连接器100的后端如前所述由垫圈33进行防水。另外,在壳体65和罩62’之间夹设O型环67进行防水。此外,在电缆连接器100的插入嵌合部21a的周围插入有密封橡胶31,因此,若插入嵌合部21a插入嵌合于罩62’的筒状部62a,则密封橡胶31成为夹设于筒状部62a和插入嵌合部21a之间的状态,该部分被防水。因此,在该例中,在将电缆连接器100连接于基板连接器200的状态下,阻止液体向壳体65内浸入。
[0130]【实施例3】
[0131]在实施例3中,电缆连接器和基板连接器经由中继连接器连接。图18A?18E表示中继连接器300的外观,图19表示其截面构造。另外,图20A、20B将中继连接器300分解为各部进行表示。
[0132]如图20A、20B所示,中继连接器300由触点组装体70、后壳体81、罩82、绝缘板83、粘接剂84、密封树脂85构成。此外,粘接剂84及密封树脂85作为构成要素在图20A、20B中示意性地表示。
[0133]图21A?21E表示图20A、20B中的触点组装体70的详细情况,图22A、22B将触点组装体70分解为各部进行表示。触点组装体70由主体71、中继触点72、屏蔽壳73构成。
[0134]主体71整列保持中继触点72,为树脂制。主体71为具有一对垂直板部71a,71b且其上端由连结部71c连结。在一对垂直板部71a、71b的相互相对的内面分别形成四个槽71d,在连结部71c贯通形成有与这些槽71d分别连通的八个孔71e。
[0135]中继触点72通过长条状的金属板在长度方向中间的压入部72a于其宽度方向两侧突出形成有压入用的突起72b。相对于压入部72a,一端侧卷起成为可动接片72c,在其前端折返形成有触点部72d。
[0136]中继触点72将压入部72a压入主体71的孔71e而被安装于主体71,在槽71d分别配置有可动接片72c。在主体71共安装有八个中继触点72。在中继触点72的可动接片72c相反侧的延伸部72e在主体71上突出。
[0137]屏蔽壳73将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成为包围主体71的方筒状。在屏蔽壳73的一端侧(上端侧)的相互相对的短边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延长的延长部73a,进而在一个长边部分也形成有向上方延长的延长部73b。另外,另一个长边部分宽度稍窄,在该窄幅部73c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压入用突起73d。
[0138]屏蔽壳73将其窄幅部73c压入在主体71的垂直板部71a的外面突设的突部71f上形成的缝隙71g而被安装于主体71。屏蔽壳73的延长部73a、73b与中继触点72的延伸部72e相同,在主体71上突出。这样,触点组装体70在主体71压入八个中继触点72及屏蔽壳73而构成。
[0139]后壳体81由金属材构成,例如为招制。后壳体81为方形板状,在其中央形成有方形的开口 81a。在下面侧的周缘遍及整周形成有与上述的实施例2中的壳体65的开口 65c的内周面对应的形状的突出部81b。
[0140]触点组装体70从上方压入后壳体81的开口 81a进行安装。在触点组装体70的屏蔽壳73形成有固定用的爪73e。屏蔽壳73和后壳体81通过爪73e相互固定并导通。
[0141]在绝缘板83上形成有与八个中继触点72对应的八个缝隙83a,在各缝隙83a中穿过中继触点72的延伸部72e而将绝缘板83搭载于触点组装体70的主体71上。
[0142]罩82为与实施例1中的罩62类似的构成,具有筒状部82a、凸缘82b和侧壁部82c。在侧壁部82c的上端形成有窗部82d。筒状部82a的下端侧在该例中由闭塞板部82e闭塞,在该闭塞板部82e上突出形成有一对垂直板部82f、82g。
[0143]在一对垂直板部82f、82g的彼此的外面,与垂直板部82f、82g的突出方向平行地分别形成有槽82h。槽82h在垂直板部82f、82g上分别形成有四个。在闭塞板部82e中的各槽82h的延长线上分别形成有缝隙82i。在这些缝隙82i中插通触点组装体70的中继触点72。此外,在闭塞板部82e上进一步形成有供触点组装体70的屏蔽壳73的一对延长部73a及宽幅的延长部73b分别插通的缝隙82j、82k。
[0144]具有上述构成的罩82通过粘接剂84固定于后壳体81上。此外,突设于凸缘82b的下面的四个凸台82 m插通在后壳体81贯通形成的孔81c,且前端被热铆接。触点组装体70的八个中继触点72的延伸部72e通过缝隙82i从闭塞板部82e的上面(筒状部82a的内部底面)突出,分别位于罩82的垂直板部82f、82g的槽82h。另外,屏蔽壳73的延长部73a、73b通过缝隙82j、82k从罩82的筒状部82a的内部底面突出。
[0145]在筒状部82a的内部注入树脂,筒状部82a的内部底面被密封树脂85密封。中继连接器300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此外,为了使密封树脂85的绕入良好并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在垂直板部82f、82g的根部分的中继触点72所在的部分如图19所示地设有凹槽82η。绝缘板83作为盖住该部分的盖而发挥作用。
[0146]图23Α?23F表示基板连接器200’的外观及剖面构造,图24Α、24Β将基板连接器200’分解为各部进行表示。基板连接器200’与实施例1的基板连接器200同样,由主体51’、八个基板触点52、屏蔽壳53’构成。此外,主体51’的一对垂直板部51b、51c的间隔比实施例1的主体51的一对垂直板部51b、51c的间隔窄,另外,形成方筒状的屏蔽壳53’的方筒的短边部分的长度比实施例1的屏蔽壳53短。
[0147]图25A、25B表示实施例3的整体构成。与实施例2相同,通过回流焊接表面安装了基板连接器200’的基板61’在壳体65内通过螺钉66螺纹紧固而进行安装。中继连接器300以后壳体81的下面的突出部81b嵌入壳体65的开口 65c且盖住开口 65c的方式安装于壳体65。中继连接器300的安装使用两根螺钉63进行。两根螺钉63插通于形成在后壳体81的两个孔81d并被拧入壳体65的螺纹孔65d而将中继连接器300螺纹紧固在壳体65。此时,围绕后壳体81的下面的突出部81b配设O型环67,在壳体65的上面和后壳体81之间夹持O型环67。
[0148]如上所述,通过安装中继连接器300,基板连接器200’的一对垂直板部51b、51c及屏蔽壳53’插入中继连接器300的触点组装体70的屏蔽壳73内。基板触点52分别与中继触点72接触,将八个基板触点52和八个中继触点72连接。另外,基板连接器200’的屏蔽壳53’和中继连接器300的屏蔽壳73使在屏蔽壳73切起并设置的接触片73f与屏蔽壳53’接触并导通。
