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91767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在该插头连接器与该插座连接器对接时,该插座连接器的电源对接体与信号对接体分别插入该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电源接口与插头信号接口中,而该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电源端子及插头信号端子则分别插入该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电源接口与插座信号接口内;并且该插头电源端子的竖直片状对接头插入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的两个弹性夹片之间,而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则插入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的叉状头部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上下叠加的信号接口与电源接口,从而形成紧凑型的连接器构造,可以节省电路板的边缘空间,使得电路板的边缘能够安装更多数量的其它类型或同类型的连接器接口。
【专利说明】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直角型插头连接器、直立型插座连接器以及该插头连接器与该插座连接器的组合。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将电源与信号整合在一个电连接器中的设计有很多,但通常所见的均为低矮型混合电连接器,其高度空间占用较少,但其纵长形的设计却占用了太多电路板的边缘空间,而由于电路板的边缘空间有限,所以不能够再扩展更多数量的其它类型的连接器。例如,美国专利第6,319,075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电源模块与信号模块的整合方式仅局限于并列排布,而且仅电源模块就设计了很大的宽度尺寸。因此,这种低矮型混合电连接器只能够适用于对电连接器高度有严格控制的电子设备中,而无法满足对电路板边缘空间的可扩展性有要求的电子设备。
[0003]因此, 申请人:鉴于以上现有电连接器结构的缺失与不便,研究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其整合了电源传输功能和信号传输功能,合理优化其结构,使得电源模块和信号模块以新颖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从而满足诸多电子设备的不同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其插头电源端子与插头信号端子的布局紧凑,能够节省电路板的边缘空间。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其插座电源端子与插座信号端子的布局紧凑,能够节省电路板的边缘空间。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二者的机械连接稳定,以确保二者电源传输性能。
[000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8]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有一插头本体、一固定座、一排插头电源端子及一排插头信号端子。该插头本体呈直立状,其具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该对接部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部的底面;在该对接部的前表面上形成一排结构相同的平行的竖直状插头电源接口,以及一个与这一排插头电源接口形成上下叠加结构的水平状插头信号接口,其中该插头信号接口的底部呈开放式,该插头信号接口具有一顶壁和两相对侧壁;在该安装部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安装部的后表面与底面的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对应的插头电源端子;该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与对应的该插头电源接口相连通;在该安装部上还形成有一排位于其底面并与该插头信号接口相连通的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该固定座呈抽屉状,该固定座具有一底板、两相对的侧板及一后板,该固定座安装并固定于该插头本体的对接部的底面,用来封闭该插头信号接口的底部,并且能够用来固定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每一插头电源端子均是一个竖直片体,其包括有一向前水平延伸的竖直片状对接头、一垂直于该对接头的向下延伸的尾端、以及一连接该对接头与该尾端的L型竖直片状连接部;其中该对接头穿过该插头本体的对应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而伸入对应的插头电源接口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插头本体的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中,而该尾端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底面。每一插头信号端子均具有一水平延伸的头部、一垂直于该头部向下竖直延伸的尾部、及一连接该头部与该尾部的L型固定部,其中该头部伸入该插头本体的插头信号接口内,该L型固定部的一部分固定于该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中,另一部分固定于该固定座上,而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尾部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的底面。
[000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插头信号接口的两个侧壁上各设置有一细长型的槽道和一凸起。在该固定座的两侧板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与该插头本体上的槽道相对应的肋条,而于这两侧板上还各设置有一与该插头本体上的凸起相对应的凹口。在该固定座的后板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后板的前后表面的通孔。
[00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固定部上形成有一位于水平方向的水平宽部及一位于竖直方向的竖直宽部,其中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穿过该固定座的通孔伸入该插头信号接口内,该水平宽部固定于该通孔中,而该竖直宽部则卡固于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中。
