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方便连接的杆锁定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22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的领域,特别是涉及汽车连接器技术的领域。



背景技术:

连接器用于在线缆、设备(计算机、照明设备,等等)或马达之间传输信号或电能。特别是,电连接器包括更大或更小数目或更大或更小大小的电触头。接触力必须足够高,以便确保阳接触件和阴接触件之间的良好导电性。出于该原因,特别是如果触头具有相对较大的大小(例如由于连接到电源),阳接触件插入阴接触件的插入力可能变得相对较高。

为了避免负责装配和连接连接器的操作员患肌肉骨骼疾病的风险,某些连接器配备有方便联接的设备。例如,方便联接的这种设备可包括滑动拖曳器或旋转杆。

由此,包括壳体和杆(方便连接)的电连接器已经为人熟悉。这种类型的杆包括至少一个杆臂,该至少一个杆臂在至少一个打开位置与一个闭合位置之间围绕旋转轴线铰接于壳体上。一般来说,杆包括两个杆臂,每个杆臂分别铰接于壳体的侧表面上并且经由手柄连接到彼此。在杆的打开位置中,连接器可与配对连接器(counterconnector)联接。然后,在维持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彼此联接的闭合位置中,杆随后枢转,例如枢转经过90°的角度。在从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经过的过程中,设备由一个在另一个中以互补的方式接合的元件(例如凸轮和垫)组成,每个元件分别位于杆上和配对连接器上,这确保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以及将一个与另一个联接地一起运动。

在完成联接时,一般期望将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锁定到一起并且防止它们在振动的影响下或者出于某一其它原因无意地脱开。例如,出于该目的,先前公开的是其壳体设置有锁以便维持杆处于闭合位置中的连接器。

文献wo2010136832a2由此描述了一种包括壳体和杆(方便连接)的连接器。方便连接的杆具有至少一个杆臂,该至少一个杆臂在至少一个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围绕旋转轴线铰接于壳体上:在所述至少一个打开位置中,配对连接器可在垂直于杆的旋转轴线的联接方向上联接到连接器;而在闭合位置中,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被锁定到一起。另外,锁与壳体模制在一起,该锁与杆协作以便维持其处于闭合位置中。所述锁基本上由突起组成,该突起覆盖在上升到连接器的上表面之上的桥上。一方面通过朝向连接器的后方定位的第一连接部,另一方面通过朝向壳体的前方定位的第二连接部(也就是说,靠近与配对连接器的联接面),将所述桥连接到壳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柔性和弹性足以将桥和突起闩锁而与杆的互补部分接合,以便锁定杆,或者相反地使桥和突起能够释放杆。

在某些情况下,连接器的最大核准尺寸使得这种类型的构造是不可接受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方便连接的杆,比现有技术的连接器更紧凑。

所述目的至少部分地利用在两个翼片的帮助下将锁连接到壳体的连接器来实现,每个翼片分别从所述锁延伸,直到所述壳体处于垂直于联接方向的方向上为止,并且这会维持所述锁处于静止位置中,其中在所述静止位置中所述锁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一距离。

事实上,利用所述锁和弹性翼片相对于所述联接方向横向地布置的这种类型的布置,基本上根据与壳体的供所述锁铰接于其上的表面垂直的平移,所述锁被移位,以便锁定或解锁。围绕垂直于联接方向的轴线铰接使之可以通过旋转获得相同的行程并具备相同的鲁棒性的锁将在联接方向上呈现较大的尺寸。由此,鉴于本发明,可以获得在联接方向上更短且因此更紧凑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可能在联接方向上更短,与其在平行于杆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成反比(应该注意的是,当杆在凸轮的系统的帮助下铰接于壳体上时,所述旋转轴线可能在旋转过程中可动,但是它保持一直平行于同一方向)。

所述连接器可另外包括一个与其它孤立或组合考虑的以下表征特征中的一个或其它特征:

-所述壳体形成抵接以限制当所述锁在致动方向上被按压时所述翼片的变形;由此可以降低翼片破裂的风险;

-所述翼片对称地配置到所述锁的任一侧;由此当所述锁接收压力时可以确保所述锁的更大的稳定性和更大的鲁棒性;这同样可以为所述锁施加朝向所述壳体的移位,具有主要为平移的分量(具有很少或者甚至没有在垂直于所述联接方向的轴线上的旋转分量);

