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元的加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160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电池单元的加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沿呈扁平形状的电池单元的厚度方向对该电池单元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对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所用的电池单元,例如将发电元件与电解液一同封入由层压膜形成的外壳体的内部,沿厚度方向呈较薄的扁平形状,并自该外壳体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导出正负端子。在制造该种电池单元时,以一边排出外壳体的内部的气体一边良好地使电解液浸透的方式进行沿规定的厚度方向对电池单元进行加压的工序。

另外,作为与这样的电池单元的加压作业相类似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示了对液晶面板所用的单元进行加压的技术。

已知有如下技术:在进行电池单元的加压时,沿厚度方向将电池单元和恒定宽度的隔离件交替地配置于加压装置(加压箱),通过自两侧沿厚度方向对这些多个电池单元和隔离件的整体施加压力,从而对多个单元同时进行加压。

在此,于在将电池单元插入加压装置并加压、固定了的状态下进行充电的情况下,通过将电池单元的端子连接于充放电装置的卡盘部,从而进行充电。因此,多个单元之间的间隔需要为与卡盘部相同的间隔。

另一方面,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用的电池单元中,由于根据搭载的车种其容量有所不同等,所以电池单元的厚度不是一种。在此,如上所述在自两侧对交替配置的多个电池单元和隔离件的整体进行加压的以往的加压装置中,由于根据电池单元的厚度的不同,相邻的电池单元间的间隔不同,所以加压状态下的整体的尺寸发生变化。因此,与充放电装置的卡盘部的位置发生偏移,无法进行充放电。因而,需要根据每一厚度不同的电池单元的种类来准备不同的分类装置,随之而来,需要额外的箱的整理区域,存在制造成本以及工厂所需的面积增大、生产率下降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465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应对厚度不同的多种电池单元的新的加压装置。即本发明是用于对多个电池单元沿厚度方向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在该电池单元中,发电元件与电解液一同封入由层压膜形成的外壳体的内部,并且该电池单元沿上述厚度方向呈较薄的扁平形状,该加压装置包括:壳体,其收容上述多个电池单元;多个隔离件,其沿上述厚度方向并列多个且被上述壳体支承,该多个隔离件呈与封入到内部的工作流体的流体压力相对应能够至少沿上述厚度方向伸缩的袋状;以及压力供给通路,其自流体压力源向上述多个隔离件供给流体。

并且,在降低上述隔离件内的流体压力而使上述隔离件呈收缩的状态下,在相邻的隔离件之间,确保比上述电池单元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要大的间隙。另一方面,在提高上述隔离件内的流体压力而使上述隔离件膨胀的状态下,构成为沿上述厚度方向对配置于相邻的隔离件之间的上述电池单元进行加压。

根据本发明,构成为,通过使与电池单元交替配置的隔离件膨胀而对电池单元进行加压,因此,无论作为对象的电池单元的厚度如何,电池单元相对于加压装置的壳体的位置(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能够位于相同位置。由此,对于厚度不同的各种型式的电池单元,能够不发生例如与充放电装置的卡盘部之间的错位等,使用相同的加压装置进行电池单元的加压。因而,由于不必针对每一厚度不同的电池单元的型式单独地准备加压装置,所以能够抑制成本并且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被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加压装置加压的电池单元的膜外壳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膜外壳电池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加压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上述加压装置的侧视图。

图5的(A)是表示上述加压装置的隔离件的主视图,并且图5的(B)是表示上述加压装置的隔离件的侧视图。

图6的(A)是表示上述隔离件的收缩状态的沿图4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并且图6的(B)是表示上述隔离件的膨胀状态的沿图4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的(A)是表示相同的上述隔离件的收缩状态的沿图3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并且图7的(B)是表示相同的上述隔离件的膨胀状态的沿图3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加压面的表面设有细微的凹凸的变形例的隔离件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具有单元支承部的变形例的隔离件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沿图9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1是以将具有单元支承部的隔离件与厚度薄的电池单元相组合的状态表示的从上面所看到的收缩状态下的说明图。

图12是相同的膨胀状态下的说明图。

图13是以将具有单元支承部的隔离件与厚度厚的电池单元相组合的状态表示的从上面所看到的收缩状态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加压装置的第2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5是上述加压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较长地设定第2实施例的壳体的有效长度L时的说明图。

