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封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7202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散热封装构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封装构造,特别是一种可避免因空气膨胀而变形的散热封装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习知的封装构造包含基板及设置于该基板的芯片,将散热片密封包覆该芯片,使该芯片被包覆于该散热片与该基板之间的密闭空间之中,以达到散热目的,然而在包覆过程中,会将空气包覆于该密闭空间,因此该芯片所产生的热能会使得密闭空间中的空气体积膨胀,而导致该散热片翘曲变形,使得该散热片脱离该芯片或该基板,而造成该封装构造损坏或降低该芯片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封装构造,避免芯片所产生的热能造成空气膨胀,而使得散热片翘曲变形而脱离芯片,以提高芯片散热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散热封装构造,其包含基板、芯片及散热片,该基板具有表面,该表面具有芯片设置区及至少一个导接区,该导接区位于该芯片设置区外侧,该芯片设置于该芯片设置区并显露该导接区,该芯片具有主动面、背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该主动面朝向该基板的该表面,该芯片与该基板电性连接,该第一侧面为该第二侧面的对向面,该第三侧面为该第四侧面的对向面,该主动面及该表面之间具有间距,该主动面及该背面之间具有厚度,该背面具有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连接该第一侧面,该第二侧边连接该第二侧面,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之间具有第一宽度,该散热片至少具有一体成型的包覆部、第一侧包覆部及第一导接部,该第一侧包覆部位于该包覆部及该第一导接部之间,该包覆部设置于该芯片的该背面,该第一侧包覆部设置于该第三侧面,该第一导接部设置于该导接区,该包覆部具有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该第一边缘邻近该第一侧面,该第二边缘邻近该第二侧面,该第三边缘邻近该第三侧面,该第四边缘邻近该第四侧面,该第三边缘连接该第一侧包覆部,该第一边缘及该第二边缘之间具有第二宽度,在相同轴线方向,该第二宽度不大于该第一宽度、两倍该间距及两倍该厚度的总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另包含底胶,该底胶填充于该主动面及该表面之间,该第一侧包覆部遮盖该底胶。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第二宽度实质上等于该第一宽度。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第二宽度大于该第一宽度的一半且小于该第一宽度。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散热片另具有第二侧包覆部及第二导接部,该第二侧包覆部位于该包覆部及该第二导接部之间,该第四边缘连接该第二侧包覆部,该第二侧包覆部设置于该第四侧面,该第二导接部设置于该导接区。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包覆部至少具有第一主体部及第一外侧部,该第一主体部设置于该芯片的该背面,该第一外侧部设置于该第一侧面,该第二宽度大于该第一宽度。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第一外侧部不接触该基板。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包覆部另具有第二外侧部,该第一主体部位于该第一外侧部及该第二外侧部之间,该第二外侧部设置于该第二侧面。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第一侧包覆部具有第五边缘及第六边缘,该第五边缘邻近该第一边缘,该第六边缘邻近该第二边缘,该第五边缘及该第六边缘之间具有第三宽度,该第二宽度大于该第三宽度。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包覆部至少具有第一主体部及第一外侧部,该第一主体部设置于该芯片的该背面,该第一外侧部凸出于该第一侧面,该第二宽度不大于该第一宽度及两倍该厚度的总和。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包覆部另具有第二外侧部,该第一主体部位于该第一外侧部及该第二外侧部之间,该第二外侧部凸出于该第二侧面。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第一侧包覆部至少具有第二主体部及第三外侧部,该第二主体部设置于该第三侧面,该第三外侧部凸出于该第一侧面。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第一侧包覆部另具有第四外侧部,该第二主体部位于该第三外侧部及该第四外侧部之间,该第四外侧部凸出于该第二侧面。

上述的散热封装构造,其中该第一侧包覆部另具有第五边缘及第六边缘,该第五边缘邻近该第一边缘,该第六边缘邻近该第二边缘,该第五边缘及该第六边缘之间具有第三宽度,该第三宽度实质上等于该第二宽度。

借由本发明的实施,至少可以达到下列进步功效:

本发明借由该包覆部的该第二宽度不大于该芯片的该第一宽度、两倍该间距及两倍该芯片的该厚度的总合,使得该散热片与该基板之间不具有密闭空间,因此该芯片不会被包覆于密闭空间中,可避免该散热片因空气膨胀而翘曲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一种散热封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基板及芯片的俯视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散热片的俯视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组合立体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一种散热封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散热片的俯视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组合立体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一种散热封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组合立体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散热片俯视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一种散热封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散热片的俯视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该散热封装构造的组合立体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散热封装构造 110:基板

