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ESD元件的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7776发布日期:2020-03-27 19:1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具有ESD元件的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具有由晶体管构成的esd元件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虽然与ic的功能无关但是可靠性上不能没有的就是esd元件。这是静电放电元件,是以ic不会因静电而破坏的方式使静电放电的元件。

因此,作为必要条件,esd元件自身不会因静电而热破坏,在静电进入内部电路之前迅速抽出电荷,从而保护内部电路。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对esd元件特性要求抑制局部的发热,且驱动能力高。

作为代表的esd保护电路,能举出如图8(a)~(c)所示那样的nmos晶体管。在此(a)为俯视图、(b)为线段a-a’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此nmos晶体管的栅极电极1~6和n+源极11经由布线17而与具有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的vss端子连接,n+漏极12经由布线18而与焊盘连接。nmos晶体管处于p阱14内。在p阱14中有用于固定电位的p阱电位固定用p+区域13,经由接触部16而与具有vss电位的布线17连接。此外,在此,n+或者p+的表达是利用与半导体的导电型一起加记号“+”来表示其杂质浓度比由n或者p表示的区域高,为大概能够形成与金属布线欧姆接触的浓度。即便将n+漏极记为高浓度的n型漏极,也是相同的意思。

注入到焊盘的静电在n+漏极12引起击穿(breakdown),因其产生的空穴使p阱14的电位上升,从而引发nmos晶体管的寄生双极动作,使静电从n+漏极12向n+源极11释放,因此知晓esd承受能力比二极管型esd元件高。

另一方面存在该构造特有的问题。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p阱14电阻高,因此空穴会停滞在从用于固定p阱14的电位的p阱电位固定用p+区域13远离的晶体管附近的p阱,容易引起寄生双极动作。因此,产生电流集中于从p阱电位固定用p+区域13远离的晶体管,无法如设想那样得到esd承受能力的问题。

由图8(b)可知那样,距离p阱电位固定用p+区域13最远的是栅极电极3和4的晶体管,最近的是栅极电极1和6的晶体管,其中间的距离为栅极电极2和5的晶体管。此外,在两侧的晶体管与阱电位固定用p+区域13之间有用于分离的locos氧化膜10,在各自栅极电极之下配置有栅极绝缘膜15。而且,如图8(c)所示那样,栅极电极1、6的晶体管为rpw1、栅极电极2、5的晶体管为rpw2、栅极电极3、4的晶体管为rpw3的p阱寄生电阻存在于从各自晶体管正下方的p0阱14到vss之间。此寄生电阻与从各自晶体管到p阱电位固定用p+区域13为止的距离对应,因此以下的关系成立。

rpw1<rpw2<rpw3

因而,最容易引起寄生双极动作的是具有rpw3的寄生电阻的栅极电极3、4的晶体管,其电流电压特性如图8(d)的iv特性52所示的那样,产生电流的集中。栅极电极2、5的晶体管、栅极电极1、6的晶体管分别示出iv特性51及50。

作为其解决办法,完成专利文献1所示的发明。图9(a)~(c)是此发明的概念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b-b’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另外(a)中设想焊盘电极18不能处于浮置(floating)而是经由上层电极与焊盘相连。

若比较图8(a)~(c)与图9(a)~(c),则图9(a)~(c)不直接将栅极电极1~6连接到连接p阱固定用第一p+区域23的vss电极17,用将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和栅极电极相连的电极20连接栅极电极1~6与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从而在栅极电极1~6与vss之间附加p阱14的寄生电阻rpw9。在此rpw4~9为p阱的寄生电阻,以下的关系成立。

rpw4<rpw5<rpw6<rpw7<rpw8<rpw9

由此在esd电流流入pad时电位最上升的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附近的p阱14的电位传递到栅极电极1~6,在全部晶体管的n+漏极12与n+源极11间流过沟道电流,能够得到防止电流集中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811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即便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也不能得到完全的电流均匀。即,在全部的晶体管间不会流过相同电流,不能完全解决电流集中。原因是没有消除成为电流集中的主原因的晶体管正下方的p阱14的电位上升之差。确实,因为栅极电极1~6的电位上升而在全部的晶体管中流过沟道电流,但是例如若对栅极电极1与栅极电极6的晶体管进行比较,则由于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和栅极电极6的晶体管的沟道部的p阱电位中栅极电极1的一方容易上升,所以因背栅极作用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的vth与栅极电极6的晶体管的vth相比下降,关于相同栅极电位下的沟道电流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的一方大。另外,成为与寄生双极电流相关的只是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即能得到以下的关系。