[0149]电缆连接器100与中继连接器300连接。电缆连接器100的插入嵌合部21a插入嵌合于中继连接器300的罩82的筒状部82a,电缆连接器的突起21f卡在罩82的窗部82d。罩82具有引导电缆连接器100并防止其脱离的功能。
[0150]图26A、26B如上所述地表示将电缆连接器100连接于中继连接器300的状态,图27表示其截面。另外,图28表示与实施例1中图12所示的截面相同的截面。
[0151]通过将电缆连接器100连接于中继连接器300,中继连接器300的罩82的垂直板部82f、82g被插入电缆连接器100的插入嵌合部21a内。电缆连接器100的八个触点26的触点部26d分别与在垂直板部82f、82g排列的中继触点72接触,电缆连接器100的八个触点26和中继连接器300的八个中继触点72连接。另外,中继连接器300的屏蔽壳73的延长部73a、73b插入电缆连接器100的屏蔽壳30内,设于构成屏蔽壳30的一个壳27的接触片27d与延长部73a、73b接触并导通。
[0152]这样,在该例中,电缆连接器100和基板连接器200’经由中继连接器300连接,电缆连接器100的触点26经由中继连接器300的中继触点72与基板连接器200’的基板触点52连接。
[0153]另外,该例中,安装于壳体65并盖住壳体65的开口 65c的中继连接器300的罩82的筒状部82a的内部底面被密封树脂85密封,因此,在将中继连接器300安装于壳体65的状态下实现防水构造,阻止液体向壳体65内浸入。
[0154]此外,中继连接器300的屏蔽壳73未成为仅包围与和屏蔽电缆41的芯线41b连接的电缆连接器100的触点26连接的中继触点72的构造,但在基板连接器200’、中继连接器300及电缆连接器100这三者连接的状态下,该未包围的部分甚微,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通过电缆连接器100和基板连接器200’的传输路大致决定阻抗。
[0155]以上,对该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由于基板连接器200、200’为表面安装型,故而可以与例如搭载于基板上的其它电子元件同时进行回流焊接,在这一点上易组装。
[0156]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被屏蔽的传输路和未被屏蔽的传输路,如实施例所示例,例如适合照相机中的控制信号和图像信号的传输,通过利用被屏蔽的传输路传输图像信号,利用未被屏蔽的传输路传输控制信号,由此,能够截断控制信号对图像信号的干扰,能够良好地进行信号的高速传输。此外,对于不需要屏蔽的控制信号使用廉价的非屏蔽电缆(分立导线)。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安装于基板上的基板连接器、安装于屏蔽电缆和非屏蔽电缆的两末端并与所述基板连接器连接的电缆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缆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屏蔽电缆及所述非屏蔽电缆的各芯线分别连接的触点,且具备仅包围与所述屏蔽电缆的芯线连接的触点的屏蔽壳, 所述基板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电缆连接器的各触点分别连接的基板触点,且具备仅包围与所述屏蔽壳包围的触点连接的基板触点的屏蔽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具备安装于所述基板的罩, 所述罩具有嵌合所述电缆连接器的插入嵌合部的筒状部、和所述电缆连接器的突起卡住的窗部,相对于所述基板连接器引导所述电缆连接器并防止其脱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具备位于收纳所述基板的壳体的开口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罩, 所述罩具有嵌合所述电缆连接器的插入嵌合部的筒状部、和所述电缆连接器的突起卡住的窗部,相对于所述基板连接器引导所述电缆连接器并防止其脱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缆连接器和所述基板连接器经由中继连接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中继连接器具备中继触点、后壳体及罩, 所述触点和所述基板触点经由所述中继触点连接, 所述后壳体位于收纳所述基板的壳体的开口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罩具有嵌合所述电缆连接器的插入嵌合部的筒状部、和所述电缆连接器的突起卡住的窗部,固定于所述后壳体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中继触点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底面突出, 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底面被树脂密封。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引出所述屏蔽电缆及所述非屏蔽电缆的所述电缆连接器的后端及所述插入嵌合部的周围分别安装有防水部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引出所述屏蔽电缆及所述非屏蔽电缆的所述电缆连接器的后端及所述插入嵌合部的周围分别安装有防水部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引出所述屏蔽电缆及所述非屏蔽电缆的所述电缆连接器的后端及所述插入嵌合部的周围分别安装有防水部件。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引出所述屏蔽电缆及所述非屏蔽电缆的所述电缆连接器的后端及所述插入嵌合部的周围分别安装有防水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基板连接器表面安装于所述基板。
【文档编号】H01R13/6581GK104425994SQ201410061668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3日
【发明者】樋口真佐央, 石和正, 新田正义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