111:表面 111a:芯片设置区

111b:导接区 112:载板

113:线路层 114:保护层

120:芯片 121:主动面

122:背面 122a:第一侧边

122b:第二侧边 123:第一侧面

124:第二侧面 125:第三侧面

126:第四侧面 127:导接件

130:散热片 131:包覆部

131a:第一边缘 131b:第二边缘

131c:第三边缘 131d:第四边缘

131e:第一主体部 131f:第一外侧部

131g:第二外侧部 132:第一侧包覆部

132a:第五边缘 132b:第六边缘

132c:第二主体部 132d:第三外侧部

132e:第四外侧部 133:第二侧包覆部

133a:第七边缘 133b:第八边缘

133c:第三主体部 133d:第五外侧部

133e:第六外侧部 134:第一导接部

135:第二导接部 140:底胶

D:厚度 G:间距

W1:第一宽度 W2:第二宽度

W3:第三宽度 W4:第四宽度

X:轴线 Y: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一种散热封装构造100包含基板110、芯片120及散热片130,该基板110具有表面111,该表面111具有芯片设置区111a及至少一个导接区111b,该导接区111b位于该芯片设置区111a外侧,在本实施例中,该基板110为软性电路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ilm)。

请参阅图1及图2,该芯片120设置于该芯片设置区111a且显露该导接区111b,该芯片120具有主动面121、背面122、第一侧面123、第二侧面124、第三侧面125及第四侧面126,该主动面121朝向该基板110的该表面111,该芯片120以该主动面121与该基板110电性连接,该第一侧面123为该第二侧面124的对向面,该第三侧面125为该第四侧面126的对向面,其中轴线Y通过第一侧面123及该第二侧面124,请参阅图1及图5,较佳地,该散热封装构造100另具有底胶140,该底胶140填充于该芯片120的该主动面121及该基板110的该表面111之间。

请参阅图1及图2,该背面122具有第一侧边122a及第二侧边122b,该第一侧边122a连接该第一侧面123,该第二侧边122b连接该第二侧面124,该背面122为矩形,较佳地,该背面122为长方形,该第一侧边122a及该第二侧边122b为该背面122的长边,其中该第一侧边122a及该第二侧边122b之间具有第一宽度W1,在轴线方向,该第一宽度W1为该第一侧边122a及该第二侧边122b的最短距离,在本实施例中,该轴线方向为y轴轴线方向。

请参阅图1及图3,该散热片130至少具有一体成型的包覆部131、第一侧包覆部132及第一导接部134,较佳地,该散热片130另具有第二侧包覆部133及第二导接部135,该第一侧包覆部132位于该包覆部131及该第一导接部134之间,该第二侧包覆部133位于该包覆部131及该第二导接部135之间,该散热片130可选自于金、铜、铝等导热材料。

请参阅图1及图3,该包覆部131具有第一边缘131a、第二边缘131b、第三边缘131c及第四边缘131d,该第一边缘131a邻近该第一侧面123,该第二边缘131b邻近该第二侧面124,该第三边缘131c邻近该第三侧面125,该第四边缘131d邻近该第四侧面126,其中,该第三边缘131c连接该第一侧包覆部132,该第四边缘131d连接该第二侧包覆部133,该第一边缘131a及该第二边缘131b之间具有第二宽度W2,在与该第一宽度W1相同轴线方向,该第二宽度W2为该第一边缘131a及该第二边缘131b的最短距离,较佳地,该包覆部131为长方形,该第一边缘131a及该第二边缘131b为该包覆部131的长边。

请参阅图4及图5,该包覆部131设置于该芯片120的该背面122,该第一侧包覆部132设置于该第三侧面125,该第二侧包覆部133设置于该第四侧面126,且该第一侧包覆部132及该第二侧包覆部133遮盖该底胶140,该第一导接部134及该第二导接部135设置于该导接区111b,借由该散热片130将该芯片120所产生的热能引导至该基板110及空气中,以提高该芯片120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该基板110具有载板112、线路层113及保护层114,该表面111为该载板112的表面,该线路层113设置于该表面111,该保护层114覆盖该线路层113并显露该芯片设置区111a,至少一个导接件127电性连接位于该芯片设置区111a的该线路层113及该芯片120。

请参阅图6,该芯片120的该主动面121与该表面111之间具有间距G,该间距G为该主动面121及该表面111的最短距离,该芯片120的该主动面121及该背面122之间具有厚度D,该厚度D为该主动面121及该背面122的最短距离,其中该第二宽度W2不大于该第一宽度W1、两倍该间距G及两倍该厚度D的总和,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宽度W2实质上等于该第一宽度W1,或者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该第二宽度W2大于该第一宽度W1的一半且小于该第一宽度W1。

由于该散热片130与该基板110之间不具有密闭空间,因此设置于该散热片130及该基板110之间的该芯片120不会被包覆于密闭空间中,当该芯片120产生热能时,空气可从该散热片130、该芯片120及该基板110之间的空隙排出,避免空气膨胀造成该散热片130翘曲变形,而导致该散热片130脱离该芯片120或该基板110。