图17是较短地设定第2实施例的壳体的有效长度L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作为被进行加压的电池单元的一个例子的膜外壳电池。该膜外壳电池1例如为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扁平的长方形的外观形状,且在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端缘具备由导电性金属箔形成的薄板状的一对端子2、3。该膜外壳电池1是将呈长方形的电极层叠体4与电解液一同收容于由层压膜形成的外壳体5的内部而成的。作为发电元件的上述电极层叠体4由隔着隔膜8交替地层叠的多个正极板6以及负极板7构成。多个正极板6接合于正极端子2,同样地,多个负极板7接合于负极端子3。正极板6是在由铝箔等金属箔形成的正极集电体6a的两面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6b而成的,同样地负极板7是在由铜箔等金属箔形成的负极集电体7a的两面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7b而成的。

外壳体5成为配置于电极层叠体4的下表面侧的1张层压膜和配置于上表面侧的另1张层压膜的两张构造,使这两张层压膜的周围的4边重合,并沿着其周缘相互热熔接。以这样方式热熔接后的4边的周缘部5a呈薄片状,与此相对,收容有电极层叠体4的中央部分5b具有相对较厚的一定程度的厚度。位于呈长方形的膜外壳电池1的短边侧的一对端子2、3在热熔接层压膜时通过层压膜的接合面向外部引出。

另外,在图示例中,虽在同一侧的端缘并列配置一对端子2、3,但也能够是在一侧的端缘配置正极端子2,且在另一侧的端缘配置负极端子3。

作为上述膜外壳电池1的制造顺序,如下所述。首先,在层叠工序中,依次层叠正极板6、负极板7以及隔膜8,且利用点焊安装端子2、3从而构成电极层叠体4。接着,利用成为外壳体5的层压膜覆盖该电极层叠体4,留下一边而将周围的3边热熔接。接着,通过开口的一边向外壳体5的内部注入、填充电解液,之后,将开口的一边热熔接从而使外壳体5成为密闭状态。由此由于完成膜外壳电池1,之后,经过充电、后述的加压、时效(日文:エージング)以及电压检查等工序,出厂。

图3以及图4表示成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加压装置10的第1实施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的膜外壳电池1称为电池单元1。该加压装置10包括:壳体11,其收容多个电池单元1;多个隔离件12,其沿电池单元1的厚度方向P隔开规定的等间隔地固定于壳体11,且呈与作为封入内部的工作流体的气体的气体压力(流体压力)相对应至少沿上述厚度方向P能够伸缩的袋状。并且,作为能够调整多个隔离件12内的气体压力的流体压力源,在壳体11的外部具备气体设备13。

壳体11具有:基板14,其呈作为用于由输送机进行搬送的摩擦面的平坦的矩形的板状;一对固定板15,其竖立设置于该基板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多个隔离件12隔开规定的相等间隔地配置于该一对固定板15之间。

由于固定板15在多个电池单元1被加压时受到其整体的载荷,所以比隔离件12要厚,且牢固地固定于基板14。

在固定板15的四角固定有架设于两固定板15之间的引导轴16,各隔离件12以能够沿厚度方向P滑动的方式被这些引导轴16支承。在该引导轴16处,圆筒状的衬套17插入各隔离件12之间,以使相邻的隔离件12之间的间距恒定。即,衬套17与隔离件12以相互接触的状态交替地配置于引导轴16上,其整体被两侧的固定板15夹持。由此,多个隔离件12隔开相等间隔地固定于一对固定板15之间。另外,也可以以使各隔离件12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直接地固定于壳体11。

另外,在壳体11的侧部配置有与引导轴16平行地延伸的气体配管22作为压力供给通路,如后所述,利用该气体配管22自气体设备13向各隔离件12供给气体。在气体配管22的基端设置有止回阀29,该止回阀29防止导入到隔离件12的气体的逆流,借助可装卸地连接于该止回阀29的接头30,气体配管22连接于气体设备13。另外,止回阀29通过卡合未图示的打开治具而被打开,从而能够进行自隔离件12的抽气。