-所述锁包括两个倒角:外部倒角,当所述杆朝向其闭合位置移位时,所述杆在所述外部倒角上滑动;以及内部倒角,当所述杆朝向其打开位置移位以便解锁时,所述杆在所述内部倒角上滑动;所述倒角协助使压力点通过以便实现所述杆的闭合或打开;所述人体工程学元件为操作员提供关于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联接的锁定/解锁已正确实施的事实的补充指示;

-所述杆包括两个倒角,当所述杆从其闭合位置朝向其打开位置(以及相反地)移位时,每个倒角分别与所述锁的所述内部倒角和所述外部倒角协作;所述表征特征赋予所述连接器以类似于前述段落所述的优点;

-所述杆包括两个杆臂,所述两个杆臂一方面围绕所述杆的所述旋转轴线铰接于所述壳体上,另一方面经由手柄连接到彼此,并且当所述杆处于所述闭合位置中时,所述锁存在于位于所述杆臂的相对于所述手柄的那一侧的空间中;换言之,所述锁可定位在所述杆臂之间并且可由此包含在所述杆本身的尺寸内,而不会增添额外的尺寸;

-当所述杆处于所述闭合位置中时,所述锁和所述手柄均分别呈现基本上延伸到同一平面中的致动表面;由此优化了所述连接器的紧凑性,因为所述锁不超过所述杆本身的尺寸;甚至更有利地,所述锁和所述手柄的相应致动表面可基本上在与所述壳体的表面相同的平面中延伸;以这种方式,针对紧凑性的补充优化,所述杆和所述锁基本上不会延伸超过所述壳体的表面;以及

-所述杆在远离所述壳体的表面时从其打开位置朝向其闭合位置枢转,经由该表面将所述连接器联接到所述配对连接器;该布置使得可以将所述手柄基本上定位在所述壳体的延伸部中,并且可以限制所述连接器关于其高度(垂直于上表面,也就是说平行联接面且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尺寸,因为所述杆和所述锁都不会延伸(至少显著地)超过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连接器并包括配对连接器的连接组件,在杆从其打开位置朝向其闭合位置的旋转过程中,所述连接器和所述配对连接器将一个朝向另一个移位。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表征特征和优点将从随后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中变得明显。在这些图中:

图1以立体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包括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的连接组件,配对连接器已经被部分地联接,但杆未处于闭合锁定位置中;

图2以立体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的连接组件的纵向截面的部分视图,其处于与图1所示相同的位置中;

图3以立体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和图2中示出的连接组件,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处于联接位置中,并且杆处于闭合锁定位置中;以及

图4以立体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前述图中示出的连接组件的纵向截面的部分视图,处于与图3相同的位置中。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类似或相同的元件标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中示出的连接组件100包括连接器1和配对连接器3。这些连接器是供汽车连接器技术应用使用的连接器。

这些连接器是直连接器,也就是说未弯,其中线缆(在此未示出)经由大致彼此平行且垂直于联接方向a的相对两面退出。

连接器1包括壳体2和杆4。连接器1同样包括由金属导体构成的阴接触件或夹,但是在此未示出。同样,配对连接器3包括由金属导体构成的阳接触件或舌(在图中同样未示出)。

杆4包括两个杆臂6、8和手柄10,手柄10连接两个杆臂6、8以便形成“u”。每个杆臂6或8均与凸缘12或14一体地形成,该凸缘12或14位于杆臂6或8的相对于手柄10的另一末端处。每个凸缘12或14均围绕垂直于凸缘12、14的旋转轴线铰接于壳体2上。出于该目的,每个凸缘12或14均包括成圆弧的两个导向沟槽16、18。沟槽16、18中的一个沟槽16接收连接器1的销20,而所述沟槽16、18的另一沟槽18接收配对连接器3的销5。相同凸缘12或14的两个导向沟槽16、18不同心(每个圆弧的中心位于面对它的沟槽16或18之外)。由此可以针对连接器1的最大行程和最小尺寸来优化凸缘12、14的尺寸。