[0011]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有一插座本体、一排插座电源端子及一排插座信号端子。该插座本体包括一电源插座本体及一安装于该电源插座本体下方的信号插座本体,其中该电源插座本体与该信号插座本体呈上下层叠状并且连接在一起。该电源插座本体包括有一电源基座、以及一排结构相同的竖直状的电源对接体,其中这一排电源对接体是自该电源基座的前表面向前平行凸伸而成;在该电源基座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电源基座的前后表面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在每个电源对接体的前表面上各形成有一结构相同的竖直状的插座电源接口,其分别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该信号插座本体包括有一扁平的信号基座、以及一个扁平的水平状的信号对接体,该信号对接体是自该信号基座的前表面向前水平凸伸;在该信号基座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信号基座的前后表面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而在该信号对接体的前表面上则形成有一排插座信号接口,其分别与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均包括有一竖直基板、一自该竖直基板的前端折弯延伸形成的两个弹性夹片、以及自该竖直基板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尾端;其中该竖直基板固定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中;这两个弹性夹片伸入对应的插座电源接口中,而该尾端则伸出该电源基座的后表面。每一插座信号端子均括有一水平基板、一自该水平基板的前端水平延伸形成的叉状头部、以及自该水平基板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尾端;其中该水平基板安装于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中,该叉状头部伸入对应的插座信号接口中,而该尾端则伸出该信号基座的后表面。
[00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电源基座的底面还形成一面积较大的凹陷空间,于该凹陷空间的两侧对称形成有燕尾槽的结构。在该信号基座的上表面还形成一固定凸块,该固定凸块能够容纳于该电源插座本体的凹陷空间内并与该燕尾槽配合。
[0013]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具有上述插头连接器及上述插座连接器,在该插头连接器与该插座连接器对接时,该插座连接器的电源对接体与信号对接体分别插入该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电源接口与插头信号接口中,而该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电源端子及插头信号端子则分别插入该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电源接口与插座信号接口内;并且该插头电源端子的竖直片状对接头插入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的两个弹性夹片之间,而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则插入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的叉状头部之中。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通过设置两个上下叠加的信号接口与电源接口,从而形成紧凑型的连接器构造,可以节省电路板的边缘空间,使得电路板的边缘能够安装更多数量的其它类型或同类型的连接器接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插头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2]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平面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6]插头连接器I插头本体10
[0027]对接部100安装部101
[0028]插头电源接口 102插头信号接口 103
[0029]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104
[0030]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105
[0031]顶壁106侧壁107
[0032]槽道108凸起109
[0033]插头电源?而子 12对接头120
[0034]尾端121连接部122
[0035]倒刺123插头信号端子 14
[0036]头部140尾部141
[0037]固定部142水平宽部143
[0038]竖直宽部144固定座16
[0039]底板160侧板161
[0040]后板162肋条163
[0041]凹口164通孔165
[0042]插座连接器2插座本体20
[0043]插座电源端子 22竖直基板220
[0044]弹性夹片221尾端222、242
[0045]插座信号端子 24水平基板240
[0046]叉状头部 241电源插座本体26
[0047]电源基座 261电源对接体262
[0048]插座电源接口 264凹陷空间265
[0049]燕尾槽 266信号插座本体28
[0050]信号基座 281信号对接体282
[0051]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263
[0052]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283
[0053]插座信号接口 284固定凸块285
[0054]第一电路板3第二电路板4
[0055]电连接器组合 5。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57]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分解图;以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插头本体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8]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为直角型连接器,其插接方向平行于电路板(如图10所示第一电路板3),其具有混合型接口,具备电源与信号传输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包括有一插头本体10、一排插头电源端子12、一排插头信号端子14、以及一固定座16。
[0059]如图1至图4所示,该插头本体10呈直立状,其具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100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101,该对接部100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部101的底面,该对接部100的底面呈开放式。