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电流=较大的沟道电流+寄生双极电流

栅极电极6的晶体管电流=仅较小的沟道电流

以示意图示出此电流电压特性的是图9(d)。曲线53为流过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的电流,曲线54示出流过栅极电极6的晶体管的电流。在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发生寄生双极动作的时刻在栅极电极6的晶体管开始流过沟道电流,但是若与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电流相比则较小。

另外,在图9的构造中rpw9较大,因此有时容易进入寄生双极动作所需以上,图9(d)的保持电压vhold极端下降,会成为ic的电源电压以下。在焊盘电极18为电源电压焊盘,且电源电压>vhold的关系成立的情况下,电源电压供给时若超过触发电压vtrig的任何噪声从电源电压焊盘注入,则会在电源电压焊盘与vss焊盘间发生闩锁效应。

图10所示的晶体管中,在进而将esd元件搭载于ic的情况下,以如包围晶体管那样的形状布局p阱固定用第一p+区域23,以使ic内部的电路不会因从pad注入的噪声而进行闩锁效应动作。

此情况下电流集中的晶体管与图9同样是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但即便其中,相对于栅极宽度方向(与连结n+源极和n+漏极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栅极电极1的两端和中央中也是中央的一方到p+保护环14为止的距离较远,因此即便在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之中电流也会集中到栅极电极1的中央附近的沟道,esd承受能力会进一步下降。因而,并非如图8~图10所示那样的排列多个晶体管的多指类型,即便在只有一个晶体管的单指类型的esd元件中也产生电流集中,不能发挥esd元件的性能。

由此专利文献1的发明即图9虽然与图8的现有方法相比具有提高esd承受能力的效果,但是电流容易集中于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在用于电源电压焊盘的情况下,引发闩锁效应的可能性高。进而,若设为提高闩锁效应强度的构造则电流更加容易集中,不能完全地发挥esd元件的能力。

理想的是全部的晶体管、全部的沟道中流过一样的电流,为了不让vhold过于下降,使成为根本原因的全部的晶体管、沟道正下方的p阱14的电位的上升成为相同,且,必须避免急剧的电位上升。为了实现这一点,作为众所周知的技术有图11(a)~(c)所示的方法。(a)为俯视图,(b)为c-c’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这是与晶体管的n+源极11邻接地设有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并与vss电极17连接的方法,由于相对于全部晶体管、全部沟道的到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为止的距离相同,附加到全部沟道正下方的p阱与vss间的寄生p阱电阻成为全部相同(等效电路(c)的rpw10),在全部晶体管、全部沟道中流过一样的电流。另外,由于rpw10较小而变得难以进入寄生双极动作,所以引发闩锁效应的可能性变低。然而,其成为恶果,有容易热破坏这一缺点。以下示出其理由。在图11(d)示出图11(a)~(c)的电流电压特性。为了易于比较,重叠示出图8(d)的特性。在如图11(a)~(c)那样沟道正下方的p阱电位难以上升难以进入寄生双极动作的情况下,如图11(d)的栅极电极1~6的晶体管的iv特性55那样触发电压vtrig、保持电压vhold均上升,且,vtrig和vhold的间隔变窄。因此能够避免引发闩锁效应的危险性,但是使静电释放时的热量(电流×电压)较大,因此esd元件容易热破坏,esd承受能力比图8的构造下降,变得不能得到想得到的特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取以下的结构。

在某一方式中具有esd元件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esd元件具有:

半导体衬底;

p阱,设在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杂质浓度比所述半导体衬底还高;

n型源极及n型漏极,设在所述p阱内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杂质浓度比所述半导体衬底还高;

p型区域,与所述n型源极接触而设在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杂质浓度比所述半导体衬底还高;