请参阅图7,其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包覆部131至少具有第一主体部131e及第一外侧部131f,较佳地,该包覆部131另具有第二外侧部131g,该第一主体部131e位于该第一外侧部131f及该第二外侧部131g之间,该第一主体部131e连接该第一侧包覆部132及该第二侧包覆部133。

请参阅图8,该第一侧包覆部132具有第五边缘132a及第六边缘132b,该第五边缘132a邻近该第一边缘131a,该第六边缘132b邻近该第二边缘131b,该第五边缘132a及该第六边缘132b之间具有第三宽度W3,在与该第二宽度W2相同轴线方向,该第三宽度W3为该第五边缘132a及该第六边缘132b的最短距离,该第二侧包覆部133具有第七边缘133a及第八边缘133b,该第七边缘133a邻近该第一边缘131a,该第八边缘133b邻近该第二边缘131b,该第七边缘133a及该第八边缘133b之间具有第四宽度W4,在与该第二宽度W2相同轴线方向,该第四宽度W4为该第七边缘133a及该第八边缘133b的最短距离,请参阅图7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宽度W2大于该第一宽度W1,且该第二宽度W2大于该第三宽度W3或该第四宽度W4。

请参阅图9及图10,该包覆部131的该第一主体部131e设置于该芯片120的该背面122,该第一外侧部131f设置于该第一侧面123,该第二外侧部131g设置于该第二侧面124,在本实施例中,借由该第一外侧部131f及该第二外侧部131g增加该散热片130的贴覆面积,以提高该芯片120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1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外侧部131f及该第二外侧部131g不接触该基板110,因此该散热片130与该基板110之间不具有密闭空间,当设置于该散热片130与该基板110之间的该芯片120产生热能时,空气可从该散热片130、该芯片120及该基板110之间的空隙排出,以避免空气膨胀造成该散热片130翘曲变形而脱离该芯片120或基板110。

请参阅图11、图12及图14,其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该第三实施例与该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包覆部131的该第一外侧部131f凸出于该第一侧面123,该第二外侧部131g凸出于该第二侧面124,且该第一外侧部131f及该第二外侧部131g不遮盖该第一侧面123及该第二侧面124,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宽度W2大于该第一宽度W1,且该第二宽度W2不大于该第一宽度W1及两倍该厚度D的总和。

请参阅图12至图14,该第一侧包覆部132至少具有一个第二主体部132c及一个第三外侧部132d,较佳地,该第一侧包覆部132另具有第四外侧部132e,该第二主体部132c位于该第三外侧部132d及该第四外侧部132e之间,该第二主体部132c、该第三外侧部132d及该第四外侧部132e分别连接该包覆部131的该第一主体部131e、该第一外侧部131f及该第二外侧部131g,该第二主体部132c设置于该第三侧面125,该第三外侧部132d凸出于该第一侧面123,该第四外侧部132e凸出于该第二侧面124,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宽度W3实质上等于该第二宽度W2。

请参阅图12、图13及图15,该第二侧包覆部133至少具有一个第三主体部133c及一个第五外侧部133d,较佳地,该第二侧包覆部133另具有第六外侧部133e,该第三主体部133c位于该第五外侧部133d及该第六外侧部133e之间,该第三主体部133c、该第五外侧部133d及该第六外侧部133e分别连接该包覆部131的该第一主体部131e、该第一外侧部131f及该第二外侧部131g,该第三主体部133c设置于该第四侧面126,该第五外侧部133d凸出于该第一侧面123,该第六外侧部133e凸出于该第二侧面124,在本实施例中,该第四宽度W4实质上等于该第二宽度W2。

请参阅图16至图18,其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该第四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轴线X通过该第一侧面123及该第二侧面124,该背面122的该第一侧边122a及该第二侧边122b之间具有该第一宽度W1,该包覆部131的该第一边缘131a及该第二边缘131b之间具有该第二宽度W2,在相同x轴轴线方向,该第一宽度W1为该第一侧边122a及该第二侧边122b的最短距离,该第二宽度W2为该第一边缘131a及该第二边缘131b的最短距离,该第二宽度W2不大于该第一宽度W1、两倍该间距G及两倍该厚度D的总和,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宽度W2实质上等于该第一宽度W1,或者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该第二宽度W2可大于该第一宽度W1的一半且小于该第一宽度W1。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侧边122a及该第二侧边122b为该背面122的短边,该第一边缘131a及该第二边缘131b为该包覆部131的短边,由于该第一侧包覆部132及该第二侧包覆部133设置于面积较大的该第三侧面125及该第四侧面126,且该第一导接部134及该第二导接部135设置于面积较大的该导接区111b,因此可增加该散热片130的贴覆面积,以提高该芯片120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任何熟知此项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任何变化与修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