[0060]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对接部100的前表面上形成一排结构相同的竖直状的插头电源接口 102,以及一个位于这一排插头电源接口 102下方并且其底部呈开放式的水平状的插头信号接口 103,这一排插头电源接口 102与插头信号接口 103向后延伸至安装部101。该插头电源接口 102与该插头信号接口 103形成上下叠加的结构。
[0061]在本实施例中,这一排插头电源接口 102的数量是三个,且这三个插头电源接口102的结构相同。该插头信号接口 103位于这三个插头电源接口 102的下方。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能以插头电源接口 102的数量来限定其范围。
[0062]如图3和图4所示,在该安装部101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安装部101的后表面与底面的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104,用来收容插头电源端子12。该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104与对应的插头电源接口 102相连通。在该安装部101上还形成有一排位于其底面并与该插头信号接口 103相连通的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105,用来收容插头信号端子14。
[0063]在本实施例中,这一排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104的数量是三个,而这一排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105的数量是六个。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能以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104和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105的数量来限定其范围。
[0064]如图5所示,在该插头本体10上的该插头信号接口 103的底部为开放式结构。详细来讲,该插头信号接口 103具有一顶壁106和两相对侧壁107,但没有底部。于这两个侧壁107上各设置有一细长型的槽道108和一凸起109。
[0065]如图2和图4所示,该固定座16呈抽屉状,其安装并固定于该插头本体10的对接部100的底面,用来封闭该插头信号接口 103的底部,并且同时固定该插头信号端子14。详细地,该固定座16具有一底板160、两相对的侧板161及一后板162,于这两侧板161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与该插头本体10上的槽道108相对应的肋条163,而于这两侧板161上还各设置有一与该插头本体10上的凸起109相对应的凹口 164 ;于该后板162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后板162的前后表面的通孔165,以供插头信号端子14穿过并固定插头信号端子14。当该固定座16安装于该插头本体10上时,该固定座16的底板160封闭该插头信号接口 103的底部,侧板161上的肋条163卡合于该插头本体10的槽道108中,而该插头本体10上的凸起109则嵌入该侧板161上的凹口 164中。此时,该固定座16的后板162贴靠在位于安装部101上的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105处,用以固定插头信号端子14。
[0066]请参照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这一排插头电源端子12包括三根插头电源端子12,每一插头电源端子12均可以安装于该插头本体10的对应的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104中。该插头电源端子12是一个竖直片体,其包括有一向前水平延伸的竖直片状对接头120、一垂直于该对接头120的向下延伸的尾端121及一连接该对接头120与该尾端121的L型竖直片状连接部122。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头电源端子12的尾端121是由若干针状插脚组成,于该连接部122的上下边缘均形成有倒刺123。
[0067]当插头电源端子12安装于该插头本体10上时,每一插头电源端子12的对接头120均穿过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104而伸入该插头本体10的插头电源接口 102内(如图1所示),连接部122通过倒刺123结构而固定于该插头本体10的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104,而尾端121则伸出该插头本体10的安装部101的底面,以备与电路板上的电源接点连接。
[0068]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这一排插头信号端子14包括有两根插头信号端子14,每一插头信号端子14均可以固定安装于该插头本体10的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105中,每一插头信号端子14均具有一水平延伸的头部140、一垂直于头部140向下竖直延伸的尾部141、及一连接该头部140与该尾部141的L型固定部142,其中在该固定部142上形成有一位于水平方向的水平宽部143及一位于竖直方向的竖直宽部144。在组装时,该插头信号端子14的头部140插入该固定座16的通孔165中,而其水平宽部143固定于该通孔165中,然后该插头信号端子14与该固定座16 —起安装于该插头本体10上;此时该插头信号端子14的竖直宽部144会从该插头本体10的安装部101的底面进入并卡固于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105中,而其尾部141会伸出该插头本体10的安装部101的底面。
[0069]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包括有两根插头信号端子14,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调整插头信号端子14的数量,因此不能以插头信号端子14的数量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70]请参照图6至图9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的分解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9为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的分解图。
[0071]如图6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为一种直立型的插座连接器2,其插接方向垂直于电路板(如图10所示第二电路板4),具有混合型接口,具备电源与信号传输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包括有一插座本体20、一排插座电源端子22及一排插座信号端子24。
[0072]如图6至图9所示,该插座本体20包括一电源插座本体26及一安装于该电源插座本体26下方的信号插座本体28,其中该电源插座本体26与该信号插座本体28呈上下层叠状并且连接在一起。
