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9026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开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开关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开关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开关广泛应用于汽车门锁、空调设备等电子产品中,现有开关产品由于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开关内部复杂,成本高,生产、组装繁琐,生产效率低,难于实现自动化生产;而且开关的转换速度慢,性能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便、性能稳定可靠的新型开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开关,包括由胶壳和底座组成的壳体,以及安装于胶壳上的按钮,在底座上设有常开端子、常闭端子、共通端子、动触片和导电件,各端子上分别设有接触区域,动触片固定于共通端子上,并且动触片与共通端子接触区域始终接触,所述动触片为弹性体;所述导电件为设于动触片上的导电夹子,导电夹子的内侧面为导触面;所述按钮位于动触片的上方,按压按钮时按钮驱动动触片向下运动,动触片带动导电夹子向下运动,使导触面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接触,实现开关功能转换。

优选的,上述动触片和导电件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上述导电夹子设于动触片自由端端部,按钮设于动触片中部的上方。

优选的,上述导电夹子设于动触片中部,按钮设于动触片自由端端部的上方。

优选的,上述底座上动触片自由端端部的下方设有安装柱,在安装柱上安装有弹簧。

优选的,上述导电夹子具有双夹持部,一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与

常闭端子接触区域接触,另一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位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接触上方。

优选的,上述导电夹子为单夹体,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与常闭端子接触区域接触。

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发明开关结构简便、设计合理,成本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容易实现一体化,方便生产、组装,提高生产效率,所需按压力度小,转换速度快,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1底座 2按钮 3常开端子 31常开端子接触区域 4常闭端子 41常闭端子接触区域 5共通端子 51共通端子接触区域 6动触片 7导电件 8安装柱 9弹簧 10胶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本方案所揭示的开关,包括由胶壳10和底座1组成的壳体,以及安装于胶壳10上的按钮2,在底座1上设有常开端子3、常闭端子4、共通端子5、动触片6和导电件7,常开端子3上设有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常闭端子4上设有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共通端子5上设有共通端子接触区域51,动触片6固定于共通端子5上,并且动触片6与共通端子接触区域51始终接触。其中,动触片6为弹性体,导电件7为设于动触片6自由端端部的导电夹子,导电夹子和动触片6为一体结构,导电夹子的内侧面为导触面;并且导电夹子具有双夹持部,一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与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接触,另一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位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接触上方。

本实施例按钮2位于动触片6中部的上方,按压按钮2时按钮2驱动动触片6向下运动,动触片6带动导电夹子向下运动,与常闭端子4接触的夹持部离开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与此同时位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上方的另一夹持部向下运动,使一夹持部的导触面离开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使另一夹持部的导触面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接触,实现开关功能转换。

本实施例开关结构简便、设计合理,成本低,容易实现一体化,生产、组装方便,生产效率高,而且所需按压力度小,转换速度快,性能稳定,使用寿命是单夹体的两倍。

实施例二: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开关结构整体与实施例一中

结构近似,不同之处是导电件7为单夹体的导电夹子。

本实施例将导电件7设为单夹体的导电夹子,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与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接触。

本实施例按钮2也位于动触片6中部的上方,按压按钮2时按钮2驱动动触片6向下运动,动触片6带动导电夹子向下运动,夹持部的导触面离开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向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移动,使导触面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接触,实现开关功能转换。

本实施例开关结构同样简便、设计合理,成本低,同样容易实现一体化,方便生产、组装,生产效率高,所需按压力度也小,转换速度快,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实施例三:如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开关结构整体与实施例一中

结构近似,不同之处是导电件7的位置和按钮2的安装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导电夹子设于动触片6中部,导电夹子也具有双夹持部,一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与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接触,另一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位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接触上方。

本实施例中,按钮2设于动触片6自由端端部的上方,按压按钮2时按钮2驱动动触片6向下运动,动触片6带动导电夹子向下运动,与常闭端子4接触的夹持部离开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与此同时位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上方的另一夹持部向下运动,使一夹持部的导触面离开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使另一夹持部的导触面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接触,实现开关功能转换。

本实施例开关结构同样简便、设计合理,成本低,同样容易实现一体化,方便生产、组装,生产效率高,所需按压力度也小,转换速度快,性能稳定,使用寿命是单夹体的两倍。

为了提高开关的复位力度,在底座1上动触片6自由端端部的下方设有安装柱8,在安装柱8上安装有弹簧9。按钮2下压时,带动动触片6压缩弹簧9,待下压力撤掉后,在弹簧9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使动触片6和按钮2快速复位。

实施例四:如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开关结构整体与实施例三中结构近似,不同之处是导电件7为单夹体的导电夹子。

本实施例将导电件7设为单夹体的导电夹子,夹持部的导触面在自由状态下与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接触。

本实施例按钮2也设于动触片6自由端端部的上方,按压按钮2时按钮2驱动动触片6向下运动,动触片6带动导电夹子向下运动,夹持部的导触面离开常闭端子接触区域41向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移动,使导触面与常开端子接触区域31接触,实现开关功能转换。

本实施例底座1上动触片6自由端端部的下方也设有安装柱8,在安装柱8上安装有弹簧9。按钮2下压时,带动动触片6压缩弹簧9,待下压力撤掉后,在弹簧9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使动触片6和按钮2快速复位。

本实施例开关结构同样简便、设计合理,成本低,同样容易实现一体化,方便生产、组装,生产效率高,所需按压力度也小,转换速度快,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实现的优选方案,并非限定性穷举,在相同构思下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变换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