栅极绝缘膜,设在成为所述n型源极与所述n型漏极之间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以及

栅极电极,设在所述栅极绝缘膜上,

所述n型漏极与焊盘电极连接,

所述n型源极与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连接,

所述n型源极和所述p型区域没有通过电极连接。

另外在其他方式中,上述具有esd元件的半导体装置,其中,具有多个所述p型区域,多个所述p型区域彼此用电阻率与多个所述p型区域相等或较小的物质电连接。

另外在其他方式中,上述具有esd元件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栅极电极与所述n型源极电连接。

另外在其他方式中,上述具有esd元件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栅极电极与所述p型区域电连接。

发明效果

在esd元件进行动作时,构成esd元件的多个晶体管的沟道中会流过一样的电流,成为抑制发热的同时充分地发挥esd元件的能力,因此作为结果可以缩小esd元件面积。

进而,通过构造耐压调整也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d-d’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e-e’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f-f’的截面图、(c)为线段g-g’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h-h’的截面图、(c)为线段i-i’的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j-j’的截面图、(c)为线段k-k’的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l-l’的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m-m’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

[图8]是现有的esd元件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a-a’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d)为电流电压特性。

[图9]是专利文献1的现有的esd元件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b-b’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d)为电流电压特性。

[图10]是以如包围晶体管那样配置专利文献1的现有的esd元件的p阱固定用第一p+时的俯视图。

[图11]是用于使流过全部晶体管、全部沟道的电流一样的现有的esd元件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c-c’的截面图、(c)为等效电路、(d)为电流电压特性。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n-n’的截面图、(c)为线段o-o’的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p-p’的截面图、(c)为线段q-q’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esd元件的实施例1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d-d’的截面图。图1(a)中设想焊盘电极(或者与焊盘电极连接的漏极电极)18不能处于浮置而是经由上层电极与焊盘相连。

nmos晶体管处于设在半导体衬底9的p阱14内。在nmos晶体管周围的p阱14表面有用于固定电位的p阱固定用第一p+区域23,经由接触部16而与具有vss电位的布线17连接。此nmos晶体管的栅极电极1~6和n+源极11经由布线17而与具有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的vss端子连接,n+漏极12经由布线18而与焊盘电极连接。对于各个n+源极11在旁边接触地设有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在位于最外侧的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与p阱固定用第一p+区域23之间配置有locos氧化膜10。在各个栅极电极之下配置有栅极绝缘膜15。此外,在此,n+或者p+的表达是利用与半导体的导电型一起加记号“+”来表示其杂质浓度比由n或者p表示的区域高,为能够大概形成与金属布线欧姆接触的浓度。即便将n+漏极记为高浓度的n型漏极,也是相同的意思。

图1与图10所示的现有的esd元件在全部的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用p阱固定用第二p+电极21相连这一点上相似,但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p阱固定用第二p+电极21没有通过低电阻的金属的电极与具有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的vss电极17相连。通过设为该构造,如图1(c)所示那样全部的晶体管、沟道正下方的p阱14的寄生电阻成为相同的rpw11,在全部的晶体管、沟道流过一样的电流。此效果与图10的现有技术相同,因此能够避免图8、图9的问题。在此p阱固定用第二p+电极21必须用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的电阻率以下的物质、例如金属等相连。原因是:若假如用较高的电阻将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彼此相连,则就会在各个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的电位出现差异,有可能产生电流集中。

另外,由图1(b)也可以知晓那样rpw11由从栅极电极1和6的晶体管到p阱固定用第一p+区域23的距离决定,因此rpw10<rpw11的关系成立,变得难以发生图10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即发热造成的破坏。

实施例2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e-e’的截面图。图2(a)中设想焊盘电极(或者与焊盘电极连接的漏极电极)18不能处于浮置而是经由上层电极与焊盘相连。图2是将图1的实施例1中栅极电极1~6不与vss电极17连接,而通过将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和栅极电极相连的电极20与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连接的例子。通过这样设置,在使从焊盘电极注入的静电释放时对栅极电极1~6施加电位,不仅流过寄生双极电流也流过沟道电流,因此不仅具有由实施例1得到的效果,与实施例1相比还提高esd承受能力。