[0073]如图7和图9所不,该电源插座本体26包括有一电源基座261与一排结构相同的竖直状的电源对接体262,其中这一排电源对接体262是自该电源基座261的前表面向前平行凸伸而成。在该电源基座261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电源基座261的前表面与后表面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263,用来收容插座电源端子22。每个电源对接体262的前表面上各形成有一竖直状的插座电源接口 264,其向后延伸至该电源基座261,并分别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263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这一排插座电源接口 264与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263的数量都是三个,且每个插座电源接口 264的结构相同。此外,如图7所示,在该电源基座261的底面还形成一面积较大的凹陷空间265,于该凹陷空间265的两侧对称形成有燕尾槽266的结构。
[0074]如图7和图9所不,该信号插座本体28包括有一扁平的信号基座281与一个扁平的水平状的信号对接体282,该信号对接体282是自该信号基座281的前表面向前水平凸伸。在该信号基座281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信号基座281的前表面与后表面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283,用来收容插座信号端子24。而在该信号对接体282的前表面上则形成有一排插座信号接口 284,其向后延伸至该信号基座281,并分别与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283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这一排插座信号接口 284与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283的数量都是六个。此外,如图9所示,在该信号基座281的上表面还形成一固定凸块285。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是通过将该固定凸块285容纳于该电源插座本体26的凹陷空间265内并与该燕尾槽266配合,从而将该信号插座本体28叠置并固定于该电源插座本体26的下方。
[0075]如图7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的这一排插座电源端子22包括三根插座电源端子22,每一插座电源端子22均可以安装于该电源插座本体26的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263中。该插座电源端子22包括有一竖直基板220、一自该竖直基板220的前端折弯延伸形成的两个弹性夹片221、以及自该竖直基板220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尾端222。其中,该竖直基板220固定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263中;这两个弹性夹片221伸入对应的插座电源接口 264中,以待与插头连接器I的插头电源端子12相对接;而该尾端221则伸出该电源基座261的后表面,以待与电路板连接。
[0076]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座电源端子22的尾端222是由一排针眼状的插脚组成的,其能够以压接的方式固定至电路板的电性导接孔中,从而与电路板上的电源接点相连通。
[0077]如图7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2的这一排插座信号端子24包括二根插座信号端子24,每一插座信号端子24均可以安装于该信号插座本体28的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283中。该插座信号端子24包括有一水平基板240、一自该水平基板240的前端水平延伸形成的叉状头部241、以及自该水平基板240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尾端242。其中,该水平基板240安装于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283中,而叉状头部241则伸入对应的插座信号接口 284中,以待与插头连接器I的插头信号端子14相对接;而该尾端242则伸出该信号基座281的后表面,以待与电路板连接。
[0078]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插座信号端子24的尾端242均是一种呈针眼状的插脚。
[0079]请参照图10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5,包括平行安装于第一电路板3上的插头连接器I及垂直安装于第二电路板4上的插座连接器2。其中该插头连接器I结构可参照图1至图4所示,而该插座连接器2的结构则可参照图6至图9所示。当该插头连接器I与该插座连接器2对接时,该插座连接器2的电源对接体262与信号对接体282分别插入该插头连接器I的插头电源接口 102与插头信号接口 103中,而该插头连接器I的插头电源端子12及插头信号端子14则分别插入该插座连接器2的插座电源接口 264与插座信号接口 284内。详细地,插头电源端子12的竖直片状对接头120会插入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22的两个弹性夹片221之间,而插头信号端子14的头部140则插入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24的叉状头部241之中。通过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插头电源端子12及插头信号端子14分别与插座电源端子22及插座信号端子24形成电性连接。
[008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与插座连接器2将电源接口 102、264和信号接口 103、284设置成上下叠加的式样,从而构成更加紧凑的结构,进一步节省电路板的边缘空间,使得电路板的边缘能够安装更多数量的其它类型或同类型的连接器接口。
【权利要求】
1.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有一插头本体、一固定座、一排插头电源端子及一排插头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 该插头本体呈直立状,其具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该对接部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部的底面;在该对接部的前表面上形成一排结构相同的平行的竖直状插头电源接口,以及一个与这一排插头电源接口形成上下叠加结构的水平状插头信号接口,其中该插头信号接口的底部呈开放式,该插头信号接口具有一顶壁和两相对侧壁;在该安装部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安装部的后表面与底面的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对应的插头电源端子;该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与对应的该插头电源接口相连通;在该安装部上还形成有一排位于其底面并与该插头信号接口相连通的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 