也如图5所示,隔离件12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的面分别呈平坦的形状,这些平坦的面作为沿厚度方向P对电池单元1的两侧面进行加压的加压面18而发挥功能。该隔离件12能够沿厚度方向膨胀、收缩,并且,使用即使反复使用也难以保持伸长的状态的材料。例如,作为隔离件12的材料,使用至少在加压面18的部分含有布纤维的橡胶片。

另外,隔离件12呈气体能够导入到其内部的袋状的形状,在该示例中,呈将两张橡胶片在周缘部19相互接合而成的形状。在周缘部19的四角形成有供上述引导轴16可滑动地插入的贯通孔20。另外,周缘部19可以构成为提高橡胶自身的硬度而具有刚性的板状,或者也可以是将橡胶片安装于由硬质合成树脂、金属构成的其他的矩形的框。在隔离件12的在安装于壳体11的状态下朝向侧方的短边侧的周缘部19设置有能够导入、排出内部的气体的气体导入口21。

如图6所示,隔离件12的气体导入口21借助气体配管22连接于上述的气体设备13。在气体配管22与气体导入口21之间的连接部安装有气体配管连接用的接头23。经由该气体配管22,利用气体设备13进行隔离件12内的气体的供给、排出。在此,气体配管22为沿厚度方向P延伸的中空形状,固定于壳体11,并且多个隔离件12隔开规定的相等间隔地连接于气体配管22。另外,气体配管22也可以设于壳体11的下表面侧例如基板14的内部。

另外,如图7所示,在隔离件12的下缘部即与电池单元1要插入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的缘部设有下引导框25,该下引导框25形成有用于收容电池单元1的周缘部的凹部26。

另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隔离件12的上缘部即插入电池单元1的一侧的缘部附加地设有朝向电池单元1的反插入方向(即上方)顶端变窄的截面锥状的上引导框24。利用该上引导框24,在电池单元1的周缘部5a(层压熔接部)弯折的情况下,电池单元1也不会钩挂在隔离件12而利用隔离件12之间的间隙27容易地插入。

接着,利用图6以及图7说明使用这样的加压装置10的加压作业。

首先,进行电池单元1向壳体11的插入。在将电池单元1插入壳体11时,不向隔离件12内供给气体,而如图6的(A)以及图7的(A)所示,使隔离件12保持收缩的状态。由此,在相邻的隔离件12之间确保大于电池单元1的厚度方向P的尺寸的间隙27,从而能够利用机械手等将电池单元1容易地插入。插入后,将壳体11向加压工序搬送。一旦壳体11到达规定的加压工序,首先,利用接头30连接气体设备13与气体配管22。

在加压工序中,在插入有电池单元1的状态下,向各隔离件12供给气体,如图6的(B)以及图7的(B)所示,使隔离件12内的气体压力上升而使隔离件12呈膨胀的状态。由此,配置于相邻的隔离件12之间的电池单元1沿厚度方向被加压。电池单元1的加压一旦完成,停止气体设备13,从止回阀29取下接头30。取下接头30后,也利用止回阀29保持加压状态。

将壳体11向接下来的充电工序搬送,在这样的加压状态下进行规定的充电。之后,壳体11保持于加压状态并被向未图示的收纳支架搬送,进行例如数日的时效。

在时效结束而从壳体11取出电池单元1时,打开止回阀29排出气体,再次使隔离件12收缩。由此,相邻的隔离件12的间隙27变得大于电池单元1的厚度,所以能够利用机械手等容易地从加压装置10拔出电池单元1。

在以上的本实施例中,构成为通过使与电池单元1交替配置的隔离件12膨胀而对电池单元1进行加压,所以无论作为对象的电池单元1的厚度如何,各电池单元1相对于壳体11的位置(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乃至端子2、3的位置)都能始终位于相同位置。由此,对于厚度不同的各种型式的电池单元1,例如与充放电装置的卡盘部不发生错位等,而能够利用相同的加压装置进行电池单元1的加压。即,能够利用相同的加压装置10(换言之,相同的壳体11)来应对厚度不同的各种型式的电池单元1。