实施例3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f-f’的截面图、(c)为线段g-g’的截面图。此构造用以与n+源极11及n+漏极12的正下方相接的方式埋入的高浓度的p型区域即埋入p+区域22,实现图1及图2的固定与n+源极11邻接的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的沟道正下方的区域的电位的功能。如图3(b)及(c)所示那样,各个n+源极11及n+漏极12的正下方的埋入p+区域22独立,因此通过横跨图3(a)的上侧的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和存在于其正下方的埋入p+区域22电连接。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没有通过低电阻的金属的电极与具有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的vss电极17相连。由此,等效电路与图1(c)相同,能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另外,实施例1的与n+源极11邻接的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因为埋入p+区域22而被埋入半导体衬底之中,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能够缩小面积。另外,通过调整n+漏极12的正下方的埋入p+区域22的杂质浓度或深度,能够简单地调整vhold和vtrig,因此以使esd元件的vtrig不会成为ic的耐压以下的方式进行微调变得容易。此外,图3(c)中省略了n+漏极12上的布线及接触部。

实施例4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h-h’的截面图、(c)为线段i-i’的截面图。图4(a)中设想焊盘电极(或者与焊盘电极连接的漏极电极)18不能处于浮置而是经由上层电极与焊盘相连。图4是将图3的实施例3中栅极电极1~6不与vss电极17连接,而用将p阱固定用第二p+和栅极电极相连的电极20与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连接的例子。通过这样设置,在使从焊盘电极注入的静电释放时对栅极电极1~6施加电位,不仅流过寄生双极电流也流过沟道电流,因此不仅具有实施例3中得到的效果,而且与实施例3相比还提高esd承受能力。

在此,将p阱固定用第二p+和栅极电极相连的电极20必须用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的电阻率以下的物质、例如金属等相连。原因是:若假如以较高的电阻将p阱固定用第二p+24彼此相连,则就会在各个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的电位出现差异,有可能产生电流集中。

另外,实施例3和4的n+源极11及n+漏极12的正下方的埋入p+区域22在n+源极11或n+漏极12的正下方的哪一方都能得到相同的效果。但是,仅在n+源极11的正下方配置埋入p+区域22的情况下,就会不能利用埋入p+区域22的杂质浓度或深度来调整vhold和vtrig的电压。

实施例5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j-j’的截面图、(c)为线段k-k’的截面图。在俯视图即图5(a)中是与现有技术的图8大致相同的构造,但是如观看图5(b)和(c)的截面图就会知晓那样存在埋入p+区域22。与图3的实施例3和图4的实施例4中的n+源极11和n+漏极12的正下方的埋入p+区域22不同,实施例5的特征在于:在晶体管正下方的整个面存在与n+源极11和n+漏极12接触的埋入p+区域22。此构造能够得到与图3相同的效果,但是埋入p+区域22并不独立,因此无需如实施例3及实施例4所示那样在其他的区域使埋入p+区域22彼此连接,因此与图3相比还具有能够缩小面积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埋入p+区域22没设有引出口等,因此埋入p+区域22没有通过低电阻的金属的电极与具有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的vss电极17相连。

实施例6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l-l’的截面图。图6(a)中设想焊盘电极(或者与焊盘电极连接的漏极电极)18不能处于浮置而是经由上层电极与焊盘相连。图6成为在图5的实施例5中追加了横跨图6(a)的上侧的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和存在于其正下方的埋入p+区域22的构造。将栅极电极1~6不与vss电极17连接,而用将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和栅极电极相连的电极20与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连接,从而在使从焊盘电极注入的静电释放时对栅极电极1~6施加电位,不仅流过寄生双极电流也流过沟道电流,因此能得到与实施例5相同的效果,但是追加了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因此与实施例5相比面积变大。

在此,将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和栅极电极相连的电极20必须用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的电阻率以下的物质、例如金属等相连。原因是:若假如以较高的电阻将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彼此相连,则就会在各个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的电位出现差异,有可能发生电流集中。