该固定座呈抽屉状,该固定座具有一底板、两相对的侧板及一后板,该固定座安装并固定于该插头本体的对接部的底面,用来封闭该插头信号接口的底部,并且能够用来固定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 每一插头电源端子均是一个竖直片体,其包括有一向前水平延伸的竖直片状对接头、一垂直于该对接头的向下延伸的尾端、以及一连接该对接头与该尾端的L型竖直片状连接部;其中该对接头穿过该插头本体的对应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而伸入对应的插头电源接口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插头本体的插头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中,而该尾端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底面;以及 每一插头信号端子均具有一水平延伸的头部、一垂直于该头部向下竖直延伸的尾部、及一连接该头部与该尾部的L型固定部,其中该头部伸入该插头本体的插头信号接口内,该L型固定部的一部分固定于该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中,另一部分固定于该固定座上,而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尾部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的底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插头信号接口的两个侧壁上各设置有一细长型的槽道和一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固定座的两侧板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与该插头本体上的槽道相对应的肋条,而于这两侧板上还各设置有一与该插头本体上的凸起相对应的凹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固定座的后板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后板的前后表面的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固定部上形成有一位于水平方向的水平宽部及一位于竖直方向的竖直宽部,其中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穿过该固定座的通孔伸入该插头信号接口内,该水平宽部固定于该通孔中,而该竖直宽部则卡固于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收容通道中。
6.—种插座连接器,包括有一插座本体、一排插座电源端子及一排插座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 该插座本体包括一电源插座本体及一安装于该电源插座本体下方的信号插座本体,其中该电源插座本体与该信号插座本体呈上下层叠状并且连接在一起; 该电源插座本体包括有一电源基座、以及一排结构相同的竖直状的电源对接体,其中这一排电源对接体是自该电源基座的前表面向前平行凸伸而成;在该电源基座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电源基座的前后表面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在每个电源对接体的前表面上各形成有一结构相同的竖直状的插座电源接口,其分别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 该信号插座本体包括有一扁平的信号基座、以及一个扁平的水平状的信号对接体,该信号对接体是自该信号基座的前表面向前水平凸伸;在该信号基座上形成有一排贯穿该信号基座的前后表面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而在该信号对接体的前表面上则形成有一排插座信号接口,其分别与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 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均包括有一竖直基板、一自该竖直基板的前端折弯延伸形成的两个弹性夹片、以及自该竖直基板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尾端;其中该竖直基板固定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中;这两个弹性夹片伸入对应的插座电源接口中,而该尾端则伸出该电源基座的后表面;以及 每一插座信号端子均括有一水平基板、一自该水平基板的前端水平延伸形成的叉状头部、以及自该水平基板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尾端;其中该水平基板安装于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收容通道中,该叉状头部伸入对应的插座信号接口中,而该尾端则伸出该信号基座的后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电源基座的底面还形成一面积较大的凹陷空间,于该凹陷空间的两侧对称形成有燕尾槽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信号基座的上表面还形成一固定凸块,该固定凸块能够容纳于该电源插座本体的凹陷空间内并与该燕尾槽配合。
9.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组合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头连接器、以及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中在该插头连接器与该插座连接器对接时,该插座连接器的电源对接体与信号对接体分别插入该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电源接口与插头信号接口中,而该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电源端子及插头信号端子则分别插入该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电源接口与插座信号接口内;并且该插头电源端子的竖直片状对接头插入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的两个弹性夹片之间,而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则插入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的叉状头部之中。
【文档编号】H01R13/20GK204216351SQ201420588179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3日
【发明者】陈信智 申请人: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