另外,在上述加压装置10中,基本上将所有相同型式(相同厚度)的多个电池单元1收容于1个壳体11,但对于上述第1实施例的加压装置10的壳体11,由于多个隔离件12隔开相等间隔地固定于壳体11,所以即便假如多个电池单元1中的一部分是厚度不同的电池单元,也能够保持等间隔的状态对电池单元1进行期望的加压。

接着,图8示出了使上述隔离件12的加压面18的表面成为粗糙面的变形例。例如,在由含有布纤维的橡胶片等形成的加压面18的表面设有细微的凹凸,防止由于隔离件12的加压导致的与电池单元1的粘贴。即,由于电池单元1的外壳体5由光滑的层压膜形成,所以如果由例如橡胶片形成的隔离件12的加压面18为没有凹凸的平滑面,那么在加压时可能会相互粘贴。通过如本实施例那样将加压面18形成为细微的凹凸面即粗糙面,从而抑制粘贴。

在图示例中,通过排列许多球面状的微小突起而形成凹凸面,但相反地也可以排列许多微小的凹部。用于形成粗糙面的微小的凹凸可以等间隔地规则地排列,或者也可以不规则地排列,此外,只要是形成有格子状的凹凸、不规则的褶皱图案等能够抑制与层压膜发生粘贴的粗糙面,任何形状都可以。但是,如果各个凹凸的大小、差异过大,那么在利用隔离件12的膨胀而对电池单元1进行加压时,加压面18的凹凸会转印到层压膜,从电池单元1的品质上来讲是不优选的。因而,期望的是设为能够在抑制粘贴的同时不会发生向层压膜的转印的程度的充分微细的凹凸。

接着,基于图9~图13,说明隔离件12的其他的变形例。如上所述在将相同的壳体11用于厚度不同的各种型式的电池单元1的情况下,在隔离件12的收缩状态下各隔离件12之间所确保的间隙27是对应于所设想的型式的电池单元1中最大厚度的电池单元1而设定的。因此,相反地对于厚度小的电池单元1来说,厚度方向P上的余量过大,在插入到隔离件12间的加压前的阶段或者在取出前的压力释放阶段,电池单元1可能会向厚度方向P的一侧倒下而倾斜。

图9以及图10所示的隔离件12设为能够抑制电池单元1在这样的间隙27内倒下或倾斜。具体而言,该隔离件12由矩形的框31和橡胶片32构成,该框31构成周缘部19;利用该框31接合、保持橡胶片32的周缘而呈两张贴合的袋状,向框31的矩形的开口部36内暴露的橡胶片32构成加压面18。该开口部36的大小即加压面18的大小设定为比收容有电池单元1的电极层叠体4的中央部分5b的投影面稍大的程度。

框31由硬质合成树脂形成为具有上述的开口部36的矩形的板状,在四角分别具有向侧方突出的突起片33,在各突起片33形成有所述引导轴16用的贯通孔20。另外,上方的一对突起片33上的贯通孔20一体地具有兼作为所述衬套17的圆筒部34。此外虽然未详细图示,框31由主体部31A和保持件31B这两个构件构成,该主体部31A一体地具有突起片33;该保持件31B呈沿开口部36的周围的宽度较窄的框状,于在两者之间夹持有橡胶片32的基础上,利用多个铆钉35或螺钉相互结合为一体。另外,如所述那样能够使用含有布纤维的橡胶片、将表面设为粗糙面的橡胶片。

如图9所示,考虑到电池单元1中的端子2、3的突出方向,框31为左右非对称,与左侧的端缘31a和开口部36之间的间隔相比较,右侧的端缘31b和开口部36之间的间隔较大。将气体导入呈袋状的橡胶片32的内部或者排出的气体导入口21设于图9的左侧的端缘31a。

并且,自框31的正反面分别沿厚度方向P突出的单元支承部37、38、39在隔离件12的宽度方向的3个部位形成于该框31。具体而言,沿着图9的左侧的端缘31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单元支承部37,此外沿着右侧的端缘31b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单元支承部39,进而,在右侧的端缘31b和开口部36之间,形成有与单元支承部39平行地延伸的单元支承部38。这些单元支承部37、38、39的从图10所示的方向看到的形状均呈实质上相同的形状,呈沿着上下方向即电池单元1的插入方向的细长的壁状或者肋状。并且,其上端部37a、38a、39a形成为朝着上方顶端变窄的锥形状。