实施例7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esd元件的实施例7的图,(a)为俯视图、(b)为线段m-m’的截面图。图7(a)中设想焊盘电极(或者与焊盘电极连接的漏极电极)18不能处于浮置而是经由上层电极与焊盘相连。该实施例7是将实施例1的mos晶体管设为双极晶体管的实施例,能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在此,图1中的n+源极11和n+漏极12从mos晶体管转换为双极晶体管,从而在图7中成为n+集电极25、n+发射极26。另外,图1中的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在图7中相当于基极,但是为了谋求术语的统一,在此不使用“基极”这一术语。与实施例1同样地,p阱固定用第二p+电极21没有通过低电阻的金属的电极与具有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的vss电极17相连。

此外,这种从mos晶体管向双极晶体管的转换即便在实施例3和实施例5中也能够适用。但是,实施例2、实施例4、实施例6在实施例1、实施例3、实施例5中仅仅变更了各个栅极电极的连接目的地,因此,若将mos晶体管转换为不存在栅极电极的双极晶体管,则适用于实施例1、实施例3、实施例5的情况和适用于实施例2、实施例4、实施例6的情况,会分别成为相同构造。

实施例8

图12是将上面所述的实施例3中的mos晶体管转换为双极晶体管的esd保护元件。(a)为俯视图,(b)为线段n-n’的截面图,(c)为线段o-o’的截面图。与实施例7同样地设有n+集电极25、n+发射极26,在n+集电极25和n+发射极26之下以分别接触的方式独立地设有埋入p+区域22。由图12(c)可知那样,通过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和存在于其正下方的埋入p+区域22,埋入p+区域22彼此电连接。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4没有通过低电阻的金属的电极与具有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的vss电极17相连。本esd保护元件利用双极动作进行保护动作。

实施例9

图13与实施例8同样,是将实施例5中的mos晶体管转换为双极晶体管的esd保护元件。(a)为俯视图,(b)为线段p-p’的截面图,(c)为线段q-q’的截面图。与实施例8同样地设有n+集电极25、n+发射极26,在n+集电极25和n+发射极26之下以分别接触的方式连续设有一体的埋入p+区域22。由图13(c)也可以知晓那样本实施例中在埋入p+区域22没设有引出口等,因此埋入p+区域22没有通过低电阻的金属的电极与具有较低的一方的电源电位的vss电极17相连。本esd保护元件利用双极动作进行保护动作。

如此本发明中的共同的根本是用低电阻物质将esd元件的各个晶体管、各个沟道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基板电位电气相连,进而与vss电位相区别,从而使电流均匀和抑制低电压动作带来的发热,提高esd承受能力。此观点不仅适用于带有上述的栅极电极的mos型esd元件,也能够在无栅极电极的双极型esd元件中适用。

另外,至此对多指类型的esd元件进行了记述,但是即便在单指类型的esd元件中也能展开,能得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显然,本发明设想在半导体衬底上实施的情况,通过全体实施方式,n+源极11、n+漏极、p阱固定用p+区域、埋入p+区域、p阱固定用第一p+区域、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的杂质浓度比p阱14的杂质浓度浓,p阱14的杂质浓度比半导体衬底的杂质浓度浓。

标号说明

1~6 栅极电极;9 半导体衬底;10 locos氧化膜;11 n+源极;12 n+漏极;13 p阱电位固定用p+区域;14 p阱;15 栅极氧化膜;16 接触部;17 vss电极;18 焊盘电极;20 将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和栅极电极相连的电极;21 p阱固定用第二p+电极;22 埋入p+区域;23 p阱固定用第一p+区域;24 p阱固定用第二p+区域;25 n+集电极;26 n+发射极;50 图8的栅极电极1和6的晶体管的iv特性;51 图8的栅极电极2和5的晶体管的iv特性;52 图8的栅极电极3和4的晶体管的iv特性;53 图9的栅极电极1的晶体管的iv特性;54 图9的栅极电极6的晶体管的iv特性;55 图10的栅极电极1~6的晶体管的iv特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