手柄10包括致动表面22,操作员可在该致动表面22上拉动或推动,以便将杆4从其打开位置朝向其闭合位置移位。当杆处于闭合位置中时(还参见图3和图4),所述致动表面22基本上存在于壳体2的上表面24的高度处,或者位于壳体2的上表面24的延伸部中。

壳体2包括:

-联接面26,经由该联接面26引入配对连接器3的一部分;

-后表面28(参见图2),该后表面28相对于纵向方向l(平行于联接方向a)与联接面26相反,并且线缆经由该后表面28退出;

-两个侧表面30、32,杆4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这两个侧表面30、32上;

-下表面34;以及

-上表面24,杆4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在该上表面24之上枢转:在打开位置中,杆臂6、8大致垂直于所述上表面24延伸;而在闭合位置中,杆臂6、8大致平行于所述上表面24延伸。

杆4在其远离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3的联接面26移动时从其打开位置朝向其闭合位置枢转。更具体地,杆4的手柄10在处于闭合位置中时存在于壳体2的后表面28的高度处。

桥形成在上表面24之上。所述桥与壳体2模制在一起。所述桥包括位于两个弹性翼片38、40中间的锁36。通过铰接、铰链或一些其它柔性区,每个弹性翼片38或40均一方面连接到锁36,另一方面连接到上表面24。两个弹性翼片38、40在大致垂直于联接方向a的方向上延伸到锁36的任一侧。更具体地,翼片38、40在远离上表面24移动时从上表面24朝向锁36延伸,也就是说在翼片38、40的铰接水平处与上表面24形成锐角。锁36由此相对于上表面24升高(例如,锁36与上表面24之间的距离为2mm量级)。

锁36包括致动表面42,操作员可按压该致动表面42,以便将锁36朝向壳体2移位。当杆4处于闭合位置中时,锁36和手柄10的相应致动表面22、42基本上在同一平面中延伸,这同样对应于壳体2的上表面24的最高平面(参见图4)。因为不会延伸超过壳体2的上表面24,可以减小连接器1的尺寸并且获得紧凑性。

当杆4处于闭合位置中时,锁36存在的空间位于杆臂6、8的相对于手柄10的那一侧,也就是说位于由杆4形成的“u”的分支之间(参见图1)。

锁36包括两个倒角44、46:外部倒角44,当杆4朝向其闭合位置移位时,杆4的内部倒角48在该外部倒角44上滑动;以及内部倒角46,当杆4朝向其打开位置移位以便解锁时,杆4的外部倒角50在该内部倒角46上滑动。杆4的内部倒角48和外部倒角50定位在杆4的手柄10上(参见图2)。

在将杆4从其打开位置向其闭合位置枢转的过程中,锁36的相应外部倒角44和手柄10的内部倒角48彼此相互作用。一方面的锁36及其翼片38、40以及另一方面的杆4及其手柄10的柔性足以允许所述倒角44、48相对于彼此移位。所述倒角44、48的表面的倾角使得施加在杆4上以便闭合它的压力导致锁36的移位,主要是垂直于上表面(也就是说,与联接方向a和杆4旋转轴线平行的平面)平移。当倒角44、48的接触表面最小时,达到压力点。杆4然后从锁36退出,这能够弹性地返回到静止位置中,使其内部倒角46面向杆4的外部倒角50,并且在杆4的外部倒角50之上。以这种方式,锁36将杆4维持在闭合位置中。

为了解锁杆4,操作员在锁36的致动表面42上施加压力,例如用一只手的拇指在致动方向(大致垂直于致动表面42)上施加压力,然后用同一只手的食指拉动杆4的手柄10,以便导致杆4枢转,这本身经由导向沟槽16、18在其凸缘12、18上的中介而使配对连接器3移位,以便将配对连接器3从连接器1抽出。操作员可采取该高度人体工程学的方式将连接器1和配对连接器3脱开。

在该操作过程中,操作员将压力施加在锁36上会使锁36抵接在壳体的上表面24上。锁的内部倒角46与杆4的手柄10的外部倒角50相互作用,直到面对所述倒角46、50的表面最小。然后,在杆4的手柄10上的相对较轻的拉动足以通过压力点并且导致杆4从其闭合位置朝向其打开位置枢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