另外,在框31的正反两面分别设置有3个单元支承部37、38、39,图10表示位于背靠背的位置的正反的一对单元支承部39。

图11表示从壳体11的上方观察将厚度较小的电池单元1插入到如上所述具备单元支承部37、38、39的多个隔离件12之间时的状态。另外,隔离件12处于收缩状态。如该图11所示,在将电池单元1插入到隔离件12之间时,位于开口部36的两侧的两个单元支承部37、38与电池单元1的外壳体5的周缘部5a即层压膜的热熔接部分相对。相邻的两个隔离件12的单元支承部37、38相互不接触,而在两者之间保持有使外壳体5的周缘部5a可容易地插入的程度的间隔。该单元支承部37、38之间的间隔小于单元支承部37、38以外的部分处的两个隔离件12之间的间隙27,因而,即使是中央部分5b的厚度较小的电池单元1,间隙27内的倒下或倾斜也会被抑制。即,如果电池单元1欲倒下,那么外壳体5的周缘部5a与单元支承部37、38相抵接,于是该倾斜被限制。

另外,如图11所示,位于与开口部36分开的位置的另一单元支承部39与自电池单元1的外壳体5引出的端子2、3相对。因而,从两侧对由金属箔构成的端子2、3的位置进行限制。另外,该单元支承部39相当于「第2单元支承部」。

在此,在上述实施例中,单元支承部37、38、39沿上下方向连续地形成为肋状,并且其上端部37a、38a、39a为锥状的斜面。因而,在电池单元1插入时,外壳体5的周缘部5a以及端子2、3被顺畅地引导,且被可靠地插入彼此相对的一对隔离件12的单元支承部37、38、39之间。并且,可靠地防止插入时的端子2、3的变形等。

图12表示在以上述的方式插入后使隔离件12膨胀时的状态。如图所示,位于单元支承部37、38、39的内侧的橡胶片32(加压面18)膨胀,并对电池单元1的中央部分5b(收容有电极层叠体4的部分)进行加压。此时,由于单元支承部37、38、39设于隔离件12的未膨胀的周缘部19即框31,所以没发生任何位移。

图13表示将厚度较大的电池单元1插入到上述的隔离件12之间时的状态。这样,即使对于中央部分5b的厚度大的电池单元1,由于单元支承部37、38、39与外壳体5的比电极层叠体4靠外侧的周缘部5a以及端子2、3相对,所以在插入时不会成为障碍。

这样,根据使用有具备单元支承部37、38、39的隔离件12的加压装置10,即使是厚度小的电池单元1,在隔离件12间的倒下或倾斜也被限制,所以对电池单元1的插入、取出没有造成任何障碍。因而,即使是相同的壳体11,也能够应对厚度上有很大不同的各种型式的电池单元1。

接着,基于图14~图17,说明本发明的加压装置100的第2实施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点,省略对与第1实施例相比基本没有改变的部分的说明。

该第2实施例的加压装置100的壳体110包括:基板140、竖立设置于该基板140的两端部的一对固定板151、152以及位于这一对固定板151、152之间的可动板153。并且,在一侧的固定板151与可动板153之间,沿厚度方向P并列地配置多个隔离件12。

在固定板151、152的四角固定有架设于两固定板151、152之间的引导轴160,各隔离件12被这些引导轴160支承成能够沿厚度方向P滑动。各个隔离件12自身相比于图5所示的第1实施例并没有特别地改变,也能够形成为图8~图10所示的结构。

由于可动板153的四角的贯通孔154分别可滑动地嵌合于引导轴160,所以可动板153被4根引导轴160支承成能够沿厚度方向P滑动。该可动板153在电池单元1被加压时受到其整体的载荷,且与固定板151、152同样地构成为较厚。在该可动板153和与该可动板153相邻的固定板152之间,设有用于使可动板153沿厚度方向P移动的滚珠丝杠机构155。

上述滚珠丝杠机构155由设于固定板152的中心部的螺母部(未图示)以及贯通该螺母部沿厚度方向P延伸的丝杠155a构成,丝杠155的顶端旋转自如地连接于可动板153的中心部。因而,通过从外部旋转操作丝杠155a,从而可动板153沿引导轴160在厚度方向P上移动。由此,固定板151与可动板153之间的间隔L、即多个隔离件12并列地配置的壳体110的有效长度L发生变化。

另外,在支承多个隔离件12的引导轴160上,在各隔离件12之间,分别插入有圆筒状的衬套170。考虑到将上述有效长度L设为最小的状态,该衬套170的轴长(即厚度方向P的长度)形成得较短,因而,在有效长度L比最小长度长的状态下,对于相邻的一对隔离件12,该衬套170成为与至少一者分开的状态。另外,该衬套170也能够与隔离件12形成为一体。

并且,螺旋弹簧171嵌插于各个衬套170的周围,其两端分别压接于隔离件12。即,螺旋弹簧171在沿扩大相邻的两个隔离件12之间的间隙27的方向起作用即作为所谓压缩螺旋弹簧的适当的压缩状态下,分别配置于两个隔离件12之间。另外,也能够省略衬套170,构成为由引导轴160的周围支承螺旋弹簧171。另外,为了可靠地确保隔离件12之间的间隙27,期望在全部4根引导轴160上设置螺旋弹簧171,但由于电池单元1从上方插入壳体110,所以对于下方的2根引导轴160,也能够省略螺旋弹簧171。

沿厚度方向P延伸的气体配管220配置于壳体110的侧部,该气体配管220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连接于各个隔离件12。该气体配管220在其基端具有止回阀29,如所述的那样,在规定的工序中借助接头30连接于外部的气体设备13,进行气体的导入、排出。另外,在该第2实施例中,由于伴随着有效长度L的变更隔离件12沿厚度方向P移动,所以为了容许该移动,作为气体配管220,使用了具有挠性的管。

接着,参照图16以及图17,说明上述第2实施例的作用。该第2实施例的加压装置100通过替换电池单元1的生产线中的部分设备等来应对有效长度L的差异。例如,同时连接于多个电池单元1的各个端子2、3的设备侧的多个端子的间距(沿着厚度方向P的端子之间的距离)能够在某设备中相对较短,而在某设备中相对较长。

例如,在工序中的某设备中,在需要较长的有效长度L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电池单元1的插入前的阶段(隔离件12为收缩状态),可动板153被定位于离固定板152较近的位置。由于配设于相邻的两个隔离件12之间的螺旋弹簧171均具有相同的弹簧力,所以利用沿引导轴160串联地配置的多个螺旋弹簧171的平衡,产生于各隔离件12之间的间隙27变得均等。即,在此时的有效长度L中,多个隔离件12位于等间隔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与所述第1实施例同样地,将多个电池单元1分别插入隔离件12之间,并且通过使各隔离件12膨胀,从而能够进行加压。另外,由于插入1个壳体110的多个电池单元1具有基本相同的厚度,所以在加压状态下,各电池单元1的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

另外,在其他的设备中,在需要更短的有效长度L的情况下,在电池单元1的插入前的阶段(隔离件12为收缩状态),通过从外部驱动滚珠丝杠机构155的丝杠155a而使丝杠155a旋转,如图17所示,可动板153被定位于与固定板152分开的位置。此时,也利用沿引导轴160串联地配置的多个螺旋弹簧171的平衡,产生于各隔离件12之间的间隙27变得均等。即,在被调整得较短的有效长度L中,多个隔离件12位于等间隔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同样地,将多个电池单元1分别插入隔离件12之间,并且通过使各隔离件12膨胀,从而能够进行加压。由于多个电池单元1具有基本相同的厚度,所以在加压状态下,各电池单元1的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

这样地,第2实施例的加压装置100中的壳体110在例如部分设备要求不同的有效长度L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可动板153的位置调整来容易地应对。当然,在每条生产线所需的有效长度L不同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同一壳体110来应对所有的生产线。

另外,利用以上述的方式串联地配置的弹簧而隔开相等间隔地保持多个隔离件12的结构也能够同样适用于如第1实施例那样的有效长度L不变的壳体11。即,也可以是,代替第1实施例的衬套17,而如第2实施例那样地夹设螺旋弹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